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三》教学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三》教学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3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10 17:12: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语文园地
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一起学习了三篇课文,从中你一定有所收获,谁来分享一下?(学生自由回答)
这节课让我们带着这些收获进入语文园地的学习,看一看哪些同学掌握得牢固,并且能够运用。
学习目标:
梳理出本单元“有目的地阅读”的基本策略和常用方法,并逐步养成根据阅读目的选择阅读方法的习惯。
交流平台
交流展示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知道了阅读的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不同,采用的阅读的方法也不同。所以,要根据阅读目的和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本单元我们学过的三篇文章,想一想在学习每篇课文时,我们是如何带着目的进行阅读,同桌或小组之间互相讨论一下,说说你是如何进行有目的地阅读的。在进行有目的地阅读时,我们常用的阅读方法都有哪些?
如何进行有目的地阅读
明确阅读文章的目的和任务
浏览文章,确定相关段落和内容
细读相关内容,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提取关键信息
查找其他资料,整合信息,完成任务
我们常用的“有目的地阅读的方法”
浏览内容法
勾画中心法
概括段意法
提取关键信息法
对比筛选法
查找资料法
查找其他资料帮助判断。
概括段落的主要意思,把握主要内容。
在繁琐的内容中提取关键信息。
筛选信息,去伪存真。
通过浏览过滤掉无关内容。
通过寻找中心句把握主要内容。
生1:读《竹节人》这一课的时候,我选择的阅读任务是“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阅读时我特别留意了关于老师的内容,也就是关注老师没收竹节人、玩竹节人的内容,重点梳理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而对如何做竹节人、玩竹节人的内容只是快速浏览,这样不仅节省了很多时间,而且抓住了重点。
畅所欲言
生2:我对火星特别感兴趣,想知道“人类是否有可能移居火星”,所以阅读《宇宙生命之谜》时,我重点阅读了关于火星的段落,而对其他内容没有逐字逐句地读,这样就提高了阅读速度,而且也获得了我想了解的知识。
生3:《故宫博物院》这篇文章太长了,要是全部读完得花很长时间。但如果我的阅读目的是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的话,就只需要重点阅读材料一、材料三和材料四,而且对材料三只需要了解一些信息,如游览的进出口,材料四则可以结合材料一一起来看。
小试身手
以我们所学课文为阅读材料,进行阅读任务及阅读方法的训练。
(1)确定阅读材料,出示阅读目的。
(2)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阅读任务,合作探究,最后派代表汇报阅读方法。
阅读材料:《开国大典》一文。
①阅读任务一: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升国旗时的
场景。
②阅读任务二:感受毛主席的伟人风采。
③阅读任务三:了解课文是怎样描写阅兵式的场面的。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会有对某件事着迷的时候,请大家回忆一下自己着迷时的一个情景,试着用一些词语来形容当时的状态。
片段一: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黑脑袋,攒着观战,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
通过“剁脚拍手”“咋咋呼呼” 等可以感受到同学们下课后挤在一起看竹节人时投入的样子。
下面的句子写出了人对某件事入迷的样子。读一读,试着写一写类似的情景。
词句段运用
片段二:偏偏后面的同学不知趣,看得入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探过来。
通过“伸长脖子”等动作及“恨不能”等神态可以感受到后面的同学上课时被“我们”的竹节人吸引的样子。
片段三: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里咕噜的,好像在跟谁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塑像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舒了口气。
“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眼睛闪着异样的光”“手不停地挥动”“痴痴地微笑”等细节记录了罗丹的动作和神态的变化,把罗丹工作时完全往我地进入如梦如痴的境界刻画得惟妙惟肖。
方法总结
所以,在描写一个人为某件事入迷的样子时,我们可以从刻画人物的神态、动作或旁观者的感受入手。
如果要写一个人对某件事入迷的样子,你会怎么写?
示例:他聚精会神地盯着书,细细地品读着书中的内容。他有时开心地笑着;有时眉头紧蹙,好像要哭的样子;有时又深深地叹气,令人捉摸不定,好像已经与书中的世界融为了一体。书中的每一件事、每一句话都牵动着他的喜怒哀乐,使他沉溺其中。每读完一篇,他就轻轻地合上书本,闭上眼睛陷入沉思,似乎是在回味书中的那个世界。
读下面的例句,注意标红的部分,想一想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选择一个话题,用这种方法说一说。
人们认为天体上若有生命存在,至少应有这样几个条件:一是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一般应在-50~150℃之间;二是必要的水分,生命物质诸如蛋白质、
一是
二是
核酸的活力都和水紧密相关,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三是适当成分的大气,虽然已发现少数厌氧菌能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生存,但氧气和二氧化碳对于生命的存在是极为重要的;四是要有足够的光和热,为生命系统提供能源。
三是
四是
这段话摘自《宇宙生命之谜》。例句采用先总结观点、再逐条说明理由的方法,说明了天体上有生命存在应具备的条件。这样表达,一方面可以把观点表达得很清楚,便于抓住要点;一方面可以把理由表达得很有序,条理分明。
名师来讲解
小试牛刀
请同学们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用刚才学过的方式把理由陈述清楚。
1.你想竞选班级里的体育委员一职,你会怎样陈述理由,
让大家投你一票呢?
2.你是一名足球爱好者,你想每周三放学后踢一会儿足
球,你会怎样说服妈妈,让她同意呢?
竞选班级体育委员
示例:我想竞选班级体育委员,因为我具备以下几个优势:首先,我非常热爱体育运动,无论是平时的课外活动,还是学校举行的运动会,大家常能看到我的身影;其次,我有强烈的责任感,乐意帮老师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能热心地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最后,我有一定的经验,五年级时我当过一学期的体育委员,从中我总结了得失,也熟悉了这个岗位。出操、整队、上体育课、参加比赛我都可以快速进入角色。
向妈妈请求,每周三放学后踢一会儿足球
示例:妈妈,我想每周三放学后能踢一会儿足球。我的理由如下:一是踢足球有利于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二是在踢球的过程中有助于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三是能丰富我的课余生活,促进我的全面发展;四是可以帮助我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
日积月累
春 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他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古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著作《四书章句集注》曾经是明清时代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后世儒者尊称他为“朱子”。
文学常识
注释: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寻芳:游春,踏春。
滨:河边。 光景:风光景物。
等闲:平常、轻易。 东风:春风,借指春天。
万紫千红: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
译文:
在风和日丽的一天,(诗人)到泗水河边去观赏风景,那里风光无限,一时之间许多新鲜奇丽的景色映入眼帘。寻常人都知道有春风,但是要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
赏析:
前两句从感性的角度描绘春景。首句“胜日”点明时间,“泗水”点明地点,“寻芳”点明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寻芳”的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是虚写,意在表明这里风光无限。后两句从理性的角度写受到的启发:春风徐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有了春风,才有了这万紫千红的春天。“万紫千红总是春”是实写,点明了春风与春天美丽风光的关系。由景及理,由理及人,为我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