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二级第一学期“四校”联合学业质量监测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由四个部分组成。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
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司马迁在致任安的信中自叙撰写《史记》的心志:“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
言。”司马迁在他的史学实践中,切实坚持了这一学术理念。
所谓“通古今之变”,指出了历史学者的学术责任,即考察古今历史演变的进程,进而认识历
史,理解历史,总结历史规律。司马迁的研究方法是“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
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考察、认识中国的历史文化,应当进行这样的努力。在学术实践的过
程中,司马迁“虽万被线,岂有悔哉”,如此坚定的学术信念,今之学者依然可借以自勉。
理解“究天人之际”的文意,当然不能脱离当时的文化背景,关注人们对于“天”有希浓厚神
秘色彩的崇敬。曾授司马迁公羊之学的董仲舒,对“天人感应”有诸多讨论,他的思想可能对司
马迁有一定的影响,《史记·五帝本纪》说尧“敬顺吴天”,张守节《正义》解释为“敬天”。后世注
家对《史记》文字的解说,也可见“敬天常”“严敬天威”等说法。如果认识到秦汉社会的“敬天”理
念,包含对自然的尊重、对生态的爱护,就应当珍视其中值得继承的文化因素。此外,司马迁“究
天人之际”的“究”,强调对未知规律的探索追求,与董仲舒“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的僵化偏执倾向有所不同。
司马迁生活的时代,是英雄主义、进取精神和开放风格凸显,文明大幅度进步的历史阶段。
当时的思想者有比较宽广的视野和比较高远的追求,“天人”和“古今”的关系,似乎是许多人共
同关心的文化命題。汉武帝说:“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董仲舒说:“天人
【高二级第一学期“四校”联合学业质量监测语文卷第1页(共8页)】
之征,古今之道也。”《淮南子》也有“明于天人之分,通于治乱之本”之说。由此看来,司马迁所谓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确代表了一种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历史文化意识,体现出这位伟
大学者闳卓的史学理念。
(摘编自王子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材料二:
“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人在思想领域进行探索的一个母题。这里的“天”并非大自然的意思,
因此这里的天人关系也并非指人与自然的关系。夏商周三代以来,中国人认为“天”就是“帝”,
“天帝”主宰世间万物。天的意志被称为“天命”“天意”,天的行为法则被称为“天道”“天理”。汉
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著《春秋繁露》宣扬“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哲学思想,
让天命为君权服务。司马迁作为董仲舒的门生,也许会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另外,司马迁还
未能摆脱占星术的影响,他认为上天和人间的确有对应的关系,并且认为天有法则,也就是“天
命”。《史记·天官书》:“夫天运,三十岁一小变,百年中变,五百载大变…为国者必贵三五。
上下各千岁,然后天人之际续备。”这无疑是继承孟子“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的天命观。但是,作
为一个史学家,司马迁的严谨态度又使得他不能完全相信所谓的天命。他讽刺秦皇汉武求仙问
药、封禅祭祀,反对将人间的兴亡都归因于天。他虽承认天命,认为天人之间有联系,但是也反
对过分强调天命。
此外,司马迁之所以要写通史,就是为了探究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以及人在历史发展面前
应该如何应对。他提出“承敬通变”的命题,认为社会出现了弊病才会引起变化,主动的变革就
是试图除去过去的弊政。他还总结出“见盛观衰”的法则,认为事物发展到顶峰的时候,其弊端
也就开始显现,从而逐渐走向衰落。所谓“物盛而衰,天地之常也”。他还试图从经济条件来说
明人们的社会地位、思想意识由经济制度决定的。《史记》以《货殖列传》殿后是有深意的,它探
讨和回答了人类生活的基础,人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的关系,人们的思想、行动和物质利益的关
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它是作者“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原则性的概括。
当然,司马迁处于西汉时代,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一治一乱”的历史循环观之中。他说“三王
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物盛则衰,时极而转,一质一文,始终之变也”。
(摘编自宋伟《如何理解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学者,既要有“通古今之变”的责任意识,又要有“究天人之际”的探求精神。
B.司马迁之所以要“究天人之际”,一是受董仲舒的影响;二是他生活在一个进取的时代
C.《史记·五帝本纪》说尧“敬顺吴天”,可见司马迁完全赞同“天帝”是主宰世间万物的。
D.《货殖列传》观点与马克思的“物质是基础”一致,是《史记》殿后的文章,可见其重要性。
【高二级第一学期“四校”联合学业质量监测语文卷第2页(共8页)】2024届高二级第一学期“四校”联合学业质量监测·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A(B项,“受董仲舒的影响”错误,材料一第三段中有“他的思想可能对司马迁有一定的影响”,材料二第一段
中有“司马迁作为董仲舒的门生,也许会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两处说的都是揣测“可能”“也许”。C项,“完
全赞同”错误,材料二第一段原文表述为“但是,作为一个史学家,司马迁的严谨态度又使得他不能完全相信
所谓的天命”。D项,无中生有,原文表述为“试图从经济条件来说明人们的社会地位、思想意识由经济制度
决定的”,只是“试图”,并非就已经提出了与马克思一致的“物质是基础”的观点。)
2.C(C项,“天”即“自然”“生态”,材料一第三段原文为“包含对自然的尊重、对生态的爱护”,可见“自然”“生态”
只是“天”的一部分内容。)
3.D(D顶,材料二第一段中有“他虽承认天命·…但是也反对过分强调天命”,即他认可“天命”,并非主张“命运
只掌握在自己手中”。A项,对应材料二第一段中的“他不能完全相信所谓的天命”。B项,对应材料二第二
段中的“他提出‘承敝通变'…主动的变革就是试图除去过去的弊政”。C项,对应材料二第三段中的“他还
试图从经济条件来说明人们的社会地位、思想意识由经济制度决定的”。)
4.①材料一整体为“总一分一总”结构,主体部分为并列式结构。②先总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是司马迁
切实坚持的学术理念。③再分别论证“通古今之变”的含义、研究方法,和“究天人之际”中的“天”“究”的含
义。④最后指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与西汉的时代特征有关。(每点1分)(答出整体为“总一分
总”、主体为“并列式”结构得1分,或者答出“总一分一总”结构也可得1分,只答“并列式”结构不得分。依次
结合材料一指出“总一分一总”的具体内容,各得1分)
5.可取之处:司马迁一方面可能受其师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相信“天命”,另一方面严肃的治学态度
又使得他不能完全相信所谓的天命。启示:当今学者治学要有这种对权威学说批判继承的严肃态度。
不可取之处:司马迁处于西汉时代,不可避免地陷人“一治一乱”的历史循环观中。启示:当今学者治学既
要对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问题深入研究,又要勇于创新,摆脱落后的时代观念的束缚。(答出有关司马迁在
治学上可取与不可取之处,各1分:分别得出的启示,各1分)
6.D(D项,“也是有防备的”错误,迪克并没有怀疑对方会加害自己,自然不会有“防备”之念,他只是负责照看钢
夹子,不能表明他有意加害皮埃尔,只能说明皮埃尔不熟悉情况,误被夹住。)
7.D(D项,“文章采用有限视角”错误,应是“全知视角”。文章以第三人称叙述故事,视点超越时空,深入到迪克
和皮埃尔的内心,并随时对他们的思想行为做出解释和评价,故为“全知视角”。)
8.结局:他用枪结束自己的生命(或:他开枪自杀)。(2分)
分析:①他被捕熊用的钢夹子夹住,加之天寒地冻,他知道自己不可能有生还希望。②他知道附近有一群大
灰狼,想“为这些大灰狼省一点儿麻烦”就是想死得少点痛苦。③“这是大神的审判”,说明他意识到死亡是对
自己所犯恶行的报应(惩罚)。(分析每点2分,依据和分析各1分,答对两点即可)
9.①小说只写“乌鸦飞走”“眼前这个不成样子”“布满血丝的雪地上,印满了属于大灰狼的脚印”,这是“露出水
面的八分之一”:②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推测出其背后隐藏的迪克的惨死过程,如大灰狼群起攻之、撕咬,迪克
恐惧、挣扎、痛苦而绝望,乌鸦打扫战场、心满意足地飞走等,这就是“水面下的八分之七”,③这种情节安排使
小说大量留白,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每点2分)》
10.B
11.A(A项,“知”意思是管理、主持。)
12.A(A项,诸樊曾“有命授弟余祭,欲传以次,必致国于季札而止”,“十七年,王余祭卒,弟余昧立”,余祭依诸
樊遗言,传位给了余味。文中未提及传位给季札。)
13.(1)不对,当初我内心已答应了他,怎能因为徐君之死就违背我的心愿呢!(不然,不对;许,答应;倍,同
“背”,各1分。大意1分)
(2)我能怨恨谁呢?(也只能)哀叹死者,侍奉生者,来听从天命的安排。(宾语前置句:死、生,动作名:事,待
奉,各1分。大意1分)》
14.建议晏子交出封色和官职来避祸;建议子产要谨慎地以礼治国:建议叔向要慎思如何免于祸患。(每点1
分,完全照抄原文只给1分)
【参考译文】
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长子叫诸樊,次子叫余祭,三子叫余味,四子叫季礼。季札贤能,寿梦想让他继位,但
季礼推辞不答应,于是让长子诸樊继位,代理处置事务、执掌国政。王诸樊元年,诸樊服丧期满,要把君位让于
季札。季札推辞说:“曹宣公死后,各国诸侯和曾国人都认为新立的曹君不义,想要立子戴为曹君,子离开曹
国,来成全曾君继续在位。君子评论子臧说他‘能遵守节义’。您作为长子本是合理的继承人,谁敢触犯您呢!
当国君不是我应有之节。我虽无能,也希望符合子城那样的义举。”吴国人坚持要立季礼,他含弃了家室去当农
民,吴人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十三年,吴王诺樊死去。留下遗命把君位传给其弟余祭,目的是想按次序以兄
【高二级第一学期“四校”联合学业质量监测·语文卷参考答案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