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陋室铭》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陋室铭》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11 17:56:2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部编版(2016) 七年级下册《陋室铭》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1、疏通文意以学生翻译为主,教师讲解为辅;
2、分解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运用多种形式的诵读及当堂背诵的教学方法。
3、多媒体录音、课件的使用和重点内容的手写板书相互配合,以多媒体调节课堂气氛、加大课堂容量,以板书提醒学生重点知识。把课前的预习带入课堂的学习中,提高课堂效率。
设计理念:
张扬师生个性,强调朗读品味、渗透学法指导,重视小组合作讨论、渗透时代观念——与时俱进。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学习重点:
1、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3、掌握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
学习难点:
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的魅力。
课前预习:
1、检查预习情况:注音、句读
2、请同学读没有注音的课文,指出“德馨、案牍”的读音。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同学们有没有自己的座右铭?(请学生说说自己的座右铭。)大家写这些座右铭是有什么用的呢?(用来激励自己的。)那可以看出“铭”里面的内容应该是激励警戒自己。(课件展示“座右铭”的含义,提醒学生注意“铭”这种文体。)
其实“铭”最早是我们古代的一种文体。除了有我们今天的“激励警戒”之意外还可以称述功德。一般是铭刻在器物之上。铭的一大特点是要用韵。(课件展示“铭”的文体知识,“用韵”二字加色标注,引起学生注意。)
2、了解作者及陋室的由来(学生读幻灯片)
“陋室”即简陋的房子,是作者被贬和州时住的房子。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贞元九年进士,唐代诗人,哲学家。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虑国计民生。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成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一文,表达了自己处陋居穷而不改人格与德操的信念。
二、指导朗读
1、铭是用韵的,韵脚是哪几个字?(学生说。)韵脚读的时候要清晰响亮。
2、放配图录音,学生跟读。
3、请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加以评论,教师点评。
4、师生正读: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②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学生齐声诵读全文,体味明快的节奏韵律之美。争取当堂背诵全文。
 三、各小组提问讨论并解决,研读课文
   第一组提问:
  1、学生齐读课文,提问: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陋室”为什么“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这八个字中哪两个字最为关键?(德馨)
 第二组提问:
 4、作者的“德馨”表现在何处?(“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五句)
 5、(讲析“苔痕”两句的环境,两个用得好的动词、写景的顺序之后)到这里来的人多吗?(不多。从“苔痕上阶绿”可以看出)
 6、到陋室来的人不多,到底是些什么人呢?(鸿儒)
 7、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朋友是些什么呢?(写自己的朋友是博学之士、高雅之士,以显现自己“德馨”)
 8、朋友走了之后做些什么呢?(调素琴、阅金经)
 9、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高雅)
  (教学中顺势板书:景、友、趣)
 
第三组提问:
 10、作者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
 11、作者自叱“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表明作者想从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干出一番事业)
 12、那么,可以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有远大的抱负)
 13、由此看来,这一句在表意上是“蛇足”还是更进一层?(更进一层,是“德馨”的深化)
 14、全文结局照应了文中哪一句?(惟吾德馨)
15、全班讨论并总结:
中心意思:这篇铭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板书: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
四、小结:
1、作者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颂,抒发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2、写法: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现自己不贪恋荣华富贵、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
(板书:托物言志)
课后作业:
1、背诵全文。
2、表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诗文,在中国古代有许许多多。请同学们在课外阅读中注意收集,把它们抄写在本子上,比较一下看看哪一些诗文写得最精彩。
3、评价手册中第16课《陋室名》的练习题。
板书设计
   陋室铭    
景:优美的自然环境 “上”、“入”——以静为动  
友:学问渊博的来客 主人:具有高雅脱俗的情怀  “陋室不陋”
趣:恬然自适的生活 主人:安贫乐道的情趣、德馨的原因
    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教学反思:
  一、分层次的朗读教学贯穿文章的始终。
这篇课文文质兼美、篇幅短小,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学习本文时,让朗读贯穿整堂课,学生在读中感知语言,在读中揣摩作者的感情,充分“发挥文章的巨大感染力”。我设计了几个朗读环节:1,让学生初读课文,根据“铭”的特点,将文中的韵脚找出来,让学生初步感受短文的语言特点,产生整体感知。2,学生再读,体会骈体文的句式上的特点,进一步了解本文语言的特点。3,指名朗读,要求读出情感。读后学生带着对文章的理解进行点评,对什么地方应该重读,什么地方应该轻读,什么地方应该停顿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看法再读课文,就不仅读出了情感,更读出文章的韵味。教师指导朗读技巧。4,学生观看视频,听配乐朗读,加强朗读的节奏感的把握,并通过视频感受陋室的环境等,5,全班齐读,配合视频音乐,再次感受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在这样的几轮朗读之后,学生已能当堂背诵,而且并不太有文字难度的文章,已经理解得比较好了。
  
二.新颖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对文章的感悟。
  刘禹锡的《陋室铭》运用“铭”的文体形式,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趣。这与今天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如果学生不知道“铭”的特点,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在导入部分以让学生说座右铭的方式,既起到激励同学们的作用,同时自然的引出“铭”,了解是警戒自己或称颂功德的文字,从而带着对刘禹锡铮铮傲骨的佩服学习此文,品味其儒雅高傲之感,激发学习兴趣。
  
三.巧妙的设计提问,引导学生逐步走入文本
  精心设计问题,“陋室到底陋不陋”,让学生发散思维,撒下大网到文中寻求答案。在寻找答案的同时,逐步深入地把整篇文章的内容串联起来,每个答案都让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挖掘其意义,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的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最后运用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前后呼应把它连接在一起,融汇贯通,把全篇课文的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串珠成链”的整体把握效果。这种方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不让人觉得死气沉沉,而且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从屋外到屋内,从景-人-趣,一步步地随着学生自主地交流探讨深入进去,使学生在深入的过程中理解全文。
 
 四.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大胆发问的习惯和能力。
  在介绍作者及其背景的环节中,让学生资料展示,到前面将自己认为重要的资料介绍给大家,并书写关键词。锻炼了孩子们的表达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提炼关键词的能力。在疏通字词这个环节,我改变了以往以老师串讲为主的方法,而采用同学互相质疑、解答的方法,鼓励学生从书中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将认为重要的或疑问整理到便利贴上,同学们互相解答。对于重、难点教师适当点拨、强调。这种方式改变了过去老师教、学生学的被动局面,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