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现代史)发展线索
1949
1956
1966
1976
1978
过渡时期
十年探索
十年文革
两年徘徊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新中国成立
三大改造完成
十一届三中
全会召开
第26课
第27课
第28课
第29课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程标准】
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
3.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高中统编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
时空坐标
一、 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1)政治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条件
国民党政权被推翻
(2)组织条件:
①确定国名: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通过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其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③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
新政协的内容
【课堂探究】为什么说《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1949年9月21-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各民主党派、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和特邀代表662人……经过充分的民主讨论,代表一致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共同纲领》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国家最高政权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
规定了国家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等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2.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1、建国初的严峻形势:
(1)军事上: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武装土匪威胁新生政权;
(2)经济上: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尚未完成,财政经济困难严重;
(3)国际上:美国发动的侵朝战争给国家带来严重的安全威胁。
(1)继续进行解放战争和剿匪镇压反革命:
1949年底,解放了闽南、广东大部、广西全境
1949年,解放贵州、四川、云南地区
1949年,和平解放新疆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1950年,解放海南
北京
2、巩固新政权的措施:
(2)土地改革(1950---1952年)
背景:
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尚
有约占总数2/3的农民被
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农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
2、巩固新政权的措施:
1950年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同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施行的法令。共6章40条。明确指出土地改革的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目的
结果:到1952年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了
49%
内容
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巩固新政权的措施:
(2)土地改革(1950---1952年)
(3) 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背景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趁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物价飞速上涨;
为制止投机资本制造的市场混乱,巩固人民政权。
措施 采取有力的经济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法律等手段,同投机资本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通过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实质 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争夺市场领导权的斗争
作用 到1952年年底,解放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2、巩固新政权的措施:
(4)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
“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是为了保卫和平,从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
面对朝鲜战局的突变,周恩来发出严正警告……
2、巩固新政权的措施:
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朝鲜战争(1950—1953年)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立即进行武装干涉;派第七舰队开入台湾海峡;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侵略朝鲜,严重威胁中国的国家安全。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中朝军民联合抗击。
1953年,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2、巩固新政权的措施:
(4)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杨根思
黄继光
邱少云
罗盛教
2、巩固新政权的措施:
(4)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影响:
①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②造就了国内前所未有的团结统一和社会稳定。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彭德怀《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
问题 措施 作用
经 济
军 事
朝鲜内战爆发
稳定物价
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土地改革
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抗美援朝
国家财政困难,市场混乱
封建土地制度
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巩固新政权的措施小结
《马关条约》
北洋军阀政府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
在近代中国的的历史上,“外交”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落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周恩来传》
1.落后就会挨打,弱国无外交;
2.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必然导致外交失败;
3.较强的综合国力是国家外交的坚强后盾;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材料一 今日世界已面临严重的局势....几乎所有国家都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中挑选一种.....极权主义之种.....在贫穷与争斗之劣土中蔓延及生长。我相信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 —杜鲁门的演说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个时期,美国不仅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且挑动西方各国孤立中国,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进行军事威胁。 ——《总结历史,开辟未来》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括新中国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背景?
1.背景
(1)国际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引发世界新的动荡与不安;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新中国采取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政治上不承认的政策。
(2)国内环境: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权急需进一步巩固,经济上积贫积弱,百废待兴。
2.外交任务:打破外交封锁,获得外交承认,在维护主权独立的前提下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政权巩固拓展国际空间。
3、外交方针: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具体包括“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同时,中国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
外交政策 内容 意义
“一边倒” 即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在保障革命成果、保卫和平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另起炉灶” 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对于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只当作普通侨民对待,不作为外交代表对待,以便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是不急于取得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必须取消,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必须实现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平等性: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均建立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基础上,体现了新中国主张在平等的基础上发展外交关系。
2)革命性: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的三大政策体现了与帝国主义针锋相对的斗争,表现出强烈的革命性。
3)结盟性:“一边倒”与苏联等国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
4)过渡性:外交的指导思想呈现从“革命外交”(意识形态外交)向利益外交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从“一边倒”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转变。
思考: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的特点
4.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
(1)背景:朝鲜战争停战以来,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3)概况
①朝鲜问题因美国阻挠未达成任何协议。
②印度支那问题由于中国所作的努力得以政治解决。
(2)目的:和平解决朝鲜与印度支那问题。
(1)首次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中印谈判中代表中国首次提出。
(2)联合确认:1954年6月,在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缅甸。周恩来在同两国总理发表的联合声明中确认了这五项原则。
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意义: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一项基本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时间:1955年4月
(2)成果: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
(3)影响: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的进展。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言
6.参加亚非会议(万隆会议)
(2)目标: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方针,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 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提出:1953年,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经济、政治条
件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
①含义: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②方法:农业方面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方面组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方面实行公私合营,和平赎买政策。
③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变革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④意义: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3)三大改造(1953--1956年)
建立制度
9.21
政协会议
10.1
开国大典
1949年
1950年夏
1950年春
1952年底
稳定物价
土地改革
经济恢复
10
1953.7
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结束
1954.4
1954.6
1955.4
三大政策
日内瓦会议
五项原则
万隆会议
国内经济
政治条件
国际形势
过渡时期
总路线
“一化”
“三改”
1956年底
沈阳第一机床厂
第一汽车制造厂
武汉长江大桥
鞍山第一钢铁厂
宝成铁路
川藏公路
青藏公路
“一五计划”取得的成就
新疆公路
鹰厦铁路
奠定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建立制度
9.21
政协会议
10.1
开国大典
1949年
1950年夏
1950年春
1952年底
稳定物价
土地改革
经济恢复
10
1953.7
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结束
1954.4
1954.6
1955.4
三大政策
日内瓦会议
五项原则
万隆会议
国内经济
政治条件
国际形势
过渡时期
总路线
“一化”
“三改”
1956年底
农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公私合营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确立
过渡时期
总路线
“一化”
“三改”
标志社会主义
经济制度初步确立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初步建立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1)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它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基本政治制度的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政治制度在此前后发展确立。
2.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体系的确立
政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⑴合作基础
⑵指导思想
⑶主要形式
⑷基本组织
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政治协商
政治协商会议
⑹历史意义
调动…开创…
⑸特点
中共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
⑴原因
⑵内容
⑶确立过程
⑷五大省级自治区
⑸意义
民族众多,大杂居,小聚居;近代以来,我国各民族同受帝国主义压迫,在革命战争中结成深厚友谊。
国家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共同纲领》明确规定
1954年宪法做更明确规定
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
加强…促进…
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宁夏回族
自治区195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
内蒙古自治区1947
西藏自治区1965
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
我国的五个
省级自治区
建立制度
9.21
政协会议
10.1
开国大典
1949年
1950年夏
1950年春
1952年底
稳定物价
土地改革
经济恢复
10
1953.7
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结束
1954.4
1954.6
1955.4
三大政策
日内瓦会议
五项原则
万隆会议
1956年底
一化三改完成
1954.9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初步建立
第一届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
共和国宪法》
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
政协制度
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职能转变
政治协商
民主监督
过渡时期
总路线
“一化”
“三改”
标志社会主义
经济制度初步确立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初步建立
第一届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
共和国宪法》
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
政协制度
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社会主义建设
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革命
指导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
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平赎买政策
1956年《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的论断
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理论指导:毛泽东思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和创建的基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了中国政治体制的正常运转,有利于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中国的昨天已经写在人类的史册上,中国的今天正在亿万人民手中创造,中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把我们的人民共和国巩固好、发展好,继续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
伟大的中国人民万岁!
课堂总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人民政权的巩固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筹备
经济
经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标志
意义
军事
政治
思想
外交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共同纲领》
开国大典
建立国家
经济:一化三改
政治:一根二基
思想:毛泽东思想
建立新制度
新民主主义社会
经济:土地革命、稳定物价
军事:剿匪镇反、抗美援朝
外交:三大政策、五项原则
两个会议
巩固新政权
社会主义社会
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