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声声慢》课件(共27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3《声声慢》课件(共27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9 18:37: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走近作者:
李清照的人生经历,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成婚以前
李清照自幼生长于世家,其父李格非身居士大夫之职,对古文颇有研究,其母也能诗会文才情了得。耳濡目染的熏陶之下,天资聪颖的李清照饱览群书才华出众,过目不忘出口成章,
此阶段李清照的作品清新自然,欢快爽朗,生活情趣溢满词作之间。然而聪慧率真的李清照,并不拘泥于庭院生活之中,从那篇最为著名的《如梦令》便能知晓。
如梦令(其一)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时常记起游溪亭的那天傍晚,太过沉醉而忘记回家的路。玩到尽兴天却黑了,划小舟回去,却不小心进入藕花塘的深处。怎么出去呢,怎么出去呢?一不小心却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在清澈溪水边的精美亭子一带,度过了一天欢乐的时光之后,一只漂流的小船,载着一位优雅的少女,傍晚时分,本该回家了,而她却因为“沉醉”而“不知归路”
,就在这荷花深处的翠绿暗香之中,迷失了回家的方向。体现出青春少女的娇憨情态,蕴含着一种纯真。美
第二阶段:婚后二年到南渡以前
李清照之夫赵明诚文化素养很高,二人婚后生活也十分和谐美满,然而那时男人必须以仕途为重,赵明诚没办法只能离开爱妻远去他乡。两地分居自然难免相思苦,也因此李清照有了许多思夫之作,词作同样是其真实生活写照。此时原来那个快乐少女已然不在,长成了思情悠悠、愁肠无限的少妇。
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当官的丈夫: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
第三阶段:南渡以后
发生在公元1127年的靖康之变,不仅是宋朝的转折点,同时李清照的人生也由此转变。随着金兵攻陷汴京北宋灭亡,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飘流异地,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给她带来沉痛的打击和极大的痛苦 。
她极关心国家命运和当时的政治形势,写有"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知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的诗句,表达了对于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极大不满。次年,赵明诚移知湖州(今属浙江),他驻家池阳(今安徽贵池),只身驰赴建康受命,不幸病倒。当清照从池阳乘舟赶到建康时,明诚已经病危,不久死去。她怀着极大的悲痛敛葬了丈夫。这时金兵又大举南侵,建康形势紧急,朝廷已开始疏散、逃亡。
在李清照孤寂之时,张汝舟(一作张汝州)为骗取李清照钱财,趁虚而入,对李清照百般示好。李清照当时无依无靠,便顶世俗之风嫁给张汝州。婚后,二人发现自己都受到了欺骗,张汝州发现李清照并没有自己预想中的家财万贯,而李清照也发现了张汝州的虚情假意,甚至到后来的拳脚相加。这段不到百天的婚姻就此结束。 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李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金兵的横行肆虐激起她强烈的爱国情感,她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无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的希望成为幻影。
整体感知
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本诗的诗眼?
诗人是怎样表达内心的愁绪的?
文本分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
(寻觅什么 为什么寻觅?结果如何?)
可能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的爱情,心爱的文物……
寻觅结果:
冷冷清清。感觉中既有秋风的萧瑟,又有异地的冷清,更有孤寂生活的清寒,既指环境,也暗指内心。
借景抒情(找出意象)

三杯两盏淡酒
为什么说是淡酒?
晚来风急 ?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风急天高猿啸哀
秋风渲染愁情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是南来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见到的,所以说“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了。象征离愁,怀乡之思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
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