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课件(共4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课件(共4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10 19:27: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
第四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六单元 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
运动
第七单元 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
的演变
第八单元 20 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九单元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古代史
近代史
现代史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上古史
中古史
教材结构
01
02
03
认识古代各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
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
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
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单元 课标
第1课
第2课
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一、探文明之源:早期文明的产生
结合课本和材料思考:文明含义?有哪些特征?
“文明”一词的含义确切地说,究竟是指什么呢?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区别开来的文明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和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或科学,等等。并非所有文明都具备这些特征……,可以用作一般的指南。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文明的含义与特征:
文明是使人类脱离野蛮状态的所有社会行为和自然行为构成的集合,这些集合至少包括了以下要素:家族、工具、语言、文字、宗教、城市、乡村和国家等等。由于各种文明要素在时间和地域上的分布并不均匀,产生了具有明显区别的各种文明,比如华夏文明、西方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大洋文明和东南亚文明等在某个文明要素上体现出独特性质的亚文明。
一、探文明之源:早期文明的产生
结合课本和材料思考:文明有哪些特征?
“文明”一词的含义确切地说,究竟是指什么呢?人类学
1、文明的含义: 是使人类脱离野蛮状态的所有社会行为和自然行为构成的集合,是人类积累下来的有利于认识和适应客观世界、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发明创造的总和。
2、文明的特征:
私有制和阶级、城市、国家、文字等
3、人类文明产生的前提: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放牧
收割
采集渔猎
农业和畜牧业
生产力提高
认识:
①人口的增加或者自然灾害的破坏,依靠采集无法满足食物需要。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成为必要
②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与发展保证了人类自身生存所必需的基本条件,使文明的产生具备了可能
农业: 西亚:最早培植出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 南亚:芋头
中国:水稻、粟 中南美洲:玉米、南瓜等。
畜牧业:驯养了羊、猪和牛等动物。
采集
渔猎
农耕
畜牧
劳动生产率提高
社会分工
阶级
国家
文字
播种收获
定居
城市
剩余
产品
矛盾
记事
管理
生产力
文明
私有制
4、标志: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文字的出现
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
唯物史观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
文明产生过程(示意图)思考:阅读课文第一子目,说说文明是如何产生的?
在人类文明早期,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这主要得益于(  )
A.农耕和畜牧的产生 B.社会出现严重阶级分化
C.国家和文字的产生 D.社会生产与分工的发展
D
“定居既不是靠狩猎和捕鱼的运气,也不是靠野果的零星收获。”人类定居生活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农业生产的出现  B.农业科技的进步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传统思维的更新
A
做一做
同学们知道早期人类文明出现在哪些地方吗?
二、早期文明的多元特点
可以在课本第3页《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上
圈出这些文明的所在地吗?
中华文明
两河流域文明
古印度文明
古埃及文明
古希腊文明
约BC3500年
两河流域文明、
古埃及文明
BC3300年
中华文明
BC3千纪
古印度文明
BC700年
古希腊文明
文明早期发展的特点: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时空定位
海洋文 明
大 河文 明
1.古代西亚——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与古巴比伦文明
(1)自然环境: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但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两条河流中间围成了一个肥沃的冲积平原-美索不达米亚。
两河流域
新月沃地
(2)文明发展概况
约公元前4000年,开始向文明过渡
约公元前2900年,苏美尔地区出现一系列城市国家
约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
最早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类型是城市类型。第一个中心在苏美尔;到公元前3000年时,苏美尔地区已出现12个独立的城邦。各城邦相互征战不休,结果轻易地就被来自北方的印欧入侵者和来自南方的闪米特入侵者所征服。……另一位伟大帝国创立者也是闪米特人,即汉谟拉比。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古巴比伦文明:
制度:建立君主专制制度
法律:颁行《汉谟拉比法典》
①内容:涉及社会结构、婚姻、土地租赁、借贷等
②地位: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
③目的: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
《汉谟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
《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请你根据所提供的法典条文,概括出该法典的主要特点。
第203/205条 如果贵族阶层的人打了贵族出身的人,须罚银一明那。如果任何人的奴隶打了自由民出身的人,处割耳制刑。
结语 怨声载道的统治,寿命不会长,将出现连年饥荒、一片黑暗、突然死亡……他的城市将毁灭,人民将离散,王国将更换,他的名字将永远被人遗忘……他的幽魂[在地狱里]喝不到水。
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宣扬君权神授
◎太阳神沙玛什
◎汉谟拉比
◎汉谟拉比法典
(3)古巴比伦文明:
文化成就:
①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②《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
③在与经常泛滥的洪水斗争过程中,诞生了著名的洪水和方舟传说;
④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位制,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和人工;
⑤最早使用战车作战的文明(军事成就)。
2.古埃及文明——尼罗河流域
(1)自然环境:东北非的埃及虽然干旱,但尼罗河的定期泛滥,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尼罗河还提供了连通上下埃及的交通条件。
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
撒哈拉大沙漠
(2)文明概况
①政治:
公元前3100年左右,初步实现统一。
建立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
法老拥有至上权威,是神在人间代表。
法老被认为是神之子,古埃及人赞扬他说:“威令在你的口中,认知在你的心中,而你的舌头可以产生正义。-----刘文鹏《古代埃及史》
②文化成就
文字:象形文字
历法: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
建筑:金字塔(法老权威)
数学:计算圆周率,开平方根
书写材料:纸莎草纸
胡夫金字塔内部的直角三角形厅室,各边之比为3:4:5,体现了勾股定理的数值。底部周长如果除以其高度的两倍,得到的商为3.14159,这就是圆周率。
◎《亡灵书》残片
莎草纸质,有31行用黑色墨汁书写的祭司体象形文字
莎草纸是古代埃及主要的书写材料和重要的出口物资。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3 古代印度文明
(1)文明概况:
①历史:公元前3千纪,古代印度文明诞生;铁器时代来临,生产工具进步。
②自然:恒河流域雨水丰沛、植被茂盛。
◎印度半岛地形图
◎印度古代历史更迭图
每次外来民族的人侵 ,都给印度文明带来了新的成份。他们与本土文化融为一体, 使之不断更新,不断丰富。与此同时,这些外来民族也无不在历史的长河中为印度民族所同化。……印度曾被称为是“人种的基因库”,几乎世界上所有的人种都能在印度被找到……另外,印度目前使用的语言共有18种之多,并且每种语言都包含有其他语言的些许成份。
——《浅论印度文明的特征》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3 古代印度文明
形成:到公元前6世纪,恒河流域形成一系列雅利安人国家。
(2)、主要成果
①种姓制度
等级 名称 职业
一 婆罗门 主掌宗教祭祀
二 刹帝利 主要由以国王为首的武士集团构成,负责统治和保卫国家
三 吠舍 大多数是普通劳动者,少部分是富有的商人
四 首陀罗 地位最低,需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种姓之外,贱民处在社会的最底层,被认为是“不可接触者
A.基础:婆罗门教的说教,为种姓制度提供理论和宗教基础。
B.特点: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
C.影响:延续下来,对印度社会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雅利安人入侵示意图
3 古代印度文明
①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的影响
积极:
A.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古代,使印度人产生安于现状的平和心态,有利于维护统治,维持社会安定。
B.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发展、民族文化、民族心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消极:
C.种姓制度造成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限制社会的阶层流动。
D.下层劳动群众备受压迫和歧视,延缓了社会发展的进程。
E.激化社会矛盾,不利于印度的统一与团结。
在《佛本生经》中留下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理发师之子爱上了离车族(译为“边地主”)的一个少女。他的父亲劝告他说:“我的儿子,你不要把愿望执著在办不到的事情上,你是理发匠之子,属低级种姓(首陀罗),而离车族之女属高级出身,乃刹帝利之女,因而她是不能和你匹配的。我给你找另外一个与你属同一种姓和家庭之女。”理发师的儿子由于没有达到自己的愿望忧郁而死。
——崔连仲《古代印度种姓制度》
首陀罗或贱民以任何一部分肢体去打高种姓的人,那么他必须被截去那部分肢体;如果议论婆罗门,则用沸油灌进他的嘴巴和耳朵里。首陀罗不应有任何财产,他的主人可以拿走他的一切。 ——《摩奴法典》
材料一
材料二
②文化成就:
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建筑:犍陀罗的建筑和雕刻融合了印度和希腊艺术
科学:创造了从1到9的数字,发明了“0”,提出了按位计值的方法。
文字:象形文字
宗教:婆罗门教和佛教
印度数字与十进制
佛教产生
创始人:释迦摩尼
作用:主张众生平等,
抨击种姓制度高下分
明的等级体系,赢得了大批信众,对种姓制度形成一定程度的冲击。
希腊在古代不是一个国家的名称,而是希腊人对他们所生活地区的通称。其地理范围包括今天的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半岛西岸。
海洋文明的典范
4.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古希腊文明
(1)自然环境:多山地、交通不便
(不利于地区大国兴起)
多岛屿、航海便利
(易于形成城邦制国家)
◎古代希腊示意图
(2)概况:
①约公元前2000年,克里特-迈锡尼文明(爱琴文明)
②前8世纪-前6世纪,城邦发展起来
特征:小国寡民、独立自主
表现:
斯巴达(少数人掌权的寡头政治)
雅典(多数公民掌权的民主政治)
以一个城市为中心,
包括周围若干村落而组成。
山多
地少
海长
湾多
彼此独立自治
小国寡民
工商业繁荣
追求自由平等
经济形态:
古希腊文明:
工商业发达
中华文明:
农耕经济发达
文明形态:
古希腊文明:
海洋文明
其余文明:
大河文明
(3)雅典民主政治
①产生条件:
地理位置:多山多岛环海
经济条件:海外贸易、工商业发达
政治条件:小国寡民、独立自主的城邦形成
人文条件:平等互利、进取精神
公民能够直接参与民主政治
注意:地理环境起重要作用而非决定作用
古代人类文明的多元性:政治制度
改革 时间 内容 影响
梭伦 -6世纪初 解负令;财产划分等级 奠定基础
克利斯提尼 -6世纪末 抽签组成“五百人会议”; 陶片放逐法 最终确立
伯里克利 -5世纪 担任一切官职,津贴制 黄金时代
雅典民主政治最大的污点之一:苏格拉底之死
4 古代希腊文明
如何评价雅典城邦民主政治
在雅典40万居民中,20万奴隶和3.2万外邦人是被剥夺政治的;剩下的16.8万人中,假定成人居半,是8.4万,其中妇女毫无权利,所剩公民男子就只有4.2万人了,人们因此把古希腊城邦比喻成“男性公民的俱乐部”。
公元前340年,雅典一下层女子弗里娜因亵渎神灵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辩护人用动情的言辞质问:“难道你们忍心让这位阿芙洛狄特(古希腊美丽女神)的弟子香消玉殒吗?”这打动了陪审团。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
“想参加陪审团的公民按先后秩序进入,直到人数到齐为止……开庭审理前,陪审团对案件一无所知,他们了解整个案情、进行判决的唯一依据是诉讼人的演说陈述。”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评价
(1)进步性
①雅典民主政治重视和强调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责任感,体现人民主权,有利于调动公民参政的积极性和热情。
②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
(2)局限性
①大量外邦人、妇女、奴隶被排除在民主范围之外,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
②服务于奴隶主专制。
③是小国寡民的产物,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
《荷马史诗》
埃斯库罗斯
(“悲剧之父”)
阿里斯托芬
(“喜剧之父”)
希罗多德
(西方“历史之父”)
修昔底德
(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
苏格拉底
(“美德即知识”)
柏拉图
(“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
(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
辉煌灿烂的古希腊文化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2.5 总结
区 域 代表文明 形成前提 实行制度 文化成就
两河流域 苏美尔文明 古巴比伦文明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君主专制制度;《汉谟拉比法典》 楔形文字、《吉尔伽美什》史诗、洪水和方舟传说、60进位制、战车和车轮。
尼罗河流域 古埃及文明 尼罗河为农业和交通提供便利 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法老至上的权威 神话和文学故事、象形文字、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建筑和数学、莎草纸。
印度河和恒河流域 古印度文明 印度河流域平原广阔;恒河流域生产工具的进步,雨水丰沛、植被茂盛 种姓制度 佛教;《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世界上著名的史诗;在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 克里特文明 迈锡尼文明 古希腊文明 巴尔干半岛南部多山少平原,陆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地区性大国的兴起 城邦制度 古希腊神话、悲剧与喜剧;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文明是平等的,
要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
文明是包容的,
要积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文明无高低优劣之分,只有姹紫嫣红之别
文明将共存,人类将共荣,只有共荣才能共存
“文明是多彩的,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 
—— 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思考:如何看待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课堂总结】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人类文明的产生
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前提:农耕畜牧的产生
标志: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文字的出现
区 域 代表文明 形成前提 实行制度 文化成就
两河流域 苏美尔文明 古巴比伦文明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君主专制制度;《汉谟拉比法典》 楔形文字、《吉尔伽美什》史诗、洪水和方舟传说、60进位制、战车和车轮
尼罗河流域 古埃及文明 尼罗河为农业和交通提供便利 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法老至上的权威 神话和文学故事、象形文字、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建筑和数学、莎草纸
印度河和恒河流域 古印度文明 印度河流域平原广阔;恒河流域生产工具的进步,雨水丰沛、植被茂盛 种姓制度 佛教;《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世界上著名的史诗;在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 克里特文明 迈锡尼文明 古希腊文明 巴尔干半岛南部多山少平原,陆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地区性大国的兴起 城邦制度 世界文学瑰宝、希罗多德、修昔底德、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海洋文明
基本独立发展,明显的多元特征
古代文明的特征?
探究:古代文明多元的原因
海洋文明与大河文明在政治体制方面呈现出“民主与专制”的明显差别,形成差别的主要原因是( )
A.思想观念
B.经济活动方式不同
C.地域位置差别
D.人口数量不同
B
海洋文明
大河文明
岛屿、山恋叠嶂
商贸发达
民主
平原
农业国
专制
地理环境是影响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
地理环境
决定因素或
唯一因素

历史条件、社会环境、经济状况、文化传统、民族特性以及宗教信仰等
文明是平等的,
要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
文明是包容的,
要积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文明无高低优劣之分,只有姹紫嫣红之别
文明将共存,人类将共荣,只有共荣才能共存
“文明是多彩的,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 
—— 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思考:如何看待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1.“定居既不是靠狩猎和捕鱼的运气,也不是靠野果的零星收获。”人类定居生活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农业生产的出现  B.农业科技的进步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传统思维的更新
2.恰塔尔·休于遗址是迄今已知最早的(  )
A.城市遗址之一 B.岩画遗址之一
C.村落遗址之一 D.都城遗址之一
3.下列关于古代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西亚最早培植了大麦、玉米和豆类
B.中南美洲最早种植了玉米和南瓜
C.中国最早种植了水稻、玉米和小麦
D.东南亚最早种植了水稻、玉米
4.大河文明诞生于大江、大河流域,这些区域灌溉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适宜人类生存,利于农作物培植和生长,能够满足人们生存的基本需要,故农业往往很发达。世界上几个古老的文明发祥于
①尼罗河流域 ②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
③印度河 ④亚马孙河流域 ⑤黄河流域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④⑤
5.古代西亚有过辉煌的文化成就。下列成就中,属于西亚人创造的有
①建造宏伟壮观的金字塔 ②创作史诗《吉尔伽美什》
③颁布《汉谟拉比法典》 ④制定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7.《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倘自由民损毁任何自由民之眼,则应毁其眼”“倘自由民损毁自由民之奴隶之眼,则应赔偿其买价之一半”。这两项规定意在
A.保护自由民的财产 B.确保城邦民主制度
C.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D.压制低种姓的成员
6.“西亚是小麦、大麦的故乡,其种植发生在九千年前;东亚则有粟、黍、水稻、蚕桑,中国北方黄河流域的粟米、南方长江流域的水稻栽培,距今都有上万年的历史;美洲在公元前七千年就培育了土豆、玉米、红薯等。”据此可知,人类文明的产生
①呈现多元特征 ②起源时间完全一致
③基本独立发展 ④都分布在大河流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通过考察研究金字塔,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哪些方面的社会状况(  )
①建筑技术 ②宗教信仰 ③自然科学 ④专制王权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9.据统计,在埃及境内共发现118座金字塔,大部分是古王国和中王国时期国王和王后的陵寝。金字塔的主要建造者是普通农民。工期通常安排在泛滥季,每期约调动十万人,修建一座陵墓总工期约为20年。这些史实说明,金字塔的修建
A.推动了埃及国家的形成 B.破坏了埃及农业的发展
C.体现了国家的工程组织能力 D.反映了奴隶阶级的悲惨生活
10.古代埃及人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一年分为三季,每季四个月,年末另加五天为节日。古埃及制定该历法的主要目的是(  )
A.揭示尼罗河定期泛滥的规律 B.彰显法老对科技文化的重视
C.指导农业生产,合理安排农事 D.探索自然奥秘以神化专制统治
本课结束 谢谢聆听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