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基本信息
课题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教学目标
1. 课程目标 (1).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 (2).掌握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能够运用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3).掌握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简单性质. 2.素养目标 (1).数学抽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2).逻辑推理: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 (3).数学运算: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2.教学难点: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一、数学史引入 教师介绍高斯的故事. 问题1 计算1+2+3+…+100的值. 意图:引出高斯首尾配对的方法. 追问:为什么1+100=2+99=…=50+51呢?这是巧合吗?试从数列角度给出解释. 意图:探究高斯方法简化运算的本质原因,即通过等差数列的性质,将不同数求和问题转化为相同数求和的问题,从而用乘法运算简化了求和运算.
二、层层递进,推导公式 问题2 你能用上述方法计算1+2+3+… +101吗? 意图:为后续研究一般性问题时对项数奇偶进行讨论的方法做铺垫. 预案:1+2+3+… +101 =(1+101)+(2+100)+…+(50+52)+51 =102×50+51 =5151 追问:你还能想到其他方法吗? 预案1:1+2+3+… +101 =(1+101)+(2+100)+(3+99)+…+(50+52)+51 =50102+51 =5151 预案2:1+2+3+… +101 =(1+2+3+…+100)+101 =50+101 =5151 问题3 计算1+2+3+… +n. 意图:这个问题既是问题1和问题2的推广,又是等差数列的一个特殊情形,为进一步解决一般等差数列的求和问题做铺垫;同时,在对项数分奇偶讨论之后,学生会发现结论的一致性,这可以引发进一步的思考,从而发现倒序求和的方法;此外,这个问题又是一个常用的结论,对于公式(2)的推导也可以用到这个结论. 问题4 不分类讨论能否得到最终的结论呢? 意图:引导学生将公式变形,通过变形之后的等式的意义,构造对应的计算方法,得到倒序求和的方法. 追问:你能说说这种方法巧妙在哪里吗? 意图:总结不等数求和转化为相等数求和的倒序求和的方法. 活动:引导学生从几何上体会倒序求和的方法. 问题5 倒序求和的方法能否用于求一般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Sn呢? 意图:应用倒序求和的方法求一般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得到公式(1).
三、公式(1)的理解和简单应用 1. 作用1:已知,n,a1和an,求Sn. 追问:你能用文字语言表述这个公式吗? 意图:由文字语言的表述,提炼利用公式(1)求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所需要的条件,即a1,an和n. 练习:在等差数列{an}中,a1=7,a50=101,求S50. 解:根据公式(1)= 2. 作用2:已知Sn,n,a1和an中任意3个,求第4个. 3. 变形理解:等差数列前n项的平均值等于首项与第n项的平均值.
四、公式(2)的推导与应用 问题6 能不能用a1和d来表示Sn呢? 意图:希望学生能够利用公式(1)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推出公式(2). 追问:如果不利用公式(1)的结论,你还有其他方法得到公式(2)吗? 意图:从数列前n项和的定义出发,将每一项用首项和公差表示,再分组求和. 活动:类比公式(1)的应用,分析公式(2)的应用. 意图:作用1:已知a1,d和n,求Sn. 作用2:已知Sn,n,a1和d中任意3个,求第4个. 练习:在等差数列{ an }中,=,d= ,Sn=-5,求n. 解:把=,d= , = 5,代入 ,得 整理得 ,解得 或(舍),所以 意图:结合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从方程角度分析可以解决的问题,体会方程思想.
五、综合应用 例1 已知数列{an}是等差数列,其前10项的和是310,前20项的和是1220. 由这些条件能确定这个等差数列的首项和公差吗 解=310, =1220, 把它们代入公式 得 解方程组,得 意图:体会首项和公差对等差数列的确定作用,总结解决等差数列问题的基本量法,并从方程角度理解确定一个等差数列所需的条件数. 课堂练习 某校新建一个报告厅,要求容纳800个座位,报告厅共有20排座位,从第2排起后一排都比前一排多两个座位. 问第1排应安排多少个座位? 解:设报告厅的座位从第1排到第20排,各排的座位数依次排成一列,构成数列{},其前n项和为Sn. 根据题意,数列{}是一个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且=800. 由 21 因此,第1排应安排21个座位。 意图:体会将实际问题抽象转化成等差数列求和问题,再利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建立方程,通过方程是问题解决的全过程。
六、小结与课后作业 活动:从知识、方法和思想层面小结本节课的收获. 活动:课后作业:目标检测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