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品味诗词语言
——跟着课文品味诗词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诗人通过诗词这一载体来塑造人物形象、抒发自身情感。古人讲究炼字,起到一字传情,一语显旨目的。那些千古传诵的名句也正是诗人所作诗词的精华所在,它们往往在景、情意(理)方面有被人称道的地方。
让我们跟着课本中优秀的作品一起,鉴赏古诗词中的字词、名句和语言风格。
前 言
目录
课 文 回 顾
壹
方 法 总 结
贰
课 外 拓 展
叁
例 题 精 讲
肆
壹
课文回顾
课 文 回 顾
次北固山下
唐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入达,归雁洛阳边。
抽 丝 剥 茧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译文:夜还未消尽,红日已经从海上升起,江人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炼字 “生”说明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入”是说新春提前闯入旧的一年,触景生情,促使人们产生对未来美的遐想。
方 法 点 拔
炼 字
炼字是我们鉴赏古诗词常用的方法。
炼字往往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拟声词、数词,色彩词。
炼字时需要反复锤炼字里深藏的情思或品味字形象生动的艺术效果。
课 文 回 顾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抽 丝 剥 茧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译文:柳絮已落尽,布谷鸟在不停地啼鸣,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过五溪。
杨花和子规是句中的意象,杨花给人以飘忽不定的感觉,而子规的啼声似“不如归去”。二者合起来就有了伤感的气氛。
杨花飘落,子规啼叫,融情入景。
方 法 点 拔
意 象
分析诗词表达效果时,可以从诗词中特定的描写对象——意象入手,把该字放在句子中,结合中诗词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如课文中:杨花、子规都是意象。
课 文 回 顾
观 沧 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抽 丝 剥 茧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右出其里。
译文:太阳和月亮昼夜不停运转,好像是大海吐纳的;天上的银河,星光璀璨,好像也都出于大海广阔的胸间。
这里用了互文、夸张的修辞手法,借助奇特的想象,抒写了诗人的主观感受,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伟的抱负。
方 法 点 拔
古诗词的修辞手法很多,如: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等。
在分析鉴赏诗词语言的过程中,可以从修辞手法入手,分析表达效果
修辞手法
课 文 回 顾
江南逢李龟年
——唐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抽 丝 剥 茧
句子含义及位置
译文:此时正是江南风景绝好之际,在这落花的时节又与您相逢。
在鉴赏古诗词的过程中,注意从句子的含义及位置出发,把它放在全诗的整体的框架内,结合古诗词的背景,做到句不离篇。
课文中:落花时节又逢君,放在古诗词的尾句。既有个人身世之悲,也有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慨叹。让人感到深沉的悲哀与感慨。
贰
方法总结
炼字
意象
修辞手法
方 法 总 结
位置含义
叁
课外拓展
古诗词中常见的语言风格
清新 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平淡 又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 的字眼直接叙述,不加修饰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绚丽 其特点是富丽的辞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
如: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明快 其特点是直接,明朗、爽快、辛辣。
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古诗词中常见的语言风格
含蓄 其特点是意在言外,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还休
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自然 其特点是率真朴素,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
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经 典 诵 读
国学经典诵读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肆
例题精讲
例 题 精 讲
湖 上
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1.请赏析“花开红树乱莺啼”中“乱”字的表达效果。
解 析
“花开红树乱莺啼”,意思是在那开满了红花的树上一群黄莺儿乱啼。这一句,从气氛上烘托出西湖春天万象更新、生机盎然的景象。“花开”而使树显得红得耀眼,点出游湖的节令是春意正浓之时,同时又从视觉角度照应诗题,说明观景之人正在“湖上”。“乱莺啼”从听觉效果上更进一步渲染春天热烈的气氛。这里“乱”字用得很好,它不仅形象地描绘出红林深处传出的那此起彼伏的鸟鸣声,还表现出黄莺上下飞舞,穿梭于林间枝头的动感。这一动一静给春景又平添了几分魅力。
“乱”字不仅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繁花密林中传出此起彼伏的鸟鸣声,还表现出黄莺上下飞舞,穿梭于林间的动感。
例 题 精 讲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寻:寻访。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一般指的是贤士。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言:回答,说。云深:指山上的云雾。处:行踪,所在。
这首诗的语言有何特点?
解 析
此诗首句写寻问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写法,把寻访隐者而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至,诗中以云喻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者而不遇的事。更加衬出寻者对隐者的倾慕之情。
这首古诗,无华丽的辞藻,以平常用语入诗,不着一色,寓问于答,简练而自然,寓深沉于平淡之中。所以可以得出本诗是突出的语言特点,清新自然,朴实无华。
全诗景中寓情,无华丽的辞藻,以苍松白云平常之物更能显出隐者风骨的高洁,表现了诗人对隐者的倾慕之情,以及没有见到隐者的惆怅。
品味诗词语言
——跟着课文品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