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市四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第二次大考
语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4.本卷主要考查内容:必修上册1~6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夫妇和孩子聚居于一处有着两性和抚育上的需要。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檐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
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几点:一、每家所耕的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分远。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三、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个地方一代一代的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远。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前段时间,一些地方“合村并居”的新闻不断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合村并居主要是将一些人口偏少、位置偏远的小村子甚至“空心村”进行整合,将这些村落的人们迁往大村子或城镇并居,从而整合资源,节约土地,提升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
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合村并居无疑是一件好事。可合村并居后,对一些群众而言,“人住进了城镇的楼房,心却在牵挂老家的祠堂”。这说明,合村并居不是简单的“拆旧房、建新居”的物理迁移,它还应包含“人心搬迁”“文脉传承”等软性内容。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乡土性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本质特色。中国人素来就有安土重迁、聚村而居、终老是乡的习惯传统。乡村是承载中国文化与精神的基石,是乡土文脉赓续的重要空间。
不管是被动的合村并居,还是自然的城市化进程,大量村庄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这是客观现实。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大约拥有360万座自然村,而到了2010年该数字已下降到270万。长期关注传统村落保护的学者冯骥才评估,中国每天大约有80到100个村庄消失。
一旦村庄消失,中国传统的乡土精神和历史记忆也将失去依托。比如,遍布乡村的祠堂是乡村中重要的传统文化建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其主要功能是祭祖敞祖、宗亲联谊、家风传承。合村并居过程中,如果村子里的祠堂被简单拆掉,那真的可能会祭拜祖宗都找不到地方,孝亲敬祖的传统可能因此就断裂了。
面临同样命运的,还有那些农村的老房子。不少村子尤其古村落都有极具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或古民居,但有些村落规模较小,离城镇较远,人口也流失严重,如果按照一些地方合村并居的标准,可能会一并了之、一拆了之。当那些老房子、古建筑,在推土机的轰鸣中应声倒下时,我们丢掉的不是几片残砖断瓦或几根石柱木梁,而是老房子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是通过老房子与历史进行对话的机会。
不幸的是,合村并居过程中,不少地方将经济价值和商业考量置于首要地位,更多关注合村并居中“钱值”(经济价值)和“颜值”(景观价值)的开发,而忽略了“文值”(文化价值)的保育。有的地方按照城市商业住宅的统一标准,给村民设计房子,楼越盖越高,可原来各具特色的村落格局全都消失了。还有一些,生硬照搬外国风格改造农村的院子,结果使得乡村建筑中出现“欧洲补丁”“美国碎片”等不伦不类、不中不西、不土不洋的奇葩景观。乡村景观城市化与建筑西洋化,不仅割裂了乡土原生文化传承,也污染了乡土文化精神。丢弃乡土文化特色,一味地进行克隆复制,很难将新社区建成让群众拥有独特记忆的精神家园,也很难让搬入其中的村民拥有踏实的幸福感。
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要住更新的房子,村庄要修更宽的马路,于是土窑洞被水泥瓷砖取代,青石板路上覆盖了厚厚的水泥,合村并居也成了一种现实选择。只不过,环境变了,生活变了,基于生活之上的习俗、文化、历史等也都会随之改变。因此,合村并居与保护乡土文脉之间存在天然的矛盾,这其实也是现代社会发展中广泛存在的一个文化悖论。
(摘编自《合村并居,别丢了乡土文脉》)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只有在中国社会,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
B.中国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但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以看到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
C.中国乡村里,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这是一个熟悉的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D.将一些人口偏少、位置偏远的小村子甚至“空心村”进行整合是乡村振兴的一件重要举措。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些村落规模较小,也没有具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或古民居,可以将这些村落的人们迁往大村子或城镇并居。
B.冯骥才评估中国每天大约有80到100个村庄消失,这是被动的合村并居和自然的城市化进程的结果。
C.将经济价值和商业考量置于首要地位,过分关注合村并居中经济价值和景观价值是得不偿失的。
D.农民要住更新的房子,村庄要修更宽的马路,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3.下列不可以视为“合村并居”积极有效举措的一项是(3分)
A.陕西安康谭坝借助发展民宿的契机,对村子里的老房子进行保护性的改造。
B.云南山歌作为民间艺术的一个分支,传承于古时最底层老百姓的生活,不够高雅,可以取缔。
C.对于那些因合并而消失的村子,可以帮其编写村史村志,有条件的可以建村史馆。
D.对于农村现存的无人居住的老旧危房,为了消除安全隐患,避免其倒塌给周围村民带来危险,可以拆除。
4.依照材料一的思路,填写下面图表中序号所指内容。(4分)
5.近日,某市就合村并居如何开展面向社会征集意见。请结合材料给出几条建议。(4分)
(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商 道
赵淑萍
李云峰正在店里看画。这时,走来一群人。其中一个,一把抓住他的长衫斜襟,当胸一拳。李云峰毫无防备,一时惊愕。
“有话好说,不可打人。”为首的那人斥责道。随即,他转向李云峰,“李老板,你是不是自己想砸自己的招牌?”此人姓尚,是当地有名望的商人。他一个月前曾经来裱一幅字“商道酬信”,这是他向海城著名书法家冯山源求得的。前几日,他拿了装裱好的字,欢欢喜喜地回家。可是,他那喜欢书法的女儿看出了毛病。“爹,我感觉字怎么小了?虽然写得像,功力还是差了点儿。”女儿说。这下,他拿了裱好的字,怒气冲冲带了一帮人来讨公道。
李云峰蒙了。他这定芳斋开了二十多年,从来没有出过差错。不要说是冯山源的字,就是再名贵的字画都装裱过。冯山源的字,他经手过好多。只是,这幅应酬之作,他也没怎么上心,日子到了,就吩咐手下人裱了,也没细看。这下,他反反复复地看这四个字,果然不对劲儿。“这是怎么回事?是不是他们自己把字换了?但是,这装裱的技术,明明出自我定芳斋呀。”
“尚老板,我从老家来到这海城,开店二十多年,信誉良好。我一家老小都在,我何必做这种事呢?字画已经离店,又怎么说得清楚呢?”李云峰说道。
“你的意思是我来讹你?那幅字,如果你原作拿出来,就算了。如果三日内不给我交代,我就去冯老那儿说,看你在海城还怎么立足!”最后,尚老板丢下话,拂袖而去。
李云峰百思不得其解。他细细盘问他手下的人。手下几人均喊冤枉。这字是从内室取出来的。平时,室内是不许其他人进去的。只是,他的侄儿李子健,因为假期,来海城看看。有时,也帮着看看店,长长见识。假期结束,侄儿已经回去了。他一个读书的孩子,不可能牵连此事。
那一头,尚老板气呼呼地把状告到了冯山源这里。冯山源定睛细看,模仿得还真像,几乎能以假乱真。只是,落款处露出了马脚。而且,这章刻得也还不错。“李老板应该是个忠厚老实的人,不会做出这种事呀。尚老板,也犯不着换了字去讹吧。到底是哪儿出错了呢?看来,这件事弄不好要满城风雨,两败俱伤。”冯山源想。冯山源还想到了启功。虽然,启功的辈分没有他大,但他崇尚启功,不仅是字,还有人品。曾有人假冒启功的字,启功却宽厚一笑,说,“人家用我的名字写字,一是看得起我;二是一定有困难缺钱,他要是找我借钱,我不是也得借给他?”想到这儿,冯山源豁然开朗。“这个事情谁也说不清楚了,就到此为止。我再给你写一幅,然后让定芳斋免费给你裱好。大家以和为贵。”
事情就这样了。几天后,李云峰的兄长,带着儿子李子健气喘吁吁地赶来了。一卸下行李,就从藤箧里取出一幅字。原来,这李子健酷爱书法,但家里让他搞实业,不想他太投入。他常常自己偷偷地练字、刻章。在叔叔的店里,他看到冯山源的字,爱不释手,偷偷地比画着临了半个月。那天,他暗地里写了几张,挑了最好的一张,盖上了自己刻的图章。最后,把真迹给换走了。李子健回到家,又偷偷临摹,被父亲撞见,严厉责问之下说出实情。父亲想到兄弟的信誉,同时想着纵容儿子的后果,赶紧送来。
“叔叔,我实在是喜欢冯老的字,没有其他的心。”侄子说。
李云峰和兄长犹豫了好久,觉得还是带上孩子,登门向尚老板道歉,再向冯山源道谢。
五年后,尚老板的生意做得越发大了,他的店里还是挂“商道酬信”四个字,不过,这四个字是青年书法家李子健题写的。这个人,是冯山源的关门弟子,也是他自己看中的乘龙快婿。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欢欢喜喜地回家”到“怒气冲冲带了一帮人来讨公道”,这前后的变化和反差说明了尚老板发现了被装裱的字存在问题。
B.李云峰认为李子健“他一个读书的孩子,不可能牵连此事”,可事实出乎他的意料,正是李子健偷拿了冯山源的字来临摹。
C.小说主要是通过外貌、语言和心理描写塑造了冯山源的形象,如他劝尚老板“大家以和为贵”,体现了其宽厚包容的性格特点。
D.李云峰的侄儿李子健刻苦勤奋、酷爱书法,和尚老板的女儿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所以被尚老板看中成为自己的乘龙快婿。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尚老板的女儿能够看出装裱好的字并非冯山源的真迹,说明她深得海城著名书画家冯山源的真传,她的书法造诣极深。
B.小说采用悬念法,以李云峰被人当胸一拳之事为契机切入,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接着通过回顾往事交代故事的起因,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C.李云峰在其兄长带着儿子李子健送来被调换的书法真迹后,登门向尚老板道歉,再向冯山源道谢,可见,李云峰的做法遵循了“商道”。
D.小说的结尾给读者以思索的空间,耐人寻味;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来看,又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8.文中为什么要插入书法家启功的事迹?请简要分析。(6分)
9.小说以“商道”为题,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一)劝学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
(二)劝学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赢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面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B.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C.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D.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B.驾,一天的行程。“驽马十驾”意思是劣马拉车走十天。
C.《荀子》,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荀子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
D.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与《师说》中“六艺经传”的“传”不同。
12.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荀子的《劝学》,善用比喻来阐述道理。像选文中的第一段,便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观点。
B.荀子在《劝学》选文中的第二段,只运用了比喻论证,论证了学习应该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C.秦观在《劝学》中讲述了自己幼时读书不勤奋,成人后开始发愤读书,可是聪明却远不如从前。
D.秦观在《劝学》中说到不勤奋和善忘让他荒怠了学业,但看到孙搴答邢词中的句子,深表赞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4分)
(2)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4分)
14.秦观为何将所选文集命名为《精骑集》?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感皇恩·读庄子闻朱晦庵即世①
辛弃疾
案上数编书,非庄即老。会说忘言始知道。万言千句,自不能忘堪笑。今朝梅雨霁,青天好。
一壑一丘,轻衫短帽。白发多时故人少。子云何在?应有玄经②遗草。江河流日夜,何时了。
【注】①朱晦庵:南宋大儒朱熹,晦庵是他的号。即世:去世。②玄经:扬雄的著作《太玄经》。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词上片写读书所感,下片悼念好友朱熹,既富有哲理意味,又显得情致深长。
B.老庄提倡“忘言知道”,一面却又著书立说,可见他们自己也不能做到“忘言”。
C.梅雨初晴表面上写天气,实际上暗示词人对老庄哲学有了独到的体会,豁然开朗。
D.词人晚年远离官场,轻衫短帽,甘心隐居于山林丘壑之间,过着悠闲惬意的生活。
16.这首词是怎样表达悼念之意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甫的《登高》中“ ”一句,点出困苦催生白发,而“ ”一句,则表达了诗人欲借酒消愁而不能的痛苦之情。
(2)《劝学》中,荀子通过乘坐车马到达千里、凭借舟船横渡江河等比喻,得出了“ , ”的结论。
(3)《师说》中,韩愈认为要以能者为师,弟子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弟子高明,这是因为“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在科技化、信息化、网络化 的时代,社交媒体也迎来了飞速发展。从80、90年代的“笔友”,到天涯、博客交流平台的盛行,进而人人网 ,这些成为一代大学生的回忆。“80、90后”使用社交网络进行沟通依靠的是市场引导,“00后”使用社交网络进行沟通更具有“原生性”, 的新兴社交软件因其便捷的操作被广泛地应用。与传统社交相比,( )。心中的温情和内心的想法可以地表达。社交媒体的出现对于内向不善社交的大学生更是一次质的突破,让他们对人际关系的处理变得简单。
现今大学生的网络社交,就像茶余饭后人们的谈天侃地、冬日咖啡厅里的聚会交际,这是现代青年的一种文化选择。因而大学生尊重社交网络文化,应当给予大学生更多的成长,接纳和肯定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权。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一项是(3分)
A.日新月异 风靡一时 层出不穷 随心所欲
B.蒸蒸日上 风靡一时 层出叠见 为所欲为
C.蒸蒸日上 蔚然成风 层出不穷 为所欲为
D.日新月异 蔚然成风 层出叠见 随心所欲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因而尊重大学生社交网络文化,应当给予大学生更多的成长空间,肯定和接纳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权。
B.因而尊重大学生社交网络文化,应当给予大学生更多的成长,接纳和肯定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权。
C.因而尊重大学生社交网络文化,应当给予大学生更多的成长空间,接纳和肯定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权。
D.因而尊重大学生社交网络文化,应当给予大学生更多的成长,肯定和接纳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权。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方便,所以网络社交跨越了时空的限制
B.时空的限制被网络社交跨越了,以致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方便
C.网络社交跨越了时空的限制,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方便
D.网络社交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方便,跨越了时空的限制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一说到蔬菜,很多人会想到减肥帮手,甚至很多减肥者在减肥期间饮食都会以蔬菜为主,虽然蔬菜能量低,饱腹感强,但有各种蔬菜误区,减肥期间若没了解盲目食用反而得不到有效的减肥效果。
大部分蔬菜的热量低,但并不是所有的蔬菜都没有热量, ① ,同样会导致热量超标影响减肥,如莲藕、土豆、山药根类蔬菜等都含有热量,所以吃蔬菜前要先了解蔬菜的热量,并且合理搭配。
蔬菜热量低还能饱腹,但减肥期间 ② ,会让身体缺乏碳水化合物以及蛋白质等其他营养物质,无法满足身体的营养需求,既不健康也会影响减肥效果。而且在长时间低热量的饮食下身体对食物的渴望会比较迫切,大脑会发出要进食高热量高脂肪食物的信号,一旦停止减肥,恢复正常饮食体重会反弹,所以减肥期间不能只吃蔬菜,其他营养要补充足够,可以搭配鸡蛋、米饭、粗粮、瘦肉等。
蔬菜在烹饪的过程中会流失营养成分,而且加入各种调味品会让蔬菜的热量提高,所以很多人认为减肥期间生吃蔬菜可以更减肥,因为 ③ 。其实并不是所有的蔬菜都适合生吃,像豆角、西兰花等如果没有煮熟后食用可能会带来腹部不适。
21.在上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6分)
22.减肥期间,关于蔬菜有哪些认识误区?请结合二、三、四段分别概括。(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围棋选手小柯18岁那年连夺三项世界冠军,被誉为中国围棋界的“希望之星”。不仅如此,小柯还以其鲜明的个性引人关注。比如在某次世界大赛决赛前夕,他直言对手只有5%的胜算,认为对方作为一代传奇“该谢幕了”。此事在广大棋迷中引发了很大的争议:有人为棋坛出现了一位天才棋手而感到欢欣鼓舞;有人对小柯的狂傲个性提出了质疑;也有人持较为中立的态度,认为成绩固然可喜,可如此年少轻狂却不可取……
对于以上材料,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湛江市四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第二次大考
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D(A.“只有在中国社会,家庭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分析错误,材料一原文是“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B.“但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以看到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分析错误,材料一原文是“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C.“这是一个熟悉的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分析错误,材料一原文是“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
2.A(“可以将这些村落的人们迁往大村子或城镇并居”分析错误,材料二原文是:合村并居不是简单的“拆旧房、建新居”的物理迁移,它还应包含“人心搬迁”“文脉传承”等软性内容。)
3.B(B选项陈述的对象是“云南山歌”,与“合村并居”没有关系。)
4.①对比 ②聚村而居 ③合作 ④继承(每空1分)
5.①合村并居不能是简单的物理迁移,还应包含“人心搬迁”“文脉传承”等软性内容。②尊重中国人安土重迁、聚村而居、终老是乡的习惯传统。③尽力保留乡村中的重要的传统文化建筑、具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或古民居,传承中国传统的乡土精神和历史记忆。④要多关注“文值”(文化价值)的保育。要让新社区成为群众拥有独特记忆的精神家园,让搬入其中的村民拥有踏实的幸福感。(每点1分)
6.C(小说在冯山源的形象塑造上,主要是通过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加以表现,没有外貌描写。)
7.A(“说明她深得海城著名书画家冯山源的真传”错误。文中并未介绍尚老板的女儿曾经拜海城著名书画家冯山源为老师。)
8.①有利于表现主旨。启功的行为体现了“以和为贵”的精神,这正是“商道”内涵之一;②有利于推动情节。受启功行为的启发,冯山源找到解决冲突的办法,避免两败俱伤;③丰富文章内容。故事中添加小故事,增强文本的丰富程度,使短篇小说能够容纳更多内容。(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9.①以“商道”为题,将通俗的商业行为上升到哲学层面,容易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小说情节围绕“商道”展开,在情节展开中人物形象逐渐丰富完善;③暗示了小说的主旨:为人处世要像李云峰、尚老板等人那样,讲究诚信,维护信誉。(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10.A(句意:等到数年之后,我开始发奋读书来惩戒自己,对之前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然而我的聪明却已经衰竭许多了,几乎不如过去时候的十分之一二。其中,“来”,时间词的词缀,与“数年”不能分开;“惩艾”,惩治,“殆”,表推测,相当于“大概”“几乎”,正好搭配后面的约数“十一二”,所以不能分开。故选A。)
11.D(二者相同。)
12.B(“只运用了比喻论证”表述有误,除了比喻论证,还有对比论证。)
13.(1)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它心思专一。(“上”“下”“一”各1分,定语后置句1分。)
(2)但是(我却)依仗这放纵自己,喜欢和巧言善辩、嗜好饮酒的人交往游乐,十天或一个月中,没有几天在阅览书卷。(“自放”“滑稽饮酒者”“旬朔”各1分,句意1分)
14.①受《齐史》中孙搴答邢词的启发;②暗示他所选的对写文章是有用的,是精华。(每点2分,答出两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
15.D(“甘心隐于山林丘壑之间”不当,结合诗人生平可知,隐居山林是无奈之举。)
16.①直抒胸臆,用“故人少”直接表达对友人去世的伤感。②运用典故,称道朱熹会像扬雄一样留下不朽的著作。③运用比喻,认为朱熹会像江河日夜奔流一样传之后世,表达对朱熹的敬仰和缅怀。(6分)
17.(1)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2)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3)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18.A(日新月异:形容进步、发展很快。蒸蒸日上:形容事业天天向上发展,十分兴旺。蔚然成风:形容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风气,多指好的。风靡一时:形容某一种事物在一个时期内非常流行。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层出叠见:屡次出现,强调多次反复。随心所欲: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含贬义。)
19.A(“因而大学生尊重社交网络文化”语序有误;“给予大学生更多的成长”缺少宾语;“接纳和肯定”语序有误。)
20.C(A项前后因果关系有误;B项“以致”使用有误;D项“跨越了时空的限制”与后面的语境衔接不合理。)
21.①有热量的蔬菜如果狂吃 ②只吃蔬菜 ③其没有任何热量(每空2分)
22.①蔬菜热量低,可以狂吃不会胖 ②减肥期间只吃蔬菜就可以 ③蔬菜生吃更减肥。(每点2分,答出三点得5分。)
23.【写作提示】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题,围绕对小柯的看法审题立意。
作文题设置了一个具体的情境:小柯的骄人战绩与其鲜明的个性惹人争议。对此,棋迷的态度与看法大相径庭,有支持的,有质疑的,也有持中立态度的。小柯的个案其实反映了年轻一代的普遍状况:更具有个性,更乐于展示和张扬个性。同学们应探究现象背后的本质,思考个性与任性、自信与自负、张扬和内敛等的关系,考察利弊,辨析事理,来得出自己对小柯行为的看法。对于小柯狂傲的表现,由棋迷可以推及到所有人,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自信率真的表现,毕竟“艺高人胆大”“没有五山斧,不砍六山柴”“没得金钢钻,不揽瓷器活”。只有有真本事的人才敢口出狂言。同时在赛场上,这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心理战术,这是小柯智慧的表现,当然这种战术和智慧都是以实力为基础的。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在赛场上,小柯口出狂言,是不尊重人的表现。常言说“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如果“赢了金牌,丢了人品”,也会被人所不齿。尊重规则,尊重对手是比赛的前提。德艺双馨,德才兼备才是大众心中真正的王者。
注意题目要求写“论述类”文章,也就是议论文。我们可以从棋迷的不同立场出发考虑审题立意,如认为年轻就该有飞扬的个性和自信;或觉得成绩固然做人,低调更是美德等等。写作时还应结合个性与任性、自信与自负、狂傲与谦虚等进行辩证思考,才能体现深度而非平面化的思维。
【参考立意】①自古英雄多率性。②尊重对手才能赢得尊重。③自信不是狂傲,低调永远是美德。
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我年轻的时候读书,一看到文章就能够背诵。默写一遍,也没有大的差错。但是(我却)依仗这放纵自己,喜欢和巧言善辩、嗜好饮酒的人交往游乐,十天或一个月中,没有几天在阅览书卷。所以虽然我有较强的记忆力,但是学业却因为我的不勤奋给荒废了。
等到数年之后,我开始发奋读书来惩戒自己,对之前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然而我的聪明却已经衰竭许多了,几乎不如过去时候的十分之一二。现在每阅览到一件事,一定要反复推敲多次才能懂,合上书卷便感到茫然而无所适从,这样反复读都记不住。所以现在虽然有了勤苦的用功,学业却常常因为健忘而荒废。
唉,荒息我的学业的,就是不勤奋和善忘啊。最近我读《齐史》的时候,看到孙搴答邢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中赞同喜欢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摘录若干条,编为几卷,题名为《精骑集》。
啊!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来补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