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9张PPT。30. 诗五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贺知章评李白,李白亦自诩),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存诗近千首,著有《李太白集》。背景简介:
天宝年间,王昌龄因“不护细行”之罪被贬谪龙标。李白与王昌龄过往甚密,当他听说王昌龄蒙不白之冤再次遭贬,深感不平,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从远道寄赠给他。虽未写悲痛之情,而悲痛之情自现的句子: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抒发了作者“托月送友”的情怀的句子: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运用想象,使明月人格化,运用拟人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关切和同情的句子: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的深切同情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得到王昌龄被贬谪的消息后,作者写了这首诗,远道相寄,表达自己的关切和同情。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作者简介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谥号“文”,世称王文公,自号临川先生。?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诗中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的诗句是: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写出诗中与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诗: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宋神宗时,他致力于政治改革,表现了他勇于革新,不畏众议的精神。
《登飞来峰》表现了作者高瞻远瞩、不畏困难、胸怀抱负的心怀。前两句侧重写景,后两句侧重抒怀;前者为后者铺垫,后者为前者升华。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作者简介
常建,唐代诗人。长安人,开元十五年进士。天宝中年为盱眙(xūyí)尉。后隐居鄂渚(è zhǔ )的西山。一生沉沦失意,耿介自守,交游无显贵。与王昌龄有文字相酬。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自然,艺术上有独特造诣。他的诗以田园、山水为主要题材,风格接近王、孟一派。他善于运用凝练简洁的笔触,表达出清寂幽邃的意境。这类诗中往往流露出“淡泊”襟怀。其实他对现实并未完全忘情,他有所感慨,有所期望,也有所指责。 写作背景 由于诗人的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游览名山古刹,云游四海,寻幽探胜。 竹径通幽,花木掩映,天光、山色、澄波,不仅使鸟儿欢悦,而且令人杂念顿消。中间四句不仅写出环境的极静极美,而且体现出诗人内心的旨趣,富有言外之意。 释义:
清晨我走进这破山古寺,初升的太阳映照着高高的树林。
竹间小路通向幽静的去处,清静的禅房更显得草木深深。
明媚的山野风光使飞鸟更加快乐,潭中的清影使人的心境得到净化。
各种声响都在这里消失,只能听到寺院里撞击钟磬发出悠扬的声音。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静,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祥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中心思想 《望岳》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因其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又因为他搭草堂居住在长安城外的少陵,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作者简介解题
《望岳》诗共三首,一首是咏东岳泰山的,一首是咏西岳华山的,一首是咏南岳衡山的。这首是杜甫应举落地后游泰山时所作。五岳,是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海拔1532.7米,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南岳衡山(海拔1300.2米,位于湖南省衡阳市)、西岳华山(海拔2154.9米,位于陕西省华阴县)、北岳恒山(海拔2016.1米,位于山西省浑源县)、中岳嵩山(海拔1491.7米,位于河南省登封市)。 写泰山之雄伟高大,连绵不断的诗句是: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表现泰山神奇秀丽,极言泰山巍峨高大的诗句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表现了诗人对大好河山无限眷恋和热爱的感情的诗句是: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写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愿望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名篇,该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势,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1.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是( )A、“岱宗夫如何”句,作者用拟人手法把泰山比拟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岱宗夫”。
B、“造化钟神秀”句,意思是说泰山是天地间一切神奇、秀丽的结晶。“钟”是“聚集”的意思,一个“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时分有情。
C、“齐鲁青未了”句,是说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泰山的青色,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别出心裁地写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D、“阴阳割昏晓”中“割”字写出了泰山的高大,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A2、对《望岳》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人由实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画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广远衬托山势高俊,用笔不凡。
C.第三句话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D.全是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C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作者简介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气魄雄伟。东汉末年的建安文学即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史称“建安风骨”。背景 东汉末年,军阀逐鹿中原之时,辽西一带的乌桓强盛起来,他们南下攻城掠地,成为严重边患。建安十年(205),曹操打败了袁绍,袁绍死,其子袁谭、袁尚逃到乌桓,勾结乌桓多次入塞为害。曹操于建安十二年夏率师北征。九月,胜利回师,途经碣石等地,借乐府《步出夏门行》旧题,写了这一有名的组诗。诗中描写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
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本诗通过写大海之景象展现了作者复杂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气概。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