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训练(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9 19:44: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下曲六首(其三)
李白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①。弯弓辞汉月②,插羽破天骄。
阵解星芒③尽,营空海雾消。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④。
【注】①渭桥:位于唐代长安西北渭水上。②辞汉月:指离开京城。③星芒:指旌头星的光芒。星芒尽:指战争结束。④霍嫖姚:即霍去病,曾做过嫖姚校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战马飞奔出渭桥,风驰电掣,既说明兵强马壮、军队士气旺盛,又渲染了军情急迫的紧张气氛。
B.颔联并没有直接描写战场厮杀的场景,在“弯弓”与“插羽”之间就迅速地结束了战争,照应了首联的内容。
C.颈联描写“破天骄”后的景象,敌军营寨空无一人,战争的气氛消失,烘托出将士们的英勇与敌人的不堪一击。
D.尽管全诗笔力雄健,气势雄浑,基调乐观高亢,意境壮美,但作者在结句仍透露出怀才不遇的愤慨和悲伤之情。
2.作者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塑造了将士们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青玉案·平生百绕垂虹路
张元干①
平生百绕垂虹路。看万顷、翻云去。山澹夕晖帆影度。菱歌风断,袜罗尘散②,总是关情处。
少年陈迹今迟暮。走笔犹能醉时句。花底自成心暗许。旧家春事,觉来客恨,分付疏篷雨。
【注】①张元干(1091—1161):北宋至南宋人,出身仕宦,因坚持抗金受秦桧陷害,被捕入狱,出狱后流落苏州,本词写于词人重游苏州垂虹桥之时。②袜罗尘散:出自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描述洛神在水波上行走,罗袜溅起的水沫如同尘埃的美妙景致。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平生百绕”这一细节,暗示词人对此地熟悉,如今故地重游,感慨万千。
B.夕阳远山、菱歌帆影等眼前之景表现了词人重游苏州、孤苦无依的落魄晚景。
C.上阕写景,高低错落,视听结合,有动有静,既有自然,又含人事,意蕴丰富。
D.“旧家”三句既直抒胸臆,又借景抒情,“疏篷雨”充分渲染了词人的客居之恨。
4.评论家分析张元干这首词中“菱歌风断,袜罗尘散”两句看似超越尘世,实则感怀身世。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别岁(节选)
苏轼
东邻酒初熟,西舍彘亦肥。
且为一日欢,慰此穷年悲。
勿嗟旧岁别,行与新岁辞。
去去勿回顾,还君老与衰。
【注】选诗是苏轼写于嘉柘七年(1062)冬末的组诗《馈岁》《别岁》《守岁》中的一部分。组诗的原题为:“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夜,达旦不眠,为‘守岁’。蜀之风俗如是。余官于岐下,岁暮思归而不可得,故为此三诗以寄子由。”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两句运用互文手法,通过对东邻西舍酒熟肉肥的正面描写,来突出浓厚的新年氛围。
B.三四两句中,“一日欢”与“穷年悲”对举,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悲喜变化,情感细腻,令人动容。
C.组诗虽是诗人因为在外做官,过年时思念故乡和亲人不得归而作,但其主旨却远不止于此。
D.选诗虽然语言平易,但画面感强;虽然情感充沛,但表达含蓄;虽写吃喝小事,但富有哲理。
6.请简要赏析选诗最后四句。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出嘉峪关感赋四首(其一)①
林则徐
严关②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
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
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
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
【注】①鸦片战争爆发后,林则徐被革职。“谪戍伊犁”,经长途跋涉,到达嘉峪关感慨万千,写下此诗。②严关:即嘉峪关,是明清以来西北交通要道。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嘉峪关高达百尺,巍峨耸立,“届”字指出其作为通向西北关隘的险要位置。
B.颔联写高飞的楼阁,似与葱茏直立的秦树连结,城墙绵亘,似乎压低了陇上层云。
C.第六句描写的景色与“瀚海阑干百丈冰”相似,意在写大漠苍茫,条件艰苦。
D.尾联用“崤函之固”来作比,以崤函如同一颗小泥丸来衬托嘉峪关雄伟、险奇。
8.林昌彝在《射鹰楼诗话》中说林则徐“遣戍伊犁,出嘉峪关诗,风格高壮,读之令人唾壶击碎”。请结合全诗分析其“高壮”体现在哪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行香子·过七里濑①
苏轼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②。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注】①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二月,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巡查富阳,途径富春江七里濑时作此词。②严陵:即严光,字子陵,东汉人。少时曾与光武帝刘秀一同游学。刘秀即位后,多次延聘严光,但他隐姓埋名,退居富春山。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前六句用简练的笔墨,动静结合、点面兼顾地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生机盎然的江景图,反映了词人此时内心的轻松愉悦、惬意舒畅。
B.“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三句,作者剪接了三个不同时间、不同特点的舟行之景。既写出了船之行程,也创造出清寒优美的意境。
C.下阕转入了对山的描摹,作者以比喻写山,从舟中望去,群山层叠似画景,曲折如屏风,叠字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词作节奏和韵律的美感。
D.下阕“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空名”四句用典,表达了对严陵的敬意,词人希望能像他一样超然世外,留下美名。
10.这首词的结尾“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惠州改前韵
苏轼
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三分春色一分愁,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
我与使君②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佳人斜倚合江楼②,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
【注】①使君:惠州知州詹范。②合江楼:作者被贬初居惠州时所居之所,在惠州东门,因东西二江汇合于此得名。
1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整首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含蓄直白兼具,婉转明情并蓄,是豪放派诗人苏轼少有的婉约诗作。
B.词的上片“三分春色一分愁”化用了叶道卿《贺圣词》词“三分春色,二分愁闷,一分风雨”而言春暮人愁。
C.“雨翻榆菜阵,风转柳花球”两句中,“翻”“转”用得巧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暮春时节,榆荚被雨打得零落,柳絮被风吹散的画面。
D.下片“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山水被赋予人的情感,使词更富有感染力。
12.有诗评说,这首词全词笼罩着灰蒙蒙的愁绪,自始至终。诗人的愁从何而来?请结合全词做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魏博何相公猎
张祜
晓出禁城东,分围浅草中。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
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两句叙事,点明围猎时间,写出了射猎队伍的庞大和场面准备的充分。
B.第三、四句“红”“白”色彩对比鲜明,“开”“骤”则表现出射猎队伍的气势。
C.第五到八句集中刻画射手的形象,在前四句“面”的描写之后进行“点”的描写。
D.此诗在取材方面,只选取射手中的一个人物来生动刻画,取材精确,描写线条明快。
14.本诗是如何刻画“射手”形象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
欧阳修
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
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斤时酒正浓。
解带西风飘画角,倚栏斜日照青松。
会须乘兴携嘉客,踏雪来看群玉峰。
【注】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期间。怀嵩楼为“昔人”唐代名相李德裕贬为滁州刺史时所建。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以“感”入题,写景洗练生动,描写角度或仰或俯,时远时近,视觉听觉巧妙结合。
B.首联写滁州城云遮雾绕,烟影重重,诗人登临送目不禁遥想历史,怀人追往,感慨万端。
C.领联远观秋风瑟瑟,叶落山凸,楼前野菊丛生,迎霜竞放,正好杯酒对赏,慰此幽独。
D.颈联以凛别西风,清哀画角,斜照落日,肃穆青松表达了诗人年华迟幕的悲凉。
16.诗歌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结构安排上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旧
陆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奇士【注】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己故去十年。
17.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上联的“揖”字生动描摹动作,主要表现诗人年轻时儒雅谦恭的形象。
B.颈联虚写梦回昔年纵横驰骋的边塞,实写身老桑村麦野的处境,虚实结合,拓展了诗歌意境,深化了情感。
C.尾联使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
D.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诗人塑造的典型形象相关,也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系。
18.诗中的主人公有怎样的形象特点,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二)
朱熹
满山残雪对虚堂,想似当年辋口庄。
门掩不须垂铁锁,客来聊复共藜床。
故人闻道歌围暖,妙语空传醉墨香。
莫为姬姜①厌憔悴,把酒论文话偏长。
【注】①姬姜,春秋时,周王室姓姬,齐国姓姜,二姓常通婚姻,因以“姬姜”为贵族妇女之称。也泛称美女。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系应和之作,赠送的对象是曾经与自己共同把酒赋诗的友人。
B.诗人与友人感情深厚、志趣相投,并且都有着极相似的坎坷的仕途。
C.颔联中的“藜床”表明了诗人尴尬的处境,为下文情感的抒发张本。
D.尾联用愤激之语表露心迹:自己醉心于诗文而不会沉湎于美人享乐。
20.评论家认为朱熹是“集诸儒之大成者”。请结合颈联和尾联内容简要分析他表现出了儒家哪些思想。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频酌淮河水[注]
戴复古
有客游濠梁,频酌淮河水。
东南水多咸,不如此水美。
春风吹绿波,郁郁中原气。
莫向北岸汲,中有英雄泪。
【注】宋孝宗隆兴元年,南宋遣使与金人议和,次年订立合约,于是形成宋、金划淮而治的局面。
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由客饮淮水起笔,不断地畅饮淮河水,着一“频”字,形象地表现对此水的无限深情。
B.“水多咸”一方面是写实,海水是咸的,不少井水也带咸味;更多是在暗讽南宋最高统治者偏安一隅,醉生梦死。
C.第五句进一步写出淮河水的美,春风吹拂,绿波荡漾;第六句情绪急转直下,“郁郁”写出诗人内心的凄凉与感伤。
D.诗人杨万里有“人到淮河意不佳”之句,本诗七、八句和此句一样,都表达出诗人的忧国之思和忧愤之情。
22.全诗各句均不离“水”字,咏水抒怀但手法不同,请结合诗句做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华严寺①与友生会话
苏舜钦
危构岧峣②出太虚,坐看斛日堕平芜。
白烟覆地澄江阔,皎月当天尺璧孤。
疏磬悲吟来竹阁,青灯寂寞照吟躯。
老僧怪我何为者,说尽兴亡涕泪俱。
【注】①华严寺:樊川著名八大寺之一。②岧峣:矗立高耸貌。
2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来到华严寺与朋友见面聊天,共同欣赏日落美景之事。
B.“出太虚”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华严寺寺庙高大雄伟,直插云霄。
C.颈联借寺庙的景象“疏磬”和“青灯”,营造出了孤寂凄清的氛围。
D.尾联借老僧之问,道出原委,在今昔对比中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无限感慨。
24.这首诗颔联写景,既是实写,又充满想象。其中“阔”“孤”二字最为动人,请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度大庾岭①
宋之问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②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怨长沙③。
【注】①公元705年春,宋之问被贬为泷州(今广东罗定县东)参军,此诗是他前往贬所途经大庾岭时所作。②翥(zhù):飞。③长沙:西汉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2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出句“度岭方辞国”,扣题直叙,说明诗人已经来到“华夷”分界的大庾岭高峰梅岭之巅,将要走出中原。
B.颔联写遥望乡关,只见鸟儿飞翔,诗人的魂魄和思绪都随着那鸟向南飞回故乡去,只留泪水洒满枝头花上。
C.颈联的上句写山雨欲停未停,天空已经放出些许晴光;下句是描绘江中云影即将变作彩霞的霎时间的景象。
D.颈联写景,避免正面表达感情,迂回取道,曲径通幽,在结构上是转折,在情绪上是顿挫,宕开一笔,别开生面。
2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度浮桥①至南台
陆游
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说南台试一寻。
九轨②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
寺楼钟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
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阴。
【注】①浮桥:宋时由船只连成浮桥。②九轨:轨,车子两轮之间的距离,言浮桥桥面宽广。
2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说诗人客中多病久未登临山水,闻南台之名试作一次探访,点明出游缘起。
B.颔联“九轨”、“千艘”是虚指、夸张之词,写出浮桥的雄伟气象,以虚见实。
C.颈联一“自”字,在冷静的叙述中透露感慨:人世与自然都在不断缓缓变迁着。
D.中间两联语言质朴、笔墨简淡,描绘出远近相宜、层次丰富的画面,意趣悠远。
28.同为病中登高,本诗与杜甫《登高》相比,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韬钤①深处
戚继光
小筑暂高枕,忧时旧有盟。
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
云护牙签②满,星含宝剑横。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注】①韬钤:即《六韬》和《玉钤》,皆是兵书。后来称用兵的谋略为“韬钤”。②牙签:即书签。
2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暂”字,反用“高枕无忧”之意,与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异曲同工。
B.颔联写诗人置酒会友、谈论兵法的场景,“挥麈”如“羽扇纶巾”,见洒脱从容。
C.“云护”句中,“牙签满”谓藏书之多,写出诗人是个勤学苦读之人,呼应诗题。
D.“星含宝剑横”句中,写诗人夜观天象,见七星北斗如剑横放,写出一种兵戈气。
30.汉代班超曾经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从尾联看,诗人与班超在抱负、气概上有何异同?请结合全诗简要作答。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明日分弓亭按阅,再用西楼韵①
范成大
眼看白露点苍苔,岁月飞流首屡回。
老去读书随忘却,醉中得句若飞来。
闻鸡午夜犹能舞,射雉西郊不用媒②。
自笑支离聊复尔,丹心元未十分灰。
【注】①淳熙三年(1176年),范成大在成都四川制置使任上作此诗,其时诗人51岁。按阅,检阅士兵。②媒,猎雉时以家雉诱出野雉,称雉媒。
3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前一句点明时令,寓情于景;后一句暗写老境,为下联作铺垫。
B.颔联“若飞来”与“随忘却”对举,构成语意的转折和情感的波澜。
C.颈联“闻鸡”“射雉”用典贴切妥当,对仗严谨工稳,音韵流转自然。
D.尾联前一句感叹国土虽破碎,但还有恢复的希望,后一句点明原因。
32.陆游称赞范成大“风采震羌胡”,龚明之称赞范成大“文章政事,震耀一世”,崔敦礼称赞范成大“包罗百氏,磅礴九流”。你从这首诗中读出范成大怎样的风采?请简要慨述。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岁晏村居
石介
岁晏有余粮,杯盘气味长。
天寒酒脚落,春近臛【注】头香。
菜色青仍短,茶芽嫩复黄。
此中得深趣,真不羡膏粱。
【注】臛:肉羹。
3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出岁暮之时家有余粮、饮食无忧的场景,表达出了喜悦之情。
B.颔联承接第二句,对仗工整,叙写了室内餐桌上有美酒佳肴的场面。
C.颈联转写室外,写出蔬菜、茶叶已经发芽,但长势不佳,令人担忧。
D.本诗将景、事、情融为一体,描写农家生活恬淡自然,有陶渊明之风。
3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悟?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西都作
朱敦儒
我是清都山水郎①,天教分付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②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注】①清都,传说中天帝的居所。山水郎,为天帝管理山水的侍从。②慵:懒。
35.以下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风格诙谐风趣,想象丰富,夸张大胆,抒情强烈,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浪漫主义佳作。
B.“我是清都山水郎”,词人开门见山地表达出自己不乐尘世、留恋山水自然的生活态度。
C.词人写自己能支使风云雨露都是天帝批准的,可以看出其内心深处隐藏着对权利和荣华富贵的渴望。
D.“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让人自然联想到“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李白,诗人这是暗将自己与李白并论。
36.从这首词的最后两句,你读出了词人哪些形象特点?请概括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岁晏村居
石介
岁晏有余粮,杯盘气味长。
天寒酒脚落,春近臛头香。
菜色青仍短,茶芽嫩复黄。
此中得深趣,真不羡膏粱。
3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以一年将尽,家有余粮发端,描写了农村的日常生活,富有韵味。
B.在天气寒冷的岁暮之时以酒泡足,有驱寒的功效,能使人感到温暖。
C.作者从味觉的角度写肉羹之美,与第二句“杯盘气味长”遥相呼应。
D.此诗朴实自然,有生活气息,于平淡中寓真精神,与陶渊明诗风类似。
38.诗人得到了怎样的“深趣”?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共15分)
饮中八仙歌【1】
杜甫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2】口流涎,恨不移封【3】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4】称避贤【5】。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注释:【1】八仙:指诗中的贺知章、汝阳王李琎、左丞相李适之、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等八个人物。【2】麴车:酒车。【3】移封:改换封地。【4】圣:酒的代称。【5】避贤:李适之以此暗讽遭李林甫排挤罢相之事。
39.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章骑马似乘船”两句,写出贺知章因年老眼花而骑马落井的情态。
B.“汝阳三斗始朝天”三句,抓住人物特殊身份,活化出他的享乐之态。
C.“苏晋长斋绣佛前”两句,表现人物无法抵御诱惑而产生的矛盾行为。
D.“焦遂五斗方卓然”两句,渲染了人物酒后卓越的见识和雄辩的口才。
40.《饮中八仙歌》是一首别开生面的“群像诗”。诗中某些人物有共同特点,请结合诗句概括并分析。
参考答案:
1.D
2.①侧面烘托。首联写奔驰的骏马、催马前进的鞭声,从侧面衬托将士们斗志昂扬、杀敌心切的形象特点。
②细节描写(动作描写)。颔联通过弯弓搭箭的细节描写(动作描写),表现将士们的神勇无比、英勇矫健。
③巧妙用典。尾联表现战士们明知血战凯旋后“只能有上将”一人图形麟阁,但战士们仍因能报效国家、民族而感到自豪和满足。用霍去病建功立业的典故突出将士们报效国家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献身精神。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D.“但作者在结句仍透露出怀才不遇的愤慨和悲伤之情”错误。“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意思是:功成之后,在麒麟阁的功臣像上,却只有霍嫖姚的画像。这两句确实或有讽刺之意。同时也是以士卒口吻表示:明知血战凯旋后只能有“上将”一人图形麟阁,但他们仍因能报效国家、民族而感到自豪和满足。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结合诗歌关键词句判断诗人性格特征,然后从修辞、描写手法、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前两句意思是:骏马像一阵旋风驰骋,战士们鸣鞭纵马出了渭桥。首句写战马飞奔,有如风驰电掣。写“骏马”实际上是写驾驭骏马的健儿们,马壮是为了借喻兵强。借奔驰的骏马、催马前进的鞭声,从侧面烘托将士们斗志昂扬、杀敌心切的形象特点;
三四句意思是:背着弓箭辞别了汉地的明月,在战场上弯弓射箭打败了胡人。“出渭桥”和“辞汉月”,是指出军队的出发点和行军路线。“出渭桥”而“鸣鞭”,正所谓快马加鞭,进一步烘托出健儿们的急切心情,也渲染了军事任务的紧迫和唐军士气的旺盛。气势雄浑,大有高唱入云之势。“弯弓”“插羽”是动作描写,表现将士们的神勇无比(骁勇);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意思是:功成之后,在麒麟阁的功臣像上,却只有霍嫖姚的画像。麟阁,即麒麟阁,汉代阁名,在未央宫中。汉宣帝时曾绘十一位功臣像于其上,后即以此代表卓越的功勋和最高荣誉。霍嫖姚,指霍去病,汉武帝时大将,曾任“嫖姚校尉”。这两句用典,写战士们明知血战凯旋后只能有“上将”一人图形麟阁,但他们仍因能报效国家、民族而感到自豪和满足。功业不朽不一定必须画像麟阁。这更能体现健儿们的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
3.B
4.①词人选取菱歌意象,充满自然清新的水乡气息,运用曹植《洛神赋》典故,描写神女的美妙形象,表现出一种超越尘世的风格;②但“风断”意指美好的菱歌已然在风中消逝,“尘散”言曹植笔下的洛神也随烟尘散去;③结合下阕如今迟暮,词人只能在醉时奋笔疾书,回忆旧家春事,今昔对比,表达自己的迟暮之悲,客居之恨。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夕阳远山、菱歌帆影等眼前之景”错误,根据“平生百绕”和“少年陈迹今迟暮”可知,上阕写的是词人过去游览苏州垂虹桥时的景象,不是词人眼前之景。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这首词上阕由景生情,以“平生百绕”开篇,回忆过去游览苏州垂虹桥时,天高云淡,山清水秀,远山帆影点点,风景如画。
“菱歌风断”菱歌早已消散在风中,诗人选取菱歌意象,充满自然清新的水乡气息;“袜罗尘散”化用曹植《洛神赋》中的“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写出洛水女神走动的仙姿,“风断”“尘散”写出当年的声声菱歌和这样美妙的景致早已散尽,与“总是关情”相接,表明再游故地总能牵动人的情思。
下阕由情入景,开头两句写自己如今年老迟暮,犹能醉书的情态,再由年少时花丛间美好邂逅的往事,写到从旧梦中醒来时眼前的流离之苦,末句词人则将愁绪都寄托给打在稀疏篷船上的细雨,希望愁思随之而去。“旧家春事,觉来客恨”今昔对比,表达自己的迟暮之悲,客居之恨。
5.B
6.语言平易略带幽默,耐人咀嚼回味。
感情深沉,前四句的别岁之意交代完毕之后,表面上题意已尽,但诗人忽然又从这一年联想到第二年,感情更加深沉。
画面感强,五六两句营造出了一种层峦迭嶂,极具画面感,使人有丘壑无尽之感。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鉴赏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B.“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悲喜变化”错误。三四句的句意为:姑且喝一天酒,欢度一天,聊以慰藉这窘迫年月的悲愁。没有写出诗人内心的悲喜变化过程。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后四句的大意为:不要嗟叹与旧岁月的别离,就当是与新岁月的辞行。岁月啊,快点离开不要回头,让我独自老去吧。
前四句的别岁之意交代完毕之后,表面上题意已尽,但诗人忽然又从这一年联想到第二年,和一、二两节呼应,使感慨更加深沉。这就犹如图画,层峦迭嶂,使人有丘壑无尽之感。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忽出新意,意虽酸辛,语却略带幽默。纪昀评苏轼诗时称赞“此首气息特古”,又评这最后一节说:“逼入一步,更沉着。”赵克宜《苏诗评注汇钞》卷一说:“沉痛语以警快之笔出之,遂成绝调”。这首诗一方面反映出苏轼青年时代学习汉魏古诗的语言气息;另一方面立意遣辞显示出了他的才情内敛,耐人咀嚼回味。
7.C
8.①诗歌意境(意象)阔大雄浑。雄关接天,飞阁与秦地树木相连,城墙压低陇地云烟,天山耸拔,戈壁苍茫,整体意境高大壮阔。(或写:景色雄奇壮观。嘉峪关高与天接,阁楼凌空欲飞遥接秦树,长城城垣压低云烟,天山陡峭耸立,戈壁辽阔无边,一派形胜雄奇之景。)
②情感格调高昂慷慨。诗人虽是万里谪戍伊犁,但本诗情感却无低沉悲观之意,而是洋溢着对雄关峥嵘壮观景色的赞美,借此展现了作者的阔大胸襟和雄壮气度。
③用语雄健豪放。“百尺”“万里”写空间之高广,“千古”写时间之弘远,用语雄健,展现了时空的开阔渺远;“斜压陇云低”“一丸泥”使用语言夸张,突显了关隘的气势逼人和雄壮险峻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表达技巧等能力。
C.“意在写大漠苍茫,条件艰苦”错误,第六句“翰海苍茫入望迷”是以大漠苍茫衬托嘉峪关的雄奇壮美,不是写条件艰苦。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高壮”即气象高远、景象壮观、胸襟阔大、情感激昂等。
从诗歌意境来看,“严关百尺界天西”,极写雄关高大,仿佛上连西天,不但界定地理的疆界,还界定了西天的疆域;“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夸张手法,写出嘉峪关远连秦地树木,高大的城墙甚至压低了陇地的云层,从上下左右的空间范围写出雄关的高大壮阔;“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写出出关所见的壮阔景象,天山陡峭高立,戈壁苍茫辽阔,整体意境呈现出雄奇壮阔之态。
从诗人的情感格调来看,虽然是“被革职,‘谪戍伊犁’”,但诗歌中却无一丝被贬谪的怨怼悲哀之情,反而充满了面对雄奇边关之景的赞叹之情,前三联的雄奇壮阔之景,展现出诗人阔大的胸怀与高昂的激情,尾联“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又流露出诗人对于此地险要,担忧国运的忧思。
从语言特点来看,诗人用词与修辞特意用了能展现广阔雄奇特征的词语,如“百尺”“万里”,写出空间的高大与广阔;“千古”突出时间的久远。在修辞上,多用夸张,如“斜压陇云低”,说城墙高大到压低了天上的云层,又把函谷关比作“一丸泥”,通过缩小夸张,来极写嘉峪关的雄壮,雄健豪放的用语及夸张手法使诗歌呈现出高壮的风格。
9.D
10.①意象妙:远山连绵叠嶂,山间白云缭绕变幻、晓山青翠欲滴构成三幅别样的图景。
②语言妙:一个“但”字承接了上一句“今古空名”,同时也给出了“只有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只有大自然之美才是永恒的”的观点。
③结构妙:与上阕写水的三幅画面遥相呼应,使得整首词连贯、严整。
④感情妙:以景结情,词人将对人生的感悟和历史的沉思都融入到了画面中,含蓄隽永,韵味无穷。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表达了对严陵的敬意,词人希望能像他一样超然世外,留下美名”分析错误。“算当年,虚老严陵”意思是笑严光当年白白地在此终老,不曾真正领略到山水佳处。东汉初年的严子陵,辅佐刘秀打天下以后,隐居不仕,垂钓富春江上。昔人多说严光垂钓实是“钓名”,东坡在此,也笑严光当年白白在此终老,不曾真正领略到山水佳处。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词的最后,作者用三个短句,描绘出一幅秀美别样的画面。“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描写只有远山连绵,重峦叠嶂;山间白云,缭绕变幻;晓山晨曦,青翠欲滴。这三句中运用了“山”的典型的意象,分别写出不同时段和时空的山的不同形态。远山连绵叠嶂,山间白云缭绕变幻、晓山青翠欲滴,将山在不同时段和时空的美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构成三幅别样的图景。体现出意象妙。
三句前的“但”字用得极妙,一个“但”字承接了上一句“今古空名”,其后则是对山的美的描写,严光当年白白地在此终老,不曾真正领略到山水佳处。从而引出了“只有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只有大自然之美才是永恒的”的观点。体现出语言妙。
这三句为词下阕的结尾,主要是写山的画面,而上阕结尾的三个短句“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则是写溪,所以这三幅关于山的画面与上阕写水的三幅画面遥相呼应,让首尾形成呼应,使得整首词连贯、严整。体现出结构妙。
最后,这三句以景结情,“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意境优美,其中蕴含着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历史的沉思,苏轼因与朝廷掌权者意见不合,而贬谪杭州任通判期间,尽管仕途不顺,却仍然生活得轻松闲适,善于将沉重的荣辱得失化为过眼云烟,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找回内心的宁静与安慰。含蓄隽永,韵味无穷。体现出感情之妙。
11.A
12.因伤春惜春而愁。上片“九十日春都过了”,直接交代此时为暮春时节,“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更是渲染了暮春的哀怨伤感的气氛,词人为春光易逝而愁。
因漂泊异乡而愁。本词为词人被贬异乡时所作,词人由风中飘飞的柳絮联想到身处异乡、漂泊无依的自己,因而忧愁。
因青春不再而愁。下片词人由逝去的春光联想到自己逝去的青春,“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青春年华易逝的愁情。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词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A.“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理解有误,词上片下片均有景有情,词中“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是直接抒情,表达了青春年华易逝的愁情。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词的上片开篇“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直接交代此时为暮春时节,说“春天过去了,一直忙忙碌碌,如今再想寻春,也不可能了”,在贬所惠州,也是一个春季过去了(“九十日春都过了”),即风华正茂的时候过去了,我闲置无所事事了(“贪忙何处追游”),无须“贪忙”“追游”了。“三分春色一分愁”言春暮人愁。“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意思是“雨打榆荚零落,柳絮染尘成球,被风吹得到处翻滚”,写景寄情,渲染了暮春的哀怨伤感的气氛,他很快意识到,大自然的春天很快消失,自己的青春很快消失,如“雨翻榆荚阵”,如“风转柳花球”,没有多少留恋,有的是终身遗恨,诗人为春光易逝而愁。
结合背景可知作者是被贬到惠州,他看到“雨打榆荚零落,柳絮染尘成球,被风吹得到处翻滚”时,联想到身处异乡,漂泊无依的自己,因而忧愁。所以上片写春过春愁,伤春惜时,有伤春惜春之愁,也有年华易逝之愁,还有漂泊异乡之愁。
下片“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年少风流”说“我和知州您都是白发老人了,再不要说以前的年少风流往事了”,惜青春已逝,风流不再,我们已是苍颜白发,还谈什么昔日风流,这意味着一代人的结束。直抒胸臆,表达了青春年华易逝的愁情。
“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写出了“水光清凉,山色美丽,总是让人情不自禁为之感叹”。这正是词人在惠州感情上发生了变化,审美移情发生了变化,所以山光水色也变得“愁”容起来;从而暗示着词人晚年人生暗淡无光了。下片作者写白首眉愁,伤感人生,有青春不再、年华易逝之愁。
13.C
14.(1)直接描写和细节描写,“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细笔刻画射手一招一式的娴熟、灵巧。(2)侧面烘托,“白马骤迎风”,通过刻画白马洒脱的形象,烘托骑士的英姿;“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通过描写围观者欢声雷动的场面和落于寒空的猎物,从侧面表现射手超凡卓越的技艺。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在前四句‘面’的描写之后进行‘点’的描写”错误。“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描写围观者欢声雷动的场面,也是“面”的描写。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背手抽金镞”,是正面描写骑士背手取箭的动作,著一“抽”字,手势的利落可知,加之“背手”而“抽”,又可见身段之灵巧;“翻身控角弓”,弯弓名之曰“控”,这就进一步展现了射者臂力强劲的架势,“控”之而再来要个“鹞子翻身”的漂亮动作,造型十分健美。这是运用了直接描写和细节描写的手法。
“白马骤迎风”一句,描绘了白马迎风奔驰的形象,通过刻画白马洒脱的形象,烘托了英雄人物跃马出场,展现了这位骁勇骑士的飒爽英姿。
“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叙述了围观人群中突然爆发出一阵欢呼,人群一齐指向遥远的天空,在蓝天高处,一只带箭的鸿雁直坠下来。此处“寒空”之“寒”,虽有点出时令的作用,但主要在渲染高飞鸿雁的凌绝苍穹,从而加强了一箭高高命中的超凡技艺。从而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描写围观者欢声雷动的场面和落于寒空的猎物,表现了射手超凡卓越的技艺。
15.D
16.尾联“会须乘兴携嘉客,踏雪来看群玉峰”,想象终有一天乘着醉意带领友人一起踏雪,欣赏冬日美景。采用了以景结情的手法,展现了在被贬人生失意之时仍然积极乐观的感情。结构安排上,尾联写得潇洒遒劲,景物描写鲜明而意味深长,“乘兴携嘉客”呼应诗题,“群玉峰”暗合颔联“山争出”,使得整首诗看上去浑然一体。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肃穆青松表达了诗人年华迟暮的悲凉”错误,颈联的西风、画角带有萧瑟悲凉之意,但是诗人“解带”迎之,落日照青松显示了不可凌迫的气概,并无年华迟暮之悲。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及情感的能力。
尾联“会须乘兴携嘉客,踏雪来看群玉峰”的意思是:我将要乘着醉意带领嘉客,冬雪皑皑时再踏上如玉的群峰。
诗人设想终有一天在冬日乘兴与友人一起踏雪,欣赏玉洁冰清之景,这是虚写。诗人以景结情,内容上表达了诗人酒兴诗兴高昂,虽然被贬仍怀着旷达、乐观的情怀。
结构上,“乘兴携嘉客”照应诗题“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群玉峰”照应颔联中的“山争出”,这样结构更完整,使得整首诗看上去浑然一体,诗情更激越。
17.A
18.①壮志难酬。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如今仍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中老去。
②迟暮悲伤。颔联以“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
③孤独寂寞。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强烈的思念,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手法的能力。
A.“儒雅谦恭”错误,“谈舌如云气吐虹”意思是“谈吐间壮志凌云、气势如虹”,应是豪迈洒脱的形象。
故选A。
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诗歌首联和颔联是回顾诗人当初的情形,由首联“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可知,诗人年轻时候文武双全、壮志凌云、慷慨激昂,由颔联“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可知,诗人当年面对战鼓雷鸣、烟尘遮天的情形也不畏惧。但现实中的诗人却是“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心怀壮志却“身老桑村”,可见壮志难酬。
颔联后一句“一簪华发醉秋风”中“华发”即白发,白发丛生,这是感叹时光流逝,自己也渐渐年迈,可见迟暮悲伤。
尾联“奇士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意思是“我的好友独孤策已经埋骨在远方,我也想与他一样,可是谁能和我一同前往”,可见孤独寂寞。
19.D
20.①济世思想。虽然自己深处面对“满山残雪”的虚堂,客人来了也只能坐在藤蔓编织的简陋的床上,但依然与友人高谈阔论国家大事,关心国计民生;②穷则独善其身。经济拮据,为帝王所弃,就与友人饮酒赋诗,谈论文学,太高自身修养。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D. “尾联用愤激之语”错,尾联是劝慰之词,也是自我安慰。“不会沉湎于美人享乐”错,这是因为理解“姬姜”为“美人”错,这里并是不字面意思“美女”,而是喻指国君。
故选D。
2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颈联和尾联的字面意思是:老朋友闻道而来一起吟诗喝酒,阐发箴言妙语,室中散发出阵阵翰墨香;不要因为美丽的姬姜就嫌弃糟糠之妻,拿起酒杯谈论经史文章无话不说。
结合诗歌上文,即使住在简陋的房子中,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志向,与朋友“把酒论文”,不是有“妙语”传出,表现的是一种“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思想;
“莫为姬姜厌憔悴”,表面上说是不要因为美丽的姬姜就嫌弃糟糠之妻,而实则此处“姬姜”是沿用屈原用美人代指帝王的说法,是说自己被帝王抛弃,但依然不改变自己的初心,谈诗论文,不改其志,表现的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济世思想。
21.C
22.①一、二句侧重于动作描写,描写客到淮河频频不断地畅饮淮河水,表现了诗人对故土无限的深情。②三、四句从味觉来写,以东南水咸来对比衬托淮水味美,来表达对中原故土的深情热爱。③五、六句从视觉来写,描绘淮河春风绿波之美景,来表现诗人对中原地区的眷恋之情。④七、八句直抒胸臆,写淮河水中含有抗金英雄的热泪,劝解不要饮用,透露出沉重的故土分割之痛。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及诗人情感的能力。
C.“第六句情绪急转直下,‘郁郁’写出诗人内心的妻凉与感伤”分析错误,“郁郁”此处意为“浓厚的香气,旺盛的气息”,应是借淮河的美景来委婉传达出对北方抗金军民的崇敬之情。
故选C。
2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首联的意思是:有个来到濠州游历的旅行者,一次两次舀喝着淮河里的水。本联侧重通过动作描写“游”“酌”,描写客人到淮河频频不断地畅饮淮河水,为什么会频频饮用淮河水呢,那是因为对故土无限的深情使然;
颔联的意思是:据说江南的水多半带咸味,不如这里的水来得鲜又美。本联是通过味觉来写淮河水,“咸”“美”二字,以东南水咸来对比衬托淮水味美,来表达对中原故土的眷恋与热爱;
颈联的意思是:春风吹皱绿波,使人感到一股中原特有旺盛的气息。本联是从视觉上来写的,说淮河水是“绿波”,描绘淮河春风绿波之美景,表达诗人对中原地区的故土难离之情;
尾联的意思是:请你别舀取北岸的江水,那里边藏着多少英雄的眼泪。这是直抒胸臆,说淮河水中含有抗金英雄的热泪,所以不要饮用,诗中透露出沉重的故土分割之痛。
23.D
24.“阔”是开阔、宽阔,遍地被白雾笼罩,愈发显得江面宽阔,营造出壮远辽阔的意境。“孤”既为实景,也有寓意,一轮明月升上天空,如同玉璧孤零零地悬在空中,充满想象,营造出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阔”“孤”二字抒发了诗人内心的苍凉深沉,为结尾抒情做铺垫。
【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
D.“在今昔对比中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感慨”错误,“说尽兴亡涕泪俱”应该是对历史兴亡之事的感慨。
故选D。
2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之炼字的能力。
颔联“白烟覆地澄江阔,皎月当天尺璧孤”两句意思是迷蒙的白色雾气覆盖了整个江面,澄江宽阔无比,如同玉璧般皎洁的月光悬挂在天上,孤零零地。这两句诗描写了作者在山上寺庙看到的情境,将景色描写地绘声绘色。
“阔”,本为阔大、开阔之意,此处形容江面的辽阔、宏阔,意境阔大;“孤”,本义为孤单、孤寂,此处形容悬挂在天上的如玉璧般的明月,突出其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阔”“孤”体现意境宏阔、冷清、寂寥,烘托了诗人内心的苍凉,为结尾抒发对历史兴亡之事的感慨做铺垫。
25.B
26.①思念家乡之情,“停轺一望家”一句,诗人停车,驻足远望家乡的方向,失魂落魄,句中“一”字,传达出诗人去国怀乡的深沉感情。②被贬后忧伤痛苦却希望自己能被赦免返京之情,尾联希望自己“归有日”,直抒胸臆,表达出自己渴望被赦免的情感。
【解析】25.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意象、结构的能力。
B.“向南飞回故乡”错,由“宋之问被贬为泷州(今广东罗定县东)参军,此诗是他前往贬所途经大庾岭时所作”“度岭方辞国”可知,诗人此时要去广东,是一路向南走的。
故选B。
2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停轺一望家”描写诗人停下长途跋涉的驿车,在中原与“夷国”的边界驻足远望家乡的方向。此刻站在高高的山岭上,还能望长安于日下,指故里于云间,其它全被山岭遮住了。因此,要抓紧时机,停下车来,滞留山头,深情地向家园方向再望一次。这“一望”的“一”字,传达出诗人去国怀乡的深沉感情。
尾联“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表示他只希望有回去的那天,就心满意足了,对自己受贬迁不敢有所怨恨。这是用了西汉贾谊遭权臣们排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的典故,说自己不敢像贾谊谪居长沙时那样因不适应湿热的气候“自以为寿不得长”而心生“恨”意。这种以退为进的写法,更把那希望生还的拳拳之心衬托了出来。尾联以直抒胸臆而作结,上句的“归有日”又与首联的“辞国”“望家”遥相呼应,表达被贬后忧伤痛苦却希望自己能被赦免返京之情。
27.D
28.(1)本诗乐观奋进:颔联写长桥千船,怒涛大江,气势磅礴;颈联写暮鼓晨钟,村落云烟,开阔辽远;尾联写醉中拈笛,荫下横吹,放旷豪迈。
(2)杜诗悲慨沉郁: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诗人羁旅漂泊、年老多病的个人感慨;“艰难苦恨”表达出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悲。
【解析】2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D.“中间两联语言质朴、笔墨简淡”错误,中间两联语言雄伟瑰丽。
故选D。
2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诗乐观奋进:“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两句写浮桥,这是一异常壮观的景象。“长桥跨江,奔涛触石”,可见诗人听说的不是茂林修竹的幽秀,而是一种气势磅礴的壮观,因而才引起诗人的兴致,渴望一睹为快。个中也透露出诗人的向往、意趣和追求。在怒涛奔腾的江面上,缓步徐行,从容悠闲。这是诗人眼中的浮桥的客观写照,同时也是诗人主观思想的外现,这是写实,也是抒情,抒发了诗人的壮阔心怀,是一种蔑视一切艰难险阻的意绪的流露。而这也正是在多病废却登临之后,特意为南台而“一寻”这一行动所包含的深层的意蕴,是诗人渴望奋发有为的写照。对句“千艘横系大江心”,则体现了一种征服自然的气魄。“横”字用得极有气势。无数的船只,横锁江面,境界已是十分壮阔;何况横锁住的是一条大江,一条怒涛奔腾的大江,气魄更为壮大。在客观的景象描绘之中,熔铸着诗人创功立业的热望。五六句拓开境界,以景抒情,从内心情感的抒发中体现客观的物。“寺楼钟的物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是写至南台所见所闻。诗人登台而听到寺楼的钟鼓声,看到升腾在村落间的云烟,顿生感想,思绪悠悠。因钟鼓声而想到,它在早晚催促人们须及时有所作为。继而放眼远望,闽江两岸村落之间,云霞掩映,烟雾升腾,顿悟古往今来,人世变迁,悠悠不尽;而自然界的变化,自循轨迹,并不因人的意志而变更。尾联仍以直写自己作结束。和开头互相照应,又是中间两联所表露的意绪的自然归结。因景象的壮阔雄浑,激发了豪情;因光阴的迫促,更觉须及时努力。诗人认为自己虽然因多病而早生华发,但豪情壮志依然存在,仍将奋发拼搏。而言外之意,却也正是事业并无成就,抱负尚未实现,不禁略觉伤感,于是,“醉吹横笛坐榕阴”。诗人醉中拈笛,在榕荫下,抒发情怀。这里颇有抑郁之感,但并不消沉,而是一种更强烈的渴望。放旷之中,仍抱有坚定的信念。也正是这种信念,激励着诗人在以后的岁月中,时刻不忘恢复大业,慷慨激昂地奋击抗争,讴歌呐喊。
杜诗悲慨沉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诗人由秋及人,有感而发,写自己年老多病,拖着残躯独自登上高台,那种异乡怀人的情感喷薄而出,心中苦闷跃然纸上。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诗人羁旅漂泊、年老多病的个人感慨。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连用四个字“艰”“难”“苦”“恨”,组合在一起,极尽笔墨突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愁肠百结,愁绪万千,以致于白了头发,伤了身体,失了流年,壮志未酬身先老,悲秋之情,愁苦之绪,绵延不绝,令人哀悸。“艰难苦恨”表达出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悲。
29.D
30.同:二人都有建功立业的志向,都希望有一番大丈夫立世的作为;二人都有一种不甘平庸、慷慨豪迈的英雄气概。
异:二人境界与格局有高下之别。班超以封侯为人生志向,侧重个人功名;而诗人志向不在封侯,而在驱逐倭患、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侧重平治天下,更有一种无我的至大至刚的崇高精神。
【解析】2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见七星北斗如剑横放,写出一种兵戈气”说法有误。该句意思是指戚继光看书直到满天星辰,宝剑也是横放在身边,不敢有丝毫懈怠,随时准备上阵杀敌。此处的“宝剑”是实指而非虚指。
故选D。
3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评价作者思想态度的能力。
本诗尾联“但愿海波平”意思是“早日扫清倭寇才是我的愿望啊!”;班超所说的“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意思是“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可看出他们都有高远志向,不甘于碌碌无为。
班超实现志向的方式和目的是“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也就是求得封侯以使个人立言立名。但戚继光却直言“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意指升官封侯并非是我内心的真正志向,但愿我大明的沿海风平浪静,早日扫清倭寇才是我的愿望啊!这里是反用班超的典故,表明他为驱逐倭患、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而并非追求个人功名的崇高品质,更有一种无我的至大至刚的崇高精神。这一反用,高下立判。
31.D
32.①诗酒风流,文采飞扬;②舞剑射雉,武功尚可;③丹心未灰,志在报国。
【解析】3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感叹国土虽破碎”错误。诗句“自笑支离聊复尔”中的“自笑”是嘲笑自己,依据诗中“岁月飞流”“老去”和注释中“其时诗人51岁”可知,“支离”是指自己孱弱不堪的样子。可见“支离”不是说国土破碎,而是感叹自己年老衰疲。
故选D。
3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风采”即风度、神采,或是美好的举止态度。
本诗第一联重在写时光飞逝,感慨自己年老。第二联写出了因年老,记忆不好的现实,但醉酒却能促成好诗。第三联用“闻鸡”“射雉”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勤练武功,言外之意志在报国。第四联的“聊复尔”“丹心元未”,写出了“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雄心壮志。
综合看来,范成大的风采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文采飞扬,诗酒作赋;武功韬略,习剑射雉;丹心不坠,志在报国。
33.C
34.作者对这样一个安定而丰裕的岁晏生活感到心满意足,也为农人的丰收感到高兴。同时与下文的真不羡形成巧妙对比,表现了自己不贪慕膏粱的富贵生活、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
【解析】33.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长势不佳,令人担忧”错误。“菜色青仍短,茶芽嫩复黄”冬天过后菜苗苗开始发绿了,阳春将至茶苞苞也露出鹅黄。表现“春近”的大地生机与活力,寄予作者的喜爱与期望。
故选C。
3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这首诗首联点题,写农村中丰收后的乐事。颔联写天虽冷而酒可御寒,还联想到藿头的美味可口。颈联写“菜”“茶”等植物,均冲破寒冷的地面,迎接春天。写出了农村丰收后丰裕、安然、愉悦的生活情境,作者为农人的丰收感到高兴。
尾联“此中得深趣,真不羡膏粱”表示自己不会因平民身份而去羡慕那些膏粱之徒,而他岁晏村居,能有此享受,已经心满意足。表达了诗人对村居生活喜爱之情。结构上,前三联所描绘的农村中丰收后的乐事,与“真不羡膏粱”形成对比,“膏粱”不足羡慕,表现了自己不贪慕膏粱的富贵生活、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
35.C
36.特点;“插梅花醉洛阳”,不愿在朝为官,相反对于“插梅花醉洛阳”的生活却十分欣赏留恋,只想纵诗饮酒,与山水为伴,隐逸归老,体现名士的清高、名士的风流,同时“梅花”是高洁的象征,这里意在言词人的品性高洁,将高洁与疏狂的品性有机地统一起来,表现出不愿与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的狂放。
【解析】3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语言、技巧的能力。
C.“内心深处隐藏着对权利和荣华富贵的渴望”分析错误,这里用诙谐的手法表现自己疏狂的个性特点。
故选C。
3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答题的关键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周围的环境分析形象特征,“慵”的情态,“且插”的动作,“醉”的神态,“梅花”的象征意义,都能表现词人傲视权贵、品行高洁、行为疏放的特征。
①傲视权贵,不愿在朝为官。如“玉楼金阙慵归去”,表达了就算是在华丽的天宫做官也懒得去的人生态度。,玉楼金阙,本是人人羡慕向往的荣华富贵,但词人“慵归去”,“慵”是“懒惰懒散”的意思,可见作者不愿意返回京城官场,用一“慵”字,十分准确地表现了自己鄙薄名利,不愿在朝为官的特点。
②留恋自然,品行高洁。词人借品行高洁的“梅花”来象征自己的品行,“梅花”是高洁的象征,这里意在言词人的品性高洁。
③行为疏放,洒脱不羁。如“且插梅花醉洛阳”一句,只愿插着梅花醉卧在洛阳中,“醉”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只想纵诗饮酒,表明了其疏狂的品性与洒脱不羁性格。将高洁与疏狂的品性有机地统一起来,表现出不愿与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的狂放。
37.B
38.①对村居生活喜爱;
②对安定而丰裕的“岁晏”生活感到心满意足,为农人的丰收感到高兴;
③不贪慕“膏粱”的富贵生活,安贫乐道,高洁志趣。
【解析】3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
B.“以酒泡足”错误,“酒脚”,指酒器中的残酒。“天寒酒脚落”指天虽冷而酒可御寒,寒则不足畏。
故选B。
3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深趣”,指很深的情感志趣。
首联以“有余粮”“杯盘”总写年近终了,家有余粮,杯中有酒,盘中有肴,气香味美,生活美好;颈联中“菜色青”“茶芽黄”写室外菜色短,茶芽嫩,“春近”大地充满生机与活力,表达了作者对村居生活的喜爱之情。
颔联写冬天虽冷,但是,很快春天就会到来;其中“酒脚”“臛头香”写酒杯已满,使人温暖;肉羹飘香,味美可口,具体展现生活的惬意美好,表达了作者对安定而丰裕的“岁晏”生活感到心满意足,为农人的丰收感到高兴。
尾联“真不羡膏粱”写诗人岁晏村居,室内温馨,室外生机勃勃,心满意足,丝毫不羡慕精美的饭菜和富贵的生活,表达了作者不贪慕“膏粱”的富贵生活,安贫乐道,志趣高洁。
39.A
40.①嗜酒贪杯(或:海量好饮)。如汝阳王恨不移封酒泉,左相饮酒如鲸鱼吞百川,李白常醉眠酒家, 焦遂一喝就是五斗……
②放纵不羁(或:有真性情、潇洒狂放)。如贺知章醉跌井底竟会熟睡不醒,汝阳王敢酒后上朝拜见天子,苏晋迷酒最终忘记礼佛,张旭醉后狂放挥毫、笔走龙蛇……
③傲视权贵(或:有风骨、傲岸不屈、不向权贵低头)。如左相衔杯以嘲讽权臣,宗之举杯时白眼睥睨一切,李白酒后对天子召见不唯唯诺诺,张旭醉后脱帽露顶、倨傲不恭……
【解析】3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写出贺知章因年老眼花而骑马落井的情态”理解错误,诗句“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意思是,贺知章酒后骑马,晃晃悠悠,如在乘船。他眼睛昏花坠入井中,竟在井底睡着了。可知贺知章是因为醉酒导致眼花而落井的。
故选A。
4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分析理解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根据原文“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可知唐玄宗的侄子,汝阳王李琎,宠极一时。因此,他敢于饮酒三斗才上朝拜见天子。他的嗜酒心理也与众不同,路上看到麴车(即酒车)竟然流起口水来,恨不得要把自己的封地迁到酒泉(今属甘肃)去。“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可知李白嗜酒,醉中往往在“长安市上酒家眠”,习以为常,不足为奇。“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可知焦遂喝酒五斗后方有醉意,那时他更显得神情卓异,高谈阔论,滔滔不绝,惊动了席间在座的人……可得出诗中人物嗜酒贪杯的特点。
根据原文“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可知,贺知章醉跌井底竟会熟睡不醒,汝阳王敢酒后上朝拜见天子,苏晋迷酒最终忘记礼佛,张旭醉后狂放挥毫、笔走龙蛇。可得出诗中人物放纵不羁的特点。
根据原文“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可知左相衔杯以嘲讽权臣,宗之举杯时白眼睥睨一切,李白酒后对天子召见不唯唯诺诺,张旭醉后脱帽露顶、倨傲不恭。可得出诗中人物傲视权贵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