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第一节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素养目标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人地协调观:结合具体实例,掌握植被与环境的关系,保护植被,改善环境。
2.综合思维:结合图文资料,综合分析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3.区域认知:结合区域图或植被类型图,掌握不同尺度上植被变化规律。
4.地理实践力:通过野外观察或者搜集相关信息,识别主要植被类型及其特征。
自主学习
导学探究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自主学习
一、主要植被
结合教材第114~117页相关知识,完成以下内容。
1.植被
(1)概念:覆盖一个地区的各类 的总称。
植物群落
森林
人工草场
[思考1] 植被就是指植物吗 人工植被与天然植被的自然特征完全相同吗
答案:植被是覆盖一个地区的各类植物群落的总称。自然特征不相同,人工植被较天然植被的种类少。
2.森林
(1)分布:一般分布于 地区。
(2)类型: 雨林、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 .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等。
湿润、半湿润
热带
常绿硬叶
(3)典型植被比较。
类型 特点
热带雨林 发育最繁茂,植物种类丰富,群落结构复杂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终年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大部分植物的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秋季陆续进入果期
温带落叶阔叶林 一般具有宽阔的叶片,夏季盛叶,冬季落叶,以减少水分和能量流失
亚寒带针叶林 主要由耐寒的针叶乔木组成,以松、杉类植物为主,树叶为针状,以抗寒抗旱
3.草原
(1)分布:一般分布于 的内陆地区。
(2)类型。
①热带草原:位于干旱季节较长的 地区。植被特征:以 为主,星散分布着旱生乔木、灌木的植被;具有极其独特的 。
②温带草原:多年生草本植物群落,通常以 占优势,植物普遍存在旱生结构,如叶面积较小、叶片内卷等。
4.荒漠
(1)分布:一般分布于 地区。
(2)类型: 带荒漠和 带荒漠。
(3)特点:植被 ,地表大面积裸露,植物种类贫乏,群落结构简单。
半湿润、半干旱
热带
旱生草本植物
群落外貌
丛生禾草植物
干旱
热
温
稀疏
二、植被与环境
结合教材第117~120页相关知识,完成以下内容。
1.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1)环境影响植物。
①必然性:植物在生活过程中,始终与周围环境进行着 的交换。
②表现:环境影响植物的 和生活机能,以及它们的分布等。
(2)植物分布与环境。
①大尺度上,植被的分布主要决定于 条件,特别是其中的 .条件,以及两者的组合状况。
物质和能量
形态
气候
热量和水分
热量
气候带
带状
森林
草原
荒漠
②中尺度上,影响植被分布的因素是 。
表现:从山麓到山顶的 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变化→山地垂直气候带→植被出现 现象。
[思考2] 如果你是《航拍中国》摄制组的成员,从北京一路向西到新疆的乌鲁木齐进行航拍,沿途你会看到哪些不同类型的自然植被
答案:森林(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
2.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由上可知,当地表失去了植被,会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的 。人们要特别重视以各种方式来恢复 ,改善整个生态环境。
地形
水热状况
垂直分带
退化
植被
判断题
(1)一般来说,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 )
(2)森林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和热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 )
(3)所有森林中,热带雨林的垂直结构最丰富。( )
(4)温带草原植被高度较低,也会见到一些较为矮小的灌木。( )
(5)荒漠植物以旱生灌木为主,生命活动周期都很长,具有耐旱的形态和结构。( )
预习自评
√
×
√
×
√
情境诱思
导学探究
探究一 主要植被
森林主要是由树木组成的植物群落。森林类型多样,杭州某中学地理野外考察小组拍摄了两组照片,分别是不同森林全貌及其树叶照片。
[思考]
(1)(区域认知)图中两类森林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
答案: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2)(综合思维)如果夏季走进某阔叶林,如何判断其是常绿阔叶林还是落叶阔叶林
答案:主要通过树叶不同特征判断。常绿阔叶林的树叶叶面多呈革质,具有光泽,无毛,稍硬。落叶阔叶林的叶片多呈纸质,宽而薄。
要点归纳
1.世界植被类型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2.主要植被的分布与景观特征
主要植被与分布 基本类型 对应气候 景观特征
森
林 湿润、半湿润地区 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
气候 植被高大茂密、物种丰富,全年呈深绿色外貌,群落结构复杂。上层乔木树干高大,树基常有板状根,老茎上可长出茎花。木质大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发达,林中常有绞杀植物附生
热带季雨林 热带季风
气候 与热带雨林相比,树高较低,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种类较少,群落较简单,优势物种较明显,板状根和老茎生花现象不普遍,层间藤木、附生、寄生植物也较少,季相变化明显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亚热带季风和亚热带湿润气候 终年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花期多集中在春末夏初,秋季进入果期;群落结构较简单,藤本和附生植物较少,无茎花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地中海气候 为常绿乔木或灌木群落,叶片常绿坚硬,机械组织发达,常披茸毛或退化成刺,以适应夏季炎热干燥的气候
温带落叶阔叶林 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 乔木叶片宽阔。具有明显的季相变化:春季萌叶抽枝;夏季叶色鲜绿,枝繁叶茂,林冠郁闭;秋季叶色转黄,树叶凋落;冬季则完全无叶,以减少水分及能量流失
亚寒带针
叶林 温带大陆性气候 单一树种构成的纯林,群落结构简单。由耐寒的针叶乔木组
成,以松、杉类植物为主,树叶为针状,以抗寒抗旱
草
原 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 热带草原 热带草原气候 位于干旱季节较长的热带地区。以旱生草本植物为主,星散分布着旱生乔木、灌木的植被;具有极其独特的群落外貌。湿季时,草木葱绿,生机盎然;干季时,万物凋零、满目枯黄
温带草原 温带大陆性气候 多年生草本植物群落,通常以丛生禾草植物占优势,植物普遍存在旱生结构,如叶面积较小、叶片内卷等,地下部分强烈发育。季相变化明显
荒
漠 干旱
地区 热带荒漠 热带沙漠气候 植被稀疏,地表大面积裸露,植物种类贫乏,群落结构简单。植物叶面积缩小或退化,呈鳞片状或为刺,以减少蒸腾;有的茎叶披白色茸毛,以抵抗灼热;有的具肉质茎叶,以储藏水分。大多有发达的根系,以便从很广很深的地下吸取水分
温带荒漠 温带大陆性气候
素养提升
读图,回答(1)~(2)题。
(1)(地理实践力)图中①②所属的植被类型分别是( )
A.热带草原 温带落叶阔叶林
B.温带草原 亚寒带针叶林
C.热带草原 热带雨林
D.温带草原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思路点拨:解答该类题目主要从以下两点入手:一是根据材料和图中植被的特点判断气候类型,进而确定植被类型。二是根据植被类型确定植被类型的分布或者特点。第(1)题,由图中可以看出,①图中的植被以草原为主,还有高大灌木分布,为热带草原。②图中有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为热带雨林。
答案:(1)C
读图,回答(1)~(2)题。
(2)(区域认知)①植被类型分布面积最大的大洲为( )
A.亚洲 B.非洲
C.大洋洲 D.北美洲
思路点拨:第(2)题,热带草原分布面积最大的大洲为非洲。
答案:(2)B
探究二 植被与环境
情境诱思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通过实施“三北”防护林建设、天然林保护、草原湿地恢复等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初步建成横跨我国“三北”地区的生态屏障,土地的荒漠化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草原和林网生态逐步好转。
[思考]
(1)(区域认知)图文材料中有哪些植被类型
答案:天然林、草原、荒漠等自然植被;防护林等人工植被。
(2)(综合思维)图示植被与环境有怎样的关系
答案:环境为植被提供生长条件,植被同时会改造某些其生长的环境条件。
(3)(地理实践力)假如你从内蒙古高原东部到西部旅行,你觉得植被会是怎样过渡的 原因是什么
答案:自东向西依次为温带草原—温带荒漠草原—温带荒漠。原因是自东向西水分条件越来越差。
要点归纳
1.自然环境对植被分布和植被形态的影响
(1)自然环境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在大尺度上,植被的分布主要决定于气候条件,特别是其中的热量和水分条件及两者组合状况。在中尺度上,受地形的影响,植被随海拔升高而发生变化。归纳如下。
尺度 主导
因素 气候条件的变化规律 植被分布
的变化
大
尺
度 热量 太阳辐射带来的热量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由赤道向两极: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苔原
水分 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水分逐步减少 从沿海到内陆:森林→草原→荒漠
中
尺
度 水热
状况 在一定高度的山区,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变化 热带山区从山麓到山顶:热带雨林→山地常绿阔叶林→山地落叶阔叶林→山地针叶林→山地草甸草原→山地荒漠等
(2)自然环境对植被形态的影响。
环境
因素 植被及形态特征 指示
作用
水分 湿生
植物 叶子硕大柔嫩,根系退化,茎内有孔,如莲藕、芦苇等 水湿
环境
旱生
植物 叶子退化为刺,根系发达,叶面有蜡质,茎粗大,如仙人掌、骆驼刺等 干旱
环境
光照 喜光
植物 对光照需求量大,分布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如树林上层的马尾松等 光照
充足
喜阴
植物 对光照要求低,分布在阴暗处,如树林下部的冷杉、地衣、苔藓等 光照
不足
土壤 酸性土壤:铁芒萁、茶树、马尾松等 酸性
土壤
碱性土壤:碱蓬等 碱性
土壤
2.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植被对地表环境的影响也非常显著。以森林植被为例,其群落结构复杂,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非常活跃,因此形成了以下功能,如下表所示。
固碳释氧,净化空气 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能大量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且能吸收有害气体,释放负离子
涵养水源,保育土壤 森林对降水的截留、吸收和贮存,可以增加可用水量,净化水质,调节径流。植物根系可以减少土壤侵蚀,改善土壤结构
积累营养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 森林在生长中积累了大量营养物质,为人类及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环境
防风固沙,减轻灾害 森林可以降低风速,减轻风沙、台风、霜冻等灾害
素养提升
“沙漠玫瑰”因原产地接近沙漠且红如玫瑰而得名,喜高温干燥,耐酷暑,不耐寒。在索科特拉岛(1 800万年以前,从非洲大陆分离)的悬崖上,直接嵌进石头里,完全不需要土壤,树皮像橡胶一样闪闪发亮,枝干顶端长出漂亮的粉红色花朵。读图,回答(1)~(2)题。
(1)(区域认知)索科特拉岛地带性植被类型为( )
A.热带雨林 B.热带季雨林
C.热带草原 D.热带荒漠
思路点拨:解答该类题目主要从以下两点入手:一是根据材料或区域图中的经纬度及海陆位置,判断该地的气候类型,进而判断植被类型。二是根据气候类型的特点(特别是降水特点)判断植被形态的成因及作用。第(1)题,“沙漠玫瑰”因原产地接近沙漠且红如玫瑰而得名,喜高温干燥,耐酷暑,不耐寒,嵌进石头里,由此判断索科特拉岛地带性植被类型为热带荒漠;热带雨林和季雨林都是高大的乔木,热带草原是茂盛的稀树草原。
答案:(1)D
“沙漠玫瑰”因原产地接近沙漠且红如玫瑰而得名,喜高温干燥,耐酷暑,不耐寒。在索科特拉岛(1 800万年以前,从非洲大陆分离)的悬崖上,直接嵌进石头里,完全不需要土壤,树皮像橡胶一样闪闪发亮,枝干顶端长出漂亮的粉红色花朵。读图,回答(1)~(2)题。
(2)(综合思维)“沙漠玫瑰”粗大的树干可有利于( )
A.储水 B.散热 C.耐寒 D.防沙
思路点拨:第(2)题,“沙漠玫瑰”喜高温干燥,粗大的树干有储水功能,可保证其在干旱的环境中生存;“沙漠玫瑰”的枝叶较小,耐酷暑,减少水分的散失,不耐寒,散热、防沙作用不强。
答案:(2)A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一、选择题
读某地景观图,回答1~2题。
1.图示植被类型属于( )
①天然植被 ②人工植被 ③草原 ④荒漠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1.C 第1题,读图可知,图示地区荒漠广布,生长有少量的耐旱植物;图示植被是在自然环境下形成的。
读某地景观图,回答1~2题。
2.下列关于图示植物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根系发达 B.高大繁盛
C.茎叶退化 D.旱生植物
解析:2.B 第2题,图示植被生长在沙漠地区,为旱生植物,根系发达,植物矮小,茎叶退化。
3.如图是拍摄的非洲某地照片,其所示的植被类型是( )
A.热带雨林 B.热带草原
C.热带荒漠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解析:B 热带草原分布在干、湿季分明的热带草原气候区。湿季时,草原葱绿;干季时,草类枯黄。热带草原中多散生着乔木或灌木。
4.地中海沿岸的植被以常绿硬叶灌丛林为主,其植被具有叶质坚硬、叶面有蜡质层、根系很深的特点,以适应这里夏季的气候特征是( )
A.炎热干燥 B.温和湿润
C.高温多雨 D.温和干燥
解析:A 地中海沿岸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故该地植被为适应这一气候特征,具有叶质坚硬、叶面有蜡质层、根系很深的特点。
5.下图为森林中的成层现象示意图,形成森林成层现象的主导因素是( )
A.水分 B.热量 C.光照 D.土壤
解析:C 读图,自森林顶端至地面,光照越来越弱。适应一定光照强度的植物,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在森林中形成若干层。
6.读下图,影响图中植被水平方向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水分 B.热量 C.经度 D.地形
解析:B 读图可知,图中植被在水平方向上从右向左依次由雨林向稀树草原、荒漠、阔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过渡,主要是因纬度不同导致热量差异所致,B正确。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面四幅世界部分地区自然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自然景观按由低纬度地区到高纬度地区的顺序排列,依次为 。
解析:第(1)题,由低纬度地区到高纬度地区,热量依次递减,形成了热带雨林、热带草原、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寒带针叶林景观。
答案:(1)①④③②
7.阅读下面四幅世界部分地区自然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
(2)自然景观像上题排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解析:第(2)题,自然景观像上题排序的变化是以热量为基础产生的。
答案:(2)热量
7.阅读下面四幅世界部分地区自然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
(3)全球范围内亚寒带针叶林带主要分布在 和 。
解析:第(3)题,亚寒带针叶林带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的北部和北美大陆的北部。
答案:(3)亚欧大陆的北部 北美大陆的北部(共49张PPT)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素养目标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人地协调观:结合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影
响,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2.综合思维:结合图文资料,分析土壤特征及其形成因素。
3.区域认知:结合区域图文资料,分析不同地区土壤剖面结构和土壤特征。
4.地理实践力:通过野外观察,认识自然土壤剖面的特点。
自主学习
导学探究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自主学习
一、土壤
结合教材第121页相关知识,完成以下内容。
1.概念: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 ,能够生长 的疏松表层。
2.功能:土壤为植物 提供并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 条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二、成土因素
结合教材第122~125页相关知识,完成以下内容。
肥力
植物
光合作用
营养
因素 作用
成土
母质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其粒度与土壤质地密切相关,其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 .
化学元素和养分
水热
气候 直接影响土壤的 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温度、降水和风对土壤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生物 土壤 的来源,土壤形成过程中 的因素
地形 在山区,随着地势的升高,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 分化。
在陡峭的山坡上,土层较薄;在平坦的地方,土层深厚
时间 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就越成熟
人类
活动 积极影响:能培育出肥沃的耕作土壤。
消极影响:会导致土壤 .
有机质
最活跃
垂直
退化
[思考1] 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吗
答案:草类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从而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有机质;树木的根系分布很深,直接提供给土壤表层的有机质不多,主要以枯枝落叶的形式将有机质归还地表。因此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
三、土壤剖面
结合教材第125~129页相关知识,完成以下内容。
1.概念: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 ,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与地面平行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纵断面
2.土层的主要类型
有机质
名称 特点
有机层 是土壤表层的植物残体堆积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 为主
腐殖
质层 是土壤 积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呈灰黑色或黑色
淋溶层 是由于淋溶作用使得 迁移和损失的土层,有机质含量低,色泽较淡
. 常与淋溶层相伴存在,是土壤物质沉淀、积累的层次
母质层
和母岩层 是土壤形成发育的 物质基础,母质层为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母岩层为坚硬的岩石
腐殖质
物质
淀积层
原始
[思考2] 你知道土壤剖面中腐殖质层颜色较深和淋溶层颜色较浅的原因吗
答案:腐殖质层是大量有机质分解后积累形成的颜色较深的腐殖质。淋溶层是由于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迁移,造成矿物质淋失,故颜色
较浅。
1.判断题
(1)陆地表面的疏松表层就是土壤。( )
(2)成土母质是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
(3)土壤中有机质来源于生物。( )
(4)高温多雨的地区,植物生长旺盛,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高。( )
预习自评
√
×
√
×
2.连线题
将土壤形成与对应的自然因素连线
答案:
情境诱思
导学探究
探究一 成土因素
当你来到南方丘陵地区,到处是赤色大地,与郁郁葱葱的植被相映成趣。这是一种在长期高温和干湿季交替条件下形成的土壤,它的赤铁矿形态氧化铁的含量很高,颜色多为红色,所以称它为红壤。红壤具有黏、酸、瘦的特点,是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典型的土壤。
[思考]
(1)(综合思维)红壤具有黏和酸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高、降水量大,土壤受雨水冲刷形成黏、酸的特点。
(2)(区域认知)红壤广布于我国南方湿热地区,植被繁茂,为何还有瘦的特点
答案: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热,降水较多,土壤的淋溶作用强烈,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低,比较贫瘠。
(3)(地理实践力)针对红壤黏、酸、瘦的特点,如何对其进行改良
答案:用熟石灰——中和酸;施肥料——解决“瘦”;掺沙子——解决“黏”。
(4)(人地协调观)红壤形成水稻土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答案:长期灌溉浸淹种稻。
要点归纳
各自然地理要素与土壤形成的关系图示
1.成土母质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的影响
2.气候与土壤
名师点拨
(1)气候通过降水、热量、风等要素影响土壤的厚度、水气比例、粒径、有机质含量。
(2)降水充沛,土壤粒径大、(下渗增加)土层较厚,土壤中含水量大。降水少,土层薄、土壤中空气含量多,土质疏松。
(3)热量丰富,微生物活跃,有机质被大量分解,土壤贫瘠。
(4)风力强,空气湿度降低,蒸发旺盛,成土母质迁移速度快,土壤粒径小、多气孔、有机质含量低,土质较差。
3.生物对土壤的影响
(1)生物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起着主导作用。图解如下。
名师点拨
(1)生物创造土壤: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地衣类、苔藓类以及一些微生物功不可没。
(2)土壤养育生物:各种陆地植物生长在土壤上,蜱螨类、多类真菌以及蚯蚓、地鳖等以土壤为家。
(3)生物改造土壤:植物的枯枝落叶形成的腐殖质使土壤变得肥沃,低等动物和微生物改造土壤中的各类生物遗体,动物的活动使土壤变得松软。
(2)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对土壤肥力产生重要影响。如下图。
4.地形与土壤
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图解分析如下。
名师点拨
在山区,由于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形成不同的气候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地带分化。
(1)山谷:河流发育,下渗多,土层厚,有机质较丰富,土壤肥沃。
(2)山脊:坡度较大,成土母质迁移快,土层薄。
(3)迎风坡:降水多,下渗,土层厚,土质黏重,含水量大,北方肥沃,南方贫瘠。
(4)海拔高,冻土广布,地下水位高,生长期短,光照强,气温低,形成冰沼土。
(5)山前冲积扇:土壤肥沃,土层厚,矿物养分含量高,沉积物不规则,水气组合较好。
而在平坦的地形部位,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使成土母质得以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5.人类活动与土壤
(1)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
(2)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具有两面性。
①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积极影响:培育出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
②人类活动对土壤的消极影响:造成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如下图所示。
土壤从性质上说,属于可再生资源,但如果不合理利用,也会退化,失去肥力。土壤保护是使土壤免受水力、风力等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生产活动破坏所采取的措施。
知识拓展
我国几种典型土壤的分布地区及其特点
类型 分布地区 特点
黑土 东北平原 土壤中富含腐殖质,比较肥沃
黄土 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不高,缺磷少氮
红壤 江南丘陵 铁、铝成分较多,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黏重
紫色土 四川盆地 自然肥力高,富含各种盐类及多种微量元素
水稻土 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包括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台湾西部平原 在人类生产活动中形成的成熟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较肥沃,多呈青灰色
素养提升
1.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综合思维)图中①至⑤代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生物、地质、地形、水文要素,其中对土壤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思路点拨:解答该类题目主要从以下两点入手:一是明确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二是理解各个因素在土壤形成中的重要作用。第(1)题,地质、地形是土壤形成较稳定的影响因素;大气、生物和水文是土壤形成较为活跃的
因素。
答案:(1)C
1.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2)(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图示区域( )
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
B.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
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D.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
思路点拨:第(2)题,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关系密切,故A正确。山坡上因地形坡度大,土壤易被侵蚀搬运,故土壤厚度较薄,故B错误。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成土母质,植被提供有机质,故C错误。草地由于根系密集,利于有机质富集,有机质含量较森林土壤高,故D错误。
答案:(2)A
2.(区域认知)下列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的是( )
A.山东半岛温带森林 B.大兴安岭西侧草原
C.西双版纳热带森林 D.内蒙古高原西部荒漠
思路点拨:土壤有机质与枯枝落叶及热量条件有关。温度较低的地方,微生物作用慢,有机质积累多,高温湿润的地区虽然生物的生长量大,但由于微生物活动旺盛,故土壤积累的有机质少。大兴安岭西侧草原,草类茂盛,草类植被的根系主要集中于表层,而且该地纬度较高,微生物作用慢,有机质积累多,故选B项。
答案:B
探究二 土壤剖面的判读
情境诱思
材料一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表向下所挖出的垂直切面。
材料二 部分土壤剖面图。
[思考]
(1)(综合思维)自然土壤剖面一般分哪几层
答案: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层。
(2)(区域认知)旱地耕作土壤剖面一般分哪几层
答案:耕作层、犁底层、自然土层。
要点归纳
1.土壤剖面图及土层判读
土壤剖面是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与地面平行展布的土层所构成。土层通常可分为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层。如下图所示。
名称 特点及判读
有机层 土壤表层的植物残体堆积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腐殖
质层 土壤腐殖质积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呈灰黑色或黑色
淋溶层 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有机质含量低,色泽较淡
淀积层 常与淋溶层相伴存在,是土壤物质沉淀、积累的层次
母质层
和母岩层 是土壤形成发育的原始物质基础,母质层为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母岩层为坚硬的岩石
2.典型土壤及其剖面特点
类型 森林土壤 草原土壤
含义 指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 指草甸草原及草原植被下发育的土壤
分布 湿润和半湿润地区 温带和热带的大陆内部
有机质
来源 以地表枯枝落叶的形式 以根系的形式
腐殖质
特点 腐殖质明显地集中在土壤表
层,向下突然减少 除黑土外,土壤下部均有明显的钙积层;腐殖质含量自表层向下逐渐减少
典型
土壤 棕壤 红壤 黑土 黑钙土
所在
植被带 温带落叶阔
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草甸草原 温带荒漠和温带草原
剖面
特点 具有鲜棕色的淀积层,土层较厚,质地黏重,表层有机质含量高,自然肥力较高 呈均匀的土红色,有机质分解快、流失
多,腐殖质少,质地较黏重,肥力较低 黑土层较厚,有机质含量丰富,土壤肥力高。表层疏松,通气透水;底土黏重,保水保肥。土壤结构良好,易于耕作 暗黑色土壤,剖面上部具有深厚的腐殖质层,自然肥力较高,结构良好
素养提升
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图a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图b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据此回答(1)~(2)题。
(1)(区域认知)图a中甲为( )
A.有机层 B.淀积层
C.耕作层 D.犁底层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应从以下几点着手:一是知道自然土壤剖面及各土层特点,二是掌握理想土壤组成物质的大致占比。第(1)题,图a显示,甲位于淋溶层和母质层之间,为淀积层。
答案:(1)B
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图a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图b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据此回答(1)~(2)题。
(2)(综合思维)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
B.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
C.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
D.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
思路点拨:第(2)题,从图b可以看出该地土壤表层(0厘米附近)有机质含量低于5%,说明地表有机质含量较低;如果人工增施有机肥一般会分布在表层附近;表层土壤有机质较低,说明肥力流失较多;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富,多流水侵蚀作用。
答案:(2)C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一、选择题
读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回答1~2题。
1.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生物 D.成土母质
解析:1.C 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有机物能够腐烂形成腐殖质,形成土壤中的有机质。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读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回答1~2题。
2.在土壤的发育过程中,成土母质主要影响土壤的( )
A.有机质含量
B.物理和化学性质
B.发育程度和肥力大小
D.土层厚度
解析:2.B 第2题,在土壤的发育过程中,成土母质主要为土壤提供矿物质,影响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当土壤组成物质体积比为矿物质40%、有机质10%、水分和空气各20%,该土壤能很好地满足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各种需求,称为理想土壤。下图示意我国土壤组成物质的体积占比。据此回答3~4题。
3.土壤中矿物质的来源是( )
A.气候 B.成土母质
C.地形 D.生物
解析:3.B 第3题,成土母质是土壤矿物质的来源,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气候和地形对土壤形成有影响,但不是土壤矿物质的来源,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
当土壤组成物质体积比为矿物质40%、有机质10%、水分和空气各20%,该土壤能很好地满足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各种需求,称为理想土壤。下图示意我国土壤组成物质的体积占比。据此回答3~4题。
4.据图可知( )
A.该土壤水分较多,空气偏少
B.该地可能炎热干燥,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少
C.该土壤矿物质比重大,颗粒粗
D.该土壤水分和矿物质偏少,有盐渍化现象
解析:4.A 第4题,材料指出理想土壤各组成物质体积占比为矿物质40%、有机质10%、水分和空气各20%。该土壤水分大约占35%,比理想土壤多,空气大约占10%,比理想土壤少,故A正确。该地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约为5%,说明当地微生物活动旺盛,所以当地可能为温暖湿润的气候,故B错误。该土壤矿物质比重大于40%,比理想土壤稍大,但是颗粒无法判断,故C错误。前面已经分析出,该土壤水分和矿物质偏多,故D错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
为A。
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明( )
A.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子
B.生物是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
C.春季,微生物分解作用非常迅速
D.生物风化使有机残体归还多
解析:B 诗句说明的是植被最终落叶归根,成为土壤的一部分,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并没有强调说明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子,A错误,B正确。夏季气温高时微生物分解作用速度快,C错误;生物风化是指生物对岩石、矿物产生机械的和化学的破坏作用,如生物对母岩的破坏方式既有机械作用(如根劈作用),也有生物化学作用(如植物、细菌分泌的有机酸对岩石的腐蚀作用),因此生物风化并不能使得有机残体归还多,D错误。
6.我国土壤类型多样,如东北平原的黑土,华北平原的黄土,四川盆地的紫色土,江南丘陵的红壤。对以上土壤的特征与成因描述正确的是( )
A.红壤红——水稻的大量种植
B.黄土黄——温带地区有机质的大量积累
C.紫色土贫瘠——盆地日照差
D.黑土肥沃——草类植物的大量生长
解析:D 我国南方红壤是自然条件形成的,并不是人类活动种植水稻造成的,A错误;黄土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受风力和流水搬运沉积形成,并不是有机质沉积形成的,B错误;成都平原紫色土则富含磷钾,肥力较强,C错误;东北黑土富含腐殖质(有机质)主要是因为该地区冬寒夏热,夏季草木茂盛,冬季冷湿,有机质不易分解,再加之平原地形有机质大量沉积,D正确。
二、非选择题
7.杭州某校的地理学习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南部山区开展了一次“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关系”的野外实习,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绘制出下面的土壤与其他自然要素关系图。请你与他们一起探究下列问题。
(1)图中的植被和土壤分别是 、 。
解析:第(1)题,我国江南丘陵地带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发育的土壤是红壤。
答案:(1)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红壤
7.杭州某校的地理学习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南部山区开展了一次“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关系”的野外实习,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绘制出下面的土壤与其他自然要素关系图。请你与他们一起探究下列问题。
(2)同学们将该土壤标本带回实验室进行pH测定,得到的
pH值 (大于、小于、等于)7。
解析:第(2)题,红壤属于酸性土壤,pH值小于7。
答案:(2)小于
7.杭州某校的地理学习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南部山区开展了一次“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关系”的野外实习,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绘制出下面的土壤与其他自然要素关系图。请你与他们一起探究下列问题。
(3)从图中获知 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但土壤的形成因素还包括 、地貌、生物、时间和人类活动。试分析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解析:第(3)题,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是成土母质,除此之外,还有气候、地貌、生物、时间、人类活动等共同影响土壤的形成。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与土壤之间进行着物质的交换,是土壤中有机质的来源,决定了土壤肥力的高低;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会促进岩石的风化,补充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
答案:(3)成土母质 气候 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与土壤之间进行着物质的交换,是土壤中有机质的来源,决定了土壤肥力的高低;生物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岩石的风化,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共11张PPT)
章末整合
体系构建
真题体验
视野拓展
体系构建
真题体验
1.(2019·全国Ⅲ卷,11)我国某公路长500多千米,南北贯穿了多冰川的山
脉,并跨越了多条河流。公路南端海拔约1 070米,为山前洪积平原上的绿洲。该公路山区段每年9月底至次年5月底封路禁行。据此回答下题。
该公路北端海拔约750米,其所处的自然带是( )
A.针叶林带 B.山地草原带
C.高寒草甸带 D.灌丛荒漠带
解析:材料显示该公路“南北贯穿了多冰川的山脉”“南端海拔约
1 070米,为山前洪积平原上的绿洲”,符合新疆的有关特征。新疆深居内陆,降水较少,该公路北端海拔约750米,其所处的自然带最可能是灌丛荒
漠带。
答案:D
(1)最有可能观察到图1中景观的地点,是图2中的(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2.(2018·天津卷,1~2)结合图1和图2中的信息,回答(1)~(2)题。
解析:第(1)题,由图1中某地景观图中可以看出,该地位于草原地区,北部为高山,海拔3 700米以上,图2中甲地在海拔0~1 000米的山麓地带,附近有河流经过,可能为草原,北部为海拔3 000米以上的高山,符合题意,A项正确;图2中,乙地海拔在0~1 000米,但是乙地离南侧天山较远,不处于山麓地带,因而不可能看到图1中的景观,B项错误;图2中,丙地海拔在3 000~5 000米,不可能分布有草原景观,C项错误;图2中,丁地位于海拔1 000~2 000米的山麓地带,位于塔里木盆地北侧,山地背风坡,降水少,不可能有云杉林和高山草甸分布,D项错误。
答案:(1)A
(2)在图1所示地区,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带应位于( )
A.终年积雪区 B.高山草甸带
C.云杉林带 D.山麓草原
2.(2018·天津卷,1~2)结合图1和图2中的信息,回答(1)~(2)题。
解析:第(2)题,该山地自然带的分布主要受水分条件差异影响,四个地带中云杉林带对水分条件要求最高,因而此地带的年降水量最多。
答案:(2)C
视野拓展
我国黑土的分布、存在问题和保护措施
黑土地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得天独厚的宝藏,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全世界仅有四大黑土区,分别在乌克兰的乌克兰平原、美国的密西西比平原、中国的东北平原以及南美洲阿根廷至巴拉圭的潘帕斯草原。
从1963年到1976年,来自北京、天津、上海等大中城市的54万知青加入开发北大荒的行列。中国东北黑土区在大面积开发垦殖过程中,发生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主要表现在大面积坡耕地的黑土层流失和水土流失中形成的侵蚀沟。严重的水土流失正使中国肥沃的黑土地变得又“薄”又“黄”,专家警告说,如果再不抓紧防治,“黑土地”也许将成为书本上的一个历史名词。
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和商品粮输出基地,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加大东北黑土地保护力度”,黑土地保护刻不容缓、意义重大,保护东北黑土地是历史使命,也是系统工程,要按照绿色发展要求综合施策、形成合力、久久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