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雷洛夫《农夫和蛇》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克雷洛夫《农夫和蛇》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1-06 21:48: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是非善恶究分明 多行不义必自毙
———克雷洛夫《农夫和蛇》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农夫和蛇》是克雷洛夫写的寓言故事,它启发人们:恶人即使再乔装打扮,也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它和《伊索寓言》(《农夫和蛇》)描写的对象都是蛇,在寓意、语言运用等方面都有某些异同之处,所以可以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探究。或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
【课前预习】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本文相关的文学常识。
2.把文中重要的字词圈画做好标记。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寓言内容。
【相关课程标准】
“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感受结构之美。理解、分析主要内容,学会点评人物。学会探究文章内涵。”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寓言内容。
2.进一步体会寓言特点,把握寓意。
3.通过比较阅读,体会与《伊索寓言》的异同。
【评价任务】
1.通过朗读课文,能把握寓言内容。
2.再次研读课文,学会探究文章蕴含的道理。
3.通过小组合作,能从不同角度比较三则《农夫和蛇》异同。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在《伊索寓言》中,善良的农夫反被毒蛇害死,它告诉我们面对恶人,必须随时做好防范。
(引导学生回顾伊索寓言所学内容)
这节课让我们再来了解克雷洛夫的一篇《农夫和蛇》。
(板书:农夫和蛇)
1.我了解的克雷洛夫:
●克雷洛夫:(1769---1844)俄国寓言作家。世界三大寓言家之一。
●克雷洛夫的寓言既反映了20世纪前半叶俄罗斯人民的欢乐和疾苦、道德观念与人生智慧,同时在寓言艺术上也创造出一种独特的俄罗斯风格。
●普希金说,克雷洛夫是“最有人民性的诗人”。
●克雷洛夫早期的寓言有《狼和小羊》、《乌鸦与狐狸》、《狐狸和葡萄》等。
(学生参照注释及工具书了解作者。)
2.明确学习目标:
⑴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寓言内容。
⑵进一步体会寓言特点,把握寓意。
⑶通过比较阅读,体会与《伊索寓言》的异同。
(齐读目标,激励学生,了解学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⒈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朗读节奏。
⒉指名读,师生评议
朗读指导:蛇的话应该怎样读?(惺惺作态、献媚、故作真诚)
农夫的话要读出怎样的语气? (坚决、果断)
⒊思考: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明确:蛇花言巧语想要骗取农夫的信任,结果被农夫识破,果断把它杀了。
(设计意图:课文篇幅短小,内容较简单,在朗读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为下一环节分析形象、把握寓意做准备。)
三、再读诗歌、把握寓意
步骤一:认识两个形象:
学生活动:指名有表情的读蛇的话:体会蛇的特征。
★学生展示:“口称邻居、笑容满面”,写出了蛇的神态。它的目的在于迷惑农夫,使农夫放松警惕。
★学生展示:“让我们从今友好相处,我已把皮肤更换”,蛇把自然蜕皮说成洗心革面来骗取“邻居”的信任,让农夫不再防范它,更容易害人。可见它的虚伪与狡猾。
★学生展示:“我已经成了一个新人”体现了蛇的狡诈之处,它想用这种改变外表的形式来麻痹农夫,以便达到它的阴险目的。
小结蛇的形象:善于伪装、狡猾、狠毒、虚伪 表里不一、伪善、包藏祸心
思考:农夫果断斩蛇说明了什么?从农夫的语言和动作中可以看出农夫是一个怎样的人?
(说明农夫的理智,没有被蛇的花言巧语所蒙蔽。果断、善恶分明)
步骤二:把握多重寓意:
思考:这首诗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除了诗结尾所说的寓意外,你还有别的理解吗?
★学生展示1:从蛇的角度:如果你一旦失去了别人对你的信任,无论怎样乔装打扮,也无法摆脱自己的困境,蛇的下场就可能是你自己的遭遇。
★学生展示2:从农夫的角度:无论是对待敌人,还是对待那些势利小人,不管他们换上什么假面具,都不能对他们放松警惕,更不能被他们蒙蔽。
★学生展示3:不要轻信坏蛋的甜言蜜语,要警惕乔装打扮的敌人。
★学生展示4:要善于识破敌人的乔装打扮。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本则寓言,加深对寓言的内涵的理解。)
四、比较阅读,探究异同
活动一:举一反三探异同
指导语: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根据表格提示,从多个角度比较伊索寓言《农夫和蛇(两则)》和克雷洛夫的《农夫和蛇》的不同特点。时间5分钟。
故事情节 寓意 语言表达
《农夫和蛇》第一则
《农夫和蛇》第二则
《农夫和蛇》第三则
学生讨论、交流,然后小组选派代表展示:
故事情节 寓意 语言表达
《农夫和蛇》第一则 故事情节性强,变化奇巧,但故事比较简单。 不要怜悯象蛇一样的恶人。(养虎为患) 第三则应用对话,以诗的形式展现,比较特别,但其基本模式是从伊索寓言来的。
《农夫和蛇》第二则 故事情节复杂,故事曲折、特别。 对没有改变邪恶本性的仇敌,不要抱有幻想。
《农夫和蛇》第三则 仅仅是一组对话,故事结尾富有哲理。 要警惕乔装打扮的敌人。
活动二:探究“蛇”之内涵
(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讨论、交流文学作品中的蛇形象)
学生展示:
(一)阴险、狠毒的蛇形象
在民间文学中,一提到蛇,想必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关于它的阴险与狠毒这一形象,在现实中,很多人一想到蛇就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感。其中原因除了蛇外形怪异,主要是有关毒蛇的民间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对人们的影响。在其它的有关蛇的民间传说故事中,也有很多是关于蛇兴风作浪、危害人类等内容,这无疑更加深了人们对蛇的坏印象。人们用蛇来形容人的狠毒,如说某人“蛇蝎心肠”。
(二)善良、勇于追求爱情的蛇形象
《白蛇传》的故事在中国长期流行,是中国著名“四大民间故事”之一。白蛇精在故事中的知恩图报、 善恶因果循坏的佛家思想也一直为人称颂。同时,蛇妻白素贞的形象深入人心:她美丽温柔、善良多情,与丈夫恩爱和睦。帮助丈夫行医施善,救济乡里。可说是美与善的典型。
(三)神秘、莫测的蛇形象
在中国民间文学作品中,蛇还有变幻莫测、神秘难猜这一典型形象。蛇没有脚却可以爬行,又往往来无影响去无踪,显得很神秘。神秘导致人们对蛇的崇拜。
(四)幸运、福泽的蛇形象
无论是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还是民间流传的风俗、故事中,蛇有时也象征着幸运、喜兆。除此之外,还有一系列有关蛇的民俗活动的传承,如游蛇灯、赛蛇神、游蛇节等,尽显人蛇同乐、和谐相处的喜庆景象。
教师小结:
总之,蛇在文学创作中的形象比较复杂,关于蛇的文化内涵,既有负面为主的赋予,又有正面的想象,并不是固定的、僵化的,而是十分自由的。
(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三则寓言,通过细微的差别进行比较,加深对寓言内涵的理解,有利于调动、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比较探究的能力。)
五、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过渡语:
通过学习课文,我们要正确对待生活中的“蛇”,不做盲目的“农夫”。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就你最喜欢的一则寓言进行改编,编成以对话为主的小剧本,表演寓言剧。
活动要求:
要求形象自然,贴切文章内容,能很好地体现寓意。
板书设计:
农夫和蛇
克雷洛夫
花言巧语:骗
农夫---------------蛇
明辨是非:杀
↓↓
坏人难逃灭亡的命运
教学反思:
因为本则寓言故事情节比较简单,容易理解,所以教学的重点放在了比较阅读上,通过对文本的比较阅读,调动、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由于时间有限,在学以致用、拓展延伸环节指导的还不到位,学生表演寓言剧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