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博硕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吉林省长春市博硕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9 20:52: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长春市博硕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学科试卷
考试时间: 120分钟 满分: 120 分
一、现代文阅读(2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诗歌语言的成熟与时代的精神面貌是分不开的。诗歌语言的成熟有其自身的内部规律,这要经过曲折的发展过程;唐诗的归真返璞,自然并不等于一味的素朴;所谓深入浅出更不就只是浅近而已。没有建安以来四百年诗坛的发展,唐诗的语言也不会一下子就立地成熟。但是时代的条件又决定着诗歌语言成熟得是否充分以及快慢如何。没有唐代那种生气蓬勃的时代精神面貌,五七言诗究竟能取得多高的成就,绝句是否就那么风靡诗坛等,就都难免会打个问号。所谓“盛唐之音”一下子就爆发出满园春色,展现出那么绚丽的奇花异果,这乃是诗歌语言自身的成熟与唐代社会发展成熟的共同产物。这两个发展成熟的汇合,产生了唐诗的高潮与高峰,那波澜的壮阔,气象的高远,在古典诗坛上是空前绝后的。在这空前绝后的诗坛上出现的一个引人瞩目的歌唱,那就是边塞诗。
唐诗的题材是非常广泛的,边塞题材也不过是其中之一。其所以特别引人瞩目,就因为它仿佛是只属于盛唐的一个题材;盛唐之前既颇少见,盛唐之后乃几成为绝响;李益几乎就是边塞诗的最后一个诗人。而盛唐时代却恰恰是边塞上最为平静的时刻。边塞诗因此主要并不在于写战争,而是一种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下,充满着豪迈精神的边防歌。唐代自唐太宗贞观四年击溃东突厥,收编其残部,贞观九年又大破吐谷浑之后,边塞上的形势基本上就稳定了下来,到开元年间就更为缓和;而一百年间唐代社会的蓬勃发展,国势不断走向鼎盛的高峰,边防上的威望这时也就与日俱增,实际上完全掌握了和平的主动权,边塞诗就正是在这样条件下的产物。安史之乱后,边防的和平已如明日黄花,边塞诗也就随着唐王朝的鼎盛之成为过去而同时成为过去。边塞诗由于只属于盛唐时代,它因此也就更具有时代的特征与诗歌高峰上最鲜明的标志。
王维的山水诗绝不只是“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的那些远离人世间的作品所能代表的。王维早年的精神状态乃是“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少年行》之一)那种生气蓬勃的少年精神。没有这种精神状态,就没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的山水诗,也就不会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样的边塞诗。边塞风光其实正是时代豪情的考验。高适的《别董大》(其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没有这种坚强的生活信心,黄云蔽天、北风刺骨之下,还有什么风光之可言呢?为什么盛唐高峰一过去,这些风光的歌唱也就一去不复返了?边塞诗的涌现,因此乃正是时代精神的产物。那辽阔的视野,奔放的豪情,反映着整个时代高视阔步的足音,这也就是历代称誉的盛唐之音的特色。而边塞诗又是以七绝、七言古诗的作品最为出色。从王昌龄的七绝到李益的七绝,边塞诗的歌唱又一次证明了绝句的广阔天地。而七言诗在整个唐诗高潮中的作用,在这里也就特别容易看得清楚。五七言古诗作为一个整体的完全成熟其实乃正是以七言古诗的成熟为标志的。这些既是诗歌语言自身的发展,也是时代精神的体现;边塞诗就恰好可以说明这之间的血肉关系。
(摘编自林庚《唐代这一诗歌高潮得来不易》)
材料二:
初唐时期的四杰是在高宗、武则天时期发展起来的新时代知识分子,各个才华横溢、胸怀大志、高高在上,创作的边塞诗作中充满了强烈的功名和欲望,希望以此来获取君主的重用,从而平步青云直达卿相,他们创作的许多边塞诗中都蕴含着这样的情绪表达,例如杨炯的《从军行》中写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骆宾王在《从军中行路难》中叙述到“长驱万里詟祁连,分麾三命武功宣”等。
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中不仅涵盖了强烈的功名和欲望,同时还表达着高尚的社会愿望,体现出了和平民百姓同甘共苦的意愿,反映出了浓烈的社会责任心,这样的诗作情感在盛唐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代表作品,例如王昌龄在《出塞》中写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盛唐时期的诗作相比较初唐时期,更加地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凸显出了对人们和国家命运的关心。
初唐时期的边塞诗主要书写了战乱时的艰辛和无奈,营造出了一种悲壮的情境,例如卢照邻在《结客少年场行》中写到“烽火夜似月,兵气晓成虹。横行徇知己,负羽远从戎”,表达出了战乱时期人们生命的卑微,在进入盛唐时期,边塞诗中情感的叙述逐渐向乐观、浪漫的方向发展,虽然盛唐时期边塞的战事频繁,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是盛唐时期的边塞诗更多的是传达出一种正能量,去激励将士们奋勇杀敌,树立唐代军队的强大和勇往直前的气势,让人们能够通过诗句联想到战争胜利的欢快感,巩固百姓和将士对于战争的自信心。例如,高适在边塞诗《塞下曲》中写到“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
初唐时期由于其处于唐朝建立的开始阶段,使得诗人在边塞诗中进行丰功伟业的情感表达时流露较为透彻,降低了旧社会生活对诗人创作的影响,让诗人能够随着自己的心境进行自由的创作,无所畏惧地诉说着对社会的不满,引导着唐朝诗歌逐渐走向激扬、豪迈的创作风格。在进入盛唐时期以后,也出现了许多放荡不羁的诗歌风格,但是相比较于初唐时期的边塞诗,语句中蕴含了更多的浑厚感和优美感,在整体意境构造上较初唐时期有了比较明显的进步,同时在文字的运用上也更加地精练、准确。
(摘编自周文慧《初唐与盛唐时期边塞诗意境表达的区别分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代以前,诗坛不重视建安以来诗坛的成就,诗歌的语言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B.没有盛唐的精神面貌这种时代的条件,唐代的五七言诗和绝句就不能取得辉煌的成就。
C.边塞诗似乎只属于盛唐,成就非凡,引人瞩目,这使得盛唐是边塞最为平静的时刻。
D.王维诗歌中反映的精神早年和晚年不一样,他早年的山水诗和边塞诗有一种昂扬之气。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代从贞观到开元年间,边境比较稳定,社会也得到巨大发展,国势走向强盛,这是唐代边塞诗产生的时代背景。
B.唐代边塞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只属于盛唐;唐朝安史之乱后,边境的安稳和平的环境被破坏,边塞诗也成为过去。
C.高适的《别董大》(其一)描绘了边塞的风光,反映出诗人坚强的生活信心,盛唐以后,边塞这些风光消失了。
D.七言古诗的成熟是诗歌语言自身发展的结果,也是时代精神的体现,而边塞诗说明了诗歌语言与时代精神的密切关系。
3.从材料阐述的观点看,下列唐代边塞诗中,不属于盛唐边塞诗的一项是(3分)
A.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B.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C.虏骑三秋入,关云万里平。雪似胡沙暗,冰如汉月明。高阙银为阙,长城玉作城。节旄零落尽,天子不知名。
D.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4.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金牙
裘山山
袁医生有一颗金牙,说话的时候刚好可以看到。袁医生的金牙在我们东岙镇远近闻名,以至于很少有人叫他袁医生,而是叫他金牙医生,还有人直接叫他金医生、金大夫,平白无故地让金氏家族添了个人丁。
我见到袁医生时,他已经小有名气了,人称东岙一把刀。人们都说他技术了得,动过刀的地方细细一条线,没有疤痕。
袁医生见到我,亮出那颗金牙朝我笑,脸上泛着油光,我一下觉得腻歪。医生难道不该是高冷的吗?他本来就其貌不扬,还弄颗金牙,好俗气,像旧社会的地痞流氓。
我很快发现,袁医生和地痞流氓相差十万八千里,他是个宅心仁厚的男人。首先他对病人很好,病人自然对他感激不尽,墙上挂着的几面锦旗可以佐证。其次,袁医生对我也很好,从没把我当成小杂役,而是认真地教我打针换药这些技术活儿。在我熟练掌握了基本的打针换药技能后,袁医生决定教我创伤缝合技术。这在他也是顶级技术,属于看家本领。我很激动,如果以前学的是护士手艺,现在学的就是医生手艺了。
转眼我在卫生院已经半年了,从春到秋,秋分都过了。
那天早上袁医生一来脸色就不好,说头疼,进到里间休息去了。
天气依然很热,秋老虎发威。我坐在诊室搓棉球,对着一台老旧的电风扇吹,听窗外最后一批知了声嘶力竭地叫,一时间有些厌倦,也有些惆怅。
忽然听见门外一片嘈杂,有人大哭,有人吆喝。大哭的是个年轻女人,捂着脑袋,血从她的指缝流出,像几条红色的蚯蚓爬过脸颊,吆喝的是她家人,说家里盖房子,一根房梁掉下来砸在了她脑袋上。
“金牙医生呢?”“金医生呢!”“金大夫!”他们大喊大叫,金光闪闪。
袁医生从里间出来了,他查看了伤口,对众人说:“问题不大,缝几针就好了。”
他把我叫到一旁低声说:“你来做。我今天状态不好,脑壳痛得很。”我瞪大了眼睛。他说:“就是个表皮缝合,伤口不大,缝几针就可以了,你没问题的。”我点点头,心情很激动,转身去拿器械包。
袁医生让家属出去,把她安置到椅子上,拿出做手术的洞巾盖住她的脑袋。我上阵了。
在此之前,我已在手术室多次观摩袁医生给老乡缝合伤口,程序已经烂熟于心。先用剪刀剪掉伤口四周的毛发,然后做清创,接着局麻,再然后穿针引线。
开始缝合时,我的手还是有些抖。亮晃晃的针下不去手。我闭上眼在心里想着千万别出什么岔子,然后,就下手了。一共缝了五针,我感觉我那五针缝得比平日里练习时还要好,针脚、间距都很标准。
袁医生给我比了个大拇指,然后一屁股坐到旁边的椅子上,看上去很虚弱。
我仔细包扎好伤口,摘下女人的洞巾。女人已经平静下来了,但抬眼看到我,很惊诧地说:“是你给我缝的?”她伸手去捂脑袋,好像要确定脑袋是否安在。袁医生在一旁说:“不要乱碰伤口,我告诉你,缝得很好,不信拆线的时候你看。”
袁医生的语气不容置疑。女人终于不说话了。
走之前女人说:“谢谢了,医生”。她是冲着袁医生说的,捎带着也看了我一眼。我的满足感瞬间爆棚,早上的厌倦情绪和惆怅心情都不复存在。
就在我给那个砸破头的女人缝了针后的第二天,父亲告诉了我恢复高考的消息。也就是说,我也可以通过考试进大学了。
我忽然感觉天地开阔,激动不已,毫不犹豫地抛弃了袁医生,开始在家复习。我甚至都没有去卫生院给那个女人拆线。什么注射、清创、缝合,都被我抛在了脑后,我抱着几本书开始死记硬背。
某一天,忽然听妈妈说起了袁医生,感觉很遥远。
妈妈说:“今天我去卫生院拿药,听说袁医生的金牙没了,成了个‘缺牙巴’。说是出了一起医疗事故,患者追着他赔钱,他没钱,就把金牙取下来赔了。”
这让我很意外。第一没想到他那颗金牙是真的,我曾怀疑只是包了一层金纸。第二没想到他会出医疗事故,那么心细的一个人。这也太倒霉了。
一个多月后,我走进考场,再之后,我收到了录取通知书。妈妈说:“你应该去看一下袁医生。你知不知道,那个找袁医生闹事的患者,就是你缝合伤口的那个女人。”
我目瞪口呆,简直无法相信。
妈妈说:“我骗你干嘛?我去问了袁医生,他亲口告诉我的,就是那个砸破头的女人,只不过袁医生坚持说是他缝的,不准那个女人来找你,害怕影响你复习。他还特意嘱咐我不要告诉你。”
我跑去看袁医生。
袁医生一见我就开心笑道:“大学生,太好了,太好了。我就晓得你能考上,你可以去上大学了。好羡慕你哟,太羡慕了。”
他果然成了“缺牙巴”。
我说:“那个,那个女的,那个伤口……”
他摆摆手:“莫事莫事。伤口感染很常见。就是掉了一根很短的头发在伤口里,天又热,有点感染。现在已经好了,已经好了。”
我说:“那您的牙,金牙?”
他说:“也不晓得是哪个造的谣,牙齿是我自己掉的,牙龈炎。原来就是个烂牙齿、烂牙齿,包了一下。”
我将信将疑,这和妈妈说的不一样。他是不是为了安慰我才这样说的?但我没有追问下去,选择了相信。
我将父亲托人给他买的新版《外科医生手册》递给他。袁医生拿到书,半晌无语,抬眼看我的时候,竟然眼泪汪汪。
(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初见袁医生时没有好感,因为“我”认为医生应该是高冷的,而袁医生的金牙让“我”想到了旧社会的地痞流氓。
B.“那天早上袁医生一来脸色就不好,说头疼”,对袁医生身体状况的介绍为下文写为了救急,让“我”做缝合手术做铺垫。
C.小说中画波浪线的段落,通过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写“我”为急诊病人做手术,表现“我”自觉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D.作者采用第一人称视角使作品具有了真实感。小说还呈现出了时代感,几处细节描写让人感受到浓厚的生活气息。
6.关于文中画横线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气依然很热,秋老虎发威”是环境描写,照应上文中的“从春到秋,秋分都过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
B.天气炎热也是下文伤者伤口感染的原因。因为一根很短的头发缝合进了伤口,再加上天热而导致了伤者感染。
C.这一段对“我”心境的描写非常到位,让读者体会到了“我”淡淡的愁绪,感受到“我”对当下的极度不满意。
D.“一时间有些厌倦,也有些惆怅”与下文早上的“厌倦情绪和惆怅心情都不复存在”作对比,说明“我”有了满足感。
7.文中的袁医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2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金主亮死,耿京聚兵山东,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绍兴三十二年,奉表归宋,改差江阴佥判。孝乾六年,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绍熙二年,起福建提点刑狱。尝摄帅,每叹曰:“福州前枕大海,为贼之渊,上四郡民顽犷易乱,帅臣空竭,急缓奈何!”至是务为镇静,未期岁,积镪至五十万缗,榜曰“备安库”。谓闽中土狭民稠,岁俭则籴于广,今幸连稔,宗室及军人入仓请米,出即粜之,候秋贾贱,以备安钱籴二万石,则有备无患矣。又欲造万铠,招强壮补军额,严训练,则盗贼可以无虞。事未行,台臣王蔺劾其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旦夕端坐“闽王殿”。遂丐祠归。进枢密都承旨,未受命而卒。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帅长沙时士人或诉考试官滥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弃疾察之信然索亚榜《春秋》卷两易之启名则赵鼎也。弃疾怒曰:“佐国元勋,忠简一人,胡为又一赵鼎!”掷之地。次阅《礼记》卷,弃疾曰:“观其议论,必豪杰士也,此不可失。”启之,乃赵方也。为大理卿时,同僚吴交如死,无棺敛,弃疾叹曰:“身为列卿而贫若此,是廉介之士也。”既厚赙之,复言于执政,诏赐银绢。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帅长沙时士人/或诉考试官滥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弃疾察之/信然索亚榜《春秋》卷两易之/启名则赵鼎也
B.帅长沙时士人/或诉考试官滥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弃疾察之信然/索亚榜《春秋》卷两/易之启名/则赵鼎也
C.帅长沙时/士人或诉考试官/滥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弃疾察之/信然索亚榜《春秋》卷两/易之启名/则赵鼎也
D.帅长沙时/士人或诉考试官滥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弃疾察之信然/索亚榜《春秋》卷两易之/启名则赵鼎也
9.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留守叶衡雅重之 非常
B.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 大方;不吝啬
C.未期岁,积镪至五十万缗 一年
D.岁俭则籴于广 年成歉收
10.以下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辛弃疾行事果断,深明大义。金主完颜亮死后,耿京在山东聚集人马,辛弃疾劝告时任掌书记的耿京赶紧做决断归顺南宋。
B.辛弃疾在福州处理政务时,面对福州依临大海、盗贼猖獗、府库空虚的现状, 他致力于安抚百姓。
C.辛弃疾心系百姓,治理有方。他担任滁州知州时,适逢滁州遭遇战火,民生凋敝。他后出台了减轻赋税、安顿流离失所的百姓,训练民兵等政策。
D.辛弃疾爱才惜才,他赠送财物帮助办了吴交如丧事,不顾流俗为朱熹写文痛悼等行为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又欲造万铠,招强壮补军额,严训练,则盗贼可以无虞。(4分)
(2)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13小题。
春中田园作
王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12.下面对诗句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开头四句,通过鸟鸣,花开,农民修整桑枝,察看水路,为我们描写了一幅欣欣向荣的春日田园图。
B.颈联燕子识旧巢,旧主人翻看新日历,暗示时光更替以及旧主人心中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C.结尾两句,写诗人的感情活动。面对美好的田园春光,想到作客在外的人,他们无缘享受这一切,不由得为之哀伤。暗蕴劝归之意。
D.诗中的人和物,似乎都在春天的启动下,满怀憧憬,透露出唐代前期的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面貌的某些特征。人们的精神状态健康、饱满。
13.本诗抒发了诗人丰富而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在《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操《短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不可即的明月,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望。
(3)《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用景物描写侧面烘托出乐曲的美妙,所有人都静静地沉浸在音乐中。
三、语言文字运用(13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6题。
整个古镇,宛如一座随处都在振荡着历史回声的博物馆。可以说,每一座宅院、每一个里巷、每一架石桥、每一条河道,都叠叠层层地沉积着古老的灿烂文明,演绎着数不清的令人动心动容的故事。穿行其间,空间并没有走出多远,却觉得时间仿佛已经跨越了百年、千年,人们会 ① 地生发出一种“抬脚走进历史,转眼似成古人”的感慨。
历史的风烟在眼前唰唰地掠过,那淹沉于往昔的万种喧嚣、千般角逐,已经消逝得 ② 、无影无踪。而生者自生,死者自死,人生舞台上总是在永续不断地上演着 ③ 的悲喜剧。这样一来,同无终无始的时间长河一般的众生、万物、两戒、诸天通过文字传承和现实记忆彼此衔接成为装点着时代的昨天与前天的一页页绿叶婆娑、生动鲜活的历史。
同里地处太湖之滨、大运河畔,四周为五湖环抱,街缘水曲,路靠桥通,镇区被十五条小河分割成七个岛屿,它们像一朵朵美丽的睡莲,浮浮漾漾,舒展于蓝天碧水之间。与此相仿佛,周庄也是四面环湖的水乡名镇,四条呈“井”字形的河道将它分割成八列长街,粉墙乌瓦的庭院依水而筑,照影清浅。
水,对于这两座古镇来说,是宝贵的生命线,也是最靓丽的风景线。
15.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6.比喻的基础是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8题。
在空间站,植物面临最大的挑战就是微重力环境。生长难度极大。在地球上,植物却具有“顶天立地”的特性:植物的幼芽总是背地而生,向上追寻阳光和空气;植物的根总是 ① ,向下扎入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料。而在微重力环境下的空间站,没有了上下之分,植物的根和茎也就失去了方向感,不知道朝哪个方向生长。这时,虽然没有光照,植物的根和茎就会呈随机自由生长,变成一团乱麻。但是在有光照的条件下,植物的茎会向着光源的方向生长,根则会朝着水分和营养充足的方向生长,那么, ② ?研究发现,LED灯是适宜靠近植物的冷光源,再加上光能转换率高、体积小、寿命长、波长固定、光质可调等优点,顺理成章成为理想光源。
17.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修改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时,虽然没有光照,植物的根和茎就会呈随机自由生长,变成一团乱麻。
B.这时,虽然没有光照,植物的根和茎就会随机自由生长,变成一团乱麻。
C.这时,如果没有光照,植物的根和茎就会呈随机自由生长,变成一团乱麻。
D.这时,如果没有光照,植物的根和茎就会呈随机自由生长状态,变成一团乱麻。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4分)
四、写作(50分)
19.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古训有言:“一埂田坎三分烂,三穷三富不到老。”其大意为 “一条田埂也总有几处会出现缺口,不容易完整,形容人生道路并非一帆风顺的”。
材料二:
明代郑淑云说:“惟吾一身备有三穷:用世颇殷,乃穷于遇;待人颇恕,乃穷于交;反身颇严,乃穷于行。”大意是,人生常陷于三种困境之中:一是才华卓越,想奋发有为,却无人赏识,没有平台;二是以诚挚宽厚之心待人,却朋友寥寥,知己不多;三是对自己要求严格,时常反省,却处处受挫,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材料三:
《曾国藩家书》有言:“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玉汝于成。”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请以“困顿与人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参考答案
客观题
1.D 2.C 3.C 5.C 6.C 8.D 9.B 10.A 12.C 17.D
1.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诗坛不重视建安以来诗坛的成就,诗歌的语言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错误。从材料一第一段“没有建安以来四百年诗坛的发展,唐诗的语言也不会一下子就立地成熟”“所谓‘盛唐之音’一下子就爆发出满园春色,展现出那么绚丽的奇花异果,这乃是诗歌语言自身的成熟与唐代社会发展成熟的共同产物”来看,可知“盛唐之音”的爆发建立在之前诗歌语言发展的基础之上,故不能说“诗歌的语言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诗坛不重视建安以来诗坛的成就”的说法也于文无据。
B项,“唐代的五七言诗和绝句就不能取得辉煌的成就”错误。材料一第一段的表述是“没有唐代那种生气蓬勃的时代精神面貌,五七言诗究竟能取得多高的成就,绝句是否就那么风靡诗坛等,就都难免会打个问号”,故“盛唐的精神面貌这种时代的条件”是唐代的五七言诗和绝句发展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选项说法绝对。
C项,“这使得盛唐是边塞最为平静的时刻”错误。从材料一第二段“唐诗的题材是非常广泛的,边塞题材也不过是其中之一。其所以特别引人瞩目,就因为它仿佛是只属于盛唐的一个题材;盛唐之前既颇少见,盛唐之后乃几成为绝响;李益几乎就是边塞诗的最后一个诗人。而盛唐时代却恰恰是边塞上最为平静的时刻”来看,“边塞诗似乎只属于盛唐,成就非凡,引人瞩目”与“盛唐是边塞最为平静的时刻”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2.C【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文中信息的能力。C项,“盛唐以后,边塞这些风光消失了”曲解文意,原文的意思是,盛唐以后,人们没有了坚强的生活信心,面对黄云蔽天、北风刺骨,认为没有什么风光可言了,而不是客观的边塞风光“消失了”。
3.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A项,为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体现了盛唐边塞诗豪迈、正能量的风格特点。
B项,为王翰的《凉州词二首·其一》,体现了盛唐边塞诗乐观、浪漫的风格特点。
C项,为卢照邻的《雨雪曲》,情感肃穆、悲凉,尾联表达了诗人对边关将士的同情和对封建统治者的讽刺,未体现盛唐边塞诗的风格特点。
D项,为王维的《使至塞上》,所描绘的边塞风光具有浑厚感和优美感,符合盛唐边塞诗的风格特点。
4.首先提出诗歌语言自身的成熟与唐代社会发展的成熟产生了唐诗的高潮与高峰,这方面的代表是边塞诗。接着阐述盛唐相对和平的环境与边塞诗的关系,最后阐述盛唐生气蓬勃、充满豪情的精神与边塞诗的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共有三段。第一段,结合“这乃是诗歌语言自身的成熟与唐代社会发展成熟的共同产物。这两个发展成熟的汇合,产生了唐诗的高潮与高峰,那波澜的壮阔,气象的高远,在古典诗坛上是空前绝后的。在这空前绝后的诗坛上出现的一个引人瞩目的歌唱,那就是边塞诗”分析可知,材料一首先提出了诗歌语言自身的成熟与唐代社会发展的成熟产生了唐诗的高潮与高峰,这方面的代表是边塞诗。
第二段,结合“而盛唐时代却恰恰是边塞上最为平静的时刻。边塞诗因此主要并不在于写战争,而是一种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下,充满着豪迈精神的边防歌”分析可知,材料一接着阐述了盛唐相对和平的环境与边塞诗的关系。
第三段,结合“边塞诗的涌现,因此乃正是时代精神的产物”“这些既是诗歌语言自身的发展,也是时代精神的体现;边塞诗就恰好可以说明这之间的血肉关系”分析可知,材料一最后阐述了盛唐生气蓬勃、充满豪情的精神与边塞诗的关系。
5.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项,“通过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错误。小说中画波浪线的段落只有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没有语言描写。
6.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项,“感受到‘我’对当下的极度不满意”错误。结合句子“一时间有些厌倦,也有些惆怅”可知,此时的“我”只是有些厌倦和惆怅,并不是对当下的极度不满意。
7.(1)袁医生来自基层,其貌不扬(2)医术高超,宅心仁厚;(3)对“我”倾心传授技艺,信任关爱。(结合文本适当分析,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①结合原文“袁医生的金牙在我们东岙镇远近闻名,以至于很少有人叫他袁医生,而是叫他金牙医生,还有人直接叫他金医生、金大夫,平白无故地让金氏家族添了个人丁”可知,袁医生来自基层;②结合原文“他本来就其貌不扬,还弄颗金牙,好俗气,像旧社会的地痞流氓”可知,袁医生其貌不扬;③结合原文“我见到袁医生时,他已经小有名气了,人称东岙一把刀。人们都说他技术了得,动过刀的地方细细一条线,没有疤痕”可知,袁医生医术高超;④结合原文“我很快发现,袁医生和地痞流氓相差十万八千里,他是个宅心仁厚的男人。首先他对病人很好,病人自然对他感激不尽,墙上挂着的几面锦旗可以佐证”可知,袁医生宅心仁厚;⑤结合原文“袁医生对我也很好,从没把我当成小杂役,而是认真地教我打针换药这些技术活儿。在我熟练掌握了基本的打针换药技能后,袁医生决定教我创伤缝合技术。这在他也是顶级技术,属于看家本领。我很激动,如果以前学的是护士手艺,现在学的就是医生手艺了”“妈妈说:‘你应该去看一下袁医生。你知不知道,那个找袁医生闹事的患者,就是你缝合伤口的那个女人。’……妈妈说:‘我骗你干吗嘛……袁医生坚持说是他缝的,不准那个女人来找你,害怕影响你复习……’”可知,袁医生对“我”倾心传授技艺,为了让我专心学习主动把“我”造成的医疗事故的责任揽在自己身上,信任关爱。
8.D“士人” “卷两”处停顿错误
9.B 慷慨:志气昂扬
10.A辛弃疾劝告时任掌书记的耿京赶紧做决断归顺南宋。
11.(1)又欲造万铠,招强壮补军额,严训练,则盗贼可以无虞。(4分)
又想造万套铠甲,招募强壮者补充军队,严格训练,就可以不用担心盗贼作乱了。
“强壮”,形容词作名词,强壮的人;“则”,就;“虞”,担忧。
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4分)
辛弃疾为人豪爽,崇尚气节,能识别和提拔有才能的人,所结交的人多是海内名士。
“尚”,崇尚;“英俊”,有才能的人;“所交”,所字结构,所结交的人。
【参考译文】
辛弃疾,字幼安,齐(山东)之历城人。少(年轻)师(以……为师)蔡伯坚,金主亮死,耿京聚兵(军队)(于)山东,(辛弃疾)为(担任)掌书记,即(就)劝京决策(决断)南向(南归)。绍兴三十二年,奉表(奏表)归宋,改差(派遣)江阴佥判。孝乾六年,迁(升)司农寺主簿,出知(出京担任…知州)滁州。州罹(遭受,遭遇)兵(战争)烬(①物体燃烧后余下的灰烬;②通“尽”灭绝),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①非常②向来,平日)重(看重)之,衡入相,力(极力)荐弃疾慷慨(①情绪激昂,奋发;②感慨,叹息;③胸怀大志,刚直不阿)有大略(谋略)。绍熙二年,起(起用)福建提点刑狱。尝(曾经)摄(代理)帅,每(常常)叹曰:“福州前枕(临,靠近)大海,为(是)贼之渊,上四郡民顽犷(①猛,凶悍;②粗野)易(容易)乱,帅臣(宋代诸路安抚司的长官,这里指官府)空竭,急缓(偏指情况危急)奈何(怎么办)!”至是(到,这)务(①致力,专力从事;②务必,一定;追求,谋求)为镇静,未期岁(满一年),积镪(钱贯)至五十万缗,榜(木牌,匾额)曰“备安库”。谓(①认为②说,对某人说;③叫作,称作))闽中土狭民稠,岁俭(不丰足,歉收)则籴(dí买米)于广,今幸连稔(rěn谷物成熟),宗室及军人入仓请米,出即粜(tiào卖米)之,候秋贾(①ɡǔ商人,买卖;②jià价格)贱,以备安钱籴二万石,则有备无患矣。又欲造万铠,招强壮补军额,严训练,则盗贼可以无虞(忧患,忧虑)。事未行,台臣王蔺劾(弹劾)其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旦夕端坐“闽王殿”。遂(于是)丐祠(请求奉祠)归。进(晋升)枢密都承旨(①逢迎意旨;②接受圣旨;③官名),未受命而卒(死)。弃疾豪爽尚(崇尚)气节,识(结识)拔(提拔)英俊(杰出人物,有才能的人),所交(结交的人)多海内知名士。帅(名作动)(于)长沙时/士人或(有的)诉考试官滥(混乱,胡乱)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弃疾察之信(的确,确实)然(这样)/索亚榜《春秋》卷两易(交换)之/启(打开)名则赵鼎也。弃疾怒曰:“佐国元勋,忠简一人,胡为(为什么)又一赵鼎!”掷之地。次阅《礼记》卷,弃疾曰:“观其议论,必豪杰士也,此不可失。”启之,乃赵方也。为大理卿时,同僚吴交如死,无棺敛(通“殓”给死人穿衣放入棺内。以棺木收殓死者。),弃疾叹曰:“身为列卿而贫若此(像这样),是廉介之士也(这是……)。”既厚赙(①以财务助人办理丧事;②送给丧者的布帛,钱财等)之,复言于执政,诏赐银绢。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殁(死),伪学禁方(正)严,门生故旧(故交,老友)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写文章)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谁说)公(您)死,凛凛(①寒冷的样子;②令人敬畏的样子;③恐惧的样子)犹(如同,好像)生(活着)!”弃疾雅(非常)善(擅长)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12.C项,曲解文意,“暗蕴劝归之意”的说法显得牵强。其实,尾联“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诗人想到那离开家园的作客在外的人,无缘享受与领略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不由得为之惋惜。即尾联表现的是诗人对远客的惋惜和感伤,而“无劝归之意”。
13.(每答出1点2分;任选3点作答即满分)
①首联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写明媚的春光,表达对春天的喜爱及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②颔联写作者从事农业生产的准备,表达出对农事劳动的热爱;
③颈联写屋中的旧主人翻看新一年的日历,似是计划新的一年的事情,体现其心中对未来充满希望;
④尾联写诗人面对这样的美景,很想开怀畅饮,可是,对酒又停住了,想到那离开家园作客在外的人,无缘领略与享受这种生活,体现了作者的惋惜、惆怅之情及对远人的思念之情。
【作品解析】
《春中田园作》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人以敏锐的感受写出了春天的欣欣向荣和农民的愉快欢欣,诗歌透露出唐代前期的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面貌的某些特征。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屋上有一只春鸠在鸣叫,村边开着大片的白色杏花。手持斧子去整理桑树那长长的枝条,扛起锄头去察看泉水的通路。去年的燕子飞回来了,好像认识它的旧巢。屋里的旧主人在翻看新年的日历。举杯欲饮,又停了下来,想到离开家园作客在外的人,不由惆怅惋惜。
春中(zhòng):即仲春,农历二月。
春鸠(jiū):鸟名,即布谷鸟、杜鹃,象鸽子,有斑鸠、山鸠等。曹植《赠徐干》:“春鸠鸣飞栋,流飙激棂轩”。
远扬:又长又高的桑枝。《诗经·豳风·七月》:“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砍去又高又长的桑枝,便于以后采桑。
觇(chān):探测、察看。泉脉:地下的泉水。地层中的泉流象人体内血脉一样,故称之泉脉。
看新历:开始新的一年。
觞(shāng):古代饮酒用的器皿,此指酒杯。御:进用,饮、喝的意思。
惆怅远行客:即“远行客惆怅”。远行客:出远门的人。
此诗写出了春天的欣欣向荣和农民的愉快欢欣,结尾则表达远行者对乡土的眷恋。全诗健康活泼,清新醇朴。
冬天很难见到的斑鸠,随着春的来临,很早就飞到村庄来了,在屋上不时鸣叫着,村中的杏花也赶在桃花之前争先开放,开得雪白一片,整个村子掩映在一片白色杏花之中。开头两句十个字,通过鸟鸣、花开,就把春意写得很浓了。接着,诗人由春天的景物写到农事,好像是春鸠的鸣声和耀眼的杏花,使得农民在家里呆不住了,农民有的拿着斧子去修整桑枝,有的扛着锄头去察看泉水的通路。整桑理水是经冬以后最早的一种劳动,可说是农事的序幕。
归燕、新历更是春天开始的标志。燕子回来了,飞上屋梁,在巢边呢喃地叫着,似乎还能认识它的故巢,而屋中的旧主人却在翻看新一年的日历。旧人、归燕,和平安定,故居依然,但“东风暗换年华”,生活在自然地和平地更替与前进。对着故巢、新历,燕子和人将怎样规划和建设新的生活,这是用极富诗意的笔调,写出春天的序幕。新历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就像春天的布幕在眼前拉开了一样。
诗的前六句,都是写诗人所看到的春天的景象。结尾两句,写自己的感情活动。诗人觉得这春天田园的景象太美好了“物欣欣而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一切是那样富有生气,充满着生活之美。诗人很想开怀畅饮,可是,对着酒又停住了,想到那离开家园作客在外的人,无缘享受与领略这种生活,不由得为之惋惜、惆怅。
此诗春天的气息很浓,而诗人只是平静地淡淡地描述,始终没有渲染春天的万紫千红。但从淡淡的色调和平静的活动中却成功地表现了春天的到来。诗人凭着敏锐的感受,捕捉的都是春天较早发生的景象,仿佛不是在欣赏春天的外貌,而是在倾听春天的脉搏,追踪春天的脚步。诗中无论是人是物,似乎都在春天的启动下,满怀憧憬,展望和追求美好的明天,透露出唐代前期的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面貌的某些特征。人们的精神状态也有点像万物欣欣然地适应着春天,显得健康、饱满和开拓。
14.略
15.①情不自禁 ②无声无息 ③形形色色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空,此处是说人们走进古镇会不由得发出“抬脚走进历史,转眼似成古人”的感慨,语境强调感情的抒发不受控制,可填“情不自禁”。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强调被某种感情所支配而做某事。
第二空,语境是说过去的万种喧嚣、千般角逐,都已经消失了,没有声息,可填“无声无息”。无声无息:没有声音和气息,形容没有动静或没有什么影响、作为。
第三空,语境是说人生舞台上总是上演着各种类型的悲喜剧,可填“形形色色”。形形色色:状态词,各种各样。
16.句中把七个岛屿比喻成睡莲(本体是“七个岛屿”,喻体是“一朵朵美丽的睡莲”)(1分);岛屿的形状和睡莲相似(1分);七个岛屿在水中的形态像一朵朵美丽的睡莲在水中浮浮漾漾(1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画线句子“镇区被十五条小河分割成七个岛屿,它们像一朵朵美丽的睡莲,浮浮漾漾,舒展于蓝天碧水之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是“七个岛屿”,喻体是“一朵朵美丽的睡莲”。
①在形状上,被十五条小河分割的“七个岛屿”浮在水上和“睡莲”浮在水上有相似点,二者形状相似;
②在形态上,“七个岛屿”舒展于蓝天碧水间,和零星点缀水中的“美丽的睡莲”的浮浮漾漾有相似点。突出古镇水曲风清、秀色可餐的美好感觉。
17.D 假设关系的复句,“呈”需要宾语中心词。
18.(每点2分)①向地而生 ②光源在哪里(或“什么适合做光源”)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根据“向下扎入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料”可知,此处与前文并列的句式“背地而生”内容相反,因此可填:向地而生。
第二处,根据后文“LED灯是适宜靠近植物的冷光源,再加上光能转换率高、体积小、寿命长、波长固定、光质可调等优点,顺理成章成为理想光源”是回答什么适合做光源的问题,故可填:光源在哪里(或“什么适合做光源”)。
19.参考题目:《困顿何惧,玉汝于成》《内心有光亮,何惧夜漫长》《英雄必自磨砺出》《遭遇困顿,才是人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