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9 17:27: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广饶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
语 文 试 题
2022年12月3日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初 雪(节选)
路 翎
司机刘强和他的助手王德贵所在的汽车连,奉命从前线附近的地区往后方运送一批朝鲜老百姓。这些朝鲜人在敌人的炮火射程内顽强地生活了好久了,他们是因为紧急的军事情况而疏散的。刘强和王德贵的车子排在最后一辆开出,因为他们这一车全是年老的和年轻的妇女,带着一群孩子和很多的零碎东西。在十一月末的严寒的黄昏里,天色很快地黑下来了,前沿的炮声激烈起来了,山谷里震荡着一阵阵巨大的、单调的回声。妇女们的这些零碎的日用的东西,引起刘强许多感触。
一九三七年,日本侵略者来到他的家乡上海附近的时候,他的母亲和姐姐带着她们的篮子、罐子、大包小包爬上一辆拥挤的汽车,那时候他才十七岁,他讨厌这些破旧的东西,觉得它们没有价值,但是妇女们绝不肯丢掉它们。那时候他还不懂得在那些残酷的年代里人民生活的艰难。朝鲜妇女们的这些旧包裹,这些帘子、草席,这些盆子罐子,在他心里唤起了温暖的感情。这些东西仿佛在对他讲述着艰苦和贫穷,讲述着妇女们一两年来在炮火下的流血奋斗。放到车子上去的任何一件小东西,都叫他觉得这是对敌人的一个胜利。车上装得差不多了,他却继续在那里一件一件地往上搬着。看着这种情形,年轻的助手王德贵有些焦急了。
“不行啦,再耽搁咱们要赶不过去啦。”
“行!”刘强决然地大声说,接着他用愉快的鼓动的口气说,“来吧,小王,想个办法替这位阿妈尼把背夹绑在车子后边……这样那两床炕席也放的下啦。”
“这破炕席有什么用呀!”
“老百姓过日子什么都有用的,——哪怕是破炕席,能丢在这里叫敌人一炮打掉么?”
他的愉快而活泼的声音忽然变得严厉了,并且那闪耀的眼光向着王德贵瞪了一眼。从来不发脾气的刘强,个性其实是非常刚强的。王德贵本来想说:“叫炮打掉的东西多呢!”可是说不出口了。
终于把所有的比较大的东西都安置好了。助手王德贵已经跑去发动了马达,他担心着,迟了公路上车多,赶不过封锁线。听见马达声,刘强就很沉重地向着司机台走去了,但走了几步又停下来,因为听见了车上面传出来一个婴儿的啼哭声。
那孩子就在母亲的胸前愤怒地哭着。刘强叫那母亲把孩子给他,他说,可以把这婴儿带到司机台里面去。做母亲的迟疑了一下,但这时刘强已经伸手把孩子抱过来了。
“辛苦啦,谢谢的……”那母亲激动地说“不谢!小王!”刘强喊着,为了免除那母亲的不安,他特别用一种愉快的、幽默的腔调大声喊道:“来,小伙子,咱们找到一个活儿干啦!'
“这活主要是你的!”刘强愉快地说,不由分说地把孩子塞在王德贵的手里了。
“这怎么好弄呢,我不会抱孩子呀!”那十八岁的青年助手说。
“咄!”他说,“做这么回妈妈不委屈你,将来你还不是得有儿子!”
王德贵很不满意——这老司机今天太婆婆妈妈了,妨碍完成任务怎么办呢——然而他仍然羞怯地笑了。他捧着孩子的那姿势实在笨拙,就像捧着一盆热水似的,车上的妇女们也都笑起来了。王德贵很不满意这些笑声,浑身热辣辣的。
敌机临空了,照明弹一直从前面挂过来了。刘强的脸上马上有了凛然的、严肃的神气,司机台的门砰的一声关上了。迎着寒风,这台嘎斯车投入了公路上的激烈斗争。
大雪纷飞……天渐渐地亮起来了。周围的景色,覆盖着雪的土坡、田地,大雪中倔强地弹起来的弯屈的黑色的树枝,可以模模糊糊地看见了。离目的地只剩下了十里路。车上的妇女们都醒着。她们披着被单和旧衣,默默地承受着这场大雪。这里就要到她们新的家了。忽然地那个用花格子头巾包着头的、浓眉毛的姑娘唱起歌来。几个年轻的妇女跟着唱起来,最后全车的妇女,都唱起来了。
这一车冻僵了的、疲困的妇女,整夜都一声不响,顽强地抗击了那向她们袭来的敌机和严寒,现在唱起来了。她们就要到达她们新的家,她们欢迎这场雪,听着司机台里那个孩子的哭声,唱起来了。于是一下子这台车从困顿和沉默里醒来,被一种青春的、欢乐的、胜利的空气鼓舞着——最后这几里路,是载着歌声飞驰着的。
人们开始下车,被歌声和大雪所激动。司机和他的助手走了出来,在迷茫的大雪中笑着;司机的手里,捧着那个又睡熟了的孩子。
大家沉默了,站在纷飞的大雪中。王德贵抱过了孩子并且把他高举了起来。大家看着王德贵手里的孩子,又看到刘强的染着血的大衣和苍白、微笑的脸。那个做母亲的奔上来接过她的孩子,眼泪流出来了。她抓住了王德贵的手,把她的头在他的肩上靠了一靠,又跑向刘强,把头靠在他的没有负伤的结实的右肩上。
忽然地王德贵走向那个母亲,问着:“阿妈尼,这孩子他的姓名?”
母亲来不及回答,有七八个声音叫起来了,说,这孩子叫金贵永!
“金贵永,记着了!”王德贵红着脸说。
“金贵永,再见吧!”刘强说,显出了王德贵先前见过的那种严肃的、沉思的、父亲般的神情,俯下头去,在那母亲的臂弯里吻着孩子的脸。
迎着这飘落在她们的土地上的今年的最初的雪,妇女们静静地站着。大雪无声地、密密地降落着,这台车后面的那两条很长的黑色的车迹很快地就被大雪盖住了。
一九五三年十月十六日,北京(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插叙了刘强对日军侵略的记忆,既巧妙交代了刘强今天“婆婆妈妈”的原因,又控诉了战争的罪恶。
B.小说写王德贵担心因收拾“破炕席”而耽搁行程,说明王德贵比刘强对此次运送任务有着更清醒的认识。
C.小说写朝鲜妇女们在纷飞的初雪中激情高歌,表现了她们即将平安抵达的喜悦和对志愿军战士的由衷感激。
D.小说写刘强“俯下头去”亲吻小男孩的脸,“一吻见真情”,流露出刚强严肃的刘强那父亲般的温暖柔情。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借助“严寒的黄昏”、“很快地黑下来了”的天色、“前沿的炮声”、山谷里的“回声”等环境描写,渲染出严酷的战争气氛。
B.小说写王德贵抱孩子姿势笨拙引起车上妇女们的哄笑,“很不满意”“浑身热辣辣的”等词句,形象刻画出王德贵恼羞成怒的心理。
C.小说运用“抓住”“靠了一靠”“跑向”“靠在”等一连串动作描写,刻画出金贵永母亲对王德贵、刘强两位志愿军司机由衷的感谢。
D.小说以雪景结尾,一方面,呼应标题,给读者留下想像的空间;另一方面,烘托出静谧平和的气氛,传递出胜利到达目的地后的喜悦。
3.小说特别写了小男孩金贵永备受一行人关注呵护,这样写有何作用?(6分)
4.有评论家说,《初雪》“兼顾历史真实与审美感受的最大化”。请结合小说,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63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默背《劝学》《师说》全文,完成5~9题。
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金就砺则利 就:接近,靠近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疾:劲疾
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绝:横渡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中:射中
C.士大夫之族 族:类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通:沟通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闻:见闻
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6.下列各句与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不拘于时,学于余 D.微斯人,吾谁与归
7.下列有关文学或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金”,在古代有的指用金属制成的刀剑,有的泛指金属,《劝学》第一段中的“金”是指前者。
B.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步,属于古今异义。
C.句读,古人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中间短暂的为句,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读。
D.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8.下列对《劝学》《师说》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劝学》第三段以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可以已”。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阐说,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B.《劝学》第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C.《师说》第二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师说》第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一句对不肯从师而学的愚蠢作风表现出无法容忍的批判态度。
9.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辞决而行,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公子行数里,心不快,曰: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复引车还,问侯生。侯生笑曰:“臣固知公子之还也。”曰:“公子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公子再拜,固问。侯生乃屏人间语曰:“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晋鄙兵符与公子。
(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
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B.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C.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D.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B.我国古代纪年方法主要有四种,即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魏安釐王二十年采用的是第二种纪年方法。
C.平原君是战国四公子之一。战国四公子是指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和楚国的春申君黄歇。
D.虎符是古代皇帝调兵遣将用的凭证,用青铜或者黄金做成伏虎形状的令牌,劈为两半,其中一半交给将帅,另一半由皇帝保存,调发军队须持符验合,作为凭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信陵君无法说服魏王出兵。便决计率门客战死沙场这种行为于事无补,但“计不独生而令赵亡”的想法,表现了他能“急人之困”的品格。
B.信陵君“窃符教赵”之举,不仅表现了侯生丰富的经验和谋略,尤其表现了信陵君的知人之明和礼贤下士之功。
C.信陵君挺身救赵的原因,固然有其扶危救困的性格作用,但起关键作用的还是平原君的激将法。
D.如姬愿意为信陵君冒死而窃虎符,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信陵君能够“急人之困”的品格所带来的回报。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14.如姬为什么要帮助无忌?她成功没有?请简要说明。(3分)
(三)课内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
虞美人
李 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5.下列关于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春花秋月”这些美好的事物让作者触景生情,首句表达了作者对春花秋月等一切美好事物的喜爱与赞美。
B.“往事知多少”一句中,“往事”是指作者往昔为人君时的幸福美好的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
C.“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
D.本词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形象逼真地传达出词人内心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
16.请赏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妙处。(6分)
(四)课外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7~18题。
古 风(其三十九)
李 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辉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鹓鸾③。
且复归去来,剑歌④行路难。
[注] ①徂辉: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鹓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④“剑歌”:指孟尝君的食客冯谖因未被重用曾弹剑而歌意欲离去事(见《史记·孟尝君列传》)。
1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头四句乃登临所见之秋景,茫茫天地间,严霜覆万物,西风吹荒野,浩大空洞,苍凉萧索。这既是大自然深秋的画面,又是社会冰冷的写照。
B.“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鹓鸾”栖枳棘,“燕雀”巢梧桐,各得其所,诗人用反衬的手法诉说黑暗的现实:君子失意,小人得志。
D.结尾诗人唱着陶潜的《归去来兮辞》辞官而去,学冯谖,弹剑高歌,感叹世道艰难。
1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试作简要概括。(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劝学》为了强调学习时用心专一的重要性,文章以弱小的蚯蚓为例从正面设喻后,紧接着从反面写道 , ,指出其原因是心意浮躁。
(2)荀子在《劝学》中以雕刻为喻,从正面说明学习上坚持不懈的重要意义的句子是“ , ”。
(3)韩愈在《师说》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 ”。
(4)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结尾中,辛弃疾运用典故,在豪壮中透出激愤,表达无限悲哀的句子是:凭谁问, , ?
三.语言文字运用(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20~22题。
乡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了“乡土文化热”,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 ),在对乡土文化的追寻中,人的心灵得到放松和净化,并获得文化的归属感;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等传统民俗活动 ,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生命力。乡村旅游大发展,传统村落成为人们 的旅游胜地,民俗体验、乡村写生等成为消费热点。美丽乡村建设蓬勃兴起,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景德镇陶瓷、淄博琉璃、潍坊风筝等乡土工艺品以及泰山皮影、日照农民画等乡土民间艺术纷纷走出国门,中国乡村文化正 地走向世界,挺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实践证明,中国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 而新生,我们完全有理由树立对乡土文化的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决定着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广度。
20.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方兴未艾 趋之若鹜 从容不迫 沧海桑田
B. 如火如荼 纷至沓来 踌躇满志 饱经风雨
C. 轰轰烈烈 接踵而至 胸有成竹 饱经沧桑
D. 方兴未艾 心驰神往 信心百倍 饱经沧桑
21.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乡土文化情结长期存在于人们心底
B. 作为一种情结,存在于人们心底
C. 人们让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情结
D. 人们把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情结
2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B. 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C. 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D. 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充满地域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各具功用的镜子:平面镜——正视自己,望远镜——放眼远方,显微镜——揭微显隐,哈哈镜——开怀一笑。
这些镜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也颇有寓意和启发。作为新时代的学子,如果想给自己的心灵配装一面必需的“镜子”,你会怎么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选择与思考。要求:①选准角度,确定立意;②明确文体,自拟标题;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少于800字。
广饶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
语文试题答案
12.3
一.1. B (“说明王德贵比刘强对此次运送任务有着更清醒的认识”,理解错误)
2. B (“形象刻画出王德贵恼羞成怒的心理”,理解错误)
3. ①突出体现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体贴与关爱。②集中寄托对未来生活的期盼和希望。③有力控诉侵略战争的残酷与罪恶。(6分。每点2分)
4. 历史真实:小说写志愿军战士护送朝鲜妇女到达后方家园,展现军民情深,不回避战争的残酷,这符合历史真实。(2分)
审美感受:①志愿军战士对朝鲜妇孺关心备至;朝鲜妇女天真淳朴,心怀感激,都展现了人性美。②雪景静谧祥和,雪中歌唱欢快乐观,都给人以画面(意境)美。③志愿军战士舍生忘死,冲破敌人封锁线,表现了崇高美。(4分。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
二.(一)5.A (A项,正确;B项,“中:射中”错,应为“合乎”;C项,“通:沟通”错,应为“全面”;D项,“闻:见闻”错,应为“知道,懂得”。 )
6.D (例句为宾语前置句,A为判断句,B为定语后置句,C为被动句、状语后置句,D为宾语前置句)
7.C (一句话中间短暂的为读,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
8.B (B.“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错误。选段未提到注重积累。)
9.(1)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劲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尘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因为心思专一啊。
(2)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由于这吧?
(二)【答案】
10.D (“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魏王”是“告”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AC;“而诸侯敢救者”,“者”断句的标志,后面应该断开,排除B。
本句译为:秦王派使者警告魏王说:“我攻打赵国,朝夕之间将可攻下,诸侯(有)敢于援救(赵国)的,(待我)拿下赵国之后,一定调动军队先去攻打他。”)
11.B (B.“魏安釐王二十年采用的是第二种纪年方法”错误。“魏安釐王二十年”采用的是第一种纪年方法。)
12.C (C.“但起关键作用的还是平原君的激将法”错误。从原文“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围也!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来看,平原君除了对魏公子使用激将法之外,还动之以情。)
13.(1)现在邯郸早晚就要投降秦国了但魏国的救兵却还没有来,公子能为别人困难着急的优点又表现在哪里呢!(得分点:(1)“旦暮”,早晚;“安”,哪里;“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宾语前置。)
14.①如姬的父亲为人所杀,她悬赏多年为父报仇而不能实现。信陵君派门客砍下了仇人的头颅,帮她报了杀父之仇。②如姬盗兵符成功。
参考译文:
魏公子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釐王的异母弟弟。昭王去世后,安釐王继位,封公子为信陵君。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经击破了赵国长平的军队,又进兵包围邯郸。公子的姐姐是赵惠文王弟弟平原君的夫人,多次送信给魏王和公子,向魏国求救。魏王派将军晋鄙率领十万部队援救赵国。秦王派使者警告魏王说:“我攻打赵国,朝夕之间将可攻下,诸侯(有)敢于援救(赵国)的,(待我)拿下赵国之后,一定调动军队先去攻打他。”魏王恐惧,派人制止晋鄙,使军队留在邺城筑垒,名义上是援救赵国,实际上是观望双方(的形势)。平原君的使者车马相连地前往魏国,(平原君)责备魏公子说:“赵胜(我)自愿地攀附(公子)并结为婚姻的原因,是(我)认为公子有高尚的节义,是能够解救他人的危难的。现在邯郸城早晚就要投降秦国了,但魏国的救兵却还没有来,公子能为别人困难着急的优点又表现在哪里呢!况且,公子即使轻视(我)赵胜,抛弃(我),使(我)归服秦国,难道不怜惜你的姐姐吗?”公子为这件事忧虑,多次请求魏王(出兵),他的宾客有辩才的千方百计地劝说魏王。魏王怕秦国,终究没有听公子(的劝谏)。公子自己估计终究不能说服魏王,决计(自己)不单独生存而让赵国灭亡,于是约请宾客,准备车骑百余辆,想带着宾客前往抗击秦军,与赵国共存亡。
(信陵君)路过夷门,见到侯生,把想同秦军去拼死的情况详细告诉(了侯生)。然后,(与侯生)诀别而起程,侯生说:“公子努力吧!老臣不能随从(前往)。”公子走了几里路,心中很不舒服,想道:“我用来对待侯生的礼节够周到了,天下没有谁不知道,现在我即将去死,可是侯生连一言半语送我的话都没有,我难道有什么失礼的地方吗?”于是又带领车骑返回,询问侯生。侯生笑着说:“我原知道公子会回来的。”接着又说:“公子喜欢士人,名声传遍天下,现在有了危难,没有别的办法,却想到同秦军去拼死,这好比把肉投给饥饿的老虎,能有什么功效呢?(如果这样),还要门客做什么呢?然而公子对待我很优厚,公子前往而我竟没有相送,因此知道公子会因为感到遗憾而再回来的。”公子连拜两拜,请教(侯生)。侯生才屏退众人悄悄地说:“侯嬴(我)听说晋鄙的兵符常放在魏王的卧室里,而如姬最受魏王的宠幸,(每天)出入魏王的卧室,以她的条件能将这东西偷出来。侯嬴(我)又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杀害,如姬立意报仇已经三年,从魏王以下都想为她父亲报仇,没有做到。如姬对公子哭诉(此事),公子派门客斩掉她仇人的头颅,献给如姬。如姬想为公子去死,在所不辞,只是没有机会罢了。只要公子开一开口,请求如姬(相助),如姬必定许诺,那么,就可以得到虎符,夺过晋鄙的军权,北边援救赵国,西边打退秦军,这是五霸的功勋啊!”公子听从了他的计策,请求如姬(相助)。如姬果然盗得晋鄙的兵符给了公子。
(三)15.A (A.“表达了作者对春花秋月等一切美好事物的喜爱与赞美”错误。春花秋风最美,诗人竟问“何时了”,心理很反常。联系李煜当时的生活,可知他回忆越多,就越痛苦,故而有此心理。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之事,但时过境迁,词人已不是那个万人之上的一国之君,现在是阶下囚,那些美景只会激起作者悲痛的回忆,因此,词人希望它结束。而不是表达了作者对春花秋月等一切美好事物的喜爱与赞美。)
16.最后两句运用了设问、比喻的修辞手法(手法1个1分),自问自答,把愁思比作“一江春水”,化抽象的愁为形象可感(2分),抒发了作者绵延不断、难以挣脱的亡国愁思(2分)。
(四)17.C (C.“鹓鸾”是传说中高贵的鸟类,非梧桐不止,燕雀鸠占鹊巢栖梧桐,并非各得其所。)
18.①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②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③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遇的激愤。④感叹世道艰难(或感慨自己失意)。
(五)19.(1)(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2)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三.20. B (第一组,轰轰烈烈:形容事业的兴旺。也形容声势浩大,气魄宏伟。方兴未艾:是指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或还没有停止,多形容新生事物正在蓬勃发展。如火如荼: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语境是传统民俗活动,后面说这活动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生命力,填入“如火如荼”。
第二组,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些不好的事物。心驰神往:心神奔向所向往的事物,形容一心向往。纷至沓来: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接踵而至: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人接连而来或事情持续发生。语境“传统村落成为人们”,填入“纷至沓来”。
第三组,从容不迫:态度镇静,不慌不忙,从容镇定。踌躇满志: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胸有成竹:画竹子以前,心里已经有了竹子的形象。后用以比喻办事以前,已经有全面的设想和安排。信心百倍:有很大的自信心。根据语境“中国乡村文化正”,填入“踌躇满志”。
第四处,饱经风雨:指经历过许多艰难困苦。适合语境。饱经沧桑:形容经历过很多世事变迁。语境前面说“中国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后面有“新生”,填入“饱经风雨”。)
21. B (文中括号前面分句的主语是“乡土文化”,后面省略了主语,根据语意,省略的主语也应是“乡土文化”。排除CD选项。A项的主语是“乡土文化”,从语言表达简洁的角度考虑,主语和前面分句一样,可承前省,B项陈述对象和前文也保持一致。)
22. B (AD项,“保持……文化”搭配不当;C项,“一致”和“共识”重复赘余。)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