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九年级1~3单元文言文复习课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A九年级1~3单元文言文复习课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1-06 21:56: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年级上册1~3单元文言文复习
(1课时)
课型:复习课
上课日期:2013年11月11日
作者姓名:郑洪峰 陈于
单位:枣庄市第十五中学东校
九年级上册1~3单元文言文复习(1课时)
课前准备:
1、明确复习范围,布置复习任务。
背诵《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口技》三篇课文。
了解有关作者及作品文学常识。
理解重点文言字、词、句的含义。
理解文章内容,揣摩、品味精彩文句。
相关课程标准: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教学目标:
1、能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2、了解有关作者及作品文学常识。
3、准确理解重点文言字、词、句的含义,培养文言语感。
4、理解文章内容,揣摩、品味精彩文句,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评价任务:
1、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把握好节奏,读出情感。
2、通过自主复习,了解有关作者及作品文学常识。
3、解释文中重点文言实词及常用虚词。
4、翻译文中精彩文句。
5、理解文章内容,揣摩、品味精彩文句。
6、完成阅读练习。
教学过程:
自主复习,构建网络
提示:向学生提前布置自主复习的任务,明确复习任务为梳理文言基础知识,具体包括:文学常识、重点实词、虚词解释、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句子翻译、名句积累等。
印发学案出示以下自主练习题:
一、文学常识
1. 《岳阳楼记》作者______,字_____,____(朝代)著名的_____、_____、_____,著有《范文正公文集》,我们曾学过他的_______。
2. 欧阳修,字_____,号______,晚年又号________。_____(朝代)_____家,_____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3. 《口技》的作者是_________(朝代)的_____,这篇文章节选自_____________。口技是一种由表演者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因表演者多隐身在帷幕或屏风后面,故又称“_______”。
二、名句积累:
1. 《岳阳楼记》中,从空间上描写洞庭湖雄伟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时间上描绘洞庭湖朝夕景色多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水面月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描写水中月影的句子是_________;表现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表现作者政治理想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醉翁亭记》中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山中四时之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重点文言词语:
谪守
越明年
朝晖夕阴
前人之述备矣
去国
春和景明
宠辱偕忘
微斯人
吾谁与归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薄暮暝暝
是进亦忧
蔚然而深秀者
太守自谓也
醉翁之意
岩穴暝
泉香而酒冽
伛偻提携
颓然乎其间
已而夕阳在山
树林阴翳
名之者谁
饮少辄醉
寓之酒也
会宾客大宴
中间力拉崩到之声
曳屋许许声
不能名其一处也
奋袖出臂
两股战战
几欲先走

四、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百废具兴
属予作文以记之
太守谓谁
夫起溺
微笑嘿叹
五、一词多义:
予观夫巴陵胜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而或长烟一空
或异二者之为
南极潇湘
感极而悲者矣
此乐何极
连月不开
日出而林霏开
泉香而酒洌
朝而往,暮而归
而不知人之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六、语句翻译
1、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微斯人,吾谁与归。
6、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7、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8、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9、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0、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二)展示交流、合作深化
1、学生自主复习完成之后,现在小组内展开讨论交流,合作完成疑难。
2、老师组织全班进行交流释疑,明确学案内容,构建知识网络。
3、复习归纳:理解课文内容,探究下列问题
(1)、《岳阳楼记》中,“微斯人,吾谁与归?”是一个反问句,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从《醉翁亭记》全文看,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他的这种“览物之情”与范仲淹笔下“迁客骚人”们的种种“览物之情”有什么根本的区别?
(3)《口技》一文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三)典型例题剖析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行;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负者歌于途_________________
(2)杂然而前陈者________________
(3)去国怀乡___________________
(4)长烟一空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与乙文都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乙文着眼于“____”字,并以此作为进退的原则;而甲文则寄情山水,将“____”和“____”统一起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4、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现强烈的忧患意识,而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抒发了“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范仲淹的“忧”与欧阳修的“乐”在本质上有什么联系?请谈谈你的看法。
(四)总结归纳、点拨升华
中考备考方略指导一:
在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做乙类词用。较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或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名词做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中考备考方略指导二:
翻译文言文的三个基本原则是:信、达、雅。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是:留、删、补、换、调、选、译、意、缩、扩。
中考备考方略指导三:
(1)通过课内外文言文的比较,能够把课内所学的文言文知识运用到课外文言文阅读中去。同时注意文章的差异,能够阐发个人的见解和认识。
(2)阅读不同文体的语言材料,能从内容、形式、手法、语言特色的角度,比较文章的异同点;在比较中,表达个人独特的体验和认知;能借助实体提示进行创意表达或做出有规律性的推断结论。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1~3单元文言文,积累文中名句。
2、完成《助学》中的单元综合测试题。
3、推荐阅读:苏轼的《喜雨亭记》以及欧阳修的《丰乐亭记》。
教学反思: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孩子连走路都不会,就要让他学习跑步,这是不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文言文教学亦然。针对初中生文言文的学习实际,我在复习时设计了从文学常识、字词句到对课文的赏析等一系列环节,既发挥了语文的工具性特点,又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在复习文言知识的同时,也教给学生一种文言文的复习方法。
学生要读懂课内的及课外的文言文,必须要有一定量的文言词语积累,但是在积累文言词语时,往往因为过于零碎而掌握的比较混乱,所以,如果能够对文言词语加以梳理,甚至几篇文言文的语句放在一起比较辨析,这样的话会有助于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积累。
这节复习课给我的最大收获就是文言文复习要化繁为简,循序渐进,从基础抓起,逐步向文章中心前进,将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学生会受益良多。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