2022~2023 学年第一学期高一阶段调研模拟卷
语 文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这是明代诗美学家胡应麟在《诗薮》中对“古诗”美学特点的概括。最初
的“意象”是在“立象以尽意”中产生的。它既不同于自然物理的“物象”概念,也不同于文学理论的
“形象”概念,而是一个审美概念。意象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因子,来自《易》。“易”学作为中国
文化学之一,被不断地张扬和传播着,“易”学已成为无所不包的大杂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因子,因
其内核和推演方式,使得它具备了极为广泛的周延性、适用性和实用性。
胡适《先秦名学史》说:“‘意象’是古代圣人设想并且试图用各种活动、器物和制度来表现的理想
形式。”“象”的个体能够代表、规范、表征群体或无数的类似个体,于是“象”具备了“象征”性特征,
这是一种广义的文化学象征,而不限于一般的技巧象征手段,以某种特定符号来表示普遍物相,应该视作
后来文学美学“以小见大”说的文化张本及南朝梁代刘勰“以少总多,情貌无遗”论的审美渊源。刘勰也
是把文化意义上的“意象”导入审美学的第一人。
“意”“象”是一种联结体,合成为“意象”这一文化学范畴。“象”是物象模拟体,“取象”不是
终极,其功能是以“象”而尽“意”。所谓“意”是对于事相及其关系的体认。孔子曰:“圣人立象以尽
意。”这里对“象”的功能作出了说明。“象”为了尽“意”,把握了“象”就能把握到对于事相及其关
系的体认。魏晋玄学的开创者王弼在《周易略例》中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
意。”这样,“意”“象”之间就构成了关系,即体认和对象的统一体。中国文化学的“意象”论,便在
关系上强调二者的结合、统一,使其成为一个不可分解的概念。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说:“夫意象
应曰合,意象乖曰离。”它是相应相合,而不是互悖互离。意象既有象的具体性,又有意的观念性。它是
比物象更高了一个层次或者说是更推进了一步的范畴。
“意象”是一个文化范畴,它何以会被“引渡”到文学美学领域,成为文学美学的重要审美原则和批
评标准,产生胡应麟所作出的“古诗之妙,专求意象”的评价呢?
不了解中国文化学就不能或无法了解中国文学美学。中国的文体在最初,是作为文化范畴存在的。诗
歌一开始的功能是认知功能,约束在兴、观、群、怨范围内,是文化智慧甚或知识来源之一。其审美功能
是在后来被确定,这种确定包含着对原初的文化意义的摆脱。作为诗美学的一个细胞的“意象”建构,也
在这样的总趋向中被裹挟而下作同一个走向。文学美学的意象建构和文化学的意象在建构方式上也就不可
避免地留下了后者的胎记。
(摘编自吴功正《中国文学美学》)
材料二:
在很长时间里,象可以说是弥补语言局限性的一个替代方式。所谓言不尽意,故立象以尽意。《系辞》
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这里有一个逻辑环节,就是“立象以尽意”,是因为
言不尽意所造成的缺陷难以克服,故采用此道。那么象就是超越语言的局限性的一个重要形式,或者说象
是为了超越语言而存在的。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
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在王弼的意、象、言结构中,意是表达
的对象,意自身无法显现,须借象来表达;而象又是需要语言的帮助作用得以显现的。言是象的媒介,象
是意的媒介。这里存在着两层超越,一是由象对言的超越,一是由意对象的超越,即所谓得象忘言,得意
忘象。言和象都是捕鱼之筌,都是需要抛弃的媒介。
要表意,为何不直接以言去表达,在言和意之间插入一个象的层次?虽然它是就特殊的对象——易象
试卷第 1页,共 8页
而言的,但在中国哲学中具有独特的意义。象的特殊媒介地位因此被突出了出来。和语言相比,语言是界
定的,但象却可以象征,具有很强的暗.示.性.。如钱锺书所说:“象虽一著,然非止一性一能,遂不限于一
功一效,故一事物之象可以孑立应多,守常处变。”就像《系辞传》所说的“象也者,像此者也”,以极
简单的符号,希图在极其有限的符号形式中,概括天下一切可见的事、不可见的事、可感的理、不可感的
理,而中国美学的立象尽意、象外之象等学说,也确立了象在展现无限世界意义方面的特殊功能。
(摘编自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意象”来自《易》,它不同于“物象”概念,是比“物象”更高了一个层次的范畴。
B.“意象”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因子,具备极为广泛的周延性、适用性和实用性。
C.胡适在《先秦名学史》中认为南朝梁代的刘勰是把“意象”导入审美学的第一人。
D.作为捕鱼之筌的“言”和“象”,是必须抛弃的媒介,这个观点与“立象以尽意”有些矛盾。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引用了王弼在《周易略例》中的文字,不过二者论证的观点并不相同。
B.“意象”是审美概念,既有象的具体性,又有意的观念性,因此最能体现诗的美学特点。
C.了解中国文化学对于了解中国文学美学至关重要,两者的意象在建构方式上存在关联性。
D.“象”具有象征性,具有中国特色的“立象尽意、象外之象”等学说,确立了象的特殊功能。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象”的“暗示性”特征的一项是( )(3分)
A.王弼:若尽和同之意,忘其天火之象。 B.刘勰: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
C.钟嵘:指事造形,穷情写物。 D.何景明:体物杂撰,言辞各殊。
4.两则材料均以“意象”为核心展开内容,他们的探讨中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的侧重点?(4分)
5.请根据材料二,联系课本内容,简析闻一多诗歌《红烛》“意、象、言”的特点。(6分)
红烛
闻一多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
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二、文学类阅读(本文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朱夫子
刘公
村里最有学问的当是朱夫子,平时不管谈论什么事情,开口古语说,闭口圣人云。村里人都说,如果
还有科举,朱夫子肯定能连中三元。
朱夫人十月怀胎,除夕夜分娩,生下一对双胞胎儿子。两个孩子相隔一个多时辰来到世间,一个生在
试卷第 2页,共 8页
大年三十的亥时,另一个生在了新年正月初一子时。
谁大谁小?朱夫子让后出生的当哥哥。村人奇怪。
朱夫子说:“晚生一个时辰恰巧到了下一年,哥哥小一岁也理所当然。”
朱夫子解释道:“虽是同胞兄弟,坐胎还是有先后,先进去坐胎的当然是哥哥,他在里面,所以后出
来后进娘胎的在外面,所以先生出来。”
村人哈哈大笑。
朱夫子摇晃着头一本正经:“宋人洪迈所著的《容斋随笔》里《双生子》说得很清楚,其双生也,质
家据见立先生,文家据本意立后生。并且商周时期就有这种认识了,我本文家弟子,怎能不按先贤所言排
序长幼呢?”
人们眨巴着眼睛面面相觑。既然有出处,肯定是不会错的。
朱夫子的双胞胎儿子渐渐长大,“弟弟”却不甘愿当弟弟:“别人家双胞胎都是先出生的是哥哥,再
说我都大他一岁了,怎么能是弟弟?”
奈何,在夫子面前是没法讲理的,慢慢地就形成了叛逆性格,顽皮不羁,不爱读书,更不爱听夫子唠,
总能为丁点儿小事和夫子杠上一番。
气得夫子点着他背影:“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后来,邻里在教孩子时也乐于装成有学问的样子,半土半文地训斥:“你不听老子的话,你就是朽木,
你跟老子耍脸子,你就是不可教也的粪土之墙!”
这个“不可教也”的“弟弟”刚长成和夫子一样高,突然远走,再无音信。
夫子很是不安,怕他在外面不学好。
过了几年,淞沪会战结束后,国民政府突然送来了勋章和嘉奖状,告知已经是少尉军官的“弟弟”在
与日寇激战中英勇牺牲。
朱夫人哭得昏厥过去,要夫子去上海把儿子的尸骨找回来。
夫子倒长长地吁出一口气:“总算没有辱没门庭,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几天后,一队穿灰布军装纪律严明的抗日武装经过村头,夫子让“哥哥”跟上队伍走了。
村人惊叹:“你真舍得再把这个儿子送去战场?”
夫子慷慨激昂地说:“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男儿自以身许国!”
在朱夫子送子参军的影响下,更多青壮年投身抗日洪流,村里除了老人妇女,就是未成年的孩子。
夫子思索了一天一夜后,决定开办义学,教村里孩子认字读书。
夫子说:“兵荒马乱总会过去,孩子们是国家社稷崛起的希望,不能荒废,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白天孩子们要帮家里干农活,晚上夫子就在祠堂内点燃几盏油灯授课,他希望孩子们回家后继续自习
读书,买来煤油和书籍、纸笔一起分给每个孩子。
夫人问:“直接给钱不行吗?”
夫子坚决地摇头:“不行,给了钱,贫困人家会挪作他用,不舍得买灯油。”
夜里,他挑着油桶,深一脚浅一脚地沿街走,对着有灯光的窗户喊:“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
书时,加油,加油咧!”
叫开门,再额外给灯里加煤油。
村人称赞:“您这奖励的法子好!”
朱夫子嘿嘿一笑:“我这是效仿来的,湖广总督张之洞的父亲张瑛老大人厚爱学子,深知很多穷家子
弟晚上舍不得点灯耗油,故此每到深夜,他都会派人挑着桐油篓巡城,见谁在挑灯夜读,便给他添两勺灯
油,以示鼓励。”
“哦。”村人都恍然大悟,原来“加油”是这么来的呀!
夫子的义学越办越红火,学生又增加了许多。
时间一长,给众多学生买书和“加油”成了大开销,夫子花光了家中的积蓄。
他准备卖掉五亩良田,去汉口直接购一批煤油和纸笔回来。
试卷第 3页,共 8页
村人说:“你真舍得。”
“卖却屋边三亩地,添成窗下一床书,但愿孩子们都读书成才,报效国家。”
村人问:“祖业田产不留给后人?”
夫子嘿嘿一笑:“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
多财,益增其过。”
村人问:“这至理名言又出自哪里?”
“这是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林大人说的,字字珠玑呀!”
朱夫子卖田助学的消息传出去,远近的富户争相出高价竞买。
卖田的钱拿回家,夜里来了蟊贼,翻箱倒柜之际,被夫子发现反锁屋内后大声呼喊,闻讯赶来的村人
将蟊贼擒住,一看,是邻村的一个无赖。
夫子分开众人,气呼呼地朝他鼻子、眼眶、太阳穴连击三拳。
蟊贼的鼻孔淌出血:“你是斯文人,君子动口不动手嘛!”
夫子狰狞着脸大骂:“你个浑蛋,偷走买灯油纸笔的钱,就是偷走了孩子们的未来,偷走了我们民族
的希望,他们学习不好,你会毁掉一批国家的栋梁啊!天杀的,老子打你是轻的,不弄死你,就已经便宜
了你的狗命!”
村人都惊住,原来急了眼,夫子也动粗。
事后,有人问:“您从没跟人打过架,不过那三拳好像很有章法。”
夫子儒雅地笑笑,一板一眼地说:“《水浒传》里面有一段‘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我那三拳的祖
师爷。”
嘿,朱夫子的一言一行真是都能引经据典!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双生子》中排序长幼的观点明确,质家取意,据原初之意立后出生的为兄;文家尚实,据所见立先出
生的为兄。朱夫子以文家自居,所以借后者佐证。
B.朱夫子在村里是最有学问的,很有影响力;在家里拥有绝对权威,不容辩驳,这是儿子形成叛逆性格、
顽劣不羁的原因,小说对这种教养方式极力赞扬。
C.朱夫子买来煤油、书籍和纸笔分给孩子而不是直接给钱,因为他觉得贫困人家会挪作他用,不舍得买
灯油,这表现出朱夫子对贫困人家品格的不信任。
D.小说刻画朱夫子培养村里的孩子,散尽家财帮助孩子们读书,表明孩子是社稷的希望,民族的未来,
同时也向读者展现出了文化的传承力量。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部分写朱夫子按《双生子》中排序长幼的做法,展现出他不同于常人的一面,既呼应了首段,
又引出了下文的情节。
B.小说从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描写了朱夫子为学生添灯油的情节,生动感人;关于“加油”
的来历叙述,又让读者增长了见识。
C.小说使用第三人称,叙述方式灵活;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展现了朱夫子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立体的人物
形象。
D.小说通过写村民“眨巴着眼睛面面相觑”“恍然大悟”“惊住”等细节,侧面展现了朱夫子的人物形象,
使文章更加生动传神。
8.有人认为朱夫子具有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品格,请简要概括。(4分)
9.本篇小说颇有特色,请分析文中引经据典的作用。(6 分)
试卷第 4页,共 8页
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擢进士
第。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上疏极论宫.市.,德宗怒,贬阳山令。有爱在民,民生子多以其姓字之。既才
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谕。执政览之,奇其才。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
乃送佛祠。王公士人奔走膜拜,腾沓系路。愈闻恶之,乃上表曰:“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汉时始入
中国,上古未尝有也。若不即加禁遏,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
抵以死。裴度曰:“愈言讦捂,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帝曰:“愈
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剌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乃贬
潮州刺史。愈至潮,问民疾苦,皆曰:“恶溪有鳄鱼,食民畜产且尽,民以是穷。”数日,愈自往视之,
令其属秦济以一羊一豚投溪水而祝之。祝之夕,暴风震电起溪中,数日水尽涸,自是潮无鳄鱼患。袁人以
男女为隶,过期不赎,则没入之。愈至,悉计庸得赎所没,归之父母七百余人。镇州乱,杀田弘正而立王
廷凑,诏愈宣抚。既行,众皆危之。元稹言:“韩愈可惜。”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宜、无必入。愈至,
廷凑严兵迓之。愈大声曰;“天子以公为有将帅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众曰:“弘正刻,故此
军不安。”愈曰:“然尔曹亦害田公,又残其家矣,复何道?”廷凑虑众变,疾麾使去。因曰:“今欲廷
凑何所为?”愈曰:“神策六军将如牛元翼者。公久围之,何也?”廷凑曰:“即出之。”愈曰:“若尔,
则无事矣。”愈归奏其语,帝大悦。长庆四年卒,年五十七,谥曰“文”。每言文章自汉司马相如、太史
公、刘向、扬雄后,作者不世出,故愈深探本元,卓然树立,成一家言。
(节选自《新唐书·韩愈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学咸天促/言何乖刺邪/
B.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天促/言何乖刺邪/
C.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天促/言何乖剌邪/
D.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天促/言何乖刺邪/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字,古代男子 20 岁女子 15 岁,不便直呼其名,故取一与本名意思相关联的别名以表其德。
B.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本道家尊奉的文化典籍。
C.宫市,本指宫中市场,此处指中唐时宦官在民间市场以宫市名义贱价强买的弊政。
D.佛骨,即佛舍利,佛教的高僧死后火化留下的遗骨,在佛教中受到尊敬和供奉。
1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韩愈幼年丧父,勤奋好学。他从开始读书,每天都能记诵几千几百字,等到长大,能够完全贯通《六
经》、诸子百家的学问。
B.韩愈正直敢谏,多次被贬。韩愈很反感唐宪宗供奉佛骨,于是上表反对,因言辞激烈触怒皇帝,差点
被皇帝处死,在他人的求情下,被贬为潮州刺史。
C.韩愈不顾生死,宣抚叛乱。皇上下诏让韩愈前往招抚,韩愈出发后,大家都认为有危险,皇帝也感到
后悔,下诏不让韩愈进入敌营招抚。
D.韩愈关心民生,关爱百姓。韩愈被贬潮州后,关心百姓的生活疾苦,解除了潮州的鳄鱼之患;为袁人
七百多奴仆赎身,将他们归还给他们的父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谕。(4分)
试卷第 5页,共 8页
(2)愈曰:“然尔曹亦害田公,又残其家矣,复何道?”(3分)
14.唐宪宗派使者迎请佛骨一事,王公贵族和士大夫都奔走膜拜佛骨,歌颂佛的功德,而韩愈却很厌恶这
种行为,为什么?请简要概括。(4 分)
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桂花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①。
山花子②
李清照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③,太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注】①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唯独桂花不在其列。②作于北宋灭亡,词人南渡之后。③
彦辅:西晋时期著名清谈家,以个性鲜明和超凡脱俗、高风亮节闻名。
15.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鹧鸪天》描述桂花柔雅的“体性”、浓郁的香气、亮丽的色泽,赞其风姿出众,显示了词人的审美品
味。
B.《山花子》从形态着手,描摹桂花样貌,从形到神,借晋代名士来比桂花的不凡风度,以人喻花。
C.两首词都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梅、菊或丁香作为陪衬,展现出桂花的清雅脱俗,带有较为鲜明的主
观感受。
D.同为咏桂,从《鹧鸪天》中直白的自信,到《山花子》中蕴藉的忧愁,显示了南渡前后词人词作风格
的转变。
16.这两首词的最后两句都提到了“无情”,你如何理解?请简要阐述。(6 分)
五、情景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以“木”“金”为喻,目的是为了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结论,突
出学习的重要意义。
(2)韩愈《师说》中,揭示本文写作缘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
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
试卷第 6页,共 8页
六、选择题组(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生态文明同个人发展、社会文明、国家现代化息息相关。纵观人类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
则文明衰。实践一再证明, 、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中国所走的本着顺应自然、保护生
态的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是自然与人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新路径,昭示着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生态文明的强大生机和活力。
生态环境保护, 是广泛而深刻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建设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
的社会,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必须依靠改革、依靠法治、依靠科技推进转型升级。坚持把解决突出
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坚决整治不利于群众生命健康的环境问题,以 的决心和勇气,坚
决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腾笼换鸟”。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饮鸩止渴 归根结底 相辅相成 破釜沉舟
B.杀鸡取卵 寻根究底 相反相成 壮士断腕
C.饮鸩止渴 寻根究底 相反相成 破釜沉舟
D.杀鸡取卵 归根结底 相辅相成 壮士断腕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走以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这是自然与人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发展新路径。
B.中国所走的本着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
代化发展新路径。
C.中国本着顺应自然、保护生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这是自然与人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新路径。
D.中国所走的以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
化发展新路径。
20.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七、简答题组(本题共 2 小题,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土中国》是中国社会学奠基人费孝通的经典著作对于“社会学”这个名词,大家可能有些发怵,
其实,① ,而是相对通俗易懂。作者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讲起,比如写他自己初次出国时,奶妈偷
偷地把一包灶上的泥土塞进他的箱底,嘱咐他如果水土不服,可以用它来煮一点汤吃。② 比如用“捆
柴”来比喻西洋社会的“团体格局”,用石头击水产生的“波纹”比喻中国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读
来生动形象,妙趣横生。再有,作者还通过比较来说明中国传统社会的特点。比如,在西洋社会,一位朋
友说“带了他的家庭”去做客,③ ;而在中国社会,“阖第光临”虽然很常见,但很难说清楚“第”
究竟有哪些人。
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先生抓住了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特征的核心——“土地”,一步一步推演出
中国传统社会形成的过程。他认为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土”是他们的命根。以农
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除非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
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的基层人口的流动也是微乎其微的。同时,乡土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在人
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
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试卷第 7页,共 8页
21.请在文中划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6分)
22.请结合材料第二段简要概括乡土社会的基本特征。(5 分)
八、命题作文(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总希望到远方去寻找有趣的事,有的人寻找到了趣事,有的人没有寻找到趣事。但他们在寻找的
过程中总能有所获。
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请以“寻趣”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记叙文,能够完整叙述寻趣的过程以及在
这过程中的收获。
试卷第 8页,共 8页2022~2023 学年第一学期高一阶段调研模拟卷
语 文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这是明代诗美学家胡应麟在《诗薮》中对“古诗”美学特点的概括。最初
的“意象”是在“立象以尽意”中产生的。它既不同于自然物理的“物象”概念,也不同于文学理论的
“形象”概念,而是一个审美概念。意象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因子,来自《易》。“易”学作为中国
文化学之一,被不断地张扬和传播着,“易”学已成为无所不包的大杂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因子,因
其内核和推演方式,使得它具备了极为广泛的周延性、适用性和实用性。
胡适《先秦名学史》说:“‘意象’是古代圣人设想并且试图用各种活动、器物和制度来表现的理想
形式。”“象”的个体能够代表、规范、表征群体或无数的类似个体,于是“象”具备了“象征”性特征,
这是一种广义的文化学象征,而不限于一般的技巧象征手段,以某种特定符号来表示普遍物相,应该视作
后来文学美学“以小见大”说的文化张本及南朝梁代刘勰“以少总多,情貌无遗”论的审美渊源。刘勰也
是把文化意义上的“意象”导入审美学的第一人。
“意”“象”是一种联结体,合成为“意象”这一文化学范畴。“象”是物象模拟体,“取象”不是
终极,其功能是以“象”而尽“意”。所谓“意”是对于事相及其关系的体认。孔子曰:“圣人立象以尽
意。”这里对“象”的功能作出了说明。“象”为了尽“意”,把握了“象”就能把握到对于事相及其关
系的体认。魏晋玄学的开创者王弼在《周易略例》中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
意。”这样,“意”“象”之间就构成了关系,即体认和对象的统一体。中国文化学的“意象”论,便在
关系上强调二者的结合、统一,使其成为一个不可分解的概念。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说:“夫意象
应曰合,意象乖曰离。”它是相应相合,而不是互悖互离。意象既有象的具体性,又有意的观念性。它是
比物象更高了一个层次或者说是更推进了一步的范畴。
“意象”是一个文化范畴,它何以会被“引渡”到文学美学领域,成为文学美学的重要审美原则和批
评标准,产生胡应麟所作出的“古诗之妙,专求意象”的评价呢?
不了解中国文化学就不能或无法了解中国文学美学。中国的文体在最初,是作为文化范畴存在的。诗
歌一开始的功能是认知功能,约束在兴、观、群、怨范围内,是文化智慧甚或知识来源之一。其审美功能
是在后来被确定,这种确定包含着对原初的文化意义的摆脱。作为诗美学的一个细胞的“意象”建构,也
在这样的总趋向中被裹挟而下作同一个走向。文学美学的意象建构和文化学的意象在建构方式上也就不可
避免地留下了后者的胎记。
(摘编自吴功正《中国文学美学》)
材料二:
在很长时间里,象可以说是弥补语言局限性的一个替代方式。所谓言不尽意,故立象以尽意。《系辞》
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这里有一个逻辑环节,就是“立象以尽意”,是因为
言不尽意所造成的缺陷难以克服,故采用此道。那么象就是超越语言的局限性的一个重要形式,或者说象
是为了超越语言而存在的。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
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在王弼的意、象、言结构中,意是表达
的对象,意自身无法显现,须借象来表达;而象又是需要语言的帮助作用得以显现的。言是象的媒介,象
是意的媒介。这里存在着两层超越,一是由象对言的超越,一是由意对象的超越,即所谓得象忘言,得意
忘象。言和象都是捕鱼之筌,都是需要抛弃的媒介。
要表意,为何不直接以言去表达,在言和意之间插入一个象的层次?虽然它是就特殊的对象——易象
试卷第 1页,共 14页
而言的,但在中国哲学中具有独特的意义。象的特殊媒介地位因此被突出了出来。和语言相比,语言是界
定的,但象却可以象征,具有很强的暗.示.性.。如钱锺书所说:“象虽一著,然非止一性一能,遂不限于一
功一效,故一事物之象可以孑立应多,守常处变。”就像《系辞传》所说的“象也者,像此者也”,以极
简单的符号,希图在极其有限的符号形式中,概括天下一切可见的事、不可见的事、可感的理、不可感的
理,而中国美学的立象尽意、象外之象等学说,也确立了象在展现无限世界意义方面的特殊功能。
(摘编自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3 分)
A.“意象”来自《易》,它不同于“物象”概念,是比“物象”更高了一个层次的范畴。
B.“意象”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因子,具备极为广泛的周延性、适用性和实用性。
C.胡适在《先秦名学史》中认为南朝梁代的刘勰是把“意象”导入审美学的第一人。
D.作为捕鱼之筌的“言”和“象”,是必须抛弃的媒介,这个观点与“立象以尽意”有些矛盾。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3 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引用了王弼在《周易略例》中的文字,不过二者论证的观点并不相同。
B.“意象”是审美概念,既有象的具体性,又有意的观念性,因此最能体现诗的美学特点。
C.了解中国文化学对于了解中国文学美学至关重要,两者的意象在建构方式上存在关联性。
D.“象”具有象征性,具有中国特色的“立象尽意、象外之象”等学说,确立了象的特殊功能。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象”的“暗示性”特征的一项是( B )(3分)
A.王弼:若尽和同之意,忘其天火之象。 B.刘勰: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
C.钟嵘:指事造形,穷情写物。 D.何景明:体物杂撰,言辞各殊。
4.两则材料均以“意象”为核心展开内容,他们的探讨中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的侧重点?(4分)
5.请根据材料二,联系课本内容,简析闻一多诗歌《红烛》“意、象、言”的特点。(6分)
红烛
闻一多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
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答案】
1.A 2.B 3.B
4.共同点:两则材料都分析了“意”和“象”的关系。不同的侧重点:材料一重点论述“意象”的含义、
与文化学的关系及被引进文学美学的原因,材料二重点论述意、象、言三者的关系及“象”的独特意义。
5.(1)意:闻一多看到民众受着桎梏,尚未觉醒,故有无私奉献以唤醒民众、点亮世界之意。
(2)象:“红烛”燃烧自己,最终成为灰烬,但创造了光明。
(3)言:诗歌用炽热的文字刻画出红烛的形象,将红烛的属性和自己无私奉献的追求关联起来。
(4)“言”的形式和红烛形象共同支撑起诗人无私奉献以点亮世界之意。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意象’……有着极为广泛的周延性、适用性和实用性”错误,由原文“‘易’学已成为无所不包的大
杂学……使得它具备了极为广泛的周延性、适用性和实用性”,可见“有着极为广泛的周延性、适用性和
实用性”的不是“意象”,而是“易”学”;
试卷第 2页,共 14页
C.“胡适在《先秦名学史》中认为”错误。由原文“刘勰也是把文化意义上的‘意象’导入审美学的第一
人”可知,这并不是胡适观点,而是作者观点。
D.“这个观点与‘立象以尽意’有些矛盾”错误。由原文“言是象的媒介,象是意的媒介。这里存在着两
层超越,一是由象对言的超越,一是由意对象的超越,即所谓得象忘言,得意忘象。言和象都是捕鱼之筌,
都是需要抛弃的媒介”可知,二者并不矛盾。
故选 A。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因此最能体现诗的美学特点”错误。由原文“意象既有象的具体性,又有意的观念性”可知,“象的
具体性”“意的观念性”是“意象”的特征,而不是体现诗的美学特点的原因,属于强加因果。并且“最
能”说法归于绝对。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A.是指“得意忘象”;
B.“隐之为体义生文外”是指“暗示性”;
C.指明事理,创造形象,穷尽情性,描摹事物,指诗歌的写作手法;
D.说体察万物,言辞各不相同。
故选 B。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
材料一第一段说到“最初的‘意象’是在‘立象以尽意’中产生的。它既不同于自然物理的‘物象’概念,
也不同于文学理论的‘形象’概念,而是一个审美概念”可知,这是在论述“意象”的含义。由原文“意
象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因子,来自《易》”可知,说到“意象”的来源。第二段具体来分析“意象”
中的“象”,并且“象”具有“象征性”特征。第三段分析“意”和“象”是一种联结体,合成为“意象”
这一文化学范畴。最后说到“意象”回被“引渡”到文学美学领域的原因。所以材料一整体在分析“意”
和“象”之间的关系,并且重点论述了“意象”的含义,和文化学的关系以及被引进文学美学的原因。
材料二第一段说到在很长时间里,象可以说是弥补语言局限性的一个替代方式,进而引出“意”“象”和
“言”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二段说到在“言”和“意”之间插入象的原因,即“象”具有独特的意义。所
以材料二重点论述意、象、言三者的关系及“象”的独特意义。
两则材料的共同点为都分析了“意”和“象”的关系。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文中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所谓‘意’是对于事相及其关系的体认”“意是表达的对象”,可见“意”是作者的某种认知或者思想情
感;“‘象’的个体能够代表、规范、表征群体或无数的类似个体,于是‘象’具备了‘象征’性特征”,
可见“象”是作者借助的具有特定含义的自然物象;而“言是象的媒介”,可见“言”是描述“象”的语
言、方式。
分析《红烛》的意。《红烛》一开篇就问诗人们,你们的心可有这样的赤诚和热情,你们可有勇气吐出你
的真心和这红烛相比。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所以:闻一多
看到民众受着桎梏,尚未觉醒,故有无私奉献以唤醒民众、点亮世界之意。
再看“象”。诗的开篇就突出了红烛的意象,红红的;然后歌颂红烛,“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创造光明你的因”写出了红烛的责任。
最后分析“言”。这首咏物诗,状红烛之形象,得红烛之神理,语言热烈奔放,刻画出红烛的独特形象;
同时诗歌将红烛的自然物性与诗人高尚的情操关联起来,以红烛象征唤醒民众、点亮世界的无私奉献精神。
试卷第 3页,共 14页
诗中句句扣紧红烛的自然物性来写,妙在这些自然物性又处处关合、暗示出诗人的情怀。“言”的形式和
红烛形象共同支撑起诗人的无私奉献以点亮世界之“意”。
二、文学类阅读(本文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朱夫子
刘公
村里最有学问的当是朱夫子,平时不管谈论什么事情,开口古语说,闭口圣人云。村里人都说,如果
还有科举,朱夫子肯定能连中三元。
朱夫人十月怀胎,除夕夜分娩,生下一对双胞胎儿子。两个孩子相隔一个多时辰来到世间,一个生在
大年三十的亥时,另一个生在了新年正月初一子时。
谁大谁小?朱夫子让后出生的当哥哥。村人奇怪。
朱夫子说:“晚生一个时辰恰巧到了下一年,哥哥小一岁也理所当然。”
朱夫子解释道:“虽是同胞兄弟,坐胎还是有先后,先进去坐胎的当然是哥哥,他在里面,所以后出
来后进娘胎的在外面,所以先生出来。”
村人哈哈大笑。
朱夫子摇晃着头一本正经:“宋人洪迈所著的《容斋随笔》里《双生子》说得很清楚,其双生也,质
家据见立先生,文家据本意立后生。并且商周时期就有这种认识了,我本文家弟子,怎能不按先贤所言排
序长幼呢?”
人们眨巴着眼睛面面相觑。既然有出处,肯定是不会错的。
朱夫子的双胞胎儿子渐渐长大,“弟弟”却不甘愿当弟弟:“别人家双胞胎都是先出生的是哥哥,再
说我都大他一岁了,怎么能是弟弟?”
奈何,在夫子面前是没法讲理的,慢慢地就形成了叛逆性格,顽皮不羁,不爱读书,更不爱听夫子唠,
总能为丁点儿小事和夫子杠上一番。
气得夫子点着他背影:“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后来,邻里在教孩子时也乐于装成有学问的样子,半土半文地训斥:“你不听老子的话,你就是朽木,
你跟老子耍脸子,你就是不可教也的粪土之墙!”
这个“不可教也”的“弟弟”刚长成和夫子一样高,突然远走,再无音信。
夫子很是不安,怕他在外面不学好。
过了几年,淞沪会战结束后,国民政府突然送来了勋章和嘉奖状,告知已经是少尉军官的“弟弟”在
与日寇激战中英勇牺牲。
朱夫人哭得昏厥过去,要夫子去上海把儿子的尸骨找回来。
夫子倒长长地吁出一口气:“总算没有辱没门庭,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几天后,一队穿灰布军装纪律严明的抗日武装经过村头,夫子让“哥哥”跟上队伍走了。
村人惊叹:“你真舍得再把这个儿子送去战场?”
夫子慷慨激昂地说:“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男儿自以身许国!”
在朱夫子送子参军的影响下,更多青壮年投身抗日洪流,村里除了老人妇女,就是未成年的孩子。
夫子思索了一天一夜后,决定开办义学,教村里孩子认字读书。
夫子说:“兵荒马乱总会过去,孩子们是国家社稷崛起的希望,不能荒废,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白天孩子们要帮家里干农活,晚上夫子就在祠堂内点燃几盏油灯授课,他希望孩子们回家后继续自习
读书,买来煤油和书籍、纸笔一起分给每个孩子。
夫人问:“直接给钱不行吗?”
夫子坚决地摇头:“不行,给了钱,贫困人家会挪作他用,不舍得买灯油。”
夜里,他挑着油桶,深一脚浅一脚地沿街走,对着有灯光的窗户喊:“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
试卷第 4页,共 14页
书时,加油,加油咧!”
叫开门,再额外给灯里加煤油。
村人称赞:“您这奖励的法子好!”
朱夫子嘿嘿一笑:“我这是效仿来的,湖广总督张之洞的父亲张瑛老大人厚爱学子,深知很多穷家子
弟晚上舍不得点灯耗油,故此每到深夜,他都会派人挑着桐油篓巡城,见谁在挑灯夜读,便给他添两勺灯
油,以示鼓励。”
“哦。”村人都恍然大悟,原来“加油”是这么来的呀!
夫子的义学越办越红火,学生又增加了许多。
时间一长,给众多学生买书和“加油”成了大开销,夫子花光了家中的积蓄。
他准备卖掉五亩良田,去汉口直接购一批煤油和纸笔回来。
村人说:“你真舍得。”
“卖却屋边三亩地,添成窗下一床书,但愿孩子们都读书成才,报效国家。”
村人问:“祖业田产不留给后人?”
夫子嘿嘿一笑:“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
多财,益增其过。”
村人问:“这至理名言又出自哪里?”
“这是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林大人说的,字字珠玑呀!”
朱夫子卖田助学的消息传出去,远近的富户争相出高价竞买。
卖田的钱拿回家,夜里来了蟊贼,翻箱倒柜之际,被夫子发现反锁屋内后大声呼喊,闻讯赶来的村人
将蟊贼擒住,一看,是邻村的一个无赖。
夫子分开众人,气呼呼地朝他鼻子、眼眶、太阳穴连击三拳。
蟊贼的鼻孔淌出血:“你是斯文人,君子动口不动手嘛!”
夫子狰狞着脸大骂:“你个浑蛋,偷走买灯油纸笔的钱,就是偷走了孩子们的未来,偷走了我们民族
的希望,他们学习不好,你会毁掉一批国家的栋梁啊!天杀的,老子打你是轻的,不弄死你,就已经便宜
了你的狗命!”
村人都惊住,原来急了眼,夫子也动粗。
事后,有人问:“您从没跟人打过架,不过那三拳好像很有章法。”
夫子儒雅地笑笑,一板一眼地说:“《水浒传》里面有一段‘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我那三拳的祖
师爷。”
嘿,朱夫子的一言一行真是都能引经据典!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
A.《双生子》中排序长幼的观点明确,质家取意,据原初之意立后出生的为兄;文家尚实,据所见立先出
生的为兄。朱夫子以文家自居,所以借后者佐证。
B.朱夫子在村里是最有学问的,很有影响力;在家里拥有绝对权威,不容辩驳,这是儿子形成叛逆性格、
顽劣不羁的原因,小说对这种教养方式极力赞扬。
C.朱夫子买来煤油、书籍和纸笔分给孩子而不是直接给钱,因为他觉得贫困人家会挪作他用,不舍得买
灯油,这表现出朱夫子对贫困人家品格的不信任。
D.小说刻画朱夫子培养村里的孩子,散尽家财帮助孩子们读书,表明孩子是社稷的希望,民族的未来,
同时也向读者展现出了文化的传承力量。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B )(3 分)
A.小说开头部分写朱夫子按《双生子》中排序长幼的做法,展现出他不同于常人的一面,既呼应了首段,
又引出了下文的情节。
B.小说从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描写了朱夫子为学生添灯油的情节,生动感人;关于“加油”
试卷第 5页,共 14页
的来历叙述,又让读者增长了见识。
C.小说使用第三人称,叙述方式灵活;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展现了朱夫子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立体的人物
形象。
D.小说通过写村民“眨巴着眼睛面面相觑”“恍然大悟”“惊住”等细节,侧面展现了朱夫子的人物形象,
使文章更加生动传神。
8.有人认为朱夫子具有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品格,请简要概括。(4分)
9.本篇小说颇有特色,请分析文中引经据典的作用。(6 分)
【答案】
6.D 7.B
8.①深明大义,有家国情怀;
②倾心培育人才,有远见卓识;
③不吝钱财,慷慨大方;
④嫉恶如仇,有正义感。
9.①丰富并突出了朱夫子的儒者文人形象。他饱读诗书、满腹经纶,说话都能引经据典。
②充实小说内容。故事情节展开的同时,引经据典紧随其后,避免了平铺直叙。
③增添文采,使小说更具文化韵味。文中引用诗句典故,也增强了可读性。
④深化主旨,使小说更有思想深度。引用的诗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莫
等闲,白了少年头”等。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质家取意,据原初之意立后出生的为兄;文家尚实,据所见立先出生的为兄”错误。由原文“质家据
见立先生,文家据本意立后生。并且商周时期就有这种认识了,我本文家弟子,怎能不按先贤所言排序长
幼呢?”可知,质家立先出生的为兄,而文家立后出生的为兄。
B.“小说对这种教养方式极力赞扬”错误。因为在夫子面前是没法讲理的,儿子慢慢地就形成了叛逆性格,
顽皮不羁,不爱读书,更不爱听夫子唠,总能为丁点儿小事和夫子杠上一番,所以小说对这种教育方式是
有所批判的。
C.“这表现出朱夫子对贫困人家品格的不信任”错误。朱夫子的这种做法表现出他对贫困人家的了解。
故选 D。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B.“肖像”“心理”错误。由原文“夫子坚决地摇头:‘不行,给了钱,贫困人家会挪作他用,不舍得买灯
油。’”“夜里,他挑着油桶,深一脚浅一脚地沿街走,对着有灯光的窗户喊:‘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
读书时,加油,加油咧!’”有动作和语言描写。但没有对朱夫子的肖像和心理描写。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由原文“过了几年,淞沪会战结束后,国民政府突然送来了勋章和嘉奖状,告知已经是少尉军官的‘弟弟’
在与日寇激战中英勇牺牲”分析可知,朱夫子知道自己的“小儿子”在对日战争中牺牲,他在夫人悲痛之
余,却说“总算没有辱没门庭,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且“几天后,一队穿灰布军装纪律
严明的抗日武装经过村头,夫子让‘哥哥’跟上队伍走了”,把另个儿子也送上了战场。当村人质疑时,
她慷慨激昂地说:“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男儿自以身许国!”由此可见,朱夫子深明大义,富有家国
情怀。
由“在朱夫子送子参军的影响下,更多青壮年投身抗日洪流,村里除了老人妇女,就是未成年的孩子”可
试卷第 6页,共 14页
知,朱夫子颇具影响力,村里人纷纷“投身抗日洪流”,只剩下未成年的孩子,她认识到“孩子们是国家
社稷崛起的希望,不能荒废,莫等闲,白了少年头!”于是决定开办义学,教村里孩子认字读书,鼓励孩
子读书成才、报效国家,撑起民族的希望。由此可见,朱夫子倾心培育人才,有远见卓识。
由“他希望孩子们回家后继续自习读书,买来煤油和书籍、纸笔一起分给每个孩子”“ 时间一长,给众多
学生买书和‘加油’成了大开销,夫子花光了家中的积蓄”“夫子嘿嘿一笑:‘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
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分析可知,他散尽钱财,为学
生“加油”,极好地激励了学生用心读书:他不置办家产,不留祖业,主张子孙自己奋斗。由此可见,朱
夫子不吝钱财,慷慨大方。
由“夫子分开众人,气呼呼地朝他鼻子、眼眶、太阳穴连击三拳”“ 你个浑蛋,偷走买灯油纸笔的钱,就
是偷走了孩子们的未来,偷走了我们民族的希望,他们学习不好,你会毁掉一批国家的栋梁啊!天杀的,
老子打你是轻的,不弄死你,就已经便宜了你的狗命!”分析可知,朱夫子惩治偷走买灯油纸笔的蟊贼,
触及其皮肉又触动其灵魂,彰显正义,大快人心。由此可见,朱夫子嫉恶如仇,富有正义感。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来看,“村里最有学问的当是朱夫子,平时不管谈论什么事情,开口古语说,闭口圣人
云”“ 朱夫子摇晃着头一本正经:‘宋人洪迈所著的《容斋随笔》里《双生子》说得很清楚,其双生也,
质家据见立先生,文家据本意立后生。并且商周时期就有这种认识了,我本文家弟子,怎能不按先贤所言
排序长幼呢?’”等,在村人的眼中,朱夫子是“能连中三元”的大才,他饱读诗书,满腹经纶,说话都
能引经据典,丰富并突出了朱夫子的儒者文人形象。
从情节的安排上看,引经据典不仅能使人物形象饱满,而且情节的发展与引经据典相随,每一次情节的波
折,都有朱夫子引经据典的补充,避免了平铺直叙。
从小说的效果来看,引经据典增添了小说的文学色彩,使小说增添了文化韵味,如对“加油”一段的引述,
不仅增强了可读性,而且让读者增长了见识。
从主旨的表达来看,引用的诗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男儿自以身许国”“兵荒马乱总会过去,孩
子们是国家社稷崛起的希望,不能荒废,莫等闲,白了少年头!”使小说的主旨得以深化,更具思想深度,
所引的诗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擢进士
第。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上疏极论宫.市.,德宗怒,贬阳山令。有爱在民,民生子多以其姓字之。既才
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谕。执政览之,奇其才。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
乃送佛祠。王公士人奔走膜拜,腾沓系路。愈闻恶之,乃上表曰:“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汉时始入
中国,上古未尝有也。若不即加禁遏,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
抵以死。裴度曰:“愈言讦捂,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帝曰:“愈
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剌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乃贬
潮州刺史。愈至潮,问民疾苦,皆曰:“恶溪有鳄鱼,食民畜产且尽,民以是穷。”数日,愈自往视之,
令其属秦济以一羊一豚投溪水而祝之。祝之夕,暴风震电起溪中,数日水尽涸,自是潮无鳄鱼患。袁人以
男女为隶,过期不赎,则没入之。愈至,悉计庸得赎所没,归之父母七百余人。镇州乱,杀田弘正而立王
廷凑,诏愈宣抚。既行,众皆危之。元稹言:“韩愈可惜。”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宜、无必入。愈至,
廷凑严兵迓之。愈大声曰;“天子以公为有将帅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众曰:“弘正刻,故此
军不安。”愈曰:“然尔曹亦害田公,又残其家矣,复何道?”廷凑虑众变,疾麾使去。因曰:“今欲廷
凑何所为?”愈曰:“神策六军将如牛元翼者。公久围之,何也?”廷凑曰:“即出之。”愈曰:“若尔,
则无事矣。”愈归奏其语,帝大悦。长庆四年卒,年五十七,谥曰“文”。每言文章自汉司马相如、太史
试卷第 7页,共 14页
公、刘向、扬雄后,作者不世出,故愈深探本元,卓然树立,成一家言。
(节选自《新唐书·韩愈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3 分)
A.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学咸天促/言何乖刺邪/
B.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天促/言何乖刺邪/
C.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天促/言何乖剌邪/
D.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天促/言何乖刺邪/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3 分)
A.字,古代男子 20 岁女子 15 岁,不便直呼其名,故取一与本名意思相关联的别名以表其德。
B.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本道家尊奉的文化典籍。
C.宫市,本指宫中市场,此处指中唐时宦官在民间市场以宫市名义贱价强买的弊政。
D.佛骨,即佛舍利,佛教的高僧死后火化留下的遗骨,在佛教中受到尊敬和供奉。
1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 分)
A.韩愈幼年丧父,勤奋好学。他从开始读书,每天都能记诵几千几百字,等到长大,能够完全贯通《六
经》、诸子百家的学问。
B.韩愈正直敢谏,多次被贬。韩愈很反感唐宪宗供奉佛骨,于是上表反对,因言辞激烈触怒皇帝,差点
被皇帝处死,在他人的求情下,被贬为潮州刺史。
C.韩愈不顾生死,宣抚叛乱。皇上下诏让韩愈前往招抚,韩愈出发后,大家都认为有危险,皇帝也感到
后悔,下诏不让韩愈进入敌营招抚。
D.韩愈关心民生,关爱百姓。韩愈被贬潮州后,关心百姓的生活疾苦,解除了潮州的鳄鱼之患;为袁人
七百多奴仆赎身,将他们归还给他们的父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谕。(4分)
(2)愈曰:“然尔曹亦害田公,又残其家矣,复何道?”(3分)
14.唐宪宗派使者迎请佛骨一事,王公贵族和士大夫都奔走膜拜佛骨,歌颂佛的功德,而韩愈却很厌恶这
种行为,为什么?请简要概括。(4 分)
【答案】
10.D 11.B 12.C
13.(1)韩愈很有才干,却屡次遭贬谪,官职被降,就写了一篇《进学解》自喻(或表明自我心迹,或自
我安慰)。
(2)韩愈说:“可是你们既杀害了田公,又杀死了他的家人,又有什么可说的?”
14.韩愈认为佛教是外民族的一种宗教,是远古所从来没有的。如果不立即加以禁止,(盲目崇拜)恐怕
会败坏风俗,会被四面八方的人耻笑。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韩愈说我信奉佛教过分了,还可以宽容。至于说自东汉信奉佛教以来,天子都寿命短,这种话多么
荒谬
“愈言我奉佛太过”,“太过”补充说明“奉佛”的程度,关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C。
“东汉奉佛以后”是时间状语,中间不能断开,而且“天子”是下一句的主语,主语前面要断开,排除 B。
故选 D。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道家尊奉”说法有误。“六经”是儒家典籍。
试卷第 8页,共 14页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下诏不让韩愈进入敌营招抚”说法错误。由原文“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宜、无必入”可知,穆宗也
后悔,让韩愈便宜行事,不要进入乱军中去。由此可知,穆宗只是让韩愈便宜行事,不要进入乱军中去,
并没有不让韩愈进入敌营招抚。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数”,屡次;“黜”,贬谪;“下迁”,贬官;“乃”,于是,就;“谕”,表明心迹。
(2)“尔曹”,你们;“残”,杀死;“家”,家人;“道”,说。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韩愈反对迎请佛骨的原因,可从他上奏皇帝所说的话中找到相关信息。“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汉时
始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若不即加禁遏,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意思是佛教,本是来自外民
族的一种宗教。从东汉时才传入中原,是远古所从来没有的。如果不立即加以禁止,恐怕会败坏风俗,被
四面八方的人耻笑,这不是小事情。由此可概括出:韩愈认为佛教是外民族的一种宗教,是远古所从来没
有的。如果不立即加以禁止,(盲目崇拜)恐怕会败坏风俗,会被四面八方的人耻笑。
【参考译文】:
韩愈,字退之,是邓州南阳人。韩愈从开始读书,每天都能记诵几千几百字,等到长大,能够完全贯
通《六经》、诸子百家的学问。韩愈考中了进士。韩愈操行正直,直言无所顾忌。上疏竭力讨论宫市问题,
德宗震怒,贬官为阳山令。爱护百姓,百姓生的孩子大多用他的姓氏取名。韩愈才华横溢,却多次被贬,
官职也下降了,于是,就写了《进学解》来表明心迹。宰相看到这篇文章后,为他的才能感到惊奇。宪宗
派使者前往凤翔迎请佛骨进入皇宫禁苑,三天后,才送到佛寺中供养。王公士人奔走膜拜诵经,路上纷至
沓来人流不断。韩愈很厌恶这种行为,就上书朝廷说:“佛教,本是来自外民族的一种宗教。从东汉时才
传入中原,是远古所从来没有的。如果不立即加以禁止,恐怕会败坏风俗,被四面八方的人耻笑,这不是
小事情。”韩愈的奏章送上去,皇上大怒,拿着奏章给宰相裴度看,要将韩愈处死。裴度进谏说:“韩愈
上书触犯皇上,治他的罪确实应该。但是一个人如果不是心里怀有极大的忠诚,怎么能这样做呢?希望皇
上稍微宽恕他,以招引群臣进谏。”皇上说:“韩愈说我奉侍佛教过分了,还可以宽容。至于说自东汉信
奉佛教以来,天子都寿命短,这种话多么荒谬?韩愈,只是朝廷一个臣子,胆敢狂妄若是,坚决不可以赦
免!”于是被贬为潮州刺史。当初韩愈到达潮州后,询问百姓的疾苦,都说:“恶溪中有鳄鱼,几乎吃光
百姓的家畜,百姓因此贫穷。”几天后,韩愈亲自前往视察,命令他的属官秦济将一只羊一头猪投到溪水
中,并向神灵祷告。祷告的当晚,溪水中刮起了狂风,伴随着电闪雷鸣,几天后溪水完全干涸,从此潮州
人再没有遭受鳄鱼的祸害。袁州人为了借钱将儿女抵押给人作奴隶,过期无力赎回,就归债主所有。韩愈
到任后,计算出全部费用赎回已经归债主所有的人,还给他们父母的有七百多人。镇州动乱,士兵杀了田
弘正,立王廷凑做节度使,皇上下诏让韩愈前往招抚。韩愈出发后,大家都认为有危险。元稹说:“韩愈
可惜了。”穆宗也后悔,让韩愈便宜行事,不要进入乱军中去。韩愈到了,王廷凑部署军队迎接他。韩愈
大声喝道:“天子认为你有将帅之才,所以赐予你节杖,哪里会料到你会与贼人一道造反呢?”众人说:
“田弘正很刻薄,所以,这里的兵士不能安身立命。”韩愈说:“但是你们也害了田公,又残害了他的家
人。还有什么好说的?”王廷凑担心军心摇动,赶忙叫他们都出去。于是对韩愈说:“您想让我干什么呢?”
韩愈说:“神策六军的将领,像牛元翼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你长时间围困他们,为什么呢?”王廷凑说:
“我马上就放他出城。”韩愈说:“如果是这样,那就没什么事了。”韩愈回朝报告皇上,皇上很高兴。
长庆四年韩愈去世,享年 57 岁,谥号文。韩愈经常说文章自从汉代司马相如、司马迁、刘向、扬雄以后,
后世再没有这样的作者,因此韩愈深入探究根源,卓然树立,自成一家之言。
试卷第 9页,共 14页
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桂花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①。
山花子②
李清照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③,太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注】①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唯独桂花不在其列。②作于北宋灭亡,词人南渡之后。③
彦辅:西晋时期著名清谈家,以个性鲜明和超凡脱俗、高风亮节闻名。
15.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3 分)
A.《鹧鸪天》描述桂花柔雅的“体性”、浓郁的香气、亮丽的色泽,赞其风姿出众,显示了词人的审美品
味。
B.《山花子》从形态着手,描摹桂花样貌,从形到神,借晋代名士来比桂花的不凡风度,以人喻花。
C.两首词都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梅、菊或丁香作为陪衬,展现出桂花的清雅脱俗,带有较为鲜明的主
观感受。
D.同为咏桂,从《鹧鸪天》中直白的自信,到《山花子》中蕴藉的忧愁,显示了南渡前后词人词作风格
的转变。
16.这两首词的最后两句都提到了“无情”,你如何理解?请简要阐述。(6 分)
【答案】
15.A 16.《鹧鸪天》中,词人嗔怪屈原情思不足,没有眼光,独独遗漏桂花。借为桂花鸣不平,来表现
自己对桂花的喜爱,以及对高洁品行的追求。
《山花子》中,词人嗔怪桂花太过无情,打破自己的好梦。既表现桂花香气之浓郁,也抒发了自己南渡后
悠远绵长的忧愁。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亮丽的色泽”错误。“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直言无需色彩艳丽即是花中之冠。
故选 A。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句以及作者情感的能力。
《鹧鸪天》中,“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作者抱怨屈原“可煞无情思”,嗔怪屈原情思不足,
没有眼光,独独遗漏桂花。屈原的人品和才德,是人所共同景仰的,这也包括作者李清照在内。对这位先
贤的抱怨,更突出了作者对桂花的珍重,借为桂花鸣不平,来表现自己对桂花的喜爱,以及对高洁品行的
追求。
《山花子》结尾句“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似是词人谓桂子:我是如此执着地倾心于你质地高雅、
不媚不俗,而你竟以沁人的馥香惊扰了我的千里梦,却也太无情了,突出表现了桂花香气之浓郁。同时,
结合注释②可知,这首词作于北宋灭亡,词人南渡之后,“愁人”应该是表现词人国破家亡后的愁绪。作
者用明贬暗誉的手法表现桂花香气之浓郁,也抒发了自己南渡后悠远绵长的忧愁。
五、情景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以“木”“金”为喻,目的是为了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结论,突
试卷第 10页,共 14页
出学习的重要意义。
(2)韩愈《师说》中,揭示本文写作缘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
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
【答案】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③余嘉其能行古道 ;④作《师说》以贻之;⑤看万山
红遍;⑥层林尽染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参”“己”“知”“矣”“嘉”“贻”“染”。
六、选择题组(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生态文明同个人发展、社会文明、国家现代化息息相关。纵观人类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
则文明衰。实践一再证明, 、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中国所走的本着顺应自然、保护生
态的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是自然与人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新路径,昭示着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生态文明的强大生机和活力。
生态环境保护, 是广泛而深刻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建设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
的社会,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必须依靠改革、依靠法治、依靠科技推进转型升级。坚持把解决突出
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坚决整治不利于群众生命健康的环境问题,以 的决心和勇气,坚
决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腾笼换鸟”。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D )(3 分)
A.饮鸩止渴 归根结底 相辅相成 破釜沉舟
B.杀鸡取卵 寻根究底 相反相成 壮士断腕
C.饮鸩止渴 寻根究底 相反相成 破釜沉舟
D.杀鸡取卵 归根结底 相辅相成 壮士断腕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D )(3分)
A.中国走以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这是自然与人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发展新路径。
B.中国所走的本着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
代化发展新路径。
C.中国本着顺应自然、保护生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这是自然与人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新路径。
D.中国所走的以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
化发展新路径。
20.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B )(3分)
A.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答案】
18.D 19.D 20.B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试卷第 11页,共 14页
饮鸩止渴:比喻用有害的办法解决面临的问题。杀鸡取卵:比喻只图眼前的好处而不顾长远的利益。根据
后面的“竭泽而渔”可以判断,这种发展方式应是只注重眼前没有考虑长远,应该选择“杀鸡取卵”。
归根结底:归结到根本上。寻根究底:寻求事物的根由、底细。此处语境并没有“寻求”根由的意思,故
选“归根结底”。
相辅相成:指互相补充互相配合。相反相成:指矛盾的两个方面相互排斥或相互斗争,并在一定条件下联
结起来获得同一性。语境强调的应是“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相互配合,应选相辅相成。
壮士断腕:比喻在紧要关头当机立断,为保存整体不惜牺牲局部。破釜沉舟: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干到底。
语境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会为了整体放弃局部,应选壮士断腕。
故选 D。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句子有两处错误:
一是句式杂糅,“本着……”和“……为导向”杂糅,应改为“本着……的宗旨”或“以……为导向”。
二是不合逻辑,“自然与人和谐共生”主客体颠倒,应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故选 D。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画线句把“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比喻为“腾笼换鸟”,是比喻修辞手法。
A.说明月不理解离别之苦,赋予明月人的性情,是拟人。
B.把雪花比喻成梨花,是比喻。
C.“丝竹”代指音乐,“案牍”代指公务,是借代。
D.“会须一饮三百杯”是夸张。
故选 B。
七、简答题组(本题共 2 小题,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土中国》是中国社会学奠基人费孝通的经典著作对于“社会学”这个名词,大家可能有些发怵,
其实,① ,而是相对通俗易懂。作者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讲起,比如写他自己初次出国时,奶妈偷
偷地把一包灶上的泥土塞进他的箱底,嘱咐他如果水土不服,可以用它来煮一点汤吃。② 比如用“捆
柴”来比喻西洋社会的“团体格局”,用石头击水产生的“波纹”比喻中国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读
来生动形象,妙趣横生。再有,作者还通过比较来说明中国传统社会的特点。比如,在西洋社会,一位朋
友说“带了他的家庭”去做客,③ ;而在中国社会,“阖第光临”虽然很常见,但很难说清楚“第”
究竟有哪些人。
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先生抓住了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特征的核心——“土地”,一步一步推演出
中国传统社会形成的过程。他认为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土”是他们的命根。以农
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除非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
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的基层人口的流动也是微乎其微的。同时,乡土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在人
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
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21.请在文中划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6分)
22.请结合材料第二段简要概括乡土社会的基本特征。(5 分)
【答案】
21.①这本书并不晦涩难懂
试卷第 12页,共 14页
②作者用比喻来讲抽象的道理
③主人很清楚要来的几个人
22.①中国社会的乡土性的;
②中国农民聚村而居,是富于地方性的;
③中国的乡土社会是“熟悉”的社会。
【解析】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空,根据第一句可知此空是介绍《乡土中国》这本书的特点,结合前文“大家可能有些发怵,其实”
及后文“而是相对通俗易懂”可知,此处是承前说明这本书并没有想象的那么晦涩难懂。
第②空,结合后文“比如用……来比喻……用……比喻……”可知这是作者运用比喻使抽象的道理简单化,
此空应填对后文举例的总括性句子,可填写“作者用比喻来讲抽象的道理”。
第③空,此处把在在西洋社会“带了他的家庭”去做客的情况与在中国社会“阖第光临”去做客的情况进
行对比,且“而”表转折,故表达的意思与“很难说清楚‘第’究竟有哪些人”相对,可填写“主人很清
楚要来的几个人”。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
由“他认为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土’是他们的命根”可知,中国社会的乡土性的;
由“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除非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
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的基层人口的流动也是微乎其微的”可知,中国农民聚村而居,是富于地方
性的;
由“乡土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
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可
知,中国的乡土社会是“熟悉”的社会。
八、命题作文(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总希望到远方去寻找有趣的事,有的人寻找到了趣事,有的人没有寻找到趣事。但他们在寻找的
过程中总能有所获。
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请以“寻趣”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记叙文,能够完整叙述寻趣的过程以及在
这过程中的收获。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全命题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首先指出了人们对远方和趣味的向往。而对于趣味到底在哪里,却给出了多种思路。有的人把趣味作
为人生的目标,他们在远方寻找到了趣味,说明寻趣的目标得以实现。有的人虽然没能实现目标,但是在
寻找的过程中他们也获得了趣味,得到了收获。这说明,趣味不一定是虚无缥缈,遥不可及的东西,有可
能就在我们身边,它可以是一切我们感兴趣的事物。所以,对于标题“寻趣”,重要的是在确定“趣”这
一目标对象后,重点叙述“寻”的过程和自己的所得。
试题要求针对“寻趣”写一篇记叙文,以完整记叙自己寻趣的过程。而对于“在这过程中的收获”这一内
容要求,也说明我们的感悟应是针对寻找这个过程本身的。对此,可以先设定某一类事物为趣味的象征,
展现自己接触这一类事物,喜欢上这一类事物(或想要找到它的乐趣)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
更多的收获:如,自己想要得到被人称赞多才多艺的趣味或出于对某种乐器的喜爱,因此开始练琴。而在
试卷第 13页,共 14页
日复一日不断修炼自身技艺的同时,“我”还感受到了坚持的乐趣,或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伙
伴。对于琴艺这个目标,我或许有所精进,或许进步缓慢,但感受到坚持的乐趣和意义,在这个过程中结
交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就是过程中的收获和乐趣了。
【立意】
1.在寻趣中找到乐趣。
2.寻趣路上,有同道之乐。
3.寻趣虽未成功,探索却有意义。
试卷第 14页,共 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