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16) 九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曹刿论战》知识点最全面总结
原文:
十年春,齐师(军队)伐(攻打)我(鲁国)。公将(将要)战。曹刿请(请求)见(进见)。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进见。
其(他的)乡人曰:"肉食者(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高官(卿大夫))谋(商量、谋划、考虑)之(这件事,代与齐军作战之事),又何(何必)间(参与)焉(语气词,表示反问,相当于呢)?
他的同乡人说:“高官们会商量迎战的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刿曰:"肉食者鄙((见识)浅陋),未(不)能远谋(考虑)。"乃(于是)入见。
曹刿说:“高官们见识浅陋,不能作长远考虑。”于是入宫见庄公。
问:"何以(用、凭、靠)战?"公曰:"衣食所安(指安定民生),弗(不)敢专(专有)也,
曹刿问庄公:“您靠什么作战?”庄公说:“衣食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亨受,
必以(把)分人。"对曰:"小惠未徧(同“遍”普遍),民弗从(听从)也。"
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小的恩惠,不能普遍分给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的。”
公曰:"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供祭祀用的纯色体全的牛、羊、猪等牲畜。)(玉帛,玉器、丝织品)弗敢加(超过实际情况,虚夸,所报不实)也,必以(按照)信(诚信,意思是对神说实话)。"
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器、丝织品,不敢(向神)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
对曰:"小信未孚(受到……信任),神弗福(降福)也。"
曹刿回答说:“小信不能得到(神灵的)信任,神灵也不会降福的。”
公曰:"小大之狱(案件),虽(即使)不能察(明察,了解清楚),必以(按照)情(实情)。"
庄公说:“大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按照实情处置。”
对曰:"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之属(类)也。可(可以)以(凭借)一战。战则(就)请(请让我)从(跟随)。"
曹刿回答说:“这是尽职尽力的一类(事情),可凭借(这一条件)作战。作战时请让我跟随着前去。”
公与之(他,指曹刿)乘。战于(在)长勺。公将(将要)鼓(动词,击鼓,这里指击鼓进军)之(语尾助词,无义)。刿曰:“未可。”
鲁庄公和曹刿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作战。庄公将要击鼓进攻齐军。曹刿说:“不行。”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军队)溃败)。公将驰(驱车追赶)之(齐军)。刿曰:“未可。”
齐军击鼓三次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庄公正要驱车追赶齐军,曹刿说:“不行。”
下视其辙,登轼(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而望之(代齐军),曰:"可矣。"遂(于是就)逐(追赶,追击)齐师。
(说完就)下车察看齐军战车车轮滚过地面所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说:“可以追赶了。”于是就追赶齐军。
既(已经)克(战胜),公问其(曹刿)故(原因,缘故)。
战胜之后,庄公询问曹刿(两次阻止)的原因。
对曰:“夫(发语词,常用在议论或说明时的句子开头)战,勇气也。一(第一次,文言中数词后一般不用量词)鼓作(振作)气,再(两次)而衰(衰退,衰弱),三而竭(尽,耗尽,枯竭)。
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士兵的勇气就衰退了,第三次击鼓时士兵的勇气就竭尽了。
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旺盛),故(所以)克(战胜)之(他们)。
他们的勇气竭尽了而我们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夫大国难测(难于估计、推测)也,惧(害怕)有伏(埋伏、伏兵)焉(兼词,相当于于此,在那里;)
大国难于估计、推测,又恐怕有埋伏,
吾视其(他们战车的)辙乱,望(远望)其旗靡(倒下),故(所以)逐(追赶)之(他们)。”
我看到他们战车的车辙混乱,远看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所以追赶他们。”
解释词语
古今异义: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今义:中间,空间或时间。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4.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古义:尽力做好分内的事。今义:忠诚。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古义:诉讼案件、罪案。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
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6.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
1、牺牲玉帛 古义:供祭祀用的纯色体全的牛、羊、猪等牲畜 今义: 为正义目的而牺牲自己生命
2、忠之属也 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义:忠诚
3、又何间焉 古义: 参与 今义:1、中间、时间、空间2、隔开,不连接
4、肉食者鄙 古义: 见识浅陋 今义:轻视,看不起
5、小大之狱 古义: 案件 今义:监狱
6、再而衰 古义:两次 今义:又一次
7、必以情 古义:实情 今义:感情
8、可以一战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
9、弗敢加也 古义:超过实际情况,虚夸,所报不实 今义:增加。
10、虽不能察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11、齐师伐我 古义:攻打 今义:砍伐
通假字: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通遍,普遍
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 福:
2、一鼓作气 鼓:
一词多义
1、 既克,公问其故( 原因;缘故 )
彼竭我盈,故克之( 所以 )
2、民弗从也( 听从 )
战则请从( 跟随 )
3、 曹刿请见( 请求 )
战则请从( 请让我 )
4、必以信 ( 诚信;意思是对神说实话 )
小信未孚( 信用 )
5、 其乡人曰( 他的 )
公问其故( 代曹刿 )
望其旗靡( 他们的,指齐军的 )
6 、肉食者谋之 ( 代与齐军作战之事 )
公与之乘 ( 代他,指曹刿 )
小大之狱 ( 的 )
公将鼓之 ( 语尾助词,无义 )
登轼而望之 ( 代齐军 )
故克之 ( 代齐军 )
忠之属也 ( 这 )
故逐之 ( 代齐军 )
7、又何间焉 ( 语气词,表示反问,相当于呢 )
惧有伏焉 ( 兼词,相当于于此,在那里 )
8、何以战 ( 用,凭,靠 )
必以分人 ( 把 )
必以情 ( 按照 )
必以信 ( 按照 )
可以一战 ( 凭借 )
9、何以战 ( 什么 )
又何间焉 ( 何必 )
1. 曹刿请见。请求。 战则请从。请让我
2. 忠之属也”:类。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嘱 嘱咐 桑竹之属。类。
3. 解释:公问其故。故:原因、缘故; 故逐之。故:所以;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故:所以; 故克之。故:所以;
以 ①凭、靠。“何以战?”②把:“必以分人。”③用:“必以信。”④按照。“必以 情。”⑤凭借。“可以一战。” 之 ①代词。“肉食者谋之”(代事);“公与之乘”(代人);“故克之(代齐军)。② 的。“小大之狱。”③助词,无义。“公将鼓之。”
文言句式:(一般陈述句、省略句、使动句、意动句、倒装句、被动句)
省略句式:“(曹刿)乃入(朝)见(庄公)”(省略主语、宾语);
“民弗从(之)也”(省略宾语);
“必以(之)分人”、“可以(之)一战”(省略介宾结构的宾语);
“再 (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省略谓语、主语)
内容理解:
一、中心:全文通过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要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二、段意:
第一段叙述战前曹刿求见庄公,主要是通过曹刿和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分为两层:
第1层: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缘起。
第2层:写曹刿和庄公的对话,分析战前准备。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第二段写长勺之战的具体经过。只写“击鼓”“逐师”。
第三段主要写曹刿论述这次战斗取胜的原因。
1、解释为什么要在齐军三鼓之后才发起反击。(抓住有利的进军时机:“彼竭我盈”之时)
2、解释下视其辙,登轼而望的原因。(抓住有利的追击时机:“辙乱”“旗靡”之时)
三、本文运用对比衬托法,通过人物对话和动作,描写了两个人物形象——曹刿和鲁庄公。
曹刿:深谋远虑,从容镇定,有政治远见,有高超的军事才能。
鲁庄公:无知无能无谋,鲁莽草率;但他敢于迎战强敌,重视取信于民,善于听取他人意见,知人善任。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不是一个昏君。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切求战,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在作战中听从曹刿正确指挥,说明他跟一般的昏君还是有区别的。
四、曹刿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上文略作分析。
①有爱国心与责任感。祖国被侵犯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参战。②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见解。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
③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惑,简洁明快;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答案不限于以上所列三点;答出一点,言之成理,语言通顺,就可得满分)
五、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2分)
(1)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或:适时出击,适时追击)
六、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①为下文写庄公作铺垫②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七、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30字)
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曹刿论战》内容理解2:
1.本文在写法上的特点:
(1)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全文以“论战”为重点进行叙述,以突出曹刿高明的战略与战术。“论战”部分(1、3段)写得详,作战部分(2段)写得略。“论战”部分紧扣“论”字,详细写曹刿的言论------战前准备取信于民,战后总结胜利经验,反映了曹刿的“远谋”—高明的战略战术。作战部分重点写“击鼓”和“逐师”两件事。两个“未可。”与“可矣”的英明决断,突出了他在战场上的“远谋”。作战部分的叙述为第三段的“论”作铺垫,第三段的“论”根据就是两个“未可。”与“可矣”展开的。
(2)过渡自然,上下勾连:文章以时间为顺序,以曹刿参加长勺之战的经过为线索展开记叙的。依次是:战前准备、战争经过、战后总结。
第1段末“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既是本段的小结,又是第2段的前因。
第2段末“遂逐齐师”既是本段的小结,又和第3段开头的“既克”紧相连。使文章三段浑然一体。
(3)前后照应:“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与“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公问其故”相照应。“未可”与“可矣”相照应。“一鼓作气”与“公将鼓之而刿曰:“未可。”相照应。“彼竭我盈” 照应齐人三鼓时刿曰:“可矣。”;“大国难测” 照应“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这样前后照应,是事情的因果分明,更加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4)人物形象对比鲜明:本文运用对比衬托法,通过人物对话和动作,描写了两个人物形象——曹刿和鲁庄公。
曹刿:深谋远虑,从容镇定,有政治远见,有高超的军事才能。
鲁庄公:无知无能无谋,鲁莽草率;但他敢于迎战强敌,重视取信于民,善于听取他人意见,知人善任。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不是一个昏君。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切求战,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在作战中听从曹刿正确指挥,说明他跟一般的昏君还是有区别的。
2.在文中找出和毛泽东“敌疲我打”、《孙子兵法》中“以逸待劳”战术相近的句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3.文中表明曹刿请见原因的句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4、“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了交代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作战的双方和战争的性质
5.曹刿认为此次战斗的先决条件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曹刿和庄公的战前对话体现了曹刿的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这实际与孟子所说的得道多助是一致的。
7. 文中“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和“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验证了曹刿所说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表明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句子)
8. 齐人三鼓”后曹刿同意进军并且取胜的原因(原文):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9. 曹刿同意下令追击齐军之前,先“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原文):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10. 《曹刿论战》这篇文章说明了取信于民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
11、《曹刿论战》中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2、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13. 用原文回答。①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请从。 ②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4、 第一段文字表现出曹刿的两个主要思想观点是什么 答:曹刿认为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曹刿认为作战必须取信于民。
15、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16、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
17、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明确:缘故,“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2)曹刿是如何回答的?明确:有两层意思: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竭”)的时机进行攻击。“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可见曹刿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重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
18.曹刿认为可以追击齐师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句子回答)
答: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19、文中解释“齐人三鼓”以后攻击的原因的句子是: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20、“辙乱”“旗靡”是怎么发现的
辙乱:曹刿下车后仔细观察发现的;旗靡:曹刿登上车前横木远望时发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