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散 步
【内容精析】
1.交代缘由,埋下伏笔。
“她老了,身体不好”,正因为如此,“我”才决定带母亲出去散步,体现了“我”的爱母之心。“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表现了一个中年儿子与老年母亲之间的骨肉深情。儿子小时候听母亲的话,说明儿子是个懂事的孩子;母亲老了,听成年儿子的话,说明母亲懂得尊重儿子。母子之间互敬互爱,关系亲密和谐,为下文埋下了伏笔。(第2段)
2.诗意描写,欢乐情绪。
漫长的寒冬带走了很多老人,“熬”字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文章写到这里,作者宕开一笔,描写初春的田野。这里的景物描写展现了春天的气息、生命的活力,烘托出作者一家散步时祥和、欢乐的气氛。(第3、4段)
【写作特色】
1.在散文中运用了小说笔法。
作者的文学创作以小说见长,他在这篇散文的写作中也引入了小说笔法。正如作者所言,本文写的内容有真实生活的基础,却经过了截选、嫁接与改造,更富有曲折性和镜头感。即使是叙述“散步”这样一件简单的生活小事,也要制造一些波澜,带来一点儿曲折,这使得本文颇有几分小说的色彩。另外,散文本是一种“向内转”——专注于自我心灵倾诉的文体,但本文作者却并未直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以叙事为载体,用故事本身来说话,这也是小说笔法的体现。
2.语言朴素亲切,却又精心营构。
除了两处景物描写,本文没有多少形容词和细致描摹,多用短句,仿佛拉家常;但若干语句简约而耐人咀嚼。例如第2段:“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这几个短句,把母子二人的情态充分显现出来,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跃然纸上。
【课文溯源】
一、作者介绍
莫怀戚(1951—2014),笔名周平安、章大明,重庆人,作家。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1994年获全国庄重文文学奖,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代表作有小说《透支时代》《花样年月》《经典关系》《孪生中提琴》等。
二、资料链接
莫怀戚谈写作素养
莫怀戚说,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写作素养。他认为写作素养之一是兴趣。“写作需要热爱。”写作素养之二是敏感。“所谓天才,我认为是某个领域内特别敏感的人。”写作素养之三是琢磨和咀嚼。对那些能够引起大家兴趣的东西,要去思索它的意义。莫怀戚说:“先记下来,回头去研究,就能让我们的兴趣提升。”
此外,莫怀戚还对写作智慧表达了个人观点。他说,写作智慧是不可能有意识养成的,只能是在不停思考的人生中,自然而然形成的,“而且智慧是有倾向性有领域的,这方面没有,其他方面可能就有,不要试图和别人在同一个领域去比”。
【同题佳句】
有关“亲情”的名言
1.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 ——《劝孝歌》
2.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三字经》
3.父母所欲为者,我继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亲厚之。 ——《格言联璧》
4.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 ——《格言联璧》
5.母亲,人间第一亲;母爱,人间第一情。 ——字严
6.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 ——《劝孝歌》
7.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 ——《小儿语》
8.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 ——《劝孝歌》
【国学拓展】
黄香扇枕温衾
黄香孝敬父亲。夏天酷热,他便用扇子扇凉父亲的枕席再请父亲睡觉;冬天寒冷,他就用自己的身体把被褥暖好再请父亲休息。
【群文阅读】
阅读篇目: 1.《我愿意去读懂你》——(选自《全品作业本》第6课) 2.《阳台前面有棵树》——(选自《全品学练考》第6课) 3.《我的散步》——(选自《全品优等生》第6课)6 散 步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重点、难点)
3.感受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浓浓亲情与责任感,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的传统美德。(重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家,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我们避风的港湾,它是我们幸福的摇篮,它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情,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亲情和关爱的空间。今天,让我们步入莫怀戚的美文《散步》,一起去感受一个四口之家浓浓的亲情。
二、助读学习,了解作者、背景等
1.作者简介。
作者 莫怀戚 生卒年 1951—2014 籍贯 重庆 笔名 周平安、章大明
评价 作家
代表作品 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短篇小说《孪生中提琴》,中篇小说《诗礼人家》,长篇小说《经典关系》等
2.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1985年8月2日《中国青年报》。略有改动。作者谈到,文章的写作契机有两个:其一是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经历,的确有真人真景和部分真事,与课文内容毫无二致。第二个契机则较有理性色彩。作者与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浅层次交谈。出乎作者意料的是,柯尔特对中国文化中的“孝悌”的看法——他对“孝”大加赞赏,说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又说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这使作者感慨不已,开始重新正视这份看起来很陈旧已无什么油水的民族遗产。写作的念头就产生了。
3.文体知识。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神聚”。“形散”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神聚”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学生注意听老师朗读的语气、节奏,画出你认为重点和优美的语句,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明确:文章记叙了一家祖孙三代四口人在南方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事情。
2.自由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通过下面的表格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投影表格)
时间 初春
地点 田野
人物 “我”、母亲、妻子、儿子
起因 发生分歧:母亲要走大路,“我”的儿子要走小路
经过 “我”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母亲改变了主意,走小路
结果 “我们”一家人向前走去,其乐融融
3.文章表现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明确:尊老爱幼。
4.明确感情基调。
与《秋天的怀念》相比,本文的感情基调有什么不同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点拨,引导,投影表格明确:
课文 感情基调
《秋天的怀念》 沉痛、感伤、悲慨、压抑,结尾处又有一种达观释然的平静
《散步》 清新、明朗、愉悦、亲切、舒缓、从容
设计思路
本环节旨在加强朗读训练,以读代讲。本文选取了生活中一件很平常的小事,表现了一个深刻的主题——尊老爱幼,文章浅显易懂,不需要教师泛泛讲解。
四、品读明情,感受亲情
1.从人物的角度,感受“亲情”。
师:散步本来是件很平常的事,但在莫怀戚的笔下,却显出它的不同寻常。那么,作者一家人这次散步与我们平常的散步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呢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从人物关系的角度(母子、父子、夫妻、祖孙),分组讨论阅读中的发现。
小组讨论,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适当点拨、评价。
人物 相关语句 分析 人物特点
“我”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为母亲的身体着想,不把母亲当累赘,劝母亲出来走走,因为在初春的好天气里运动,对老年人有好处。 孝顺、善良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说:“走大路。” 当“我”的母亲和“我”的儿子的意见发生分歧的时候,“我”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表现出“我”对母亲的尊敬和孝顺。
母亲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母亲想让孙子高兴,也不想让儿子为难。反映了母亲对孙子的疼爱,对儿子的体贴,是一位善解人意、和蔼可亲、爱护小辈的老人。 善解人意 和蔼可亲 爱护小辈
妻子 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尊重自己的丈夫,为了家庭的和谐、温暖而尽心尽力。 温柔、贤惠
儿子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表现出儿子的天真、聪颖。 机灵、聪颖 乖巧、活泼
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儿子听从“我”的安排,当“我”做出“走大路”的决定后,他没有吵闹,非常乖巧。
2.从重点句子的角度,感受“亲情”。
(1)下面改写后的句子和原句相比,哪个更好
课件出示:
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母亲、妻子和儿子。
第①句更好。“我的”重复出现,以第一人称作为叙事主体,突出“我”在家庭中的重要性以及他们与“我”的关系。
师小结:开头独句成段,总领全文,交代了事件、地点、人物。
(2)赏析传情的句子。
①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明确:这几句把母子二人的情态都展现出来了,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情态毕现。
②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明确:从内容上说,这个句子有回环的关系,把母子关系一下子追溯到几十年前,母子二人温顺的性格都表现出来了。
设计思路
本文中,对于人物的了解和认识难度不大,学生完全可以在自读课文中充分感悟。本环节也为下一课时探究课文主旨做了铺垫。
五、拓展延伸,谈论亲情
师:同学们,亲情无处不在,它不仅仅存在于莫怀戚的家中,也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家中、每一个人的心中,只是因为时光的流逝把许多宝贵的记忆都带走了,我们匆匆的步履把我们曾经拥有的瞬间感动冲淡了,淡如水,淡如烟,淡得连我们都怀疑自己是否还拥有那份爱,怀疑我们是否还有能力去感知那浓浓的亲情。其实,亲情是永恒的,我们要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用善良的心去体会。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思考,回忆身边的感人故事,然后像作者一样讲出来,让我们明白要珍惜亲情,懂得关爱家人。
六、动情落笔,抒写亲情
1.仿照下面的句子,再写一句。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
2.写一段反映亲情或呼唤亲情的文字。(2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多角度理解文章主题,体会文章中体现的人性美。(重点)
2.探究总结本文的语言特点。(难点)
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反思自我,加深对亲情、责任的理解。(重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前后连贯
师:上节课我们感受到了作者一家在平常的散步中所表现出来的浓浓亲情,这节课我们继续品读课文。
二、品读课文,把握主题
1.读出“生命”。
(1)快速阅读课文第4~8段,找出文中的两处景物描写。
明确:两处景物描写分别在第4段和第7段。
(2)指定两名同学分别朗读第4段和第7段,读出美好、愉悦之感。
教师点评,指导。
(3)在这样的田野里,看到这样的景色,作者自然联想到什么
明确:生命。
(4)这两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两处景物描写,点染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传达出万物复苏的生命感慨,还展现了一家人散步的美好情景和幸福心情。
2.读出“责任”。
师:幸福的一家人在生活中也难免产生分歧,这次散步过程中产生的分歧让我们看到了怎样的一家人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6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1)面对分歧,一家四口分别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明确:一开始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当“我”决定委屈儿子而走大路时,母亲又改变了主意走小路。
(2)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出来了她“要走大路”,儿子顺从了她,她又“变了主意”,这是因为什么
明确:母亲改变了主意是因为她不想让儿子为难,更是因为对孙子的疼爱,因为孙子要走小路,而且小路那边有美丽的景色。
(3)在解决分歧时“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
明确:因为一切取决于“我”,“我”正好处在家庭的核心地位,上有老,下有小,“我”的选择、“我”的行为都会影响家庭成员的感情,影响家庭和睦,所以“我”感到中年人的责任重大。
(4)再次齐读第6段,体会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的责任担当。
师小结:因为亲情是永恒的情感,所以作者在字里行间表达了一个重大主题——尊老爱幼。
3.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明确:“我”和妻子人到中年,肩负着承上启下的责任。对上,肩负着赡养老人的义务;对下,承担着培养教育子女的重任。这句话形象地表明了“我”对生活有一种使命感。
设计思路
本环节旨在通过从不同角度创设问题,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三、品析语言,学习技法
师:这篇文章感染力强,是因为它的语言。如果我们细细咀嚼、品味,会感受到它的非凡魅力。下面请同学们赏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圈点勾画,并与同桌交流喜欢的原因。
(一)自主赏析。
1.选好角度。
可引导学生从遣词、修辞、句式、情感表达等角度品析。
2.交流要求。
交流时请用上“我喜欢的句子是……,因为……”或“我感受最深的句子是……,它……”等句式。老师先给同学们做一个示范:
例句:我喜欢的句子是第4段中的“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因为这个句子透露出春天的气息,使人感受到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召唤。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讨论,教师引导,点拨。
示例一:我喜欢的句子是第5段中的“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因为这个句子具有对称美,前后句子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示例二:我喜欢的句子是第2段中的“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因为这个句子写出了母子之间互相尊重,相处和谐。
(二)赏读词句,归纳特点。
1.这篇散文大词小用、小题大做,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大词小用、小题大做,是本文的显著特点。比如,把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说成“分歧”;而且,面对“分歧”,“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这样的大词小用,增加了文章的幽默感和生活情趣。结尾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似乎也有点儿小题大做,但这个结尾富含深意,耐人寻味,使读者一下子领悟到中年人特有的心境和责任感。从全文看,作者赋予“散步”这件小事诸多深远的内涵,也可以视为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
2.师:课文中对称的句子很多,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课文中对称的句子。
明确:①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②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③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④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⑤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⑥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
⑦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
指定一两名学生说说这些句子的表达效果,然后小组讨论,最后明确:
这些对称的语句,把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对举着说,从语义表达上看,增加了思想内涵的张力,引人注意,耐人寻味;从语音美感上看,句式整齐,富有对称美,两句互相映衬,很有情趣。
3.总结语言特点。
师:读完上面的句子,大家总结一下,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明确:①语言平易朴实,如话家常;②内涵丰富,耐人寻味;③句式整齐,富有对称美,很有情趣。
设计思路
“以小见大”的手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因此本环节在之前对于生命和责任的解读基础上,紧扣主旨句讨论学习,突破难点。
四、深入探究,提高审美
师:本文是一篇清新隽永、意蕴丰富的精美散文,仔细品读后,谈谈本文美在何处。
明确:①人性美。文章只是选取一家三代四口散步的一件小事来写,就表现了一个大的主题——尊老爱幼。儿子敬爱母亲,母亲尊重儿子,家庭氛围融洽和谐;“我”委屈儿子,顺从母亲,“我”的母亲疼爱她的孙子,满足孙子的愿望,在一波三折中折射出亲情、人性的温暖之光。
②诗意美。文中的景物描写虽着墨不多,但在这轻描淡写中却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如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新绿”“嫩芽儿”,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是生机,是生命,是希望。
③语言美。本文的语言清新淡雅,在平常中见灵气,于浅易中见哲理。如“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慈母与孝子之间深沉的爱,和睦家庭的宁静温馨,如一溪碧水,缓缓地流入读者的心里。
五、课堂小结
师:本文主要讲了祖孙三代一家四口人初春在田野上散步的事情,生动地展示了一家人互敬互爱的深厚感情和生活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课件展示一副对联:
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
下联:祖孙三代风雨牵手相依偎
横批:互敬互爱
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情景作文:晚饭后,全家人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 请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和同学们分享。
【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多角度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重点)
2.继续学习朗读,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训练语气、节奏的技巧。(重点)
3.探究总结本文的语言特点。(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家是温柔港湾》歌曲)
师:家,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避风的港湾,它是幸福的摇篮,它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情。今天,让我们走进莫怀戚的家庭,去感受他们四口之家浓浓的亲情。
二、扫清字词障碍
重点字词见PPT。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感悟文章内容。(圈画出表现亲情的词句)
2.自由朗读课文。(播放背景音乐:钢琴曲)
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学生朗读句子后,提问学生,为什么你会用这样的语气朗读呢
3.学生抢答。
①散步的时间是 。
②散步的地点是 。
③散步的人有 。
④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样的分歧
⑤解决分歧取决于谁
⑥为什么由“我”来抉择
⑦“我”为什么会“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呢
4.跳读课文,感知人物形象。
(这里教师应做充分准备,通过探讨,帮助学生理解人物,理解亲情,理解尊老爱幼的美德,理解父母的责任感。)
师:同学们都谈了自己读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通过同学们谈各自的感受,老师了解到同学们都感受到了作者一家生活的温馨、幸福,这与家庭成员之间互敬互爱是分不开的。那么这一家人中,你们最喜欢谁呢 为什么
学生先思考,打腹稿,准备发言;教师指定学生回答,适时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思考,答案不唯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四、精读课文,深入理解文章
1.从人物角度。
人物 相关语句 脚本设计
“我”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两个“蹲”字和两个“背”字,既写出了一家人之间浓浓的亲情,也表现了“我”和妻子都有一种责任感。“慢慢地”“稳稳地”要读得慢一点,重一点,“整个世界”重读,读出“我”这个中年人的责任感、使命感。
2.从情节、场景角度。
场景 相关语句 脚本设计
初春田 野图 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这段文字写出了初春田野万物复苏的美丽与勃勃生机,表现了一家人散步的愉悦心情。语气要愉悦,节奏可以稍快。
五、课堂练笔
师:同学们,如果说轰轰烈烈的人生是一种精彩,那么平平淡淡的生活更见人间真情。只要用心去观察,用心去感悟,我们就会发现平常的生活小事中也包含着无比丰富的情感。请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小组为单位,谈谈自己家庭生活中平凡而感人的小事。
学生分组讲述自己的家庭故事。
教师请各小组推荐讲得最好的同学到讲台前为大家进行精彩的讲述。
听歌曲《相亲相爱》,重温家庭温暖,同学交流自己所体验的“浓浓亲情”和“生活之美”。(这里可以安排练笔,要求100字左右)
六、布置作业
阅读短文《三代》,与课文相比,哪个故事更让你感动 请写一篇300~500字的作文,表达自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