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备战——每周必背古诗文两篇《声声慢》《书愤》(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备战——每周必背古诗文两篇《声声慢》《书愤》(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10 08:23: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备战——每周必背古诗文两篇《声声慢》《书愤》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译文:
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长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环境又引起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了。)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早上的冷风寒意。
望天空,但见一行行大雁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诚明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啊!
整天守着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怎么能够说尽!
赏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十四个叠字,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徐釚《词苑丛谈》卷三:“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也。”),创造了不同凡响的音节之美,其后仿效者众,而无后来居上的。西湖有一联:“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有人评论说:“巧用叠字,叠出了满目生机,万千气象,使善叠愁绪的李清照闻之,亦当破涕为笑。”而从音响上,这十四叠字全用齿音,读来凄楚、低沉,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哽咽难言,如见其人。
从内容上看,“寻寻觅觅”写动作,“寻寻”,找了又找而没没找见,继而“觅觅”,反复细细翻捡,依然不得,其结果是“冷冷清清”;“冷冷清清”写环境,“冷冷”,没有什么温度,“清清”,寂寥的气氛;“凄凄惨惨戚戚”写心理,“凄凄”,何等悲哀,“惨惨”,何等苦痛,“戚戚”,何等忧伤。这十四个字,由寻求而失望而悲苦惨痛,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痛彻心扉。
结构上,词人一开始就直抒胸臆,使愁云惨雾笼罩全篇,为全词奠定了低沉、凄楚的感情基调。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乍暖还寒”,秋天的阳光总是短暂的,刚刚感觉些许暖意,寒气就又卷土重来,如此心境,加之如此天气,如何安顿这支离破碎的身体与流离凄惶的心灵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秋风劲扫,尤其暮色将临之际,更显其刑官本色,砭人肌骨。此情此景之下,酒也没有了往日的烈性,淡酒如水,压不住从心底泛起的丝丝冷意,借酒也难消愁。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举头望见那北雁南来,是不是与我一样,失家南迁呢?《唐宋词选释》说:“雁未必相识,却云‘旧时相识’者,寄怀乡之意。赵嘏《寒塘》:‘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词意近之。”此处以物写人,蕴含无限。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此三句承上文,词人的视线由仰望天空生出思乡之情,随之收回写眼前之景。“满地黄花堆积”,许多地方理解为菊花凋谢,这是不妥的,这里应该是园子里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黄花”似乎还是当年“人比黄花瘦”时的黄花,甚至开得更盛,可是,如今的词人,饱经国破家亡、流离失所之苦而心神憔悴,哪里有什么心情去赏花摘花,任“暗香盈袖”呢?此处以景衬情,既有眼前花与人的对比,也有南渡前后的巨大反差。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此两句承上,词人回到“冷冷清清”的屋子,坐在窗下,一个“守”字,无所“守”而“守”,只因独自一人,黑夜难捱,只好任由黑夜浸入、弥漫。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此三句,由之前的视觉转到听觉,梧桐叶坠,秋意已甚,更兼细雨,剥琢敲打,在这静谧的黄昏,分外的清晰、响亮,点点滴滴,不像是敲打在梧叶上,更像是敲击在词人无处安放的心灵上。此处以声衬静,宇宙似无声;融情于景,充满想象的空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次第”,由早上的寻觅开始,天气冷暖变化、淡酒不敌风急、伤心再见旧时雁、花好不堪摘、一个人等天黑,直到视线被黑夜所阻,听着那“点点滴滴”的凄神寒骨的细雨在静谧的夜晚敲打着梧叶,这一桩桩、一件件,从早到晚,从上到下,从视觉到听觉,由空间而时间,由时间而空间,烦愁密布,无处可逃。在这层层的铺叙之下,词人郁积于中的情绪终于直抒而出,“怎一个愁字了得”。词人“曲终收拨当心画”,总束以上六层可伤之事,戛然而止,留给读者的是无尽的喟叹和遐想。
理解性默写
李清照的《声声慢》十四个叠字层层铺叙,分三个层次,由外而内,由浅入深,把词人内心深处的悲哀、孤独、寂寞、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清照的《声声慢》中运用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词人内心世界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突出的直抒胸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声声慢》一词中从动作、环境到心理感受多层次地表现出寡居老人闷坐无聊、茫然若失而四顾寻觅的恍惚悲凉心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清照的《声声慢》中词人化繁为简,化多为少,把所有的凄苦,所有的孤独,所有的无奈,所有纷繁的说不尽的思绪,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之。
《声声慢》下阙中使用传统菊花意象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有七组十四个叠字,“ , , ”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淡,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造成了一种如注如诉的音韵效果,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地愁苦之情。
李清照的《声声慢》中
“ , , ”句子是由景入情,情景交融。
作者感情慢慢融入落花,对花自怜,黯然伤神。
在《声声慢》(寻寻觅觅),写出了天气反复无常,词人难以入眠的句子: , 。
古人有“借酒消愁”一说,词人李清照也不例外。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中,
写到词人本欲用酒来打发愁情,没想到还是驱不散晚风带来的寒意的句子
是: , 、 。
李清照的《声声慢》借大雁
表达对故国、亡夫以及家乡的思念之情的句子是: , , 。
李清照的《声声慢》中,
“ , ”这一生活状态的描写和心理活动的刻画表达了词人无边无际的孤独和度日如年的煎熬之情。
李清照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用黄昏时刻的梧桐和细雨表达自己无垠的愁情的句子
是: , 、 。
《声声慢》(寻寻觅觅)中,
词人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心中愁情的句子
是: , 。
答案: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书 愤
陆 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译文: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难,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 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 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自己当年曾以万里长城来自我期许,到如今鬓发已渐渐变白,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赏析:
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前半叙述早年决心收复失地的壮志雄心,后半感叹时不再来,壮志难酬。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当时他亲临抗金战争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金戈铁马的记忆里去的。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大有气魄。诗人未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几多郁愤。
“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作者三十七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他四十八岁在南郑任王炎幕僚。陆游在军中时,曾有一次在夜间骑马过渭水,后来追忆此事,写下了“念昔少年时,从戎何壮哉!独骑洮河马,涉渭夜衔枚”(《岁暮风雨》)的诗句。他曾几次亲临大散关前线,后来也有“我曾从戎清渭侧,散关嵯峨下临贼。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江北庄取米到作饭香甚有感》)的诗句,追写这段战斗生活。当时北望中原,也是浩气如山的。但是这年九月,王炎被调回临安,他的宣抚使府中幕僚也随之星散,北征又一次成了泡影。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如泣血。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楼船”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陆游不但是诗人,他还是以战略家自负的。可惜毕生未能一展长材。“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太息》)、“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夜读兵书》)是他念念不忘的心愿。“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刘宋名将檀道济典明志。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满是悲怆。这一结局,非诗人不尽志所致,非诗人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人,世事磨人。作者有心而天不予。悲怆便为郁愤。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千载而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情景默写:
陆游《书愤》中记述两次抗金胜利,表明收复之志的句子的句子是:“____,____”。
陆游《书愤》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
陆游《书愤》中运用诸葛亮的典故表明诗人爱国热情、暗讽南宋无为的句子是:“____,____”。
陆游《书愤》中表达诗人年青时就有收复失地的雄心,但在现实中受到阻挠打击的悲愤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
答案: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
4.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