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启用前
枣庄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学情调查
语文试题
2022.11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8 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班级填写在答题纸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考试 结束后,将答题纸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选择题 (共 39 分)
注意事项:
1.选择题部分共 13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39 分。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涂在答题卡上,只答在试卷上不得分。
非选择题 (共 111 分)
注意事项:
1.非选择题部分共 9 大题,共 111 分。
2.考生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填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直接在试卷上作答的不得分。
— 、 现 代 文 阅 读 ( 35 分 )
( 一) 现代文阅 读Ⅰ ( 本题共 5 小题, 19 分) 阅读 下 面的 文字, 完成 1~ 题。
材料一:
当下,整个社会伴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高速发展,受众早就进入了娱乐至死的大众狂欢时代,诗歌的传播也容易被“泛娱乐化”思维侵蚀,成为读图时代饭后谈资和娱乐消遣。对诗歌而 言,这是一种饮鸩止渴的异化传播,在喧嚣过后,严重背离了受众对诗歌固有的审美期待,在及时行乐的拟态环境中,诗人、诗歌和诗坛正被时代和受众疏远和放逐。一面是泛娱乐化内容轻轻松松就能博关注、博眼球;另一面,则是主流诗人和诗歌作品在互联网的传播语境中拼尽全力才能昙花一现。诗歌创作者追求著作等“身”容易,实现著作等“声”则“难于上青天”。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几千年来优秀的诗人群星璀璨,大量的优秀作品铸就了传统诗歌辉 煌。中国新诗诞生百年,却一路坎坷。如今,当人们充分享受着信息时代丰盛的文化盛筵时,新诗却在大众文化的边缘徘徊,处境愈益困窘尴尬。那么,印刷时代的“温柔乡”,是否真的会变成网络时代的“英雄冢”?如果说诗歌有圈层,究竟是“作茧自缚”,还是“化茧为蝶”?
传播要“破圈”,创作必“破茧”。新诗要从文章与论著本位中走出来,从行业报刊与传统媒体中走出来,不能只是将自己在传统媒体发表的作品原样转贴在网络上,而是要适应新媒体进行创作话语的转化。若以诗歌为母体,仅仅依靠“诗歌+”,以诗歌加朗诵、音乐、短视频的罗列结 合,换汤不换药,是不能衍生出“第八艺术”的。
(摘编自梅喻礼《诗歌“破圈”难,“出圈”更难》)
材料二:
在常人看来,诗歌是小众的艺术,诗歌写作也不过是小圈子里的自娱自乐和孤芳自赏。今天, 仿佛只有诗人还在读诗,诗集也只有在诗人之间互赠,形成了某种悲哀的“闭环传播”。读者大众可能更青睐于心灵鸡汤和段子笑话,对诗歌是避而远之。那么,面临着“后疫情时代”的全新语
境,当下诗歌写作如何适应并融合新媒体的发展,实现破圈后高质量传播呢?
品牌的塑造和建设对于诗歌传播而言极为重要,尤其在当下新媒体传播语境下,品牌形象对于推动诗歌生态的健康发展作用巨大。近年来推出的一系列诗歌节目、优质诗歌公众号等,在引导 力、传播力和品牌力等方面精心策划,实现品牌驱动,提升诗歌到达率。内容是传播的核心,没有优质的内容,难以建立长久的传播凝聚力。近年来文学纪录片《我的诗篇》《摇摇晃晃的人间》
《文学的日常》《文学的故乡》等,因为高质量文本、专业的团队、精细化制作等,引发了圈粉热潮,形成了叫好叫座的口碑,实现了网络上的破圈传播。一些刊物推出的诗歌活动如“星星大学生诗歌夏令营”“十月诗会”“长三角青年诗人改稿会”等也逐渐吸粉,形成品牌效应。长江诗歌出版中心立足精品诗歌传播,连续策划推出多部经典诗集,俨然成为诗歌传播的高地。
受众的接收程度,决定了诗歌传播的到达率问题。这就要分析了解受众需求,进行圈层和心理分析,做到精准传播,实现事半功倍。2016年,在杭州由一群“80后”“90后”青年诗人组成的诗人团体“诗青年”,发起了帮助青年诗人免费出版人生第一本诗集的“陪跑计划”,引起了青年诗人内心的共鸣。这个活动的成功传播,缘于他们精准地抓住了青年诗人免费出版人生第一本诗集的心理,更以“诗歌写作陪跑”的情怀吸引了广大青年诗人的关注,激发了互联网上各个圈层参与 “陪跑”的热情。
诗歌是小众的艺术,如何通过跨平台“借力”,实现诗歌的融合发展?近几年来,异军突起的几个诗歌公众号,诸如“为你读诗”“读首诗再睡觉”等精心策划,跨屏融合,率先实现诗歌“走出去”。他们借助明星艺人的传播效应,定期邀请流量嘉宾朗读诗歌,将诗歌阅读、评析和音乐等元素融合推送,实现了传播效应最大化。此外,诗歌和民谣、绘画、书法等领域的融合发展也成效显著,如“诗歌遇见民谣”等活动,借助多平台多形式的展示,以别开生面的形式展现在大众面 前,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新媒体语境下,诗歌传播方式的改变,打破诗歌“小众”的传统印 象,拉近了诗人与读者的距离,形成了新的诗歌传播业态。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进程中,诗人的笔如何回应时代之问?当下我们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文学创作提供着取之不尽的题材、生动壮阔的想象力和源源不断的激情。近年来从互联网走出来的如郑小琼、许立志等诗人,无不是用诗歌写出了火热的生活和真实的人生,记录了时代里普通人的动人故事,引起了大众的共鸣。这些被学界和大众以某种心态冠之以“打工诗人” “草根诗人”等称号的诗人,至少给诗歌写作添了一杯醋、加了一把盐,让写作有血有肉,有人间烟火,有每一个大众的真实倒影。
(摘编自卢山《新媒体语境下诗歌破圈传播的路径探析》)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当下,互联网和手机的高速发展,是诗歌的文学价值不断被消解,诗人、诗歌和诗坛被受众疏远的关键原因。
B.要打造品牌的诗歌节目或公众号,应以优质的内容为传播核心,《我的诗篇》等节目就是范例。
C.诗歌传播的传统方式已很难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要向多元化、跨媒介的方向发展,形成新的传播业态。
D.诗歌创作不能高高在上,要深入现实生活,从中提炼题材、汲取激情,反映时代发展和真实火热的生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传统诗歌曾取得璀璨的成绩,而新时代诗歌却处境艰难,这与当下娱乐至死的时代思想不无关系。
B. “诗歌+”的罗列组合无法使诗歌在新媒体时代传播,必须转变思维,探求新的破解之道。
C.诗歌受众群体相对较小,这不利于诗歌的创作和传播,因此要理解受众心理,多方法扩大受众范围。
D. “我在某个机台上打磨生活,涌动如潮汐的未来”这样的诗歌立足于现实,反映出了普通打工者的生活。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 “2022中国当代诗歌朗诵会”6月30日晚在塞纳河畔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举行,受到中法两国文化界瞩目。
B. “青春诗会”邀请明星诵读诗歌,引发全网关注的同时,网民的讨论点却在流量明星是否在海报的C位等娱乐话题之上。
C.微博传播的碎片化适合传播短小精悍的诗歌内容,但因对字数的限制,无法传递更多的作者和背景等信息。
D.传统刊物《诗刊》虽是重量级诗歌刊物,但是发表的诗歌,真正能读到的人也并不是很多,影响也不是很大。
4.两则材料都论述了新时代诗歌破圈的相关内容,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5.下列文字是对《中国诗词大会》的介绍,请结合文本分析《中国诗词大会》成功的原因。(6分)
《中国诗词大会》依靠良好的创意、精妙的题目与赛制、完美的视觉效果收获了良好的口碑。《中国诗词大会》将古人的审美境界、文化品格与当代社会生活方式、思想理念相互融合。其中的时尚元素十分明显,符合年轻人话语表达的新方式。2021年启动“跨界创新”,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音频客户端云听,推出诗词类系列音频节目。2022年聚焦新时代的伟大奋斗,以诗词为媒,艺术性地描绘人民群众饱满自信、昂扬进取的奋斗姿态。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金牙
裘山山
袁医生有一颗金牙,说话的时候刚好可以看到。袁医生的金牙在我们东岙镇远近闻名,以至于很少有人叫他袁医生,而是叫他金牙医生,还有人直接叫他金医生、金大夫,平白无故地让金氏家族添了个人丁。
我见到袁医生时,他已经小有名气了,人称东岙一把刀。人们都说他技术了得,动过刀的地方细细一条线,没有疤痕。
袁医生见到我,亮出那颗金牙朝我笑,脸上泛着油光,我一下觉得腻歪。医生难道不该是高冷的吗?他本来就其貌不扬,还弄颗金牙,好俗气,像旧社会的地痞流氓。
我很快发现,袁医生和地痞流氓相差十万八千里,他是个宅心仁厚的男人。首先他对病人很 好,病人自然对他感激不尽,墙上挂着的几面锦旗可以佐证。其次,袁医生对我也很好,从没把我当成小杂役,而是认真地教我打针换药这些技术活儿。在我熟练掌握了基本的打针换药技能后,袁医生决定教我创伤缝合技术。这在他也是顶级技术,属于看家本领。我很激动,如果以前学的是护士手艺,现在学的就是医生手艺了。
转眼我在卫生院已经半年了,从春到秋,秋分都过了。
那天早上袁医生一来脸色就不好,说头疼,进到里间休息去了。
天气依然很热,秋老虎发威。我坐在诊室搓棉球,对着一台老旧的电风扇吹,听窗外最后一批知了声嘶力竭地叫,一时间有些厌倦,也有些惆怅。
忽然听见门外一片嘈杂,有人大哭,有人吆喝。大哭的是个年轻女人,捂着脑袋,血从她的指
缝流出,像几条红色的蚯蚓爬过脸颊,吆喝的是她家人,说家里盖房子,一根房梁掉下来砸在了她脑袋上。
“金牙医生呢?”“金医生呢!”“金大夫!”他们大喊大叫,金光闪闪。
袁医生从里间出来了,他查看了伤口,对众人说:“问题不大,缝几针就好了。”
他把我叫到一旁低声说:“你来做。我今天状态不好,脑壳痛得很。”我瞪大了眼睛。他说: “就是个表皮缝合,伤口不大,缝几针就可以了,你没问题的。”我点点头,心情很激动,转身去拿器械包。
袁医生让家属出去,把她安置到椅子上,拿出做手术的洞巾盖住她的脑袋。我上阵了。
在此之前,我已在手术室多次观摩袁医生给老乡缝合伤口,程序已经烂熟于心。先用剪刀剪掉伤口四周的毛发,然后做清创,接着局麻,再然后穿针引线。
开始缝合时,我的手还是有些抖。亮晃晃的针下不去手。我闭上眼在心里想着千万别出什么岔子,然后,就下手了。一共缝了五针,我感觉我那五针缝得比平日里练习时还要好,针脚、间距都很标准。
袁医生给我比了个大拇指,然后一屁股坐到旁边的椅子上,看上去很虚弱。
我仔细包扎好伤口,摘下女人的洞巾。女人已经平静下来了,但抬眼看到我,很惊诧地说: “是你给我缝的?”她伸手去捂脑袋,好像要确定脑袋是否安在。袁医生在一旁说:“不要乱碰伤口,我告诉你,缝得很好,不信拆线的时候你看。”
袁医生的语气不容置疑。女人终于不说话了。
走之前女人说:“谢谢了,医生”。她是冲着袁医生说的,捎带着也看了我一眼。我的满足感瞬间爆棚,早上的厌倦情绪和惆怅心情都不复存在。
就在我给那个砸破头的女人缝了针后的第二天,父亲告诉了我恢复高考的消息。也就是说,我也可以通过考试进大学了。
我忽然感觉天地开阔,激动不已,毫不犹豫地抛弃了袁医生,开始在家复习。我甚至都没有去卫生院给那个女人拆线。什么注射、清创、缝合,都被我抛在了脑后,我抱着几本书开始死记硬 背。
某一天,忽然听妈妈说起了袁医生,感觉很遥远。
妈妈说:“今天我去卫生院拿药,听说袁医生的金牙没了,成了个‘缺牙巴’。说是出了一起医疗事故,患者追着他赔钱,他没钱,就把金牙取下来赔了。”
这让我很意外。第一没想到他那颗金牙是真的,我曾怀疑只是包了一层金纸。第二没想到他会出医疗事故,那么心细的一个人。这也太倒霉了。
一个多月后,我走进考场,再之后,我收到了录取通知书。妈妈说:“你应该去看一下袁医生。你知不知道,那个找袁医生闹事的患者,就是你缝合伤口的那个女人。”
我目瞪口呆,简直无法相信。
妈妈说:“我骗你干嘛?我去问了袁医生,他亲口告诉我的,就是那个砸破头的女人,只不过袁医生坚持说是他缝的,不准那个女人来找你,害怕影响你复习。他还特意嘱咐我不要告诉你。” 我跑去看袁医生。
袁医生一见我就开心笑道:“大学生,太好了,太好了。我就晓得你能考上,你可以去上大学了。好羡慕你哟,太羡慕了。”
他果然成了“缺牙巴”。
我说:“那个,那个女的,那个伤口……”
他摆摆手:“莫事莫事。伤口感染很常见。就是掉了一根很短的头发在伤口里,天又热,有点感染。现在已经好了,已经好了。”
我说:“那您的牙,金牙?”
他说:“也不晓得是哪个造的谣,牙齿是我自己掉的,牙龈炎。原来就是个烂牙齿、烂牙齿, 包了一下。”
我将信将疑,这和妈妈说的不一样。他是不是为了安慰我才这样说的?但我没有追问下去,选择了相信。
我将父亲托人给他买的新版《外科医生手册》递给他。袁医生拿到书,半晌无语,抬眼看我的时候,竟然眼泪汪汪。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初见袁医生时没有好感,因为“我”认为医生应该是高冷的,而袁医生的金牙让“我” 想到了旧社会的地痞流氓。
B.“那天早上袁医生一来脸色就不好,说头疼”,对袁医生身体状况的介绍为下文写为了救急,让“我”做缝合手术做铺垫。
C.小说中画波浪线的段落,通过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写“我”为急诊病人做手术,表现“我” 自觉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D.作者采用第一人称视角使作品具有了真实感。小说还呈现出了时代感,几处细节描写让人感受到浓厚的生活气息。
7. 关于文中画横线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天气依然很热,秋老虎发威”是环境描写,照应上文中的“从春到秋,秋分都过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
B.天气炎热也是下文伤者伤口感染的原因。因为一根很短的头发缝合进了伤口,再加上天热而导致了伤者感染。
C.这一段对“我”心境的描写非常到位,让读者体会到了“我”淡淡的愁绪,感受到“我”对当下的极度不满意。
D.“一时间有些厌倦,也有些惆怅”与下文早上的“厌倦情绪和惆怅心情都不复存在”作对比, 说明“我”有了满足感。
8.文中的袁医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4分)
9.评论家对作者裘山山有这样的评价,“裘山山的内心具有很强的向善性、向光性……这种温厚的内在沉淀,使她能够在创作中对人性加以温暖的守护”。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认识。(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6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封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史, 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 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 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 ‘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0.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B. 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C. 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D. 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
B. 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
C. 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D. 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唐太宗赞同封德彝的意见,认为天子应该养育百姓,不应辛劳百姓以养活自己宗族,于是将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
B. 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C. 唐太宗向张玄素询问政事,张说隋亡在于君王专权,以致下谀上蔽,若君王能分任贤能之臣, 考核成败,赏罚分明,一定能够大治。
D. 裴矩是隋朝的旧臣,进入唐朝后,忠于国事,不做面从之臣,敢于进言,对唐太宗的不当行为谏诤,受到唐太宗的认可和当众表扬。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14. 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3分)
( 二) 古代诗歌阅读( 本题共 4 小题, 16 分)
( 课内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 完成 15 - 16 小题。( 两小题, 共 7 分)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5.下列对李煜《虞美人》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本词开头和结尾用设问的手法,把读者带入了对往事的猜想和对愁绪的体验中。
B.全词虚实结合,或写眼前之景,或忆故国往事,或抒内心愁绪,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词人徘徊于雕栏玉砌间怅然若失的形象。
C.“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前后呼应,一脉相承,通过景色的不变反衬人事的巨变。
D. “小楼昨夜又东风”,一个“又”字,既点明词人夜不能寐,也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引起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
16.问君能有许多愁 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4分)
(课外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一首宋词,完成15~16题。( 两小题, 共 9 分)
鹧鸪天·西都作
朱敦儒
我是清都①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券②,累上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注】①清都:指与红尘相对的仙境。②支风券:支配风雨的手令。
1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天上掌管山水,专管给雨支风、留云借月之事,于词人而言可谓美差。
B.上阕虚实结合,将词人随性的生活与神奇的仙境结合,呈现出一幅光怪陆离之境。
C.下阕以夸张手法起势,写词人诗思之丰富,酒量之大,个性鲜明的形象跃然纸上。
D.洛阳牡丹自唐就负有盛名,但词人却舍牡丹而“插梅花”,是为取其品性以自比。
18.有人说从这首词里可以读到李白。请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5 小题, 10 分)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 分)
(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 。”
(2)《师说》中,韩愈认为士大夫们不能像“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那样相互为师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年相若”、“道相似”,如果彼此为师,就会出现“ , ” 的尴尬局面。
(3)《涉江采芙蓉》中主人公担忧此生无缘相聚的忧伤,又表达出自己对爱情的忠贞的诗句是 : , 。
(4)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 ”两句描写出作者攀山途中在半山腰的所见之景和所闻之声。
(5)古代诗人常常以“酒”入诗,他们借此或抒写洒脱快意,或流露愁绪伤感等,如: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2 题。(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近些年,伴随着移动互联网 的发展,以及智能手机功能的日益强大,智能手机在学生群体中迅速普及,并由此引发了学生沉迷于手机游戏、干扰课堂秩序等一系列问题,加之近视的青少年 ,使很多人将目光聚焦到手机上。小小的手机引出困扰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大课题,是因势利导还是一禁了之,成为考验学校和教师理念与智慧的课题。
数字化、智能化是时代的大势所趋,( )。其利, 学生借助智能手机可便捷地获取各类资讯。教、学、评、测等环节均可基于实时反馈和数据分析及时完成,在提升教学效率的同时,推动个性化教学和 。其弊,也清晰可见。部分学生沉迷于手机不能自拔,成了校园里的“低头族影响了身心健康,干扰了注意力,分散了教学秩序。更为严重的,还有部分学生因沉迷网络世界导致心理疾患,或受不健康内容的诱导误入歧途。如何更好地兴利除弊,还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密切配合,进行柔性引导。
20.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日新月异 不可胜举 了如指掌 因人而异
B 日新月异 不可胜数 一目了然 因材施教
C 一日千里 不可胜举 一目了然 因人而异
D 一日千里 不可胜数 了如指掌 因材施教
21.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心智尚未成熟、自制能力仍相对较差的中小学生不能使用智能手机
B 心智尚未成熟、自制能力仍相对较差的中小学生可以使用智能手机
C 但心智尚未成熟、自制能力仍相对较差的中小学生使用智能手机利弊参半
D 但心智尚未成熟、自制能力仍相对较差的中小学生使用智能手机弊大于利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部分学生沉迷于手机不能自拔,成了校园里的“低头族”,影响了身心健康,干扰了教学秩序, 分散了注意力。
B 部分学生成了校园里的“低头族”,沉迷于手机不能自拔,干扰了身心健康,分散了注意力, 影响了教学秩序。
C 部分学生成了校园里的“低头族”,沉迷于手机不能自拔,分散了注意力,影响了身心健康, 干扰了教学秩序。
D 部分学生沉迷于手机不能自拔,成了校园里的“低头族”,分散了注意力,干扰了教学秩序,影响了身心健康。
四、写作(共60分)
23、作文(60分)
最近,电视台正在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底线》,反映了政法工作者的生活。其中发生的一件事让人很有感触,星城区人民法院的法官方远被女儿就学的学校老师告知,孩子最近在学校说脏话,语出不雅的口头禅。爸爸方远与孩子沟通之后,发现孩子不以为然,反而认为这样很酷,他便口吐莲花,好好教育了孩子一通。无独有偶,我们这段时间上网课,个别同学在课堂上,回答老师问题也有不雅口头语冒出,让人汗颜,心头不爽!
如此这般,不得不使我们深思:到底是怎样的语言和行为才是酷的、美的?对此现象,您有何感悟和思考?
请自拟题目,使用适当的论证方法,激浊扬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答案
1. A 2. B 3. B
4. ①材料一侧重分析诗歌受时代的娱乐化影响而陷入了困境,引发人们的思考。
②材料二侧重指出新媒体时代诗歌实现高质量传播的做法。 5. ①打造品牌。节目内容充实,形式新颖。
②扩大受众群体。以时尚元素吸引年轻人,提升了年轻受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喜爱。
③跨界创新。将视频和音频相结合,形成了诗歌新的传播方式。
④关注现实。以传统文化为基石,折射出新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引起人们的共鸣。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互联网和手机的高速发展,是……的关键原因”错误。结合原文“伴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高速发展,受众早就进入了娱乐至死的大众狂欢时代,诗歌的传播也容易被‘泛娱乐化’思维侵蚀,成为读图时代饭后谈资和娱乐消遣。对诗歌而言,这是一种饮鸩止渴的异化传播,在喧嚣过后,严重背离了受众对诗歌固有的审美期待,在及时行乐的拟态环境中,诗人、诗歌和诗坛正被时代和受众疏远和放逐”分析可知,诗人、诗歌和诗坛被受众疏远的原因是“诗歌的传播也容易被‘泛娱乐化’思维侵蚀”“严重背离了受众对诗歌固有的审美期待”“及时行乐的拟态环境”,选项强加因果。故选 A。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无法使诗歌在新媒体时代传播”错误。原文的表述是“若以诗歌为母体,仅仅依靠‘诗歌+’,以诗歌加朗诵、音乐、短视频的罗列结合,换汤不换药,是不能衍生出“第八艺术”的”,即仅仅依靠“诗歌+”,是无法衍生出“第八艺术”的,并非无法使诗歌在新媒体时代传播。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的观点是:诗歌受时代的娱乐化影响而陷入了困境。A.说的是诗歌朗诵会获得成功。
说的是微博传播的碎片化的局限。
说的是传统刊物《诗刊》的局限性。故选 B。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材料一:
结合本文的标题“诗歌‘破圈’难,‘出圈’更难”以及文中的关键句“伴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高速发展,受众早就进入了娱乐至死的大众狂欢时代,诗歌的传播也容易被‘泛娱乐化’思维侵蚀,成为读图时代饭后谈资和娱乐消遣”可知,材料一侧重分析诗歌受时代的娱乐化影响而陷入了困境,引发人们的思考。
材料二:
结合本文的标题“新媒体语境下诗歌破圈传播的路径探析”以及文中的关键句“那么,面临着‘后疫情时代’的全新语境,当下诗歌写作如何适应并融合新媒体的发展,实现破圈后高质量传播呢?”分析可知,材料二侧重指出新媒体时代诗歌实现高质量传播的做法。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结合“《中国诗词大会》依靠良好的创意、精妙的题目与赛制、完美的视觉效果收获了良好的口碑”“品牌的塑造和建设对于诗歌传播而言极为重要,尤其在当下新媒体传播语境下,品牌形象对于推动诗歌生态的健康发展作用巨大”分析可知,《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内容充实,形式新颖,成功在于打造了品牌。
结合“其中的时尚元素十分明显,符合年轻人话语表达的新方式”“受众的接收程度,决定了诗歌传播的到达率问题。这就要分析了解受众需求,进行圈层和心理分析,做到精准传播, 实现事半功倍”分析可知,扩大受众群体。以时尚元素吸引年轻人,提升了年轻受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喜爱。
结合“《中国诗词大会》依靠良好的创意、精妙的题目与赛制、完美的视觉效果收获了良好的口碑”“2021 年启动‘跨界创新’,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音频客户端云听,推出诗词类系列音频节目”“诗歌是小众的艺术,如何通过跨平台‘借力’,实现诗歌的融合发展”分析可知,跨界创新。将视频和音频相结合,形成了诗歌新的传播方式。
结合“《中国诗词大会》将古人的审美境界、文化品格与当代社会生活方式、思想理念相互融合”“2022 年聚焦新时代的伟大奋斗,以诗词为媒,艺术性地描绘人民群众饱满自信、昂扬进取的奋斗姿态”“当下我们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文学创作提供着取之不尽的题材、生动壮阔的想象力和源源不断的激情”分析可知,关注现实。以传统文化为基石,折射出新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引起人们的共鸣。
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 项,“通过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错误。小说中画波浪线的段落只有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没有语言描写。
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 项,“感受到‘我’对当下的极度不满意”错误。结合句子“一时间有些厌倦,也有些惆怅”可知,此时的“我”只是有些厌倦和惆怅,并不是对当下的极度不满意。
袁医生来自基层,其貌不扬,医术高超,宅心仁厚;对“我”倾心传授技艺,信任关爱。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①结合原文“袁医生的金牙在我们东岙镇远近闻名,以至于很少有人叫他袁医生,而是叫他金牙医生,还有人直接叫他金医生、金大夫, 平白无故地让金氏家族添了个人丁”可知,袁医生来自基层;②结合原文“他本来就其貌不扬,还弄颗金牙,好俗气,像旧社会的地痞流氓”可知,袁医生其貌不扬;③结合原文“我见到袁医生时,他已经小有名气了,人称东岙一把刀。人们都说他技术了得,动过刀的地方细细一条线,没有疤痕”可知,袁医生医术高超;④结合原文“我很快发现,袁医生和地痞流氓相差十万八千里,他是个宅心仁厚的男人。首先他对病人很好,病人自然对他感激不尽, 墙上挂着的几面锦旗可以佐证”可知,袁医生宅心仁厚;⑤结合原文“袁医生对我也很好, 从没把我当成小杂役,而是认真地教我打针换药这些技术活儿。在我熟练掌握了基本的打针换药技能后,袁医生决定教我创伤缝合技术。这在他也是顶级技术,属于看家本领。我很激动,如果以前学的是护士手艺,现在学的就是医生手艺了”“妈妈说:‘你应该去看一下袁医生。你知不知道,那个找袁医生闹事的患者,就是你缝合伤口的那个女人。’……妈妈说: ‘我骗你干吗嘛……袁医生坚持说是他缝的,不准那个女人来找你,害怕影响你复习……’”可知,袁医生对“我”倾心传授技艺,为了让我专心学习主动把“我”造成的医疗事故的责任揽在自己身上,信任关爱。
①人物塑造方面,袁医生虽平凡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医者仁心,能让人感受到人性的美好和温暖。②情节方面,具有很强的向善性。当病人找到卫生院闹事时,袁医生一力承担,拿掉了口里的金牙赔偿给病人。③主题方面,表现的主题温暖感人,体现了医德和善良温暖的人性。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①人物塑造方面,结合原文“他本来就其貌不扬,还弄颗金牙,好俗气,像旧社会的地痞流氓”可知,袁医生其貌不
扬,很平凡;结合原文“我很快发现,袁医生和地痞流氓相差十万八千里,他是个宅心仁厚的男人。首先他对病人很好,病人自然对他感激不尽,墙上挂着的几面锦旗可以佐证”可知, 袁医生对病人很好,他虽平凡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医者仁心,能让人感受到人性的美好和温暖。
②情节方面,具有很强的向善性。结合原文“说是出了一起医疗事故,患者追着他赔钱,他没钱,就把金牙取下来赔了”可知,病人找到卫生院闹事,患者追着他赔钱,袁医生一力承担,拿掉了口里的金牙赔偿给病人。③主题方面,表现的主题温暖感人。袁医生技艺高超, 宅心仁厚,善待病人,面对医疗事故也能果断承担,体现了其医德;袁医生不仅对“我”倾心传授技艺,信任关爱,而且因怕“我”担心而故意隐瞒了医疗事故的真相,在那之后“我” 送给袁医生医学书,袁医生“眼泪汪汪”,体现了善良温暖的人性。
B “强宗室”是“镇天下”的目的,中间不能断开,“故”表结果的连词,引领下文, “故”前断开,所以排除 A、D;“虽”为连词,经常用于句首,所以在“虽”前面断开,“皆为王”作谓语,成分简单的主谓间不该断开;“遍封宗子”中“宗子”作宾语,“子”后断开; “于天下利乎”,这是疑问句,承前省略主语“此(这样做)”,独立成句。据以上分析排除 C。整句话的翻译为:起初,高祖想以加强皇室宗族的力量来威镇天下,所以与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远房堂兄弟以及他们的儿子,即使童孺幼子均封为王,达数十人。为此,太宗语气和缓地征求群臣的意见:“遍封皇族子弟为王,对天下有利吗?”故选 B。
D D.“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是错误的。庶务,就是指国家的各种政务。故选 D。
B B.“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是错误的。由原文“安用重法耶”可知,太宗认为没有必要使用严刑峻法,并非否认严刑峻法的作用,选项概括不准确。故选 B。
(1)唐太宗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便秘密安排身边的人去试探他们。(2)君主讨厌听人揭短,则大臣的忠诚便转化为谄谀;君主乐意听到直言劝谏,则谄谀又会转化成忠诚。
第一句话的得分点为:“患”,担心;“赇”,贿赂;“左右”,身边的人。第二句话的得分点为: “恶”,讨厌;“过”,过错;“佞”,谄媚。
道理:君主是表率,好像华表,臣下是影随,根子还是在君主身上啊。目的:希望皇上可以做好大家的表率,励精图治,让大家有学习的榜样。
“君者表也,臣者景也”,意思是君主如同测影的表,大臣便似影子,只要表一动那么影子就会随之而动。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从而强调君主的态度直接决定臣子的行为态度。结合“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分析,可知司马光这样写的目的就是劝谏统治者, 要像唐太宗这样作为臣子的表率,要敢于、乐于接受臣子的劝谏,要励精图治,只有这样臣子才敢于劝谏,才能对国家忠心,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参考译文:
唐高祖显德九年秋天八月甲子这一天,唐太宗在东宫显德殿即位。起初,高祖想以加强皇室宗族的力量来威镇天下,所以与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远房堂兄弟以及他们的儿子,即使童孺幼子均封为王,达数十人。为此,太宗语气和缓地征求群臣的意见:“遍封皇族子弟为王,对天下有利吗?”封德彝回答道:“太上皇亲善厚待皇亲国戚,大肆分封宗室,自东西汉以来都没有如此之多。封给的爵位既高,又多赐给劳力仆役,这恐怕不能向天下人显示自己的大公无私吧!”太宗说:“有道理。朕做天子,就是为了养护百姓,怎么可以劳顿百姓来养护自己的宗族呢!”十一月,庚寅(初五),将宗室郡王降格为县公,只有功勋卓著的几位不降。唐太宗和群臣讨论如何平息盗贼。有人请求用严格的法令来禁止,太宗面含嘲笑着说:“百姓之所以成为盗贼,是因为赋税劳役繁重,官吏贪污,民众饥寒切身,所以才不顾廉耻的。朕应当捐弃奢华,减少费用,轻徭薄赋,任用清廉的官员,让百姓衣食有余,自然就不做盗贼了,哪里需要用重法!”这样过了几年以后,天下太平,路不拾遗,外面的大门
都不用关闭,商旅之人可以在荒郊野外露宿都不用担心治安问题。太宗听说了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的名声,召见他询问政道,张玄素答道:“隋主喜欢自己把持所有事务,不愿意信任群臣,因此群臣恐惧,只知道受命奉行而已,没有敢违抗的。以一人的智慧决定天下事,即使能够做到得失相半,犯的错误也已经很多了,加上君主被下面阿谀奉承所蒙蔽,不亡国还等什么!陛下如果能够谨慎地选择群臣,将政事分别交付给他们,自己安坐在朝廷上考查其成败而施以刑法或者赏赐,如果能够这样,何必担心天下治理不好呢?太宗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将他升为侍御史。太宗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便秘密安排身边的人去试探他们。有一个刑部的司门令史收受绢帛一匹,太宗得悉后想要杀掉他。民部尚书裴矩劝谏道:“当官的接受贿赂,罪的确应当处死;但是陛下派人送上门去让其接受,这是有意引人触犯法律, 恐怕不符合孔子所谓‘用道德加以诱导,以礼教来整齐民心’的古训。”太宗听了很高兴, 召集文武五品以上的官员,对他们说:“裴矩能够做到在位敢于力争,并不一味地顺从我,假如每件事情都能这样做,国家怎么能治理不好呢?”
臣司马光曰:古人说过:君主贤明则臣下敢于直言。裴矩在隋朝是位佞臣而在唐则是忠臣,不是他的品性有变化。君主讨厌听人揭短,则大臣的忠诚便转化为谄谀;君主乐意听到直言劝谏,则谄谀又会转化成忠诚。由此可知君主如同测影的表,大臣便似影子,表一动则影子随之而动。
【解析】“雕栏玉砌”是故国的雕栏玉砌(虚写),不是现实徘徊之处。
【解析】表达了作者痛失家国的无限愁绪。运用了设问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心中无形的愁苦比作滚滚东去的长江水,具体形象。以春水来比喻愁绪,呼应了“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写出了愁绪的奔腾不息和连绵不绝的特点。17.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B 项,“上阕虚实结合”说法错误,这首词上阕是词人想象自己是天宫里掌管山水的郎官,天帝赋予了“我”狂放不羁的性格,“我”曾多次批过支配风雨的手令,多次上奏留住彩云,借走月亮。因此上阕全为想象,没有写词人随性的生活。
18.①内容上,全词塑造了与李白一般的疏狂形象:词人自封仙官,却连仙境都懒得归去; 蔑视权贵,却寄身于诗境酒乡,过着慵懒恣意的生活。②形式上,用想象、夸张手法创造出超脱凡尘的景象,构思奇妙,使得整首词呈现出李白式的浪漫主义色彩。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题要求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鉴赏本词和李白创作的相似之处。李白的诗歌内容上大多突出自我、张扬个性,反映现实、关注民生,写名山大川,抒漫游怀抱,情感上大多是抒发了酷爱自由、渴望解放、蔑视权贵的情怀。李白作为浪漫主义流派的代表诗人,在手法上常采用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想象。结合本首词的内容和手法寻找两者相似之处即可。
①从内容上分析,词的上阕,首句词人以“山水郎”自居,写自己热爱山水乃出于天性。直抒自己的生活理想,他不喜尘世,流连山水。接下来“天教分付与疏狂”则声称自己懒散的生活方式和狂放的性格特征亦属天赋,无法改变。这两句充分表现出了词人坦荡直爽,豪气四溢的性格特征。“曾批给雨”二句以天意抒怀抱,透露出作者远避俗世,怡然自得的心理。这两句充满了浪漫的精神,透露了他对大自然的由衷热爱和对世俗发自内心的鄙弃。词的下阕,“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写作者对诗与酒十分钟情,而面对“侯王”却傲骨铮铮,凸显词人对功名富贵的鄙夷。“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这两句表现出作者不愿意返回官场,只想纵诗饮酒,与山水为伴,隐逸归老,表现了自己鄙薄名利的态度。全词塑造的寄身于诗境酒乡、过着慵懒恣意生活、蔑视权贵的疏狂形象与李白酷爱自由、渴望解放、蔑视权贵的形象极为相似。
②从形式上分析,作者将自己封为仙官,想象在华丽的天宫里做官,曾多次批过支配风雨的手令,多次上奏留住彩云。想象惊人奇特,手法夸张,构思奇妙独特。这与李白的创作风格
非常相似,都有浪漫主义色彩。
19.(1)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2)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3)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4) 半壁见海日 空中闻天鸡(5) 春江花朝秋月夜 往往取酒还独倾
20.B 日新月异: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一日千里:比喻事物的进展快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快。不可胜举:无法一一枚举,极言其多。不可胜数:不能计算数目,形容非常多。结合语境“近视的青少年”该用“不可胜数”, 排除 AC。了如指掌:形容对情况非常清楚,像指着自己的手掌给别人看。一目了然:一眼就看得很清楚。形容事物、事情原委很清晰,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结合语境“其弊,也清晰可见”该用“一目了然”,排除 D。因人而异:因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材施教: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D“数字化、智能化是时代的大势所趋”和“心智尚未成熟、自制能力仍相对较差的中小学生使用智能手机”之间应该为转折关系,排除 AB;结合下文“更为严重的,还有部分学生因沉迷网络世界导致心理疾患,或受不健康内容的诱导误入歧途”可知“心智尚未成熟、自制能力仍相对较差的中小学生使用智能手机”不是“利弊参半”而是“弊大于利”,排除 C.故选:D。
D“部分学生沉迷于手机不能自拔,成了校园里的‘低头族’,影响了身心健康,干扰了注意力,分散了教学秩序。”一句存在的问题为:“影响了身心健康,干扰了注意力,分散了教学秩序”语序颠倒。只有 D 项修改到位。
作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