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
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
【学习目标】
1.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分类,并能够加以区分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
2.分析自然资源在形成和分布上的共性特征,分析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
3.以土地资源为例,理解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认识保护资源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重难点】
自然资源的特征
课中案
要求:
1.在预习的基础上梳理总结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及特征。
2.力争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讨论探究解决。
3.分析个人不足,找准对策,以利提高。
探究点一 认识自然资源
材料一 教材P79图4-1-1。
材料二 教材P80表4-1-1自然资源基本情况。
1.图4-1-1的五幅图所反映的内容,哪些属于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的本质属性是什么?
2.根据表4-1-1,说明自然资源可分为哪几类?是怎样划分的?
探究点二 自然资源的共性特征
材料一 我国约90%的煤炭资源分布在秦岭以北地区,华北地区耕地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40%,水资源总量约占全国的6%。
材料二 我国是人口大国,经济发展迅速,但在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有十几种探明储量不能满足需要。
材料三 近几年来,我国森林资源遭到破坏,导致生态恶化,风沙灾害频发,一些珍稀动物濒临灭绝,物种减少。
1.根据以上材料,分析说明自然资源具有哪些共性特征?
2.根据自然资源的共性特征,分析如何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探究点三 土地资源与人类
材料 教材P83知识窗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P84表4-1-2。
1.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
2.以土地资源为例,结合表4-1-2说明资源开发利用与人类的关系。
探究点四 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材料一 目前,我国人口已超过13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1%。而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有0.96公顷,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水的需求不断增长,同时废水、废物的排放,水源的无规划开采、超采,也造成我国水体污染和水资源短缺。2004年,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全国森林面积1.7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18.21%,森林蓄积量为124.56亿立方米。森林资源保持不断增长的良好态势。但依然面临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供需矛盾尖锐和破坏严重等问题。我国能源结构在一定时间内主要还是依靠化石燃料的格局不会改变,还没有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重污染、低产出的传统发展模式,大气环境面临巨大挑战。
材料二 教材P84图4-1-4 亚马孙热带雨林遭破坏。
材料三 教材P85活动表4-1-3 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表4-1-4 中国北方地区土地荒漠化成因及面积比例。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哪些问题?
2.结合表4-1-3和表4-1-4分析中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并说明保护土地资源的措施。
考查点一 认识自然资源
【典例1】下列物质属于图中B所示的是( )
A.铜矿、焦炭 B.雷电、沙漠
C.化肥、大米 D.森林、海盐
考查点二 自然资源的共性特征
【典例2】目前出现的自然资源短缺甚至某些资源濒临枯竭的原因有( )
①人类对地球上有些自然资源的需求量已超过了自然资源补给,再生和增殖的速度 ②人类对自然资源生成环境的破坏,使其自然生产力下降 ③自然资源均不能更新和循环再现 ④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迅速发展,使自然资源使用的数量增加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考查点三 土地资源与人类
【典例3】关于农业文明阶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农业文明阶段以蒸汽机的使用为标志
B.土地数量还不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C.在土地贫瘠或难以开垦的地区,人地矛盾突出
D.人类通过砍伐森林、开垦草原,使土地质量不断提高
考查点四 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典例4】 我国某省(区)一个县20世纪50年代后迫于人口压力和管理失误,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20世纪80年代末与40年代末相比,该区人口约增加________倍,耕地约增加________倍,荒漠化土地增加到约________万公顷。
(2)分析该地区产生土地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3)就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来说,当地应如何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要求:本题组分为A(基础)、B(能力提升)两个等级,A级要求所有同学完成、B等级依学生能力完成。
[A]1.下面A、B、C、D四图中能正确表示自然资源、能源和矿产资源三者之间关系的是( )
[A]2.下列哪个阶段,人类主要依靠土地而生存,土地是人类最重要的财产和生产资料( )
A.采猎文明阶段 B.农业文明阶段 C.工业文明阶段 D.前面三个阶段均符合
[A]3.要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应该( )
①充分开发 ②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 ③要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④充分调动广大公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A]4.人类改良沼泽地、盐碱地,利用滩涂发展养殖业,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某些用途单一的资源,现在已经有了多种用途,这说明自然资源的( )
A.数量有限性 B.分布的不平衡性 C.资源的联系性 D.利用的发展性
[A]5.关于自然资源数量有限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受资源分布规律限制,数量有限 B.受空间分布限制,数量有限
C.受技术水平限制,数量有限 D.受时间分布限制,数量有限
(2010·山西大学附中)据报道,我国首座70万千瓦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在江苏江宁建成并成功发电。据此完成6~8题。
[A]6.在江苏江宁建设太阳能电站的主要原因是该地区( )
①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②具有开发利用太阳能资源的资金与技术 ③
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 ④人口稠密,建太阳能电站可吸纳当地大量的下岗工人
A. 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A]7.开发利用太阳能资源的主要优点是( )
A.清洁、无污染,可再生 B.投资成本低廉 C.技术先进 D.受自然条件影响小
[A]8.除太阳能资源外,江苏省还有哪些具有开发潜力的新能源( )
A.地热 B.天然气 C.风能 D.核能
[B]9.(2009·广东地理,11)有人把自然资源丰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于自然资源匮乏国家的现象称为“资源诅咒”。对于这种现象,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
A.自然资源质量差 B.资源开发成本过高
C.经济发展过分依赖资源输出 D.资源收入主要用于社会福利
(2010·济宁模拟)“中国高度重视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2006年1月1日,中国将正式实施《可再生能源法》。”——摘自胡锦涛主席2005年11月7日在国际可再生能源大会上的致辞。据此并结合下图回答10~12题。
[B]10.发电成本最低、CO2排放最多的能源和发电成本最高、CO2排放最少的能源分别( )
A.核能 天然气
B.天然气 煤炭
C.煤炭 可再生能源
D.可再生能源 核能
[B]11.下列电能属于绿色电力的是( )
A.核电、水电
B.生物能汽化发电、火电
C.潮汐能发电、地热发电
D.风能发电、生物能燃烧发电
[B]12.目前,我国发展绿色电力的主要限制因素是( )
A.公众的环保意识比较淡薄
B.国家缺乏发展绿色电力的意识
C.绿色电力价格高,市场狭小
D.我国发展绿色电力的资源不足
第四单元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
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
一、认识自然资源
①自然界 ②生产和生活 ③矿产资源④土地资源 ⑤水资源 ⑥生物资源 ⑦气候资源 ⑧不可再生资源 ⑨可再生 ⑩整体 ?地区 ?时间 ?科技?范围 ?途径 ?提高
二、土地资源与人类
①物质基础 ②生产力 ③质量 ④较小 ⑤数量 ⑥质量 ⑦多样化 ⑧质量 ⑨土壤污染 ⑩土地退化
三、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制约因素 ?过度开发 ?不合理利用?适度开发 ?再生能力 ?眼前?长远 ?局部 ?整体 ?生态环境 广大公众
探究点一
1.原始森林和山上的岩石属于自然资源,棉花、汽油和闪电不属于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有两个本质属性:一是自然属性(由自然界获得);二是经济属性(对人类有用的物质、能量)。
2.自然资源:可再生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
探究点二
1.分布的不平衡性,资源间的联系性,数量的有限性和利用的发展性。
2.分布的不平衡性―→因地制宜、合理调配;资源间的联系性―→要求加强资源的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数量的有限性―→要合理规划、适度开发、循环利用;利用的发展性―→发展科技、提高资源利用率、开发利用新能源。
探究点三
1.根据人类社会文明的特征,可以把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采猎文明阶段,农业文明阶段和工业文明阶段。
2.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土地与人类的关系也不同
社会发展阶段
生产特征
土地对人类的影响
人类对土地的影响
采猎文明阶段
采集和狩猎
土地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影响较大
较小
农业文明阶段
种植和养殖
土地是人类最重要的财产和生产资源,土地的质量和数量都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许多地区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使土地质量下降
工业文明阶段
大规模的机器生产
土地用途多样化,土地质量的含义和判别标准也发生了本质变化
土壤污染和土地退化越来越严重
探究点四
1.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由于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导致了某些资源的短缺和环境的恶化。如材料二中亚马孙热带雨林遭破坏后,由于森林的减少,加重了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引起耕地沙化,同时还会使物种减少,大气污染加剧,旱涝灾害增加等。
2.从自然原因分析土地荒漠化是流水侵蚀和风力侵蚀与堆积形成的,从人为因素分析是人类过度农垦,过度放牧和过度樵采造成的。针地土地荒漠化的成因,保护土地资源应采取如下措施:①合理开垦;②防止过度放牧和过度樵采;③保护地表植被,防止乱砍滥伐。
【典例1】D【典例2】A 【典例3】C
【典例4】(1)1 1 0.67 (2)远离海洋,降水稀少。
(3)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严格控制过度开垦、过度樵采;退耕还牧;合理利用水资源;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综合提升】
答案:6.B 7.A 8.C 9.C 10.C 11.C 1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