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八单元复习专项——阅读理解题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课外阅读。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明朝著名文学家张溥有一个闻名八方的“七录斋”。关于这个书斋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小时候的张溥,天资并不聪明,尤其是记忆力很差,读过的书转眼就忘了。但他是个有志气、有毅力的人。他知道自己的记忆力不如别人,并没有垂头丧气,而是努力设法克服这个缺点,心想:别人读一遍,我读十遍还不行吗?所以,每天放学后,别的小孩都出去玩了,他却在大声地背诵着课文,坚持练了一段时间后,确实进步不小,他感到很高兴。
有一天上课,老师叫他背诵课文,开始几段背得还比较流利,可一会儿就背不出来了。老师很生气,就用戒尺狠狠地打了张溥的手心,并罚他把这篇课文抄写十遍。
第二天,张溥把抄好的课文交给老师,老师又让他重新背诵,没想到全篇课文竟顺利地背完了。老师非常满意。
回家的路上,张溥心想:奇怪,为什么这篇文章会背得这样熟呢?是不是昨晚抄写十遍的缘故呢?他决定用今天的作业试一试。回到家中,他先把课文通读一遍,然后就开始抄写,他一边写,一边在心里默读。当抄到第五遍时,已经能背诵了。抄到第七遍时,他感觉到自己已全部领会了课文的含义,并能熟练地背诵了。他高兴地说:“原来真是‘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呀!”
张溥终于找到了提高自己记忆力的方法,不论数九寒冬、烈日酷暑,他都坚持不懈(xiè)地抄书、背书,学到了许多知识,终于成为很有名望的文人。为纪念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张溥把自己的书房取名“七录斋”。他写的大部分诗文,都收录在《七录斋集》里,一直流传至今。
1.归纳短文主要内容并填空。
短文主要讲了小时候的张溥读书的缺点是____,为了克服这个缺点,他先是采用_______的方法,但效果不理想;后来找到了_______的方法,从此坚持不懈地_________,最后成了________的故事。
2.读文中画“____”的句子,从中可以看出小时候的张溥是个____________的孩子。
3.对“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理解,以下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写字的过程就是大脑学习的过程,张溥不停地抄写时,大脑也在慢慢地消化着文章的内容,所以多抄几遍就能把文章背下来。
B.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上不愿动脑筋的同学,可以采用机械重复抄书的方法,同样能取得好成绩。
C.学习不能单凭死记硬背,还要勤于动手。
4.结合上下文可知,“七录斋”这个名字中的“七录”指的是_______。张溥给自己的书斋取这个名字是为了____________。
5.读了这篇文章后,你有什么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阅读。
我不能忘掉祖国
1908年,宋庆龄15岁,就进入了佐治亚州梅肯市的威斯里安女子学院,她是个文静而喜欢思考的女孩子。她想到将来要为祖国穷苦的人民做事,就更加勤奋地学习。
有一次,班里要讨论历史方面的问题,她认真地搜集资料,认真地思索,做了充分准备。
在讨论会上,一位美国学生站起来发言。他说:“我认为历史的发展是难以估计的。你们看,那些所谓的文明古国,譬如亚洲的中国,已经被历史淘汰了,人类的希望在欧洲,在美洲,在我们这里……”
这时,坐在前排的宋庆龄不(已 以)为然地摇了摇头。她紧锁双眉,耐心地听着美国同学的发言。
那位同学刚讲完,宋庆龄就站起身来。教室里立刻静下来了。宋庆龄显得有些激动,但她仍然用(温和 柔和)的声调说:“历史确实是在不断变化的,但它永远属于亿万大众。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有人说中国像一头沉睡的狮子,但它决不会永远沉睡下去。总有一天,‘东亚睡狮’的吼声将(震动 振动)全世界!因为它有广阔的土地,勤劳的人民,悠久的历史,富饶的物产,有无数革命志士,为了它的振兴正在进行着(坚 艰)苦卓绝的斗争!”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家交口称赞:“说得好,以理服人。”“这些话多么有力量!”
宋庆龄虽然身在国外,但她时时刻刻关心着国内的情况,她常对同学说:“我不能忘掉祖国,我对祖国充满了理想和希望!”
6.用“﹨”划去文中括号里错误的字词。
7.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譬如:________
交口称赞:_________
8.请你根据短文的题目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并自己试着回答。
问题:___________
回答:___________
9.仔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宋庆龄说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的最后一句话表达了宋庆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读了这篇文章之后,你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短文。
《西门豹治邺》节选
到了河神娶媳妇的日子,漳河边上站满了老百姓。西门豹带着卫士,真的来了,巫婆和官绅急忙迎接。那巫婆已经七十多岁了,背后跟着十来个穿着绸褂的女徒弟。
西门豹说:“把新娘领来让我看看。”巫婆叫徒弟把那个打扮好的姑娘领了来。西门豹一看,女孩子满脸泪水。他回过头来对巫婆说:“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神不会满意的。麻烦巫婆去跟河神说一声,说我要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说完,他叫卫士架起巫婆,把她投进了漳河。
巫婆在河里扑腾了几下就沉了下去了。等了一会儿,西门豹对官绅的头子说:“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说完,又叫卫士把官绅的头子投进了漳河。
西门豹面对着漳河站了很久。那些官绅都提心吊胆,大气也不敢出,西门豹回过头来,看着他们说:“怎么还不回来,请你们去催催吧!”说着又要叫卫士把他们扔下漳河去。
官绅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把头都磕破了,直淌血。西门豹说:“好吧,再等一会儿。”过了一会儿,他才说:“起来吧。看样子是河神把他们留下了。你们都回去吧。”
老百姓都明白了,巫婆和官绅都是骗钱害人的。从此,谁也不敢再提给河神娶媳妇,漳河也没有发大水。
西门豹发动老百姓开凿了十二条渠道,把漳河的水引到田里。庄稼得到了灌溉,年年都获得好收成。
11.解释下列词语。
提心吊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如土色: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按要求改写句子。
(1)西门豹说:“把新娘领来让我看看。”(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卫士架起巫婆,把她投进了漳河。(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官绅们看到巫婆被扔进漳河后什么反应?在文中用“﹏﹏﹏”标出来。
14.西门豹为什么不直接把巫婆、官绅抓起来杀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结合全文说说西门豹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
王蓝田食鸡子①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②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③齿碾④之,又不得,瞋⑤甚,复于地取内⑥口中,啮⑦破即吐之。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鸡子:鸡蛋。②箸(zhù):指筷子。③屐(jī):木制的鞋,下有齿以防滑。④碾(niǎn):踏,踩。⑤瞋(chēn):愤怒。⑥内:通“纳”,放入。⑦啮(niè):咬。
16.文中加点字“之”指的都是( )
A.筷子 B.母鸡 C.鸡蛋 D.鞋
17.用自己的话简要复述这个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王蓝田吃鸡蛋时的行为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下列形容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急躁 B.可笑 C.高兴
五、课内阅读。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9.解释下面词语。
尝:___________________ 竞:___________________
20.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其他的小孩都跑去摘李子,唯有王戎不动,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22.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你认为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记忆力很差,读过的书转眼就忘了 反复读 抄写课文 抄书、背书 很有名望的文人 2.积极乐观、勤奋刻苦、有志气、有毅力 3.B 4. 把课文抄写七遍 纪念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 5.学习要讲究方法,要手脑并用,还要有顽强的意志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解析】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根据“小时候的张溥,天资并不聪明,尤其是记忆力很差,读过的书转眼就忘了。”可知小时候的张溥读书的缺点是:记忆力很差,读过的书转眼就忘了。
根据“他知道自己的记忆力不如别人,并没有垂头丧气,而是努力设法克服这个缺点,心想:别人读一遍,我读十遍还不行吗?”可知:为了克服这个缺点,他先是采用反复读的方法。
根据“把这篇课文抄写十遍后,顺利地背完全篇课文。”可知后来找到了抄写课文的方法。
根据“张溥终于找到了提高自己记忆力的方法,不论数九寒冬、烈日酷暑,他都坚持不懈地抄书、背书”可知从此坚持不懈地抄书、背书。
根据“学到了许多知识,终于成为很有名望的文人。”可知最后成了很有名望的人的故事。
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小时候的张溥知道自己的记忆力不如别人的时候,并没有垂头丧气,说明他是一个积极乐观的孩子;他努力设法克服这个缺点,别人读一遍,他读十遍,说明他是一个勤奋刻苦、有志气、有毅力的孩子。
3.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理解。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一个人的记性再好,也不如用笔经常去记记。因为人的记忆是有限的,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你记得东西越多,前面的东西就会忘记得越快;如果用笔记下来,那就永远存在,想用的时候,就很方便。文中指的是张溥不停地抄写时,大脑也在慢慢地消化着文章的内容,所以多抄几遍就能把文章背下来。
文中的张溥是因为有记忆力很差的缺点,所以采用了用手抄写课文的方法,这样才能记到脑子里。并不是采用机械重复抄书的方法。
综上所述,答案选B。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根据“抄到第七遍时,他感觉到自己已全部领会了课文的含义,并能熟练地背诵了。”可知“七录”指的是把课文抄写七遍。
根据“为纪念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张溥把自己的书房取名‘七录斋’。”可知张溥给自己的书斋取这个名字是为了纪念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
5.本题考查文章主旨内容概括。
短文主要讲了小时候的张溥读书的缺点是记忆力很差,读过的书转眼就忘了,为了克服这个缺点,他先是采用反复读的方法,但是效果不理想;后来找到了抄写课文的方法,从此坚持不懈地抄书、背书,最后成了很有名望的人的故事。从中我的收获是:学习要讲究方法,要手脑并用,还要有顽强的意志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6.已 温和 振动 坚 7. 比如。 赞美得不住口,指连声称赞。 8. 宋庆龄为什么不会忘掉祖国? 因为宋庆龄有一颗爱国心。虽然身在国外,但她时时刻刻关心着国内的情况,她对祖国充满了理想和希望,所以她不会忘掉祖国。 9. 因为中国有广阔的土地,勤劳的人民,悠久的历史,富饶的物产,有无数革命志士,为了它的振兴正在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 文章最后一句话表达了宋庆龄一心爱国,对祖国充满了理想和希望的思想感情。 10.我们感受到了宋庆龄强烈的爱国情感,我们也应该向宋庆龄学习,热爱自己的祖国,现在要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建设做出贡献。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字词的辨析。
“不以为然”是成语,意思是: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故划去“已”
“温和”指不严厉、不粗暴。“柔和”指温和而不强烈。根据语义应选“柔和”,故划去“温和”。
“震动”使颤动。“振动”指物体以某一空间位置为中心不断往复运动。根据语义应选“震动”,故划去“振动”。
“艰苦”应该是这个“艰”,意思是艰难困苦,形容生活、工作等条件差,十分困难。故划去“坚”。
7.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
譬如:比如。文中指美国学生举例说中国是所谓的文明古国,现在已经被淘汰的言论。
交口称赞:赞美得不住口,指连声称赞。文中指大家对宋庆龄以理服人,有力量的话赞不绝口。
8.考查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回答即可。
示例:
问题:文章围绕“我不能忘掉祖国”讲了一件什么事?
回答:讲的是宋庆龄在讨论会上维护祖国尊严的事。
9.(1)考查了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从宋庆龄的话语“有人说中国像一头沉睡的狮子,但它决不会永远沉睡下去。总有一天,东亚睡狮的吼声将震动全世界!因为它有广阔的土地,勤劳的人民,悠久的历史,富饶的物产,有无数革命志士,为了它的振兴正在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可以知道“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的原因,是因为中国有广阔的土地,勤劳的人民,悠久的历史,富饶的物产,有无数革命志士,为了它的振兴正在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
(2)考查了对句子意思的理解。
最后一段讲了宋庆龄虽然身在国外,但她时时刻刻关心着国内的情况,并且经常对同学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我对祖国充满了理想和希望”这句话充分地表达了宋庆龄爱国和对祖国充满希望的思想感情。
10.本题考查整体把握和创意运用的能力。
文章讲的是年轻的宋庆龄在美国留学时,在一次班会里的讨论会上,有力地驳斥美国学生关于亚洲的中国都被历史淘汰了的谬论,表现出了宋庆龄伟大的爱国情怀,所以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像宋庆龄学习,好好学习,长大报效祖国,做国家栋梁之才。
11. 形容非常担心和害怕。 脸上没有血色,形容极端恐惧。 12. 西门豹说,把新娘领来让他看看。 巫婆被卫士架起,扔进了漳河。 13.官绅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把头都磕破了,直淌血。 14.这是因为当时老百姓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巫婆和官绅的真面目,西门豹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广大百姓从河伯娶亲的现场受到深刻的教育,觉悟过来。 15.西门豹是一个机智、勇敢、尊重科学、敢于破除迷信,为民办实事的好官。
【分析】11.考查词语的理解能力。
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害怕。
面如土色:脸上的颜色像土一样。形容惊恐到顶点,脸上失去了血色。
12.(1)这道题考查学生直述句转换为转述句的能力。
转述句就是把别人说的话转达出来,直述句改为转述句的转换方法如下:
①标点符号的改变,冒号要改为逗号,双引号要去掉,再加上句号;
②把第一、二人称改成第三人称。
(2)这道题考查学生“把”字句和“被”字句互换。
把字句和被字句的互换方法如下:
首先,找出“事物1”、“事物2”与“怎么样”;
其次,把、被两字互换;
再次,“事物1”和“事物2”交换位置;
最后,“怎么样”不变,照搬下来。
13.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结合第五段“官绅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把头都磕破了,直淌血。”中官绅的动作和神态可以看出看到巫婆被扔进漳河后的反应。
14.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结合倒数第二自然段“老百姓都明白了,巫婆和官绅都是骗钱害人的。从此,谁也不敢再提给河神娶媳妇,漳河也没有发大水。”中可以看出为什么不直接把巫婆、官绅抓起来杀掉的目的。
15.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分析。
这类题首先要明确文章内容然后找准文章的事件,然后通过事件分析人物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或精神品质即可,表达合理,答案不唯一。
16.C 17.王蓝田性子很急。有一次,他吃鸡蛋,用筷子扎,用脚踩,都没把鸡蛋弄破。他非常生气,把鸡蛋从地上捡起来放到嘴里,咬破了再吐掉。 18.C
【解析】16. 本题考查了对文言文多义字的理解。
“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意思是用筷子扎鸡蛋,没有扎到,便十分生气。此处的“之”代指“鸡蛋”。
“仍下地以屐齿碾之,又不得”意思是他从席上下来用木制的鞋踩,又没有踩到。此处的“之”代指“鸡蛋”。
“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意思是又从地上捡起放入口中,把蛋咬破了就吐掉。吐的是鸡蛋,故此处的“之”代指“鸡蛋”。
故答案选C。
17.本题考查简要复述文章内容。
注意复述时要抓住主要内容,不是所有内容都要说出来;另外要注意加入适当的引导词和代词,让语句更加通顺。
古文主要讲了王蓝田性子很急。他曾经吃鸡蛋,他用筷子扎鸡蛋,没有成功,便十分生气,把鸡蛋扔到地上。鸡蛋在地上不停地旋转,他接着从席上下来用鞋齿踩,又没有成功。愤怒至极,又从地上拾取放入口中,把蛋咬破了就吐掉。
18.本题考查了对文章人物的评价。
全文描绘了王蓝田吃鸡蛋时急躁的行为,刻画出王蓝田急躁无比的性格。 结合“性急”“大怒”“瞋甚”可以分析出他急躁。“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意思是从地上捡起放入口中,把蛋咬破了就吐掉,由此可知这种行为很可笑。
故不恰当的一项是C,王蓝田吃鸡蛋时并没有很高兴。
【点睛】译文:王蓝田性子很急。有一次吃鸡蛋,他用筷子扎鸡蛋,没有扎到,便十分生气,把鸡蛋扔到地上。鸡蛋在地上旋转不停,于是他从席上下来用木制的鞋踩,又没有踩到。十分愤怒,又从地上捡起放入口中,把蛋咬破了就吐掉。
19. 曾经 争着 20.有人问王戎,王戎说:“李树长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21.他认为李子是苦的。 22.遇事要多观察,勤思考。 23.他是一个聪明、善于思考的孩子。
【解析】19.本题考查词语的意思。
理解词语的意思可以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去把握。
“尝与诸小儿游”意思是曾经和许多孩子一起出去玩耍。故“尝”的意思是曾经。
“诸儿竞走取之”意思是大家争着跑过去摘李子。故“走”的意思是跑。
20.本题考查翻译语句。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子”指李子。句子意思是:有人问王戎,王戎说:“李树长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21.本题考查文章的理解。
结合文中“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可知,王戎不动,原因是他认为李子是苦的。
22.本题考查文章的主旨。
《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短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雅量》,主要讲的是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短文告诉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
2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
结合文章可知,王戎不取道旁李的原因是“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从中可以看出王戎是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爱动脑筋的人。
【点睛】参考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孩子一起出去玩耍。他们看见道路旁边的李树上有许多成熟的李子,把枝头都压弯了。大家争着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不动。大家问他,他回答说:“李子树在路边竟然还有那么多的果子,这一定是苦李子。”大家摘下来一尝,的确如此。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