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10 16:26:0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0张PPT)
21 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节奏和韵律。
2、品味诗句,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3、把握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战国时期,燕昭王修筑幽州台招徕天下贤士,由此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幽州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此后,许多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看看他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zǐ)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他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诗发展颇有影响。其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有《陈伯玉集》。




本诗选自《陈子昂集》(中华书局1960年版),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当时,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征讨契丹,陈子昂任右拾遗参谋军事。武攸宜缺乏谋略,军事失利,陈子昂屡次进言,不仅不被采纳,还被贬为军曹。在极度苦闷忧愤的情况下,陈子昂登上燕昭王为招贤纳士而建的幽州台,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大意:(在幽州台上)我向历史长河的前端和后面望看去,也看不到像燕昭王那样的 贤君.
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地长久,不禁感到孤独寂寞,悲从中来,怅然泪下.
播报
幽州台: 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前人注谓又称蓟丘、燕台,故址在今北京西南,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前: 过去。
古人: 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 未来。
来者: 指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 想到。
悠悠: 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 悲伤的样子。
涕: 古时指眼泪。




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这两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古人:燕昭王一类的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来者:未来的燕昭王一类的明君.
无古人、来者之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两个“不见”相互映照,表达出诗人对贤明君主的钦敬仰慕之情,也表露出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伤。
后两句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空间角度
俯仰天地,天高地远,苍茫宇宙,反衬出诗人无比的 渺小和孤单。诗人 不仅怆然涕下。这种一己的悲哀里,蕴含着伟大的孤独感,透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抚剑四顾茫茫而慷慨悲歌的豪侠气概。
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了人生的孤独感。
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
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渺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
第四局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上,画面顿时 神韵飞动,光彩照人。
诗人一心报国,却接连受挫,一直得不到重用,面对无尽的空间与时间,感受到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哲理。
诗人在这茫茫天地、悠悠岁月之间,对生命产生了什么思考?结合诗人的经历,体味诗中的哲理。
名家点评
明代杨慎《升庵诗话》:其辞简质,有汉魏之风。 [7]
明代钟惺、谭元春《唐诗归》:两“不见”,好眼。“念天地之悠悠”,好胸中。 [7]
明末清初黄周星《唐诗快》卷二:胸中自有万古,眼底更无一人。古今诗人多矣,从未有道及此者。此二十二字,真可以泣鬼。 [7]
清代宋长白《柳亭诗话》:阮步兵登广武城,叹曰:“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眼界胸襟,令人捉摸不定。陈拾遗会得此意,《登幽州台歌》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假令陈、阮邂逅路歧,不知是哭是笑。




这首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
俯仰古今
登台远眺
时间悠悠
空间辽阔
(寂寞、苦闷)
登幽州台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