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 第一节 认识地球第1课时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 第一节 认识地球第1课时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2-09 22:30: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 二章 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 认识地球
第1课时
课题 地球的形状  地球仪
分步导学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导入课堂   提问:晴空万里,我们能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十五的夜晚,我们能看到月亮像一个明亮的银盘;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个什么形状呢?结论:球体(球形)。   通过身边事例导入新课,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地球的形状 一、地球的形状承转:我们生活在地球的表面,是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的。那么,古代人是如何逐步认识了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的呢?活动:全班分六个小组,表演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 “盖天说组” 古代中国人:“我们受山岳、海洋的阻隔,活动的范围太小,看大地是平的,像一个大托盘,被巨大的半球形天穹罩着。”“海边渔民组” 渔民甲:“我发现,远航船只船身先消失,归航船只桅杆先出现。大地真是平的吗?”渔民乙:“可这样只能解释船靠岸先看到桅杆的现象,但还不能说明地球是什么样子的?”3. “亚里士多德与张衡组”亚里士多德说:“我认为地球是一个球体。”张衡说:“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 古人丙:“亚里士多德,你是第一个提出地球是球体的人,了不起!可惜,当时没提出证据,不能让人们信服!”4. “麦哲伦组” 学习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活动,目的一是用实际例子,让学生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面的;目的二是进一步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
课题 地球的形状  地球仪
分步导学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地球的形状   麦哲伦船队:“1519年—1522年,奉西班牙国王之命,环绕地球一周,发现地球确实是个球体。”西班牙国王:“送给你们一个最好的礼物——地球仪,上面有本王亲笔题字—‘你首先拥抱了我’”近代人:“麦哲伦先生,是你用行动第一次证实了我们的家园是个球体,我们要学习你勇于探索的精神!”5. “加加林与杨利伟组”加加林:“从太空看到的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美丽星球,它看上去更像‘水球’!这是我拍摄的地球照片,请大家看一看!”杨利伟:“你说得对,我看到的地球与你描述的一样!”6.“实验组”准备:一张桌子、一把伞、一张图片。小科与小强做一个实验,如下图所示:活动过程:活动一:小科将图片立在桌面上慢慢后移,小强不动,眼睛保持与桌面(假设桌面为地面)等高,观察纸片的变化。活动二:用张开的伞代替桌面做实验,小科使伞面(假设伞面为地面)与桌面同高,并从伞顶慢慢地移动纸片,这次小强再观察纸片的变化。小科:在桌面与伞面看到的现象是否相同?是否有图片看不全或完全消失的现象?为什么?小强:“不同。在桌面上始终能看到纸片;而在伞面看纸片逐渐变低,并最终消失。当伞面纸片移动到背面时,被伞挡住了。”问题一:从上述活动中你能得出一个什么结论?交流:地球是一个球体。问题二:人类第一次证明地球是球形的事件是什么?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交流: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前人认识自然,不畏艰辛、勇于探索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问题三:你认为最科学的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依据是什么?   通过分组讨论活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性,更准确、清晰地掌握人类认识地球的历程,对地球的形状形成科学、精确的认识。
课题 地球的形状  地球仪
分步导学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地球的形状   交流: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问题四:请你总结一下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交流: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的过程:从一开始人们的直觉感知(天圆地方),到后来的猜测推理(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再到用事实论证(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最后是科学证明(地球卫星照片)。承转:人们在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还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想一想,用哪些资料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呢?展示地球的大小图片:强调: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活动:算一算!(1)地球表面积约5.1亿km2相当于多少个中国的面积?(约53个) (2)地球平均半径相当于珠穆朗玛峰高(8844.43米)的多少倍?(约720倍) (3)如果你每天来回学校走2千米,要多久才能绕赤道一周?(约55年)   通过活动,提升知识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重在描述地球大小能力的培养,并学会描述相关事物。通过计算,加深对地球大小的认识。
地球仪   二、地球仪提问:观察地球仪由哪几部分组成。结论: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球、地轴组成。提问:地球仪与真实的地球有哪些不同?结论: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地球仪上有一些构件在地球上实际不存在,比如地球仪上用于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现实中不存在;地球仪是有地轴的,而现实中并没有地轴。小结:地球仪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之一,它形象直观,能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昼夜长短变化、四季形成等自然现象。教师出示地球仪,提问:(1)观察地球仪,找出地轴、南极、北极、经线和纬线,说出经线和纬线的特征。(2)观察地球仪,描述经度和纬度在地球仪上的排列规律。(3)在地球仪上找出赤道和0°、180°、20°W、160°E经线,说明它们的重要性。   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结构及其用途。
课题 地球的形状  地球仪
分步导学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地球仪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归纳。点拨:(1)经纬线的特征特征纬线经线形状圆半圆 长度不相等相等指示方向东西南北数量无数条无数条经纬度的划分特征纬度经度0°起点赤道本初子午线 变化规律北纬度数向北增加,南纬度数向南增加东经度数向东增加,西经度数向西增加代号N表示北,S表示南W表示西,E代表东半球划分赤道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为东西半球分界线教师提问:(1)为什么不用0°和180°划分东西半球呢?(2)用简图表示东西经度和东西半球的划分。(示例如下)   经纬线的特点虽是重点,但难度不大,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即可完成。经纬度的划分比较抽象,难度较大,充分运用地球仪、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具,结合板图及时点拨、纠正、答疑、解惑。东西半球的划分是本节课的难点,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先在图上找到4条重要经线,思考为什么不用0°和180°划分东西半球?然后教师指导学生绘制“经度划分和东西半球划分略图”,让学生通过动手绘制简图,理解东西半球和东西经度的范围差异,突破教学难点,并让学生初步学会使用简图表述地理事物的技能。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明确了地球是一个球体,对它的大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古人对地球形状的勇于探索精神。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同学们要能理解纬度、经度的划分,学会根据某个地点的经纬度判断其所处东西半球、南北半球及高中低纬度。
教学反思   学生虽然对地球有很多感性认识,但是对于地球的直观感受和间接资料实际上是通过不同认识方法和认识手段获得的。因此,本课的教学以人类认识地球的历程为主线索展开,经历“平面→凸面→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了解认识地球的形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通过该过程不断发展学生的认识,提升认识事物的能力。本课内容涉及了很多新的名词、概念,如经线、经度、纬线、纬度等,虽然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它们的确切定义,但仍会给初学者带来困难。同时,这些名词多为空间概念,真正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教学要多利用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课件,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