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学 案
学习目标
1.知道人类文明产生的背景和标志。(唯物史观)
2.认识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时空观念)
3.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史料实证)
4.认识古代文明的典型代表,认识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历史解释)
学习重难点
重点:知道人类文明产生的背景、标志、发展历程。
难点:认识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
探学新知
人类文明的产生
前提: 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农业的出现:西亚地区:培植出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南亚、中国和中南美洲等地:培育出各自的农作物。
畜牧业的出现:驯养了羊、猪和牛等动物。
(3)影响
①社会分工的出现:一些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不同地区的产品互通有无,促进了交换和贸易。一部分人脱离社会生产活动,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
②早期城市的出现:农耕生产需要人们定居生活,一些较大的居住点逐渐发展为早期城市。
2.标志: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
(1)阶级的产生: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导致出现了剩余产品,部落首领利用职权把一部分公共产品据为己有,私有制逐渐产生,社会分化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
(2)国家的形成:在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双重作用下,出现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国家开始形成。原来的部落首领演变为国家的统治者。人类由此进入奴隶社会。
(3)文字的出现:出于记事和管理的需要,文字产生了。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1.早期文明的出现
(1)区域: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
(2)特征:古代各个文明进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2.两河文明
(1)地域:西亚的两河流域。
(2)发展阶段
①公元前3500年左右产生了最初的文明。
②约公元前2900年,出现了一系列城市国家。约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君主专制制度。
成就
①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国王是国家最高统治者,下有各类官员管理政务和军事;原来的城市大多失去独立地位,成为必须服从国王命令、向宫廷纳贡的地方行政单位。
②颁布《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它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
③文化:古代西亚的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诞生了著名的洪水和方舟传说。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制,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和人工。
3.古埃及文明
(1)地域:尼罗河流域。
(2)成就
①政治:公元前3500年左右,埃及文明兴起。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法老掌握着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最重要的权力;法老之下,设有官员分别处理政务和地方事务。
②文化:有丰富多彩的神话和文学故事;发明了象形文字;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金字塔的建造不仅体现了法老的至上权威,而且证明了埃及人在建筑和数学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莎草被加工成莎草纸,是古代埃及主要的书写材料和重要的出口物资。
4.古印度文明
地域:尼罗河流域
成就
①政治: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的种姓制度。
②文化:佛教是印度的重要思想流派,对种姓制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世界上著名的史诗;创造了从1到9的数字,发明了“0”,提出了按位计值的方法。
5.古希腊文明
(1)地域: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中的部分岛屿。
(2)成就
①文化:神话、悲剧、喜剧等是世界文学的瑰宝;希罗多德在西方被认为是“史学之父”;修昔底德是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
②政治:城邦制度
背景:中心区域是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中的部分岛屿,这里多山少平原,陆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地区性大国的兴起,城邦逐渐发展起来。
特征:小国寡民,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
代表:斯巴达实行寡头政治。雅典实行民主政治。
评价: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享有民主权利的仅是成年男性公民。
深化探究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历史的黎明期,文明首先在中国以及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印度河和尼罗河几条大河的流域中,从蒙昧中诞生出来。
——【英】丹皮尔著,任鸿隽等译《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举一例说明上述历史现象。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上述历史现象的原因。
答案:(1)公元前3500年,两河流域产生了最初的文明,约公元前2900年,两河流域下游出现了一系列城市国家;约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汉莫拉比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古代西亚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文字等。
(2)大河流域自然条件优越,适合生存和生产,有利于文明的产生;文明产生早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自然条件依赖性强。
解析:(1)根据材料“任举一例说明上述历史现象”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公元前3500年,两河流城产生了最初的文明,约公元前2900年,两河流城下游出现了一系列城市国家;约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汉莫拉比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古代西亚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文字等。
(2)结合所学从大河流域自然条件优越,适合生存和生产,利于文明的产生,文明产生早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自然条件依赖性强。
随堂训练
1.人类在早期区域文明诞生过程中创造了诸多成就,如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孟菲斯城,古代中国的甲骨文、二里头宫殿遗址,古代希腊的字母文字、雅典卫城等。据此判断,人类走向文明时代的显著特征是( )
A.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B.私有制产生和阶级的出现
C.国家机关的正式形成 D.文字的出现和城市的兴起
2.长期以来,国内外学术界一直以冶金术、文字和城市作为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2018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则提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出现阶级;权力不断强化,出现王权和国家。据此可知,这一方案( )
A.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B.证明了中华文明领先世界
C.丰富了世界文明起源理论 D.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3.“美索不达米亚”在《圣经》中被称为“示拿地”,意为“两河之间的土地”,故而又称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这平原上发展出了世界上首个城市,颁布了第一部法典,有流传最早的史诗、神话、药典、农人历书等,被誉为人类文明的摇篮。这表明( )
A.基督教对两河文明影响深远 B.两河文明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
C.古代文明最主要标志是城市 D.《汉谟拉比法典》是最古老的法典
4.古巴比伦王国的一部法典规定:杀死或伤害奴隶不算犯罪,只需向主人赔偿损失,就算了事;盗窃或隐藏他人奴隶者处死;消灭他人奴隶标记者断指或处死;殴打自由民或反抗主人的奴隶处割耳之刑。这说明该法典的实质是( )
A.体现自由平等 B.体现“君权神授”
C.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D.规定严格的等级制度
5.古代埃及人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将一年分为三季,每季四个月,年末另加五天为节日。古代埃及制定该历法的主要目的在于( )
A.揭示尼罗河定期泛滥的规律 B.彰显法老对于科技文化的重视
C.指导农业以合理地安排农事 D.探索自然奥秘以神化专制统治
6.“种姓”一词在印度的梵文中叫“瓦尔那”,就是颜色或品质的意思。因此,种姓制度又叫瓦尔那制度。这种制度( )
A.规定印度人在法律面前都一律平等
B.规定不同等级的人们之间可以通婚
C.认为印度人生来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D.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职业
7.公元前5世纪中叶,雅典的民主改革继续进行,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此举( )
A.使雅典人都有机会参与国家政治事务 B.打破了部落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
C.提升城邦公民参加政治事务的积极性 D.促进了雅典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8.欧贝尔评论说:“当民众在公民大会上投票赞成与斯巴达的战争时,公民大会就宣布处于战争状态;当陪审员投票赞成苏格拉底有罪时,他就是个罪人。”欧贝尔的这些言论旨在说明在雅典民主政治中( )
A.民众是拥有决策权的公民集体 B.直接民主易导致权力滥用
C.陪审法庭难以做到公正判决 D.公民大会是城邦最高权力机关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2018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则提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出现阶级;权力不断强化,出现王权和国家。”并结合所学可知2018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这一方案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的国家观,以国家的出现作为判断一个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根本标志,突破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三要素”的桎梏,为丰富世界文明起源研究理论作出了中国贡贡献,C项正确;中国方案提出的是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没有体现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排除S项;“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此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证明了中华文明领先世界”此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发展出了世界上首个城市,颁布了第一部法典,有流传最早的史诗、神话、药典、农人历书等,被誉为人类文明的摇篮”可以看出,两河流域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故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基督教的影响,故排除A;CD两项说法认识片面,故排除CD。故选:B。
4.答案:C
解析:题干中法典的规定表明它的实质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奴隶、维护奴隶主利益的工具。故选C项。
5.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埃及人为了合理安排农事,制定了太阳历,故选C项;揭示尼罗河定期泛滥的规律亦是为了指导农业以合理地安排农事,排除A项;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历法的制定与专制统治无关,且材料没有体现相关内容,排除D项。
6.答案:D
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伯利克里改革时期,为鼓励公民积极参政,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这也是为了保证所有公民参加国家政治活动,C项正确;A项错在雅典人,雅典公民才有机会参与国家政治事务,排除A项;梭伦改革打破了部落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排除B项;材料与雅典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雅典的公民大会和陪审法庭投票在雅典民主政治决策中意义重大,而这些决策都具有局限性,这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中的直接民主导致权力滥用,故B项正确。民众不等于公民,故A项错误。通过对苏格拉底的判决无法彻底否定陪审法庭的审判的全部公正性,故C项错误。材料不仅仅涉及了公民大会,还涉及了陪审法庭,故D项错误。故选:B。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