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张PPT)
主题阅读
第六单元 课 文
《朱德的扁担》主题阅读
作品导读
朱德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是我国十大元帅之首。他一生功勋卓著,声名显赫,同时又谦虚谨慎,平易近人,艰苦朴素,以身作则。关于他的经典故事,同学们知道多少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阅读关于朱德的小故事吧!
16 我是伙夫
1928年12月,朱德率领部队驻扎在一个山村里。敌人闻讯赶来抓朱德。在这万分危急的情况下,朱德见逃不脱敌人的包围,便走进一家祠堂的厨房,随手拉了一条围裙系在腰上。
敌人冲进来就问:“你们的总司令在哪里?”朱德指指身后:“在后面。”敌人又问:“你是干什么的?”朱德干脆地回答:“我是伙夫。”几个敌人仍有些不放心,把这“伙夫”拉到灯下上下打量了一番,见他穿得破破烂烂,胡子老长,真是一副伙夫模样。于是信以为真,便急忙到后面搜索。朱德趁机打开窗子,机智地逃跑了。
快乐小练习
1.结合短文内容,理解下列词语。
(1)“伙夫”的意思是( )
A.下地干活的人。 B.在厨房做饭的人。
C.在工厂里做工的人。
(2)“打量”的意思是( )
A.拍打着,查找着。 B.拷打。
C.从上看到下,看得很认真。
B
A
2.从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德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机智勇敢、沉着冷静。
知识小课堂
1928年1月,朱德领导发动湘南起义。4月,率部万余人与毛泽东率领的部队在井冈山会师,组成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也叫红四军)。1929年1月,朱德和毛泽东率领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向赣(gàn)南、闽(mǐn)西进军,以武装斗争发动土地革命。
谢 谢!
谢 谢 大 家(共10张PPT)
主题阅读
第六单元 课 文
《刘胡兰》主题阅读
作品导读
故事写了在上甘岭战役中,为夺下敌人的597?9高地,黄继光冒着枪林弹雨设法摧毁敌人的火力点,最后他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一惊天动地的壮举,充分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
18 黄继光
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打响了。这是朝鲜战场上最激烈的一次阵地战。
黄继光所在的营已经持续战斗了四天四夜,他们在第五天夜晚接到上级的命令,要在黎明之前夺下被敌人占领的597.9高地。
进攻开始了,大炮在轰鸣。战士们占领了一个又一个山头,就要到达597.9高地的主峰了。突然,敌人一个火力点凶猛地射击起来。战士们屡次突击,都被比雨点还密的枪弹压了回来。
东方升起了启明星,营参谋长看看表,已经四点多了。如果不快点摧毁这个火力点,在黎明前就攻不下597.9高地的主峰,已经夺得的那些山头就会全部丢失。
黄继光愤怒地注视着敌人的火力点,他转过身来坚定地对营参谋长说:“参谋长,请把这个任务交给我!”营参谋长紧握着黄继光的手,说:“好,我相信你一定能完成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黄继光带上两个战士,拿了手雷,喊了一声:“让祖国人民听我们胜利的消息吧!”便向敌人的火力点爬去。
敌人发现他们了。几发照明弹升上天空,黑夜变成了白天。炮弹在他们周围爆炸。他们冒着浓烟,冒着烈火,匍匐(pú fú)前进。一个战士牺牲了,另一个战士也负伤了。摧毁火力点的重任落在了黄继光一个人的肩上。
火力点里的敌人把机枪对准黄继光,子弹像冰雹一样射过来。黄继光肩上腿上都负了伤。他用尽全身的力气,更加顽强地向前爬,还有二十米,十米……近了,更近了。
啊!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他举起右臂,手雷在探照灯的光亮中闪闪发光。
轰!敌人的火力点塌了半边,黄继光晕倒了。战士们赶紧冲上去,不料才冲到半路,敌人的机枪又叫起来,战士们被压在山坡上。
天快亮了,规定的时间马上到了。营参谋长正在着急,只见黄继光又站起来了!他张开双臂,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冲啊!为黄继光报仇!”喊声惊天动地。战士们像海涛一样向上冲,占领了597.9高地,消灭了阵地上的全部敌人。
快乐小练习
1.从短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填空。
( )地注视 ( )地说 ( )地向前爬
2.黄继光要完成什么任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想对黄继光说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愤怒
坚定
顽强
摧毁敌人的火力点。
略。
知识小课堂
上甘岭战役是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在上甘岭及其附近地区展开的一场战役。“联合国军”调集兵力6万余人,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 000多架次,对志愿军两个连防守地约3.7平方千米的阵地上,倾泻炮弹190余万发,炸弹5 000余枚,战斗激烈程度前所罕见。该战役持续鏖(áo)战43天,交战双方反复争夺阵地达59次,志愿军击退联军900多次冲锋。
谢 谢!
谢 谢 大 家(共7张PPT)
主题阅读
第六单元 课 文
《八角楼上》主题阅读
作品导读
20世纪30年代以后,毛泽东把中国古典诗词推向了世界。毛泽东在吟咏唱和之间讲述了中国故事,传播了中国声音,阐明了中国立场,在国际社会上塑造了新中国反对霸权、维护和平的大国形象。
15 诗人毛泽东
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前,有关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报道与传闻充斥着诬蔑和谎言。1936年7月,埃德加·斯诺冲破重重封锁,在陕北苏区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考察采访。毛泽东与斯诺进行了数十次彻夜长谈,破例对斯诺详细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还把《七律·长征》抄赠给斯诺。斯诺所著的《红星照耀中国》一问世便风靡全球,毛泽东通过谈话和诗作,向世界讲述了中国革命故事,开启了中国共产党“公共外交”的大门。
此后,外国记者纷至沓(tà)来。1937年艾格尼丝·史沫特莱访问延安,她的《中国的战歌》一书记录了她领略到的毛泽东的诗歌才华:“他的诗具有古代诗家的风格,但诗中流露出他个人探索社会变革的一股清流。”
快乐小练习
1.外国友人是怎样评价毛泽东的诗的?用“_____”画出来。
2.《红星照耀中国》问世后有什么影响?用“_____”画出来。
知识小课堂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谢 谢!
谢 谢 大 家(共10张PPT)
主题阅读
第六单元 课 文
《难忘的泼水节》主题阅读
作品导读
周恩来总理是人民的好总理。他从小志向高远,12岁就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
17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在12岁那年,因家里贫困,只好离开苏北老家,跟伯父到沈阳去读书。
伯父带他下火车时,指着一片繁华的市区说:“没事不要到这里来玩,这里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没处说理啊!”周恩来奇怪地问:“这是为什么?”伯父沉重地说:“中华不振啊!”
周恩来一直想着伯父的话,为什么在中国土地上的这块地方,中国人却不能去?他偏要进去看个究竟。一个星期天,他约了一个好朋友,一起到租界地去了。这里到处都是国外的建
筑。路上的中国人也非常少。忽然,他们听到前面有吵闹声,就跑过去看,原来是一个衣衫褴褛(lán lǚ)的妇女,正在向两个中国巡警哭诉,这位妇女的丈夫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中国巡警不但不处罚外国人,还说中国人妨碍了交通。正义的周恩来拉着同学上前质问巡警:“为什么不制裁外国人?”巡警气势汹汹地说:“小孩子懂什么?这是治外法权的规定!”说完走进了警局。
从租界回来后,周恩来心情很沉重,他常常站在窗前向租界方向远远地望着,沉思着。
一次在学校上课,魏校长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而读书?”有的说:“为当大官而读书。”有的说:“为赚钱而读书。”也有的说:“为父母而读书。”当问到周恩来的时候,他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
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负和胸怀!
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
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
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啊!”
周恩来在沈阳读书期间,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全校师生都很敬重他,说他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学校为了奖励他,宣布免去他的学杂费。他成为南开中学唯一的一个免费生。
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为祖国奉献毕生的精力。
(有删改)
快乐小练习
1.周恩来为什么会产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想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魏校长说的“有志者当效此生啊”中“此生”是指_________。
3.说一说,你现在是为了什么而读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为祖国奉献毕生的精力。
周恩来
略。
知识小课堂
辛亥革命爆发后,周恩来带头剪去辫子,并接触进步书籍,无论是难懂的古体文,还是梁启超的近体文,周恩来都认真阅读。虽然进步刊物的思想侧重各有不同,但朴素爱国的道理是一脉相承的。周恩来的眼界随着阅读拓宽,思想得到升华,对事物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所以,当其他同学还从未想过为什么而读书时,周恩来已经明确地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谢 谢!
谢 谢 大 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