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第三次月考
语文试卷(文科)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第Ⅰ卷 表达题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12分)
材料一
连日来,印度新冠肺炎疫情持续恶化,新冠病毒及其新变异毒株在印度国内快速传播。根据印度卫生部5月1日公布的数据,印度累计确诊已超过1916万例,累计新冠死亡病例超过 21万例,单日新增新冠肺炎病例在连续9天超过30万例后,5月1日首次超过40万例,创该国疫情暴发以来单日最高纪录。
更糟糕的是,专家普遍预测印度疫情仍未达峰值,更大的风暴还在后面。 面对印度严峻的疫情形势和疫苗短缺现状,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纷纷施以援手,但有一些国家却搞起了“疫苗民族主义”,禁止疫苗及其关 键原材料出口,人为制造“免疫鸿沟”。这既破坏了全球团结合作抗疫的大局,还不可避免地将会阻碍应对疫情全球大流行的进程,给全球疫情防控与经 济恢复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
(摘编自丑则静《“疫苗民族主义”毒害全球抗疫大局》)
材料二
印度新冠肺炎疫情已陷入失控态势,连续多天单日新增病例超过30万例,医疗系统早已不堪重负,一片混乱。当下的印度,亟需国际社会的支持与援助来渡过难关。
然而,作为世界头号强国,美国的表现却让人大失所望。2020年4月,美国宣布对疫苗生产原材料实施出口管制,时至今日仍未解除。这是造成印度 疫苗短缺的主要原因。被称作是“世界药房”的印度并不缺生产疫苗的技术,缺的是生产疫苗所需的进口原材料,而美国这一纸禁令等于是扼住了印度疫苗 生产的“咽喉”。最近,印度官方向美国求援,希望美国放开原材料的出口管 制。对此,美国的回应却极其冷漠。4 月22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普英斯表示,目前美国把重点放到控制国内疫情上,会优先给美国民众接种疫苗,等到 国内疫情有所缓解后才可能会“做得更多”。讽刺的是,美国国内当前囤积着 大量疫苗。根据杜克大学全球健康创新中心研究人员估计,到今年夏天,美国可能会富余出超过3亿剂新冠疫苗。
美国的行为揭下了“美印友好”的面纱,暴露出的依然是“美国优先”那一套玩意儿。“美国优先”四字,如今已成为美国擅自发放给自己的“通行证”,用以无视国际规则专行自私自利之事。
疫苗是人类战胜疫情的有力武器。当前,全球疫苗面临“产能赤字”和“分配赤字”,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圈积疫苗和出口管制,人为制造“免疫鸿沟”,许多发展中国家正面临严重疫苗短缺。国际社会普遍呼吁,共同抵制“疫苗民族主义”,促进疫苗公平合理分配,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获取疫苗,为战胜疫情筑牢共同防线。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中低收入国家无法公平获得新冠疫苗是一种违背道德的现象。“新冠病毒危机凸显我们社会的不平等”,在与贫困、不利 的生活和工作条件、社会歧视抗争的人群和社区中,新冠肺炎患病率和病亡率更高。他强调,各国在执行政策以及分配资源的过程中,都应着眼于让所有人获得同样的健康保障。
中方反对将疫苗政治化或搞“疫苗民族主义”,主张加强疫苗研发、生产、分配国际合作,提高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全面加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治理,受到国际社会广泛支持和赞誉。
中国一直积极参与疫苗研发国际合作,将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受到国际社会赞誉。中国政府和企业正与其他国家积极合作,推动疫苗公平分配。研究表明,中国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中国为全球抗疫斗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吴刚等《筑牢全球抗疫防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美国对疫苗生产原材料实施出口管制→导致印度疫苗短缺→结果印度新冠肺炎疫情持续恶化
B.印度希望美国放开原材料的出口管制→然而美国回应冷漠→此举揭下了“美印友好”的面纱
C.美国国内目前囤积着大量的疫苗→优先本国民众接种→但是仍然囤积大量疫苗
D.中方政府坚决反对“疫苗民族主义”→主张国际合作抗疫→受到国际社会广泛支持赞誉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根据印度卫生部5月1日公布的数据,该国感染新冠病毒死亡率远远超过1%,可见新冠病毒致死率依然很高,并未因一年多的大流行降低毒性。
B.新冠病毒及其新变异毒株的快速传播,加上疫苗短缺,导致印度新冠肺炎疫情持续恶化,5月1日感染人数首超40万例,但是仍然未达到峰值。
C.美国限制疫苗生产原材料出口,主要目的在于打击印度这一新兴大国,使其“世界药房”的美誉不再,从而在药物研发、生产上无法与自己抗衡。
D.某些发达国家囤积疫苗,管制出口,见死不救,这不仅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而且破坏了全球团结合作抗疫大局,导致病毒继续肆虐,危害人间。
3. 中国在全球抗疫行动中是如何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要思想的请结合以上材料加以分析。(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小题。(共 21分)
橘 子
李培俊
他上衣破了,裤子也撕开了一道不小的口子。脸上还有几条浅色的灰道子,其中一条越过眉梢,在腮帮上拐了个 S形的小弯,一直延伸到嘴角那里。他显得异常狼狈。天快黑时,他出现在卖橘子的小摊前。橘子又香又甜的滋味,对于又 渴又饿的他具有致命的诱惑力,他恨不得立即拿起一个,剥去外皮,塞进嘴里! 但他没有。他用力咽下一口水,手下意识地伸进上衣空无一物的口袋,他最后又犹豫着把手伸向鼓鼓的裤袋……
这时,摊主拿起一只又圆又大的橘子递到他手上,那只橘子是摊子上最为鲜亮的一只。摊主笑笑说忘记带钱了吧以后记住,男人出门,口袋可不能空,吃吧,吃吧,自家树上结的。
他说了声谢谢,拿着橘子离开了。
两天后,他又一次出现在那个卖橘子的小摊前。没等他开口,摊主就拿起橘 子塞给他,不是一只,而是四只。他张张嘴,想对摊主说些什么的,可他欲言又止,终于什么也没说,把一份折叠起来的报纸放到大堆的橘子旁,走了。晚上排主收摊,发现了那份报纸,打开一看,摊主惊呆了,上面有一则公安部门的悬赏通缉令,照片上那个通缉犯,竟是他!自己竟两次送橘子给他吃!几经犹豫之后,摊主还是拨通了报警电话。
公安部门调集警力,在小摊周围设伏,静等着逃犯的再次出现。三天后的中午,逃犯果然出现了。他没有马上进入警方的埋伏圈,而是远远站着,朝四周张 望一阵之后,做出了一连串令人费解的动作∶他先从裤袋里掏出一把尖刀,举得 高高的,在空中晃动几下,然后五指一松,尖刀在阳光下划出一缕寒光,哐当一 声落到地上。随即,他举起双手,走进警察的埋伏圈。警察一拥而上,给他戴上 手铐,推向远处的警车。他说,请等一下,能让我和卖橘子的老板说句话吗 带 队的警长犹豫片刻答应了,两个警察架着他,来到卖橘子的摊主面前。他对摊主 说∶那张报纸是我故意放在你这里的。说完,逃犯如释重负地吐出一口长气,跟着警察上了警车。
摊主连忙找出那份报纸,发现背面有几行用铅笔写下的小字∶长期以来,我像一只被猎人追赶的兔子,东躲西藏,白天钻进不见天日的密林,晚上睡在阴暗 潮湿的山洞,吃没吃的,喝没喝的,我都快疯了……当我为选择怎样结束自己的 生命犹豫不决时,你送给我橘子吃,还对我微笑。老实说,是你的善良感动了我。对你,我无以为报,举报不是有2万元的赏金吗权作是我对你善良的报答吧。
公安部门按照通缉令的承诺,第三天便把2万元赏金送给摊主。摊主接过钱,颤抖着打了一张收条,把钱掖进内衣口袋。
8年之后,劳改农场的储油仓库发生火灾,危急关头,他冲进火海,搬出了8桶汽油,避免了一次灾难性的事故发生,又因一辆失控的卡车冲向一个狱友的时候,他及时推开狱友,却永远失去了左腿。
他获准减刑4年。出狱那天,他没有回家去见妻子儿子,而是拄着双拐去了那个小镇,去找送他橘子的摊主。摊主的妻子红着双眼告诉他,丈夫已经在两年前去世了。说着,她递给他一个沉甸甸的纸包,对他说,临死前让我把这包东西 交给你,说你用得着。他让你也摆个水果摊,挣钱虽然不多,可那是自己持的,花着踏实。他打开纸包,里面是那2万元钱的赏金,分文未动。包钱的报纸,也是他当年留给摊主的那张。
几年时间,纸张已经发黄,通缉令上的照片也已有点模糊不清。
(选自《小小说精选》)
4.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小说开头写到的“他”的衣着、神情、动作、心理等,都暗示“他”是个逃亡在外的罪犯,并为下文"他"接受橘子、报恩等情节做了铺垫。
B.摊主两次送给“他”橘子,一方面显示出摊主对“他”的同情,另一方面也有摊主 对"他"的畏惧,因为摊主拨打报警电话前,有过一番心理博弈。
C.“摊主接过钱,颤抖着打了一张收条,把钱掖进内衣口袋。”其中“颤抖”一词含 义丰富,既有得到两万块钱的激动,也有对“他”报恩的感动。
D.小说叙事紧凑而不显散乱,语言朴素而不失细腻,作者匠心独运,通过对摊主这样的普通人善良品质的歌颂,让人们体会到社会风气的转变。
5.文中的“他”三次来到水果摊,试简要分析“他”每次来水果摊的目的。(6分)
6.结合全文,分析文中“他”的形象。(6分)
7.结合全文,分析小说结尾的好处。(6分)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小题。(共19分)
郑成功,初名森,福建南安人。父芝龙,以捕海盗刘香、李魁奇,攻红毛功,累擢总兵。
顺治三年,贝勒博洛师自浙江下福建,芝龙撤仙霞关守兵不为备;博洛师次泉州,书招芝龙芝龙率所部降,成功谏不听。九年,上命芝龙书谕成功及鸿逵降,许赦罪授官,成功阳诺;诏金砺等率师还浙江。俄而,上命郑亲王世子济度为定远大将军,率师讨成功。
十二年,左都御吏龚鼎孳请诛芝龙,国器亦发芝龙与成功私书,乃夺芝龙爵,下狱。济度次泉州檄招降不纳易为书成功依违答之上又令芝龙自狱中以书招成功谓不降且族诛成功终不应
十八年,成功自江南败还,知进取不易,且势日蹙,乃规取台湾。台湾,福建海中岛,荷兰红毛人居之。荷兰筑城二∶曰赤嵌,曰王城;其海口曰鹿耳门。荷兰人恃鹿耳门水浅不可渡,不为备。成功师至,水骤长丈余,舟大小衔尾径 进。红毛人弃赤嵌,走保王城。成功使谓之曰∶“土地我故有,当还我;珍宝恣尔载归。”围七阅月,红毛存者仅百数十;城下,皆遣归国。成功乃号台湾为东 都。以陈永华为谋主,制法律、定职官、兴学校。台湾周千里,土地饶沃,招漳、泉、惠、潮四府民辟草菜、兴屯聚。是岁圣祖即位,戮芝龙及诸子世恩、世荫、世默。成功既得台湾,其将陈豹驻南澳,而令子锦居守思明。
康熙元年,成功听周全斌谗,遣击豹;豹举军入广州降。恶锦与乳媪通,生子,遣泰就杀锦及其母董;会有讹言成功将尽杀诸将留厦门者,值全斌自南澳还,执而囚之,拥锦。 用芝龙初封称平国公,举兵拒命。成功方病,闻之,狂怒啮指。五月朔,尚据胡床诸将谒;数日遽卒,年三十九。
(节选自《清史郑成功传》有删改)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济度次泉州檄/招降不纳/易为书/成功依违答之上/又令芝龙自狱中以书招成功/谓 不降且族诛/成功终不应
B.济度次泉州檄/招降/不纳/易为书/成功依违答之上/又令芝龙自狱中以书招成功/谓不降/且族诛/成功终不应
C.济度次泉州/檄招降/不纳/易为书/成功依违答之/上又令芝龙自狱中以书招成功/谓不降且族诛/成功终不应
D.济度次泉州/檄招降/不纳易为/书成功依违答之/上又令芝龙自狱中以书招成功/谓 不降且族诛/成功终不应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贝勒,全称“多罗贝勒”。贵族称号,相当于王或诸侯,地位次于亲王、郡王。清建国后,成为宗室封爵名。
B.左都御吏,属于我国古代中央的监察官,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的御史。明清中央监察机构称为都察院,首长称为左、右都御史。
C.爵,清朝依然施行王公侯伯子男爵位制度,清朝爵位分为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蒙古爵位。
D.朔,表时间,指农历每月三十。也可表方位,指北方。如杜甫《咏怀古迹)中“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中“朔漠”就指北方的沙漠地区。
10.下列对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郑成功面对强敌,决不投降。不管是他的父亲郑芝龙,还是郑亲王的儿子济度为定远大将军对他劝降,最终都没有投降。
B.郑成功收复台湾,可谓天时地利。他率军到达时,鹿耳门水位突然上涨,他直接进入海岛,于是荷兰人退守到王城。只可惜顺治诛杀了他的亲人。
C.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励精图治。郑成功攻下当时被荷兰人占领的台湾后。采取了制定法律、设立职官、兴办学校等一系列措施。
D.郑成功怒病交加,英年早天。郑成功收复台湾后,误听周全斌谗言,导致陈豹抗命。加之身患疾病,三十九岁竟英年早逝。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十八年,成功自江南败还,知进取不易,且势日蹙,乃规取台湾。
(2)成功方病,闻之,狂怒啮指。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1-12题(9分)。
行香子·过七里濑① 苏轼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鸳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②。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注】①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二月,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巡查富阳,途径富 春江七里瀚时作此词。②严陵∶即严光,字子陵,东汉人。少时曾与光武帝刘秀一同游学。刘秀即位后,多次延聘严光,但他隐姓埋名,退居富春山。
1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上阕前六句用简练的笔墨,动静结合、点面兼顾地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生机盎然的江景图,反映了词人此时内心的轻松愉悦、惬意舒畅。
B.“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三句,作者剪接了三个不同时间、不同特点的舟行之景。既写出了船之行程,也创造出清寒优美的意境。
C.下阕转入了对山的描摹,作者以比喻写山,从舟中望去,群山层叠似画景,曲折如屏风,叠字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词作节奏和韵律的美感。
D.下阕“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空名”四句用典,表达了对严陵的敬意,词人希望能像他一样超然世外,留下美名。
13.这首词的结尾三句“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6分)
(三)14.名篇名句默写(6分)
李煜《虞美人》中运用比喻、夸张、设问的手法写出愁之长、愁之多的句子是
“ , 。”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怀古中表现诗人旷达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 。”
(3)杜甫在《登高》"_______,__。”两句中用了六个意象,写出了夔州秋天萧瑟的景色,被前人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第Ⅱ卷 语言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 23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9分)。
你的偶像是谁 也许大多数青少年头脑中会蹦出许许多多娱乐圈流量明星的名字。而这些偶像大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爆红,又以_____的速度过气。这不是“偶像”。
什么是偶像偶像,大概就是,他身上有我想要学习的美好品质,当我感到畏惧或想要放弃时,看到他,便可以给予提醒和力量。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偶像。我的偶像是钟南山,耄耋之年,_______逆行,敢医敢言,国士担当;( );我的偶像是袁隆平,以消除饥饿为毕生梦想,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一位真正的耕耘者;我的偶像是……选择一个偶像,不是在于他对祖国、对人民无怨无悔地付出,还在于他的非凡业绩、过人的智慧。这样的偶像,才是我们的民族引以为豪、不断战胜任何艰难险阻的栋梁,才无愧于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在这个_____的时代,年轻人应辨明、选择、追逐真正的时代偶像,用他们的精神为自己的成长提供丰厚的__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白驹过隙 愤然 瞬息万变 滋润B.风驰电掣 毅然 日新月异 滋养
C.白驹过隙 愤然 日新月异 滋养D. 风驰电掣 毅然 瞬息万变 滋润
16.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我的偶像是樊锦诗,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一腔爱,一洞画
B.我的偶像是樊锦诗,一场文化苦旅,一腔爱,一洞画,从青春到白发
C.我的偶像是樊锦诗,从青春到白发,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
D.我的偶像是樊锦诗,从青春到白发,一场文化苦旅,一腔爱,一洞画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选择一个偶像,不仅在于他的非凡业绩、过人的智意,还在于他对祖国、对人民无怨无悔地付出。
B.选择一个偶像,不是在于他的非凡业绩、过人的智慧,还在于他对祖国、对人民无怨无悔地付出。
C.选择一个偶像,不仅在于他对祖国、对人民无怨无悔地付出,还在于他的非凡业绩、过人的智慧。
D.选择一个偶像,不但在于他对祖国、对人民无怨无悔地付出,而且在于他的非凡业绩、过人的智慧。
18.下面是《梁启超谈读书》中的文字,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在横线上补写出相应的句子,使之上下连贯(6分)。
每日所读之书,最好分两类,一类是精读的,一类是浏览的;因为__________,一面要养成读书眼快的习惯。心不细则毫无所得,等于白读_____________。诸经、诸子、四史、通鉴等书,宜入精读之部,每日指定某时刻读他,读时一字不放过,读完一部才读别部,想钞录的随读随钞。
19.下面是从一封信中摘取的一段话,其中有四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8分)
您的信已收到,寄来的特产我就笑纳了,看到这些家乡特产,我就忆及您对我一贯的关心和关爱,真是不胜感激。至于您托我为您的犬子联系工作一事,我定会尽力而为,请您放心。俗语云∶来而不往非礼也。过几日,我将会托人惠赠给您一份厚礼,希望您能喜欢。
四、作文(60分)
20.材料一∶学习是永恒的话题。自古以来,社会一直倡导终身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数千年以来,人们一直在不懈地探索学习之道,一更好地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和自身修养。
材料二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三字经》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结合以上材料,围绕“学习”这一话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议论文,题目自拟。
上饶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第三次月考
参考答案
【考点】非连续性文本.版权所有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进行筛选、归纳、概括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
【解答】(1)A.“导致”以偏概全。材料二第二段“……是造成印度疫苗短缺的主要原因”,可见印度疫苗短缺还有其他原因,不完全是美国对疫苗生产原材料实施出口管制造成的。
(2)A.“死亡率远远超过1%”夸大其词,根据材料一第一段相关数据计算,死亡率约为1.09%,并非远超1%。
B.“但是仍然未达到峰值”错,材料一第二段说“专家普遍预测印度疫情仍未达峰值”,可见“仍未达峰值”只是专家的一种预测,并非事实。
C.“主要目的在于……”无中生有,从材料一和二的相关信息来看,美国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在于“优先给美国民众接种疫苗”“搞‘疫苗民族主义’”“专行自私自利之事”。
(3)从材料三“中国一直积极参与疫苗研发国际合作,将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受到国际社会赞誉。中国政府和企业正与其他国家积极合作,推动疫苗公平分配。研究表明,中国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知,中国一直积极参与疫苗研发国际合作,并且中国疫苗具有良好安全性和有效性。
从材料三“中方反对将疫苗政治化或搞‘疫苗民族主义’,主张加强疫苗研发、生产、分配国际合作,提高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全面加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治理”可知,中国政府和企业加强国际合作,推动疫苗公平分配。
从材料二“‘美国优先’四字,如今已成为美国擅自发放给自己的‘通行证’,用以无视国际规则专行自私自利之事”和材料三“中方反对将疫苗政治化或搞‘疫苗民族主义’”“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囤积疫苗和出口管制,人为制造‘免疫鸿沟’,许多发展中国家正面临严重疫苗短缺。国际社会普遍呼吁,共同抵制‘疫苗民族主义’,促进疫苗公平合理分配,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获取疫苗,为战胜疫情筑牢共同防线”可知,中国反对美国奉行“美国优先”,人为制造“免疫鸿沟”,破坏全球团结合作抗疫大局。
答案:
1.A 2.D
3.①中国一直积极参与疫苗研发国际合作,并且中国疫苗具有良好安全性和有效性。
②中国政府和企业加强国际合作,推动疫苗公平分配。
③中国反对美国奉行“美国优先”,人为制造“免疫鸿沟”,破坏全球团结合作抗疫大局。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4.A
【解析】
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B项,“一方面也有摊主对‘他’畏惧”错误,因为摊主两次送给“他”橘子并不知道“他”的身份;C项,“有得到两万块钱的激动”错,主要是对“他”报恩的感动,对得到赏金的忐忑不安,对“他”前途的担忧;D项,“让人们体会到社会风气的转变”错,无中生有,小说的主题主要是揭示着踏实做人、本分做事等朴素深刻的道理。故选A。
5.①第一次来是因为饥饿难耐想抢橘子.小说中写到他“又渴又饿”“他最后又犹豫着把手伸向鼓鼓的裤袋…”
②第二次来是为了报恩.“把一份折叠起来的报纸放到大堆的橘子旁”想让摊主发现他是罪犯并报案领奖金.
③第三次来是为了自首.即让摊主领了奖金,也想结束自己的逃亡生活.
他的形象:
①狼狈不堪,亡命天涯。(要结合第1自然段分析概括内容)
②知恩图报,心怀感恩。(要结合第5、6自然段分析概括内容)
③知错能改,舍己救人。(要结合第8、9自然段分析概括内容)
概括人物形象一点一分,相应内容分析一点一分。除以上人物形象外,还能结合文本分析出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7.①故事情节上,结尾是摊主生前留给他的依旧用他曾经用的那张旧报纸包着的2万块钱,这样的结尾使情节再起波澜,增强读者阅读兴趣.
②人物形象上,使摊主的形象更加丰满高大,刻画出一个善良、富有同情心、不贪不占、踏实做人本份做事的感人形象.
③主题思想上,丰富文章内涵,深化小说主旨.使小说的主题不再停留在单纯的逃犯受感化自首感恩的层面,更包含着踏实做人、本分做事等朴素深刻的道理.
④艺术效果上,这样的结尾虽在意料之外,却是情理之中,波澜起伏,跌宕丛生,使小说引人入胜,趣味性强.
8.C 9.D 10.B
【解析】8.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济度次泉州/檄招降/不纳/易为书/成功依违答之/上又令芝龙自狱中以书招成功/谓不降且族诛/成功终不应”,这句话的含义是“济度驻扎在泉州,发公文招降郑成功,郑成功不接受;济度改用书信招降,郑成功语气模糊地回复了 他。顺治又让郑芝龙在狱中写信招降他,还威胁郑成功说如果不投降就诛其九族,郑成功始终没有答应”,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济度”“泉州”“成功”“之”“上”“芝龙”等,然后依据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如“次”,动词,意思是“驻扎”,“泉州”是地名,即“驻扎在泉州”,句意完整,故应在“泉州”后断开,排除AB两项;“不纳”的主语是“郑成功”,而“易为书”的主语是“济度”,故两句应断开,且“依违答之”的主语是“成功”,即“郑成功”,“书”如放在“成功”前,句意讲不通,故排除D项,故选C。
9.D项,“朔,表时间,指农历每月三十”错误,“朔”指农历初一,“晦”指农历每月
三十”错误,“朔”指农历初一,“晦”指农历每月的末一天,朔日的前一天。故选D。
10.B项,“只可惜顺治诛杀了他的亲人”错误,从文中来看,倒数第二段最后说“是岁圣祖即位,戮芝龙及诸子世恩、世荫、世默。成功既得台湾,其将陈豹驻南澳,而令子锦居守思明”,由此可知,杀他亲人的不是顺治皇帝。“圣祖即位”,“圣祖”是康熙。故选B。
11.第一句中,“且”,并且;“日”,名词做状语,一天天,一天比一天;“蹙”,困窘;“乃”,于是;“规取”,规划夺取。第二句中,“方”,正在,此时正在;“之”,这个消息; “啮”,咬。(8个得分点各1分,句意各1分,共10分)
故答案为:⑴C;⑵D;⑶B;
11.①顺治十八年,郑成功自江南战败而归,深知进入内地发展不容易,并且当时形势日渐困窘。于是谋划夺取台湾。
②。此时,郑成功正身患疾病,听到这个消息,大怒,痛心得咬指头。
D(“表达对严陵的敬意”错误,作者在此处笑严陵当年白白在此终老,不曾真正领略到山水佳处。
①意境妙(内容),远山连绵叠嶂,白云缭绕变幻,晓山青翠欲滴构成三幅别样图景。
②语言妙,“但”字承接上文“今古空名”,从而点明“只有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只有大自然之美才是永恒的”。
③感情妙,以景结情,词人将对人生的感悟和对历史的沉思都融入到了画面中,含蓄隽永,韵味无穷。
④结构妙,与上阕写水的三幅画面遥相呼应,使得整首词连贯、严整。
14.(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5.B 16.C 17.A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空,“白驹过隙”:比喻时间过得快,光阴易逝。“风驰电掣”:形容非常迅速,像风吹电闪一样。根据语境说的“这些偶像大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爆红”“又以”可知,此处的是说偶像过气速度快,故选用“风驰电掣”。
第二空,“愤然”:愤怒的样子。“毅然”:刚强坚韧而果断的样子。根据语境“敢医敢言,国士担当”分析,此处说的是钟南山选择逆行时的刚毅而果断,故选用“毅然”。
第三空,“瞬息万变”: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有很多变化。形容变化很多很快。“日新月异”:意思是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
语境说的是时代变化很多很快,故选用“瞬息万变”。
第四空,“滋润”:湿润,不干燥;用食物或营养品供应;浸润,使湿润;增加水分,使不干涸;来形容人的生活比较舒适。“滋养”:供给养分;养分,养料。语境说的是偶像的精神为年轻人的成长提供丰厚的养分或养料,故选用“滋润”。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连贯性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此处说的对象是樊锦诗,“一洞画”与“一场文化苦旅”之间是由具体到抽象的逻辑过程,所以,应该先说“一洞画”,再说“一场文化苦旅”,这样就排除A、B、D三项。
故选C。
17.本题考查学生病句的辨析和修改的能力。
原句错误有二:一是关联词语用错,原句“不是……,还……”错误,应改为“不仅……,还……”;语序不当,应把“他的非凡业绩、过人的智意”和“他对祖国、对人民无怨无悔地付出”颠倒。
B.关联词语用错,原句“不是……,还……”错误,应改为“不仅……,还……”。
C.语序不当,应把“他的非凡业绩、过人的智意”和“他对祖国、对人民无怨无悔地付出”颠倒。
D.语序不当,应把“他的非凡业绩、过人的智意”和“他对祖国、对人民无怨无悔地付出”颠倒。
故选A。
18.【考点】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版权所有
【分析】考查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要整体把握全文.
【解答】段意:读书要心细和眼快.
因为承前“精读”、“浏览”,后句“一面要养成读书眼快的习惯”,此处句式应与后句相同,下文分析“心不细则毫无所得,等于白读”,应是照应第一个空,故:
我们一面要养成读书心细的习惯;
第二空的内容应照应前句“一面要养成读书眼快的习惯”,分析眼不快的后果,故:眼不快则时候不够用,不能博搜资料.
答案:我们一面要养成读书心细的习惯,眼不快则时候不够用,不能博搜资料.
【点评】补充句子的技巧:
1.阅读
语句补写题虽说考的主要是语言连贯能力,但首先应是阅读能力.拿到题目后,首先要阅读语段,看看其中心是什么,大致有几个层次;其次,把握文段语脉,理清前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总分关系,观点与材料的关系,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并列、转折、因果、条件等),要特别注意关联词语.
2.推导
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
3.检查
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19.①“笑纳”改为“收下”;②“犬子”改为“令郎”;③“惠赠”改为“敬赠”;④“厚礼”改为“薄礼”。
20.作文:略
【参考译文】
郑成功,原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他的父亲郑芝龙,因剿灭海盗刘香、李魁奇、攻打荷兰军有功,多次升职直至总兵。
顺治三年,清朝贝勒博洛的军队从浙江南下福建,郑芝龙撤出了驻守仙霞关的军队,没有防备清军(因而失利),博洛的军队驻扎在泉州,写信招降郑芝龙,郑芝龙率领自己的军队投降清朝。郑成功规劝他不要投降,他也不听。顺治九年,皇帝让郑芝龙写信劝郑成功投降,许诺赦免他的罪行并且会授予官职。郑成功假装答应;顺治就下诏命令金砺等人返回浙江。不久,皇帝命郑亲王的儿子济度为定远大将军 ,率军征讨郑成功。顺治十二年,左都御史龚鼎孳请求顺治诛杀郑芝龙,佟国器也 揭发郑芝龙与郑成功私通书信,顺治因此削去了郑芝龙的爵位,把他关进监狱。济度驻扎在泉州,发公文招降郑成功,郑成功不接受;济度改用书信招降,郑成功语气模糊地回复了他。顺治又让郑芝龙在狱中写信招降他,还威胁郑成功说如果不投降就诛其九族,郑成功始终没有答应。
顺治十八年,郑成功自江南战败而归,深知进入内地发展不容易,并且当时形势日渐困窘。于是谋划夺取台湾。台湾是隶属于福建省的海中岛。被荷兰红毛人所占领。荷兰人在台湾修建了两座城,一个是赤嵌,一个是王城。它的港口叫作鹿耳门。荷兰人仗着鹿耳门港口的水浅不能够渡船,因此不在此地设防。郑成功率军而至,鹿耳门水位突然上涨了好几丈,大小战船首尾相接,直接进入海岛。(于是)荷兰人弃赤嵌城而走,退守在王城。郑成功派使者对荷兰人说:“这里的土地(台湾)本来是我国所有,你们理应把它归还我们;(如果能够答应归还的话)城中的珍宝任凭你们载运回国。”围攻经历了七个多月,荷 兰人只剩下了一百多名,城终于被攻下。(荷兰人)都被遣送回国。郑成功于是把台湾命名为东都。他让陈永华负责出 谋划策,制定法律、设立职官、兴办学校。台湾四周方圆千里,土地富饶肥沃,郑成功招来了漳州、泉州、惠州、潮州四地的百姓,开荒种地,屯田聚粮。这一年,圣祖康熙皇帝即位,杀了郑芝龙和他的儿子郑世恩、郑世荫、郑世默。郑成功占领台湾后,他的部将陈豹驻守南澳,郑成功命令自己的儿子郑锦驻守思明州。
康熙元年,郑成功轻信周全斌的谗言,派兵突袭陈豹;于是陈豹率领自己的全部人马进入广州投降清政府。郑成功厌恶儿子郑锦与乳母私通, 生了个儿子,就派遣儿子郑泰去杀郑锦和他的乳母。恰逢有传言说郑成功要杀光留驻在厦门的各位将领,刚好周全斌从南澳返回厦门,众将就把他抓住并囚禁起来,拥立郑锦,沿用郑芝龙当年平国公的封号,起兵抗拒郑成功。此时,郑成功正身患疾病,听到这个消息,大怒,痛心得咬指头。五月初一,郑成功还依靠在胡床上接受各 位将领的朝拜,几天后,突然去世,享年三十九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