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写作指导:作文材料的使用技巧 课件(共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写作指导:作文材料的使用技巧 课件(共1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10 17:26: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2023高考作文材料的使用技巧
——以2022年新高考1.2卷作文为例
一、学情分析
同学们大多清楚材料作文材料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些问题,如不引述材料、仅开头引述材料、材料在作文中出现次数较少、没有理解材料的内涵、没有综合全面理解材料、没有充分挖掘和运用材料的全部信息……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分析作文材料的意识、提高解读作文材料的能力,并在作文的形、神两个层面充分使用材料,使作文突破瓶颈,更上层楼。
二、比较阅读,分析优劣(以写过的2022年1卷“三手”作文为例)
文段1:“基础是创造的必经之路。只有基础做好,我们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滑雪天才少女’谷爱凌在北京冬奥会跳出了奇迹般的一跳,这一跳少不了平日里谷爱凌的练习,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拆开分析与练习,在滑雪场练习,在家练习甚至在心里在脑子里练习。如果不是日常中那些脚踏实地的基础练习,谷爱凌也不会有勇气选择冒险一跳,是日常基础练习给了她勇气,让她超越了自己,创造了自己。”(节选自2022年新高考1卷学生例文《打好人生的基础,建立牢固的房子》)
文段2:“以本手沉潜,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初学者按本手下棋,则棋出有数,路出有招,久之则如水入万渠,各成境界。本手,是中科院院士施一公整日泡在枯燥的研究室,做诚实的学问,无问西东;亦是‘布鞋院长单霁翔一上任,就单靠着一双脚,把紫禁城每个角落都走了一番,无限耐心。没有成千上万次的假设与实验作为本手,何来袁隆平在杂交水稻领域的领先地位?我们又何时才能实现禾下乘凉梦?没有数十年如一日的积累与背通作为本手,何来冰心先生笔下的悠长流转、情系中华?” (节选自2022年新高考1卷学生例文《以本手沉潜,以妙手行远》)
比对优劣
从点题和回扣材料的角度看,文段2比文段1写得好。
独立地看文段1,逆推其作文材料,应该是要求分析基础和创造之间的关系,但2022年新高考1卷作文材料是谈论围棋“本手”、“妙手”的关系,这说明作文和作文材料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甚至有套作之嫌。
而文段2在点题扣题方面,做到了“全覆盖”(在论点、论据、论述三个层面,都有意使用关键词“本手”进行表述),“多反复”(关键词“本手”出现达5次之多),堪称典范。
从某个角度来说,形式反作用于内容,我们在写作中,尽可能全面而多次地运用作文材料中的关键词表达,这可以降低偏题离题的风险,也能给阅卷老师以点题扣题的好印象。
[2022·新II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微纪录片,介绍一组在不同行业奋发有为的人物。他们选择了自己热爱的行业,也选择了事业创新发展的方向,展示出开启未来的力量。
有位科学家强调,实现北斗导航系统服务于各行各业,“需要新方法、新思维、新知识”。她致力于科技攻关,还从事科普教育,培育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有位摄影家认为,“真正属于我们的东西,是民族的,血脉的,永不过时”。他选择了从民族传统中汲取养分,通过照片增强年轻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有位建筑家主张,要改变“千城一面”的模式,必须赋予建筑以理想和精神。他一直努力建造“再过几代人仍然感觉美好”的建筑作品。
复兴中学团委将组织以“选择·创造·未来”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微纪录片,介绍一组在①不同行业奋发有为的人物。②他们选择了自己热爱的行业,也选择了事业创新发展的方向,展示出开启未来的力量。
有位科学家强调,实现北斗导航系统服务于各行各业,“需要新方法、新思维、新知识”。她致力于科技攻关,还从事科普教育,培育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有位摄影家认为,“真正属于我们的东西,是民族的,血脉的,永不过时”。他选择了从民族传统中汲取养分,通过照片增强年轻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有位建筑家主张,要改变“千城一面”的模式,必须赋予建筑以理想和精神。他一直努力建造“再过几代人仍然感觉美好”的建筑作品。
复兴中学团委将组织以“选择·创造·未来”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相互呼应,点明写作中心,交代关系。
交代情境事件
②对①分说解释,统摄于①的“奋发有为”
抽象道理
具体演绎
规定写作时的具体身份
奋发有为
以“选择·创造·未来”为主题(多元)
先选择了热爱的行业,并在热爱的行业里想好创造发展的方向,然后在实践行动上要看到开启未来的力量。
选择了自己热爱的行业,也选择了事业创新发展的方向,展示出开启未来的力量
相互照应
概括表现
点明中心、
概括关系:先后递进
选择的内容
创造的形式
开启未来的形式
科学家
摄影家
建筑家
科技
照片
建筑
汲取传统文化
科技攻关、科普
求变
培育青少年的科学素养
增强年轻人的文化认同
关注未来人的感觉
具体演绎(三者同向)
提供素材思考方向
三、范文探讨:择一事,终一生,谋创新,向未来(58分?)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的纪录片中,一个个活跃在各行各业、奋发有为的人物,让我难以忘怀。攻关科技、躬身科普的科学家;钟情文化、赓续国魂的摄影师;独具匠心、着眼未来的建筑师……他们用坚定的步伐实践着青春的价值,他们身体力行地启发我们,应拼一热爱之事,创无前人之业,造光明未来。
“我们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勤劳踏实的精神,创新开拓的精神。”斯言诚哉!可如何才能使创新效益得到最大化?我认为,应择一热爱之事,躬身入局,方能使民族复兴之巨轮行稳致远,驶向光明未来。
选择为创新铺路,激发创造活力,收获喜悦充实。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人生的选择千千万万,而职业选择又是重中之重。我们不应心怀侥幸,“随缘”而居,而是要慎之又慎,做好人生中关键的选择题。唯有热爱一份职业,才能有“就算是深渊万丈,走下去也才能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开拓创造。你可曾看过大西北发射场上吟咏的背影?那是于敏痴迷于原子物理,
潜心钻研,终创原子弹爆炸后两年零八个月便研制出氢弹的伟绩!你可曾听说过贵州深山的望远镜?那是南仁东醉心星空,摸索创造,终成国之重器!选择一门职业,让热爱为创新添上翅膀,不负韶华。
创新为未来添彩,绘就未来蓝图,铸就复兴伟业。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唯有创新驱动,社会才会向阳向好。“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我们青年当以创新之肩,担起国家发展之重任,不仅要开拓发展未知领域,还要深挖民族的精神谱系,物质、文化两开花,国家的未来便是一片光明。
选择为创新之基,创新为未来作翼。人生的价值便在这合理的顺序下得以实现。国家也因每一个人的努力创造,有所增益,向成功的彼岸迈进。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让我们选择热爱事,创新造未来,奏一曲慷慨激昂的人生凯歌!
试结合2022广东高考高分作文及其阅卷标准分辨,此文有何瑕疵可给几分?怎么修改?
二类文(48~53)
特征:能围绕材料“围棋”或“三手”,有启示意义,有类比或拓展,但启示关系只用“本手/妙手/俗手”来表述,未能将启示关系表述为“基础与提升”“基础与创造”“守正与创新”等。⑴语言较生动;素材较丰富;逻辑较严密;得分不超过18+17+18=53分;⑵素材缺乏,语言一般,得分不超过17+16+16=49分;
三类文(42~47)
⑴能围绕材料“围棋”或“三手”进行写作,但内容与材料的内容和含义关系弱,如全文写“三手”有关知识,仅有个别语句或段落能揭示“三手”之间关系,得分不超过15+16+16=47分;⑵能围绕材料“围棋”或“三手”进行写作,但只是分别写“三手”,没有谈关系,得分不超过15+15+15=45分;⑶能围绕材料“围棋”或“三手”进行写作,但全文写“围棋”“三手”有关知识,得分不超过14+15+15=43分。
四类文(36~41)
⑴只在首尾段提到材料(“围棋”“三手”),但全文重点论证“基础”“创造”“守正”“创新”的重要性等,中间论述能涉及到启示意义及其关系,得分不超过13+14+14=41分;⑵只在首尾段提到材料(“围棋”“三手”),但全文重点论证“基础”“创造”“守正”“踏实做事”的重要性,不提及启示意义的,得分不超过12+13+13=38分。
评分标准
高考是一场选拔性考试,一道作文题自然也承担着区分各层次考生的任务。
首先,高考作文体必然会兼顾到大部分考生,让大家都有话可说。
其次,题目又肯定会设置一些有难度的,或者容易被忽略的点,以区分开大部分考生。当然,如果在审题的层面没有难度,那么区分的点就会落在考生的思维、素材积累、语言表达、书写等写作素养之上。
对材料的解读和运用都应全面
华南师范大学张玉金教授对写作“符合题意”三方面要求之一——“要能结合材料”,有如下阐述:“要以材料为起点,作文的主题要由材料得出;中间要提到材料,以材料作为重要论据;结尾要回扣材料。不可置材料于不顾,不可抛开材料写作。”因此,对既定材料的抛弃,本身就有悖于写作既定的任务指令。这类写作往往是舍近求远,得不偿失。
写作时应尽量理清关系,用尽材料。
1、明确写作者身份
2、明确写作情境
3、奋发有为与“选择·创造·未来”的关系(总分)
4、真正揭示“选择·创造·未来”的三元关系:递进或条件,体现思辨性
5、用之举例的用意: ①用以引出观点 ②作为论据
③提示其他素材的思考方向
④暗示命题目的:立德(例子中人物具有积极意义的优秀品德)树人(当代青年人也应该像例子中的人物一样)
由此可见,本文虽能比较深刻揭示了“选择 创新 未来”三者的思辨性,但只在开篇提及和第4段稍点了原材料,只能给42-47分。
试请大家谈谈如何更好的结合材料,怎样升格为名副其实的优秀作文?
关于对材料的运用
升格版: 择一事,终一生,谋创新,向未来
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的纪录片中,一个个活跃在各行各业、奋发有为的人物,让我难以忘怀。攻关科技、躬身科普的科学家;钟情文化、赓续国魂的摄影师;独具匠心、着眼未来的建筑师……他们用坚定的步伐实践着青春的价值,他们身体力行地启发我们,应拼一热爱之事,创无前人之业,造光明未来。
“我们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勤劳踏实的精神,创新开拓的精神。”斯言诚哉!可如何才能使创新效益得到最大化?我认为,应择一热爱之事,躬身入局,方能使民族复兴之巨轮行稳致远,驶向光明未来。
选择为创新铺路,激发创造活力,收获喜悦充实。
人生的选择千千万万,而职业选择又是重中之重。我们不应心怀侥幸,“随缘”而居,而是要慎之又慎,做好人生中关键的选择题。唯有热爱一份职业,才能有“就算是深渊万丈,走下去也才能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开拓创造。你可曾看过大西北发射场上吟咏的背影?那是于敏痴迷于原子物理,潜心钻研,终创原子弹爆炸后两年零八个月便研制出氢弹的伟绩!你可曾听说过贵州深山的望远镜?那是南仁东醉心星空,摸索创造,终成国之重器!他们选择了自己热爱的行业也选择了事业创新发展的方向,选择一门职业,让热爱为创新添上翅膀,不负韶华。
创新为未来添彩,绘就未来蓝图,铸就复兴伟业。
一个真正热爱所选的人必然会在选择后努力创造。樊锦诗,选择了守卫敦煌,然后像科学家一样用数字技术的新思维去创造敦煌文化的新气象;周莉亚等人,担任《只此青绿》的总编,她像摄影家一般,立足传统名画《千里江山图》,创新呈现一出大气磅礴的舞蹈诗剧;可敬的袁隆平院士就如那位建筑家,
选择与泥土打交道,在惯常中寻求突变,创造性地提出了培育杂交水稻以提升粮食产量的方法。“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我们青年当以创新之肩,担起国家发展之重任,不仅要开拓发展未知领域,还要深挖民族的精神谱系,物质、文化两开花,国家的未来便是一片光明。
选择为创新之基,创新为未来作翼。人生的价值便在这合理的顺序下得以实现。国家也因每一个人的努力创造,有所增益,向成功的彼岸迈进。微纪录片中科学家踔厉奋发,如琢如磨,攻克难关;摄影师肩扛民族,赓续华风;建筑师胸怀大志,致力国家,改良理念……他们选择了自己热爱的事业,选择了深耕创新,也选择了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发现,弥补人格和灵魂的罅隙,完善心灵的大厦,拥有面向未来的素养。”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让我们选择热爱事,创新造未来,奏一曲慷慨激昂的人生凯歌!
四、作文材料使用技巧一一“形神兼备”
对照高考作文要求和同学们实践情况,本人根据自身写作经验和作文教学经验,提炼出“形神兼备”写作技巧,化繁为简,有的放矢,以引导同学们突破作文材料使用不足的写作瓶颈。
(一)形1、结构一一穿针引线
从结构上说,材料应该起线索作用,整篇作文,缘材料而起,沿材料而写,扣材料而收一一开头段:概述材料,以引出观点句:主体段:从不同的侧面引述和分析材料:结尾段:回扣材料,重申观点。如2022年新高考1卷优秀作文《夯实基础,方能创新》:
开头段:人生宛如一盘棋,想要下好这盘棋,便需了解棋的术语一本手、妙手、俗手。唯有抓紧本手,邂逅妙手,避免俗手,奔实基础,然后创新,方能下好人生这盘棋。
主体段1:抓紧本手,夯实基础,久久为功,方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主体段2:固本之后,方能促成妙手,灵感乍现,才有“日月换新天”。……
主体段3:若无抓紧本手的意识,不仅没有促妙手的机会,更易陷入俗手的陷阱。
结尾段:抓紧本手,邂逅妙手,杜绝俗手。人生如棋,扎实基础,方能创新。期待每一位当代青年,装点好自己的人生之路,开创更为美好的明天!
2、表述一一遣词造句
《高考评价体系解读(2020)》指出,“情境”是“语文学科高考考查载体”,“写作是在特定情境中,运用语言文字构建语篇进行表达和交流活动的能力”。作文材料就是命题者提供给考生的主要情境,情境本身和情境的表述方式,都是材料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就是说,材料说了什么,和这个材料是怎样说的,都值得我们重视、分析、借鉴。我们在写作中要随之更新话语体系,按照材料的表述方式来遣词造句。
因为选择,不懈创造。达芬奇说:“对某事物的爱好产生于对该事物的理解,理解越透彻,爱得越炽热。”因为对数学的执着热爱,被誉为“陈景润接班人“的韦神拒绝哈佛的邀约,毅然留在北大教书,潜心研究国家科研课题并在随机矩阵理论研究中取得重大成果。因为对敦煌壁画的无限热爱,被誉为”沙漠之花“的常沙娜将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染尽大漠黄沙,如今耄耋之年仍竭尽全力为敦煌艺术的传承发展去努力。他们选择了自己热爱的行业也选择了事业创新发展的方向。正因为对一个领域有深厚的热爱,一批又一批青年人才不肯在最辉煌的时候止步,而是尽己所能探索更多,创造更多。这种撼天地震乾坤决然,非大爱所不能及;这种誓要传承的决心,非创造所不能够。(节选自2022年新高考2卷学生例文《选择创新发展,创造美好未来》)
本文选段使用了韦神、常沙娜等人的事迹,以“因为对......”的句式表述,为自身积累的素材量体裁衣,形式整齐,思路清晰,准确地阐述了“因为选择,不懈创造”的观点,且很好地点扣题。
(二)神——内容:丝丝入扣
作文材料的内容层面,包括写作情境、对象、主题、表层含义和深层意蕴等,是我们研读、使用的重点。
1.材料内容的核心部分
近年的材料作文,在某种意义上说,属于“命意”作文,意思是命题者已经把作文的“意”提供给考生。有些材料作文,甚至通过“以…为主题”的表述、议论句等方式,在不同程度把作文的写作范围、中心观点乃至分论点都呈现出来,如果我们没有据此行文,而是舍近求远,另起炉灶,反而容易偏题离题。
2.材料的边角料部分:(以2022新2卷为例)
“边角料内容” 写作启示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团组织,写作时要着眼于青年使命、家国责任等。
“成立100周年” 可回顾成立签订1旧中国历史,简单梳理百年历程,展望未来发展。
“不同行业奋发有为的人物” 思考“奋发有为”和“选择 · 创造 · 未来”的联系,可用“奋发有为”统摄全文。
“复兴中学” 可联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征文活动” 要切合征文主题,弘扬正能量,高唱主旋律,最好有一定的亮点,一让自己的文章在众多稿件中脱颖而出。
以下2个文段都充分使用作文材料的背景信息,使之成为作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增强了情境性和说服力:
文段1:“‘以今日之我,逐明日之阳。’五四运动的口号,掷地有声。神州动荡的年代,他们选择反抗帝国主义,创造了民族觉醒的新时代。而如今,躬逢盛世的我们,作为新时代青年,应选择践行自己所热爱的事业,并积极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创造璀璨的未来。行我所爱,深耕创新,才能修身养性,培养社会未来的接班人。李大创语之淳淳:‘黄金时代,不在我们背后,乃在我们面前:不在过去,乃在将来。’微纪录片中科学家踔厉奋发,如琢如磨,攻克难关:摄影师肩扛民族,赓续华风:建筑师胸怀大志,致力国家,改良理念…他们选择了自己热爱的事业,选择了深耕创新,也选择了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发现,弥补人格和灵魂的罅隙,完善心灵的大厦,拥有面向未来的素养。”(2022年新高考2卷学生例文《行我所爱,创造未来》)
文段2:“‘无穷的远方,无尽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是鲁迅先生的格局。回看1919年呐喊的年轻人,再看今朝朝气蓬勃的我们,我们应该带着前辈的精神与士气,站在世界的舞台上发光发热,在祖国的华章之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让五星红旗因吾辈而愈发红艳亮丽!让我们跟着党的步伐,一起携带着选择与创造,向未来进发。选择与创造齐飞,未来彰盛世之景,让吾辈青年共谱祖国华章,创造如你我所愿的盛世!”(2022年新高考2卷学生例文《选择与创造齐飞,未来彰盛世之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