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满族自治县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
语 文 试 题
分值: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让日常生活走入数字化的信息空间。面对新变化,筑牢个人信息使用的安全边界,既需要政府加强监管,企业增强责任意识,也离不开个人数字素养的提升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有学者提出了“信息素养”的概念。进入21世纪后,“数字素养”的概念应运而生。数字素养表现为能够熟练应用各项数字技能,对海量数据进行收集、整理、评估和利用等生存技能和行为,近年来,我国日益重视国民数字素养,加强全民数字技能教育和培训,普及提升公民数字素养。
对个人用户而言,要涵养与飞速发展的数字时代相匹配的隐私保护意识、信息安全知识,培养良好的使用习惯,让数字技术服务美好生活。比如,在安装和使用一些应用程序时,仔细阅读隐私权条款,根据个人需要选择开启或关闭相关推荐选项,掌握信息获取的主动权。
对未成年人、老年人等群体而言,提升数字素养更需要社会各界积极努力。《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1)》显示,只有28%的受访者上过专门的网络素养课程,31.3%的家长从来不教授、引导孩子使用互联网。学校应不断完善数字素养相关课程建设,家长也应发挥指导作用,规范子女使用互联网行为,家校形成合力。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60岁及以上的网民达1.23亿人,比前一年增加了约2600万人。老年网民数量不断增长,迫切需要社会为他们提供贴合需求的数字产品和服务、量身定制的数字技术培训等。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日第12版)
材料二:网络信息参差不齐诱发网络欺凌风险,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调查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叛逆思想逐渐萌芽,未成年人受不良信息侵害的概率逐渐增加。在高中生群体中,21.5%的人曾在网络上被他人辱骂,30%的人收到过黄色图片或视频,14.6%的人收到过暴力图片或视频,27.5%的人曾遇到骗子。在初中生群体中,这些情况有所减少。在收到黄色图片、视频和暴力图片、视频方面,初中生的比例分别下降至17%和10.7%。仅有15.7%的初中生曾遇到过骗子,6.4%被骗钱,但仍有21%的初中生在网络上被辱骂。
青少年是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其对互联网与新技术的理解、掌握、应用、创新,攸关国家的发展和命运,是网络强国人才战略的重要内容。同时,成年人网络保护以及未成年人在新技术时代面临的风险,是与发展和治理同步的一个问题的两面。就保护而言,应坚持通过现有的法律、法规开展保护和治理,并基于现有的法律法规以及具体的司法解释等进行修订完善,应保持发展与保护、治理的平衡,给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成长发展留出空间。为此,蓝皮书认为,要把握好发展与保护、发展与治理的平衡。树立数字公民意识,了解网络世界的基本知识,掌握网络使用基本技能,内化网络公民价值观,扮演好数字公民的角色,实现在数字世界的全面社会化进程,这一切既有赖于政府的顶层设计,也仰仗于社会力量的有效参与。
第一,要发挥后发优势,实现从网络素养到数字公民教育的转向。当前,我国依然停留在信息素养和网络素养阶段。这要求我们必须放眼世界,科学对标,着眼于未来青少年作为网络空间竞争的主体,将数字公民教育纳入基础教育体系。发挥我国强大的国家主导和集体动员能力,实现数字公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第二,建立国家—社会的数字公民教育协同体系。在数字公民教育推进中要充分利用社会组织、学校、互联网企业等社会的自发力量。国家要帮助青少年更加深刻地认识数字主权与数字安全,同时培养他们在互联网空间的未来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互联网建设。
第三,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数字素养框架。当前的数字素养框架内容相对比较复杂,不利于普及推广。应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数字素养框架,强调简捷性与易操作性。
第四,利用媒体宣传,提升数字公民认知普及水平。数字公民教育尽管在国际领域已有一定的发展经验,但对于我国,尤其是公众而言,还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应利用专家、媒体等多种渠道,推动数字公民认知。
(摘编自《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1)》)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筑牢个人信息使用的安全边界,需要提升个人的“数字素养”。
B.个人用户要掌握信息获取的主动权,让数字技术服务美好的生活。
C.我们对互联网与新技术要把握好发展与保护、发展与治理的平衡。
D.“数字素养”对于我国公众还是一个较新的概念,要加强宣传普及。
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数据显示,我国的老年网民数量大而且增长速度较快,他们迫切需要社会提供贴合需求的数字产品和服务、量身定制的数字技术培训。
B.我国的未成年人上过专门的网络素养课程比例约28%,所以约占50%的高中生和初中生在网络上被辱骂过。
C.我国的网络强国人才战略,需要加强青少年对互联网与新技术的理解、掌握、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
D.我国当前的数字素养框架内容相对比较复杂,应制定简捷、易操作、利于普及推广的数字素养框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数字素养就是一种公民能够熟练应用各项数字技能,并能对海量数据进行收集、整理、评估和利用等生存的技能和行为。
B.我国对孩子进行网络教育,要形成家校合力,家长要发挥教授和引导作用,学校要不断建设和完善数字素养相关课程。
C.篮皮书认为只有把握好发展与保护、发展与治理的平衡关系,才能够处理好成年人网络保护与面临新技术风险的关系。
D.未来青少年是网络空间竞争的主体,我们应将数字公民教育纳入基础教育体系,实现从网络素养到数字公民教育的转向。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4分)
5.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公民个人需要从哪些方面提升“数字素养”。(6分)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记忆与印象
史铁生
对我而言,开端,是北京的一个普通四合院。我站在炕上,扶着窗台,透过玻璃看它。屋里有些昏暗,窗外阳光明媚。近处是一排绿油油的榆树矮墙,越过榆树矮墙,远处有两棵大枣树,枣树枯黑的枝条镶嵌进蓝天,枣树下是四周静静的窗廊。与世界最初的相见就是这样,简单,但印象深刻。复杂的世界尚在远方,或者,它就蹲在那安恬的时间四周,看一个幼稚的生命慢慢睁开眼睛。
奶奶和母亲都说过:你就出生在那儿。
其实是出生在离那儿不远的一家医院。生我的时候天降大雪。一天一宿罕见的大雪,路都埋了,奶奶抱着为我准备的铺盖蹚着雪走到医院,走到产房的窗檐下,在那儿站了半宿,天快亮时才听见我轻轻地来了。母亲稍后才看见我来了。奶奶说,母亲为生了那么个丑东西伤心了好久,那时候母亲年轻又漂亮。这件事母亲后来闭口不谈,只说我来的时候“一层黑皮包着骨头”,她这样说的时候已经流露着欣慰,看我渐渐长得像回事了。但这一切都是真的吗?
我蹒跚地走出屋门,走进院子,一个真实的世界才开始提供凭证。太阳晒热的花草的气味,太阳晒热的砖石的气味,阳光在风中舞蹈、流动。青砖铺成的十字甬道连接起四面的房屋,把院子隔成四块均等的土地,两块上面各有一棵枣树,另两块种满了西番莲。西番莲顾自开着硕大的花朵,蜜蜂在层叠的花瓣中间钻进钻出,嗡嗡地开采。蝴蝶悠闲飘逸,飞来飞去,悄无声息仿佛幻影。枣树下落满移动的树影,落满细碎的枣花。青黄的枣花像一层粉,覆盖着地上的青苔,很滑,踩上去要小心。天上,或者是云彩里,有些声音,有些缥缈不知所在的声音——风声?铃声?还是歌声?说不清,很久我都不知道那到底是什么声音,但我一走到那块蓝天下面就听见了他,甚至在襁褓中就已经听见他了。那声音清朗,欢欣,悠悠扬扬,不紧不慢,仿佛是生命固有的召唤,执意要你去注意他,去寻找他、看望他,甚或去投奔他。
我迈过高高的门槛,艰难地走出院门,眼前是一条安静的小街,细长、规整,两三个陌生的身影走过,走向东边的朝阳,走进西边的落日。东边和西边都不知通向哪里,都不知连接着什么,唯那美妙的声音不惊不懈,如风如流……
我永远都看见那条小街,看见一个孩子站在门前的台阶上眺望。朝阳或是落日弄花了他的眼睛,浮起一群黑色的斑点,他闭上眼睛,有点儿怕,不知所措,很久,再睁开眼睛,啊!好了,世界又是一片光明……几只蜻蜓平稳地盘桓,翅膀上闪动着光芒……鸽哨声时隐时现,平缓,悠长,渐渐地近了,扑噜噜飞过头顶,又渐渐远了,在天边像一团飞舞的纸屑……这是件奇怪的事,我既看见我的眺望,又看见我在眺望。
那些情景如今都到哪儿去了?那时刻,那孩子,那样的心情,惊奇和痴迷的目光,一切往日情景,都到哪儿去了?它们飘进了宇宙,是呀,飘去五十年了。但这是不是说,它们只不过飘离了此时此地,其实它们依然存在?
梦是什么?回忆,是怎么一回事?
倘若在五十光年之外有一架倍数足够大的望远镜,有一个观察点,料必那些情景便依然如故,那条小街,小街上空的鸽群,蜻蜓翅膀上的闪光和那个痴迷的孩子,还有天空中美妙的声音,便一如既往。如果那望远镜以光的速度继续跟随,那个孩子便永远都站在那条小街上,痴迷地眺望。要是那望远镜停下来,停在五十光年之外的某个地方,我的一生就会依次重现,五十年的历史便将从头上演。
真是神奇。很可能,生和死都不过取决于观察,取决于观察的远与近。比如,当一颗距离我们数十万光年的星星实际早已熄灭,它却正在我们的视野里度着它的青年时光。
时间限制了我们,习惯限制了我们,谣言般的舆论让我们陷于实际,让我们在白昼的魔法中闭目塞听不敢妄为。白昼是一种魔法,一种符咒,让僵死的规则畅行无阻,让实际消磨掉神奇。似乎所有的人都在白昼的魔法之下扮演着紧张、呆板的角色,一切言谈举止,一切思绪与梦想,都仿佛被预设的程序圈定。
因而我盼望夜晚,盼望黑夜,盼望寂静中自由的到来。
甚至盼望站到死中,去看生。
我的躯体早已被固定在床上,固定在轮椅中,但我的心魂常在黑夜出行,脱离开残废的躯壳,脱离白昼的魔法,脱离实际,在尘嚣稍息的夜的世界里游逛,听所有的梦者诉说,看所有放弃了尘世角色的游魂在夜的天空和旷野中揭开另一种戏剧。风,四处游走,串联起夜的消息,从沉睡的窗口到沉睡的窗口,去探望被白昼忽略了的心情。另一种世界,蓬蓬勃勃,夜的声音无比辽阔。是呀,那才是写作啊。至于文学,我说过我跟它好象不大沾边儿,我一心向往的只是这自由的夜行,去到一切心魂的由衷的所在。
(取材于史铁生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端,是北京的一个普通四合院 开端:指作品开头的部分
B.我蹒跚地走出屋门 蹒跚:走路摇摇晃晃的样子
C.在白昼的魔法中闭目塞听 闭目塞听:形容不愿意接受新事物
D.揭开另一种戏剧 戏剧:这是指不同于白天的状态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站在炕上,扶着窗台,透过玻璃”向外看的“我”指刚有记忆的年幼的作者。
B.文章通过奶奶和母亲说的话描述了关于“我”出生的情形,但作者对其真实性有所质疑。
C.作者写自己看见的站在门前台阶上眺望的“孩子”是指文中“那条街道”中人家的孩子。
D.作者在叙述并描写自己“记忆和印象”的基础上,表达对生命独特的思考和深刻的感悟。
8.请概述作者在文中写到的“记忆和印象”。(4分)
9.请结合语境,分析“另一种世界,蓬蓬勃勃,夜的声音无比辽阔”一句中“另一种世界”的内涵,并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范杲字师回,父正,青州从事。杲少孤,刻志于学,与姑臧李均、汾阳郭昱齐名,为文深僻难晓,后生多慕效之。以荫补太庙斋郎,再迁国子四门博士。尝携文谒陶谷、窦仪,咸大称赏,谓杲曰:“若举进士,当待汝以甲科。”及秋试,有上书言阀阅之家不当与寒士争科第,杲遂不应举。稍迁著作佐郎,出为许、邓二州从事,坐事免。太平兴国初,迁著作郎、直史馆。俄上书自言其才比东方朔,求显用,以观其效。太宗壮之,擢知制诰。杲家贫,贷人钱数百万。母兄晞性啬,尝为兴元少尹,居京兆,殖货钜万。亲故有自长安来者,绐杲曰:“少尹不复靳财物,已挥金无算矣。”杲闻之喜,因上言兄老求典京兆以便养太宗从其请杲既至而晞吝如故且常以不法事干公府呆大悔杲视事逾年境内不治移知寿州,上言“家世史官,愿秉直笔,成国朝大典。”召为史馆修撰,固求掌诰词,帝从之。时翰林学士宋白左迁鄜州,贾黄中、李沆参知政事,苏易简转承旨,杲连致书相府,求为学士,且言于宰相李昉曰:“先公尝授以制诰一编,谓杲才堪此职。”因出示昉,昉屡开解之。未几,太宗飞白书“玉堂”额以赐翰林,杲又上《玉堂记》,因请备职。太宗恶其躁竞,改右谏议大夫。初,太宗以太祖朝典策未备,乃议召杲。杲闻命喜甚,以为将加优擢,晨夜趋进。至宋州,遇朗州通判钱熙,杲问以“朝议将任仆何官”,熙言“重修《太祖宝录》尔。”杲默然久之。感疾,至京师,旬月卒,年五十六。太宗闵之,录其二子。杲性虚诞,与人交,好面誉背非,惟与柳开善,更相引重,始终无间。不善治生,家益贫,杲端坐终日,不知计所出。
(节选自《宋史·范杲传》)
【注】从事:(官名。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皆自辟僚属,多以“从事”为称)。姑减:(古县名。西汉置。治今甘肃省武威市)。慕效:(羡慕仿效;慕仿效)。太庙斋郎:(官名。三国魏置,隶太常,属太庙令,掌郊庙祭祀杂务)。国子四门博士:(唐代设置国子、太学、四门等博士,均为教授官,而非中央官学传授儒经学官的专称)。甲科:(科举考试录用官吏的等级,其高等为甲科)。秋试:(指科举时代地方为选拔举人所进行的考试。因于秋季举行,故称)。伐阅之家:(指有功勋的世家)。著作佐郎:(古代职官名。协助著作郎修撰国史及起居注)。太平兴国:(北宋皇帝宋太宗赵炅的一个年号)。著作郎:(官名。三国魏明帝始置,属中书省,掌编纂国史)。直史馆:(古代职官名。宋朝初年置,为馆职之一,任职一至二年,然后委以重任,并可超迁官阶)。显用:(重用)。知制诰:(掌管起草诰命之意后用作官名)。少尹:(官名。唐时为府州的副职,后为州县辅佐官如县丞、典史、吏目、巡检之类的别称)。殖货:(增殖财货)。绐(通“诒”,欺骗;欺诈)。靳:(吝惜,不肯给予)。视事:(治事,任职)。史馆修撰:(唐代起用的官职名,又称国史馆修撰,掌修国史)。诰词:(君王所颁文告)。承旨:(官名。唐代翰林院有翰林学士承旨,位在诸学士上。凡大诰令、大废置、重要政事,皆得专对。宋、元因其制,明废)。飞白书:(一种特殊的书法,出自汉朝大书法家蔡邕,笔画中露出一丝丝的白地,像用枯笔写成的样子)。躁竞:(急于进取而争竞)。右谏议大夫:(宋谏院下设鼓院以左、右谏议大夫为之长)。朝典:(朝廷的礼仪制度)。优擢:(提升官职)。通判:(官名。宋初始设于诸州府,即共同处理政务之意。地位略次于州府长官,但握有连署州府公事和监察官吏的实权)。阅:(通“悯”,怜恤,哀伤)。虚诞:(虚假荒诞)。引重:(推重)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上言/兄老求典/京兆以便养/太宗从其请/杲既至/而晞吝如故/且常以不法事干公府/杲大悔/杲视事逾年/境内不治/
B.因上言兄老/求典京兆以便养/太宗从其请杲/既至/而晞吝如故/且常以不法事干公府/杲大悔/杲视事逾年/境内不治/
C.因上言兄老/求典京兆以便养/太宗从其请/杲既至/而晞吝如故且常/以不法事干公府/杲大悔/杲视事逾年/境内不治/
D.因上言兄老/求典京兆以便养/太宗从其请/杲既至/而晞吝如故/且常以不法事干公府/杲大悔/杲视事逾年/境内不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姑臧,地名,古文在交代人物时经常在姓名前加上地名,表示人物的籍贯,“汾阳郭昱”也是如此。
B.秋试,指科举时代地方为选拔举人所进行的考试,唐宋为州府考试,明清为省级考试,因在秋季举行,故称“秋试”。
C.太平兴国,宋太宗年号。许多年号宣示皇帝的治国理念,寄托国泰民安的愿望,大多是四个字。
D.旬月,十天为一旬,旬、月连用,有时表示满一个月,有时表示十个月。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范杲颇有文名,受到称赏。他笃志求学,能写出深奥难懂的文字,有好多效仿者;他曾带着文章拜谒名流,得到赞许,并被认为如参加科举将录入甲科。
B.范杲凭借文才,以求仕进。他上书称他家世代任史官,希望自己能被召入朝中任修撰,为朝廷撰写国朝大典;他还多次写信要求担任学士。
C.范杲无心做事,一心求官。为重修《太祖实录》,宋太宗召他人朝修撰,并打算委以重要职务,他便日夜兼程赴京,在宋州却被钱熙泼了一盆冷水。
D.范杲为人虚伪,至交甚少。他性情虚伪怪诞,与人交往总是阳奉阴违,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只与柳开是至交,相互推重,关系始终十分亲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俄上书自言其才比东方朔,求显用,以观其效。
(2)亲故有自长安来者,绐杲曰:“少尹不复靳财物,已挥金无算矣。”
14.秋试举行时,范杲为什么没有参加考试?请简要说明。(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小题。
观书有感二首
朱熹
一
半亩方塘一鉴①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②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③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①鉴:镜子。 ②渠;代词,它,指方塘。 ③艨艟,古代的一种战船。
①下面对两首诗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首诗的一二句动与静巧妙相融,“鉴”字写出“半亩方塘”的澄澈明净,“徘徊”写出天光云影的闪耀浮动,一幅令人赏心悦目的画面跃然纸上。
B.第一首诗的三四句颇蕴“理趣”——是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送来“活水”, 才使“方塘”变得清澈如镜,才有了倒映天光云影的美丽。
C.第二首诗写一夜春水暴涨之后,原来因江水枯竭而行进艰难的“艨艟巨舰”就轻如羽毛,在江面上行驶自如了。
D.两首诗中寓含哲理,前一首强调只有不断从书中汲取精神营养,人的心智才能永远充盈澄澈;后一首强调读书只有讲究方法,才能不白费力气。
②两首诗写法上的相同点是什么?试分析采用这种写法的好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男主人公心愿达成后对女主人公变得粗暴无礼。
(2)《逍遥游》中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说明鹏在迁徙过程中的活动范围之大。
(3)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戍边将士的外貌和神态,表现他们的思乡之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年轻人向我________不知道将来做点什么时,我会给他们两个建议:要么静下心来读点书,要么去赚点钱。但一个人如何改造社会呢?通常,我们听到最多的回答是个人________,无法与社会抗衡,谈改造几乎不可能。而我认为,若是把人的一生当作自己的远大前程,个人是可以而且能够改造社会的。
这个时代不是被夸耀:虽然这个时代还有不好的很多东西,但总还是有很多事情值得我们去做。有一句话不是说,你的价值在于你的敌人的分量。对于我们而言,我们的价值在于减少这个时代苦难的分量,以及在此基础上我们有多大的改造社会的决心与勇气。
就个体而言,你是社会的一部分,当你发生改变时,意味着社会也随之改变。虽然这种变化很微小,但不管有多小,它在客观上都是真实的。就社会影响而言,“蝴蝶效应”积聚。社会________不在运动,尤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一次微小的改变或者介入,都有可能引发一场________的小风暴。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感慨 势单力薄 无时无刻 摧枯拉朽
B.感叹 势单力薄 时时刻刻 摧枯折腐
C.感慨 一触即溃 无时无刻 摧枯折腐
D.感叹 一触即溃 时时刻刻 摧枯拉朽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个时代不是被夸耀,虽然这个时代还有很多不好的东西,但总还是有很多事情值得我们去做。
B.这个时代不是被夸耀,这个时代虽然还有很多不好的东西,但总还是有很多事情值得我们去做。
C.不是夸耀这个时代,这个时代虽然还有不好的很多东西,但总还是有很多事情值得我们去做。
D.不是夸耀这个时代,这个时代虽然还有很多不好的东西,但总还是有很多事情值得我们去做。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 ① 。为进一步利用和挖掘上海红色文化资源,激发上海文化创意创新创业活力,上海启动了沪上红色文化创意大赛。 ② ,依托上海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红色文创产品受到广泛关注,并呈现出潮流化、年轻化特色。沪上红色文化创意大赛启动以来,已衍生出各种各样的创意作品,如让中共一大会址“走”上剪纸,革命文物算盘“化”作电脑键盘,红色地标建筑“嵌”进桌游,还有包含红色文化内容的八音盒、魔方、手机壳、万花筒等,兼具创意性和观赏性,吸引了不少年轻人,把严肃的红色基因与活泼的文创产品巧妙融合起来,从另一个侧面精彩再现上海光荣的革命传统,将红色基因带进了你我生活。
红色文创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将红色文化导入消费市场,将红色资源转化成文创产业优势,并在全社会形成审美趣味的共鸣,让更多的市民看到、欣赏和感兴趣,最后由衷喜欢,这样的路径,借助文创的巧劲,就能使红色文化抵达年轻人的心底。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成“如让中共一大会址出现在剪纸上,革命文物算盘当作电脑键盘,红色地标建筑进入桌游”,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0.根据上文内容,补写出文中空缺部分,注意语意连贯,符合逻辑。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材料一:冰心曾说,“愿你的生命中有足够多的云翳,来造一个美丽的黄昏”。
材料二:2022北京冬奥会苏翊鸣获得单板滑雪男子大跳台的冠军,为中国摘下第6金,创造了中国代表团在冬奥会的金牌总数历史,也为中国队实现了该项目金牌零的突破。儿时的苏翊鸣参演多部影视剧,成为冉冉升起的一名小童星。但也是出于对滑雪的热爱,让他最终放弃演艺道路,选择成为专业的滑雪运动员,并在2015年中国申办2022年冬奥会成功的那一刻在心中种下了一个代表祖国出战2022北京冬奥的梦想。七年刻苦训练,每年365天当中,有320天时间在滑雪上,一路追逐,为梦想做到极致,赢得飞扬的人生。
材料三:2022年北京冬奥会,中国代表队最后一枚金牌由花样滑冰双人滑自由滑队员隋文静和韩聪以精湛完美的表现赢得,赛后的采访中,隋文静这样说:“回顾备战的岁月,有苦也有甜,但我和搭档韩聪从未停下追梦的脚步。我们希望能在家门口的冬奥会上取得好成绩。我们一直在为此努力,期待绽放。”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 2.B 3.C 4.①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事实论证、演绎论证的论证方法,文中举到未成年人的例子和大量数据事实,以及通过论证结论,到具体论证个别事例的论证方法,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5.①提高隐私保护意识,学习信息安全知识,培养数字习惯;②加强数字素养相关课程建设,社会提供贴合需求的数字产品和服务、量身定制的数字技术培训等。③实现数字公民教育的转向、数字公民教育协同体系、数字素养框架、数字公民认知普及水平等。
6.A 7.C 8.(1)“我”透过窗户看到的自己生活的四合院的印象;
(2)“我”听到的关于自己出生时的记忆;
(3)“我”走进院子看到和听到的印象;
(4)“我”走出院门看到的街道的印象;
(5)“我”回忆往昔岁月时留下的眺望的印象。 9.“另一种世界”指被“时间”“习惯”和“舆论”限制的拘束而僵化的世界不同的自由而灵动的世界;即通过写作创造的世界。这一句话,承接上文对“我的心魂常在黑夜出行”的描写,引出下文对“写作”的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我”对人生的有限与无限以及对生命可能性的深刻思考,意蕴深厚,耐人品味。
10.D 11.C 12.C 13.(1)不久,范杲上书自行陈述才能堪比东方朔,请求被重用,来观察效果。
(2)有从长安来的亲戚朋友,欺骗范杲说:“少尹不再吝惜财物,挥霍的金钱已经无法计算了。” 14.有人上书陈奏有功勋的世家不应与贫寒读书人争科第,范杲出身功勋世家,因此他没有应试。
15.① D
②相同点:都是用比喻的手法谈读书的益处(或作用)
好处:两诗意在说理,谈“观书”体会,但却不着一“书”字,而是巧用比喻,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形象,把深奥的道理寓于生动形象的描写之中。既给人丰富的美感,又给人哲理的启迪。(意思对即可)
16. 言既遂矣 至于暴矣 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17.A 18.D
19.“走”具有人的情态,写出了中共一大的生命力和在现实生活中的长久影响力;“化”起到润物细无声之功效;“嵌”字强调红色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深刻,展现了红色文化的力量。这三个单字比“出现”“当作”“进入”更有力量,更生动形象,充满生机与活力。更能表现出红色文化典型代表的衍生过程和创意创新性,以及传统与现代融合后对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20.①蕴含着丰厚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 ②随着“文创热”不断升温
21.例文:
奋斗,成就辉煌人生
卡莱尔曾写到:“停止奋斗,生命也就停止了。”诚如斯言,当我们停止奋斗的时候,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人生没有停靠站,现实永远都是出发点。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用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来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人生。奋斗,平凡的两个字背后是一种永不屈服的精神,一种坚持不懈的韧劲,一种一往无前的姿态。当意志倒下的时候,生命也就停止了。正如冰心所言:“愿你的生命中有足够多的云翳,来造一个美丽的黄昏。”所以,我们只有努力奋斗,才能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人生。
人生没有休闲的权利,却有奋斗的义务。一个人如果贪图享乐,只追求随波逐流的安逸与闲适,那他与毫无生气的枯叶有什么区别?回顾历史的长河,眼前突然掠过一个巨大的身影:炎炎烈日下,他奋力奔跑,一双坚实的脚早已磨出了茧子,喉咙干得冒烟,眼睛被炽热的阳光灼伤。但他从未停下坚定的步伐,眼中迸发出信念与力量,他朝着那一轮红日拼搏着,为他的理想不懈奋斗着。夸父,在不断前进奋斗中化作了伟大的图腾。
人生只有拼出来的辉煌,没有等出来的精彩。在你没有亲身试过之前,你不能说“不可能”;在你没有努力奋斗之前,你不能谈“无力感”。没有努力过,你就不会知道自己的极限;没有奋斗过,你就看不到自己未来宏伟的蓝图。紧扼住命运的喉咙,去追寻音乐的天堂。或许是因为天赋异禀遭到上帝嫉妒,贝多芬在创作出自己的第一首交响乐作品后,听力就开始逐渐衰弱。但他依旧坚持创作,从未停止过对梦想的追求。他与音乐为友,在完全耳聋后依旧用自己的不懈努力创作出一首首经典之作。正如他自己所说,“划分天才和勤勉的界限永远无法确定。”贝多芬正是用这种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成为了命运的主宰、灵魂的舵手,书写了属于自己的辉煌人生。
马克思写到:“后悔过去,不如奋斗将来。”人生途中,有些东西无法逃避,有些东西难以更改,有些东西难以磨灭……与其被动承受,不如勇敢面对;与其软弱畏惧,不如勇敢奋斗。要相信“冬雪终会悄悄融化,春雷定将滚滚而来!”巴尔扎克曾说:“拼着一切代价,奔你的前程。”诚如斯言,生命是我们自己的画板,为什么要依靠别人着色?我们要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以一种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努力拼搏,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人生!云翳足够多,黄昏定然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