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涂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卷
(150分钟 15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卷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把答案填写到答题卷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l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古典诗词是美的艺术创造,是活的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存在于历史文化之中,存在于现实文化之中,也存在于国人的思维观念之中。
中华古典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佳作之所以能被人们口头吟诵和书面引用,固然是因其简洁凝练、古朴高雅,更是因其内涵深刻、意存高远,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性美,蕴含着中华民族不死的精魂,并积淀成中华民族的传统,作用于中华儿女个人,作用于中华民族整体,作用于中华民族发展前进的始终。吟咏古典诗词,能激发情感共鸣,促进文化认同。
蕴含于中华古典诗词中的民族精神,是在中华大地上产生出来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和民族感情的综合反映,它对于中华儿女感情的濡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培养、环境的营造以及力量的凝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个民族的凝聚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其民族成员对本民族传统精神的认同范围和程度。认同的范围越广、程度越高,其民族凝聚力就越强。任何一个中国人,无论身处何时何地,一首脍炙人口的古典诗词往往会使之想起自己的民族、自己的祖国,并因此而神思飞跃,热血沸腾。古典诗词传承文化传统,高扬民族精神。
中华古典诗词乃中华国学经典。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中国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了令中国人自信的三个层面。有了文化自信,便有了民族自信、国家自信。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生成的必要条件。弘扬国学经典,能增强文化自信。
(摘编自陈载舸《刍议中华古典诗词的民族凝聚功用》)
材料二
诗歌之所以为诗歌,在本质方面是一直有着某些永恒不变之质素的缘故,那就是诗歌中“兴发感动”之作用。所谓“兴”,就作者而言,是见物起兴所引起的一种感发;就读者而言,则是指读者在阅读时由“诗可以兴”所引起的一种感发;“发”,则是作者要将涌动于心间的情愫表达出来,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当作者心中的某种触动转化为情感的升华之时,作者便通过文字的载体将其抒发出;“感动”,则是作品在读者的接受过程中引发的感受,是读者对作者所诉说的情感的一种共鸣。
“兴发感动”之力的形成,应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感性的直接的自然的方式。一般来说,“兴发感动”之力的产生,原当得之于内心与外在事物相接触时的一种敏锐直接的感动。因此,触物兴感或即事抒情,应该才是表达内心感动的一种自然流程。大自然风霜雪雨、草长莺飞,尘世中周遭变故、世态炎凉都能引起诗人情感的波动、灵魂的震撼,于是在心里酝酿成一种兴发感动的情感,这是诗人写诗、词人作词的缘起。第二种是理性的间接的不自然的方式。诗词“兴发感动”的这种形成方式很容易被人忽视或排斥,因为此种方式是经过了作者理性的思索安排。尤其在咏物之作中表现得最明显。所以,要把咏物寄托之词写得好,不但要求作者自己心中先须有一份极为感动的情意,而且更要求作者对所咏之物也要有一份感动的情意,更需要能把内心之情意与所咏之物的情意融为一体,还要使这种情意的感动和用以铺陈叙写的事典相结合,如此则藉咏物来寄托的安排思索,便不仅不会蒙蔽和伤损原有的情意的感动,反而会使原有的情意经过这一番安排思索。而更显得有盘旋沉郁的姿态和力量。也就是说,如果作者把内心那份感动的情意与外界事物及手段天衣无缝地有机结合,那么定会形成一种独特的更能让人富于联想和启发的兴发感动的情感来。第三种是意象与音声的巧妙结合。“兴”的作品一般本是指由物象所引起的一种感发,不过这种感发却实在还有一点值得注意之处,那就是引起这种感发的“物象”有时与后面所叙写的诗意却似乎并无意义上的关联。而如果就“兴”之直接感发的特色而言,则音声之相应实在应该乃是较之情意之相通还更为基本的一种引起感发之动力。也就是说音声相应是引起感发的一种最原始的动力。
对于诗歌的评赏,自然应当以其能否传达出生命,以及所传达之质量的纯驳、多少为主要之标准,而造成这种质和量上精微之差别的主要因素,则与酝酿和孕育出这种感发之生命的作者有着极密切的关系。
如果不从理性做客观的评判,而只就感发性的特质而言,诗歌中这种感发之生命,原来也可以具有一种超乎于外表的是非善恶之局限以外而纯属于精神本质上的伦理价值存在,这种本质方面的价值,第一在于其真诚纯挚的程度,第二在于其品质的厚薄高下,而并不在于其外表叙写的是何种情、事。至于作者品格之高下、性情之纯驳、胸襟之广狭,这种种现实生活之伦理价值,既原属于作者“能感”与“能写”的因素之一部分,自然也会对其作品中感发之本质中的伦理价值产生重要的影响。(摘编自叶嘉莹《清词选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所承载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和民族感情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B.有了文化自信,便有了民族自信、国家自信,中华古典诗词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发展壮大、凝聚力生成意义重大。
C.如果作者自己内心先有一番感动的情意,然后进行一番"铺陈叙写"方面的安排思索,咏物寄托之词自然就会写得很好。
D.评赏诗歌的主要标准,是诗歌能否传达出生命以及所传达之质量的纯驳、多少等,这些因素与作者的心理、意识等相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则材料论述内容有所不同,材料一是论述中华古典诗词的民族凝聚功用;材料二则是介绍"兴发感动"诗学理论内涵。
B.“兴”主要指向创作者;“发”包括作者与读者;“感动”以读者的审美接受为主,读者产生了感发的作用,作品才算完成。
C.“感性的直接的自然的方式”“理性的间接的不自然的方式”都有心对物的感动;音声相应是引起感发的一种最原始的动力。
D.诗歌重在精神本质上的伦理价值,可以忽略其外表叙写的是何种情、事,比如《登高》,其价值在于能唤起读者多种美好意念。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余秋雨说∶唐诗对中国人而言,是一种全方位的美学唤醒∶唤醒内心,唤醒山河,唤醒文化传代,唤醒生存本性。”
B.意象派主将庞德说∶正是因为有些中国诗人,满足于把事物表现出来,而不加说教或评论,所以人们不辞繁难加以逐译。”
C.中华诗词“双料冠军”彭敏说∶“喜欢古典诗词跟喜欢打游戏一样,彼此之间没有高下之分,都是人类自我陪伴、自我愉悦的方式之一。”
D.诗人于坚说∶在以最大的榨取利益为目的的时代,诗歌是无用的,毫无利润可言。在这点上,它恰恰保证了诗歌写作的古典意义上的纯粹性。”
4.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在讲话中引用中华古典诗词,充分体现了中华古典诗词对
于中华民族的作用。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这种作用。(4分)
老师让你下周在课堂上向同学们介绍叶嘉莹的“兴发感动”诗学理论,请你结合材料二简要列出你的发言提要。(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关 大 妈
茹志鹃
一个黑黑瘦瘦的解放军,胸前挂满了勋章,急急地跑上小土坡,就见一座朝南的新瓦房。这军人刹住了脚,慢慢推开院门。院里寂静无人,堂屋的门敞着,一眼就望见上首的大牌匾,上面矫健的五个大字“游击队之母”。这里就是关大妈的家,就是他日夜思念的地方。
七年前,新四军北撤后的第三年,十月尾的一个阴天。
在镇东五里多远的地方,大路边有一大片乱坟场,大家都叫它"穷鬼滩"。天色阴沉,黯淡。
关大妈坐在儿子的坟前,没有唉声叹气,也没号哭,只是发愣。
关大妈在这一带,真是个出名心软命硬的人。她二十三岁那年,刚怀了孕,丈夫就死了。从此,她一个人上山砍柴,挑水煮饭,挺了个大肚子,有天大的苦楚,都搁在自己心里。那年腊月初四,邻居发现她两天没出门,第三天她出来了,脸肿了,嘴唇破了,微笑着告诉大家,她生了个儿子。关大妈就是这样一个人。
关大妈在儿子桂平的坟前,老觉得桂平还穿了那件白粗布单褂,五花大绑地给人押着站在自己面前,响亮地说着∶"娘,我们不能世世代都做人家案板上的肉,别想我,可要记住这个仇。”
乌云一团接着一团,满天灰沉沉的见不到一块蓝天,只有一只老鹰在低空盘旋着。叭!一声清脆的枪声。关大妈不由自主地退后几步,只见一个人,在地上直喘,肩膀上一大片血,把件蓝布褂子都渗透了。关大妈怔住了,这个黑黑瘦瘦的小伙子,不是在我家跟桂平住过半宿吗 突然,关大妈自己也不知道从哪来的力气,拉住他就朝桂平坟前跑。
清剿队的两个家伙,满身臭汗地跑进坟场,只见两个“老太婆”,一个趴在坟上,一个正在一边哭嚷“好了,哭两声就算了,你总算也对得起他了。”
“喂!老太婆,看见有人朝这里跑没有 ”
“人 ”关大妈恐怖地叫了一声,说道∶“老总啊!这里是多年的乱坟场,到了月初月半,碰到天阴下雨,连大白天都会出游魂的,老总,你可不能吓我这老太婆呀”
天色更黯淡,更阴沉了,枯草瑟瑟地摇摆着。
两个贼兵向四周瞅了两眼,慌慌张张地跑起来,活像后面有人追似的,一直跑出了坟场。
“孩子,我们快回去吧。”
她话还没说完,自己就坐在地上,腿软得怎么也站不起来了。
一路上,两个人也不知谁扶着谁,跌跌撞撞地走着,走进那所孤单的草房。关大妈活了五十多岁,很少这样欢喜,原来自己救的小伙子,就是敌人悬赏十两黄金的新四军游击队员倪老虎,老百姓都叫他猫子。
在游击队活动的边缘区里,新增加了一个红色的“点”。这就是土坡上关大妈的那所茅屋,她还是吃素,也常到儿子坟上去,不过除此之外,她常常会莫名其妙地背上个粪筐,到陌生的村里捡牛粪,也会突然地到敌人据点里去买一篮子豆腐回来。
冻结了的大地,给太阳融化了。剩下最后一点凉意,也叫春风吹跑了。一九四九年的春天,伴随着长江两岸的炮声,来到了江南人民的心里。
黎明前的夜。更黑更深。清剿队不分日夜,不管大小道路,到处闻着,噢着,埋伏着。猫子已有两个月没到关大妈家来了。这一天早上,乡长金克已,脸色刷白,气喘喘地站在门外,门一开,就拉着关大妈往里跑。一边跑,一边摸出一个折得四方的、像豆腐块的硬纸,塞给关大妈,一边急急地说道∶“妈妈,不要怕,今晚猫子会到你这里来,把这东西交给他,告诉他,这东西是用命换来的”
关大妈回到屋里,慢地把纸摊开,上面划满了歪歪扭的点点线线。关大妈猛然想起“这大概就是人常说的地理图吧。”
这一天的日子,似乎过得特别慢,特别安静。直到天黑透了,才见猫子急匆匆地进来。他接过纸去,慎重地和关大妈说“妈妈,我去了,不定什么时候回来,再过些时候,这里天亮了,日子就好过了。”
不知哪里惊起一群宿鸟,呱呱地掠过屋顶,朝后山飞去。
“孩子,快走吧!”
话音还没落地,就听外面的狗,远远近近一齐狂叫起来。猫子从门缝张望了一下,就见几十个清剿队的家伙正包抄村子。
江边的炮声,隐隐地响着。
微微的星光下,薄薄的茅屋顶变得灰白。残缺的茅屋屋檐的影子,投在屋子当腰的泥墙上,就像一道奇妙的花边。
关大妈定了定神,看往屋边那堆草,心里镇静下来,慢慢从身上摸出了一盒火柴……黑烟冲上天,火光照亮了院子、村子,烧红了半个天。火,在跳着,火舌舐到了屋檐。“救火啊!着火啦!”
从院子到河边,都是人,都是水,喊的叫的,火光冲天。
猫子早挤到河边,有些在家过夜的年轻人,也趁乱悄悄地跑了。江边的炮声,隆隆滚来,正像久旱后的雷声。
阳光从天窗上,斜斜地透进来,匾上"游击队之母"五个大黑字,显得更加光辉灿烂。那军人肃然地站在横匾下,把自己胸前的勋章,一个一个摘下来,放在长条桌上。背后的院门推开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稳步走了进来,她眯缝着眼,盯住这军人看了半晌,才轻声说道∶“猫子,可把你盼来了。”那里,五个黄灿灿的勋章,静地摆在母亲的桌上。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两处“黑黑瘦瘦”写出了两个不同的人共同的外貌特征,意在突出游击队生活的艰苦。
B.小说使用插叙的手法,交代了关大妈的身世经历。“心软命硬”表现了关大妈坎坷而悲苦的命运。
C.桂平牺牲前的话,显示了桂平对敌人的仇恨,为下文关大妈救助受伤遭追捕的猫子埋下了伏笔。
D.唬走贼兵、瘫软在地的描写,丰富了关大妈的形象,使人物形象更为真实可信,符合人物的身份。
7.关于文中环境描写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乌云”“满天灰沉沉”,烘托了关大妈内心的沉痛与悲伤。“老鹰在低空盘旋”烘托了关大妈内心的仇恨与愤怒。
B.阴沉的天色、瑟瑟地摇摆着的枯草,写出了坟场的压抑、荒凉恐怖的氛围,烘托了贼兵内心的胆怯与他们的愚蠢。
C.“冻结了的大地,给太阳融化了”“黎明前的夜”既是对当时自然环境的描写,也象征了人民即将胜利的时代背景。
D.江边的炮声由“隐隐地响着”到“隆隆滚来”,暗示以关大妈为代表的人民群众在解放战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8.请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6分)
9.随着革命进程的发展,关大妈内心情绪也在逐步发生变化。请简要分析关大妈内心情绪的变化。(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陈轸为秦使于齐,过魏,求见犀首①。犀首谢陈轸。陈轸曰:“轸之所以来者,事也。公不见轸,轸且行,不得待异日矣。”犀首乃见之。陈轸曰“公恶事乎 何为饮食而无事 ”犀首曰:“衍不肖,不能得事焉,何敢恶事 ”陈轸曰“请移天下之事于公。”犀首曰:“奈何 ”陈轸曰:“魏王使李从以车百乘使于楚,公可以居其中而疑之。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曰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公得行,因自言于廷曰:‘臣急使燕、赵,急约车为行具。’”犀首曰:“诺。”谒魏王,王许之,即明言使燕,赵。诸侯客闻之,皆使人告其王曰∶“李从以车百乘使楚,犀首又以车三十乘使燕,赵。”齐王闻之,恐后天下得魏,以事属犀首,犀首受齐事。魏王止其行使。燕、赵闻之,亦以事属犀首。楚王闻之,曰:“李从约寡人,今燕、齐、赵皆以事因犀首,犀首必欲寡人,寡人欲之。”乃倍李从,而以事因犀首。魏王曰:“所以不使犀首者,以为不可。令四国属以事,寡人亦以事因焉。”犀首遂主天下之事,复相魏。张仪欲穷陈轸②,令魏王召而相之,来将梏之。将行,其子陈应止其公之行,曰∶“物之湛者,不可不察也。夫魏欲绝楚、齐,必重迎公。郢中不善公者,欲公之去也,必劝王多公之车。公至宋,道称疾而毋行,使人谓齐王曰:‘魏之所以迎我者,欲以绝齐、楚也。”齐王曰“子果无之魏而见寡人也,请封子。”因以鲁侯之车迎之。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一》)
[注]①犀首:战国魏官名。公孙衍曾为此官,故借称公孙衍。②陈较此时在楚国做事,说词很有分量。以往张仪游说楚王时,曾遭陈彩反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谓魏王日/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日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渴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
B.公谓魏王日/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日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渴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
C.公谓魏王日/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旧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渴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
D.公谓魏王日/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旧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渴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恶事乎 "中的"恶"是"讨厌;不喜欢"。与《鱼我所欲也》中"死亦我所恶"的"恶"相同。
B."乃倍李从"中的"倍"是背弃,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倍"不同。
C."令四国属以事"的"属"是委托,与《曹刿论战》中"忠之属也"的"属"相同。
D.侯,中国古代五等爵位之一,五等爵位分别是公、侯、伯、子、男,侯爵为其中第二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珍路过魏国时求见公孙衍,公孙衍起初并不想见他,陈较询问公孙衍为何没有政事可做,陈珍为其出谋划策,要把天下政事移交给公孙衍。
B.陈珍让公孙衍坐在李从出使楚国的车上,从而让魏王生疑,然后再对魏王说要去拜见燕国,赵国的国君,并向魏王要求准备车辆整治行装。
C.当各个诸侯国客居魏国之人把公孙衍出使燕、赵的消息告诉各国国君后,齐、燕赵、楚把政事委托给公孙衍,魏王让公孙衍做了魏国相国。
D. 张仪钦佩陈珍的才华,就让魏王召他来做相国,陈珍想要去,但他的儿子认为这件事情谋划得很深,不可以不详察,希望父亲能认真考虑。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衍不肖,不能得事焉,何敢恶事 (4分)
(2)魏之所以迎我者,欲以绝齐、楚也。(4分)
14.陈珍儿子为了阻止他接受魏王的任命,献上了怎样的计策 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陆
陆游
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编不我欺。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
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标题中“秋夜”点明季节,“读书”点出主要事件,“二鼓”是读书结束时间。
B.首联感叹那些“碌碌无奇”的“腐儒”都只喜欢那些古人的从不欺骗自己的遗编。
C.颔联意境优美,对仗工整,相映成趣,从室内写诗人夜读的情景,令人倍感亲切。
D.“策策”“冬冬”是象声词,落叶声中显寒意,鼓声催人睡;秋夜深更,情景逼真
16.有人评论诗的后两联“笔调清淡,但意境不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风雨”来抒发情感的名句,《劝学》(节选)中用“风雨”
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
(2)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韩愈《师说》中的“_▲_,_____”两句意思是相似的。
(3)登山则情满于山,涉水则意溢于水。在古诗文中,有很多以山、水为描写对象的句子,如“_▲_______”。
第Ⅱ卷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1997年受邀赴国外录制两张二胡独奏专辑,我选择了《阳关三叠》《牧羊女》等大约20多首颇具民族的作品。录音师非常有经验,用模拟录音的方式记录现场演奏声音,一部作品从头到尾不做任何剪接,_①_。后来,其中一张专辑在国际唱片大赛中荣获“最佳世界传统音乐奖”。
21世纪以来,我多次到世界各地举办独奏音乐会。记得在一个国际顶级音乐厅演出时,台下__②__。音乐会结束时,全体观众起立鼓掌,我把3首乐曲全部拉完后,又在 ③ 的掌声中多次谢幕,观众依然不愿离去。
中国民族乐器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有 ④ 的优势,在与世界其他文化交流合作时,很容易弥合语言和审美习惯的差异。二胡这件乐器无论是文化内涵、审美高度、风格特质,还是技术运用和情感表达,与世界任何乐器相比都足够出色,作曲家、演奏家可以尽情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传承精粹,创造新声。
走过千山万水,方知来路峥嵘。我越来越感觉到,拉动琴弦的,不只是演奏者之手,更是积淀数千年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从距今8000多年的贾湖骨笛到公元前1000多年的“八音分类法”,从战国曾侯乙编钟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音乐典故,从隋唐以后琵琶、胡琴、扬琴等传入中原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催生新文艺、新音乐……数千年来,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实践和艺术积淀,书写了我国灿烂的音乐文化,表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音乐智慧。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台风带来的主要灾害有暴雨、大风和风暴潮等。作为一个较多受台风影响的国家,几乎年年夏天,我国沿海省份的居民都会紧张地关注着台风动向,各部门严阵以待。气象专家建议, ① ,居民要及时收听、收看或上网查阅台风预报预警信息储备好食物和水,备好移动电源、手电筒等应急物品检查电路、炉火、煤气等设施是否安全居住在各类危旧住房、厂房、工棚的居民,要及时 ② ;沿海地区的居民最好在窗玻璃上用胶布贴成“米”字图形,以防窗玻璃破碎。
台风来临时,需继续关注台风动态信息,尽量减少外出。 ③ ,千万不要在临时建筑物、广告牌、铁塔、大树等附近避风避雨;如果你住在帐篷里,应立即收起帐篷,到坚固结实的房屋中避风;如果你在水面上(如游泳),则应立即上岸避风避雨。
21.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咳,你问什么不行呀!”凤娇替香雪挎起篮子说。
B.领导将于下个月初到你校检查指导,请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C.当你走在绿意盎然、花团锦簇的山中,一定会流连忘返。
D.瞧你热得这一脸的汗,赶紧进屋里喝点水凉快凉快。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
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布局、中局、残局”是一盘象棋博弈过程中的三个阶段。布局又叫开局,是象棋整个对局的战略部署阶段;中局是中间阶段,是一局棋中所占时间最长、攻守冲突最尖锐、变化最复杂的阶段;残局则是通过中局的战斗,暂告段落,尚须进一步部署子力决定胜负的最后阶段。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残局开始学起,精通残局,棋力才能提高,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精巧布局,掌握大量布局套路,而忽视对残局的琢磨。残局是基础,残局精熟进而贯穿至中局、开局,达到对棋局的自由驾驭;否则,难免落个高开低走的局面,水平也不易提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