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张PPT)
第八单元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语言
家园
单元概览 整体感知教材
学习活动一 丰富词语积累
一、了解词语“家族”,让积累更加有效
语素是有一定意义的、用于构词的、最小的语言单位,例如“语言”一词由“语”和“言”两个语素构成。“吩咐”一词由一个语素构成,因为“吩咐”拆成“吩”和“咐”就都是无意义的了。“人”这个词由一个语素构成。
语素和词都是语言单位。词是由语素构成的。从这个关系看,词是比语素大的语言单位。由几个语素构成的词,词和语素是容易区别的。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则词和语素是一个同形单位,两者统一为一个形体。从语言结构中的功能看,某个语言单位就构词而言,它是语素;就造句而言,它是词。例如:“马拉车。马拉马车。”在第一个句子里,“马”和“车”都是词。在第二个句子里,作主语的“马”是词;作宾语的“马车”是一个词,在这个词里,“马”和“车”都是语素。可见一个有一定意义的最小的语言单位究竟是词还是语素,要根据它所依存的条件和分析的角度来判断。
字是汉语表现为书面语形式的书写形体单位。一个书写单位就是一个字。由于汉字是表意体系的、代表音节的文字,一般情况是,一个汉字代表一个表意作用的音节,字的形体结构能够以一定的特征显示出它代表的音节所表示的词或语素的意义。
汉语中的词语并非杂乱无章,而是有“家族”、成系统的。有些词包含共同的语素,如包含语素“理”的词语有“理解”“理由”“整理”“办理”
“梳理”“条理”等。有些词,通过语义上的各种关系聚合在一起,如同义关系、反义关系、亲属关系、顺序关系等。从词语的“家庭”或者“系统”出发,触类旁通,可以大大增加词汇量。
二、丰富熟语积累,让语言多姿多彩
熟语是用词固定、语义结合紧密、语音和谐,能独立运用的词汇单位,包括成语、惯用语和歇后语。
(一)成语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是熟语中最重要的一种。
追本溯源,了解成语的来源
来源 典例 释义
神话
传说 (1)精卫填海
(2)女娲补天 精卫填海:传说神鸟精卫衔来木石,决心填平大海。比喻不畏艰难,努力奋斗。
女娲补天:形容改造天地的雄伟气魄和大无畏的斗争
精神。
寓言
故事 (1)叶公好龙
(2)愚公移山 叶公好龙: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愚公移山:比喻有决心和毅力,知难而进,不怕困难。
历史
故事 (1)草木皆兵
(2)卧薪尝胆 草木皆兵:比喻军队败退时心虚,把草木都看成是敌兵。亦形容人惊慌时疑神疑鬼。
卧薪尝胆: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前都要尝一尝苦胆,策励自己不忘耻辱。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雪耻图强。
文人
作品 (1)乐不思蜀
(2)老骥伏枥 乐不思蜀: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的环境中去。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老骥伏枥:比喻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仍有雄心壮志。出自曹操的《龟虽寿》。
外来
文化 (1)功德无量
(2)回头是岸 功德无量:旧时指功劳恩德非常大,现多用来称赞人的功劳、恩德或做大有益于别人的事情。来源于佛教语。
回头是岸:佛教谓只需彻悟,即能获得超度。后用来比喻改过自新。
(二)惯用语
惯用语是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常以口语色彩较浓的固定词组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多用其比喻意义。其特点是结构简单,形象生动,含义准确,出现频率高,用处广。如“掺沙子”“敲竹杠”“穿小鞋”,惯用语以三字格为主。
(三)歇后语
歇后语也是流传在人民群众口头上的一种固定的语句。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比喻或隐语,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或者可以说,像一个谜语,前一部分是谜面,后一部分是谜底。使用时,往往只说前一部分,后一部分的意思让别人去意会、猜测。歇后语可以分为两类:喻义歇后语和谐音歇后语。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是喻义歇后语,“电线杆上绑鸡毛——好大的掸(胆)子”是谐音歇后语。(共11张PPT)
学习活动二 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一、探究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多义实词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把握多义实词,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
本 义 引申义 比喻义
词的本义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就词的来源来说,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意义,如“本”的本义是“草木的茎或根”;另一种是就词的应用来说,把词的最常用的意义当作本义,也叫“基本义”,如“道”
的基本义是“路,道路”。 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如“道”的引申义为“方法、道理、主张”,“本”的引申义为“根本、本来、原本、基本”。 词的比喻义,就是词的本义
通过打比方而产生的意义。
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武臣、重臣”,也比喻“坏人的党羽、亲信”;
“草菅人命”的“草菅”,本义是“野草”,比喻义是“不值得珍惜的事物”。
典例示范
请将下列表格填写完整。
起,指被起用
出发
征发,征调
拿出
放箭
抒发
启发
开放
横渡,越过
终止,消失
隔绝
绝妙
最高的
绝尽,停止
最,非常
词,代指人,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可译为“他”
指示代词,可译为“这件事”
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谓语动词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第三人称代词,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们的”
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
第一人称代词,可译为“自己”
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
两个“其”均为指示代词,可译为“其中的”
语气副词,表示揣度语气,可译为“大概”
连词,表假设,可译为“如果”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不同
所谓“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同形)而意义和用法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彩变化几种。
类型 解读 典例
词义
扩大 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 如“中国”,古义一般指中原地区,也指京师;今义则指整个中国。如“江”“河”,古义一般特指长江、黄河,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今义则泛指一切的江河。
词义
缩小 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 如“谷”,原是庄稼和粮食的总称;现在北方的“谷”专指小米,南方的“谷”则专指稻谷。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中的“金”,古义泛指一切金属,今义专指黄金。
词义
转移 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 如“孙子膑脚”中的“脚”,古义指“小腿”,现在专
指“足”。
词义
弱化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现在表示的语义较弱。 如“病”,古代的基本义是“重病”,轻微的病一般用“疾”;而现在,只要是生理上或心理上出现不正常的情况,都通称为“病”,不再单纯表示“重病”这个意思。
词义
强化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现在表示的语义较强。 如“宣言”,古义是“扬言”,今义是“宣告,声明”。
感情
色彩
变化 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彩逐步发生了变化。 如“逢迎”,古义是“迎接”,中性义;今义是“迎合”,多含贬义。
典例示范
按要求填写表格。
词语 古义 今义 变化类型
河
臭
走
走狗
答案:
词语 古义 今义 变化类型
河 专指黄河 泛指一切河流 词义扩大
臭 气味 难闻的气味 词义缩小
走 跑 步行 词义转移
走狗 猎犬;自称谦辞 比喻受人豢养而帮助作恶的人 感
彩变化
三、避免以今律古,望文生义
古代单音节词居多,现代以双音节词为主,导致出现了特殊的古今异义现象。阅读文言文时,碰到此类词,我们要避免以今律古而望文生义。学习现代汉语词语,尤其是从古代沿用而来的成语,也要注意成语中古今词义不同的现象。
解释下列加点字及成语的意思。
刊:古代指削除刻错了的字。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形容言论确当,无懈可击。
惨淡:形容费尽心力。指竭尽心力谋划从事某件事情。后指在
困难境况下艰苦从事某事业。
差:稍微。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
爽:差错。多次试验都没有差错。
责备:要求完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
长物:多余的东西。身上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人清贫或
生活简朴。(共13张PPT)
学习活动三 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
一、准确理解词义,把握词语的用法
古人云:“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这说明写文章选词炼句是多么重要。古往今来,文学史上注重选词炼句的故事不胜枚举。“苦吟派”诗人贾岛在驴背上反复“推敲”,王安石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得来不易,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而成的“满纸荒唐言”……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为了“吟安一个字”而“捻断数茎须”,甚至“知音如不赏”,就要“归卧故山秋”呢 选词炼句,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呢
典例示范
结合鲁迅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手稿中词语的修改,以及《孔乙己》一文中对语言的锤炼,品味词语之间的细微区别,体会作家准确运用词语的功力。
答案:“梁”的一个意思是物体中间隆起呈长条的部分,如“鼻梁”“山梁”,虽然在词典中“脊背”与“脊梁”的意思相似,但比较起来,这里“脊梁”比“脊背”更加形象、准确。“后身”所指范围比较广,而“窍”指窟窿,从“后窍”喷出烟雾显然比从“后身”喷出更加准确、生动。烟雾,用“一股”来修饰,只能表现出烟雾的形态,但鲁迅在这里是想描绘出斑蝥放屁的情景,用“一阵”表现出烟雾不会马上消失,会在空中弥漫一段时间,一个小场景便生动地描绘出来了。
答案:一“排”一“摸”,这两处细节细腻、生动地传达出孔乙己不同的心理和境况,值得玩味。“排”带有一种优越的气势,表示自己分文不少,是个规矩人,与短衣帮工们不同,但此时,孔乙己正处于无端受人讪笑、嘲弄的很窘迫的境地,他用表面的镇定、从容、装阔气来应对嘲讽和攻击,心理上的自我“优越”与实际的拮据穷酸形成强烈的对比,凸显孔乙己的可悲可叹。“摸”则有从口袋往外掏出的意思。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折了腿,从肉体到精神,都遭受极大的摧残和打击,陷入穷困潦倒、已近末路的悲惨境地,只能“摸出四文大钱”,与前文“排”形成鲜明对比。
二、体会词语的感彩
人们在使用语句时并不只是利用词语句子本身固有的意义,还会附带自己的主观态度和表达风格,这就给语言带来了各种“色彩”,如感彩、语体色彩、形象色彩等。语言的感彩主要指所选用的词语能够表现出作者的爱憎、喜怒、扬抑、荣辱等感情。
典例示范
探讨《拿来主义》的两个语段中加点的词在表达情感上的特点,体会词语的褒贬色彩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答案:“染污”“孱头”“昏蛋”“废物”都是带有非常鲜明的贬义色彩的词语,直接表露出鲁迅对这三类人的鄙视和愤怒。一些中性词在上下文语境中也带上了感彩,如“徘徊”“勃然大怒”“羡慕”“蹩”等,这些词语刻画出三类人的动作和心理,透露出强烈的讽刺意味。还有一些原是褒义的词语,其感彩在特定语境中也发生了转换,比如“欣欣然”,本是表现喜悦之情的褒义词,而“欣欣然的蹩进”却带有强烈的讽刺、鄙视意味。这个“蹩”绝不能换成“走”和“踱”:“走”缺乏形象感,过于平淡;“踱”过于从容不迫、闲适自得,与“废物”的形象不协调;“蹩”,是走路不稳的样子,形象地描绘出“废物”的病弱和猥琐,再加上“欣欣然”,活画出“废物”见到鸦片情急、贪馋、丑态百出的样子。
答案:“鼓吹”指宣传提倡,也略带吹嘘的含义。“吝啬”指过分看重财物,当用不用或当给的舍不得给。这两个词本来都是贬义词,用在此处,表达出作者对于“拿来主义”的鲜明态度,幽默而坚定。
三、把握词语的语体色彩
词语的语体色彩即常说的语体,它主要分为书面语和口语。书面语用于比较正式的场合,用词规范,多长句,表意严密,结构严谨;口语用于即兴交际的环境,用语灵活,多短句。
典例示范
1.阅读下面的便条,分析其在语体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金馆长:
您约我今天下午去贵处商谈我班同学光临贵馆参观一事,因我有点急事,现决定改期。具体改在何时,另行磋商。
周 华
5月18日
答案:这个“便条”存在的问题:一是语体不符。便条通常都是口语语体的,而这里的“贵处、商谈、光临、贵馆、何时、磋商”等都是书面词语(甚至有些文言色彩)。二是语体杂糅。除了书面语词语,又出现“您约我”“我有点急事”等口语表述,显得不伦不类。当然,除了词语语体色彩使用上的不当外,一些词语的使用也不得体,如“光临”宜改为“前往”;语气也不妥当,如“现决定改期”的口气,与写条人的身份不符,可以说“不得不改期”之类。
答案:(示例)①“堵住”改为“堵塞”;②“管子”改为“管道”;③“换掉”改为“更换”;④“打算”改为“计划”;⑤“正遇上”改为“正值”。
2.(2018·全国Ⅰ卷)下面是某校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做修改。
我校学生宿舍下水道时常堵住。后勤处认真调查了原因,发现管子陈旧,需要换掉。学校打算7月15日开始施工。施工期间正遇上暑假,为安全起见,请全体学生暑假期间不要在校住宿。望大家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