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备战——每周必背古诗文两篇《扬州慢·淮左名都 》
《长亭送别》
扬州慢·淮左名都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译文:
淳熙年丙申月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
进入扬州,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我内心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黍离》的悲凉意蕴。
扬州自古是淮南东路的名城,这里有著名游览胜地竹西亭,初到扬州我解鞍下马作停留。当年那春风十里繁华街道,如今却是荞麦青青孤单可怜。自从金兵侵犯长江流域以后,连荒废的池苑和古老的大树,都厌恶再提起那场可恶的战争。临近黄昏凄清的号角已吹响,回荡在这座凄凉残破的空城。
杜牧曾以优美的诗句把你赞赏,今若重来定会为你残破而惊。纵使有豆蔻芳华的精工词采,纵有歌咏青楼一梦绝妙才能,也难抒写此刻深沉悲怆感情。二十四桥依然完好毫无损伤,桥下波心荡漾一弯冷月寂寞。想那桥边红芍年年花叶繁荣,不知年年有谁欣赏为谁而生?
赏析:
姜夔在这首词里用了他常用的小序。
小序的好处就在于交代写作的缘由和写作的背景。而这首小序则更明确地交代了这首词的写作时间、地点、原因、内容、和主旨。让人更好地、更深入地了解词人写作此词时的心理情怀。
全词分为上下两阕。但两阕的写作手法都是运用一种鲜明对比,用昔日扬州城的繁荣兴盛景象对比现时扬州城的凋残破败惨状,写出了战争带给了扬州城万劫不复的灾难。词的上阕,写出了词人亲眼目睹的景象和自身心理感受。
写出了扬州城在“胡马窥江去后”令人痛心不已的凋残和败坏景象。词人先从自己的 行踪写起,写自己初次经过扬州城,在著名的竹西亭解鞍下马,稍作停留。走在漫长的扬州道上,词人所见到的全部是长得旺盛而齐整的荠麦。而昔日那个晚唐诗人杜牧对扬州城美景的由衷溢誉一去不复返。自金人入侵后,烧杀掳掠,扬州城所剩下的也只是“废池乔木”的了。人们说起那场战争,至今还觉得心有余悸和刻骨痛恨。一个“厌”字,很恰当地写出了人民的苦难,朝廷的昏聩和胡人的罪恶。日落黄昏,凄厉的号角声又四处响起,回荡在扬州城孤寂的上空,也回荡在词人惨淡的心灵间。词人很自然地实现了由视觉到听觉的转移。
词的下阕,运用典故,进一步深化了“黍离之悲”的主题。昔日扬州城繁华,诗人杜牧留下了许多关于扬州城不朽的诗作。可是,假如这位多情的诗人今日再重游故地,他也必定会为今日的扬州城感到吃惊和痛心。杜牧算是个俊才情种,他有写“豆蔻”词的微妙精当,他有赋“青楼”诗的神乎其神。可是,当他面对眼前的凋残破败景象,他必不能写出昔日的款款深情来。扬州的名胜二十四桥仍然存在,水波荡漾,冷峻的月光下,四周寂籁无声。唉,试想下,尽管那桥边的芍药花年年如期盛放,也很难有人有情思去欣赏它们的艳丽。
词人用带悬念的疑问作为词篇的结尾,很自然地移情入景,今昔对比,催人泪下。纵观全词,行文的基调都笼罩在一种悲凉凄怆的氛围中。无论是词人所见到的“荠麦青青”、“废池乔木”还是在黄昏里听到的“号角”和“空城”还是词人自身所想到的杜牧“难赋深情”和不知亡国恨的“桥边红药”,都是一种悲剧的写照。情景交融是这首词在写作表现手法上最显著的一个特点。移情入景,乐景写哀,都是词人经常使用的手法。特别是乐景写哀,词人在文中写了大量的乐景:名都,佳处,二十四桥……可是,写乐景是为了衬托哀情,是为了对比“现在”的惨状:名都的凋残,佳处的弊坏,二十桥的冷寂……正如王夫之所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是这首词的特色之一。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杜牧《赠别》)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凉景象——“尽荠麦青青”。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流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的乐章,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
下片写杜牧情事,主要目的不在于评论和怀念杜牧,而是通过“化实为虚”的手法,点明这样一种“情思”:即使杜牧的风流俊赏,“豆蔻词工”,可是如果他而今重到扬州的话,也定然会惊讶河山之异了。借“杜郎”史实,逗出和反衬“难赋”之苦。“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艺术描写,是非常精细的特写镜头。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箫”的风月繁华已不复存在了。词人用桥下“波心荡”的动,来映衬“冷月无声”的静。“波心荡”是俯视之景,“冷月无声”本来是仰观之景,但映入水中,又成为俯视之景,与桥下荡漾的水波合成一个画面,从这个画境中,似乎可以看到词人低首沉吟的形象。总之,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条。善于化用前人的诗境入词,用虚拟的手法,使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余音缭绕,余味不尽,也是这首词的特色之一。《扬州慢》大量化用杜牧的诗句与诗境(有四处之多),又点出杜郎的风流俊赏,把杜牧的诗境,融入自己的词境。人称姜夔的词风清雅空灵,此词表现得非常突出。此词的清雅空灵不但表现在词语上,如“清”“寒”“空”“波心”“冷月”,而且还表现在造境上,如用“犹厌言兵”表现兵燹之后的残破,用杜郎名句表现扬州昔日的繁华,用“二十四桥”“波心荡”“冷月无声”表现清幽伤感的气氛,用“桥边红药”表现“寂寞开无主”的荒凉。
理解性默写:
《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的诗句是: ;实写现在扬州的凄凉情形的诗句是: 。
《扬州慢》中用拟人手法形容战乱残酷和破坏之深重并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战乱的痛心疾首的诗句是: , , 。
《扬州慢》中渲染凄凉气氛并暗示敌骑威胁尚未消的诗句是: , , 。
《扬州慢》中写杜郎再有才智也会吃惊今日扬州之荒凉的诗句是: , 。5.《扬州慢》中描写杜牧无法用优美诗句抒发对扬州深情的诗句是: , , 。
《扬州慢》中描写红药自生自灭无人欣赏情形的诗句是: , 。
《扬州慢》中含蓄地点出扬州昔盛今衰景象的诗句是: , 。
8.《扬州慢》的“ , , ”三句,作者从听觉和触觉两个角度把角声的凄凉和天气的寒冷联系在一起,突出人为的感彩
9.“月”在古代诗文中是经常被描写到的形象,如姜夔《扬州慢》中的“ , , ”。
10.《扬州慢》描写诗人向往历史名城,于是下马驻足望扬州的诗句是: , , 。
11.《扬州慢》中的“ , ”与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用笔相似,都以草木繁忙反荒凉衰败。
12.杜牧诗云“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写出了扬州歌舞升平的景色;姜夔的《扬州慢》中说“ , , ”,写出了一派冷清沉寂的景象。
13.《扬州慢》中,用拟人手法,形容战乱残酷和破坏之深重,并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战乱的痛心疾首的诗句是: , , 。
14.姜夔《扬州慢》中,诗人借景抒情,用“ , , ”来渲染扬州城经过战争的破坏后,变得凄凉、衰败、空寂。
15.《扬州慢》中,点明历史上的扬州是人们向往的佳地的诗句是: , 。
16.姜夔《扬州慢》中的“ , , ”,在物是人非中表达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答案:
《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的诗句是:过春风十里;实写现在扬州的凄凉情形的诗句是:尽荠麦青青。
《扬州慢》中用拟人手法形容战乱残酷和破坏之深重并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战乱的痛心疾首的诗句是: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扬州慢》中渲染凄凉气氛并暗示敌骑威胁尚未消的诗句是: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扬州慢》中写杜郎再有才智也会吃惊今日扬州之荒凉的诗句是: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扬州慢》中描写杜牧无法用优美诗句抒发对扬州深情的诗句是: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扬州慢》中描写红药自生自灭无人欣赏情形的诗句是: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扬州慢》中含蓄地点出扬州昔盛今衰景象的诗句是: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扬州慢》的“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三句,作者从听觉和触觉两个角度把角声的凄凉和天气的寒冷联系在一起,突出人为的感彩
“月”在古代诗文中是经常被描写到的形象,如姜夔《扬州慢》中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扬州慢》描写诗人向往历史名城,于是下马驻足望扬州的诗句是: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扬州慢》中的“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与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用笔相似,都以草木繁忙反荒凉衰败。
杜牧诗云“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写出了扬州歌舞升平的景色;姜夔的《扬州慢》中说“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写出了一派冷清沉寂的景象。
《扬州慢》中,用拟人手法,形容战乱残酷和破坏之深重,并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战乱的痛心疾首的诗句是: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姜夔《扬州慢》中,诗人借景抒情,用“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来渲染扬州城经过战争的破坏后,变得凄凉、衰败、空寂。
《扬州慢》中,点明历史上的扬州是人们向往的佳地的诗句是: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姜夔《扬州慢》中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在物是人非中表达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长亭送别
王实甫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译文:
【正宫】【端正好】碧蓝的天空,开满了菊花的大地,
西风猛烈吹,大雁从北往南飞。
清晨,是谁把经霜的枫林染红了?那总是离人的眼泪。
赏析:
这是王实甫《西厢记》里的名句。借秋日的萧瑟景调来写别情的凄苦——云天蓝碧,黄花落满地,西风紧紧吹,更有北雁纷纷往南飞。伊人即将远别,此情此景的凄苦枯索景象,不禁为之黯然垂泪——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蓝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的白云,那天是蓝的如此昏灰,没有半点眩目之色,虽是碧透碧透的,但却怎么也逃不出悲伤的叹息,只得叹在口上,哀在心中。低着头看着地面,却是满眼的憔悴的黄花,哭泣着、悲痛着、日渐消瘦着,这些花儿却怎么望也望不到尽头。秋深了,微风四起,却越刮越急,吹得人心儿凉。
仰头望去,却看见成群的雁儿向南方飞着,让人心底的凉气不免又加了几分。那天与那地相对着、相映着,颇显出几分离愁,却只得在无际的宇宙中漂泊着,寻找着自己的归宿。
在这暮秋时分,是谁将这些霜叶儿们染成如此让人发醉的红色?是悲秋感冬?是相见恨晚?是热泪盈眶?不是,那是离别之人伤感的眼泪!这是王实甫《西厢记》里的名句。借秋日的萧瑟景调来写别情的凄苦——云天蓝碧,黄花落满地,西风紧紧吹,更有北雁纷纷往南飞。伊人即将远别,此情此景的凄苦枯索景象,不禁为之黯然垂泪——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理解性默写:
在《端正好》这支曲子中,作者巧妙化用范仲淹《苏幕遮》中“碧云天,黄叶地”,渲染出深秋季节秋风萧瑟、大雁南飞典型景物的句子是: , , , 。
作者用“ ? 。”两句话指出是离人的眼泪染红了层层霜林,衬托了主人公悲伤的心情。
《长亭送别》中运用拟人和设问手法写出送别时离愁别绪乃至伤心落泪的两句是“ ? 。”
《长亭送别》【端正好】
中“ ? ”两句使客观之秋景带上了莺莺浓重的离愁别绪,构成一种“有我之境”。
答案: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4.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