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秋天的怀念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
2.提炼文章主旨,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重点、难点)
3.感受母亲的艰辛和伟大,培养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重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教师出示课件)
“我一直有一个凄苦的梦……在梦中,我绝望地哭喊,心里怨她:‘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 ’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听,只知道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在哪儿。这个梦一再地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
这段文字节选自史铁生的散文《有关庙的回忆》,表达了对母亲强烈的思念之情。学习了史铁生回忆母亲的散文《秋天的怀念》,我们会对这种情感有更深的体会。(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了解背景
1.作者简介。
作者 史铁生 生卒年 1951—2010 籍贯 北京 评价 作家
作品风格 质朴淡雅,感情真切,深沉凝重,引人深思
代表作品 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 《合欢树》 《病隙碎笔》等
2.背景资料。
史铁生21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场重病,导致双腿瘫痪。之后,他的母亲将全部精力放在了照顾儿子上。后来,一直默默支撑他坚强活下去的母亲因肝病去世了。史铁生在他的许多文章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纵观他的成长之路,其实就是母亲以生命为代价铺就的,他对母爱的理解是在母亲去世以后,这也成为作者心中永远的痛。《秋天的怀念》便是他怀念母亲的一篇文章。文中作者借助对几件平常小事的描写,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设计思路
本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识作者、明背景的基础上初步感知文章的感情基调。
三、理情脉络,把握结构
1.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课后读读写写 课中重点词语
瘫痪(tān) 暴怒(nù) 沉寂(jì) 侍弄(shì) 捶打(chuí) 憔悴(cuì) 央求(yānɡ) 絮叨(xù) jué(诀)别 淡yǎ(雅) 高jié(洁) làn(烂)漫 翻来fù(覆)去 喜出wànɡ(望)外 敏感(mǐn) 仿膳(shàn)
2.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 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怀念的是母亲。线索是看花。
3.为本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每层的内容。
明确:
层次 内容
第一层(第1、2段) “我”双腿瘫痪后,重病的母亲安慰“我”
第二层(第3~6段) 母亲在准备推“我”去北海看菊花前,因病离开人世
第三层(第7段) 又一年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我”和妹妹明白了母亲的心意,决心“好好儿活”
设计思路
本环节旨在让学生通过梳理文章的结构层次,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四、反复朗读,把握感情
1.教师范读,确定感情基调。
感情基调是指一篇文章整体的、基本的感彩和声音语调。朗读时,内心对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一个明确的把握和提示,才能准确而充分地传达出丰富的感情。
学生听朗读并思考: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确:沉痛、感伤、悲慨、压抑,结尾处又有一种达观释然的平静。
朗读建议:多抑少扬,多停少连。
2.指导朗读,掌握朗读方法。
(1)请四名同学分别朗读第1、2段,第3、4段,第5、6段,第7段。
(2)根据下面的三级朗读目标,评一评四名学生的朗读达到了哪个目标层级。
课件出示:
①正确 ②流利 ③有感情
3.给例子,学方法。
学生齐读第1段,教师指导朗读。
课件出示朗读脚本:
①重读的词语:突然 砸碎 猛地 摔
(再现“我”暴怒无常的情景)
②轻读的语句:悄悄地躲 偷偷地听 又悄悄地进来 眼边儿红红的
(再现母亲小心翼翼的动作和痛苦的心情)
③通过节奏的变化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望着望着……(缓),我会……(急)”“听着听着……(缓),我会……(急)”;对话时母亲劝说的话(缓);描写“我”的语言、动作的语句一气呵成(急);面对“我”暴躁绝望的言行时,母亲的行动、话语(急)。
④用“我”和母亲的语气、语调的强烈反差来表现人物:母亲的语言轻柔,重读“总”(表现母亲的苦心);“我”的语言急促,重读“狠命”“捶打”“可恨”“喊”(突出“我”的绝望痛苦);面对绝望痛苦的儿子,母亲两个连续的动作“扑”“抓”要快读(突出母亲的痛苦),而一句“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应读出痛苦和乞求之意(表现母亲的坚忍、心痛)。
师小结:第1段应抓住重点词句,注意把握重音、语气、节奏,再现情景,读出感情,读出“我”与母亲对话时的暴躁绝望和母亲的慈爱、包容和坚忍。
设计思路
本环节旨在通过第1段的朗读脚本给学生以详细示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也为学生自学其他几段的朗读方法提供指导。
4.选段落,用方法。
(1)分小组,每个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根据前面学到的方法边读边揣摩。
(2)全班交流朗读心得,明确全文感情的变化。
示例:
第2段:写母亲为了“我”隐瞒自己的病情,语气低沉,应读出“我”内心的沉重与愧疚。
第3段:写母亲央求“我”去看菊花,母亲因“我”答应而喜出望外,语气略带轻松愉快。
第4段:独句成段,母亲突然离世,要读得缓慢、沉重,表现出“我”的愧疚、悲痛之情。
第5、6段:写母亲临终前对“我”和妹妹的牵挂,要读得沉重,强调“我”与母亲天人永隔的巨大悲痛和深深的自责。
第7段:写又一年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要读得沉着、淡定,而且在读之前要停顿较长时间,拉开回忆的距离,突出“我”和妹妹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决心要“好好儿活”。
师小结:文章记叙了身患重病的母亲精心照料双腿瘫痪的儿子直至生命最后一刻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愧疚之情。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深沉忧伤的,叙述的语气平静内敛,但情感在行文中是起伏变化的。朗读时要揣摩语气、语调,读出人物感情的变化。作者情感的变化,我们可以用下面的曲线进行梳理。(投影)
设计思路
本环节将朗读技巧的指导、课文的理解感知和学生的朗读体验有机结合,突出朗读教学与情感教育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激发进一步阅读课文的欲望。同时引导学生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并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五、布置作业
课后用删减比较法品读下面的句子,看看去掉几个“悄悄地”后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课件出示:
(1)阅读下面的句子,比较用上“悄悄地”和去掉“悄悄地”有什么不一样。
原句:“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调整后:“母亲就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她比我还敏感。她又出去了。”
(2)“悄悄地”一词表达了母亲不同的情感,然而这不同的情感又有共同的东西,是什么
设计思路
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运用删减比较法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帮助学生理解人物的内心感受,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抓住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体会母亲的形象。(重点)
2.理解文章标题含义与主题。(难点)
3.体会伟大无私的母爱和母亲坚忍顽强、热爱生活的品质。(重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交流展示
教师指定一两名学生展示作业成果并点评。
(1)三个“悄悄地”的细节,表现了母亲的“细心”“耐心”和“小心”,更让人体会到母亲的良苦用心,使得母亲的形象在细微之处变得感人。删去后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2)共同的东西是母亲的爱。
二、研读课文,分析形象
1.品味细节,感受形象。
师:读过课文后,我们知道文中的母亲是一个临终前还牵挂自己的孩子的人,这种伟大的母爱令人动容。文中有哪些细节体现了母爱呢 文中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呢 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投影表格,明确:
句子 描写方法 赏析 母亲形象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悄悄”出去是为了让“我”尽情发泄心中的苦痛,期待“我”能恢复平静和理智,也突出了母亲的谨慎小心,说明母亲怕让儿子痛苦,怕让儿子伤心;“偷偷”表现了母亲不放心“我”,默默关注“我”,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和细心。 细心 慈爱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扑”“抓”生动准确地写出了母亲非常在意儿子内心的感受;“忍”字写出了母亲尽管自己十分悲痛,却忍住悲痛去鼓励、安慰儿子的痛苦心情。运用语言描写和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了母亲的复杂情感:一方面,她自己正在不屈地与病魔抗争;另一方面,她不希望儿子失去活下去的勇气,她要努力鼓励儿子,使儿子坚定信心。 坚强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母亲不仅要把萧瑟的秋天挡在窗外,更要把“我”的悲观、消沉逐出窗外。她深深理解儿子的痛苦,包容儿子的暴怒,她想方设法宽慰儿子,多次央求儿子出去散散心,到北海看菊花,希望儿子早日走出绝望。 细心 慈爱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神态描写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憔悴”暗示母亲在病魔的折磨下身体状况已十分不好;“央求”表现出母亲屡遭儿子拒绝却从未改变的关怀与渴望。儿子答应出去走走,母亲竟然高兴得有些不知所措,表明她非常希望儿子能开心、快乐,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爱之深。 慈爱
2.结合内容,概括形象。
师:同学们,结合上面表格的内容,用“文中的母亲是一个 的人,这体现在 ”的句式,概括母亲的形象。
明确:
示例一:文中的母亲是个细心的人,这体现在三个“悄悄地”的细节上,表现了母亲的细心和小心,更是让人体会到母亲的良苦用心。
示例二:文中的母亲是个坚强的人,这体现在她面对儿子痛苦地捶打自己的腿绝望地喊时,忍住哭声劝儿子。
示例三:文中的母亲是个慈爱的人,这体现在她深深理解儿子的痛苦,能够包容儿子的暴怒,想方设法宽慰儿子,多次央求儿子出去散散心,到北海看菊花,望儿子早日走出内心的绝望。
设计思路
本环节旨在通过对重点句子的赏析,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母亲的形象,感受母爱的艰辛和伟大。
三、赏析语言,品味主题
(一)“菊花”与环境描写。
1.文中三次写到看菊花,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找出这三处描写来。思考:这三次中“我”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我”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阅读,教师巡堂,点拨,投影表格,学生填写,师生讨论,最后明确:
2.最后一段中作者笔下的菊花有何意义
明确:“淡雅”展示了淡定从容的生活状态,“高洁”显露了高尚纯洁的品格风骨,“热烈而深沉”表现了饱满深厚的思想感情,“泼泼洒洒”更是写出了无畏的气概,这一段对菊花的描写,绘出了生命的真谛。不论经历多少坎坷、磨难,都要用积极、乐观、洒脱的心态面对,活出自身的精彩,绽放生命的光芒。
3.文中哪里还有景物描写 找出来并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明确:“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这是暗示了“我”悲凉、痛苦、无望的心情。
设计思路
本环节旨在通过菊花理解作者生活态度的转变,在帮助学生理解菊花深层含义的同时加深对文章结构的认识,促进学生对主题的深入理解。
(二)补写延伸,领悟母爱。
1.课文为什么不以《怀念母亲》为题,却以《秋天的怀念》为题
明确:①母亲是秋天去世的,“我”深切怀念母亲对“我”的爱。②秋天里去看菊花,是母亲对“我”的期望,“我”用实际行动向母亲表示,不仅自己好好儿活,还要带着妹妹好好儿活,让母亲在九泉之下安心。③秋天是菊花盛开的时节,菊花是母亲坚忍、乐观精神的象征,看到菊花绽放得那样鲜艳、灿烂,“我”明白了要好好儿活,活出精彩,做生活的强者。
2.师:曾经,儿子不理解母亲,又一个秋天到了,儿子终于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了。大家回顾一下母亲临终前未说完的话,根据自己的理解,试着补充母亲未说完的话。
课件出示:
“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小组讨论后自由回答)
明确:
示例:我最亲爱的儿子,很遗憾妈妈不能陪你继续走了,请原谅妈妈对你隐瞒了自己的病情,因为妈妈实在不忍心让你再为我担心了。和妹妹一起去北海看看盛开的菊花吧,深秋时节,菊花开得那么绚烂,让人看着就能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妈妈相信你能够好好儿活,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妈妈永远爱你!你和妹妹在一起要好好儿活,活得坚强,活出尊严。
3.通读结尾,深入理解主题。
再次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对于史铁生的“好好儿活”,你的感受是什么 有什么启发
明确:
感受:佩服、敬仰。他活出了境界,活出了尊严。我在报纸上看到过史铁生和刘易斯的合影,史铁生虽然站不起来,但他的灵魂却在无羁地奔跑着,跑得和刘易斯一样快,甚至比刘易斯还要快。
启发:世界本来就是不完美的,有缺憾有痛苦,史铁生在无法弥补的身体缺憾中依然能实现生命的价值,我们也应该对生活充满信心,珍惜生命,珍惜身边的人。
师小结:如果你在本文中读出了属于你的思考,当你面对困境时,定能想起老师和你讨论的这个话题,想起史铁生,想起他的这篇《秋天的怀念》。
设计思路
本环节旨在让学生在对细节的研读感悟中,在补句训练中,深刻领悟“好好儿活”的内涵,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及思维能力,深化学生对母爱丰富内涵的理解和对生命的珍惜。
四、布置作业
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
(1)《妈妈,我想对您说》
(2)《史铁生,我想对您说》
设计思路
本环节的设计有助于学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提高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自己的悔恨与愧疚,对于生存困境中“好好儿活”的领悟。(重点、难点)
2.继续学习朗读:在语句的朗读中揣摩合适的语气,在全文的朗读中把握感情基调的变化。(重点)
3.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本文唤起了你对母爱和生命的哪些感悟 (重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诗歌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背一首诗,会背的和我一起背。(师生齐背《游子吟》)知道这首诗是写什么的吗 (生答:这是一首赞美母爱的诗)是啊,小草无法报答春天阳光的沐浴之恩,就像小草一样,我们也难以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正体现了母爱的深沉伟大。(板书课题)
2.交流信息。
师:课前你们通过预习、搜集资料,认识史铁生了吗 (生交流,师大屏幕展示资料)
3.理解图画。
(课件出示课文放大的插图)
师:同学们请看一幅插图,从这幅插图中,大家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儿子痛苦、忧伤,脸上黯淡无光。画中的母亲面带笑容,一手抚摸儿子的手,一手拍着儿子的肩膀,在亲切地抚慰儿子。
过渡:史铁生21岁时就双腿瘫痪了,这对他来说是多么沉重的打击呀!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默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生默读课文。
师:大家读出了什么
生:作者的心情很不好。
师:对,他的脾气暴怒无常。是呀,作者心想活着还有什么劲,一辈子要与轮椅相伴,他的内心异常痛苦。大家还读出了什么
生:文中的母亲非常爱自己的儿子,关心自己的儿子。
过渡:文中的母亲是怎样关心儿子的 请同学们讨论。
三、品味词句,体会母爱
1.指定一名学生读“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好好儿活……”
师:这些内容写的是什么
生:“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
师:哪些词句使你感受深刻
(指定学生说出一些重点词语,其他学生补充,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师:母亲看到儿子在摔东西,为什么不去制止,反而躲出去呢
生:因为她想让儿子把心中的苦痛怨气发泄出来,如果制止可能会给儿子增加痛苦。
师: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母亲对儿子怎样 这种母爱中包含着什么
生:母亲关心儿子,理解儿子。这种母爱中包含着理解。
2.生读第2段。
师:这一段写了什么
生:母亲身患重病,却不忍心告诉儿子,怕给儿子增加痛苦。
师:这反映了母亲对儿子的关心,其中包含着母亲对儿子的爱。母亲整宿整宿睡不了觉,这是因为(生齐读: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哪个词可以概括出来
生:翻来覆去。
师:母亲肝疼得整宿整宿无法入睡,她说了吗 为什么
生:没有。因为她不想给双腿瘫痪的儿子增加痛苦,她自己默默地忍受着。
师:这是一位多么伟大的母亲!谁能通过朗读把母亲在身体上、心理上承受的痛苦表现出来
生有感情地朗读第2段。
过渡:还可以从母亲关心儿子的其他事件中体味到母爱吗
3.生读“‘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 ’‘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她说。”
师:这是写的什么事 谁能用一句话概括
生:母亲央求“我”去北海看菊花。
师:为什么央求
生:母亲想带儿子出去散散心,好让儿子的心情好起来。
师:母亲真是用心良苦呀!儿子同意了吗 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体会母亲的良苦用心和儿子的不耐烦。
生分角色朗读。
师:母亲央求儿子去看花,已经不止一次了,而且还和儿子商量,这种母爱里包含着什么
生讨论回答:尊重。
4.母亲关心儿子还体现在哪里
生:母亲临终前的嘱托。
师:母亲嘱托了什么
(生读句子)
师:母亲临终前,仍然挂念着她的儿女,这种挂念体现了伟大的母爱。
师:文章中像这样的小细节还有很多,只要用心去感受,肯定还会体会到母爱的内涵。那么,从这些小事中,你们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了吗
四、透过事例,体会感情
师:本文动人心弦的力量,来源于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同学们在学习中要关注这些变化,从变化中体会作者的悔恨之心和生活之悟。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填写下面的表格。(投影)
变化的角度 变化过程
“我”是否去看菊花 愤怒拒绝→( )→( )
“我”对母亲的态度 ( )→( )→怀念母亲
“我”对美好事物的态度 ( )→无所谓→( )
“我”对生命的态度 ( )→比较积极→( )
学生阅读,思考,讨论,教师点拨,启发,明确:
变化的角度 变化过程
“我”是否去看菊花 愤怒拒绝→(勉强答应)→(欣然前往)
“我”对母亲的态度 (忽略母亲)→(体谅母亲)→怀念母亲
“我”对美好事物的态度 (打碎破坏)→无所谓→(欣赏喜爱)
“我”对生命的态度 (自暴自弃)→比较积极→(积极向上)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师:同学们,作者的母亲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
(伟大、坚强)
拓展延伸,引入史铁生怀念母亲的有关文字。
(1)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摘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2)我一直有一个凄苦的梦………在梦中,我绝望地哭喊,心里怨她:“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 ”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听,只知道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在哪儿。这个梦一再地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
(摘自史铁生《有关庙的回忆》)
(3)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 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摘自史铁生《合欢树》)
2.史铁生的母亲对他的爱我们已经读懂,我们也感受到了这种伟大的爱,不管是母爱还是父爱,我们都应该珍惜。在平时的生活中,你们体会到了吗
音乐《白发亲娘》响起,学生互相交流。
师小结:在以后的生活中,希望同学们不要忽视父母的爱,要学会感谢这份爱。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都能体会到母爱的伟大。同学们肯定有一些话想对自己的妈妈说,请同学们以《妈妈,我想对您说》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板书设计】5 秋天的怀念
【写作特色】
1.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又叫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己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
“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表现了“我”悲凉的心情。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指“我”理解了母亲的良苦用心,走出内心的绝望,变得坚强,积极认真地“好好儿活”。
2.直接描写。
文章对母亲的刻画主要运用了直接描写的方法。“眼边儿红红的”,从神态上写出了母亲因儿子的不幸而痛苦万分;“偷偷地听”“扑过来”“抓住”,从动作上写出了坚忍的母亲对儿子的牵挂和关切;“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写母亲强忍着痛苦,极力劝勉儿子坚强地面对生活;“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活画出母亲因儿子答应看花而表现出的难以抑制的兴奋和喜悦。
3.间接描写。
文中还有一些间接描写的句子,让我们从侧面体会到了母爱的无私、伟大。如:“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一句,借花让我们体会到母亲在“我”双腿瘫痪后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到了“我”身上;“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一句,通过妹妹之口让“我”知道了母亲的坚强和无私,自己病重却默默忍着,不想让“我”担心;“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一句,让我们感受到母亲心细如发,无微不至地关心着“我”。
4.前后照应。
照应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手法,指作品中下文与上文相呼应,即“呼应上文”。文章结尾写“我”去北海观赏菊花,照应了前文,含蓄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课文溯源】
一、作者介绍
史铁生(1951—2010),生于北京,作家。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初中),1969年到陕西延安插队。1972年因双腿瘫痪转回北京。1974年开始在北京某街道工厂做工,历时七年,其间自学写作。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小说、散文多篇。成名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人,他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一直笔耕不辍,直到2010年去世。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往事》《老屋小记》,散文、随笔集《合欢树》《病隙碎笔》
《我与地坛》,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其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多部作品被译为英、法、日、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
二、作品评价
1.这篇《秋天的怀念》承袭了作者回忆性文章一贯清新质朴、感人肺腑的特色,以歉疚的笔调追忆了自己瘫痪后和母亲去世前的一段相处时光。母亲为了不增加儿子的烦恼,隐瞒了自己早已病入膏肓的实情,仍旧无怨无悔地照料抚慰脾气暴躁的儿子,看似平凡的母亲,在看似平常的日子里,一言一行中却藏匿了对孩子无限深沉的母爱,读来感人至深。 ——当代作家文珍《大语文·童年的铁皮鼓》
2.这种在菊花盛开季节中的怀念,是那样地苦涩、凄切而悲凉。 ——当代作家李朝全《散文百年经典·1917—2015》
3.情真是散文的灵魂。情真与质朴是密不可分的。《秋天的怀念》是作者用心血写成的文字,它不同于一般作家体验生活、观察生活而得出的情思与颖悟。 ——宁夏大学中文系教授崔宝国《看山集》
4.全文无一处、无一字提及母爱,但母爱渗透于每件事、每句话、每一表情动作,甚至每个字上;句句含情,字字如金,铸就一篇感人至深的经典美文。 ——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胡山林《史铁生散文精选》
【同题佳句】
有关“母亲”的名言
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
2.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高尔基
3.世界上有一种最动听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但丁
4.慈母的胳膊是由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 ——雨果
5.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儿,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 ——纪伯伦
【国学拓展】
母亲节与母亲花
母亲节是一个感恩母亲的节日。现代的母亲节起源于美国,是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
母亲们在这一天通常会收到礼物,在国际上,康乃馨常被视为献给母亲的花,不同颜色的康乃馨象征意义也不同:红色的康乃馨象征热情、正义、美好和永不放弃,代表祝愿母亲健康长寿;粉色的康乃馨象征年轻,代表祝愿母亲永远年轻美丽;白色的康乃馨象征儿女对母亲纯洁的爱和真挚的谢意;黄色的康乃馨象征儿女感谢母亲的辛勤付出。早在康乃馨成为母爱的象征之前,中国也有一种母亲之花,它就是萱草花,也叫忘忧草。在母亲节当天,中国人也常送萱草花表达对母亲的谢意。
【群文阅读】
阅读篇目: 1.《杏花如雪》——(选自《全品作业本》第5课) 2.《老海棠树》——(选自《全品学练考》第5课) 3.《眷恋那棵老柿树》——(选自《全品优等生》第5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