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地貌课时课件(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地貌课时课件(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2-10 06:27:40

文档简介

(共56张PPT)
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
目标导航
课标要求 素养目标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1.地理实践力:通过野外地貌观察的学习,能够掌握地貌的观察顺序,学会观察高度、坡度等内容,学会观察一级地貌、次级地貌。
2.区域认知:结合等高线,区别常见地貌,分析山地类型。
3.综合思维:综合分析坡度、坡向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4.人地协调观:通过地貌观察的学习,能够根据地貌类型描述其与生产生活问题的关系及影响。
情境探究
图表解读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情境探究
京张铁路
从南口往北过居庸关到八达岭,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铁路经过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火车怎么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呢 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在前边拉,一个在后边推。过青龙桥,列车向东北前进,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道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使列车折向西北前进。这样一来,火车上山就容易得多了。 ——摘自《詹天佑》
京张铁路是詹天佑主持修建的铁路,它是由中国人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条铁路,它连接北京丰台区,经八达岭、居庸关、沙城、宣化等地至河北张家口,全长约200千米,1905年9月开工修建,于1909年建成。詹天佑在主持修建京张铁路八达岭段时,发现该路段地形坡度大,火车爬坡困难,他巧妙地将线路设计成“人”字形,不仅成功解决了这一问题,还成为我国铁路建设史上的一个杰作。下面图1为京张铁路景观图,图2为京张铁路居庸关段等高线图。
问题1 要进行铁路的修建,首先要对铁路所经过区域进行勘探,勘探的内容包括哪些 (综合思维)
提示: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
问题2 地貌千姿百态,规模大小不一。在当时的技术水平条件下,实地勘探观察地貌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在地貌观察时,应如何选择合适的观察点,采取怎样的观察顺序进行观察 (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提示:观察地貌时,宜选择一个视野比较广阔的地方,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进行观察。一般先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最后描述更小的地貌特征。
不同地貌的观察要点
1.一级地貌的观察
地形 海拔 地形特征
高原 海拔在500米以上 地势起伏不大,边缘陡峭
盆地 海拔不固定 四周高,中间低
平原 海拔在200米以下 地势平坦
丘陵 海拔200~500米 坡度较缓
山地 海拔在500米以上 起伏很大,坡度陡峻
2.次级地貌的观察
山脊 等高线弯曲部分凸向低处 从山顶到山麓凸起的高耸部分  
山谷 等高线弯曲部分凸向高处 山脊之间低洼部分
鞍部 相邻山顶中间处 相邻两个山顶之间,呈马鞍形
陡崖 多条等高线会合重叠在一处 近乎垂直的山坡 
[思考1] 山地、山岭、山脊分别属于哪一类型的地貌 应如何观察
答案:山地属于视野内大的地貌,山岭属于次一级地貌,山脊属于更小的地貌。观察时先观察大的山地,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的山岭,最后描述更小的山脊的地貌特征。
问题3 京张铁路隧道口的海拔是多少 隧道口和青龙桥站之间的相对高度是多少 该区域内最大相对高度约为多少 (地理实践力)
提示:读京张铁路居庸关段等高线图可知,隧道口的海拔为620米,隧道口和青龙桥站之间的相对高度20~40米。区域内最大相对高度接近240米。
两地相对高度的计算
1.两地相对高度等于两地绝对高度(海拔)的差值即H相=H高-H低
2.估算某地形区的相对高度
(1)估算方法:一般说来,若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任意两点之间有n条等高线,等高距为d米,则这两点的相对高度H可用下面公式求算:(n-1)d米1)d米。
(2)例证:如图所示,求A、B两点间的相对高度。
A、B两点之间有3条等高线,等高距为100米,利用公式可得A、B两点间的相对高度为200米拓展延伸
陡崖高度的计算
陡崖高度 公式
陡崖绝
对高度 陡崖崖顶的绝对高度:h大≤H高h大:指重合等高线中数值最大的
d:指等高距
陡崖崖底的绝对高度:h小-dh小:指重合等高线中数值最小的
d:指等高距
陡崖相
对高度 (n-1)×d≤H<(n+1)×d
n:陡崖处重合的等高线条数
d:等高距
问题4 詹天佑在修建京张铁路时,为什么要设计成“人”字形线路 (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提示:通过延长路程,从而降低线路的坡度。
方法技巧
判断坡度大小的方法
(1)根据树木与坡面的夹角判断坡度大小。
树木的生长都是垂直于地面的,在坡面上可以观察树木与坡面之间的夹角,判断坡度的大小,如下图所示树木与坡面之间的夹角为60°,那么该坡的坡度为30°。
(2)利用等高线图判断坡度大小。
①同一等高线图上坡度的大小。
在同一等高线图上,等高线分布越密集,则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则坡度越缓。
②不同等高线图上坡度的大小。
可根据“坡度=垂直相对高度/水平距离”来确定。具体如下。
a.比例尺和等高距相同,则看等高线的疏密程度。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大;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小。例如,下图中(单位:米)的坡度由大到小为:
C>A>D>B。
b.比例尺相同,等高距不同,则相同的水平范围等高距越大,坡度越大,等高距越小,坡度越小。例如,下图中(单位:米)的坡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B>D>A>C。
c.比例尺不同,等高距相同,则比例尺越大,坡度越大,比例尺越小,坡度越小。例如,下图中的坡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A>C>D>B。
问题5 坡的形态多种多样,除了观察坡度,还需要关注哪些内容 为什么 (综合思维)
提示:(1)关注坡向:阳坡和阴坡、迎风坡和背风坡。不同的坡向,光照、降水等条件存在差异,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
(2)关注高度和坡度的组合状况:高度和坡度的组合,能够反映地貌的形态特征。例如,相对高度大、坡度大的地貌,一般比较陡峻;相对高度小、坡度小的地貌,一般比较平缓。
[思考2] 地处我国天山西部的伊犁河谷,在山体垂直变化中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在森林草场的交错带,树木只生长在山的阴坡,而阳坡多为草场,出现了山脉阴阳脸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答案:阴坡温度低,蒸发弱,土壤湿度大,林木生长旺盛,形成“阴脸”;阳坡温度高,蒸发强,土壤水分含量小,多为草场,形成“阳脸”。
问题6 除了观察高度、坡度、坡向等形态要素外,地貌观察还需要观察哪些内容 (综合思维)
提示:地貌的形状、面积、空间分布状况等。同时还要观察地面起伏状况和破碎程度。
归纳总结
地貌观察的主要内容
内容 应用

度 绝对高度 划分地貌的主要依据
相对高度 反映地面的起伏状况
坡 坡度 划分坡的重要标准,影响生产和生活,一般用坡度角或者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的比值来表示
坡向 阴坡和
阳坡 不同的坡向,光照、降水差异大,影响植物的生长
迎风坡和
背风坡
高度和坡度的组合 反映地貌的形态特征
即时训练
1.辨一辨
(1)山脉中可能既有陡峭的山峰,也有低缓的丘陵等次一级的地貌。(   )
×
(2)受机车牵引动力的限制,铁路线的最大坡度一般不超过2.5%~3%。(  )
(3)相对高度大、坡度大的地貌,一般比较陡峭;相对高度小、坡度小的地貌,一般比较平缓。(   )
(4)坡度越大的地形,相对高度也越大。(   )


×
2.连一连
答案:
3.选一选
解析:(1)B 第(1)题,根据题意,观察地点应选择在地势较高处,且四周没有遮挡物。读图可知,延安宝塔位于山顶,地势高,且视野开阔无遮挡,故应为最佳观察地点,故B项正确。
观察地貌时,应选择最佳的观察地点,按照一定次序观察地貌。下图为延安宝塔及附近景观图。据此回答(1)~(2)题。
(1)图示地区地貌观察的最佳地点应选择在(  )
A.延河大桥 B.延安宝塔
C.延安宾馆 D.延河游船
(2)在最佳地点向四周望去,视野内主要的地貌为(  )
A.河流地貌 B.风沙地貌
C.黄土地貌 D.冰川地貌
解析:(2)C  第(2)题,延安位于黄土高原上,该地区主要地貌为黄土地貌,故C项正确。
观察地貌时,应选择最佳的观察地点,按照一定次序观察地貌。下图为延安宝塔及附近景观图。据此回答(1)~(2)题。
读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3)~(5)题。
(3)图示地区地形地势的基本特点是(  )
①以丘陵、平原为主 ②中部高,西南、东北低
③以平原、盆地为主 ④中部低,西南、东北高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解析:(3)B  第(3)题,通过等高线可以看出,该地海拔基本在500米以下且地形有起伏,为丘陵地形,东北部和西南部地区海拔低于200米,比较平坦,为平原地形。所以该地区以丘陵、平原为主,且中部高,西南、东北低,B正确。
读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3)~(5)题。
(4)图中甲、乙两条虚线所在的地形部位分别是(  )
A.山脊、山谷 B.山脊、山脊
C.山谷、山脊 D.山谷、山谷
解析:(4)D 第(4)题,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凸向高处为山谷,凸向低处为山脊。本题中甲、乙两条虚线所在的地形部位的等高线都凸向了高处,所以均为山谷,D正确。
(5)图中陡崖顶部丙的海拔可能是(  )
A.320米 B.450米
C.680米 D.540米
解析:(5)D 第(5)题,该陡崖处有4条等高线在此重合,数值最大的一条等高线是500米,所以该陡崖的顶部(设为h)海拔范围为500米≤h<600米,D
正确。
读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3)~(5)题。
图表解读
技法点拨
等高线地形图
典型图示 解读步骤
(1)根据等高线数值和疏密程度判断地势和地形。
判断地势高低 主要根据等高线数值的大小来判定。数值大,地势高;数值小,地势低。
宏观地貌判读 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盆地等
微观地貌判读 山岭、河谷、河岸、陡崖
(2)判断河流的流向。
河流发育于沟谷,由高处流向低处,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凸出方向相反。
(3)结合地貌特征判断气候特征及差异。
判断气候特征 气候特征应结合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势高低、坡向(阳坡气温高,蒸发强;阴坡气温低,蒸发弱)等因素
判断气
候差异 气温差异 求出高度差,再用气温垂直递减率0.6 ℃/100 m计算温度差,地势越高气温越低
降水差异 迎风坡降水多于背风坡
光照差异 阳坡多于阴坡,同一种植被在阳坡的分布上界高于阴坡
对点练习
读我国东南丘陵局部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1)~(3)题。
(1)图示地区河流干流的大致流向是(  )
A.自东南流向西北 B.自东北流向西南
C.自西北流向东南 D.自西南流向东北
解题思路:第(1)题,河流流向的判断,根据图中等高线的特征进行分析。据图可知,该区域河流干流自左上流向右下,由等高线图可知,河流干流地区西北高东南低,故河流干流流向为西北流向东南。故选C。
答案:(1)C
(2)图示地区陡崖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
A.40 m B.120 m
C.200 m D.280 m
读我国东南丘陵局部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1)~(3)题。
解题思路:第(2)题,本题考查陡崖的相对高度,计算陡崖相对高度的公
式:(n-1)×d≤H<(n+1)×d(n表示重叠的等高线的条数,d表示等高距,H表示陡崖的相对高度),结合图示信息可知该区域等高距为50 m,图中陡崖重叠处等高线条数为2条,根据公式计算,陡崖的相对高度50≤H<150,故选B。
答案:(2)B 
(3)图示①②③④处流速最快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读我国东南丘陵局部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1)~(3)题。
解题思路:第(3)题,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中坡度的判断,根据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进行判断,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③处等高线最密集,因此坡度最大,所以河流的流速最快,故选C。
答案:(3)C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一、选择题
1.选择在丙地观察地貌的主要原因是该地(  )
A.海拔最高 B.视野广阔
C.海拔最低 D.起伏较小
读图,回答1~3题。
解析:1.B  第1题,应选择视野比较广阔的地方,而非简单的位置高低,应该是地貌形态之间的空间组合关系,是一种相对关系;同时距离也是一个基本的条件,如果距离太远,人的视力观察到的内容也有较大的变化。
解析:2.D  第2题,读图可知,乙地比丙地海拔高。阴坡和阳坡在图中无法判断。
2.与丙地相比,乙地(  )
A.为阴坡 B.海拔低
C.为阳坡 D.海拔高
读图,回答1~3题。
解析:3.D 第3题,据图可知,丁地比甲地海拔高,坡度小。
3.与甲地相比,丁地(  )
A.海拔低,坡度大 B.海拔低,坡度小
C.海拔高,坡度大 D.海拔高,坡度小
读图,回答1~3题。
解析:4.B 第4题,读图可知,丙处等高线由低值向高值弯曲,为山谷,B正确。
读山东省潍坊市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4~5题。
4.丙地所在的山体部位是(  )
A.陡崖 B.山谷
C.鞍部 D.山脊
读山东省潍坊市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4~5题。
5.关于该区域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甲位于乙的西北方向
B.乙的海拔高度小于400米
C.丁的坡度比丙的坡度陡
D.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解析:5.C  第5题,甲位于乙的西南方向(图中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A错误;乙海拔400~450米,B错误;丙、丁相比而言,丁处等高线更密集,坡度更大,C正确;地势东南高,西北低,D错误。
二、非选择题
6.读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图中数码表示的地形部位名称。
①   ,②   ,⑤   ,⑥   。
解析:第(1)题,①位于两个山峰之间是鞍部;②等高线向高处凸出是山谷;⑤等高线向低处凸出是山脊;⑥多条等高线重合,是陡崖。
答案:(1)鞍部 山谷 山脊 陡崖
6.读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回答下列问题。
(2)③④两点的高差为      米,若两地图上距离为4.5厘米,其实际水平距离是     千米。
解析:第(2)题,从等高线地形图看出,③④两点的海拔分别是428米和
571米,故两地高差为143米。图中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2千米,故4.5厘米代表实地距离9千米。
答案:(2)143 9
6.读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回答下列问题。
(3)小河干流的流向为        。
解析:第(3)题,河流发育于山谷,其等高线的凸出方向为高处,故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凸出方向相反,按照指向标的判定方法,确定小河干流大致自北向南流。
答案:(3)大致自北向南流
6.读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回答下列问题。
(4)在小河旁有A、B两个取水口(AC和BC两条线)把水引到C处,应选择的方案是    线,理由是   。
解析:第(4)题,根据等高线可知,A点较C点海拔高,故AC线虽然引水距离较长,但水从水库引出后可以顺着地势自流,而C处地势比B处高,不便于自流引水。
答案:(4)AC AC线虽然引水距离较长,但水从水库引出后可以顺着地势自流,而B处地势比C处低,不便于自流引水
6.读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回答下列问题。
(5)图中⑥的相对高度H的范围是       。
解析:第(5)题,陡崖的相对高度公式为“(n-1)×d≤H<(n+1)×d”,n表示重叠的等高线的条数,d表示等高距,H表示陡崖的相对高度。⑥处两条等高线重合,等高距为50米,故图中⑥的相对高度H的范围是50~150米。
答案:(5)50米≤H<150米
三、选做题
7.甲、乙两地点之间有三条道路相连。某地理活动小组测绘了这三条道路的纵向剖面图。读图,回答(1)~(2)题。
(1)甲、乙两地点间高差大致为(  )
A.80 m B.110 m
C.170 m D.220 m
解析:(1)B 第(1)题,读图可知,剖面线两端是甲、乙两点,甲地海拔约260 m,乙地海拔150 m,甲、乙两地点间高差大致为110 m,B正确。
7.甲、乙两地点之间有三条道路相连。某地理活动小组测绘了这三条道路的纵向剖面图。读图,回答(1)~(2)题。
(2)在对应的地形图上可以看出(  )
A.道路①为直线
B.道路②经过甲、乙两地间的最高点
C.道路③最长
D.道路①和②可能有部分路段重合
解析:(2)D  第(2)题,在对应的地形图上可以看出道路①路程最长,坡度最小,为曲线;根据剖面线海拔,道路②没有经过甲、乙两点间的最高点;道路③最短;道路①和②剖面线的右侧形态相同,可能有部分路段重合,D正确。(共53张PPT)
第四章 地貌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
目标导航
课标要求 素养目标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1.区域认知:结合区域特征,归纳各种地貌在我国的地区分布规律;认识各地貌分布区的气候、水文特征。
2.综合思维:通过常见地貌类型的学习,了解各类地貌的形成过程,运用图像等资料,描述各种地貌的主要特点,分析地貌与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3.人地协调观:分析各种地貌对人们生产与生活的影响。
4.地理实践力:学会在野外或运用图片、视频对当地的地貌进行观察、识别、描述。
预习导学
导学探究
拓展探究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预习导学
自主预习
一、喀斯特地貌
结合教材第66~69页相关知识,完成以下内容。
1.概念:组成地壳的 性岩石(如石灰岩等),在适当条件下,其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2.分布:我国的 、贵州、云南等地。
可溶
广西
3.类型
类型 特征
地表
喀斯特
地貌 溶沟 呈长条形或网格状,地面高低不平
洼地 底部平坦
峰丛、峰林 呈锥状耸立
地下
喀斯特
地貌 . 呈层状分布;顶部向下发育石钟乳、石幔或石帘,底部向上发育石笋,石钟乳和石笋连接起来形成石柱
[思考1] 石钟乳和石笋有何不同
答案:石钟乳是自上而下生长,石笋是自下而上生长;石钟乳生长在洞顶,石笋生长在洞底。
溶洞
二、河流地貌
结合教材第69~71页相关知识,完成以下内容。
河段 流经地形 地貌景观 景观特点
上游 山区 “V”形河谷 河谷:深度大,岸壁较陡,谷底狭窄。
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石块和卵石
中、
下游 平原地区 冲积扇

冲积平原 平面上呈 形,沉积物颗粒由扇顶到扇缘由粗变细
河谷:宽而浅的槽形。
山前→河口:坡度变缓,沉积物颗粒变 .
河曲

牛轭湖 河曲:河道呈“S”形
牛轭湖:形如牛轭
河口段 地势低平 河口
. 平面形态近似三角形,沉积物颗粒由粗
变细


三角洲
[思考2] 牛轭湖是怎样形成的
答案:地势平缓地区的河曲部分被泛滥的洪水冲断颈部而与河道分离形成。
三、风沙地貌
结合教材第72~73页相关知识,完成以下内容。
1.概念:在干旱地区,以 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
2.分布:我国的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 地区;多沙的 地带、植被稀少的沙质湖岸和海岸。
风力
西北
河谷
3.类型
(1)风蚀地貌。
沙漠
雅丹
(2)风积地貌——沙丘。
①常见类型:新月形沙丘。
②根据其移动状况可分为 沙丘、半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流动沙丘在沙漠边缘会埋没房屋、道路,侵吞农田、牧场。
[思考3] 为何我国的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答案: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植被稀疏,多荒漠、戈壁,风力作用强盛,因此多风沙地貌。
四、海岸地貌
结合教材第74~75页相关知识,完成以下内容。
1.概念:海岸在 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为海岸地貌。
固定
海浪
2.地貌类型
类型 形态
侵蚀地貌 海蚀崖、海蚀 、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等
堆积地貌 沙坝、海滩(按照沉积物颗粒大小可分为砾滩、沙滩和泥滩)
平台
1.判断题
预习自评
×
(2)三角洲和冲积平原地势低平,组成物质颗粒较细,适合农耕。(   )
(3)海滩、沙坝等是常见的海岸侵蚀地貌。(   )
(4)溶沟属于地下喀斯特地貌。(   )
(5)戈壁属于风沙沉积地貌。(   )
(1)冲积平原山前部分沉积物颗粒较细,接近河口部分沉积物颗粒很粗。
(   )

×
×
×
2.选择题
(1)下列岩石广布地区能形成喀斯特地貌的是(   )
A.石灰岩 B.花岗岩 C.玄武岩 D.大理岩
(2)“V”形河谷常形成于河流的(   )
A.河口 B.下游河段
C.上游河段 D.中游河段
(3)下列地貌在海浪作用下形成的是(   )
A.三角洲 B.沙丘
C.雅丹地貌 D.海滩
A
C
D
情境诱思
导学探究
探究一 认识喀斯特地貌和河流地貌
“……在校园的时候曾经梦想去桂林,到那山水甲天下的阳朔仙境,漓江的水呀常在我心里流,去那美丽的地方是我一生的祈望……”漓江发源于“华南第一高峰”——猫儿山,流经桂林汇入西江,最终在珠江口附近入海。
[思考]
(1)(区域认知)桂林山水是什么类型的地貌 这种地貌为什么在我国北方地区不如南方地区明显
答案:喀斯特地貌。北方地区寒冷期较南方长,降水较少,且水的酸性不如南方地区强。
(2)(区域认知)文中提到的漓江自源头到河口段可分为    、    、
     。
答案:上游 中游 下游 
(3)(综合思维)河流的入海处常形成的地貌是    ,说明其成因。
答案:三角洲 河流挟带的泥沙,在河流入海处流速减缓以及海潮的顶托作用下不断沉积,形成三角洲。
要点归纳
1.喀斯特地貌
(1)喀斯特地貌的常见形态及成因。
类型 形态 成因
地表喀斯
特地貌 石芽、石林、峰林、
峰丛、孤峰、残丘 溶蚀
溶沟、溶蚀洼地、溶蚀谷地
落水洞
地下喀斯
特地貌 溶洞、地下河
石钟乳、石笋、石柱 淀积
(2)喀斯特地貌的影响。
2.河流地貌
(1)河流侵蚀地貌。
(2)河流堆积地貌。
类型 分布 示意图 地貌特点
洪积—
冲积
平原 山前 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河漫
滩平原 中下游 地势平坦宽广
三角洲 河口 多为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分布
河流弯道的侵蚀与堆积规律
河流流经弯道时,表层水流趋向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下图所示)。在实际利用中,凹岸水深,泥沙淤积少,适合建港口;凸岸泥沙沉积,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可作农业用地和聚落点。
方法技巧
即时训练
下图为某地貌景观。读图,回答(1)~(2)题。
(1)该地貌名称为(  )
A.溶洞 B.冲积扇 C.海滩 D.河口三角洲
思路点拨:第(1)题,图中地貌呈扇形,位于山脚下,为山麓冲积扇,故B正确。
答案:(1)B 
(2)这种地貌通常形成于(  )
A.河流的入海口
B.河流的发源地
C.河流的出山口
D.河流的交汇处
思路点拨:第(2)题,冲积扇通常形成于河流的出山口,故C正确。河流的入海口常发育河口三角洲,河流的发源地多发育“V”形河谷,河流的交汇处多形成冲积平原,故A、B、D错误。
答案:(2)C 
下图为某地貌景观。读图,回答(1)~(2)题。
探究二 认识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
情境诱思
“魔鬼城”又称“乌尔禾风城”。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的佳木河下游乌尔禾矿区,西南距克拉玛依市100千米。这里有一处独特的风蚀地貌,形态怪异,当地的蒙古族人民将此城称为“苏鲁木哈克”,维吾尔族人民称为“沙依坦克尔西”,意为“魔鬼城”。其实,这里是典型的雅丹地貌区域,“雅丹”是维吾尔语“陡壁的小丘”之意,雅丹地貌以新疆塔里木盆地罗布泊附近的雅丹地区最为典型而得名,是在干旱、大风环境下形成的一种风蚀地貌类型。
[思考]
(1)(综合思维)这种风蚀地貌是怎样形成的
答案:在干旱地区,地表多是沙漠和戈壁,风大且频繁,风及其挟带的沙粒冲击和摩擦岩石,天长日久而形成。
(2)(区域认知)雅丹地貌有什么特点
答案:雅丹地貌由不规则的沟槽和垄脊相间构成,垄脊高度和长度不一,走向与主风向一致,沟槽内常有沙子堆积。
要点归纳
1.风沙地貌
(1)主要风蚀地貌差异及地貌特点。
地貌 形成过程 地貌特点
风蚀柱 垂直节理发育的厚层岩石经过长期的风蚀作用后形成柱状 柱状岩石
风蚀
蘑菇 突起的孤立岩石的下部遭受较强烈的风沙侵蚀 岩石上部宽大,下部窄小
雅丹
地貌 极干旱区干涸的河、湖底,常因干旱裂
开,风沿裂隙吹蚀,裂隙越来越大,原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沟槽,沟槽之间为鳍形垄脊,形成雅丹地貌 由不规则的沟槽和垄脊相间分布;垄脊高度和长度不一;走向与主风向一致,沟槽内常有沙子堆积
(2)水岸沙丘形成条件。
①沙丘形成的动力条件——盛行风,特别是在泥沙露出水面、大风日数多且风力强劲的地区。
②沙丘形成的物质来源——泥沙,河流泥沙含量大,且该地水流速度慢,泥沙在河床沉积。
③沙丘形成的水文条件——河流水位降低,泥沙裸露且干燥。
根据风力堆积物判断风向的方法
(1)根据沙丘形状判断风向。
方法技巧
(2)根据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
2.海岸地貌
(1)海岸侵蚀地貌。
(2)海岸堆积地貌。
类型 特点 海岸类型
海滩 砾滩 海滩由物质颗粒较大的砾石组成 岩石海岸
沙滩 海滩由颗粒较小的沙粒组成 砂质海岸
泥滩 由淤泥组成 淤泥质海岸
水坝 呈长条形堤状 砂质海岸
其他地貌类型举例
(1)冰川地貌。
冰川对地球表面的侵蚀、搬运和堆积导致地表形态变化所形成的地貌。分为冰川侵蚀地貌和冰川堆积地貌。现代冰川主要分布在两极地区和中低纬度高山和高原地区。第四纪大冰期,冰川地貌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北美大陆,留下了大量的冰蚀湖(北美五大湖)和峡湾(挪威西峡湾)。
拓展延伸
(2)黄土地貌。
黄土是第四纪时期主要由风力搬运堆积而成的一种灰黄色或棕黄色的特殊土状堆积物。在流水作用、重力坍塌作用和风力吹蚀作用下,形成沟壑纵横、地面支离破碎的黄土地貌景观。黄土地貌主要有黄土沟谷、黄土沟间地等类型,黄土塬、黄土墚和黄土峁是最为基本的三种黄土沟间地貌。中国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厚度最大的国家,其中又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集中。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流水不断侵蚀,因此造就了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表景观。
即时训练
读图,图中等高线(单位:米)表示一种风力堆积的地表形态,回答(1)~(2)题。
(1)图示地区的盛行风向是(  )
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思路点拨:第(1)题,该沙丘的西北坡为缓坡——迎风坡,从图中等高线和方向标分析,盛行风是西北风,故B项正确。
答案:(1)B
(2)该类地形在我国可能广泛分布的地区是(  )
A.东北地区 B.东南地区
C.西北地区 D.西南地区
思路点拨:第(2)题,沙丘为风沙堆积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西北地区地处我国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地表多沙漠和戈壁,风大且频繁,风沙地貌广布,故C项正确。
答案:(2)C
读图,图中等高线(单位:米)表示一种风力堆积的地表形态,回答(1)~(2)题。
拓展探究
知识拓展
喀斯特地貌区的石漠化
石漠化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也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中国是世界上石漠化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以贵州最为严重。
(1)石漠化的危害:石漠化地区极易发生山洪、滑坡、泥石流,加上地下岩溶发育,导致水旱灾害频繁发生,几乎连年旱涝相伴;同时石漠化山地岩石裸露率高,土壤少,贮水能力低,岩层漏水性强,极易引起缺水干旱,而大雨又会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由于水土流失严重,中国西南大部分地区缺水,一些地方还存在工程性缺水现象。
(2)石漠化的成因:岩溶地区丰富的碳酸盐岩具有易淋溶、成土慢的特点,是石漠化形成的物质基础。山高坡陡,气候温暖,雨水丰沛而集中,为石漠化形成提供了侵蚀动力和溶蚀条件。岩溶地区人口密度大,经济贫困,群众生态意识淡薄,各种不合理的土地资源开发活动(主要表现为过度樵采、不合理的耕作方式、过度开垦、乱砍滥伐、过度放牧等)频繁,导致土地石漠化。
(3)石漠化的防治。
①管理措施:健全法律法规,严格管理;控制当地人口数量;生态移民。
②工程措施:修建水平梯田;平整土地;修建水库。
③生物措施:解决农民的生活用粮、用柴等问题,恢复自然植被;调整农业用地结构。
④技术措施:采用喷灌、滴灌等先进灌溉技术,节约和充分利用水资源。
拓展训练
石漠化景观是喀斯特环境恶化最直接的标志。如图是贵州清镇王家寨小流域石漠化图。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地表坡度对石漠化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形坡度15°以下地区无石漠化景观
B.地形坡度20°以上地区只存在轻度石漠化景观
C.地形坡度越大,极强度石漠化景观分布概率越高
D.潜在石漠化景观在地形坡度35°以上地区的分布概率高
解题思路:第(1)题,根据图例及图可知,地形坡度约10°以下地区无石漠化景观 ,A错。地形坡度20°以上地区存在轻度、极强度、潜在石漠化景观,B错。地形坡度越大,极强度石漠化景观分布概率先增大,超过15°后减小,C错。潜在石漠化景观在地形坡度35°以上地区的分布概率高,
D对。
答案:(1)D
石漠化景观是喀斯特环境恶化最直接的标志。如图是贵州清镇王家寨小流域石漠化图。读图,回答(1)~(2)题。
(2)最为严重的石漠化景观出现在山地的南坡,这是因为(  )
A.南坡地形坡度大
B.南坡是迎风坡和向阳坡
C.南坡降水少
D.南坡植被覆盖率低
解题思路:第(2)题,最为严重的石漠化景观出现在山地的南坡,这是因为南坡是迎风坡和向阳坡,降水多,风化作用强,B对。两图对照,南坡地形坡度较小,A错。我国南坡是迎风坡,降水多,C错。南坡植被覆盖率高,
D错。
答案:(2)B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一、选择题
古往今来,“桂林山水甲天下”不知唤起了多少人对桂林山水的神往。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景观属于喀斯特沉积地貌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1.D 第1题,图①②③是喀斯特地貌中的天生桥、石牙、峰林等地貌,为外力侵蚀作用形成。图④为溶洞中的钟乳石,为流水化学沉积作用形成,与喀斯特淀积作用有关,D正确。
解析:2.B 第2题,景观④的代表性喀斯特地貌位于地下溶洞,落水洞、天生桥(溶洞遭受地下河长期侵蚀,上方岩石坍塌而成)、石林、峰丛位于地上,石钟乳、石笋、石柱为地下溶洞景观,B正确。
2.景观④的代表性喀斯特地貌形态有(  )
A.石芽、漏斗、落水洞 B.石钟乳、石笋、石柱
C.天生桥、石林、洼地 D.溶洞、地下河、峰丛
古往今来,“桂林山水甲天下”不知唤起了多少人对桂林山水的神往。读图,回答1~2题。
解析:3.C 第3题,由图可知,地貌在山麓地带形成,故为山麓冲积扇。
读图1和图2所示的两种地貌,回答3~4题。
3.图1所示地貌名称为(  )
A.三角洲 B.沙丘
C.冲积扇 D.沙漠
读图1和图2所示的两种地貌,回答3~4题。
4.图2所示地貌,其形成原因主要是(  )
A.风力侵蚀 B.风力堆积
C.流水侵蚀 D.流水堆积
解析:4.B 第4题,图2为沙丘,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
读下面两幅图,图1是上海豫园名石“玉玲珑”,图2是台湾东北海岸野柳地质公园中最著名的海岸怪石“女王头”,回答第5题。
5.“玉玲珑”“女王头”独特形态的成因分别是(  )
A.风力侵蚀作用、流水侵蚀作用
B.海水侵蚀作用、风力侵蚀作用
C.流水侵蚀作用、海水侵蚀作用
D.风力侵蚀作用、海水侵蚀作用
解析:C 根据题干,上海位于湿润地区,风力作用微弱,流水侵蚀作用较强,石灰岩是一种可溶性岩石,易受流水的侵蚀与溶蚀而形成各种形态。“女王头”位于沿海地区,受海水侵蚀作用形成。
二、非选择题
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地貌类型与Ⅰ、Ⅱ、Ⅲ三地对应的正确顺序是
     。
(2)简要说明造成Ⅰ、Ⅱ、Ⅲ三地地貌形态差异的主要原因。
解析:由图可知,Ⅰ地位于河流上游,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形成“Ⅴ”形河谷;Ⅱ、Ⅲ分别位于河流中下游和入海口,以流水堆积作用为主,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答案:(1)②③①
(2)Ⅰ地位于河流上游,属低山丘陵地形,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形成“Ⅴ”形河谷;Ⅱ、Ⅲ两地区地势平坦,水流平缓,以流水堆积作用为主,分别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三、选做题
7.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丹娘沙丘,位于高原半湿润季风区,它背倚葱茏青山,面临蓝绿色的雅鲁藏布江,连绵的沙丘构成了波涛起伏的沙海。图1为丹娘沙丘附近等高线示意图,图2为丹娘沙丘景观图。读图,回答(1)~(3)题。
(1)丹娘沙丘的成因主要是(  )
A.流水堆积 B.风力堆积
C.冰川堆积 D.海浪堆积
解析:(1)B 第(1)题,丹娘沙丘位于大峡谷中,不可能是海浪堆积、冰川堆积,故C、D项错误;流水堆积往往形成平原,故A项错误;该地的沙丘主要是在风力作用下由沙粒聚成的沙堆,故B项正确。
(2)该沙丘的沙源主要来自(  )
A.印度洋海滩
B.沿岸疏松的土壤
C.塔克拉玛干沙漠
D.附近沙洲和河漫滩
7.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丹娘沙丘,位于高原半湿润季风区,它背倚葱茏青山,面临蓝绿色的雅鲁藏布江,连绵的沙丘构成了波涛起伏的沙海。图1为丹娘沙丘附近等高线示意图,图2为丹娘沙丘景观图。读图,回答(1)~(3)题。
解析:(2)D  第(2)题,该地沙丘的外力作用为风力沉积作用,其沙源主要来自附近沙洲和河漫滩,故D项正确;附近土壤不会形成沙丘,故B项错误;距离印度洋和塔克拉玛干沙漠较远,故A、C项错误。
(3)丹娘沙丘增长速度最慢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7.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丹娘沙丘,位于高原半湿润季风区,它背倚葱茏青山,面临蓝绿色的雅鲁藏布江,连绵的沙丘构成了波涛起伏的沙海。图1为丹娘沙丘附近等高线示意图,图2为丹娘沙丘景观图。读图,回答(1)~(3)题。
解析:(3)B 第(3)题,沙丘是在风力作用下形成的,冬、春季节,风力较大,有利于沙丘的增长;夏季风力较小,降水较多,沙丘增长速度最慢,故B项
正确。(共8张PPT)
章末整合
体系构建
走进地理活动
体系构建
走进地理活动
地理活动
流水侵蚀与堆积地貌形成的模拟实验
1.实验器材
木板和木条制成的可升降木槽(下图)、颗粒大小不同的沙子、自来水若干瓶、直尺等。
2.实验步骤
(1)在木槽斜面A中,铺上具有一定湿度和厚度的沙层。
(2)取一瓶水至斜面A顶端缓缓倒下,使水流呈线状,观察A、B面上沙层的变化,并加以记录。
(3)重复上述1、2步,加快倒水的速度,对比观察A、B面上沙层的变化差异,并加以记录。
(4)重复上述1、2步,加大A面的倾斜角度,观察A、B面上沙层的变化情况,并加以记录。
3.实验记录
(1)记录步骤3中A面上冲沟的深度变化,以及步骤4中B面上的堆积物数量的变化。
(2)记录B面上形成的堆积物颗粒大小的变化。
4.实验分析和应用
(1)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分析河流上游河谷多呈“V”形的原因。
(2)根据上述实验结果,指出冲积扇从扇顶至扇缘表面颗粒物大小差异并说明原因。
[思考]
(1)通过步骤3可以发现A面上冲沟的深度变    (填“深”或“浅”),通过步骤4可以发现B面上的堆积物数量变    (填“多”或“少”)。
答案:(1)深 多
(2)实验中还发现在B面上形成的堆积物越靠近上游方向颗粒物越   (填“大”或“小”),可推断在越靠近上游的方向,流速越    (填“快”或“慢”),流水的搬运能力越   (填“强”或“弱”)。
答案:(2)大 快 强
(3)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分析河流上游河谷多呈“V”形的原因。
答案:(3)河流上游流经山区,落差大,流速快,河流下蚀作用强,导致河谷多呈“V”形。
(4)根据上述实验结果,指出冲积扇从扇顶至扇缘表面颗粒物大小差异并说明原因。
答案:(4)冲积扇从扇顶到扇缘颗粒物由粗到细。从扇顶到扇缘地面逐渐降低,坡度逐渐变小,水流速度变缓,流水的搬运能力越来越弱,沉积物颗粒逐渐变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