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PDF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PDF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3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10 10:17:31

文档简介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根据原文中的“而且更要求作者对所咏之物也要有一份
感动的情意”,可知C项分析不当。
2.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材料重要信息的能力。A项“介绍6兴发感动,诗学理论内涵”错,还有形成原
因、评赏标准等;B项“6兴,主要指向创作者;6发,包括作者与读者”错,“兴”包括作者与读者,“发”主要指向
创作者;D项“可以忽略其外表叙写的是何种情、事,比如《登高》,其价值在于能唤起读者多种美好意念”错,
原 文 是“如果不从理性做客观的评判,而只就感发性的特质而言……而并不在于其外表叙写的是何种情、
事”,并非任何时候都可以忽略诗歌外表叙写的是何种情、事;《登高》的价值也并不是只在于能唤起读者多种
美好意念。
3.A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能力。B项表明西方人“东望”中国古典诗词;C、D两项并非论
述古典诗词的民族凝聚作用。
4.O中华古典诗词蕴含着人格美等,并积淀成中华民族的传统,作用于中华儿女个人、中华民族整体、中华民族
发展前进的始终 。吟咏古典诗词,能激发情感共鸣,促进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Q中华古典诗词蕴含着民族
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含吟咏古典诗词,弘扬国学经典,能增强文化自信,有利于
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 。(每点 1分,三点全对得4分)
【解析】本题考查结合情境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结合材料一 ”,二是“中华
古典诗词对于中华民族的作用”。
5.O“兴发感动”的作用及内涵等 。Q“兴发感动”之力形成的三种方式:一是感性的直接的自然的方式,二是理
性的间接的不自然的方式,三是意象与音声的巧妙结合 。含“兴发感动”在诗歌评赏方面的应用,具有一种精
神本质上的伦理价值 。(每点 1分,三点全对得4分)
【解析】本题考查结合情境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本题给出了老师让你下周在课堂上向同学们介绍叶嘉莹的
“兴发感动”诗学理论,让你写发言提要这一情境 。重点注意题目中的“结合材料二简要列出你的发言提要”,
首先是要依据材料二组织答案,其次是要列出你的发言提要。
6.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两个不同的人”错误,应该是同一个人,都
是猫子;“意在突出游击队生活的艰苦”分析不当,二者没有必然联系。
7.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景物描写的作用的能力。“暗示以关大妈为代表的人民群众在解放战争中的作
用越来越大”过分解读,小说中的“炮声”并无此作用。
8.O关大妈丧夫,独自生子 。Q关大妈上坟,智救猫子 。含关大妈参加革命,暗送情报 。Q胜利前夕,关大妈传
地图,点房救人 。勾新中国成立后,关大妈获誉“游击队之母”,猫子献勋章 。(每点 1分,答全五点得 6分)
【解析】本题考查梳理文章故事情节的能力。先通读全文,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再逐层分析,注意不要遗漏。
9.O儿子桂平牺牲,关大妈内心伤痛压抑,充满了仇恨 。Q智救猫子,关大妈内心惊恐与喜悦交集 。含自己家
成为红色的“据点”后,关大妈内心充实而有希望 。Q新中国成立前夕,点房救人,关大妈内心镇静 。勾新中
国成立后,猫子再访老人,关大妈内心平静祥和 。(每点 1分,答全五点得 6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情感变化的能力。其实就是按照文章的行文顺序逐步分析人物有哪些内心情感,
注意逐点作答。
10. C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句意:公对魏王说:“臣下与燕国国君,赵国国君是故交,他们屡次派人邀请臣下,说没事时一定要来。现在臣
下没事,请允许我前去拜见他们。不会去很久,十五天就是期限。”魏王一定没有话来阻止您。
“也”是句末语气词,后须断开;且动词“召”需带宾语,“臣”应归于前句,排除AB。
“今臣无事”对应“无事必来”,“请”的意思是请允许我,后面需要带请求的事情“谒而往”,中间不能断开,
排除D。
故选C。
11. 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和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都是讨厌;不喜欢的意思。前句句意:您讨厌政事吗?后句句意:死亡本是我厌恶的。含义相同,判断正确。
B.前句,背弃。句意:于是背弃了李从。后句,倍加。句意: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C.前句,委托。句意:现在能使四个国家把政事交给他。后句,类。句意: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含义不同,
判断错误。
故选C。
12. 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张仪钦佩陈轸的才华”错,原文是“张仪欲穷陈轸,令魏王召而相之,来将梏之”,张仪想使陈轸陷入困境,
可见,张仪并没有钦佩陈轸的才华。
故选D。
13. (1)公孙衍我不贤,不能得到事情做,怎么敢厌恶政事呢?
(2)魏国迎请我原因,是想要断绝齐、楚联盟。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不肖”,不才,不贤;“得”,得到;“恶”,厌恶。
(2)“所以”,……的原因;“绝”,断绝;“欲以绝齐、楚也”,判断句,“也”表判断,是想要断绝齐、楚
联盟。
14. ①让陈轸到宋国后称病不再前行。
②派人把魏国想要断绝齐楚联盟的图谋告诉齐王。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
结合“公至宋,道称疾而毋行,使人谓齐王曰:‘魏之所以迎我者,欲以绝齐、楚也’”,即让陈轸到宋国后称
病不再前行,派人告诉齐王魏国的图谋。
参考译文:
陈轸为秦国出使去齐国,路过魏国,求见公孙衍。公孙衍谢绝了陈轸。陈轸说:“我来的原因,是有事情。您不
见我,我就要走了,不能等到他日。”公孙衍才会见了他。陈轸说:“您讨厌政事吗?为什么只是吃吃喝喝而没
有政事做呢?”公孙衍说:“公孙衍我不贤,不能得到事情做,怎么敢厌恶政事呢?”陈轸说:“请允许把天下
的政事移交给您。”公孙衍说:“怎么办呢?”陈轸说:“魏王派李从率车百辆到楚国出使,您可以坐在其中的
车上来使魏王疑惑。公对魏王说:‘臣下与燕国国君,赵国国君是故交,他们屡次派人邀请臣下,说没事时一定
要来。现在臣下没事,请允许我前去拜见他们。不会去很久,十五天就是期限。’魏王一定没有话来阻止您。您
能够出行了,就在朝廷上自己说:‘臣下有急事出使燕国、赵国,急需准备车辆整治行装。’”公孙衍说:“好
吧。”就去拜见了魏王,魏王答应了他,立即明确声明要出使燕国,赵国。各诸侯国客居在魏国的人听说了这件
事,都派人告诉他们的国君说:“李从率车百辆出使楚国,公孙衍又率车三十辆出使燕国、赵国。”齐王听说后,
唯恐结交魏国后于其他诸侯,就把齐国的政事委托给公孙衍,公孙衍接受了齐国的政事。魏王停止了公孙衍去出
使。燕国、赵国听说后,也把政事交给了公孙衍。楚王听说后,说:“李从同寡人订了约,现在燕国、齐国、赵
国都把政事交给了公孙衍,公孙衍一定想为寡人做事,寡人也想任用他。”于是背弃了李从,而把政事交给了公
孙衍。魏王说:“寡人不使用公孙衍的原因,是认为他不能胜任政事。现在能使四个国家把政事交给他,寡人也
把政事交给他吧。”公孙衍于是掌管天下的政事,又得到了魏国相国的官位。张仪想使陈轸陷入困境,就让魏王
召他来做相国,准备在来到之后囚禁他。陈轸要去的时候,他的儿子陈应阻止自己的父亲出行,说:“此事谋划
得很深,不可以不详察。魏国想断绝楚国、齐国的联盟,一定会隆重地迎接您。郢都中同您不友好的人,想要让
您离开,一定会劝说楚王多给您出使的车辆。您到了宋国,途中称病不再前行,派人对齐王说:‘魏国迎请我的
原因,是想要断绝齐,楚联盟。’”齐王说:“先生果然没有去魏国而来看望寡人,请让我封赏您。”于是用鲁
侯之车迎接陈轸。
15.B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 ,评价诗歌的观点态度的能力o根据标题可知,这首诗是写
诗人自己秋夜苦读,所以首联是感叹自己是“碌碌无奇”的“腐儒”,写自己喜欢读古人的遗编。
16.O语言质朴,平实如话 。这两联用口语化的语言分别写室外秋夜情景和睡前进食,通俗易懂,如“秋夜渐长
饥作祟”不做任何修饰,仿佛俩老人谈心,直接叙述 。体现了“笔调清淡”。Q轻描淡写,内含深意 。这两联
轻描淡写深夜读书与睡前进食,但从中看出诗人的清苦生活和安贫乐道、好学不倦的情怀 。体现了“意境不
薄”。(每点 3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写作特点的能力o解答这类题,问什么答什么即可 。“笔调清淡”是语言表达通俗
平实 。揣摩两联语言,围绕“清淡”着笔;然后分析这轻描淡写中蕴含的内容,如颈联写读书到深夜,足以表
现诗人的好学不倦;尾联写吃的粗茶淡饭,表现的是诗人的安贫乐道;最后总结两联所刻画的形象特点。
17.(1)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2)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
(3)示例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示例2: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示例3:天姥连天向天横 势
拔五岳掩赤城 (每空 1分,多字、错字、漏字等均不得分)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o要注意抓住语境中的关键词, 如第(1)句中的“风雨”“积累”等,如第(2)
句中的“天生”“懂道理”等。
18.参考示例:我选择了《阳关三叠》《牧羊女》等 20多首颇具民族风格的作品 。 (改对一处得 1分,改对两处得
3分)
【解析】本题考查修改病句的能力o本题共有两处错误,一处是“大约”“多”语意重复,一处是成分残缺,“的
作品”前要加上“风格”。
19. O一气呵成 Q座无虚席(济济一堂) 含经久不息 Q得天独厚(每处 1分,不必拘泥于所给的答案,其他
成语符合题意亦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o一气呵成:形容文章结构紧凑,文气连贯;也比喻做一件事安排紧
凑,迅速不间断地完成 。座无虚席:形容观众、听众或出席的人很多 。经久不息:持续很长时间,停不下来,
代表着一种动作所受到欢迎的程度,多用在鼓掌或欢呼时 。得天独厚:独具特殊的优越条件,指所处的环境
特别好,也指人的天赋、机遇非常好。
20.画横线句子结构上由三个“从……到……”构成,按时间顺序列举了不同时期的乐器,意在表现中国民族乐
器的演奏实践和艺术积淀,书写了我国灿烂的音乐文化 。(2分)节奏感强,增强了语言气势,加强了表达效
果 。(2分)
【解析】本题考查使用修辞的能力o分析表达效果时要结合句子具体内容,不能只答“加强语气”等套话。
21.C 【解析】本题考查使用人称的能力oC项和原文中的“你”是泛指,其余三项是特指 。
22.O在台风来临前 Q转移到安全地带 含如果你在外面(每处2分,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o第O处根据后面的“台风来临时”等信息可知;第 Q处根据前面的
“危旧住房、厂房、工棚”等信息可知;第含处根据后面的“如果你……”等信息可知。
23.【写作提示】本题考查写作能力o
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题 。材料首先介绍了象棋的三个术语,然后分别对这三个术语进行解释,接着指
【高一语文 .参考答案 第 3 页(共4页)】 .23— 88A.
出初学者入门的途径和常见的错误做法,最后简单说明残局、中局和布局的先后关系o可见材料意在让考
生阐释布局、中局、残局的先后关系,具有哲理意味,考查的是学生的思辨能力o在象棋中,残局应是初学者
最先掌握并精熟的,残局是基础,精熟残局并由残局进而贯穿至中局、开局,由特殊、局部局面的把握进化至
对一般、全盘局面的自由驾驭,才能成为真正的高手o而现实中一些初学者却不注重残局的钻研,一心只求
开局精巧,中局强大,最终却落得个“高开低走”的失败结局o
据此考生可以引申到学习、做事、工作甚至是治国,由个人、国家延伸至社会层面o只有扎扎实实打好
基础,不投机取巧,才能搞好学习,干好工作,做好事情,治理好国家o只有在夯实基础上的精巧布局,才能
做到灵活变通、游刃有余;否则,便只能一手“好棋”走成烂棋,最终以失败收场o
立意:夯实基础,欲速则不达;求“妙”也要建立在精“残”之上;深悟“残局”,精谙棋道o
【题意评分解说】
题意 评分等级 文章特征
A.立意准确、集中、鲜明:能扣紧材料内涵,依据题干任务指令,选准角度,立意
一类文
鲜明,主旨集中、明确oB.内容充实,结构严谨,思路清晰oC.能严格执行题干
54~60分 写作任务指令限定的主题要求oD.所选文体特征鲜明o
A.立意准确、集中:能结合材料内涵,依据题干任务指令,选准角度,立意明确o
符合 二类文 B. 内 容具体,结构完整,思路基本清楚oC.能执行题干写作任务指令限定的主
题意 48~53分 题 要 求oD.符 合所 选文 体的 特 征要 求 o
A.立意基本准确:能联系材料内涵,依据题干任务指令,选择角度,确立主旨,符
三类文
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oB.内容具体,结构大致完整,思路基本清楚oC.基本能
42~47分
执 行题干写作任务指令限定的主题要求oD.基本符合所选文体的特征要求o
基本 A.立意不够准确:能联系材料内涵,依据题干任务指令,选择角度,确立主旨,局
部观点游离材料的主要思想内涵oB.内容大致具体,结构存在明显缺陷,如残
符合 四类文
36~41分 缺 、思路混乱oC.未能执行题干写作任务指令限定的主题要求oD.不符合所选题意
文 体的特征要求o
偏离 五类文 完全脱离材料内容,完全忽略写作要求,完全不符合文体要求,仅选取材料、要
题意 35分及以下 求或背景的只言片语展开写作,思想不健康,观点错误o
【补充说明】
( 一)错别字等扣分
缺标题扣 2分;每 1个错别字扣 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o
(二)字数等扣分
1.400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o (每少 50个字扣 1分)
2.400字以下的文章,2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o
3.200字以下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o
4.只写一两句话的,给 1分或 2分,不评 0分 o
5.只写标题的,给2分,不评0分o与作文完全无关,甚至是调侃考试、调侃评卷老师的内容,可以打0分o
6.完全空白的,评 0分 o
【高一语文 .参考答案 第 4 页(共4页)】 .23— 88A.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当涂县第二次月考
高一语文试卷
(150 分钟 150 分)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卷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把答案填写到答题卷上。写在本
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古典诗词是美的艺术创造,是活的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它存在于历史文化之中,存在于现实文化之中,也存在于国人的思维观念之中。
中华古典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佳作之所以能被人们口头吟
诵和书面引用,固然是因其简洁凝练、古朴高雅,更是因其内涵深刻、意存高远,蕴含着
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性美,蕴含着中华民族不死的精魂,并积淀成中华民族的传统,
作用于中华儿女个人,作用于中华民族整体,作用于中华民族发展前进的始终。吟咏古
典诗词,能激发情感共鸣,促进文化认同。
蕴含于中华古典诗词中的民族精神,是在中华大地上产生出来的民族意识、民族
心理和民族感情的综合反映,它对于中华儿女感情的濡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培养、
环境的营造以及力量的凝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个民族的凝聚力的强弱,主要取
决于其民族成员对本民族传统精神的认同范围和程度。认同的范围越广、程度越高,
其民族凝聚力就越强。任何一个中国人,无论身处何时何地,一首脍炙人口的古典诗词
往往会使之想起自己的民族、自己的祖国,并因此而神思飞跃,热血沸腾。古典诗词传
承文化传统,高扬民族精神。
中华古典诗词乃中华国学经典。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中国传统文
化与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了令中国人自信的三个层面。有了文化自
信,便有了民族自信、国家自信。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
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华民族凝聚力
生成的必要条件。弘扬国学经典,能增强文化自信。
(摘编自陈载舸《刍议中华古典诗词的民族凝聚功用》)
材料二:
诗歌之所以为诗歌,在本质方面是一直有着某些永恒不变之质素的缘故,那就是诗
歌中“兴发感动”之作用。所谓“兴”,就作者而言,是见物起兴所引起的一种感发;就读
者而言,则是指读者在阅读时由“诗可以兴”所引起的一种感发;“发”,则是作者要将涌
第 1 页 共 8 页
动于心间的情愫表达出来,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当作者心中的某种触动转化为情感
的升华之时,作者便通过文字的载体将其抒发出;“感动”,则是作品在读者的接受过程
中引发的感受,是读者对作者所诉说的情感的一种共鸣。
“兴发感动”之力的形成,应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感性的直接的自然的方式。一
般来说,“兴发感动”之力的产生,原当得之于内心与外在事物相接触时的一种敏锐直接
的感动。因此,触物兴感或即事抒情,应该才是表达内心感动的一种自然流程。大自然风
霜雪雨、草长莺飞,尘世中周遭变故、世态炎凉都能引起诗人情感的波动、灵魂的震撼,
于是在心里酝酿成一种兴发感动的情感,这是诗人写诗、词人作词的缘起。第二种是理性
的间接的不自然的方式。诗词“兴发感动”的这种形成方式很容易被人忽视或排斥,因为
此种方式是经过了作者理性的思索安排。尤其在咏物之作中表现得最明显。所以,要把
咏物寄托之词写得好,不但要求作者自己心中先须有一份极为感动的情意,而且更要求
作者对所咏之物也要有一份感动的情意,更需要能把内心之情意与所咏之物的情意融为
一体,还要使这种情意的感动和用以铺陈叙写的事典相结合,如此则藉咏物来寄托的安
排思索,便不仅不会蒙蔽和伤损原有的情意的感动,反而会使原有的情意经过这一番安
排思索。而更显得有盘旋沉郁的姿态和力量。也就是说,如果作者把内心那份感动的情
意与外界事物及手段天衣无缝地有机结合,那么定会形成一种独特的更能让人富于联想
和启发的兴发感动的情感来。第三种是意象与音声的巧妙结合。“兴”的作品一般本是
指由物象所引起的一种感发,不过这种感发却实在还有一点值得注意之处,那就是引起
这种感发的“物象”有时与后面所叙写的诗意却似乎并无意义上的关联。而如果就“兴”
之直接感发的特色而言,则音声之相应实在应该乃是较之情意之相通还更为基本的一种
引起感发之动力。也就是说音声相应是引起感发的一种最原始的动力。
对于诗歌的评赏,自然应当以其能否传达出生命,以及所传达之质量的纯驳、多少为主
要之标准,而造成这种质和量上精微之差别的主要因素,则与酝酿和孕育出这种感发之生
命的作者有着极密切的关系。
如果不从理性做客观的评判,而只就感发性的特质而言,诗歌中这种感发之生命,原来
也可以具有一种超乎于外表的是非善恶之局限以外而纯属于精神本质上的伦理价值存在,
这种本质方面的价值,第一在于其真诚纯挚的程度,第二在于其品质的厚薄高下,而并不在
于其外表叙写的是何种情、事。至于作者品格之高下、性情之纯驳、胸襟之广狭,这种种现
实生活之伦理价值,既原属于作者“能感”与“能写”的因素之一部分,自然也会对其作品中
感发之本质中的伦理价值产生重要的影响。
(摘编自叶嘉莹《清词选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所承载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和
民族感情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B.有了文化自信,便有了民族自信、国家自信,中华古典诗词对于中华民族的
精神追求、发展壮大、凝聚力生成意义重大。
C.如果作者自己内心先有一番感动的情意,然后进行一番“铺陈叙写”方面的
安排思索,咏物寄托之词自然就会写得很好。
D.评赏诗歌的主要标准,是诗歌能否传达出生命以及所传达之质量的纯驳、
多少等,这些因素与作者的心理、意识等相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则材料论述内容有所不同,材料一是论述中华古典诗词的民族凝聚功用;
材料二则是介绍“兴发感动”诗学理论内涵。
B.“兴”主要指向创作者;“发”包括作者与读者;“感动”以读者的审美接受为
第 2 页 共 8 页
主,读者产生了感发的作用,作品才算完成。
C.“感性的直接的自然的方式”“理性的间接的不自然的方式”都有心对物
的感动;音声相应是引起感发的一种最原始的动力。
D.诗歌重在精神本质上的伦理价值,可以忽略其外表叙写的是何种情、事,
比如《登高》,其价值在于能唤起读者多种美好意念。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余秋雨说:唐诗对中国人而言,是一种全方位的美学唤醒:唤醒内心,唤
醒山河,唤醒文化传代,唤醒生存本性。”
B.意象派主将庞德说:正是因为有些中国诗人,满足于把事物表现出来,而
不加说教或评论,所以人们不辞繁难加以迻译。”
C.中华诗词“双料冠军”彭敏说:“喜欢古典诗词跟喜欢打游戏一样,彼此
之间没有高下之分,都是人类自我陪伴、自我愉悦的方式之一。”
D.诗人于坚说:在以最大的榨取利益为目的的时代,诗歌是无用的,毫无利
润可言。在这点上,它恰恰保证了诗歌写作的古典意义上的纯粹性。”
4.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在讲话中引用中华古典诗词,充分体现了中华古典诗词对
于中华民族的作用。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这种作用。(4分)
5.老师让你下周在课堂上向同学们介绍叶嘉莹的“兴发感动”诗学理论,请你结
合材料二简要列出你的发言提要。(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关 大 妈 茹志鹃
一个黑黑瘦瘦的解放军,胸前挂满了勋章,急急地跑上小土坡,就见一座朝南的新
瓦房。这军人刹住了脚,慢慢推开院门。院里寂静无人,堂屋的门敞着,一眼就望见上首
的大牌匾,上面矫健的五个大字“游击队之母”。这里就是关大妈的家,就是他日夜思念
的地方。
七年前,新四军北撤后的第三年,十月尾的一个阴天。
在镇东五里多远的地方,大路边有一大片乱坟场,大家都叫它“穷鬼滩”。
天色阴沉,黯淡。
关大妈坐在儿子的坟前,没有唉声叹气,也没号哭,只是发愣。
关大妈在这一带,真是个出名心软命硬的人。她二十三岁那年,刚怀了孕,丈夫就
死了。从此,她一个人上山砍柴,挑水煮饭,挺了个大肚子,有天大的苦楚,都搁在自己
心里。那年腊月初四,邻居发现她两天没出门,第三天她出来了,脸肿了,嘴唇破了,微
笑着告诉大家,她生了个儿子。关大妈就是这样一个人。
关大妈在儿子桂平的坟前,老觉得桂平还穿了那件白粗布单褂,五花大绑地给人
押着站在自己面前,响亮地说着:“娘,我们不能世世代代都做人家案板上的肉,别
想我,可要记住这个仇。”
乌云一团接着一团,满天灰沉沉的见不到一块蓝天,只有一只老鹰在低空盘旋着。
叭!一声清脆的枪声。关大妈不由自主地退后几步,只见一个人,在地上直喘,肩
膀上一大片血,把件蓝布褂子都渗透了。关大妈怔住了,这个黑黑瘦瘦的小伙子,不是
在我家跟桂平住过半宿吗 突然,关大妈自己也不知道从哪来的力气,拉住他就朝桂平
坟前跑。
清剿队的两个家伙,满身臭汗地跑进坟场,只见两个“老太婆”,一个趴在坟上,一个
第 3 页 共 8 页
正在一边哭嚷:“好了,哭两声就算了,你总算也对得起他了。”
“喂!老太婆,看见有人朝这里跑没有 ”
“人 ”关大妈恐怖地叫了一声,说道:“老总啊!这里是多年的乱坟场,到了月初月
半,碰到天阴下雨,连大白天都会出游魂的,老总,你可不能吓我这老太婆呀!”
天色更黯淡,更阴沉了,枯草瑟瑟地摇摆着。
两个贼兵向四周瞅了两眼,慌慌张张地跑起来,活像后面有人追似的,一直跑出了坟
场。
“孩子,我们快回去吧。”
她话还没说完,自己就坐在地上,腿软得怎么也站不起来了。
一路上,两个人也不知谁扶着谁,跌跌撞撞地走着,走进那所孤单单的草房。
关大妈活了五十多岁,很少这样欢喜,原来自己救的小伙子,就是敌人悬赏十两黄
金的新四军游击队员倪老虎,老百姓都叫他猫子。
在游击队活动的边缘区里,新增加了一个红色的“点”。这就是土坡上关大妈的那所
茅屋,她还是吃素,也常到儿子坟上去,不过除此之外,她常常会莫名其妙地背上个粪
筐,到陌生的村里捡牛粪,也会突然地到敌人据点里去买一篮子豆腐回来。
冻结了的大地,给太阳融化了。剩下最后一点凉意,也叫春风吹跑了。一九四九年
的春天,伴随着长江两岸的炮声,来到了江南人民的心里。
黎明前的夜。更黑更深。清剿队不分日夜,不管大小道路,到处闻着,噢着,埋伏着。
猫子已有两个月没到关大妈家来了。这一天早上,乡长金克已,脸色刷白,气喘喘
地站在门外,门一开,就拉着关大妈往里跑。一边跑,一边摸出一个折得四方的、像豆腐块
的硬纸,塞给关大妈,一边急急地说道:“妈妈,不要怕,今晚猫子会到你这里来,把这东西
交给他,告诉他,这东西是用命换来的!”
关大妈回到屋里,慢慢地把纸摊开,上面划满了歪歪扭扭的点点线线。关大妈猛
然想起:“这大概就是人常说的地理图吧。”
这一天的日子,似乎过得特别慢,特别安静。直到天黑透了,才见猫子急匆匆地进
来。他接过纸去,慎重地和关大妈说:“妈妈,我去了,不定什么时候回来,再过些时候,
这里天亮了,日子就好过了。”
不知哪里惊起一群宿鸟,呱呱地掠过屋顶,朝后山飞去。
“孩子,快走吧!”
话音还没落地,就听外面的狗,远远近近一齐狂叫起来。猫子从门缝张望了一下,
就见几十个清剿队的家伙正包抄村子。
江边的炮声,隐隐地响着。
微微的星光下,薄薄的茅屋顶变得灰白。残缺的茅屋屋檐的影子,投在屋子当腰的
泥墙上,就像一道奇妙的花边。
关大妈定了定神,看往屋边那堆草,心里镇静下来,慢慢从身上摸出了一盒火柴……
黑烟冲上天,火光照亮了院子、村子,烧红了半个天。火,在跳着,火舌舐到了屋檐。
“救火啊 !着火啦 !”
从院子到河边,都是人,都是水,喊的叫的,火光冲天。
猫子早挤到河边,有些在家过夜的年轻人,也趁乱悄悄地跑了。
江边的炮声,隆隆滚来,正像久旱后的雷声。
阳光从天窗上,斜斜地透进来,匾上“游击队之母”五个大黑字,显得更加光辉灿烂。
那军人肃然地站在横匾下,把自己胸前的勋章,一个一个摘下来,放在长条桌上。背后的院
门推开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稳步走了进来,她眯缝着眼,盯住这军人看了半晌,才轻
声说道:“猫子,可把你盼来了。”那里,五个黄灿灿的勋章,静静地摆在母亲的桌上。
第 4 页 共 8 页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两处“黑黑瘦瘦”写出了两个不同的人共同的外貌特征,意在突
出游击队生活的艰苦。
B.小说使用插叙的手法,交代了关大妈的身世经历。“心软命硬”表现了
关大妈坎坷而悲苦的命运。
C.桂平牺牲前的话,显示了桂平对敌人的仇恨,为下文关大妈救助受伤遭
追捕的猫子埋下了伏笔。
D.唬走贼兵、瘫软在地的描写,丰富了关大妈的形象,使人物形象更为真实
可信,符合人物的身份。
7.关于文中环境描写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乌云”“满天灰沉沉”,烘托了关大妈内心的沉痛与悲伤。“老鹰在低空
盘旋”烘托了关大妈内心的仇恨与愤怒。
B.阴沉的天色、瑟瑟地摇摆着的枯草,写出了坟场的压抑、荒凉恐怖的氛围,
烘托了贼兵内心的胆怯与他们的愚蠢。
C.“冻结了的大地,给太阳融化了”“黎明前的夜”既是对当时自然环境的描
写,也象征了人民即将胜利的时代背景。
D.江边的炮声由“隐隐地响着”到“隆隆滚来”,暗示以关大妈为代表的人
民群众在解放战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8.请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6分)
9.随着革命进程的发展,关大妈内心情绪也在逐步发生变化。请简要分析关大
妈内心情绪的变化。(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陈轸为秦使于齐,过魏,求见犀首①。犀首谢陈轸。陈轸曰:“轸之所以来者,事也。公
不见轸,轸且行,不得待异日矣。”犀首乃见之。陈轸曰:“公.恶.事.乎.?何为饮食而无事?”
犀首曰:“衍不肖,不能得事焉,何敢恶事?”陈轸曰:“请移天下之事于公。”犀首曰:“
奈何?”陈轸曰:“魏王使李从以车百乘使于楚,公可以居其中而疑之。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
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曰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公得行,因自言
于廷曰:‘臣急使燕、赵,急约车为行具。’”犀首曰:“诺。”谒魏王,王许之,即明言使
燕,赵。诸侯客闻之,皆使人告其王曰:“李从以车百乘使楚,犀首又以车三十乘使燕,赵。”
齐王闻之,恐后天下得魏,以事属犀首,犀首受齐事。魏王止其行使。燕、赵闻之,亦以事属
犀首。楚王闻之,曰:“李从约寡人,今燕、齐、赵皆以事因犀首,犀首必欲寡人,寡人欲之。
”乃.倍.李.从.,而以事因犀首。魏王曰:“所以不使犀首者,以为不可。令.四.国.属.以.事.,寡人亦
以事因焉。”犀首遂主天下之事,复相魏。张仪欲穷陈轸②,令魏王召而相之,来将梏之。将
行,其子陈应止其公之行,曰:“物之湛者,不可不察也。夫魏欲绝楚、齐,必重迎公。郢中
不善公者,欲公之去也,必劝王多公之车。公至宋,道称疾而毋行,使人谓齐王曰:‘魏之所
以迎我者,欲以绝齐、楚也。’”齐王曰:“子果无之魏而见寡人也,请封子。”因以鲁侯.之
车迎之。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一》)
第 5 页 共 8 页
【注】①犀首:战国魏官名。公孙衍曾为此官,故借称公孙衍。②陈轸此时在楚国做事,说话
很有分量。以往张仪游说楚王时,曾遭陈轸反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 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曰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
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
B. 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曰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
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
C. 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曰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
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
D. 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曰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
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公恶事乎?”中的“恶”是“讨厌;不喜欢”。与《鱼我所欲也》中“死亦我所
恶”的“恶”相同。
B. “乃倍李从”中的“倍”是背弃,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每逢佳节倍思亲”
的“倍”不同。
C. “令四国属以事”的“属”是委托,与《曹刿论战》中“忠之属也”的“属”相同。
D. 侯,中国古代五等爵位之一,五等爵位分别是公、侯、伯、子、男,侯爵为其中第
二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陈轸路过魏国时求见公孙衍,公孙衍起初并不想见他,陈轸询问公孙衍为何没有政
事可做,陈轸为其出谋划策,要把天下政事移交给公孙衍。
B. 陈轸让公孙衍坐在李从出使楚国的车上,从而让魏王生疑,然后再对魏王说要去拜
见燕国,赵国的国君,并向魏王要求准备车辆整治行装。
C. 当各个诸侯国客居魏国之人把公孙衍出使燕、赵的消息告诉各国国君后,齐、燕、
赵、楚把政事委托给公孙衍,魏王让公孙衍做了魏国相国。
D. 张仪钦佩陈轸的才华,就让魏王召他来做相国,陈轸想要去,但他的儿子认为这件
事情谋划得很深,不可以不详察,希望父亲能认真考虑。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衍不肖,不能得事焉,何敢恶事?(4分)
(2)魏之所以迎我者,欲以绝齐、楚也。(4分)
14. 陈轸儿子为了阻止他接受魏王的任命,献上了怎样的计策?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 陆 游
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编不我欺。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
第 6 页 共 8 页
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
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标题中“秋夜”点明季节,“读书”点出主要事件,“二鼓”是读书结束时
间。
B.首联感叹那些“碌碌无奇”的“腐儒”都只喜欢那些古人的从不欺骗自己的
遗编。
C.颔联意境优美,对仗工整,相映成趣,从室内写诗人夜读的情景,令人倍感
亲切。
D.“策策”“冬冬”是象声词,落叶声中显寒意,鼓声催人睡;秋夜深更,情景逼真
16.有人评论诗的后两联“笔调清淡,但意境不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风雨”来抒发情感的名句,《劝学》(节选)中用“风雨”
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 ▲ , ▲ ”。
(2)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韩愈《师说》中的“ ▲ , ▲ ”两句意思
是相似的。
(3)登山则情满于山,涉水则意溢于水。在古诗文中,有很多以山、水为描写
对象的句子,如“ ▲ , ▲ ”。
第Ⅱ卷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1997年受邀赴国外录制两张二胡独奏专辑,我选择了《阳关三叠》《牧羊女》等大
约20多首颇具民族的作品。录音师非常有经验,用模拟录音的方式记录现场演奏声音,一
部作品从头到尾不做任何剪接, ① 。后来,其中一张专辑在国际唱片大赛中荣获“最佳
世界传统音乐奖”。
21世纪以来,我多次到世界各地举办独奏音乐会。记得在一个国际顶级音乐厅演
出时,台下 ② 。音乐会结束时,全体观众起立鼓掌,我把3首乐曲全部拉完后,又
在 ③ 的掌声中多次谢幕,观众依然不愿离去。
中国民族乐器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有 ④ 的优势,在与世界其他文化交流合
作时,很容易弥合语言和审美习惯的差异。二胡这件乐器无论是文化内涵、审美高度、
风格特质,还是技术运用和情感表达,与世界任何乐器相比都足够出色,作曲家、演奏
家可以尽情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传承精粹,创造新声。
走过千山万水,方知来路峥嵘。我越来越感觉到,拉动琴弦的,不只是演奏者之手,
更是积淀数千年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从距今8000多年的贾湖骨笛到公元前1000多
年的“八音分类法”,从战国曾侯乙编钟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音乐典故,从隋唐以后琵
琶、胡琴、扬琴等传入中原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催生新文艺、新音乐……数千年来,中国
民族乐器的演奏实践和艺术积淀,书写了我国灿烂的音乐文化,表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
音乐智慧。
第 7 页 共 8 页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
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台风带来的主要灾害有暴雨、大风和风暴潮等。作为一个较多受台风影响的国家,
几乎年年夏天,我国沿海省份的居民都会紧张地关注着台风动向,各部门严阵以待。
气象专家建议, ① ,居民要及时收听、收看或上网查阅台风预报预警信息;储备
好食物和水,备好移动电源、手电筒等应急物品;检查电路、炉火、煤气等设施是否安全;
居住在各类危旧住房、厂房、工棚的居民,要及时 ② ;沿海地区的居民最好在窗玻璃
上用胶布贴成“米”字图形,以防窗玻璃破碎。
台风来临时,需继续关注台风动态信息,尽量减少外出。 ③ ,千万不要在临时
建筑物、广告牌、铁塔、大树等附近避风避雨;如果你住在帐篷里,应立即收起帐篷,到
坚固结实的房屋中避风;如果你在水面上(如游泳),则应立即上岸避风避雨。
21.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咳,你问什么不行呀!”凤娇替香雪挎起篮子说。
B.领导将于下个月初到你校检查指导,请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C.当你走在绿意盎然、花团锦簇的山中,一定会流连忘返。
D.瞧你热得这一脸的汗,赶紧进屋里喝点水凉快凉快。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
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布局、中局、残局”是一盘象棋博弈过程中的三个阶段。布局又叫开局,是象棋
整个对局的战略部署阶段;中局是中间阶段,是一局棋中所占时间最长、攻守冲突最尖
锐、变化最复杂的阶段;残局则是通过中局的战斗,暂告段落,尚须进一步部署子力决
定胜负的最后阶段。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残局开始学起,精通残局,棋力才能提高,
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精巧布局,掌握大量布局套路,而忽视对残局的琢磨。残局是基
础,残局精熟进而贯穿至中局、开局,达到对棋局的自由驾驭;否则,难免落个高开低走
的局面,水平也不易提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
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
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第 8 页 共 8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