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作文写作备考-让议论文语言更有文采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作文写作备考-让议论文语言更有文采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10 08:13: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考作文写作备考:让议论文语言更有文采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认识“有文采”的标准要求
理解“有文采”的具体内涵
学会”有文采“的妙招方法
写作“有文采“的作文片段
作文发展等级:
1.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3.有文采。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其中关于文采,孔子有言“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陆机曾说“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言之无文,难得高分!如何能让文章“烟云飞动,妙笔生花”呢?
教学过程
我们从部编版课本中去寻找答案:
【妙招1】锤炼字词,贴切表达
在语言上多加雕琢,用词准确,方能妙“词”生辉!
1、借助动词、形容词等使文章流淌出有生命力有情感力度的文字。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自然科学论著单元的《自然选择的证明》一文中:
“海水是迷人的,大海在向我们召唤”,用了召唤一词,形象贴切的表达了我们对宇宙的向往之情,大海如同母亲一样在呼唤她的子女去更加的深入了解她。
必修上册《荷塘月色》中: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轻雾浮起在荷塘里。”
“泻”“浮”两个动词化静为动,既描摹出了月色朦胧柔和之美,又使荷塘月色的画面充满了动态美。
2、把握修饰词、限制词分寸,雕琢语言,准确表达。
选择性必修中册《社会历史的决定性作用》一文中:
“我党在幼年时期,我们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和对于中国革命的认识是何等肤浅,何等贫乏,则现在我们对于这些的认识是深刻得多,丰富得多了。”
“肤浅”“深刻”是用以表明认识程度的一组反义词,“贫乏”“丰富”是用以表示认识广度的一组反义词,说明两者的差距之大。而且在“肤浅”“贫乏”之前加上了“何等”二字,说明其严重的程度,后面用了“得多”二字准确地反映了客观的实际情况。
语言的文采还包括语言的准确表达。
3、巧用关联词,引起转折,使论证语言更有表达力度。
最有力量的语言,不是一味的往前冲,而是像打拳一样,收回来再放出去!
选择性必修中册《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我们把经济条件看作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的东西。而种族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因素。不过这里有两点不应当忽视……”
观点旗帜鲜明,不蔓不枝;“归根到底”措辞准确,用词妥帖;使用“不过”,巧妙引起转折,引人思考。
4、选择恰当词语表达鲜明的感彩。
选择性必修中册《改造我们的学习》标题中的“改造”一词表明了作者的情感态度。“改造”不能改为“改进”或者“改善”,因为“改进”“改善”是在原基础上改进一步,“改造”是彻底改变,改掉旧的,建立新的。“改造”的程度重于“改进”“改善”等,而且要破旧立新,反映出毛泽东对教条主义深恶痛绝,希望彻底改造。
5、灵活使用文言词语。
比如:《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为之一新”“等闲视之”“若明若暗”“诸如此类”“懂得甚少”──言简意赅,富于表现力。
6、在具体的语境中,相机改变词语的词性或用法,或者赋予其临时意,能给人新奇感。
在必修上册《反对党八股》一文中:
“有些党八股,不只是空话连篇,而且装样子故意吓人,这里面包含着很坏的毒素。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还可以说是幼稚;装腔作势,借以吓人,则不但是幼稚,简直是无赖了。”
“毒素”,原指某些物质所含的有毒成分,用在课文中充分说明“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是有腐蚀作用的害人的东西。“无赖”主要含有强横无耻、刁钻泼辣、蛮不讲理的意思。用“无赖”一词极写“装腔作势,借以吓人”的恶劣行径,表达了作者对这种文风强烈的憎恶。
相机改变一些词语的词性或用法,可以让人耳目一新,使文章语言别具风味。
【妙招2】巧用句式,激扬文采
长句与短句相间、整句与散句交错、常式句与变式句结合,多种句式交替使用,行文灵动更有韵致。
但也应注意不同文体语言的适切性。
如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自然科学论著单元的《自然选择的证明》一文:
“由于每个物种都有按照几何级数过度繁殖的趋向,而且各个物种中变异了的后代,可以通过其习性及构造的多样化去占据自然条件下多种多样的生活场所,以满足数量不断增加的需要,所以自然选择的结果就更倾向于保存物种中那些最为歧异的后代。”
这句话是一个典型的结构复杂的长句,我们只要把握“所以”一词就可抓住本句的基本观点,即自然选择的结果作者为了说明这种看法,非常细致地进行阐述,并且运用关联词“而且”来提示前后成分之间的关系。此外,表意的严密性还在于运用“都”“各个”“更”等副词来修饰动词,复句内部的各种层次表现得既准确又严密,体现了很强的逻辑性,也表现了作者思维的严谨性和对于自己所持观点的坚定性。
科学论著常常多用限制性词语和长句,体现科学论著的严谨性。
再如选择性必修上册《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一文中:
“从加强病毒溯源、传播力、传播机理等研究,到跟踪病毒变异情况及时完善防控策略和措施;从多学科力量联手进行药品和疫苗研发,到坚持分类施策、因地制宜;从‘健康码’‘云办公’等助力防疫,到落实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实践证明,只有坚持科学防治,才能看清病毒的‘样子’、找到对症的‘方子’、走对防控的‘路子’。”
这是一篇通讯,作者通过句式整齐、结构对称的整句,调节了音律,增强了气势,彰显了科学抗疫的理性思考。
根据不同的文体,选用灵动的句式,可以让你的文章摇曳生姿,妙笔生花!
【妙招3】妙用修辞,文采斐然
1、虚实相生,摇曳生姿
虚实相间,可以让文字更灵动,引人遐思。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中
“这份谢意,澎湃而又悠长。只有穿越了大风大浪,经历了生死考验,才能读懂其中的真情与大爱。”
“谢意澎湃悠长”,化抽象为具体,写出了武汉在疫情中得到八方援助后之后深沉的谢意。
展开丰富的联想,把情感赋予具体的事物之上,就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
2、运用拟人,化静为动。
好的语言有画面感,有动态美。对那些静态的事物,我们要善于“化静为动”,使之富有生气,充满活力。
必修上册《故都的秋》中“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把人的动作赋予“太阳”,运用拟人,生动形象,化静为动,增强了表现力。
3、运用比喻,生动阐释
必修上册《反对党八股》中:
以“懒婆娘的裹脚”比喻“长而空”的文章之令人掩鼻,以“洗脸、照镜子”比喻写文章、演说要有责任心,都很新鲜别致,令人会心。
4、运用对比,强调突出。
把两种相反的或有差异的观点、事物进行比较,通过两相对照,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使论点更加鲜明,突出论述的是非。
必修上册《劝学》一文中: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把“骐骥”和“驽马”、“蚓”和“蛇”从自身条件优劣、奔跑寻食态度、最后努力结果等进行对比,突出强调:学习要持之以恒、专心一致。
5、引用名言,拆分嵌套
直接引用
引用、化用名言警句,可以使文章文采斐然,同时也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选择性必修上册《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一文中: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青山一道,同担风雨。”
引用诗句,增强文章的典雅厚重之感,更表现了全世界人民互帮互助,携手前行带来温暖与力量。
间接引用
把诗词名句拆分,嵌套在自己的叙述或议论里。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一文中:
“从白衣战士冲锋在前的身影里,人们看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英勇无畏;从无数普通人坚守岗位的执着中,人们看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从八方驰援的物资洪流中,人们看到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血脉深情;从方舱医院里‘读书哥’的淡定中,人们看到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乐观豁达……”
把诗词嵌套进语句中,通过整齐、对称的句式,重现一幕幕感人的情景,并运用富有诗意、饱含深情的语句表达观点和情感,将感情抒发与理性表达完美结合,全面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色,诠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了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品格。
除此之外,排比,双关,对偶,借代等多种修辞的综合运用都可以增加文章的文采!
优秀习作
片段一: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百年前,大浪滔天,有一群青年,他们迎着“五四”春风,乘红船起航,劈波斩浪,力挽狂澜,改天换日,彪炳史册;百年后,暗波涌动,有一群青年,他们续满“航油”精神,架巨轮远航,中流砥柱,挥洒豪情,凯歌前行,再创华章!秀水泱泱,前行依旧,青年迭代,赓续传承!
审时度势,思定后动,则青年定将大有可为,则天下无不可为之事。然可为青年当有“ 欲上青天揽明月”之气魄,也应有“挥斥方遒、指点江山”之风华,更该有“十年饮水、热血难凉”之坚韧。国家之希望在青年,民族之复兴在青年,时代之重担在青年。新时代为我们广大青年提供了广阔的承梦舞台,青年人就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勇于接过时代递来的接力棒,变压力为动力,化努力为底气,与祖国同频共振,共创辉煌!
(引用李大钊的名言,增加了文学底蕴,“百年前”“百年后”整散结合,使文章气势磅礴!名句的嵌套更让文章文采斐然!)
片段二:
绝崖断壁之上,松柏破石而出;干涸荒凉的沙漠中,胡杨傲然挺立。松柏因岩石而耸立,胡杨因风沙而茎粗根阔。平凡的生命因压力而变得富有韧性,同样,我们的人生也理应披荆斩棘,所向披靡。
承受可使人生变得绚丽多彩。若要来时路上鲜花簇拥,归去路上硕果飘香,那么必须化压力为动力,化犹豫为决心,让承受的苦作水,作肥,为漫漫人生路增添亮丽一笔。
正如米兰·昆德拉所说:“一切重压与负担,人都可以承受,它会使人坦荡而充实的活着”。拖着病偻的身子,用一只只粉笔架起了山区孩子通往希望和梦想的桥梁,一生坎坷的张桂梅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干劲不断的承受着生活带给他的痛苦。在人中最重要的阶段接连失去重要的人,张桂梅没有因此倒下。雪中的梅花终会在凌冽的寒冬中绽放,而生活的曙光也会在尽头闪烁,如今丽坪中学傲人的升学率便是张桂梅给予生活的反击。逆风而生,承压而上!
(“松柏、胡杨”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使“如何承受压力”具象化。)
片段三:
“铁石相击,必有火花;水气相荡,乃生长虹。”顶住重压与负担,才能书写辉煌。
武大靖“一骑绝尘”的背后离不开长年累月的训练;苏翊鸣“翊鸣惊人”的背后离不开他的刻苦与勤奋;谷爱凌高难度的动作背后离不开他自律的生活和训练。当我们在真正目睹这些辉煌的时候,更应该明白,不经历风雨,便不会看到彩虹;不经受困苦,成功也不会叩响你的门扉。
沙之未能成石,欠缺的是压力。
少年的肩应是扛起时代责任的肩,少年的眼应是博览群书、目睹祖国繁荣的眼。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鲁迅先生曾言:“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我们要挺起脊梁,行稳致远,筑梦明天!
(名句引用增强了说服力;武大靖、苏翊鸣、谷爱凌三个典型事例构成排比与后面的文字整散结合,摇曳生姿;“风雨、彩虹”化虚为实,生动形象;“叩响”一词贴切形象。“肩”与“眼”变式句的使用突出了少年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有文采”的文章可以让人触摸到一种韵味,一种光泽,一种风格。希望同学们在平时的习作中涵咏字词,锤炼句式,做到篇中有余韵,句中有余味,让文章烟云飞动,妙笔生花!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