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大考·高一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D(A.“只有在中国社会,家庭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分析错误,材料一原文是“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除
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B.“但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以看
到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分析错误,材料一原文是“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大多的
农民是聚村而居。”℃.“这是一个熟悉的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分析错误,材料一原文是“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
都是这样的话”。)
2.A(“可以将这些村落的人们迁往大村子或城镇并居”分析错误,材料二原文是:合村并居不是简单的“拆旧
房、建新居”的物理迁移,它还应包含“人心搬迁”“文脉传承”等软性内容。)
3.B(B选项陈述的对象是“云南山歌”,与“合村并居”没有关系。》
4.①对比②聚村而居③合作④继承(每空1分)
5.①合村并居不能是简单的物理迁移,还应包含“人心搬迁”“文脉传承”等软性内容。②尊重中国人安土重迁、
聚村而居,终老是乡的习惯传统。③尽力保留乡村中的重要的传统文化建筑、具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或古民
居,传承中国传统的乡土精神和历史记忆。④要多关注“文值”(文化价值)的保育。要让新社区成为群众拥
有独特记忆的精神家园,让搬入其中的村民拥有踏实的幸福感。(每点1分)
6.C(小说在冯山源的形象塑造上,主要是通过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加以表现,没有外貌描写。)
7.A(“说明她深得海城著名书画家冯山源的真传”错误。文中并未介绍尚老板的女儿曾经拜海城著名书画家
冯山源为老师。)
8.①有利于表现主旨。启功的行为体现了“以和为贵”的精神,这正是“商道”内涵之一:②有利于推动情节。受
启功行为的启发,冯山源找到解决冲突的办法,避免两败俱伤:③丰富文章内容。故事中添加小故事,增强文
本的丰富程度,使短篇小说能够容纳更多内容。(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9.①以“商道”为题,将通俗的商业行为上升到哲学层面,容易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小说情节围绕“商道”展
开,在情节展开中人物形象逐渐丰富完善:③暗示了小说的主旨:为人处世要像李云峰,尚老板等人那样,讲
究诚信,维护信誉。(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10.A(句意:等到数年之后,我开始发奋读书来惩戒自己,对之前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然而我的聪明却已经衰
竭许多了,几乎不如过去时候的十分之一二。其中,“来”,时间词的词缀,与“数年”不能分开:“惩艾”,惩治,
“殆”,表推测,相当于“大概”“儿乎”,正好搭配后面的约数“十一二”,所以不能分开。故选A。)
11.D(二者相同。)
12.B(“只运用了比喻论证”表述有误,除了比喻论证,还有对比论证。)
13.(1)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它心思
专一。(“上”“下”“一”各1分,定语后置句1分。)
(2)但是(我却)依仗这放纵自己,喜欢和巧言善辩、嗜好饮酒的人交往游乐,十天或一个月中,没有几天在阅
览书卷。(“自放”“滑稽饮酒者”“旬朔”各1分,句意1分)
14.①受《齐史》中孙寨答邢词的启发:②暗示他所选的对写文章是有用的,是精华。(每点2分,答出两点给3
分,意思对即可)
15.D(“甘心隐于山林丘壑之间”不当,结合诗人生平可知,隐居山林是无奈之举。)
16.①直抒胸臆,用“故人少”直接表达对友人去世的伤感。②运用典故,称道朱嘉会像扬雄一样留下不朽的著
作。③运用比喻,认为朱熹会像江河日夜奔流一样传之后世,表达对朱熹的敬仰和鲕怀。(6分)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23231A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大考
高一语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
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題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远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4.本卷主要考查内容:必修上册16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夫妇和孩子聚居于一处有着两性和抚育上的需要。
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在
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
形,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
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檐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
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
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几点:一、每家所耕的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所
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分远。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
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三、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
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个地方一代一代的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
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
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远。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
是指他们活动范国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城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
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
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高一语文第1页(共8页)】
23231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