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植被与土壤课时课件(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植被与土壤课时课件(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2-10 06:27:04

文档简介

(共66张PPT)
第二节 土壤
目标导航
课标要求 素养目标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区域认知:了解不同土壤分布区的地理环境特征。
2.地理实践力:野外学会观察自然土壤、耕作土壤剖面。
3.综合思维:结合各地土壤标本,理解影响该地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并分析土壤发育的形成过程。
4.人地协调观:了解土壤对生物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理解土壤养护的措施,培养人地的协调发展。
预习导学
导学探究
拓展探究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预习导学
自主预习
一、观察土壤
结合教材第88~90页相关知识,完成以下内容。
1.土壤概念:陆地表层具有一定 ,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物质组成:矿物质、有机质、 和空气。
3.野外观察内容
(1)土壤颜色:如黑土、红壤等是以 来命名的。
肥力
水分
颜色
(2)土壤质地: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可分为如下三种类型。

土壤
类型 特征
通气、透水性能 保水、保肥、蓄水性能 对农业的影响
砂土 . 弱 有机质容易分解,易耕作
壤土 良好 . 的理想土壤
黏土 差 . 有机质分解缓慢,易积累,但质地黏重,不易耕作

农业生产

(3)土壤的剖面构造。
①耕作土壤剖面及各土层特点。
耕作
②森林土壤剖面及各土层特点。
腐殖质
淀积
母质
[思考1]土地与土壤有什么区别
答案:土地是指陆地表层一定范围内全部自然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组成。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结合教材第91~92页相关知识,完成以下内容。
1.成土母质: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土壤 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2.生物: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通过 循环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
矿物质
生物
气候
3.气候
(1)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
(2) 的分布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
4.地貌:地貌对土壤发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山顶与山麓、 、迎风坡与背风坡的土壤发育不同。
5.时间: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 ,土层分化越明显。
6.人类活动:自然土壤在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 。
[思考2]亚马孙河流域的土壤为什么贫瘠
答案:亚马孙河流域位于赤道附近,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土壤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自然土壤用于耕作时,很快会变得贫瘠。
阳坡与阴坡
越厚
耕作土壤
三、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结合教材第92~94页相关知识,完成以下内容。
1.功能
(1)土壤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是联系 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
(2)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是 生存的场所和营养来源。
(3)土壤具有重要的 功能。
(4)土壤是人类可以利用的珍贵的自然资源。
有机界
动物、微生物
蓄水、保水
2.利用与保护
(1)对不能满足 需要的土壤进行改良或改造。
(2)对优良的土壤要注重 ,以保持土壤持续提供高效肥力的能力。
(3)保持土壤肥力的方法:休耕、 、作物轮作、广施农家肥等。
耕作
种养结合
种植绿肥
1.判断题
预习自评
×
(1)黑土、红壤等是根据土壤的颜色来命名的。(   )
(2)从山顶到低平洼地,由于成土母质的颗粒存在由粗到细的变化规律,依次分布着砾质土、壤土、砂土和黏土。(   )
(3)人们会设法对不适合种植农作物或种植产量低的土壤进行改良和改造,而对那些优良的土壤不需要养护。(   )

×
2.选择题
(1)以下不属于自然土壤剖面结构的是(   )
A.枯枝落叶层 B.淀积层 C.犁底层 D.母质层
(2)下列叙述属于生物对土壤的影响的是(   )
A.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B.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的过程,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
C.其分布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
D.其对土壤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3)亚马孙河流域的人们改良土壤的方法是(   )
A.生物炭 B.休耕 C.绿肥 D.轮作
C
B
A
3.连线题
将黄淮海平原调控水盐运动的措施和其具体方法、目的连线。
答案:
情境诱思
导学探究
探究一 观察土壤
材料一 土壤质地状况是拟定土壤利用、管理和改良措施的重要依据。肥沃的土壤不仅要求耕层的质地良好,还要求有良好的质地剖面。虽然土壤质地主要决定于成土母质类型,有相对的稳定性,但耕作层的质地仍可通过耕作、施肥等活动进行调节。
材料二 某土壤剖面。
[思考]
(1)(综合思维)分析土壤剖面各土层颜色变化的原因。
答案:有机质和金属矿物质通过水的运移和淀积影响不同土层的颜色。
(2)(综合思维)评价土壤疏松度的影响,推理影响土壤疏松度的因素。
答案:土壤疏松不但可以增加土壤的透气性,而且能够减少水分的蒸发。此外,较疏松的土壤往往地温也较高,在天气晴朗的时候尤为明显。因此,土壤疏松条件下可以保证土壤中良好的空气、水分、温度条件,从而促进作物根系的旺盛生长。但是疏松的土壤往往保水蓄水、保肥性能差。土壤疏松度受土壤粒径、土层结构、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
要点归纳
1.土壤组成
组成
成分 矿物质 有机质 水分(水溶液)和空气
特点 植物所需矿物养分的初始来源。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其含量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两者互为消长,调节土温,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共同影响着土壤的热量状况
2.土壤的分类
依据 类型 形成或组成 特征
土壤
颜色 黑土 由腐殖质积累而成 富含腐殖质。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北部
红壤 在高温多雨环境下发育而成 含铁、铝成分较多,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黏重。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低山丘陵地区
紫色土 由紫红色的砂岩和页岩经过风化而成 含有丰富的磷、钾成分,比较肥沃。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
质地
颗粒 砂土 以砂粒占优势 砂土保水、保肥能力较差,养分含量少,土温变化比较快,大孔隙多,毛细管孔隙少,但通气、透水性强,有机质易分解,易耕作
壤土 黏粒、粉粒、砂粒比例适中 兼有砂土和黏土的优点,不仅通气、透水性能良好,而且蓄水、保肥性能强,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质地
黏土 黏粒占优势 通气、透水性差,蓄水、保水性能强,而且有机质分解缓慢,易积累,保肥性能好,但质地黏重,不易耕作
土壤
剖面
构造 自然
土壤 剖面构造分为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母岩层 有机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腐殖质层: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淋溶层: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下渗向下运移,本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淀积层:上层土壤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母质层: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母岩层:坚硬的岩石
耕作
土壤 剖面构造分为耕作层、犁底层、自然土层 耕作层: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犁底层: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自然土层: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
在野外如何根据手指研磨土壤的感觉判断不同土壤
(1)砂土:能见到或感觉到单个砂粒。干时抓在手中,稍松开后即散落;湿时可捏成
团,但一碰即散。
(2)砂壤土:干时手握成团,但极易散落;湿时手握成团后,用手小心拿不会散开。
(3)壤土:干时手握成团,用手小心拿不会散开;湿时手握成团后,一般性触动不会
散开。
(4)粉壤土:干时成块,但易弄碎;湿时成团或为塑性胶泥,以拇指与食指撮捻不成条,呈断裂状。
(5)黏壤土:湿时可用拇指与食指撮捻成条,但往往受不住自身重量。
(6)黏土:干时常为坚硬的土块;湿时极可塑,通常有黏着性,手指间撮捻成长的可塑土条。
方法技巧
即时训练
读理想土壤成分体积比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土壤组成部分的名称。
A     ,B     。
思路点拨:第(1)题,理想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空气和水分四部分组成,成分比例最大的是矿物质,最小的是有机质。
答案:(1)空气 矿物质
思路点拨:第(2)题,土壤的四部分组成中,矿物质和有机质属于固相,水分属于液相,空气属于气相。
答案:(2)矿物质和有机质
读理想土壤成分体积比例图,回答下列问题。
(2)土壤的物质组成中属于固相的有           。
思路点拨:第(3)题,空气与水分贮存于土壤的空隙中,具有较大的流动性,二者比例常随外界气候条件以及其他因素的变化而此消彼长,理想土壤中二者比例应是比较均匀的。
答案:(3)气候
读理想土壤成分体积比例图,回答下列问题。
(3)土壤水分和空气组成比例常常随着外界     条件及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彼此消长。
思路点拨:第(4)题,四种组成部分与土壤肥力的产生有密切的关系,性状良好的土壤既能通气透水,又能蓄水保肥。
答案:(4)性状良好的土壤既能通气透水,又能蓄水保肥。
读理想土壤成分体积比例图,回答下列问题。
(4)理想土壤的性状有什么特点
探究二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情境诱思
东北 我的黑土地
嘿哟嗬……嘿哟嗬……嘿哟嗬……
东北 东北 我的黑土地
走到哪里 我都想着你
抓把黑土能攥出油
可原先为啥却那么贫瘠
嘿咗……嘿咗……嘿咗嘿
我光着脚 我裸着背
在你背上拉过犁
……
[思考]
(1)(区域认知)黑土肥沃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有机质丰富。
(2)(综合思维)黑土是在什么样的气候环境中发育形成的
答案:冷湿的气候环境。
(3)(综合思维)我国南方的湿热地区植被茂密,但发育的土壤反而有机质含量较低,比较贫瘠,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降水较多,土壤的淋溶作用强烈。
要点归纳
1.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成土母质与土壤。
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化学成分对土壤质地和化学元素的影响如图所示。
(2)气候与土壤。
(3)生物与土壤。
①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②生物对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4)地貌与土壤。
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5)时间与土壤: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6)人类活动与土壤。
人类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而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人类通过合理的耕作经营,可以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等。违反自然成土规律会造成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消极影响。
2.土壤形成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土壤肥沃的原因分析
方法技巧
土壤肥沃的原因的答题思路为“有机质来得多、去得少”,有机质的来源主要是枯枝落叶,有机质损失主要是微生物的分解、植物根系的吸收和外力侵蚀作用。
方向 答题思路
植被 植被茂盛(草类茂盛、森林丰富),多枯枝落叶(腐殖质),积累大量的有机质
微生物分解作用 纬度高(海拔高),气温低,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弱,有机质含量高
外力侵蚀作用 降水多,淋溶作用强,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
人类活动 人工培育土壤,提高土壤肥力。例如秸秆还田、施用农家肥等
即时训练
读某地成土母质分布剖面示意图,回答(1)~(2)题。
(1)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成土母质决定了(  )
A.岩石的风化产物洪积物
B.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
C.土壤的质地
D.腐殖质的含量
思路点拨:第(1)题,据所学知识可知,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B正确。
答案:(1)B
读某地成土母质分布剖面示意图,回答(1)~(2)题。
(2)甲、乙、丙、丁中,土壤发育程度最差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思路点拨:第(2)题,受地形影响,甲、乙两地地势较高,有一定坡度,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较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丙地地势较平坦,洪积物在稳定的生物、气候条件下易发育成深厚的土壤;丁地为基岩,缺少成土母质,土壤发育程度最差。D正确。
答案:(2)D
探究三 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情境诱思
家庭养花,土壤板结一直以来是花友常遇见的问题,土壤板结会造成土壤透气性差,影响根部生长,导致花卉营养不良,观赏价值降低。
[思考]
(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改良家庭养花的土壤板结问题,你有何妙招
答案:换土、增施有机肥等。
要点归纳
1.土壤的功能
(1)营养库作用:土壤是陆地生物所必需的营养物质的重要来源。
(2)生物支撑作用:包括对绿色植物的机械支撑,同时在土壤中还拥有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生物类群,支持地下生物在这里生活和繁育。
(3)雨水涵养作用:对水体和溶质流动起调节作用。
(4)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实现营养元素和生物之间的循环和周转,保持生物生命周期的生息和繁衍。
(5)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作用:包括具有对外界环境温度、湿度、酸碱性、氧化还原性变化的缓冲能力,对有机、无机污染物的过滤、缓冲、降解、固定和解毒作用。
(6)保持生物活性、多样性和生产性。
2.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
(1)人类活动对土壤影响的两面性。
(2)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
①积极影响: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可以培育出肥沃、高产的耕作土
壤,如水稻土。具体分析如下。
②消极影响:造成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消极影响。
即时训练
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图1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图2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读图,回答(1)~
(2)题。
思路点拨:第(1)题,结合材料可知,该地位于我国东部地区,为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
答案:(1)C
(1)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 B.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
C.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 D.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
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图1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图2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2)针对该土壤的特性,该地宜采用的农业技术是(  )
A.免耕直播 B.深耕改土
C.大棚温室 D.砾石压土
思路点拨:第(2)题,由下图可知。
答案:(2)B
拓展探究
知识拓展
我国典型土壤的分布与特点
类型 分布地区 特点
黑土 东北平原北部 土壤中富含腐殖质,比较肥沃
黄土 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土层深厚,但有机质含量不高,缺磷少氮
红壤 长江以南的低山丘陵 铁、铝成分较多,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黏重
紫色土 四川盆地 自然肥力高,富含各种盐类及多种微量元素,酸碱条件适中
水稻土 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和台湾西部平原 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丰富,较肥沃,多呈青灰色
拓展训练
如图为我国东部地区的三种典型土壤(黑土、水稻土、红壤)的土壤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a、b、c代表的三种土壤正确的排序组合是(  )
A.黑土、水稻土、红壤 B.水稻土、黑土、红壤
C.红壤、水稻土、黑土 D.红壤、黑土、水稻土
解题思路:第(1)题,a的有机质含量最低,是我国南方贫瘠的红壤;b的有机质含量最高,是我国北方的黑土;c的水分含量最大,是水稻土(由于水稻土长期处于水淹状态)。D正确。
答案:(1)D
解题思路:第(2)题,红壤改良可以采取增施有机肥、掺入沙子、石灰中和等措施;黑土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水稻土是人类长期耕作和培育形成的;水稻土比较黏重,透气性最差,A正确。
答案:(2)A
如图为我国东部地区的三种典型土壤(黑土、水稻土、红壤)的土壤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2)关于a、b、c三种土壤的正确叙述是(  )
A.a土壤可通过掺入沙子、施用石灰等方法进行改良
B.b土壤主要分布于我国的松嫩平原和江汉平原等地
C.c土壤是腐殖质长期积累演化形成的
D.a、b、c三种土壤中,c土壤的透气性最好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一、选择题
读土壤剖面示意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中各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为腐殖质层
B.②为淋溶层
C.③为母质层
D.④为淀积层
解析:1.D 第1题,①为有机层、②为腐殖质层、③为淋溶层、④为淀积层、⑤为母质层、⑥为母岩层,D正确。
解析:2.B 第2题,②为腐殖质层,其特点是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B正确。
读土壤剖面示意图,回答1~2题。
2.关于②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B.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C.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D.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土壤的形成受自然因素和人为耕种等的影响,经过不同的成土过程形成了不同的土壤。读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回答3~4题。
3.下列有关生物与土壤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成土母质与土壤肥力的关联最密切
B.绿色植物促进了土壤的形成
C.植物是土壤肥力的唯一来源
D.森林根系很深,树冠高大,直接提供给土壤表层的有机质多
解析:3.B 第3题,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的作用密切相关,但土壤中的矿物养分来自成土母质;森林直接提供给土壤表层的有机质较少。故选B项。
土壤的形成受自然因素和人为耕种等的影响,经过不同的成土过程形成了不同的土壤。读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回答3~4题。
4.土壤有机质含量(  )
A.亚热带森林地区温度高,植物生长量大,但土壤有机质低于温带草原地区
B.湿润地区微生物分解快,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干旱地区
C.江南丘陵水热条件好,红壤有机质含量高于黄河三角洲冲积土
D.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青藏高原寒漠土
解析:4. A  第4题,土壤有机质多少与枯枝落叶多少及热量条件有关。温度较低的地方,微生物作用慢,有机质积累多。高温湿润的地区虽然生物的生长量大,但由于微生物活动旺盛,故土壤积累的有机质少。故A项正确。
5.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有(  )
A.是四大圈层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
B.对地表物质循环有一定作用,对能量转换作用不大
C.为动物生存提供了立足的必要条件
D.是海洋和陆地的过渡地带
解析:A  土壤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在自然界中,土壤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非常活跃的场所,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并且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故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6.“保持土壤生命力、保护土壤生物多样”是2020年12月5日“世界土壤日”的主题。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图1是不同气候条件下(湿润、半干旱、干旱)土壤剖面示意图。图2是土壤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关系示意图。
(1)图1甲、乙、丙土壤剖面中,对应干旱气候的是   ;从土壤有机质积累条件考虑,在气候较寒冷的地区,     土壤最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解析:第(1)题,干旱的气候背景下,降水少,土壤淋溶层很薄,淀积层接近地表,对应乙;甲淋溶层最厚,腐殖质层较厚,土壤发育程度高,这类土壤在气候寒冷地区,微生物分解作用弱,最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答案:(1)乙 甲
6.“保持土壤生命力、保护土壤生物多样”是2020年12月5日“世界土壤日”的主题。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图1是不同气候条件下(湿润、半干旱、干旱)土壤剖面示意图。图2是土壤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关系示意图。
(2)图2说明      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其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有机质又会转化为    质及简单的无机物。
解析:第(2)题,土壤发育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图中植物通过生物循环联系了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等);在微生物作用下,有机质又会转化为腐殖质以及简单的无机物。
答案:(2)生物 腐殖
6.“保持土壤生命力、保护土壤生物多样”是2020年12月5日“世界土壤日”的主题。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二 土壤有机碳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某考察队到素有新疆“湿岛”之称的伊犁河谷进行土壤剖面采样调查,研究发现与同纬度的内蒙古草原相比,伊犁河谷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明显偏高。下图是两地的景观照片。
(3)试从气候、生物等方面,简单分析伊犁河谷土壤有机碳含量偏高的自然原因。
解析:第(3)题,注意提示角度“气候、生物”。读图可知:伊犁河谷分布有森林植被,降水量相对偏多,生物多样性更丰富,枯枝落叶多,土壤有机碳的输入量多;相比于内蒙古草原,伊犁河谷自然环境更优越,微生物作用强,土壤有机碳含量偏高。
答案:(3)伊犁河谷降水较多,植被更丰富,土壤有机碳输入量较高;伊犁河谷微生物作用更强,土壤有机碳含量偏高。(合理即可)
6.“保持土壤生命力、保护土壤生物多样”是2020年12月5日“世界土壤日”的主题。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二 土壤有机碳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某考察队到素有新疆“湿岛”之称的伊犁河谷进行土壤剖面采样调查,研究发现与同纬度的内蒙古草原相比,伊犁河谷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明显偏高。下图是两地的景观照片。
(4)在伊犁河谷森林和草场的交错带,考察队还发现了山脉的阴坡和阳坡有“阴阳脸”,这种自然现象的原因是(  )
A.阴坡没有冰川融水,只适合草场
B.阳坡因开垦和放牧,只留下草场
C.阴坡因光照较弱,适合生长常绿阔叶林
D.阳坡蒸发强,土壤湿度较小,多为草场
解析:第(4)题,阴阳坡关键在于光照的差异。伊犁河谷位于新疆,区域整体降水不多,阴坡光照较弱,蒸发较少,土壤水分含量相对较高,适合森林植被的生长(由于纬度偏高,并不是常绿阔叶林);阳坡光照条件较好,蒸发较大,土壤湿度较小,更适合草类植被的生长,C错,D正确;并不是阴坡没有冰川融水,且读图可知,阴坡多为森林,而不是草场,A错;这种差异主要与自然原因有关,并非因人类开垦和放牧导致,且阴坡也有放牧活动,B错。
答案:(4)D
6.“保持土壤生命力、保护土壤生物多样”是2020年12月5日“世界土壤日”的主题。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三 下图是某学校学生在山区挖掘的土壤剖面。
(5)同学们选择了远离道路的坡地挖掘,原因是这里(  )
①土壤肥沃 ②地形适宜,工程量较小 ③人为干扰较小 ④植被类型多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该地地形适宜,土壤剖面较厚,工程量小,更有利于土壤剖面的观察;远离道路的地区,受人为干扰较小,更有利于研究自然状态下的土壤剖面。②③正确。同学们主要为了观察土壤剖面形态构成,与土壤是否肥沃以及植被类型多少关系不大,且并无信息表明该地植被类型多,①④错。故选C。
答案:(5)C
6.“保持土壤生命力、保护土壤生物多样”是2020年12月5日“世界土壤日”的主题。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三 下图是某学校学生在山区挖掘的土壤剖面。
(6)完成土壤剖面观察后,同学们将土壤分层回填,目的是(  )
A.减少对土壤的破坏
B.增加劳动实践的强度
C.增加原土壤的肥力
D.丰富研究学习的内容
解析:第(6)题,通过将土壤分层回填,尽量恢复土壤原本形态,减少对土壤的破坏,这样做无法增加原土壤的肥力,A正确,C错;与增加劳动实践强度和丰富研究学习内容关系不大,B、D错。
答案:(6)A
三、选做题
7.土壤有机碳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其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土壤肥力的高低。下图为武夷山不同海拔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与深层土壤相比,表层土有机碳含量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
A.植被凋落物较多
B.凋落物腐殖化较弱
C.土壤质地紧实
D.土壤通气性差
解析:(1)A 第(1)题,植被凋落物主要集中在表层,且表层土壤的温度、湿度、土壤质地等环境更有利于凋落物腐殖化过程的进行,使得表层有机碳不断累积,A正确、B错误。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作为土壤有机碳来源的植被凋落物变少,且由于土壤质地变紧实,使得表层土壤有机质等物质向下输送受到限制,深层土壤较表层有机碳含量低,C、D错误。
7.土壤有机碳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其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土壤肥力的高低。下图为武夷山不同海拔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2)武夷山高海拔地区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于低海拔地区,其主要原因是高海拔地区(  )
A.常年维持高温 B.微生物活性低
C.土壤呼吸作用强 D.有机质矿质化速率快
解析:(2)B  第(2)题,武夷山高海拔地区气温较低,微生物活性低,土壤呼吸作用弱,有机质矿质化速率缓慢,有利于有机碳在土壤中的累积,B
正确。(共54张PPT)
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第一节 植被
目标导航
课标要求 素养目标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区域认知:了解区域主要植被类型,了解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草原与荒漠植被的分布地区。
2.综合思维:掌握各种植被的分布规律,并分析形成的原因,分析植被的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地理实践力: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能够对主要植被进行识别、描述。
4.人地协调观:通过实地调查或观看影像,体会珍惜爱护天然植被,因地制宜营造人工植被的重要性。
情境探究
图表解读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情境探究
情境诱思
世界植被探险
2020年中秋和国庆假期,家在广州的小明和小华同学利用小长假,整理和搜集了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植被景观,并进行了对比分析,探究植被分布规律及形成原因。下面为两名同学搜集的景观图。
问题1 什么是植被 植被有哪些类型 (区域认知)
提示: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称为植被。植被分为天然植被和人工植被。天然形成的植被,如森林、草原、荒漠等,叫作天然植被;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如经济林、人工草场等,叫作人工植被。
[思考1] 图3中的梯田属于人工植被吗
答案:梯田是人为种植的农田,属于人工植被。
提示:①植被生长过程中,改造其生长的土壤、水分等环境条件。②在稳定的植被中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③天然植被一般按类型有规律地分布在适宜其生长的地方,并具有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
问题2 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植被类型,植被与环境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综合思维)
温馨提示
植物的指示作用
植物生长对周围环境的依赖很大,因此它对其生长的环境往往有明显的指示作用。有什么样的环境就可能有相应的植物种类分布。例如:骆驼刺的生长反映了干旱环境;芦苇的生长反映了多水的环境;冷杉为喜阴植物;马尾松为喜光植物,生长在酸性土壤中。可见,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植物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
归纳总结
植被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要素 影响
气候 气候
对植被 ①热量:决定了植物的种类、生长速度、生长量,热量条件的不同使得自然植被呈现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②光照:影响着喜光、喜阴植物的生长,喜光植物向阳一侧生长好。
③降水:同一纬度,降水从沿海向内陆减少。从沿海向内陆植被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荒漠的分布规律;同一地点,降水多的年份树木生长好,年轮宽
植被
对气候 森林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森林茂密的地区,空气湿度
大,气温日较差小
地貌 地貌
对植被 ①山地阳坡和阴坡植被不同。马尾松生长在阳坡,而冷杉生长在阴坡。
②海拔不同,水热组合不同。因此山区植被呈现垂直分异特征。
③受地形的阻挡,形成迎风坡和背风坡,山脉两侧植被截然不同。如:安第斯山脉南部大陆西岸为迎风坡,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东岸为背风坡,形成温带草原和荒漠;天山北坡有森林,南坡则没有
植被
对地貌 一方面加快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状态
水文 水文
对植被 水文条件影响植物的数量、种类
植被
对水文 植被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促进水循环,减小河流含沙量,增加下渗,降低径流量的变化幅度
土壤 土壤对
植被 土壤肥力、水分含量、特性等影响植被生长,如茶树耐酸怯碱,喜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
植被对
土壤 植物生长可以改变土壤的性质,如:大豆可以固氮;亚热带气候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导致土壤有机酸含量增加,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思考2] 热带雨林垂直分层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上层植被与地表植被类型有何不同
答案:不同的植物对光照需求不同。上层植被属于喜光植物,地表植被属于喜阴植物。
温馨提示
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包括两个含义。一是不同自然环境下的植被不同,它们的空间分布主要受水分的影响。例如:森林一般分布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草原一般分布于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荒漠一般分布于亚热带和温带干旱地区。二是不同植被对自然环境的作用不同。例如:森林可以影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抵御风沙、调节气候、净化环境、保护周围其他生态系统的作用;草原也有防治沙化和水土流失的作用。
问题3 图1中的各种植被类型具有哪些特征 与其相对应的气候具有什么特征 (综合思维)
提示:图1中的各类植被属于森林植被。森林主要分布在热带和温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
(1)热带雨林。
主要分布 热带雨林气候区和 气候区
气候特点 终年高温,降雨丰沛
景观特征 全年旺盛生长;植物种类丰富、植被高大茂密、 结构复杂,有数量丰富的藤本、附生植物等,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热带季风
垂直
(2)常绿阔叶林。
主要分布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 气候区
气候特点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且无明显干季
景观特征 森林常绿,乔木多 ,花期多集中在春末夏初,垂直结构较简单,藤本植物、附生植物较少,少板根和茎花现象
亚热带湿润
革质叶片
(3)落叶阔叶林(夏绿林)。
主要分布 温带季风气候区和 气候区
气候特点 夏季炎热或温暖,冬季寒冷或温和,降水适宜
景观特征 乔木叶片 ,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温带海洋性
宽阔
(4)亚寒带针叶林。
主要分布 的亚寒带地区
气候特点 夏季 、温和,冬季漫长、寒冷
景观特征 针叶林以松、杉类植物为主,树叶缩小为针状,以 .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
短促
抗寒抗旱
[思考3] 图1中植被景观由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
林→亚寒带针叶林的变化体现了哪种因素对植被的影响
答案:热量。
问题4 图2中的草原和荒漠植被有什么特征 与其对应的气候类型是哪种 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 (综合思维)
提示:在热带和温带,当水分条件不能满足森林生长时,便出现以草本为主的植被,即草原;而在水分更少的干旱地区,则形成荒漠植被。
植被类型 对应气候 景观特征 我国的分布
热带草原 热带草
原气候 湿季草原葱绿,干季 ,散生着乔木或灌木 无
温带草原 温带大
陆性气候 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低,分布有较为矮小的灌木 我国的内蒙古高原
地区
热带荒漠 热带沙
漠气候 荒漠景观,植被稀疏,以旱生灌木为主,具有耐长期干旱的形态和结构 无
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温带荒漠 温带大陆
性气候
草类枯黄
方法技巧
图示法分析植被与气候的关系(以亚欧大陆为例)
特别提醒
(1)相同的植被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尽相同,如落叶阔叶林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2)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植被类型不是热带沙漠,而是热带荒漠。
(3)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植被不唯一,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植被类型为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
问题5 通过这次活动,请你总结如何进行植被类型的判读 (综合思维)
提示:总结如下。
(1)根据气候类型判断。
①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的植被类型为热带(季)雨林。
②热带草原气候区的植被类型为热带草原。
③热带沙漠气候区的植被类型为热带荒漠。
④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区的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
⑤地中海气候区的植被类型为常绿硬叶林。
⑥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植被类型为落叶阔叶林。
⑦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区的植被类型为亚寒带针叶林。
⑧温带大陆性气候区的植被类型为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
(2)根据植被的垂直结构、生态特征判断。
①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常见茎花、板根的为热带雨林。
②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花期多集中在春末夏初的为常绿阔叶林。
③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夏季葱绿、秋冬季落叶的为落叶阔叶林。
④叶片呈针状的为针叶林。
⑤以高大的草本植物为主,也有乔木和灌木分布的为热带草原。
⑥以低矮的草本植物为主,没有乔木,有低矮灌木分布的为温带草原。
即时训练
1.辨一辨
(1)植被就是植物。(  )
×
(2)一般而言,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区,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简单。(   )
(3)与热带雨林相比,常绿阔叶林垂直结构较简单,藤本植物、附生植物较少,少板根和茎花现象。(   )
(4)热带草原中都散生着乔本或灌木,而温带草原中都没有乔木和灌木。
(   )
(5)热带沙漠气候区的植被类型是热带沙漠。(   )
×

×
×
2.连一连
答案:
将下列植被与其对应的气候类型、气候特点连线。
3.选一选
解析:(1)D  第(1)题,东北地区降水多,植被类型以森林为主;西北地区降水少,植被类型以荒漠和草原为主。因此导致两地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为降水,故D正确。
植被的生长受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其中,对植被生长影响最大的自然因素为气候。植被对自然环境还具有指示作用,可反映自然环境的某些特征。据此回答(1)~(2)题。
(1)造成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热量
C.光照 D.降水
(2)下列植被中,能指示干旱环境的是(  )
解析:(2)A  第(2)题,读图可知,A为胡杨林,可指示干旱环境;B为苹果,可指示晴暖环境;C为苔藓,可指示阴冷环境;D为甘蔗,可指示湿热环境。故A正确。
植被的生长受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其中,对植被生长影响最大的自然因素为气候。植被对自然环境还具有指示作用,可反映自然环境的某些特征。据此回答(1)~(2)题。
每当秋风吹起,一片片银杏叶由绿变黄,成为秋天最绚烂的景象。10月底至11月初可以去北京的钓鱼台银杏大道,11月中下旬可以转战浙江的长兴十里古银杏长廊,11月中旬至12月初是在云南腾冲银杏村游玩的好时节。据此回答(3)~(5)题。
(3)银杏林属于(  )
A.落叶阔叶林
B.常绿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解析:(3)A  第(3)题,从材料和银杏叶的叶片图可知,银杏叶属于阔叶林。每当秋风吹起,一片片银杏叶由绿变黄,且从图片中可以观察出有大量落叶,颜色变化明显,典型属于落叶阔叶林,A正确。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区的典型植被,树叶更替颜色变化不明显,B错误。常绿硬叶林是地中海气候区的典型植被,且树叶更替颜色变化不明显,不符合我国分布的银杏林植被特点,C错误。针叶林是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区的典型植被,一般分布在气候较为寒冷的地区,树叶多为针状,D错误。
(4)以上地区银杏叶变黄的时间不同,其主要影响因素为(  )
A.地形 B.降水
C.光照 D.热量
每当秋风吹起,一片片银杏叶由绿变黄,成为秋天最绚烂的景象。10月底至11月初可以去北京的钓鱼台银杏大道,11月中下旬可以转战浙江的长兴十里古银杏长廊,11月中旬至12月初是在云南腾冲银杏村游玩的好时节。据此回答(3)~(5)题。
解析:(4)D  第(4)题,从材料可知,北京、浙江、云南纬度依次变低,纬度越低,热量越充足,气温越高,银杏叶变黄的时间越晚,故主要影响因素为热量,D正确。
(5)近年来银杏叶变黄的时间偏晚,原因可能是(  )
A.气候变干 B.气候变暖
C.温差增大 D.光照减弱
每当秋风吹起,一片片银杏叶由绿变黄,成为秋天最绚烂的景象。10月底至11月初可以去北京的钓鱼台银杏大道,11月中下旬可以转战浙江的长兴十里古银杏长廊,11月中旬至12月初是在云南腾冲银杏村游玩的好时节。据此回答(3)~(5)题。
解析:(5)B  第(5)题,结合材料可知,影响银杏树叶变黄的主要因素是热量,气温越高,银杏叶变黄的时间越晚,近年来银杏叶变黄的时间偏晚,说明气候变暖可能是主要原因,B正确。气候变干反映的是水分因素,和温度无关,A错误。温差增大,说明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差值变大,银杏叶变黄是秋天的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才会出现的现象,和温差无关,C错误。光照减弱可能会使气温变低,可能会使银杏叶变黄时间提前,D错误。
图表解读
技法点拨
植被景观图
典型图示 解读步骤
1.判读内容
(1)景观类型:要准确判读景观图表示何种地理要素或表现哪种地理现象,并据此进行空间定位。
(2)景观环境:要细心观察主体景观的生成环境,弄清主景和配景之间的关系,深入了解景观的
背景。
(3)景观结构:要细心观察图中各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分析景观结构特点。
(4)景观特征:需要考虑景观的独特性。
(5)景观成因:要根据直观获取的信息(主要是植被、地貌、地质、建筑物等景观构成要素),推断景观的成因等。
2.植被景观图的判读
(1)注意对环境的反映。根据植被识别自然环境,或确定地理位置。如荒漠通常反映内陆(干旱)地区的环境特征。
(2)判读植被景观的生态结构及功能。综合把握各类植被之间的物质、能量关系,以及生态功能、经济功能、特殊功能等。
(3)判读植被和其他自然要素的关系。如植被对水文、土壤的影响等。
对点练习
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同一城市景观植被培育基地对比照片,拍摄于2018年
3月25日。数年前,两地按同一标准引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地灌木生长茂盛(图1),另一地则杂树丛生,灌木死亡(图2)。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回答(1)~(3)题。
(1)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解题思路:第(1)题,由题中日期“3月25日”和“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可推知,该地植被在冬季时树叶落光,春季时长出新叶,说明此地位于我国北方地区,所以当地的自然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B正确。
答案:(1)B
(2)造成图2所示城市景观植被培育基地灌木死亡的原因最可能是该城市
(  )
A.用地类型变化 B.居民爱好变化
C.景观规划变化 D.行政管理不善
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同一城市景观植被培育基地对比照片,拍摄于2018年
3月25日。数年前,两地按同一标准引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地灌木生长茂盛(图1),另一地则杂树丛生,灌木死亡(图2)。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回答(1)~(3)题。
解题思路:第(2)题,两侧用地类型相同,均为景观培育基地,种植植物相同,不存在居民的喜好影响,A、B错;根据材料中提到,两地为同一城市,同一标准引入相同树木,一个城市的景观规划应是相同的,C错;因此造成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分属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一地管理不善导致灌木死亡,D正确。
答案:(2)D 
(3)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西北内陆城市也有引种,但以失败告终,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C.光照 D.土壤
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同一城市景观植被培育基地对比照片,拍摄于2018年
3月25日。数年前,两地按同一标准引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地灌木生长茂盛(图1),另一地则杂树丛生,灌木死亡(图2)。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回答(1)~(3)题。
解题思路:第(3)题,材料中城市为我国北方城市,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而西北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全年降水稀少,所以与我国北方地区比较,西北地区气温差别小,水分差别较大,水分对常绿灌木生长影响更大,B正确;西北地区光照为优势条件,土壤条件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因素。
答案:(3)B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一、选择题
1.图中所示地区的气候与亚马孙河流域的气候相比,不同之处是(  )
A.全年高温 B.热量充足
C.有明显的旱季 D.连续不断的生长季节
我国西双版纳的雨林生态农业是利用光在森林中垂直衰减的原理模拟雨林结构建立的。读图,回答1~2题。
解析:1.C  第1题,图中所示地区是我国云南的西双版纳,属于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一年分旱雨两季,有明显的旱季;亚马孙河流域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无明显旱季。
解析:2.D  第2题,我国西双版纳的雨林生态农业是利用光在森林中垂直衰减的原理模拟雨林结构建立的,所以是充分利用了光照资源。
2.图中雨林生态农业充分利用了(  )
A.生物资源 B.土地资源
C.水资源 D.光照资源
我国西双版纳的雨林生态农业是利用光在森林中垂直衰减的原理模拟雨林结构建立的。读图,回答1~2题。
解析:3.B  第3题,从图中植被的分布来看,图例1应为温带草原,图例2应为热带草原,故选B。
3.图中,图例1和图例2所示的植被类型都是(  )
A.森林 B.草原 C.沼泽 D.荒漠
读世界某植被类型分布图,回答3~4题。
4.关于该植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例1代表的植被分布最广的是非洲大陆
B.我国内蒙古地区植被类型与图例2一致
C.图例1代表的植被中有的散生着乔木或灌木
D.图例2代表的植被一般分布在热带雨林的南北两侧
读世界某植被类型分布图,回答3~4题。
解析:4.D 第4题,温带草原分布最广的是亚欧大陆;我国内蒙古地区的植被类型属于温带草原;温带草原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地区的大陆中部,植被高度较低,可能有一些矮小的灌木,但没有乔木;热带草原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的南北两侧,有的热带草原中散生着乔木或灌木。
5.下列关于热带草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热带草原主要分布在大陆内部
B.热带草原区分明显的干湿两季,湿季葱绿,干季枯黄
C.热带草原区没有乔木的分布
D.热带草原区因气温高、蒸发量大,灌木比温带草原更加矮小
解析:B  热带草原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带的南北两侧;热带草原区有乔木或灌木的分布,灌木比温带草原区的灌木高大。
二、非选择题
6.读植被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甲、图乙植被名称及所属的气候类型。
解析:第(1)题,根据图甲中的长颈鹿、草原和散生的乔木或灌木,可判断出图甲的植被为热带草原;热带草原所属的气候为热带草原气候。图乙为低矮的草原,为温带草原,所属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答案:(1)图甲为热带草原,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图乙为温带草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2)图示植被类型中,我国广泛分布的植被类型有哪些 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6.读植被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
解析:第(2)题,图示植被为草原和温带荒漠。我国西北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有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温带草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内蒙古西部和新疆广泛分布着温带荒漠。
答案:(2)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在我国广泛分布,温带草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温带荒漠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的西部和新疆。
(3)图丙和图丁所示植被主要有哪些共同特征
解析:第(3)题,根据图丙中的仙人掌和图丁中的骆驼可判断出,两图植被为荒漠。荒漠地区降水稀少,植被具有耐旱特征。
答案:(3)以旱生灌木为主,具有忍耐长期干旱的形态和结构;也有些非旱生的短生命植物。
6.读植被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
三、选做题
7.读我国部分相对高度在1 000m以上的山地森林植被垂直带谱图,回答(1)~(3)题。
(1)图示山地都有的植被类型是(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针叶阔叶混交林 D.针叶林
解析:(1)A  第(1)题,根据经纬度,图示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带性植被类型是常绿阔叶林。读图可知,黄山没有针叶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武夷山没有落叶阔叶林,伏牛山没有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和针叶林,山地都有的植被类型是常绿阔叶林,A正确。
(2)与图中28°N以南山地有无针叶林存在关系最密切的是(  )
A.光照 B.热量 C.水分 D.海拔
7.读我国部分相对高度在1 000m以上的山地森林植被垂直带谱图,回答(1)~(3)题。
解析:(2)C  第(2)题,图示28°N以南山地中,有针叶林分布的山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没有针叶林分布,这应与西部地区降水相对较少有关,东西部的主要差异是降水量,故C正确。
(3)下列山地中针叶林分布下限海拔最低的是(  )
A.莽山 B.武夷山 C.神农架 D.宝天曼
7.读我国部分相对高度在1 000m以上的山地森林植被垂直带谱图,回答(1)~(3)题。
解析:(3)D 第(3)题,纬度越高,热量越低,针叶林分布的下限海拔越低,因此山地中针叶林分布下限海拔最低的应是山脉所在纬度较高的,图中纬度最高的山脉是宝天曼,D对。其他山脉分布的纬度较低,相同针叶林带分布的海拔下限较高,A、B、C错误。(共5张PPT)
章末整合
体系构建
走进地理活动
体系构建
走进地理活动
地理活动
某同学取四份土壤,在①②③三个花盆中放入较肥沃的土壤,花盆④放入细砂石和碎石块,把长势相近的同种植物移栽盆中,并将花盆①放在盛满水的水盆中,水面与土面相平。同时每天给花盆①②④土壤浇相同的水,花盆③土壤不浇水。
[思考]
(1)从实验条件上看:①②有什么不同 ②③有什么不同 ②④有什么不同
答案:(1)①②的变量是空气,②③的变量是水,②④的变量是土壤中的无机盐。
(2)从实验结果上看:①②比较说明了什么 ②③比较说明了什么 ②④比较说明了什么
答案:(2)通过①②比较说明了植物的生长需要充足的空气,通过②③比较说明了植物的生长需要适量的水分,通过②④比较说明了植物的生长需要无
机盐。
(3)请帮助该同学预测哪一盆植株生长最好,并说明理由。
答案:(3)②盆植株生长最好。原因是②盆有适于植物生长的条件:充足的空气、适量的水分、适量的无机盐。
土壤颜色
影响
环境
植被
植被与环境
观察土壤
土壤质地
影响
土壤剖面构造
热带雨林
成土母质
常绿阔叶林
森林
植被
植被与土壤
土壤
生物
落叶阔叶林
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
土壤的主要
地貌
热带草原
形成因素
草原
类型
时间
温带草原
人类活动
热带荒漠
土壤的功能
荒漠
温带荒漠
和养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