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2张PPT)
专题八
文化知识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
文化知识
壹
汉字知识
贰
姓氏称谓
叁
天文地理
肆
古代官职
伍
教育科举
陆
宗法礼俗
柒
数字文化
捌
题型演练
壹
汉字知识
汉字的演变
造字法
汉字的简化
汉字知识
壹
【汉字的演变】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草书
行书
汉字知识
壹
【造字法】
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汉字知识
壹
【造字法】
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上
下
刃
本
末
常见指示字:一 二 三 ……甘 凶 曰 小 勺 夕 太
汉字知识
壹
【造字法】
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武
信
休
闯
串
常见会意字:从 众 林 森 尘 尖 哭 家 戒 灶 明 采 鲜 灭 灾 掰
汉字知识
壹
【造字法】
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左形右声:材 偏 铜 冻 证 骑 秧 破
右形左声:攻 颈 削 瓢 放 鹉 雌 故
上形下声:管 露 爸 芳 崖 宵 界 字
下形上声:架 案 慈 斧 贡 膏 凳 赏
外形内声:固 病 庭 阀 园 匾 裹 衷
内形外声:闷 问 闻 辫 辩 床 庄 闽
形占一角:裁 载 栽 腾 滕 荆 颖 修
声占一角:醛 渠 旗 糜 赶 起 馨 罄
汉字知识
壹
【造字法】
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汉字知识
壹
【汉字的简化】
贰
姓氏称谓
姓名字号
人称代词
谦辞敬辞
年龄称呼
姓氏称谓
贰
【姓、名、字、号】
姓,原始时期代表一个部族,后演化为姓。
名,是人们之间互相区别的符号。
字,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
号,初为用于名、字之外的自称,后来有别人送上的称号。
【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
吾: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余:余闻而愈悲(《捕蛇者说》)
我: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予: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第二人称代词:
汝:汝亦知射乎(《卖油翁》)
尔: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若:若毒之乎(《捕蛇者说》)
第三人称代词:
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其: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姓氏称谓
贰
【谦辞敬辞】
谦辞
家: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戚。
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父亲。
家母、家慈:称母亲。
家兄:称兄长。
家姐:称姐姐。
家叔:称叔叔。
舍: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低或年纪小的亲戚。
舍弟:称弟弟。
舍妹:称妹妹。
舍侄:称侄子。
舍亲:称亲戚。
姓氏称谓
贰
【谦辞敬辞】
谦辞
小: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
小弟: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的谦称自己。
小儿:谦称自己的儿子。
小女:谦称自己的女儿。
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称。
小生(多见于早期白话):青年读书人自称。
小可(多见于早期白话):谦称自己。
小店:谦称自己的商店。
姓氏称谓
贰
【谦辞敬辞】
谦辞
老:用于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
老粗:谦称自己没有文化。
老朽:老年人谦称自己。
老脸:年老人指自己的面子。
老身:老年妇女谦称自己。
敝: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
敝人:谦称自己。
敝姓:谦称自己的姓。
敝处: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
敝校:谦称自己所在的学校。
姓氏称谓
贰
【谦辞敬辞】
谦辞
鄙:用于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
鄙人:谦称自己。
鄙意:谦称自己的意见。
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愚:用于自称的谦称,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
愚见:称自己的见解。
敢: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
敢问:用于问对方问题。
敢请: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
姓氏称谓
贰
【谦辞敬辞】
谦辞
拙: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东西。
拙笔: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
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文章。
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拙荆:谦称自己的妻子。
薄、绵:谦称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
薄酒:味淡的酒,常用在作待客时的谦辞。
薄礼:不丰厚的礼物,多用于谦称自己送的礼物。
薄面:为人求情时谦称自己的情面。
绵薄:谦辞,指自己薄弱的能力。
绵力:微薄的力量。
姓氏称谓
贰
【谦辞敬辞】
谦辞
不、过:谦称自己或谦称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
不才:没有才能,常用做“我”的谦称。
不佞:没有才能。
不敢:表示承当不起(对方的招待夸奖等)。
过奖、过誉:过分的表扬或夸奖。
其他。
承让:谦称自己的先行或优势。
寒舍:谦称自己的家。
犬子:称自己的儿子。
贱内:谦称自己的妻子。
姓氏称谓
贰
【谦辞敬辞】
敬辞
令:用于对方的亲属或有关系的人。
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
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
令郎:尊称对方的儿子。
令爱、令嫒:尊称对方的女儿。
令兄:尊称对方的兄长。
令弟:尊称对方的弟弟。
令侄:尊称对方的侄子。
贤:用于称呼自己的平辈或晚辈。
贤弟:称自己的弟弟或比自己年龄小的男性。
贤侄:称侄子。
姓氏称谓
贰
【谦辞敬辞】
敬辞
拜:用于自己的行为动作涉及对方。
拜读:指阅读对方的文章。
拜辞:指告辞对方。
拜访:指访问对方。
拜服:指佩服对方。
拜贺:指祝贺对方。
拜识:指结识对方。
拜托:指托对方办事情。
拜望:指探望对方。
姓氏称谓
贰
【谦辞敬辞】
敬辞
奉:用于自己的行为动作涉及对方。
奉达:多用于书信,表示告诉、表达。
奉复:多用于书信,表示回复。
奉告:告诉。
奉还:归还。
奉陪:陪伴。
奉劝:劝告。
奉送、奉赠:赠送。
奉迎:迎接。
奉托:拜托。
姓氏称谓
贰
【谦辞敬辞】
敬辞
惠: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动作。
惠存:多用于送人纪念品时所题的上款,意思是“请保存”。
惠临: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
惠顾:多用于商店对顾客,“来临”之意。
惠允: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惠赠:指对方赠予财物。
华:用于称对方的有关事物。
华诞:称对方生日。
华堂:称对方房屋。
华翰:称对方的书信。
华宗:称人同姓。
姓氏称谓
贰
【谦辞敬辞】
敬辞
大:用于尊称对方或称对方的有关事物。
大伯:除了伯父外,也可尊称年长的男人。
大哥:可尊称与自己年龄相仿的男人。
大姐:可尊称女姓朋友或熟人。
大妈、大娘:尊称年长的妇女。
大爷:尊称年长的男子。
大人:多用于书信,称长辈。
大驾:称对方。
大名:称对方的名字。
大庆:称老年人的寿辰。
大作:称对方的著作。
姓氏称谓
贰
【谦辞敬辞】
敬辞
敬:用于自己的行动涉及别人。
敬告:告诉。
敬贺:祝贺。
敬候:等候。
敬礼(用于书信结尾):表示恭敬。
敬请:请。
敬佩:敬重佩服。
请:用于希望对方做某事。
请问:用于请求对方回答问题。
请坐:请求对方坐下。
请进:请对方进来。
姓氏称谓
贰
【谦辞敬辞】
敬辞
恭:表示恭敬地对待对方。
恭贺:恭敬地祝贺。
恭候:恭敬地等候。
恭请:恭敬地邀请。
恭迎:恭敬地迎接。
恭喜:祝贺对方的喜事。
芳:用于对方或与对方有关的事物。
芳邻:称对方的邻居。
芳龄(多用于年轻女子):称对方的年龄。
芳名(多用于年轻女子):称对方的名字。
姓氏称谓
贰
【谦辞敬辞】
敬辞
贵: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
贵干:问人要做什么。
贵庚:问人年龄。
贵姓:问人姓。
贵恙:称对方的病。
贵子:称对方的儿子,含祝福之意。
垂:用于别人(多是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行动。
垂爱:都用于书信,称对方对自己的爱护。
垂青:称别人对自己的重视。
垂询: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
垂念:称别人对自己的思念。
姓氏称谓
贰
【谦辞敬辞】
敬辞
高:称别人的事物。
高见:高明的见解。
高就:指人离开原来的职位就任较高的职位。
高龄:称老人(多指六十岁以上)的年龄。
高寿:用于问老人的年龄。
高足:称呼别人的学生。
高论:称别人的议论。
光:表示光荣,用于对方来临。
光顾:多用于商家欢迎顾客,称客人来到。
光临:称宾客到来。
姓氏称谓
贰
【谦辞敬辞】
敬辞
其他。
鼎力:用于请托或感谢,大力。
足下:称对方。
包涵:请人原谅。
斧正:请人改文章。
留步:用于主人送客时客人请主人不要送,止步。
笑纳:用于请对方收下礼物,请接纳收下。
府上:称对方房屋。
指正:用于请人批评自己的作品或意见,指出错误,使之改正。
赐教:给予指教。
久仰:多用于初次见面,仰慕已久。
姓氏称谓
贰
【年龄称呼】
初度:
汤饼:
赤子:
襁褓:
孩提:
龆龀:
垂髫:
总角:
黄口:
幼学:
金钗之年:
小儿初生之时。
指婴儿出生3日。
初生的婴儿。
未满周岁的婴儿。
指2-3岁的幼儿。
[tiáo chèn]男孩8岁,女孩7岁。
三四岁到八九岁的儿童。
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10岁以下。
10岁。
女孩12岁。
豆蔻:
舞勺之年:
及笄:
束发:
志学之年:
舞象之年:
二八:
破瓜:
碧玉年华:
加冠:
指女子十三四岁。
男子13-15岁。
女子15岁。
男子15岁。
15岁。
15-20岁。
16岁。
女子16岁。
女子16岁。
男子20岁。
姓氏称谓
贰
【年龄称呼】
弱冠:
结发:
桃李年华:
花信年华:
而立之年:
始室:
不惑:
知天命:
耳顺:
花甲:
从心之年:
男子20岁。
男子20岁,女子15岁。
女子20岁。
女子24岁。
30岁。
30岁。
40岁。
50岁。
60岁。
60岁。
70岁。
古稀:
悬车之年:
耋:
喜寿:
耄:
米寿:
鲐背之年:
白寿:
期颐:
茶寿:
双稀:
70岁。
70岁。
[dié]七八十岁。
77岁。
[mào]八九十岁。
88岁。
90岁。
99岁。
100岁。
108岁。
140岁。
叁
天文地理
天文知识
历法知识
地理知识
天文地理
叁
【天文知识】
宇宙:四方上下是称“宇”、古往今来称“宙”。是天地万物的总称。
星宿: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
二十八宿:古代人把星空分为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的位置。
四象:我国古代表示天空东、南、西、北四大区星象的四组动物。四象配色成为:青龙、朱雀、白虎、玄武。二十八宿体系形成后,以每七宿组成一象。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天文地理
叁
【天文知识】
流火:火,即东方七宿中的心宿。每年农历五月左右,黄昏时星宿在中天,六月以后就渐渐偏西。此时暑气减退,夏天也快结束了。
银河:又名银汉、天河、天汉、星汉、云汉,是横跨星空的一条乳白色亮带,由一千亿颗以上的恒星组成。
北斗: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勺形)的七颗亮星。七颗星的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
彗星袭月: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按迷信的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
白虹贯日:“虹”实际上是“晕”,大气中的光学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天气将要变化的预兆,可是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
文曲星:星宿名之一。旧时迷信说法,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文章写得好而被朝廷录用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
天文地理
叁
【天文知识】
天狼星:全天空最明亮的恒星。
老人星:全天空第二颗最明亮的星,也是南极星座最亮的星。民间把它称作寿星。
牵牛织女:“牵牛”即牵牛星,又叫牛郎星,是夏秋夜空中最亮的星,在银河东。“织女”即织女星,在银河西,与牵牛星相对。
天罡:北斗七星的柄。道教认为北斗丛星中有三十六个天罡星、七十二个地煞星。
五行:古人认为大自然由金、木、水、火、土五种要素所构成,彼此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
天文地理
叁
【历法知识】
农历:我国传统历法,它以月圆月缺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纪年法: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称为六十甲子,古人以此纪年。
天文地理
叁
【历法知识】
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
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十二生肖:又叫属相,是中国与十二地支相配以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种动物,包括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四时:指初夏秋冬四个季节,西周以前一年只分春秋两季,后来加入夏冬两季。
纪月法:古代纪月通常以序数为记,共十二个月,先秦时期各月还有别称。每个季度三个月,分别叫孟、仲、季。
月份 孟仲季 纪月法 月令别称
一月 孟春 正月 端月 新正 开岁 嘉月
二月 仲春 杏月 花月 如月 芳春 绀香
三月 季春 桃月 桐月 莺时 阳春 暮春
四月 孟夏 阴月 梅月 余月 清和 槐序
五月 仲夏 榴月 毒月 蒲月 天中 皋月
六月 季夏 荷月 荔月 暑月 焦月 伏月
七月 孟秋 新秋 兰月 巧月 瓜月 相月
八月 仲秋 桂月 壮月 南宫 仲商 观月
九月 季秋 菊月 玄月 晚秋 暮商 霜序
十月 孟冬 初冬 霜月 良月 阳月 子春
十一月 仲冬 冬月 葭月 幸月 黄钟 龙潜
十二月 季冬 腊月 冰月 残冬 涂月 严月
天文地理
叁
【历法知识】
二十四节气: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
月相纪日法:用“朔、朏、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天色纪时法: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
地支纪时法: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
月份 节气
一月 立春、雨水
二月 惊蛰、春分
三月 清明、谷雨
四月 立夏、小满
五月 芒种、夏至
六月 小暑、大暑
七月 立秋、处暑
八月 白露、秋分
九月 寒露、霜降
十月 立冬、小雪
十一月 大雪、冬至
十二月 小寒、大寒
天文地理
叁
【历法知识】
旦:早上,太阳刚升起地平线。
朝:天蒙蒙亮的时候。
明:指天亮时。
晨:鸡鸣破晓时。
暮:傍晚。
夕:日落之时。
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
鼓:夜间击鼓报更,所以古人常以鼓代更。
漏:古时用滴漏计时,夜间凭漏刻传更。
点: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分为五点。每点约等于现代的24分钟。
刻:古人把一昼夜分为100刻,实算96刻,每刻15分钟。
时辰 五更 五鼓 五夜 现代时间
黄昏 一更 一鼓 甲夜 19-21点
人定 二更 二鼓 乙夜 21-23点
夜半 三更 三鼓 丙夜 23-1点
鸡鸣 四更 四鼓 丁夜 1-3点
平旦 五更 五鼓 戊夜 3-5点
天文地理
叁
【地理知识】
地区
河西:又称西河,黄河以西的地区。
河东:黄河以东地区,古代指山西西南部。
河北:黄河以北的地区。
河南:黄河以南的地区。
江东:长江以东,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江表:长江以南地区。
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
淮左:淮水东面。
天文地理
叁
【地理知识】
地区
山东:山的东面。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所指地域不尽相同。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
关西: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关中: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西域: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
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
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泛指南方地区。
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
三都:东汉的三都指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南都宛。唐代的三都指东都洛阳、北都晋阳和京都长安。
天文地理
叁
【地理知识】
政区
中国:指中原地区。
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后泛指中原地区。
九州:又称神州,传说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分别是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
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
天文地理
叁
【地理知识】
山川关隘
江:指长江。
河:指黄河。
四渎:指长江、黄河、淮水、济水。
五岭:别称岭峤,指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五岭。
三山:海中的“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现指黄山、庐山、雁荡山。
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五湖: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
四海:东海、西海、南海、北海。
肆
古代官职
官吏制度
常见官名
官职变动
古代官职
肆
【官吏制度】
古代官职
肆
【官吏制度】
古代官职
肆
【官吏制度】
古代官职
肆
【常见官名】
皇帝:封建君主制国家元首。
太上皇:皇帝的父亲。
爵位:即爵称、爵号,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
宰相:封建时代对君主负责的人称为宰相。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学士:主管典礼、编纂、撰述等事物,或草拟奏令、参与机密等,通称学士。
博士:主管诸子、诗赋、方技、五经、律学、算学等。
太医:泛指皇帝的医生为太医或御医。
三公:古代中央掌管军、政、监察的最高官职,周代为司马、司徒、司空,或太师、太傅、太保,秦、西汉时则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东汉时为太尉、司徒、司空。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唐代确定六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古代官职
肆
【常见官名】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为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呼。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官典籍、历法、祭司等事。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明清时指县长。
古代官职
肆
【常见官名】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司马: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
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设置御史大夫,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
都督: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行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太守: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巡抚:眀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
古代官职
肆
【常见官名】
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称为军机大臣。
军机章京:“章京”,满语“官员”的音译,即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
古代官职
肆
【官职变动】
任职
任:担当,担任。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辟:由中央官属政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拜:授予官职。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除:任命、授职。
授:授予官职。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古代官职
肆
【官职变动】
升职
升:升官。
擢:在原官上提拔。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
陟:进用。
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
拜:按一定的礼节授予官职,一般用于升迁高官。
晋:提高职位或级别。
进:晋升官职。
提:提拔。
古代官职
肆
【官职变动】
降职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贬:降职。
放:驱逐,流放。
左除、左降、左转、左授、左宦、左迁:降职。
出、出宰:离开京城外调。
免职
罢:免去,解除官职。
黜:废掉官职。
免:罢免。
夺:削除。
古代官职
肆
【官职变动】
调动
徙:一般的官职调动。
调:变换官职。
转:调动官职。
补:补充空缺官职。
改:改任官职。
兼职、代职
兼:兼任。
摄:暂代官职。
领:兼任。
行:代理官职。
古代官职
肆
【官职变动】
辞官
告老:官员年老辞职。
请老:吿老,古代官史请求退休。
解官:辞去官职。
悬车:辞官居家。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乞骸骨: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乞身:古代认为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请求退职为“乞身”。
移病:上书称病,为官者要求隐退的委婉语。
伍
教育科举
教育科举
伍
【教育科举】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过考核试用,再任命官职。
征辟: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聘用属吏。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是孝顺父母、廉是办事廉正。
科举:古代通过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1300多年。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童生试:也叫“童试”。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的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教育科举
伍
【教育科举】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的考试,会试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
教育科举
伍
【教育科举】
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
国学: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太学、国子监: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设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
书院: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
监生:国子监的学生。
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陆
宗法礼俗
宗法
礼俗
尊卑
忌讳
节日
宗法礼俗
陆
【宗法】
嫡子:正妻所生的儿子。有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即“嫡长子”。
宗子:指嫡长子。依宗法,嫡长子要继承大宗,为兄弟族人所共尊。
庶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妾(小妻)生的儿子。
众子:指嫡长子以外的诸子。
亲戚:在古代,“亲”表示的亲属关系比较广泛,儿女对父母可以称“亲”,父母对儿女也可以称“亲”。“戚”表示亲属关系时比“亲”疏远些,使用频率极低。汉代以后,“亲”主要表内亲,“戚”表外亲。
六亲。泛指亲属。
考妣。旧时父亲死后称“考”,母亲死后称“妣”。
丧服。旧时居丧时穿戴的服饰。根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称作“五服”,包括“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宗法礼俗
陆
【宗法】
三纲:封建时代的一种道德规范,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伦理关系,即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
五教:父、母、兄、弟、子五者之间的关系准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
七出:封建社会遗弃妻子的七种借口: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口多言,窃盗。有其中之一就可以遗弃。
三从四德:“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伯仲叔季:古代兄弟或姊妹间依长幼排行时,习惯上以伯、仲、叔、季为序,并循环使用。兄弟姊妹中年纪最大的称“伯”,有时也称“孟”,但二者有区别:嫡长子称“伯”,庶出长子称“孟”。
宗法礼俗
陆
【礼俗】
六礼:有两种解释,一是指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饮酒礼、相见礼,二是指婚姻成立的手续,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
笈礼:古代女子倒了成年时举行的盘发插笈(即簪子)的礼仪。
妻:男子的配偶。在宗法时代指正式的配偶、嫡妻。
妾:最初指家庭的女奴,后指贵族娶的“小妻”,地位仍极其低贱。
朝:周代各国的诸侯,按规定的时间觐见周天子,叫"朝"。
觐:朝拜皇帝。
盟:两国以上或两人以上相互宣誓约定来协同办事叫“盟”。
封禅: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礼叫做“封禅”。一般都是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上举行。
宗法礼俗
陆
【礼俗】
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进行重大活动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表示虔诚。
社稷 :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叫“社”,谷神叫“稷”。以“社稷”代表国家。
牺牲:古代祭祀时把宰杀的牛、羊、猪等牲畜叫作“牺牲”。
崩:本指山倒塌。古时用来比喻帝王和王后的死。
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叫“薨”。
死: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
棺椁:“棺”是装殓死人的器具,即棺材。“椁”是外棺,即棺材的套棺,用以保护棺材。
殉葬:古代用活人或器物从葬的一种习俗。
殓:给尸体穿衣下棺。也叫“入殓”。
殡:古代指殓而未葬。后世把灵柩送到埋葬的地方叫“出殡”“送殡”。
宗法礼俗
陆
【礼俗】
七七:旧俗人死后每隔七天祭奠一次,到七七四十九天为止。
坟墓:埋葬死人的地方。
合葬:指夫妇死后葬在一起。
坐:以两膝着地,两股贴在脚跟上。
跪:两膝着地,直身,股不着脚跟。
拜: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就是行礼叩头。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拜礼。一曰稽首,二曰钝首,三曰空首,四曰震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
揖:古代作揖与后世不同,古人作揖是推手。
执手:表示亲昵的行礼方式,和现在的握手相似。
寿:以酒或物向别人祝福。
宗法礼俗
陆
【礼俗】
趋:臣见君时的礼节。小步快走,表示恭敬。
万福:旧时妇女对人行礼,口里说着“万福”,后来用“万福”作为行礼的代称。
百姓:古代奴隶社会对贵族的总称。到了汉代,“百姓”指一般平民。
布衣:即平民。古代平民穿麻布葛衣,故“布衣”成了平民的代称。
臣:最初指男性奴仆,跟女性的“妾”相对。后来成为君主时代官吏和百姓的统称。
黎民:即“平民”“众民”之意。也称“黎庶”“黎元”等。
士:商、周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春秋以后“士”又成了武士、文士的称谓,再以后便逐渐成了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了。
奴隶:为奴隶主劳动而无人身自由的人,常常被奴隶主任意买卖或杀害。
黔首:战国时秦国及后来秦王朝对平民的贱称。
小人:西周、春秋时代对被统治的劳动人民的称谓。又指道德低下的人。前者与“大人”相对,后者与“君子”相对。
宗法礼俗
陆
【尊卑】
室内座位尊卑:古时座次、坐向规定严格,一般坐北朝南为尊位。
车座的尊卑:古时车座分左中右。一般车座以左为尊。
官位的尊卑:秦汉以前,朝堂及官位多以右为尊,以左为卑。
【忌讳】
古人讳言“钱”字。
古人讳言“死”。
【避讳】
国讳:指说话行文中不直书在位甚至某些君主及其亲属的名。
家讳:或称为私讳,即说话行文中,避免提到自己的父名、祖名。
宗法礼俗
陆
【节日】
春节:也叫元日、元旦。古时曾以腊月、十月的月首为元旦,汉武帝时定农历一月一日为元旦,沿用至今。习俗有祭祀、扫尘、守岁、拜年、贴春联、放爆竹等。
元宵节:正月十五。习俗有吃汤圆、赏花灯、猜灯谜等。
龙抬头:二月初二。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
寒食节:清明节前1~2天。习俗是吃冷食。
清明节:公历(阳历)4月5日前后。习俗是扫墓踏青。
端午节:五月初五。习俗有吃粽子、划龙舟、系五彩丝线等。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女儿节等,七月初七。
中元节:又称鬼节,七月十五。习俗有祭祖、放河灯、焚纸锭、祭祀土地等。
中秋节:又称仲秋节,八月十五。习俗有赏月、观潮、吃月饼等。
重阳节:又称重九,九月初九。习俗有登高、插茱萸、喝重阳酒等。
除夕:一年中的最后一天。
柒
数字文化
数字文化
柒
【数字文化】
两仪:阴、阳
三才:天、地、人
三皇:伏羲、女娲、神农
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
三山: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
三清: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
三姑:尼姑、道姑、卦姑
岁寒三友:松、竹、梅
四维:礼、义、廉、耻
四象: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
四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数字文化
柒
【数字文化】
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
四书:《论语》、《中庸》、《大学》、《孟子》
四君子:梅、兰、竹、菊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四大佛教名山: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安徽九华山〖地藏王菩萨〗
四大道教名山: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
四大名瓷窑:河北的瓷州窑、浙江的龙泉窑、江西的景德镇窑、福建的德化窑
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北宋四大家:黄庭坚、欧阳修、苏轼、王安石
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与许仙》
四大文化遗产:《明清档案》、《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经卷》
数字文化
柒
【数字文化】
元代四大戏剧: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洪升《长生殿》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
四大名桥:广济桥、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
四大名园:颐和园〖北京〗、避暑山庄〖河北承德〗、拙政园〖江苏苏州〗、留园〖江苏苏州〗
四大名刹:灵岩寺〖山东长清〗、国清寺〖浙江天台〗、玉泉寺〖湖北江陵〗、栖霞寺〖江苏南京〗
四大名楼:岳阳楼〖湖南岳阳〗、黄鹤楼〖湖北武汉〗、滕王阁〖江西南昌〗、大观楼〖云南昆明〗
数字文化
柒
【数字文化】
四大名亭:醉翁亭〖安徽滁县〗、陶然亭〖北京先农坛〗、爱晚亭〖湖南长沙〗、湖心亭〖杭州西湖〗
四大古镇:景德镇〖江西〗、佛山镇〖广东〗、汉口镇〖湖北〗、朱仙镇〖河南〗
四大碑林:西安碑林〖陕西西安〗、孔庙碑林〖山东曲阜〗、地震碑林〖四川西昌〗、南门碑林〖台湾高雄〗
四大名塔:嵩岳寺塔〖河南登封嵩岳寺〗、飞虹塔〖山西洪洞广胜寺〗、释迦塔〖山西应县佛宫寺〗、千寻塔〖云南大理崇圣寺〗
四大石窟:莫高窟〖甘肃敦煌〗、云岗石窟〖山西大同〗、龙门石窟〖河南洛阳〗、麦积山石窟〖甘肃天水〗
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岳麓书院〖湖南长沙〗、嵩阳书院〖河南嵩山〗、应天书院〖河南商丘〗
数字文化
柒
【数字文化】
四大名绣:苏绣〖苏州〗、湘绣〖湖南〗、蜀绣〖四川〗、广绣〖广东〗
四大名扇:檀香扇〖江苏〗、火画扇〖广东〗、竹丝扇〖四川〗、绫绢扇〖浙江〗
四大名花:牡丹〖山东菏泽〗、水仙〖福建漳州〗、菊花〖浙江杭州〗、山茶〖云南昆明〗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五常:仁、义、礼、智、信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毒:石胆、丹砂、雄黄、矾石、慈石
五彩:青、黄、赤、白、黑
五音:宫、商、角、徵、羽
数字文化
柒
【数字文化】
五谷:稻、黍、稷、麦、豆
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五脏:心、肝、脾、肺、肾
五湖:鄱阳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苏〗、洪泽湖〖江苏〗、巢湖〖安徽〗
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诸岭、骑田岭、大庾岭
六礼: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六畜:马、牛、羊、猪、狗、鸡。
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六婆: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
数字文化
柒
【数字文化】
六腑:胃、胆、三焦、膀胱、大肠、小肠
六欲: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
汉字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七大艺术:绘画、音乐、雕塑、戏剧、文学、建筑、电影
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
竹林七贤:嵇康、刘伶、阮籍、山涛、阮咸、向秀、王戎
八卦:乾〖天〗、坎〖水〗、艮〖山〗、震〖雷〗、巽〖风〗、离〖火〗、坤〖地〗、兑〖沼〗
八旗:镶黄、正黄、镶白、正白、镶红、正红、镶蓝、正蓝
八股文: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饮中八仙: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
数字文化
柒
【数字文化】
八仙: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
八大菜系:四川菜、湖南菜、山东菜、江苏菜、浙江菜、广东菜、福建菜、安徽菜
相声八德:刘德智、李德钖、焦德海、周德山、李德祥、张德泉、马德禄、裕德隆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扬州八怪:郑板桥、汪士慎、李鱓、黄慎、金农、高翔、李方鹰、罗聘
书法九势:落笔、转笔、藏峰、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
九属: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
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谋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十大名茶:西湖龙井、碧螺春、信阳毛尖、君山银针、六安瓜片、黄山毛峰、祁门红茶、都匀毛尖、铁观音、武夷岩茶
数字文化
柒
【数字文化】
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十三经:《易经》、《诗经》、《尚书》、《礼记》、《仪礼》、《公羊传》、《榖梁传》、《左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
十八罗汉:布袋罗汉、长眉罗汉、芭蕉罗汉、沉思罗汉、伏虎罗汉、过江罗汉、欢喜罗汉、降龙罗汉、静坐罗汉、举钵罗汉、开心罗汉、看门罗汉、骑象罗汉、探手罗汉、托塔罗汉、挖耳罗汉、笑狮罗汉、坐鹿罗汉
十八层地狱:第1层,拔舌地狱;第2层,剪刀地狱;第3层,铁树地狱;第4层,孽镜地狱;第5层,蒸笼地狱;第6层,铜柱地狱;第7层,刀山地狱;第8层,冰山地狱;第9层,油锅地狱;第10层,牛坑地狱;第11层,石压地狱;第12层,舂臼地狱;第13层,血池地狱;第14层,枉死地狱;第15层,磔刑地狱;第16层,火山地狱;第17层,石磨地狱;第18层,刀锯地狱。
数字文化
柒
【数字文化】
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书》《南史》《北史》《唐书》《新唐书》《五代史》《隋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二十八宿: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昂、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三十六计:瞒天过海、一箭双雕、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无中生有、暗渡陈仓、指桑骂槐、借尸还魂、顺手牵羊、明知故昧、调虎离山、欲擒先纵、釜底抽薪、先发制人、打草惊蛇、落井下石、虚张声势、反客为主、金蝉脱壳、移尸嫁祸、杀鸡儆猴、偷龙转凤、擒贼擒王、扮猪吃虎、过桥抽板、李代桃僵、抛砖引玉、美人计、激将计、空城计、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走为上
捌
题型演练
题型演练
捌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比如: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B.古人对自己的谦称有“愚、鄙、敝、子”等,称对方或对方亲属有“令、尊、贤、仁”等,对尊长者的称谓有“足下、先生、大人”等。
C.“六书”指古人分析汉字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构成方式,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诗经》中的“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D.中国文化中,有许多与“三”有关的称谓,如“三皇五帝”“岁寒三友”“三教九流”“无事不登三宝殿”等,其中,“岁寒三友”指的是松、竹、梅。
B
题型演练
捌
柳公权的楷书用笔出自颜真卿,但又改变了横细竖粗的态势。柳体笔画匀衡瘦硬,爽利挺秀,结体严紧,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下面四幅书法作品属于柳体的是( )
D
题型演练
捌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射者中,弈者胜。”其中的“射”,指射箭,与“六艺”中的“射”含义相同。
B.“君与家君期日中。”“家君”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常用的谦辞还有:家父、舍弟、鄙人、劳驾、赐教、寒舍、见谅等。
C.《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张”是姓,“十八”是他的排行。唐代以称人排行为高雅的风尚。
D.“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其中“望”即望日,指农历每月十六;“既望”,农历十五。
C
题型演练
捌
下面有关文化知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木兰不用尚书郎”“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醉翁之意不在酒”中,尚书郎、侍中、侍郎、醉翁都是古代的官职名称。
B.“尊君在不”“君与家君期日中”两句中,“尊”和“家”分别是敬辞和谦辞,“尊君”是尊称对方的父亲,“家君”是谦称自己的父亲。
C.“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今虽耄老,未有所成”中,“加冠”表示年已二十;“耄老”,指年老,八九十岁曰耄。
D.“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中,胡琴、琵琶、羌笛、玉笛都是古代的乐器。
A
题型演练
捌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 “冠冕”指古代帝王、官员戴的帽子。现代竞赛中,保住上次的冠军称为“卫冕”。
B. 牍是古代书写用的木片,“案牍”指代书信,此外,“尺牍”“鸿雁”“双鲤”“彩笺”也是书信的别称。
C.“孟夏草木长”,“孟夏”指夏季的第一个月。古人把四季的每一季节都分成孟、仲、季三个阶段,然后再依次分别代称月份。
D. 梧桐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有时承载着悲凉寂寞,如“梧桐更兼细雨”;有时象征高洁品格,如“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古琴常为桐木所制,“临歧理桐丝”中“桐丝”指琴弦。
B
题型演练
捌
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和梓树,后人用“桑梓”指家乡、例如:“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
②《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赋”“比”“兴”六部分。( )
③古人用“阴”“阳”表示方位。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作“阴”,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作“阳”。( )
④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称为“垂髫”;男子到二十岁时举行“加冠”(束发带帽),表示已经成年,后人常用“冠”和“加冠”表示男子年已二十。( )
⑤我国的“二十四节气”表明气候变化和农事季节。其中“立”有开始之意,如:“立夏”即为夏季的开始。( )
⑥古代科举制“连中三元”中的“三元”分别指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即“状元”“榜眼”“探花”,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第一名,称为“连中三元”。( )
√
×
×
√
√
×
题型演练
捌
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如《范进中举》中“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句中的“文曲星”,按旧时迷信说法,指主管文运的星宿。
B.2021年是农历辛丑年,按传统说法是属牛人的本命年。据此推算,2022年是农历丁酉年,是属兔人的本命年。
C.“长河落日圆”“饮于河渭”“山河表里潼关路”这几句诗文中的“河”指的是“淮河”。
D.文言文中的称谓语非常丰富,有自称,有他称(除一般他称,又有爱称、敬称等),如“卿今当涂掌事”中的“卿”是古代臣对君的爱称。
A
题型演练
捌
下列诗句所写内容与传统节日无关的一项是( )
A.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B.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C.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人一般贵右贱左,称贬官为“左迁”。
B. 古人常用官名、籍贯代人,如称杜甫为“杜工部”,称柳宗元为“柳河东”。
C.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描写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
D. 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之别。“鄙人”“寒舍”“贵姓”属于谦辞,“惠顾”“赐教”“家父”属于敬辞。
B
D
题型演练
捌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古诗词的意象内涵丰富,如:“月亮”常代表思念,“鸿雁”可抒发乡愁,“梅花”有高洁之意。
B.中国文化历史中的“史圣”“书圣”“诗圣”分别指司马迁、柳公权、杜甫。
C.中国“二十四节气”中表示四季开始的四个节气是立春、夏至、立秋、冬至。
D.《范文正公集》《柳河东集》《李太白全集》,这几部作品集命名方式分别是谥号式、封号式、表字式。
请将下列古人代指年龄的词语,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垂髻 ②弱冠 ③襁褓 ④束发
A. ①②③④ B. ③④②① C. ③①④② D. ②④③①
A
C
题型演练
捌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京剧、川剧、越剧、昆曲等戏曲剧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B.太学是我国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元、明、清时不设太学,设国子学或国子监。
C.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和它有关的诗句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等。
D.明清科举考试制度规定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乡试中举,第一名称亚元,第二至十名称解元。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箪食,一豆羹”中的“箪”“豆”是古代盛饭的器物。
B. “觥筹交错”中的“觥”“筹”是指酒杯。
C. 我国历史上曾用干支纪年与皇帝年号纪年,“崇祯五年”为皇帝年号纪年。
D. 在我国古代,人们席地而坐时把腰挺直称为“长跪”,离席站立称为“避席”。
D
B
题型演练
捌
请从下面给出的四个语句中,选择合适的句子,将四副对联补充完整,使之符合节日和对联的特点。只填序号即可。
①银花火树开元夜 ②避恶遍插茱萸枝 ③几处笙歌留朗月 ④角粽投江祭诗魂
①
④
③
②
同学们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