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第二节 地区产业结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快速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在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服务、外贸出口、海洋运输、创意文化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成为我国极具城市经济竞争力的城市之一。深圳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是哪些原因影响深圳的产业结构升级转换
导入新课
一、地区产业结构
1、概念:
地区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类型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
分工深化
资源禀赋
技术条件
体现
高
低
服务业为主
农业为主
经济水平
产业结构
例如,非州的加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亚洲的新加坡经济较发达,产业结构以服务业为主。
P49活动:
分析我国四大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异
思考:
1.结合所学知识,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人口、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比较四大地区的差异。
2.根据表3.2,将现阶段中国四大地区的产业结构比例用饼状图表示出来。
3. 比较现阶段中国四大地区产业结构的异同,并说明原因。
1.结合所学知识,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人口、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比较四大地区的差异。
答案:以地形差异为例:东部与东北地势低,以平原与丘陵为主,便于生产生活,经济基础好;中部地势较高,以高原、丘陵为主,经济基础较好;西部地势高,以高原、山地、盆地为主,地势起伏大,不便于生产生活,经济基础较差。
2.根据表3.2,将现阶段中国四大地区的产业结构比例用饼状图表示出来。
答案:
3.比较现阶段中国四大地区产业结构的异同,并说明原因。
答案:
同:第一产业比重较小,第二、第三产业比重较大;
异:东部第三产业比重相对最高;中部第二产业比重相对最高,工业结构具有过渡性;西部与东北地区第一产业比重仍然较高,第二产业以重工业为主。
原因:总体中国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阶段,东部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基础好,科技水平高,产业结构转型更加成功,中西部与东北地区还在转型过程中。
二、产业结构的升级
1、经济发展过程的实质
产业结构的升级
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过程
2、产业升级的规律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 三产业转移
经济重心: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再转向第三产业
3、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质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工业
轻工业
重化工业
原材料主业
加工组装
劳动密集型
技术密集型
比较优势丧失,新优势凸显
政策引导
技术
创新
根本原因
4、影
响因素
最终
比较优势
的变化
政策
主导产业需要转型、
产业结构需要升级
促使产业结
构尽快升级
推动产业结
构不断升级
技术密集型为
主的产业结构
重要作用
技术创新促使原有产业升级,后向其他地区次第扩散
二、产业结构的升级
升级的原因
国家或地区
根据自身比较优势
(1)比较优势的变化和政策的引导起重要作用
因地制宜
发展经济
原有比较优势丧失,新的比较优势凸显
政策引导
主导产业转型,产业结构升级
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利用政策优势和劳动力价格较低的优势,大力发展以出口加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20世纪90年代:珠江三角洲劳动力价格提高,同时经济实力科技水平的提升,并具有资金优势和技术优势,此后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使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2)从全球来看,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升级的根本原因
技术革命
新兴产业
促进产业升级
向其他地区次第扩散
带动相应地区产业升级
改革开放以前,深圳是以农业为主的渔村;改革开放以后,受国家政策的引导,深圳从以第一产业为主转向以第二产业为主;现在,由于比较优势的变化,深圳的产业结构由以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升级为以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服务业为主。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经过了持续的产业结构升级,引领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工业化初期
以轻纺工业为支柱产业
发展历史:
明代中叶:全国棉纺织手工业中心。
鸦片战争后:全国经济中心和最大的轻工业基地。
比较优势:
接近原料产地,拥有丰富的劳动力和最大的消费市场;对外联系和贸易频繁。
三、上海产业结构的变化
发展历史:
20世纪50年代:发展重工业部门。
20世纪70年代:形成以四大行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成为我国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比较优势:
国家实施重工化工业战略决策;原有基础设施、技术和劳动力等优势明显。
20世纪50年代开始
轻重工业协调发展
发展历史:
20世纪90年代以后: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工业领衔、现代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为主导的工业新体系;上海金融服务业快速发展。
比较优势:
设立浦东新区的优惠政策、良好的工业基础和雄厚的科研实力等优势。
20世纪90年代开始
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服务业发展
今后,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依托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全球影响力,将逐步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在这个发展方向指引下,上海将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体系现代化建设,并发挥其龙头作用,带动其他区域协调发展。
未来: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
科技创新和国际文化大都市
P55活动:
分析贵阳市产业结构的变化
数据中心是用特定设备在互联网上传输、存储数据信息的场所。数据中心的规模以设备运行耗能的多少来衡量,规模越大,运营成本越高。如果把数据中心的数据比作原料的话,用这些原料可以发展数据加工、数据分析、数据交易、数据服务、智能制造等产业。
贵阳市的森林覆盖率达46.5%,空气质量优,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较小。2015年,经国家批准,贵阳市、贵安新区共同创建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至2018年,吸引了数十个大规模数据中心在此集聚,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数据中心基地。
1.分析贵阳市建设数据中心基地的有利自然条件。
答案:大数据产业为高新技术产业,对环境质量要求高,贵阳市森林覆盖率高,空气质量好;
大数据产业设备对降温有很高的要求,贵阳市位于云贵高原,海拔较高,夏季气候凉爽,可自然降温;
而且水能等自然资源丰富,可为数据中心运营提供充足能源(电力)。
2.读图,讨论随着数据中心基地的发展,贵阳产业结构可能产生的变化。
答案:数据中心基地建设除了带动相关数据产业以外,还可以推动贵阳市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城市环境,如减少有污染的工业、发展旅游业、拓展交通网等。因此贵阳市的旅游、商务、交通等第三产业比重会明显上升,第一、第二产业会有所下降,尤其是污染型重工业比重下降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