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地球上的水课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地球上的水课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2-10 18:06:28

文档简介

第一节 水循环
课标要求 素养目标
  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1.区域认知: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识别水循环主要环节及类型。 2.综合思维:综合分析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3.人地协调观:以典型区域为例,认识区域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培养珍惜和保护水资源意识。 4.地理实践力:通过模拟水循环过程,解释水循环的意义,体会水量平衡思想。
一滴水的奇妙旅程
在一个炎热的夏天,小小的我从广阔的海洋上诞生了,太阳辐射能是“催生婆”,她把我蒸发到空中。我先在云妈妈的怀里撒了会儿娇,然后就拿着降落伞开始“闯世界”,我的奇妙旅程开始啦!
我跳到了另一朵云上,随着夏季风来到陆地上空。在“水汽输送”的过程中,我耍起了杂技——我一连翻了十几个跟头。我看见满天都是灰尘小分队,他们调皮地跳进了我们的眼睛里、嘴巴里……于是,我和同伴们奋不顾身地降落了!
我跑到小河里,成了“地表径流”,我的一些伙伴则钻入地下,成了“地下径流”。我们看到了不少,听到了不少,也经历了不少,我们为这小小的收获而沾沾自喜了很长一段时间,就唱着歌儿流向了我们向往已久的大海,顺利完成了奇妙的旅程。
小水滴奇妙旅程的实质是什么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提示:小水滴奇妙旅程的实质是自然界中的水循环过程。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小水滴在这趟奇妙旅程中都经历了下图中的哪些环节 这一经历属于上述过程的哪种类型 除此以外,图中还有哪些环节和类型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提示:小水滴经历了A蒸发、C水汽输送、B降水、D地表径流、F下渗、E地下径流等环节、G植物蒸腾。属于水循环中的乙海陆间循环过程。水循环类型和主要环节如表所示。
项目 甲 乙 丙
类型 陆地内 循环 海陆间 循环 海上内 循环
图示
发生 范围 陆地和陆地上空之间 海洋和陆地之间 海洋和海洋上空之间
主要 组成 环节 A、G、B A、C、B、D、E、F A、B
特点 循环水量小,但对于干旱地区非常重要 最重要的循环,又称大循环。使陆地水得到更新,水资源得以再生 循环水量最大,对全球的热量输送有着重要意义
续表
项目 甲 乙 丙
例证 塔里木河流域的水循环 长江流域的水循环 降落在海洋上的雨水(如未登陆的台风)
[思考1]“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句古诗中“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说法是否合理
答案:根据现代水循环理论,“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说法不够严谨。因为流到海洋中的黄河水经过蒸发变成水汽,又有可能随大气环流,被输送到陆地上空,在适当条件下,再凝结形成降水,成为黄河水的补给水源。
“三看法”判断水循环类型
为什么小水滴说太阳辐射能是“催生婆” 小水滴是怎样被“蒸发”到空中的 (综合思维)
提示:太阳辐射能是水循环的动力和能量源泉。太阳辐射主要通过影响蒸发这一环节影响水循环过程。影响蒸发的因素。
“炎热的夏天”说明气温高,太阳辐射强,小水滴能够从面积广阔的海洋表面上升到空中。
夏季风是如何把小水滴从海洋带到陆地上空的 (综合思维)
提示:小水滴上升到空中后,被夏季风输送到大陆上空,即水汽输送环节。过程如下。
小水滴是怎样从空中降落的 (综合思维)
提示:小水滴和他的小伙伴们在灰尘表面集聚凝结,形成大水滴,而后“奋不顾身地降落”形成降水。原理如下。
为什么小水滴成了“地表径流”,而它的一些伙伴却“钻入地下”成了“地下径流”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提示:小水滴落入小河,在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而它的一些伙伴则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钻入地下”即下渗,影响下渗的因素如下。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水循环的各环节中,人类活动对水汽输送几乎没有影响,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环节是地表径流。
有利 影响 修建水库 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减少洪水期径流量,增加枯水期径流量;同时,由于水面面积的扩大和下渗增大使地下水位升高,可加大蒸发量和降水量
跨流域 调水 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也可以使蒸发量增加,大气中水汽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
植树造林、 保护湿地 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使下渗增多,减少地表径流
城市铺设 渗水砖 减小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增大地下径流量,防治城市内涝
人工增雨 加大降水量,缓解水资源不足
续表
不利 影响 滥伐森林, 破坏植被 平时会减少蒸腾,空气中水汽减少,使降水量减少;降雨时,下渗减少,大量地表径流产生汇聚,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围湖造田 减少了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了其防洪抗旱能力,也减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
城市路 面硬化 增加地表径流,减少下渗,减小地下径流,地面蒸发量减少,易造成城市内涝
过度用水 河流上游地区过度引水灌溉,会导致下游水量减少,甚至出现断流;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使用,地下水位下降,会使有泉水出露的地方出现断流,绿洲地区出现生态恶化和土地荒漠化
小水滴在这趟奇妙的旅程中“收获”到了什么 (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提示:小水滴参与的是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性质 (论述角度) 意义 含义 理解
水循环是一个庞大的系统 促进水体更新 在水循环系统中,水的连续运动、转化,使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 气态水、液态水与固态水,大气水、海洋水与陆地水始终相互转化,不断更新
维持水量动态平衡 从总体上看,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 ①局部地区短时间内可能有变化; ②平衡过程中水循环一直在进行
续表
性质 (论述角度) 意义 含义 理解
水循环是地 球上最活跃 的能量转换 和物质迁移 过程之一  吸收、转化和传输太阳能 水循环对太阳辐射能起着吸收、转化和传输作用,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①太阳辐射能是水循环的动力和能量源泉; ②水循环平衡了海陆之间、高低纬度间的热量收支
联系海陆的纽带 水循环是海陆间物质联系的主要方式之一 ①陆地通过径流向海洋输送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 ②海洋向陆地输送水汽
塑造地表形态 水循环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循环运动 水循环主要通过降水和地表径流改变地表形态
水量平衡原理
  地球上的水时时刻刻都在循环运动,从长期来看,全球水的总量并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对一个地区来说,有的时候降水量多,有的时候降水量少。某个地区在某一段时期内,水量收入和支出的差额,等于该地区的储水变量。这就是水量平衡原理。核心公式:
W收入=W支出±△U(W收入为收入水量,W支出为支出水量,△U为蓄水量)。
[思考2]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特征体现了水循环的哪种意义
答案:塑造地表形态。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水循环中地表径流对地表形态塑造的结果。
小水滴在经历了多个水循环环节后最终回归大海,你将如何概括小水滴的这趟奇妙旅程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提示:小水滴参与水循环的过程可以概括为: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小水滴从广阔的海洋表面蒸发,上升到空中,在一定条件下通过降水,降落到地面,后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或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最终汇集成河返回海洋。
利用水循环微导图解释地理问题
(1)内流河断流的成因。
(2)城市内涝的原因。
(3)修建水库对河流径流及库区的影响。
(4)沼泽地的形成。
(5)植被破坏对水循环的影响。
1.辨一辨
(1)海陆间水循环又被称为大循环。( √ )
(2)外流河只参与海陆间水循环,不参与陆地内水循环。( × )
(3)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在一定时间内数量不断发生变化。( × )
(4)水资源是可以更新的,因此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 )
2.填一填
说明下列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填“增加”或“减少”)
(1)修建水库后,库区下渗增加,周边地下水位上升,库区水汽蒸发增加,周边空气湿度增加,降水量增加,库区下游河流径流量冬、夏季变化幅度减小。
(2)跨流域调水使调出区地表径流量减少,调入区地表径流量增加。
(3)修梯田使地表径流量减少,下渗增加,地下径流量增加。
(4)铺设透水彩砖使地表径流量减少,下渗增加。
3.选一选
下图为某地理考察小组在沙漠地区利用“日光蒸馏法”取水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方法模拟的水循环的动力主要是(  )
①风力 ②地球重力 ③太阳能 ④温室效应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该方法可以模拟水循环的环节主要有(  )
①蒸发 ②水汽输送 ③大气降水 ④地下径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1)B (2)A 第(1)题,图中显示,“日光蒸馏法”利用太阳辐射的能量,使水分蒸发,③符合题意。凝结的水滴在地球重力作用下,滴落到容器中,②符合题意。“日光蒸馏法”与风力、温室效应关系不大,①④不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判断,选项B符合题意。第(2)题,图中显示,“日光蒸馏法”可以模拟水循环的环节主要有蒸发,①对。水汽输送是将海洋的水汽带到陆地,实验中没有水汽输送环节,②错。水汽的凝结、滴落,类似于大气降水过程,③对。图中没有显示下渗和地下径流环节,④错。综合上述判断,选项A符合题意。
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3)~(5)题。
(3)图中正确表示海陆间水循环的组合是(  )
A.①→②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③→④
(4)图中水循环①~④环节中,目前人类施加影响最深刻的环节是(  )
A.①环节 B.②环节 C.③环节 D.④环节
(5)下列关于水循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示意图中反映了三种水循环类型
B.水循环联系了四大圈层
C.人工降雨属于人类对①环节的影响
D.②环节表示水汽输送
解析:(3)B (4)D (5)C 第(3)题,图中①→②→③→④发生在海洋与陆地及其上空之间,为海陆间循环。第(4)题,目前人类施加影响最深刻的环节是地表径流,在图上是④环节。第(5)题,该图参与了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种水循环类型;水循环联系了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四大圈层;人工降雨属于人类对降水的影响,主要影响③和⑥环节;②环节表示海洋水汽向陆地输送,表示水汽输送。
“海绵城市”的建设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实现雨水在城市中自由迁移。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部署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要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雨季一来,城里看海”一度成为全民讨论的热点,是全国多座城市的尴尬。为此,上海市积极探索,将“海绵城市”由概念走向实践。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蓄水,需要时“放水”。下图是两种不同地面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与城市路面相比,自然路面(  )
                 
A.下渗明显增多 B.地表径流加大
C.地面蒸发减少 D.地下径流减少
(2)为缓解“城里看海”现象,下列措施切实可行的是(  )
A.加大对地表水的使用
B.大力建设人工湖
C.加快城市绿地建设
D.大力修建柏油路
(3)上海建设“海绵城市”,除能够提高地下水位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还有(  )
A.加强城郊间热力环流 B.防止海水倒灌
C.减缓地面沉降 D.减弱酸雨污染
解题思路:第(1)题,据图分析,自然路面与城市路面相比,地表径流减少,蒸发增多,浅层渗透多,深层渗透多,下渗明显增多,地下径流增多,A项正确。第 (2)题,加大对地表水的利用,可能会导致水资源短缺,对城市内涝没有影响,A项错;大力建设人工湖,可以缓解城市内涝,但是会占用大量土地,B项错;加快城市绿地建设,可以增加地表水的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可以缓解城市内涝,C项正确;大力建设柏油路,使得下渗减少,城市内涝加剧,D项错。第(3)题,海绵城市的建设,利于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抬高地下水位,减轻因地下水过度使用而出现的地下漏斗区,利于减缓地面沉降,C项正确;城郊间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与水运动无关;海水倒灌是河流水位低造成的,海绵城市建设对其影响小;酸雨是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酸性物质造成的,与海绵城市无关。
答案:(1)A (2)C (3)C
一、选择题
  有人质疑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描述的地理现象。读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回答1~3题。
1.反映“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环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反映黄河水“奔流到海”的环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奔流到海又复还”的关键环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1.C 2.D 3.B 结合图示分析,①为蒸发,②为水汽输送,③为降水,④为地表径流。第1题,“黄河之水天上来”说明黄河水来自降雨,对应图示环节③,C正确。第2题,反映黄河水奔流到海的环节是地表径流,对应图示中的④,D正确。第3题,“奔流到海又复还”的关键环节是海洋水蒸发后通过水汽输送到达陆地上空,对应图示②环节,B正确。
  下图是华北某城市“雨水街坊示范区”景观图,示范区以雨水花园为主的雨洪管理贯穿全园,展示了雨水从下落、收集、滞留、净化到下渗的全过程,形成优异的生态水循环系统。据此回答4~5题。
4.该“雨水街坊示范区”影响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有(  )
A.地表径流、下渗 B.蒸发、下渗
C.植物蒸腾、降水 D.地表径流、降水
5.“雨水街坊示范区”推广后能够(  )
①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②增加城市内涝发生
③减轻城市交通压力  ④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4.A 5.B 第4题,材料信息表明,“雨水街坊示范区”展示了雨水从下落、收集、滞留、净化到下渗的全过程,由此可知,该“雨水街坊示范区”影响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是下渗,下渗增多,使得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多,因此“雨水街坊示范区”影响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有地表径流、下渗和地下径流,A正确;雨水在地表停留时间并没有明显改变,因此对蒸发影响不大;雨水花园对植物蒸腾有一定的影响,但水量不大,不是主要影响环节;影响降水的因素很复杂,雨水花园虽然可能增加空气中的水汽,但不一定能形成降水,因此“雨水街坊示范区”对降水影响不明显。第5题,材料信息表明,“雨水街坊示范区”以雨水花园为主的雨洪管理贯穿全园,展示了雨水从下落、收集、滞留、净化到下渗的全过程,因此“雨水街坊示范区”推广后,雨水的利用率提高,因此能够提高水资源利用率,①符合题意;示范区雨水降落地表,大部分被收集、下渗,地表径流明显减少,因此会降低城市内涝发生的可能性,②不符合题意;“雨水街坊示范区”并没有明显增加交通用地,因此对减轻城市交通压力影响小,③不符合题意;“雨水街坊示范区”中的雨水花园涵养水源较多,植被覆盖率较大,使得热容量增大,升温相对较慢,从而缓解城市热岛效应,④符合题意,B正确。
二、非选择题
6.下图为某区域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水循环的类型为    。
(2)水循环环节②名称为    ;南水北调是对环节    (填数码)的利用改造。
(3)简述该区域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工程对环节③④⑤的影响。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4)试列举图中城市建设中为了吸水、蓄水、渗水可以采取的措施。
解析:第(1)题,图中水循环的范围涉及陆地、海洋及其上空,因此为海陆间水循环(大循环)。第(2)题,②在水平方向上从海洋上空流向陆地上空,为水汽输送。南水北调影响的是地表径流,图中④为地表径流。第(3)题,森林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作用,而且植被覆盖好的地区,地表粗糙,水在地表停留的时间长,因此大规模退耕还林可以增加水分下渗,使地下径流增加,地表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季节变化减小。图中③④⑤分别代表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第(4)题,绿色植物、湿地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因此在市政建设中应留出足够的绿化用地;建设一定的蓄水设施,保护原有的河湖湿地;城市地面高度硬化导致水分难以下渗,因此在市政建设中应增加透水地面。
答案:(1)海陆间循环(大循环)
(2)水汽输送 ④
(3)大规模退耕还林,使③(下渗)增加,⑤(地下径流)增加,④(地表径流)减少,季节变化减小。
(4)道路多采用渗水材料;留出足够的绿化用地;建设一定的蓄水设施。三、选做题
7.某校高中部高一某班同学模拟实验“水循环主要环节”,根据实验步骤和示意图回答问题。
[实验用品]
烧瓶、石棉网、带有橡皮塞的弯玻璃导管、玻璃板、托盘、铁架台、酒精灯、火柴、自来水、冰块等。
[实验步骤]
①往烧瓶内加入适量的自来水。按图所示,将装置连接好。
②用酒精灯加热烧瓶,待弯玻璃导管有充足的水蒸气释放出来,在玻璃板上放置若干冰块。
③水蒸气遇到玻璃板后,冷却凝固形成水滴,再降落到托盘中。
(1)烧瓶里的水经过加热后    变成水汽,水汽上升到玻璃板在冰块制冷的作用下凝固,形成      降落到托盘中,在托盘上流动,形成       。(填写水循环的环节)
(2)若该实验建立密封环境,水的总量     (填“会”或“不会”)发生变化。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理由: 
 。
(3)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如何改进实验使其更加贴近自然状况,并推测可能出现的现象。
解析:第(1)题,用酒精灯加热烧瓶,烧瓶里的水经过加热后蒸发变成水汽,待弯玻璃导管有充足的水蒸气释放出来,水蒸气遇到玻璃板后,冷却凝固形成水滴,再降落到托盘中,类似于形成降水降落到托盘,这些水在托盘上流动,形成地表径流。第(2)题,若该实验建立密封环境,水在不断地循环当中,水的总量不会发生变化,这就是水循环的动态平衡,即地球上的水量是动态平衡的,基本上长期不变。第(3)题,实验中模拟了蒸发、降水、地表径流环节,展现了水的动态平衡,但缺少下渗和地下径流,未体现水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和物质的迁移运动。可在托盘底部放置土壤,土壤上部出现水形成地表径流,土壤内部出现水形成下渗和地下径流,土壤形态由于水流发生变化,体现水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土壤位移体现水循环对物质的迁移运动。
答案:(1)蒸发 水滴 地表径流
(2)不会 地球上的水量是动态平衡的,基本上长期不变
(3)托盘底部放置土壤。现象:土壤上部出现水形成地表径流,土壤内部出现水形成下渗和地下径流,土壤形态发生变化(塑造地表形态),土壤位移(物质的迁移运动)。(言之有理即可)
测控导航
知识点 题号
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 1、2、3、6、7、8、9、13、15、16、18、19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4、5、10、11、12、14、17、18、19
  南朝宋思想家、天文学家何承天在《论浑天象体》中记载“百川发源,皆自山出,由高趋下,归于注海。日为阳精,光耀炎炽,一夜入水,所经燋竭,百川归注,足以补复。故旱不为减,浸不为益。”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据此回答1~3题。
1.图中代号最能解释文字中“百川发源……归于注海”对应的水循环环节是(  )
A.①-降水 B.②-蒸发
C.③-水汽输送 D.④-地表径流
2.下列地理现象,具有环节②作用的是(  )
A.塔里木河水蒸发
B.影响我国的夏季风
C.高山冰川融化
D.跨流域调水工程
3.文字描述中促使自然界水循环的动力有(  )
A.大气运动和太阳辐射
B.水的三态变化和重力
C.太阳辐射和重力
D.大气运动和重力
解析:1.D 2.B 3.C 第1题,“百川发源……归注入海”对应的水循环环节是地表径流。据图分析,①为蒸发,②为水汽输送,③为降水,④为地表径流,D正确。第2题,选项中的地理现象具有环节②作用的是影响我国的夏季风,夏季风将海洋水汽带到陆地,属于水汽输送环节,B正确;塔里木河水蒸发,属蒸发环节;高山冰川融化,形成径流;跨流域调水工程,属于地表径流环节。第3题,促使自然界水循环的动力有太阳辐射和重力,C正确。
  某城市公园在河道或沟渠边坡建造植草沟来处理雨水。下图为“该公园植草沟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4.在河道或沟渠边坡建造植草沟可以(  )
A.增加降水 B.减缓地表径流
C.减少下渗 D.增加水汽输送
5.推广此类公园对城市环境的主要影响有(  )
①缓解热岛效应 ②构建生态景观 ③塑造地表形态 ④增大气温日较差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4.B 5.A 第4题,在河道或沟渠边坡建造植草沟能增加坡度的粗糙度,减缓地表径流,B正确。植被有截留坡面径流的作用,增加坡面下渗量,并不能增加降水和水汽输送。A、C、D错误。第5题,此类公园增加,使城市河道或沟渠边坡植被增加,能缓解热岛效应,构建生态景观;没有改变地表形态,还是河道或沟渠,植被增加使气温日较差变小,A正确。
6.下图为我国东部某沿海地区水循环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指出图中字母A、C、D代表的水循环环节。
(2)“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入海的河水可通过图中     (填字母),实现西归。
(3)如果该地区植被遭到破坏,湖泊开垦为耕地,分析该地水循环环节将发生哪些变化。
解析:第(1)题,根据箭头指向和水循环特征判断,图中A由陆地表面指向空中,应为蒸发或植物蒸腾;图中C由海洋指向陆地,应为水汽输送;图中D由陆地表面指向海洋,应为地表径流。第(2)题,图中显示,入海的河水可通过海水蒸发、水汽输送再进入陆地,对于我国来说,海洋在东边,陆地在西边,通过图中水汽输送(C)实现水分的“西归”。第(3)题,如果该地区植被遭到破坏,湖泊开垦为耕地,湿地和植被减少,蒸发和蒸腾将减少,空气中的水汽可能减少,从而导致降水可能减少;湿地和植被减少,涵养水源功能下降,下渗减少,地下径流会减少;蒸发和下渗减少,则地表径流会增加,地表径流的季节变化会加大,从而导致洪涝灾害增加。
答案:(1)A为蒸发(或植物蒸腾),C为水汽输送,D为地表径流。
(2)C
(3)蒸发减少;降水减少;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表径流季节变化加大,洪涝灾害增加。(任答3点即可)
  2020 年 8 月下旬台风“巴威”给辽宁大部分地区带来强降水天气,造成一些城市内涝严重。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Ⅰ、Ⅱ、Ⅲ表示水循环类型)。据此回答7~8 题。
7.台风“巴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有(  )
A.Ⅰ、Ⅱ B.Ⅱ、Ⅲ
C.Ⅰ、Ⅲ D.Ⅰ、Ⅱ、Ⅲ
8.城市内涝的发生,与下列水循环环节变化相关的是(  )
A.地下径流增强 B.下渗增强
C.地表径流受阻 D.水汽输送减弱
解析:7.B 8.C 第7题,台风生成于海洋,登陆后势力减弱,并最终消失。因此台风主要参与海上内循环和海陆间循环。图中所示Ⅰ为陆地内循环,Ⅱ为海陆间循环,Ⅲ为海上内循环,B正确。第8题,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因此从水循环的角度看,主要是地表径流受阻导致积水,C正确。
  嘉陵江发源于秦岭,是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长江最终流入东海。读图,回答9~10题。
9.嘉陵江在水循环中主要属于(  )
A.地表蒸发 B.水汽输送
C.植物蒸腾 D.地表径流
10.嘉陵江一直未干涸的主要原因是(  )
A.海陆间循环 B.海上内循环
C.陆地内循环 D.发源地秦岭森林茂密
解析:9.D 10.A 第9题,地表蒸发是指地表水变成气态进入大气中的过程,水汽输送是指气态的水在大气中的水平流动,植物蒸腾是指水从植物体内进入大气中的过程,地表径流是指液态的水在地表从一个地方流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嘉陵江属于地表径流,D正确。第10题,嘉陵江是长江的支流,属于外流河,嘉陵江一直未干涸说明其补给水源一直没有中断,嘉陵江受到海陆间循环从海洋带来的降水补给,A正确;海上内循环无法直接影响到陆地上的河流,B错误;陆地内循环主要是位于内流区的河流,C错误;发源地秦岭森林茂密能够涵养水源,有一定的影响,但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D错误。
  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曾号称“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但近年来受气候变化等影响,出现大面积干涸。据此回答11~12题。
11.与洞庭湖大面积干涸最直接有关的水循环环节是(  )
A.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与水汽输送
B.地表径流、水面蒸发与大气降水
C.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与大气降水
D.地表径流、大气降水与水汽输送
12.应用水循环原理,人们可以采取缓解或避免洞庭湖大面积干涸的措施有(  )
①退田还湖,扩大湖区 ②控制渔业生产,减少湖面水汽蒸发 ③大力节水降耗,合理利用湖泊水资源 ④兴建水利枢纽,调节湖水蓄泄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11.B 12.B 第11题,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和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洞庭湖近年来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出现大面积干涸,原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晴热高温,蒸发量增大,洞庭湖区域降水量严重偏低,水位不断下降。就现阶段看,气候原因应是洞庭湖水位下降的主因。另一原因是长江上游来水减少,导致径流量减少。所以与洞庭湖大面积干涸最直接相关的水循环环节有蒸发、降水、径流,B正确。第12题,措施主要是活跃水循环,增加湖水的来水量或减少湖水的引水量。兴建水利枢纽,调节湖水蓄泄,可以利用水库的作用增加湖泊的蓄水量,缓解洞庭湖干涸,④正确;大力节水降耗,合理利用湖泊水资源,可以减少对湖水的引水量,因此可以增加湖水水量,③正确;湖面水汽的蒸发与温度有关,与渔业生产关系不大,②错误;退田还湖,扩大湖区,是直接增加湖泊面积的措施,而不是增加水量的措施,①错误,B正确。
  下图为在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不同性质的城市地面水量入渗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回答13~14题。
13.不同性质的地表,对水循环影响差异较大的环节是(  )
A.下渗 B.蒸发
C.降水 D.水汽输送
14.为了美化环境并减轻城市内涝的发生,城市下垫面最适宜增加(  )
A.透水混凝土砖 B.草皮空心砖
C.普通混凝土砖 D.绿地
解析:13.A 14.D 第13题,绿地的入渗量最大,草皮空心砖其次,普通混凝土砖最小,入渗量与下渗量基本一致,由此可知,对水循环影响差异较大的环节是下渗,A正确。第14题,绿地的入渗量最大,为了美化环境并减轻城市内涝的发生,城市下垫面最适宜增加绿地,D正确。
  表层土壤水分会受降水、气温、植被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表为黄土高原某区域表层土壤水分变化情况,该区域年降水量约300mm,地面覆盖有人工恢复的植被。据此回答15~17题。
月份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表层土 壤水分/ (g/100g) 0.048 0.047 0.016 0.020 0.076 0.064 0.051
15.该区域表层土壤水分收入明显大于支出月份的是(  )
A.6月 B.7月
C.8月 D.10月
16.与其他时间相比较,该区域7、8月表层土壤含水量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
A.降水强度大,地表冲刷力强烈
B.植物蒸腾强,表土水分渗漏多
C.降水量较小,雨水补给量微弱
D.地面蒸发强,表土水分渗漏少
17.如果在该区域过度恢复植被,会造成(  )
A.下渗量减小 B.径流量增大
C.降水量增加 D.表层土壤干化
解析:15.C 16.B 17.D 第15题,读表可知,选项中的4个月份,相比于上一个月而言,6、7、10月表层水分均下降,表明表层土壤水分收入小于支出,只有8月表层土壤水分上升,表明表层土壤水分收入大于支出,故选C。第16题,黄土高原属季风气候,7、8月虽然雨水多,但由于前期土壤缺水,因此下渗到深层土壤的水分较多,表土水分渗漏多。同时,随着气温的升高,尤其是植被的旺盛生长,植物蒸腾量大增,从而导致表层土壤含水量较低,B正确,C、D错;由于表土水分渗漏多,所以地表径流较小,地表冲刷力不是很强,A错。第17题,根据材料可知,该地年降水量约300mm,气候偏干旱,植被对表层土壤水分状况影响很大,如果过度恢复植被,会因植被消耗剧增造成表层土壤水分大量减少,表层土壤干化,D正确;一般而言,恢复植被,下渗增加,地表径流量减小,A、B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空气湿度和温度变化,但降水量主要与气候有关,不会使得降水量增加,C错。
18.读某地地形地质剖面—水循环局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处建海水淡化工厂,从水循环角度,其类似于哪种水循环类型 目前,人类活动施加影响最多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是什么 其主要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2)在哪些自然条件下,环节①输水量很大
(3)如果A地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对当地环境产生哪些可能的影响
解析:第(1)题,海水淡化工厂利用设备把海洋水转化为陆地淡水,这个过程类似于海陆间水循环。目前,人类活动施加影响最多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是地表径流。跨流域调水改变地表径流空间分布特点,修建水库改变地表径流的时间分布特征。第(2)题,环节①是下渗。降水多,渗入地下的水也多;降水历时长、强度小,利于雨水下渗;地面坡度小,流速慢,利于雨水下渗;岩石透水性强,土质疏松,利于下渗;植被覆盖好,对雨水截留多,利于下渗。第(3)题,A地区是沿海平原,如果A地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造成当地地下水短缺(短期、甚至长期),甚至枯竭;严重的可形成地下水漏斗区,导致地面沉降,甚至塌陷,影响地面建筑安全;地下水位下降,可引起海水入侵,污染地下水,使地下水水质变坏。
答案:(1)海陆间水循环。地表径流。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
(2)降水多,降水历时长、强度小;地面坡度小,岩石透水性强,土质疏松;植被覆盖好。
(3)地下水短缺,甚至枯竭;形成地下水漏斗区(水位下降),导致地面沉降,甚至塌陷;海水入侵,污染地下水(水质变坏)。
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苏州地区水循环各环节示意图。
材料二 我国的“海绵城市”思想源于英国的“可持续排水系统”等理论,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如图为海绵城市与传统快排模式之间的差异。
材料三 某校地理实验小组在校园内进行不同路面透水差异的实验探究。实验将有机玻璃桶按压在地面并倒水,120秒后标记剩余水位并计算透水量,下图为实验过程与结论示意图。
组别 1 2 3 4 5 6
地面 状况 透水砖 透水砖 水泥 地面 水泥 地面 草地 草地
水位差 /厘米 1.2 0.5 0.3 0.3 4.5 5.2
透水量 /(毫米 /分钟) 6.0 甲 1.5 1.5 22.3 26.0
(1)材料一所示水循环类型按空间分布属于      ,图中显示的水循环有关环节,受人类影响最深刻的是    (填字母),材料二中“海绵城市与传统快排模式之间的差异”,集中体现在对水循环的    (填字母)环节影响有显著差异。
(2)收集多余雨水并在需要时加以利用,是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措施,从合理利用水资源的角度其属于     (填“开源”或“节流”)措施。这类措施除收集雨水外,还有人工增雨、     ﹑
    等。
(3)材料三表格中,甲处数据约为    。据材料及实验分析城市建设中大量铺设水泥地面与城市内涝现象间的关系是     
      。分析其原因。
(4)该校学生根据实验提出以下措施,符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是(单选)(  )
A.填湖、新建绿地公园
B.严禁开采地下水
C.河道两侧修筑水泥堤坝
D.车位上铺设草坪砖取代水泥地面
解析:第(1)题,材料一所示水循环按空间分布属于陆地内循环,因为只发生在陆地;图中显示的水循环有关环节,受人类影响最深刻的是地表径流(a);“海绵城市”旨在增加地表水的下渗量,而快排模式是加速地表水的排泄,下渗量少,所以材料二中“海绵城市与传统快排模式之间的差异”,集中体现在对水循环的下渗(b)环节的影响有显著差异。第(2)题,收集多余雨水并在需要时加以利用,从合理利用水资源的角度其属于“开源”,“节流”是从节约的角度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开源措施除收集雨水外,还有人工增雨、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淡化海水、修筑水库、开渠引水等。第(3)题,1分钟=60秒,1厘米=
10毫米;材料三表格中,甲处水位差为0.5厘米,120秒时间透水量应为0.5厘米/120秒=5毫米/2分钟=2.5毫米/分钟。据材料及实验分析可知,城市建设中大量铺设水泥地面,其透水量少,水泥地面阻碍了下渗环节,降水迅速汇入河道,快速抬高地表水位,会增加城市内涝。第(4)题,填湖,不利于地表水的汇集,A不符合;严禁开采地下水,阻碍了城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B不符合;河道两侧修筑水泥堤坝,阻挡了河水与地下水的联系,不利于地表水下渗,C不符合;车位上铺设草坪砖取代水泥地面,可增加空地上地表水的下渗量,D符合。
答案:(1)陆地内循环 a b
(2)开源 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淡化海水、修筑水库、开渠引水等(任选2点即可)
(3)2.5 更易引发城市内涝 水泥地面阻碍了下渗环节,降水迅速汇入河道(或水位过高)。
(4)D第二节 海水的性质
课标要求 素养目标
  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区域认知:认识不同区域海水性质的差异。 2.综合思维:综合分析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影响因素和分布规律。 3.人地协调观:根据海水性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生产、生活中充分开发利用海水资源。 4.地理实践力:通过野外实践活动,了解海水的温度和盐度。
一、海水的温度
结合教材第50~52页相关知识,完成以下内容。
1.主要收支状况
(1)热量收入来源:太阳辐射。
(2)热量支出渠道:海水蒸发消耗热量。
2.分布规律
项目 规律
垂直分 布规律 总体趋势 随深度增加而降低
深度差异 1 000米以内,随深度变化幅度较大
1 000米以下,随深度变化幅度较小
水平分 布规律 同一季节 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同一海区 夏季水温普遍高于冬季
3.海水温度的影响因素
纬度因素、深度、海陆分布、大气运动、海水运动等。
[思考1]海洋表层水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但60°N附近水温高于60°S附近水温。为什么
答案:①地球公转过程中,北半球夏半年时间长于冬半年时间,因此一年中60°N附近日照时间长于60°S。②60°N附近有暖流经过,而60°S附近受西风漂流影响,西风漂流为寒流。所以60°N附近洋面水温比60°S附近洋面水温高。
4.海水温度产生的影响
(1)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
①海洋表层是海洋生物的主要聚集地。
②不同纬度的海洋表层生活着不同类型的海洋生物。
③有些海洋生物因海水温度的季节变化而发生季节性游动。
④人类的渔业活动受海水温度影响。
(2)影响海洋运输:纬度较高的海域,海水有结冰期,通航时间较短,在冰封海域航行需要装备破冰设施。
(3)影响气候特征。
①从全球尺度讲,海水对大气温度起着调节作用。海水温度的变化幅度比陆地小;海洋上空的气温比陆地上空的气温变化慢。
②从区域尺度讲,影响气温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沿海地区气温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均比内陆地区小。
二、海水的盐度
结合教材第52~55页相关知识,完成以下内容。
1.含义:表示海水中盐类物质的质量分数,通常用千分比表示,世界大洋平均盐度约为35‰。
2.分布规律
副热带海域海水盐度最高,由副热带海域向赤道和两极,海水盐度逐渐降低。
3.影响因素
因素 影响
温度 温度越高,盐度越高
续表
因素 影响
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盐度较高,反之盐度较低
入海径流 有河流注入的海域,海水盐度一般较低
4.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利用海水晒盐。
(2)利用海水制碱,提取镁、溴等资源。
(3)影响海水养殖。
(4)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观念的改变,海水成为淡水资源的重要补充。
[思考2]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形成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答案:地势平坦,海滩宽广;风多雨少,日照充足,蒸发旺盛。
三、海水的密度
结合教材第55~56页相关知识,完成以下内容。
1.含义:指单位体积海水的质量。
2.影响因素:主要有温度、盐度和深度(压力)。其中,表层海水密度与温度关系最为密切。一般来说,温度越高,密度越低。
3.分布规律
方向 规律
水平方向 表层海水密度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同纬度海域密度大致相同
续表
方向 规律
中低纬度海区 1 000米以内海水密度基本均匀; 1 000米以下,随深度增大而迅速增加
高纬度海区 海水密度随深度变化较小
特殊海区 海水密度随深度增加突然变小,出现“海中断崖”现象
1.判断题
(1)海水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递减。( √ )
(2)一般来说,低纬度海水温度高于高纬度海区。( √ )
(3)低纬度地区因温度高,蒸发量大,因而盐度最高。( × )
(4)海水盐度对海洋养殖影响较小。( × )
(5)一般来说,温度越高,海水密度越低。( √ )
2.填空题
图中三条曲线代表海水的温度、盐度、密度,在图中恰当位置填写相应名称。
探究一 海水的温度
青岛是中国最美丽的滨海城市之一,拥有“中国品牌之都”“世界啤酒之城”“帆船之都”等多个美誉,青岛的海滨浴场更是闻名遐迩。而现居青岛的小明一家打算到海南三亚去过年,小明非常兴奋也非常期待,做梦都在三亚的海边戏水。
[思考]
(1)(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小明一家为什么春节期间不在青岛,而要到三亚
答案:春节期间正值我国冬季,青岛位于温带地区,冬季海水的温度偏低,不适合下海。三亚虽然也是冬季,但由于三亚纬度低,地处热带地区,春节期间海水的温度依然较高,是冬季旅游的好去处。
(2)(综合思维)这种现象说明了怎样的问题
答案:季节和纬度因素影响了海水的温度。
1.海水温度的影响因素
(1)海洋热量收支状况。
(2)影响因素:纬度因素、深度、海陆分布、大气运动、海水运动等。
2.海水温度分布规律
时空变化 变化规律 原因
随时间变化 夏季水温高,冬季水温低 夏季海水热量收入大于支出,冬季海水热量收入小于支出
沿南北 方向 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太阳辐射能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沿东西 方向 暖流经过的海区温度偏高,寒流经过的海区温度偏低 同一纬度,暖流水温高于寒流
沿垂直 方向 海水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变化,但1 000米以下的深层海水温度变化幅度较小 太阳辐射能是海水热量的主要来源,而太阳辐射首先到达海水表面,越向深处海水得到的太阳辐射能越少
3.海水温度的影响
海洋 生物 的分 布  ①海洋表层生物聚集,深度越深,海洋生物的数量和种类越少; ②不同纬度的海洋表层生活着不同类型的海洋生物; ③海水温度的季节变化,导致有些海洋生物发生季节性游动; ④海水养殖受海水温度影响
续表
海洋 运输 纬度较高的海域,海水有结冰期,通航时间较短,影响海洋航行
大气 温度 同纬度 地区 海水温度的变化幅度比陆地小,海洋上空的气温比陆地上空的气温变化慢
全球 尺度 海水对大气温度起着调节作用
区域 尺度 沿海地区气温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均比内陆地区小
图解海水温度的影响因素
  读海洋水温曲线图,回答(1)~(2)题。
(1)影响曲线②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海水热容量
C.大气环流 D.太阳辐射
(2)若图中①曲线表示的是某地的海水温度垂直变化,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地处于高纬度海区
B.随着深度增加,水温递减
C.在水深1 000米以下,水温保持稳定,变化不大
D.大陆架海区,水温变化最小
思路点拨:第(1)题,曲线②→随纬度升高,水温逐渐降低→纬度影响水温→太阳辐射影响水温。第(2)题,曲线①→1 000米以内,水温随深度增加降低幅度大;1 000米以下,水温随深度增加变化不大;0米水深表示表层海水温度→接近30℃→热带和副热带海域;大陆架海区→水浅→水温变化大。
答案:(1)D (2)C
探究二 海水的盐度
远处是浩瀚的大海,近处是广阔的滩涂。滩涂被分割成多个四四方方的区域,四周盐蒿草茂密,乍看之下黑黝黝的,宛如一块块淤泥地,实际却是盐民取之不竭的盐仓。这里可见一望无垠的银白色盐海,渠道纵横有序,盐田银光闪闪,十分美丽。6月至9月是太阳光线最强、气温最高的时候,同样也是晒盐的黄金季节。如图所示晒盐场面虽未像黄金季节时那般热火朝天,但阳光明媚的早晨还是能看见几个盐农的身影。此时的盐场也已不像夏季时那样闷热潮湿,风景甚好,凉爽的微风中弥漫着淡淡的咸味。
[思考]
(1)(地理实践力)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食用的海盐大多都是盐场晒制出来的,这说明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是什么
答案:海盐是依靠太阳的照射,促使海水蒸发,盐分结晶而得到的,说明蒸发量的大小是影响海水盐度的重要因素。
(2)(区域认知、综合思维)我国盐场多分布在北方地区,而南方地区相对较少,从气候角度看,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降水的多少也是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我国北方地区降水比南方地区少,有利于晒盐。
1.海水的盐度
影响因素 降水、蒸发、洋流、陆地入海径流、海域轮廓等
分布规律 随纬度呈现双峰分布格局: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域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地区和低纬度地区递减
续表
海 域 差 异 赤道海域 气温高,蒸发强,但降水丰沛,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不高
副热带 降水稀少,蒸发旺盛,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盐度最高
中高纬 气温较低,蒸发较弱,盐度较低
南、北半球 纬度40°~60°附近海域,北半球盐度较低,主要是因为该纬度带北半球陆地广阔,有较多的河川径流入海,对海水起稀释作用
2.影响海水盐度分布的因素
3.世界特殊海区盐度的特征及原因
(1)世界盐度最高的海域和最低的海域。
因素 盐度最高的海域 盐度最低的海域
红海 波罗的海
位置
气候 位于副热带海区,降水少而蒸发旺盛,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位于副极地海区,降水较多而蒸发量小,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淡水 汇入 两岸为干燥的沙漠地区,几乎没有陆地淡水注入 四周陆地河流众多,有大量淡水注入
海区 形状 海域较封闭,仅有狭窄水道与外海相通,与低盐度的海水交换少 海域封闭,仅有狭窄水道与外海相通,高盐度的海水流入少
(2)南纬60°附近海域盐度比北纬60°附近海域盐度高,是因为南纬60°附近为大面积的海洋,而北纬60°附近海域周围陆地广阔,陆上河流水大量汇入海洋,起到稀释的作用。
  下图示意大洋表层海水盐度和水量平衡(降水量减去蒸发量的差值)随纬度的变化。据此回答(1)~(2)题。
(1)图中南半球大洋表层海水盐度与水量平衡的关系是(  )
                 
A.负相关
B.先负相关后正相关
C.正相关
D.先正相关后负相关
(2)影响图中A纬度盐度低于南半球同纬度地区的主要因素是(  )
A.降水量 B.蒸发量
C.河川径流 D.洋流性质
思路点拨:第(1)题,据图分析,在南半球,海水表层盐度升高时,水量平衡下降,海水表层盐度下降时,水量平衡上升,两者呈负相关关系,A项正确。第(2)题,A位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陆地面积较大,河川径流量较大,河川径流流入海洋,降低了该纬度海区的海水盐度,而同纬度的南半球缺少陆地分布,河川径流很少,C项正确;降水量、蒸发量以及洋流性质等均不是主要影响因素。
答案:(1)A (2)C
探究三 海水的密度
轮船上的“吃水线”又被称为“生命线”。为了安全航行,远洋轮船船体上都有几条水平横线分别表示该船在不同水域和不同季节所允许的满载时的“吃水深度”(如图所示)。其中FW表示淡水线,S表示夏季海洋线,W表示冬季海洋线。
[思考]
(1)(综合思维)“吃水深度”是海水哪种理化性质的体现
答案:海水密度。
(2)(综合思维)冬季海洋线在夏季海洋线下方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冬季海水温度较低,海水密度大,吃水深度浅;夏季海水温度较高,海水密度小,吃水深度深。
1.影响海水密度的因素及表现
影响海水密度的因素主要有温度、盐度和深度(压力)。其中,表层海水密度与温度的关系最为密切。一般来说,海水密度与海水温度、盐度和深度(压力)的关系遵循以下规律。
影响因素 与海水密 度的关系 表现
海水温度 负相关 海水温度越高,密度越小
海水盐度 正相关 海水盐度越高,密度越大
深度 (压力) 正相关 海水密度随深度(压力)的增加而增大
2.海水密度的分布及变化特点
(1)水平分布:大洋表层海水密度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
(2)垂直分布:海水密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大。
(3)时间分布:表层海水密度冬季最大、夏季最小,春季为降密期,而秋季为增密期。
  读世界表层海水密度分布图,回答(1)~(2)题。
(1)影响图中密度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海水温度 B.海水盐度
C.海水深度 D.海水运动
(2)关于大洋表层海水密度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赤道处最低
B.在两极地区高
C.纬度低,密度低
D.纬度高,密度高
思路点拨:第(1)题,据图可知,世界表层海水密度大致由赤道向两极增大,这是由于随着纬度的增加,太阳辐射减弱,温度降低,海水吸收的热量减少,因此密度不断增大,A正确。第(2)题,由图可知,表层海水密度最低处位于赤道偏北,A错误,符合题意;两极地区密度最大,B不符合题意;整体上随着纬度的增加,表层海水的密度增大,C、D不符合题意。
答案:(1)A (2)A
黑海——世界上唯一的双层海
黑海(Black Sea)是欧洲和亚洲之间的一个内陆海,其处在内陆之中,面积42万平方千米。黑海通过土耳其海峡与地中海相连接。包括多瑙河在内,黑海周边有很多淡水汇入,汇入量远远超过其水面的蒸发量,直接导致黑海表层海水含盐度降低。黑海海面以下100~150米属于浅水层,含盐度较低,黑海中的生物绝大多数都生活在这一区域,再往深的水域几乎没有生物。上下两层海水含盐度不同,上层海水含盐度较低,使得黑海浅水处和深水处水流得不到交换,黑海也因此成为地球上唯一的双层海。
黑海上层不断有淡水汇入,含盐度不断降低的同时导致黑海上层水面高于地中海,黑海上层盐度较小的水就从黑海流入地中海,而下层海域,海水则由盐度较大的地中海流入黑海。因为两者交换水流的海峡较浅,导致地中海下层流入黑海的水量要少于上层黑海注入地中海的水量,这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着黑海的水量平衡。而黑海上下两层水域想要完成一次交流,至少需要上千年的时间。
                 
   下图为世界海洋的四个不同海域。读图,回答(1)~(3)题。
(1)对以上四个海域的盐度高低基本上没有影响的因素是(  )
                 
A.蒸发量 B.降水量
C.陆地径流 D.洋流
(2)同一季节,造成①②海域水温差异的基本因素是(  )
A.纬度 B.海陆位置
C.径流 D.降水
(3)关于图中四个海域的盐度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海域盐度较③海域低
B.②海域盐度较④海域高
C.②海域盐度南低北高
D.③海域盐度南北相同
解题思路:第(1)题,根据四个海域的纬度和轮廓可判断,①为红海,②为黑海,③为波斯湾,④为波罗的海。四个海域都比较封闭,面积窄小,基本不受洋流影响。第(2)题,①②两海域纬度有明显差异,纬度差异是导致①②海域水温差异的基本因素。第(3)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世界大洋表层海水盐度自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向两侧递减,故①海域盐度较③海域高,②海域盐度较④海域高,②海域盐度南高北低,③海域南部通过霍尔木兹海峡与阿拉伯海相连,故其盐度南北不同。
答案:(1)D (2)A (3)B 
一、选择题
  读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的变化示意图,回答1~3题。
1.图中表示海洋表层温度、盐度、密度的曲线依次是(  )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③②① D.②①③
2.关于图中所示海区盐度及成因的组合,正确的是(  )
A.甲海区—盐度较高—气温较高,蒸发较强
B.乙海区—盐度最高—降水较少,蒸发旺盛
C.丙海区—盐度较低—降水丰富,蒸发量小
D.丁海区—盐度最低—降水最多,蒸发量大
3.影响图中表层海水密度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海水温度 B.海水盐度
C.海水深度 D.海水运动
解析:1.C 2.B 3.A 第1题,图中①曲线,随纬度增高而增大,表示海水密度,②从副热带海区向南北两侧递减,表示海水盐度,③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表示海水温度,C正确。第2题,据图可知,甲海区位于南极附近,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盐度较低,A错误;乙海区位于副热带海区,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晴天多,降水较少,蒸发旺盛,盐度最高,B正确;丙海区位于赤道附近,温度高,蒸发量大,但降水丰富,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较低,C错误;丁海区位于高纬度地区,温度低,蒸发弱,受地表径流影响大,盐度低,D错误。第3题,影响海水密度的因素主要有温度、盐度和深度(压力),其中温度与之关系最为密切,一般来说,海水的温度越高,密度越低,A正确。
  读海水温度和盐度与海水密度关系图,回答4~5题。
4.海水密度(  )
A.与海水温度呈正相关,与盐度呈负相关
B.与海水温度呈正相关,与盐度呈正相关
C.与海水温度呈负相关,与盐度呈正相关
D.与海水温度呈负相关,与盐度呈负相关
5.推断下列四海区表层海水密度最小的是(  )
A.南极海域 B.红海
C.赤道海区 D.副热带海区
解析:4.C 5.C 第4题,读图可知,海水密度越大,海水温度越低,海水密度与温度呈负相关;图中海水盐度越高,海水密度越大,海水密度与盐度呈正相关。第5题,因海水密度与温度呈负相关,气温高的海域密度小,赤道地区海水温度最高,海水密度最小。
二、非选择题
6.下图中水量平衡曲线(图中虚线)是根据降水量减去蒸发量的差值绘制而成的。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海洋水量平衡曲线与海洋表面平均盐度曲线之间的相关关系是      。简述这种相关关系产生的原因。
(2)试从气压带、温度、降水量、蒸发量等方面综合分析B海域盐度高的原因。
(3)分析C海域盐度比南半球同纬度低的原因。
解析:第(1)题,由图可看出,在水量平衡数值低的地区,海水的盐度高,在水量平衡数值高的地区,海水的盐度低,因此二者呈负相关。第(2)题,由图可看出,B海域的盐度较高,主要是B海域纬度较低,气温较高,蒸发量大;B海域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第(3)题,由图看出,C海域位于北半球,北半球陆地面积广,陆地上有大量淡水注入,对海水起到稀释作用。
答案:(1)负相关 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盐度高;反之盐度低。
(2)B海域纬度较低,气温较高,蒸发量大;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地区降水少。
(3)C纬度地区陆地面积广大,陆上有大量淡水注入海洋,南半球同纬度地区则以海洋为主。
三、选做题
7.海洋研究者常采用海表温度、海平面2m气温、海平面10m经向风(南北向风)和海平面2m气温积温等参数来诊断海洋气象因子与海冰面积的关系。下图示意2018年某时段我国某海域气象因子与海冰面积变化曲线。据此回答(1)~(2)题。
(1)表示该海域海冰面积变化曲线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2月9日—10日海冰面积异常减少,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前一日(  )
A.海表温度上升
B.海平面2m气温积温上升
C.海平面2m气温上升
D.风向由偏南风变为偏北风
解析:(1)A (2)C 第(1)题,首先明确这是我国某海域,时间是1月初至3月初,图中海平面 10m 经向风已标出,且可以看出大多时间风速在负值区,应该是北风,寒冷干燥;正值应为南风,比较温暖。这段时间内,海冰面积应该是先扩大后减小,①曲线变化符合,A正确。②曲线一直在0℃附近,应该是海表温度,海水降温慢,升温也慢。③曲线温度一直在0℃附近波动,且大多数时间为负值,应该是海平面2m气温。④曲线数值逐渐下降,应该是海平面2m气温积温,是因为这一段时间海平面2m气温基本上为负值累积所致。故选A。第(2)题,2月9日—10日海冰面积异常减少,从图中可以看出:②海表温度在逐渐下降,A错;④海平面2m气温积温也在下降,B错;③海平面2m气温上升,C正确。此时风向由偏北风变为偏南风,温暖,D错。
测控导航
知识点 题号
海水的温度 2、7、8、12、13、15、16、18
海水的盐度 1、3、6、9、10、11、12、 13、15、16、17、18、19
海水的密度 4、5、12、13、14
  读海洋表面平均盐度、温度、蒸发量和降水量按纬度分布的曲线图,回答1~3题。
1.上图中①~④四条曲线的含义对应正确的是(  )
A.①—盐度 B.②—温度
C.③—降水量 D.④—蒸发量
2.海水温度主要取决于海洋热量的收支情况。下列关于收和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收—地面辐射 B.收—太阳辐射
C.支—海水运动 D.支—人类活动
3.造成赤道海域与副热带海域大洋表层海水盐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海水温度 B.海水蒸发量
C.海域封闭状况 D.降水量
解析:1.A 2.B 3.D 第1题,世界大洋各海域的表面盐度从南、北半球副热带海区向两侧的高、低纬度海区递减,①为盐度。④曲线在赤道与副极地出现极大值,说明是降水量的纬度分布曲线。温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③为温度,②为蒸发量,A正确。第2题,海洋的主要热量来自太阳辐射。海洋热量支出的主要渠道是海水蒸发消耗热量,B正确。第3题,海水温度高,盐度高,赤道温度更高,盐度却比副热带海区低,因此海水温度不是导致两海域盐度差异的原因;从图中可以看出,赤道海域与副热带海域海水蒸发量相差不大;大洋海域都不封闭;赤道降水量较大,盐度较低,D正确。
  2014年的“掉深”事故中,中国海军372号艇的官兵,凭借过硬的技术和坚韧的毅力,在3分钟内执行500多个动作,成功处置事故,创造了潜艇史上成功摆脱“掉深”先例。“掉深”即“海中断崖”,是由于海水性质发生跃变,海水浮力由上至下急剧减小,使潜艇犹如人“从山顶跳下悬崖”一样,引发潜艇的破损并导致沉没。据此回答4~5题。
4.下列关于造成“掉深”现象的海水性质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海水盐度由上至下急剧增加
B.海水密度由上至下急剧减小
C.海水温度由上至下急剧降低
D.海水密度由上至下急剧增大
5.下列关于海水的密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洋表层海水密度随纬度的增高而降低
B.在垂直方向上,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加深而迅速增大
C.海水密度在垂直方向上的突然变化会影响鱼类的生存和繁殖
D.海水密度不会影响海水运动
解析:4.B 5.C 第4题,由材料可知,“掉深”即“海中断崖”,是由于海水性质发生跃变,海水浮力由上至下急剧减小,海水密度会影响浮力,海水上层密度大,下层密度小,海水浮力由上至下急剧减小,B正确。盐度和温度对浮力影响较小。第5题,大洋表层海水密度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在垂直方向上,一定深度范围内,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加深而迅速增加,在海洋深层,海水密度几乎不随深度而变化;海水密度在垂直方向上的突然变化犹如海水中隔了一层屏障,使上、下层海水之间的循环、对流受阻,会影响鱼类的生存和繁殖,C正确;海水密度不同会产生密度流,影响海水运动。
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的全球表层海水盐度变化曲线与    变化曲线比较接近,海水盐度最高值出现在南北      附近的海域。
(2)图中显示,大部分纬度地带的海水盐度随水温上升而升高,而赤道附近海域水温最高,海水盐度曲线却呈波谷状,其原因是   。
(3)南纬60°附近的海水盐度约为      ‰,它与北纬60°附近的海域相比,海水盐度大的是      附近海域。这两个海域的海水盐度不同的原因是   。
(4)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     、      是影响海水盐度的重要因素。
解析:第(1)题,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结合三条曲线的相关性特点很容易得出结论。第(2)题,海水盐度的高低取决于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赤道附近海域受赤道低气压带的影响,常年盛行上升气流,终年高温多雨,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故盐度相对南北两侧副热带海区较低。第(3)题,观察图示坐标可知,南纬60°附近海水盐度约为34‰,与北纬60°附近(盐度约为32.5‰)相比相对较大,这是因为北纬60°附近海区被大陆包围,有大量陆地淡水注入(稀释),而南纬60°附近基本上全是海洋。第(4)题,图示明显反映了蒸发量、降水量以及入海径流量对海水盐度的影响。
答案:(1)蒸发量 回归线
(2)地处赤道低气压带,降水丰富
(3)34 南纬60° 北纬60°海区有大量陆地淡水注入,南纬60°基本上全是海洋
(4)蒸发量 降水量 入海径流量
  据地理工作者考察,在黄海中部海面以下20~30米处,存在一个明显的温跃层(垂直方向出现突变的水层),抑制了海水的上下对流,在海底洼地的下层海水表现为相对低温。读图,回答7~8题。
7.黄海温跃层表现最明显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8.影响黄海海域表层水温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洋流
C.盐度 D.海陆位置
解析:7.B 8.A 第7题,由图可以看出,上、下层海水温度差异最大是在夏季,下层海水表现为相对低温,结合材料中温跃层的概念可知,此季节存在一个明显的温跃层,相比于夏季而言,其他季节温跃层表现并不明显,B正确。第8题,读图可知,自冬季到夏季,黄海海域表层海水水温升高,而该时间段太阳直射点总体北移,黄海海域太阳辐射增强,表层海水接受太阳辐射量增多,水温升高;自夏季到冬季,黄海海域表层海水水温降低,而该时间段太阳直射点总体南移,黄海海域太阳辐射减弱,表层海水接受太阳辐射量减少,水温降低;同时,图中信息显示,黄海海域海水水温总体底层变化幅度较小,其原因在于随着深度的增加,太阳辐射大大减弱,底层接受的太阳辐射的季节差异相对于表层较小,水温季节变化幅度相对较小。综上分析可知,太阳辐射是影响黄海海域表层水温的主要因素,而洋流、盐度、海陆位置等均不是影响黄海海域表层水温的主要因素,A正确。
  读某海域等盐度线图,回答9~11题。
9.图示整个海域盐度普遍较高,最主要的原因是(  )
A.河流径流量小,海水渗透量大
B.区域降水量小,蒸发量大
C.海水通过运河流失多,河流径流量小
D.海水淡化量大
10.该海域内盐度分布规律表明(  )
A.印度洋是这里海水交换的主要水源
B.北回归线处降水季节变化大
C.两岸国家都是无流国
D.沿岸地区人口稠密
11.同一艘船,如果船的整体重量不变,则其在下列大致相同的纬度海区航行,轮船的吃水线最浅的是(  )
A.墨西哥湾 B.台湾东部海区
C.阿拉伯海 D.红海
解析:9.B 10.A 11.D 第9题,从海陆轮廓、陆地河流形状、纬度等因素可判断该海域为红海,红海成为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域,主要是因为位于副热带地区,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另外,红海周围陆地上几乎无淡水注入、海域较封闭。因此,红海盐度较高最主要的原因是区域降水量小,蒸发量大,B正确。第10题,据图分析,红海的盐度北部高于南部,主要原因是南部可以通过曼德海峡与印度洋相通,有一些水体交换,使盐度较低,A正确。第11题,红海是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区,故在红海航行时轮船吃水线最浅,D正确。
  海水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的海水质量,其大小取决于盐度、温度和压力。读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变化图,回答12~14题。
12.图中三条曲线代表的含义分别是(  )
A.①海水温度、②海水盐度、③海水密度
B.①海水密度、②海水盐度、③海水温度
C.①海水温度、②海水密度、③海水盐度
D.①海水盐度、②海水密度、③海水温度
13.由图可知,赤道附近的表层海水(  )
A.温度低、盐度较低、密度小
B.温度高、盐度较低、密度大
C.温度高、盐度较低、密度小
D.温度低、盐度较高、密度大
14.下列关于海水密度分布及其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表层海水密度的分布规律是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B.海水密度的垂直分布规律是从表层向深层逐渐增加
C.海水最大密度出现在低纬度地区的海面
D.海水密度与洋流运动无关
解析:12.A 13.C 14.B 第12题,①的数值随纬度的升高而降低,因此是海水温度;②的数值由副热带海区向两侧递减,因此是海水盐度;③的数值随纬度的升高而升高,因此是海水密度,A正确。第13题,由上题分析可知,①②③分别是温度、盐度和密度线。进而可知,赤道地区温度高、盐度较低、密度小,C正确。第14题,海水密度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增,说明密度与温度呈负相关,A错误;海水由表层到深层温度降低、密度增大,B正确;由图可知,海水最大密度出现在高纬度地区的海面,C错误;由赤道到副热带的盐度与密度线关系还可看出,密度与盐度呈正相关,与洋流运动也有关系,D错误。
  地球上约97%的水储存在海洋中,海水的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有着重要影响。下图为全球年降水量及海洋表面平均温度、蒸发量与盐度随纬度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15~17题。
15.60°N海区比60°S海区水温高、盐度低,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位置、气候 B.大气状况、洋流
C.降水、海陆分布 D.洋流、入海径流
16.关于海水性质叙述正确的是(  )
A.海水温度由赤道附近海域向两极海域升高
B.海水盐度的最高值出现在回归线附近海域
C.海水盐度变化与降水量变化特点比较接近
D.海水盐度、温度与蒸发量受海水密度影响
17.关于海水性质对人类活动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海水盐度会影响海上航行
B.海水密度影响污染物扩散
C.可从海水中提取碱等资源
D.渔业生产与海水温度无关
解析:15.D 16.B 17.C 第15题,根据图示信息以及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60°N与60°S纬度位置、降水多少、大气状况等差异不大,排除A、B、C;60°N陆地面积广阔,有大量地表径流注入,稀释了海区的盐度,且有暖流流经,海区水温相对较高;60°S缺少陆地,无地表径流注入,且有寒流流经,水温相对较低。因此导致两纬度海区水温和盐度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洋流和入海径流,D正确。第16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海水温度由赤道附近海域向两极海域减小,A错误。回归线附近降水少、蒸发旺盛,故海水盐度的最高值出现在回归线附近海域,B正确。海水盐度的变化与蒸发量的变化比较接近,C错误。海水密度受海水盐度、温度等因素的影响,D错误。第17题,海水的盐度会对轮船的吃水深度有一定影响,但对海上航行的影响小(注意关键词“海上”航行),A错误。海水密度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较小,海水的运动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较大(如风海流),B错误。人们可以从海水中提取碱等资源,C正确。海水温度与渔业生产关系密切,D
错误。
1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如图为某年2月赤道附近太平洋海域海水月平均温度(单位:℃)随经度和深度分布图。
(1)描述图示海域水温的分布特点。
(2)甲、乙两处海域表层盐度较高的是    处。说明原因。
(3)考虑到海水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相比于乙海域上空,描述甲海域附近的大气应该具有的特征。
解析:第(1)题,描述水温的分布特点应从水温大致范围、温度变化趋势进行描述。从水温大致范围看,图示海域海水温度大部分处于10~30℃;水温整体随海水深度增加而降低。从温度变化趋势看,表层(50~200米处)海水水温整体西高东低,且随深度增加,海水温度变化大;深层(250米以下)海水温度变化小。第(2)题,外海和大洋海水盐度主要受降水和蒸发的影响。由图可知,甲海域海水温度整体高于乙海域,则相对而言,甲海域蒸发量高于乙海域(或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因而甲海域盐度更高。第(3)题,海水对大气温度具有调节作用,甲海域海水温度高,向大气输送更多热量和水汽,使甲海域空气温度高,湿度大,上升运动明显。
答案:(1)温度值:大部分区域水温10~30℃。温度变化:水温随深度增加而降低。温度差异:表层水温西高东低;表层(50~200米处)海水温度变化大,深层(250米以下)海水温度变化小。
(2)甲 甲处水温比乙处高,蒸发量更大(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3)空气温度更高,湿度更大,上升作用明显。
1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盐场的形成需要有利的地形和天气条件,布袋盐场是我国著名的盐场。下面左图为台湾海峡及其附近海区冬季海水表层盐度分布图,右图为台湾海峡及其附近海区夏季海水表层盐度分布图。
(1)说明台湾海峡冬、夏季表层盐度分布特征的异同点,并分析造成冬、夏季盐度差异的原因。
(2)与同纬度的太平洋相比,指出台湾海峡海水盐度的特点,并分析
原因。
(3)分析台湾布袋盐场形成的有利条件。
解析:第(1)题,冬、夏盐度分布特征应从整体数值大小、数值空间变化趋势和梯度等方面观察描述。冬、夏盐度差异的原因应从蒸发量大小、温度变化梯度等方面进行分析。第(2)题,图中显示,台湾岛以西的台湾海峡冬季和夏季盐度均较低,而台湾岛以东的太平洋盐度较高。原因主要从河水注入量进行分析。台湾岛西侧的台湾海峡,两岸有较多的河水注入,稀释海水,导致盐度较低。第(3)题,台湾布袋盐场形成的有利条件主要从天气、海水盐度、地形等方面作答。台湾布袋盐场位于台湾岛西侧,为东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相对较少,晴天较多,光照充足,利于晒盐;图中显示,布袋盐场附近的海水盐度较高,晒盐成本下降;布袋盐场地形平坦开阔,利于开辟盐田,利于晒盐。
答案:(1)相同点: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不同点:冬季盐度较低,南北盐度差异更大。夏季盐度较高,等盐度线稀疏,南北盐度差异较小。原因:冬季气温低,海水蒸发量小,盐度低;夏季气温高,海水蒸发量大,盐度高。冬季受冷空气和寒流影响大,沿岸海水降温幅度大,降低了沿岸的盐度;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南北温差小。
(2)台湾海峡海水盐度低。有大量河水注入,降低了盐度。
(3)降水较少,晴天较多;海水盐度较高;地形平坦开阔,利于晒盐。第三节 海水的运动
课标要求 素养目标
  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区域认知:认识不同海域海水运动特点的差异。 2.综合思维:掌握海浪、潮汐、洋流的概念、分布和影响,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与洋流有关的地理现象。 3.人地协调观:根据海水运动规律,开展海岸工程建设、渔业、航运等活动,预防并降低海啸、风暴潮造成的危害。 4.地理实践力:通过探究活动,分析环渤海地区海水淡化能否解决淡水短缺问题。
一、海浪
结合教材第57~58页相关知识,完成以下内容。
1.波浪(海浪)要素(如图):波高、波长、波峰、波谷。
2.海浪的类型
类型 成因
常见海浪 (风浪) 是由风力形成的,风速越大,浪高越高,能量越大
海啸 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滑坡、坍塌引起海水波动,形成的巨浪
风暴潮 在强风等作用下,近岸地区海面水位的急剧升降
3.海浪影响
(1)海滨和海上活动:密切关注海浪预报,选择适宜活动的海浪条件。
(2)海啸和风暴潮:能量巨大,往往给沿岸地区带来灾难性后果。
(3)海浪是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人们通过工程和生物措施来减缓海浪对海岸的侵蚀。
[思考1] “无风不起浪”与“无风三尺浪”两种说法,哪种说法正确
答案:两种说法都正确。“无风不起浪”是说海浪的成因;“无风三尺浪”是说海浪的持久。具体原因如下:风吹过海面,会把能量传给大海,使海面起浪,风越大,起的浪越高——这就是“无风不起浪”;具有能量的海浪,在运动的过程中能量损失很少——刮过一次大风,海水获得的能量会持续好几天,所以,即使风停了,海浪依然存在——这就是“无风三尺浪”。
二、潮汐
结合教材第59~60页相关知识,完成以下内容。
1.概念:潮汐是海水的一种周期性涨落现象,古人将白天的海水涨落称为潮,夜晚的海水涨落称为汐。
2.成因:与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有关。
3.周期和规律:一天中,通常有两次海水涨落;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前后,潮汐现象最明显。
4.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利用潮汐规律,进行潮间带采集和养殖、沿海港口建设和航运、潮汐发电等。
[思考2]我国沿海某地利用潮汐发电,一天之内能发电几次
答案:涨潮和落潮均能发电,因此利用潮汐发电一天之内能发电四次。
三、洋流
结合教材第61~62页相关知识,完成以下内容。
1.概念: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
2.分类
(1)依据:海水温度。
(2)类型。
类型 特征
暖流 从水温高的海域流向水温低的海域的洋流
寒流 从水温低的海域流向水温高的海域的洋流
3.影响
(1)影响海洋生物:寒暖流交汇的海域,往往形成大的渔场。
(2)影响海洋航行:顺洋流航行,可节约燃料,加快航速;但洋流从极地地区挟带的冰山会威胁海上航行。
(3)影响海洋环境:加快了净化速度,但扩大了污染范围。
[思考3] 暖流的水温是否一定高于寒流
答案:不一定。寒流和暖流都是相对流经海区水温而言的。同一纬度的海区,暖流水温高,寒流水温低;但在不同纬度的海区,暖流的水温不一定比寒流高,低纬的寒流水温可能比高纬的暖流水温高。
1.判断题
(1)无风三尺浪,说明波浪与风无关。( × )
(2)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是洋流。( × )
(3)海啸和风暴潮能量巨大,往往造成灾难性后果。( √ )
(4)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最佳时间是农历的初一和十五前后。( √ )
(5)暖流温度一定比寒流温度高。( × )
(6)纽芬兰渔场是寒暖流交汇形成的渔场。( √ )
2.连线题
将海水运动形式与其成因连线。
3.选择题
(1)在海水运动的表现形式中,对人类的破坏性最大的是( B )
                 
A.风浪 B.海啸
C.潮汐 D.洋流
(2)大部分暖流流动的方向是( D )
A.由南向北 B.由北向南
C.由高纬向低纬 D.由低纬向高纬
探究一 波浪
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滑坡、坍塌产生的破坏性海浪,海啸的波速高达每小时700~800千米。海啸的破坏力巨大,2018年9月29日,印度尼西亚发生的强震及其引发的海啸给当地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思考]
(1)(综合思维)海啸的形成原因有哪些
答案: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滑坡、坍塌产生的。
(2)(人地协调观)海啸产生的影响有哪些
答案:摧毁城市、村庄和道路;破坏港口设施;震塌建筑物,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的危害。
海浪
定义 海里的波浪
类型 海浪 海啸 风暴潮
成因 风力作用形成 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滑坡、坍塌 强风、海水涨潮
危害或 影响 海滨和海上活动需要密切关注海浪预报 给沿海地区造成灾难性后果
预防 措施 通过工程措施(如修建海堤)和生物措施(如种植海岸防护林)减缓海浪对海岸的侵蚀
   波浪就是海水质点在它的平衡位置附近产生一种周期性震动运动和能量传播的现象。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波浪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波浪是海水最常见的运动形式,主要是由月球引潮力产生的
B.平常在海边见到的波浪是涌浪
C.海啸只能由地震、火山爆发引起
D.波浪是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2)有关波浪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海啸是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
B.人类可以通过工程措施来减缓海浪对海岸的侵蚀
C.风暴潮只出现在热带地区
D.波浪主要是由地、日、月三者的相互吸引产生的
思路点拨:第(1)题,波浪主要是由风力作用产生的;平常在海边见到的波浪是风浪或涌浪传至浅水区,受到海底摩擦作用,海浪能量很快衰减而形成的近岸浪或拍岸浪;海啸可以由地震、火山爆发引起,也可以由水下滑坡、坍塌引起。第(2)题,波浪是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人类可以通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来减缓海浪对海岸的侵蚀;风暴潮既可以出现在热带地区,也可以出现在温带地区;由地、日、月三者的相互吸引产生的是潮汐,不是波浪,波浪主要是由风力引起的。
答案:(1)D (2)B
探究二 潮汐
2020年的浙江海宁钱塘江观潮节,恰逢国庆中秋长假。10月4日(农历八月十八)当天,海宁盐官水文站记录潮高达1.7米,老盐仓迎来近3年最大潮涌,冲天潮高达近15米。4日中午时分,潮水如约抵达,正面冲击百年鱼鳞石塘,波涛汹涌澎湃。紧接着,潮水奔涌至盐官观潮胜地公园形成“一线潮”,再一路奔腾向西到达盐仓。咆哮而来的潮水直冲大坝,形成巨型水帘,又有一股强大的“回头潮”冲击北岸,潮水从一条弧线变成了十几个破碎的浪头,江面上升起一层白雾,犹如仙境。最后,潮水冲到了北侧的清代老海塘,完成冲天一击。
[思考]
(1)(综合思维)影响钱塘江大潮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太阳和月球的引力(大潮时间)、地形(喇叭口)、盛行风(东南季风)。
(2)(区域认知)如何充分利用潮汐现象为人类服务
答案:利用潮间带采集、养殖;利用潮汐发电;发展旅游等。
1.潮汐的运动变化规律及成因
活动周期 活动规律 规律成因
一天 两次潮汐 在地球上,当某地处于正对或背对月球时,此处的海水被月球引潮力“拉”起来,周围的海水也向着此处聚集堆积,就形成涨潮。地球自转过程使得大部分海域一天出现两次涨潮
一个月 两次大潮 (朔望时 大潮) 当太阳、月球与地球三者的位置大致在同一条直线上时,太阳和月球的引潮力叠加在一起,故高潮更高,低潮更低,这便是朔望大潮
两次小 潮(上弦、 下弦时 小潮) 当太阳、地球连线与月球、地球连线大致垂直时,太阳的引潮力会削弱月球的引潮力,便产生上弦、下弦时的小潮
潮差
  潮差又称潮幅,是指在一个潮汐周期内,相邻高潮位与低潮位间的差值,潮差大小受引潮力、地形和其他条件的影响,随时间及地点而不同。中国沿海潮差分布的趋势是东海沿岸最大,渤海、黄海次之,南海最小。
大潮和小潮的成因
太阳、月球和地球大致处在同一直线上时,月球的引潮力和太阳的引潮力叠加在一起,形成大潮(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为大潮,如图a)。当月球、地球和太阳形成直角时,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相互抵消了一部分,海面的涨落差距就小,形成小潮(农历每月的初七、初八和二十二、二十三为小潮,如图b)。
2.潮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人们根据潮汐涨落的规律,张网捕鱼,引水晒盐,利用广阔的海洋,发展水产养殖业。
(2)潮汐可以提供动力资源,可以利用潮汐进行发电。
(3)潮汐涨落影响海洋航运事业。世界上许多浅水港口,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依赖潮汐而存在的。巨型的远洋航轮,只有利用涨潮时的较高水位,才能进出海港。
潮汐能不是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
  潮汐是海水的一种周期性涨落现象,它的成因与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有关,因此,潮汐能不属于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
  潮汐时刻表能够反映不同时刻的潮水高度,是船舶进出港口的重要依据。2020年6月20日某海洋运输船来到中国辽宁省锦州港,该船是符合进港条件的最大吨位船舶。如图表示锦州港当日的潮汐时刻表。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潮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海水上升称为潮,海水下降称为汐
B.潮汐的形成与太阳对月球的引力有关
C.潮汐是深层海水最基本的运动形式之一
D.钱塘江大潮与杭州湾“口大肚小”的形状有关
(2)此日,这艘船舶要进港卸货,最合理的进港时间是(  )
                 
A.6:00 B.11:00 C.16:00 D.21:00
思路点拨:第(1)题,潮汐是指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形成的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白天的海水涨落称为潮,夜间的海水涨落称为汐,总称“潮汐”;一般每日涨落两次,也有涨落一次的;发生在海水的表层。故A、B、C错误。钱塘江大潮跟钱塘江口的杭州湾“口大肚小”的形状有关,当大量潮水从钱塘江口涌进来时,由于江面迅速缩小,使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就只好后浪推前浪,层层相叠,从而增加了潮水的水位,D正确。第(2)题,海洋的潮汐对于乘潮进港和乘潮出港的船舶靠泊和离泊作业影响很大,必须准确把握高潮位的时间进行靠泊和离泊作业,快速接卸减少船舶吃水。一般情况,将会选择大潮时靠泊作业,增加助航的力度,结合上表判断,16:00时,高潮的水位较高,16:00后潮高升高最有利于这艘船舶进港卸货,故C正确。
答案:(1)D (2)C
探究三 洋流
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在执行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任务期间,在阿蒙森海密集冰区航行中,因受浓雾影响与冰山碰撞,船艏桅杆及部分船墙受损,无人员受伤,船上设备运行正常。
[思考]
(1)(综合思维)附近海域的洋流对浓雾的形成有怎样的影响
答案:该船附近海域为寒流,寒流有降温的作用,遇到较暖的水汽会凝结成雾。
(2)(地理实践力)推测撞击雪龙号的冰山是怎样漂移过来的。
答案:冰山是随洋流从高纬向低纬漂移过来的。
1.洋流概况
定义 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
分类 (依据: 海水 温度) 暖流 从水温高的海域流向水温低的海域,如巴西暖流、日本暖流等
寒流 从水温低的海域流向水温高的海域,如加利福尼亚寒流、加那利寒流等
世界表 层洋流 分布模 式图 (1月)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影响 举例
沿岸 气候 促进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平衡 低纬度海区水温不会持续上升;高纬度海区水温不会持续降低
暖流沿岸地区气候比较湿润,寒流沿岸地区气候比较干燥
海洋 生物 寒暖流交汇的海域,饵料丰富,形成大渔场 纽芬兰渔场、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
受离岸风影响形成的上升流将深层营养物质带到表层,形成著名渔场 秘鲁渔场
海洋 污染 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油船泄漏、陆地近海污染
续表
影响 举例
海洋 航行 影响航行速度、时间及经济效益 顺流加速、逆流减速
热带海域寒流流经地区、寒暖流交汇处易形成海雾 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交汇处,海雾较重
洋流从北极挟带冰山南下,对航运不利 拉布拉多寒流常挟带冰山
分析渔场的形成和分布规律的一般思路
(1)结合成因分析,由果及因推理成因。渔场即渔业资源丰富、鱼类汇集、渔业活动频繁的场所。据此推理鱼类汇集的成因,思维过程:鱼类汇集←饵料(浮游生物)丰富←营养盐类、有机物质丰富←特殊的海域位置。而特殊的海域位置包括温带海区、大陆架海区、寒暖流交汇海区、上升流海区、河流入海口附近。
(2)联系洋流分布推导渔场分布。如温带沿海海域是渔场分布的主要海域,这里的渔场大多是寒暖流交汇形成的。热带和副热带的渔场主要分布于离岸风盛行、上升流势力强大的海域,多位于副热带大陆的西岸海域,如南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西岸等海域。
  下图中格陵兰岛大部分终年被冰雪覆盖,甲、乙分别是北美洲和英国的港口,甲、乙之间的虚线示意航线。18世纪邮政长官富兰克林调查发现,沿北美洲和英国之间航线航行的邮船,往、返航程耗时明显不同。据此回答(1)~(2)题。
(1)图中最可能出现冰山的海域在(  )
                 
A.①附近 B.②附近
C.③附近 D.④附近
(2)沿甲、乙之间航线航行的邮船往、返时间不同主要受(  )
A.海浪的影响
B.暖流的影响
C.信风的影响
D.寒流的影响
思路点拨:第(1)题,经纬度位置和海陆轮廓→海域为大西洋;冰山→洋流从北极附近挟带搬运→图示区域③附近有自北向南流的洋流→③附近最有可能出现来自北冰洋的冰山。第(2)题,海洋航行→洋流影响。甲、乙之间的航线位于北大西洋暖流流经的、西风带影响的海域→顺流速度快,逆流速度慢→邮船往、返航程耗时明显不同。
答案:(1)C (2)B
海水等温线图
典型 图示
解读 步骤 第一步:判断南北半球。 依据:根据海水温度在南北方向上的递变规律判断。 若海水等温线数值自北向南递增,则该海域在北半球;若海水等温线的数值自北向南递减,则该海域为南半球。如图示海域位于北半球。 第二步:确定洋流的位置。 海水等温线弯曲处即洋流位置。 第三步:确定洋流的流向。 依据:寒暖流的概念。 暖流是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寒流是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可以得出,海水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的流向一致)。 第四步:判断洋流的性质。 看等温线弯曲处的海水温度。如果等温线弯曲处的海水温度高于两侧,则为暖流;如果等温线弯曲处的海水温度低于两侧,则为寒流。如图中A是暖流,B是寒流。
  读下面两幅太平洋中低纬海区海水等温线图,其中实线表示等温线,虚线表示洋流,回答(1)~(2)题。
(1)关于图中洋流①②的位置、流向、性质,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①是寒流,位于北半球
B.②是寒流,位于南半球
C.①②洋流均向南流动
D.①位于大洋东岸,②位于大洋西岸
(2)关于图中洋流①②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洋流①流经沿岸地区,降温减湿,气候冷干
B.洋流①与暖流交汇处,形成海雾,影响航行
C.洋流②受离岸风影响,海水上泛,形成渔场
D.洋流②与寒流交汇处,海水搅动,形成渔场
解题思路:第(1)题,洋流的流向与等温线弯曲方向相同,因此①②处洋流均自南向北流,结合等温线数值和洋流概念可判断①为北半球暖流,②为南半球寒流,A、C错误,B正确。中低纬海区大洋东岸为寒流,而①为暖流;中低纬海区大洋西岸为暖流,而②为寒流,D错误。第(2)题,由上题可知,①为暖流、②为寒流。暖流流经沿岸地区增温增湿,气候暖湿,A错误;寒暖流交汇处,形成海雾,影响航行,而①为暖流,B错误;材料显示该海域为太平洋中低纬海区,则②为秘鲁寒流,受离岸风影响,海水上泛,形成秘鲁渔场,C正确、D错误。
答案:(1)B (2)C
一、选择题
  暑假期间,小明到海边旅游,发现海滩上有大量原本生活在较深海底的贝类的贝壳,同时看到远处海水总是不停地起伏变化,近岸地区海水起伏变化更加明显。据此回答1~2题。
1.小明看到的海水起伏变化的现象属于(  )
A.波浪 B.海啸 C.潮汐 D.洋流
2.下列海水运动形式中,对人类的破坏性最大的是(  )
A.风浪 B.海啸 C.潮汐 D.洋流
解析:1.A 2.B 第1题,海水受海风的作用和气压变化等影响,促使它离开原来的平衡位置,而发生有规律的周期性的起伏运动,这就形成了海上的波浪。故选A。第2题,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产生的破坏性海浪。海啸摧毁堤岸,淹没陆地,夺走生命财产,破坏力极大。故选B。
3.有关潮汐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潮汐是一种海水涨落现象,其主要动力是太阳与月球对地球的吸引力
B.当太阳、月球、地球三者位置大致在一条直线上时,全球各海域同时出现大潮
C.一天中有两次潮涨潮落现象,一月中有两次大潮与两次小潮现象
D.当太阳、月球、地球三者连线垂直时,该地出现小潮
解析:B 潮汐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每天涨落两次,当日、地、月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朔望时涨大潮,当日、地、月成直角关系的上弦、下弦时涨小潮,每月大潮、小潮各有两次。涨潮的时候正对月球和背对月球的海域涨潮,不是全球同时涨潮。
  读图,图中虚线为洋流,回答4~5题。
4.关于A洋流的流向、性质判断正确的是(  )
A.向南,暖流 B.向南,寒流
C.向北,寒流 D.向北,暖流
5.A洋流的影响是(  )
A.增温减湿 B.降温增湿
C.形成渔场 D.增加蒸发
解析:4.A 5.D 第4题,图中显示,A洋流处的等温线向低温处弯曲,表明A洋流的温度比两侧海水温度高,因此A洋流为暖流;暖流总是从水温高处流向水温低处,A正确。第5题,A洋流为暖流,对沿岸具有增温增湿作用;该洋流不是上升流,也没有与寒流交汇,很难形成渔场;由于A洋流为暖流,水温较高,因此蒸发旺盛,D正确。
二、非选择题
6.下图中的甲为大潮和小潮图,乙为月相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海水运动形式主要有波浪、      、洋流三种。
(2)潮汐是海水在           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      称为潮。
(3)图甲中,A点出现大潮的原因是  ,
出现大潮的农历日期可能为      。A点出现小潮的原因是                  ,出现小潮时所见月相可能为图乙中的      (填字母)。
(4)我国沿海某地利用潮汐发电,一天之内能发电(  )
A.一次 B.二次 C.三次 D.四次
解析:第(1)题,海水运动比较复杂,主要的运动形式有波浪、潮汐和洋流。第(2)题,潮汐是海水的一种周期性涨落现象,古人将白天的海水涨落称为潮,夜晚的海水涨落称为汐。第(3)题,大潮和小潮的出现与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有关,大潮出现在农历初一或十五前后。第(4)题,涨潮和落潮时都能利于潮汐发电,通常一天中有两次海水涨落,故一天之内可以发电四次。
答案:(1)潮汐
(2)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 白天的海水涨落
(3)日、地、月三者成一条直线,海水所受引力大
初一或十五 日、地、月三者成直角,海水所受引力小 C或C'
(4)D
三、选做题
7.伞式洋流发电是通过“伞”带动工作索周而复始地运动,进而带动发电机运转发电。下图是某海域的伞式洋流发电站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如果该伞式洋流发电站位于北半球的中低纬度海区,该洋流H的性质和地理位置可能是(  )
①暖流 ②寒流 ③大洋东岸 ④大洋西岸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该发电站位于澳大利亚附近海域,则该洋流沿岸人口城市稠密
B.若该发电站位于南美附近海域,则该洋流附近沿岸多雾
C.若该发电站位于非洲附近海域,则该洋流沿岸分布着面积广大的森林
D.若该发电站位于欧洲附近海域,则该洋流的形成与信风有关
解析:(1)B (2)B 第(1)题,分析图中伞式洋流发电站的工作原理,工作索往北运动伞面撑开,与洋流方向一致,也就是洋流往北运动,根据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洋流的分布规律判断,该洋流应位于大洋西部,属暖流。第(2)题,因洋流往北运动,若该发电站位于澳大利亚附近海域,应位于西澳大利亚附近海域,沿岸人口城市稀少;若该发电站位于南美附近海域,则应为秘鲁寒流,因洋面冷却作用,近地面水汽凝结,沿岸多雾;若该发电站位于非洲附近海域,则该洋流为本格拉寒流,沿岸分布着热带沙漠;若该发电站位于欧洲附近海域,则该洋流为北大西洋暖流,形成与信风无关。
测控导航
知识点 题号
波浪 1、2、11、12、18
潮汐 6、7、8、9、10
洋流 3、4、5、13、14、15、16、17、19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冲浪爱好者利用了(  )
A.潮汐的能量 B.洋流的能量
C.海啸的能量 D.波浪的能量
2.海啸是波浪的一种形式,下列关于海啸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海啸大多由海底地震引起
B.海啸波在大洋中传播时能量衰减很少
C.海啸和风暴潮造成的危害均由巨浪引起
D.日本是世界上发生地震海啸最频繁的国家之一
解析:1.D 2.C 第1题,海面的浪潮涌动属于波浪,因此冲浪利用的是波浪的能量。第2题,风暴潮的危害由水位暴涨以及相伴的狂风巨浪引起;海啸的危害则由巨浪引起,C错误。
  海水温度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洋流性质(暖流和寒流)的影响。读北大西洋中高纬度洋面年平均水温图,回答3~5题。
3.关于图示区域海水水温分布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同纬度水温西高东低
B.高纬度海区东部海水不易结冰
C.西部水温温差大于东部
D.由南向北海水温度递减变化西部大,东部小
4.造成甲、乙两个海区海水温度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洋流性质 B.海陆位置
C.纬度位置 D.大气运动
5.造成甲、丙两个海区海水温度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洋流性质 B.海陆位置
C.纬度位置 D.大气运动
解析:3.A 4.A 5.C 第3题,读图可知,同纬度海水温度西低东高;高纬度海区东部海水温度较高,不易结冰;西部水温温差大于东部;由南向北海水温度递减变化西部大,东部小。A符合题意。第4题,甲海区水温低,乙海区水温高。甲海区受寒流影响,乙海区受暖流影响,故甲海区水温低于乙海区,A正确。第5题,甲海区纬度高,水温低,丙海区纬度低,水温高,导致两海区水温差异的主导因素是纬度位置,C
正确。
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宁波舟山港2020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1.72亿吨,比上年增长4.7%;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 872万标准箱,比上年增长4.3%。这一年,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连续12年保持全球第一,集装箱吞吐量继续位列全球第三。
材料二 渔鼓声声佑东海,逐浪欢腾庆丰收,扬帆起航迎未来。2019年9月19日,2019“远洋渔业梦 丰收新华章”——中国农民丰收节·舟山渔场丰收节在舟山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开幕,现场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材料三 钱塘江大潮被誉为最具观赏性的涌潮。2020年的海宁观潮节,恰逢国庆中秋长假。10月4日(农历八月十八)当天,海宁盐官水文站记录潮高达1.7米,老盐仓迎来近3年最大潮涌,冲天潮高达近15米。
(1)轮船进出港时如何利用潮汐
(2)简述“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一著名水文地理景观的形成
原因。
(3)分析舟山渔场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
解析:第(1)题,进、出港均应选择高潮位。进港时,应选择潮位上涨时;出港时,应选择潮位回落时。第(2)题,钱塘潮的形成与特殊的海湾地形、特殊的天文条件、季风影响等有关。第(3)题,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主要和饵料丰富、生存环境适宜有关。
答案:(1)进港、出港时选择高潮位;进港时,应选择潮汐上涨时;出港时,应选择潮汐回落时。
(2)农历八月十八日处于天文大潮时期,引潮力大,潮差较大;杭州湾呈三角形(喇叭形),口大内小,当潮水从外海涌来时,被不断推高;夏秋季节东南季风盛行,加强了潮势。
(3)地处寒暖流交汇处,鱼的种类多;有长江、钱塘江等河流注入,带来大量的有机物质和营养盐类,饵料丰富;大陆架宽、浅,水温适宜;周围岛屿众多,为鱼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
  某年8月11日,受“超级月亮”影响,钱塘江潮水在浙江省杭州市下沙江堤掀起巨浪,景观十分壮观。据此回答7~8题。
7.引起该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是(  )
A.季风 B.海底地震
C.海底火山喷发 D.天体引潮力
8.人类积极利用潮汐的方式有(  )
①稻田灌溉 ②候潮进港 ③潮汐发电 ④滩涂养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7.D 8.B 第7题,钱塘江大潮是因受到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形成的潮汐现象,D正确。第8题,人类积极利用潮汐的方式有候潮进港、潮汐发电、滩涂养殖等。稻田灌溉需要淡水,而潮汐水为咸水,B正确。
  潮汐现象是由地球和天体运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在海洋中,月球引力使地球的向月面水位升高。我国海岸线长、潮差大,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潮汐能,有可建潮汐电站的优越条件。下图是利用潮汐发电的原理图:水坝下方有通道,涨潮时,堵住通道,潮水涨至最高水位时打开通道,进水发电,如图甲;当海湾水位涨至最高时,堵住通道,如图乙;落潮至最低水位时,打开通道放水发电,如图丙。读图,回答9~10题。
9.海湾底部受到海水压强较大的是(  )
A.图甲 B.图乙
C.图丙 D.不能确定
10.用潮汐发电,之所以每天能发4次电,主要是因为(  )
A.白天能发两次电,夜晚能发两次电
B.不仅潮汐能发电,波浪也能发电
C.每天大约有两次涨潮两次落潮
D.海湾内与大海之间存在水面的差异
解析:9.B 10.C 第9题,影响海水压力的主要因素是海水的深度,海湾底部受到的海水压强的大小,取决于海水的深度。根据材料可知,“当海湾水位涨至最高时,堵住通道,如图乙”说明此时海湾内的海水水位最高,此时海湾底部受到的压力最大,B正确。第10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甲中大海和海湾的水位差最大,这时可以发电;图丙中大海和海湾的水位差也最大,此时也可以发电。即涨潮时发电,落潮时也可以发电。而每天有两次涨潮和两次落潮,故每天能发4次电,C正确。
  波浪能是指海洋表面波浪所具有的动能和势能,它是由风把能量传递给海洋而产生的。目前利用波浪能的主要方式是发电。据此回答11~12题。
11.我国东海某海域波浪能最丰富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2.与渤海北部海域相比,该海域波浪能开发的有利条件是(  )
A.海域深度小 B.离陆地更近
C.海域不封冻 D.消费市场近
解析:11.D 12.C 第11题,波浪能是由风把能量传递给海洋而产生的,则风力最强时,波浪能最丰富。我国是季风气候,冬季南北温差大,风力强劲。夏季南北温差小,风力弱。该海域波浪能最丰富的季节是冬季,D正确。夏季最弱,春季、秋季居中。第12题,与渤海北部海域相比,该海域波浪能开发的有利条件是位于亚热带,冬季海域不封冻,C正确。东海海域深度比渤海大;都是我国近海,离陆地远近无差异;消费市场都是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下图是世界经常发生海雾的部分海区分布图。读图,回答13~
14题。
13.图中海雾区主要位于(  )
A.中低纬度大陆西岸 B.中低纬度大陆东岸
C.中高纬度大陆西岸 D.中高纬度大陆东岸
14.图中海雾的形成受   影响(  )
A.寒暖流交汇 B.寒暖流分流
C.暖流蒸发 D.寒流降温
解析:13.A 14.D 第13题,结合图例可看出,图中海雾主要位于中低纬度大陆西岸,A正确。第14题,从图中看海雾主要位于中低纬度大陆西岸,都是寒流经过地区,海雾的形成受寒流降温的影响,D正确。
  中远集团“永盛号”货轮从大连港出发,沿下图所示航线历时27天,于2013年9月10日停靠在荷兰鹿特丹港。“永盛号”成为第一艘经过北极东北航道完成亚欧航线的中国商船,实现“冰海之梦”。据此回答15~17题。
15.当“永盛号”航行至M海域时,下图中能准确反映M海域海水表层水温分布的是(  )
16.当“永盛号”航行到摩尔曼斯克以北海域时,遇到科研人员正在研究该海域的大量海洋垃圾,垃圾的来源可能是(  )
A.北美西部 B.墨西哥湾沿岸
C.俄罗斯北部 D.欧洲西部
17.沿途四个港口中,气温年较差最小的是(  )
A.大连
B.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
C.摩尔曼斯克
D.鹿特丹
解析:15.C 16.D 17.D 第15题,M海域位于北太平洋中高纬洋流环流圈的西侧,洋流性质为寒流。洋流流向和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A、B为北半球的暖流,C、D为北半球的寒流,M处的纬度位置较高,航行时间是9月份左右,气温较低,故C正确。第16题,摩尔曼斯克以北海域出现的大量海洋垃圾来自大西洋的洋流输送。北大西洋东部临欧洲西部和非洲,西部临北美洲东部,因此海洋垃圾最可能的来源是欧洲西部,D正确。第17题,荷兰鹿特丹港与其他三个港口比较,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受海洋调节,暖流作用明显,气温年较差最小,D正确。
18.波浪能是指海洋表面波浪所具有的动能和势能。下图示意我国沿海局部海域波浪能密度的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海域波浪能北部密度小,南部密度大,试分析其原因。
(2)分析我国波浪能开发利用的条件。
解析:第(1)题,从图示波浪能密度等值线数值分析,北部密度较小,南部密度较大。其原因受海域水深的影响,从等深线数值及分布分析,北部海域数值小,分布稀疏,表明大陆架宽浅,海底摩擦作用大,波浪能密度较小;而南部海域水深,海底摩擦作用小,波浪能密度较大。第(2)题,从波浪能利用范围分析,我国海岸线长,波浪能资源较丰富,且海岸线曲折,适宜波浪能发电的地点较多。
答案:(1)北部海域大陆架宽浅,海底摩擦作用大,故波浪能密度较小;而南部海域水深,海底摩擦作用小,故波浪能密度较大。
(2)我国海岸线长,波浪能资源较丰富;海岸线曲折,适宜波浪能发电的地点较多等。
1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杭州湾至钱塘江口外宽内窄,口大肚小。农历的初一和十五前后,潮水上涨势头更猛烈,往往能形成形如立墙、势若冲天的大潮。
材料二 每年中秋节前后,钱塘江水量丰富,又逢东南风盛行,江水东流与大潮西进相遇,风助潮涌,潮借风威,于是就发生了“壮观天下无”的钱塘江大潮。这一时段,海宁、杭州一带会吸引众多游客来观看这一天下奇观。杭州市曾发生多起钱塘江潮水卷人事件。
(1)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第一潮”,试分析其形成原因。
(2)从安全的角度考虑,欣赏钱塘江大潮宜(  )
A.选择合适的位置
B.选择恰当的观察时机
C.抓住景观特点
D.以情观景
(3)你认为当地管理者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防止材料二中类似事件的发生。
解析:第(1)题,“天下第一潮”的成因可从河口形状、天文、风势、河水顶托等方面分析。第(2)题,过高的海水上涨会带来安全隐患,观察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位置。第(3)题,措施可从划定禁止进入区域、宣传注意事项、大潮来时及时提醒游客等方面回答。
答案:(1)①河口形状:杭州湾至钱塘江口外宽内窄,外深内浅,为典型的喇叭状海湾。②天文大潮:农历的初一和十五前后,太阳、月球、地球近乎在同一直线上,海水受到的引力最大。③风势:夏秋季节盛行东南风,风向与潮水方向大体一致,助长了潮势。④河水顶托:中秋节前后,钱塘江水量丰富,河流深度大,顶托作用明显。
(2)A
(3)划定禁止进入游玩的区域;设置宣传牌,向游客宣传观赏钱塘江大潮的注意事项及钱塘江大潮可能产生的危险;大潮来时及时提醒游客退至安全区域等。章末整合
模拟水循环的类型
1.实验物品:透明塑料箱、盆、碗、干沙、干土、斜坡、木块、热水。
2.实验要求
(1)分三个小组,分别模拟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
(2)海上内循环:在盆中装入适量热水,将盛有热水的盆放置于透明塑料箱中,观察塑料箱顶及盆中状况。
(3)陆地内循环:在碗中放入一定量的热水,置于盆中,模拟陆地上的河湖;在盆中其他区域填入泥土,模拟陆地环境;将盆放置于透明塑料箱中。观察塑料箱顶及盆中状况。
(4)海陆间循环:在碗中装入一定量的热水,置于透明塑料箱中,模拟海洋;在另一个碗中填入泥土,模拟泥土地,置于热水碗旁;准备一个斜坡,使之低处恰好对准热水碗碗口,模拟不易下渗的土地。观察塑料箱顶及盆中状况。
[思考]
(1)20分钟时,观察对比三个小组塑料箱顶部水量的大小,并阐述说明理由。
(2)在模拟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中,哪些环节没能模拟出来
答案:(1)模拟海上内循环的塑料箱顶部水量最大;模拟陆地内循环和海陆间循环的塑料箱顶部的水量较小。塑料箱顶部水量来自热水的蒸发,蒸发量的大小除了受温度因素的影响,还受蒸发面积大小的影响。模拟海上水循环的塑料箱内,热水水量大,水体表面积大,时间相同的情况下,蒸发的水量较多。
(2)水汽输送、下渗和地下径流没能模拟出来。
第三章检测试题
测控导航
知识点 题号
水循环 1、2、3、4、5、6、7、8、23
海水的性质 9、10、11、12、13、14、18、19、20、24、25
海水的运动 15、16、17、21、22、24、25
一、选择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野外进行登岛求生训练,在沙滩上利用水循环原理获取淡水,如图1所示。图2为当日塑料薄膜上下气温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1获取淡水过程中,未体现出的水循环环节是(  )
A.蒸发 B.降水
C.水汽输送 D.径流
2.当日,最容易获取淡水的时段是(  )
A.日出前后 B.中午前后
C.日落前后 D.午夜前后
解析:1.C 2.B 第1题,图中薄膜内部沙滩上有水体蒸发,体现了蒸发环节;蒸发的水汽遇薄膜冷却凝结成水滴,然后沿薄膜流到中间,降落到集水器中,体现了降水环节;取水管获取淡水过程,体现了水循环的径流环节;水汽输送是通过大气运动进行的,图中显然无法体现。第2题,获取淡水最大时段是膜上气温与膜下气温相差最大的时段。读图可知,薄膜上下温差最大时段是中午前后,此时膜下气温高,蒸发旺盛,水汽上升遇到较冷的薄膜,产生大量水汽凝结,故中午前后是最容易获取淡水的时段。
  某校地理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一个对比实验:①在两个底部装有纱窗的塑料槽A和B上,分别放置面积相同、厚度相当的带土草坪和小石块;②分别在草坪和小石块上模拟雨点下落,轻轻地洒上500 ml的水。据此回答3~5题。
3.五分钟后比较收集到的两个塑料盆中的水量(  )
A.透过草坪的多 B.透过小石块的多
C.两者一样多 D.没法比较
4.这实验模拟的是(  )
A.水土流失
B.植被的生态作用
C.温室效应
D.水循环的下渗环节
5.2019年8月1日—2日,河南郑州市区出现大到暴雨,个别地区出现大暴雨,市区多处出现内涝。不少市民感慨,一场暴雨让郑州变成了“东方水城”,这和该实验有关的是(  )
A.城市排放的热量过多带来的热岛效应
B.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影响了地表水的下渗
C.人类破坏生态导致的极端气候
D.城市的绿化面积过多引起了排水不畅
解析:3.B 4.D 5.B 第3题,植被有涵养水源的功能,使得水流下渗速度减慢,下渗均匀,能保持土壤较长时间的湿润,所以透过草坪的水少;石块间隙大,吸水能力弱,放有小石块的塑料槽下渗的水流多,B正确。第4题,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等。带土草坪涵养水源的能力强,能增加地表水的下渗,D正确。第5题,城市化导致水泥路面增多,影响地表水的下渗,地表径流增多,引起城市内涝,B正确。
  读城市水循环系统模式图,回答6~8题。
6.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  )
A.蒸发、降水、下渗、污水
B.下渗、降水、蒸发、污水
C.降水、蒸发、下渗、污水
D.降水、下渗、蒸发、污水
7.为了完善自然界水循环,下列措施可取的是(  )
①加强人工降雨力度 ②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 ③加强城市绿地的建设 ④道路两旁铺设透水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为了减轻人类社会水循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下列措施可取的是(  )
①减少深层地下水的开采,实施地下水回灌 ②提高河川径流的供水量 ③减少深层地下水的开采,加强对浅层地下水的开采 ④加强城市污水的处理力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6.D 7.B 8.C 第6题,根据图示的因果联系可判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降水、下渗、蒸发、污水,D正确。第7题,人工降雨属于人为干涉水循环的措施,不利于完善自然界水循环;跨流域调水主要影响地表径流环节,会对地理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也不利于完善自然界水循环;加强城市绿地的建设和道路两旁铺设透水砖能涵养水源,增加地表水的下渗,减轻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水循环的影响,保护自然界水循环,B正确。第8题,对浅层地下水的过量开采会导致地面沉降等问题;提高河川径流的供水量会导致河川径流量减小,减少河流水对浅层地下水的补给,河流的输沙能力和自净能力会降低,对城市河流下游地区也会产生不利影响,故C正确。
  读国家海洋局海水温度预报图,回答9~11题。
9.海水温度取决于(  )
A.陆上径流量的大小 B.附近洋流性质
C.热量收支状况 D.海陆轮廓形状
10.图示海域温度分布的总体特点是(  )
A.由南向北递减 B.由东向西递减
C.由西向东递减 D.由西南向东北递减
11.在我国近海海域中,水温受大陆影响最大的是(  )
A.渤海 B.黄海
C.东海 D.南海
解析:9.C 10.A 11.A 第9题,海水的热量收入主要来自太阳辐射,海水热量支出主要是海水蒸发。第10题,因太阳辐射由低纬向高纬递减,所以海水温度一般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第11题,从图中可看出,水温等温线分布最密集的是渤海海域,说明其受大陆等非纬度因素影响最大。
  由于各地海水的温度、盐度不同,引起海水密度的差异,使水面高度不同,从而导致海水流动。距今大约560万年前,因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挤压,直布罗陀海峡发生构造抬升,曾阻断了地中海与大西洋的联系。下图示意直布罗陀海峡附近海域海水盐度分布。据此回答12~14题。
12.与大西洋相比,地中海(  )
A.水位高
B.密度低
C.表层海水盐度高
D.底层海水盐度低
13.直布罗陀海峡海水的运动方向是(  )
①表层海水从地中海流向大西洋 ②表层海水从大西洋流向地中海 ③底层海水从地中海流向大西洋 ④底层海水从大西洋流向地中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4.地中海与大西洋联系阻断后,地中海盐度的变化及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可能是(  )
A.盐度降低,生物多样性增多
B.盐度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
C.盐度升高,生物多样性减少
D.盐度升高,生物多样性增多
解析:12.C 13.B 14.C 第12题,据图分析,与大西洋相比,地中海表层海水和底层海水盐度都高;由于盐度高,导致密度高,水位低,C正确。第13题,受密度差异,大西洋水位高,地中海水位低,直布罗陀海峡表层形成从大西洋流向地中海的密度流;底层形成从地中海流向大西洋的补偿流,B正确。第14题,地中海与大西洋联系阻断后,地中海与大西洋低盐度海水交换减少,海水盐度升高,海洋环境变化,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C正确。
  波浪能是一种新能源,我国海域辽阔,波浪能资源丰富。波浪能发电厂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目前尚处于试验阶段。下图示意我国渤海海域波浪能能流密度的空间分布。据此回答15~17题。
15.仅考虑发电效率,最适宜建设波浪能发电站的海域是(  )
A.M B.N C.Q D.K
16.下列海域冬季波浪能资源最丰富的是(  )
A.M B.T C.S D.Q
17.推测未来波浪能发电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原因是(  )
A.可再生,蕴藏量大 B.稳定,无污染
C.目前利用率高 D.分布广,易开发
解析:15.D 16.B 17.A 第15题,图中K海域年均波浪能能流密度最大,故最适宜建设波浪能发电站,D正确。第16题,该区域冬季盛行西北风,受盛行风影响,陆地的西北岸为迎风岸,海浪较大,陆地的东岸为背风岸,风浪较小,T海域位于西北岸,故冬季波浪能资源最丰富,B正确。第17题,波浪能清洁、蕴储量大、可再生,故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不足之处是不稳定、开发难度大;材料中提及当前处于试验阶段,故目前利用率低,A正确。
  读太平洋表层水温分布图,回答18~20题。
18.该图表示的时间是(  )
A.1月 B.2月
C.5月 D.8月
19.图中表层海水等温线总体分布规律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蒸发
C.海陆位置 D.大气运动
20.造成图中A处表层水温不同于同纬度其他海区的主要原因是(  )
A.所处纬度较低 B.附近有寒流经过
C.距离大陆较近 D.附近有暖流经过
解析:18.D 19.A 20.B 第18题,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海洋吸热慢,放热也慢。从水温值和赤道位置可知,太平洋水温最高的区域位于北半球,应该是北半球水温最高月,D正确。第19题,表层海水温度主要来自太阳辐射,图中表层海水等温线走向与纬线基本平行,故总体分布规律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纬度位置,A正确。与蒸发关系不大;海陆位置主要影响沿海部分地区;大气运动影响小。第20题,A处水温值较同纬度地区低,主要是受秘鲁寒流的影响,降温减湿,B正确。
  潮汐发电与普通水力发电原理类似,在潮水流入或流出大坝时,利用两侧水位差,推动发电机组进行发电。2019年9月9日,哈尔滨电力有限公司600千瓦潮汐发电机组在浙江舟山海域进行了海上试验并获得成功,标志中国潮汐发电机组设计水平达到新高度。读浙江舟山海域潮汐发电示意图,回答21~22题。
21.与波浪能相比,利用潮汐能发电的突出优点是(  )
A.清洁无污染 B.建设成本低
C.供能较稳定 D.技术难度小
22.若图中水位一表示靠近海洋一侧的水位,水位二表示靠近陆地一侧的水位,则图中所示时间段内该地(  )
A.海滨浴场游泳安全 B.船舶靠港速度较快
C.沿海滩涂水位上涨 D.利于赶海收获颇丰
解析:21.C 22.D 第21题,波浪能是海洋能源中能量最不稳定的一种能源,潮汐能是从海水昼夜间的涨落中获得能量,具有一定的周期,因此二者相比,利用潮汐能发电突出的优点是供能较稳定,C正确;两者都属于清洁无污染能源,建设成本和技术难度大,A、B、D错,故选C。第22题,结合题干,海水处于落潮阶段,由于海水在落潮时水平运动方向是离海岸而去,海滩游泳不安全,A错误;此时为落潮阶段,海水流向海洋,船舶靠港速度较慢,B错误;落潮时,沿海滩涂水位下降,大量的滩涂出露水面,利于赶海,C错误,D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56分)
2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鹿特丹位于欧洲大陆西北端北海沿岸,城市90%区域低于海平面,频繁的暴雨导致该城市内涝严重。当地设计了具有下沉空间的“水广场”(下图)。平时,广场是人们休憩、运动的公共场所。降雨时,雨水经净水系统过滤后,收集并储存在广场里,之后再将水排至附近的水体。
(1)简述鹿特丹城市内涝严重的原因。(6分)
(2)说明“水广场”在鹿特丹城市建设中的作用。(6分)
(3)绘制该区域的水循环示意图。(6分)
解析:第(1)题,鹿特丹是荷兰的沿海港口城市,地势低平,多暴雨、雨水集中,城市地面硬化,下渗少,排水不畅,易发生城市内涝问题。第(2)题,由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建设水广场主要是为了解决城市内涝问题,这样把雨水收集到一起能很好地减少因雨水汇集而造成的内涝,所以这一设施能够很好地延缓或减少地表径流形成;水广场能增加下渗量,改善城市水质;水广场还有美化环境,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调节气候的作用。第(3)题,该区域的水循环由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六个环节组成。
答案:(1)多暴雨、降雨量集中,地势低平,城市地面硬化,下渗少,排水不畅。(6分)
(2)滞留洪水(或减缓地表径流),减少城市内涝;改善城市水质;构建城市景观,建设宜居的公共空间;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调节局地气候。(6分)
(3)如下图所示。(箭头及文字说明都要正确)(6分)
24.读北半球中纬度某区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6分)
(1)就季节分布而言,该海区表层海水冬、夏季水温相对较高的是      。图中①②洋流属于暖流的是      。甲处海域海水盐度与同纬度其他海域相比      (填“较高”或“较低”),主要原因是受      的影响。(4分)
(2)海浪是海水运动的基本形式之一,海底地震、火山爆发等诱发的海浪被称为      ,强风作用下,近岸海水急剧升降被称为     。它们能量巨大,往往给沿岸地区带来灾难性后果。(4分)
(3)甲附近海域,海洋渔业资源丰富,其成因主要为(双项选择题)(4分)(  )
A.寒暖流交汇,鱼类饵料丰富
B.入海径流造成近岸海洋污染
C.水温季节变化引起海水扰动
D.位于深海,鱼类生活空间广阔
(4)下列地理现象中,可以实现海陆联系的是(双项选择题)(4分)(  )
A.塔里木河河水蒸发 B.汇入海洋的江河
C.影响我国的夏季风 D.跨流域调水工程
解析:第(1)题,就季节分布而言,夏季白昼时间长,太阳照射时间长,太阳高度较大,太阳辐射强,海区表层海水水温相对较高。根据图中的方向可知,图中①洋流向北流,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为暖流,②洋流相反,为寒流。甲处海域位于河流入海口,入海径流降低了海水盐度,与同纬度其他海域相比海水盐度较低。第(2)题,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产生的破坏性海浪,风暴潮是由于剧烈的大气扰动,如强风和气压骤变(通常指台风和温带气旋等灾害性天气系统)导致海水异常升降,同时和天文潮(通常指潮汐)叠加时的情况,如果这种叠加恰好是强烈的低气压风暴涌浪形成的高涌浪与天文高潮叠加则会形成更强的破坏力。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位于寒暖流交汇处附近,鱼类饵料丰富,A正确;入海径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B错误;水温季节变化引起海水扰动,C正确;甲附近海域位于浅海,D错误。第(4)题,塔里木河为内流河,不会实现海陆联系,A错误;汇入海洋的江河,把陆地水带到海洋,B正确;影响我国的夏季风,把海洋水汽带到陆地,C正确;跨流域调水工程为陆地水的调动,D错误。
答案:(1)夏季 ① 较低 入海径流(4分)
(2)海啸 风暴潮(4分) (3)AC(4分)
(4)BC(4分)
25.海水密度是指单位体积海水的质量;海水盐度是指1 000克海水所含盐类物质的多少,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为35‰。图1为大西洋表层海水年平均温度、盐度和密度随纬度变化示意图。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叫作洋流。图2为北大西洋洋流分布简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2分)
(1)图中①②③表示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和密度随纬度的变化,其中表示海水温度的是    ,表示海水盐度的是    ,表示海水密度的是    。(填序号)(6分)
(2)图1中显示,全球表层海水的温度(2分)(  )
A.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升高
B.由南、北纬30°分别向赤道和两极递增
C.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降低
D.由南、北纬40°分别向赤道和两极递增
(3)由图1可知,赤道附近的表层海水温度   (填“高”或“低”),盐度      (填“高”或“低”),密度    (填“大”或“小”)。(6分)
(4)甲渔场的成因主要为(2分)(  )
A.寒暖流交汇
B.上升补偿流
C.径流入海
D.人工养殖
(5)图2中①②③三个洋流按海水温度划分属于     (填“寒流”或“暖流”),它们对沿岸气候的影响为 。
(6分)
解析:第(1)题,海水温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②表示海水温度;副热带海区温度高,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盐度由副热带海区向南北两侧递减,③表示海水盐度;一般情况下,海水温度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密度则逐渐增大,①表示海水密度。第(2)题,低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光热多,水温高;高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光热少,水温低;海水温度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C正确。第(3)题,由图1可知,赤道附近的表层海水温度高,盐度较低,密度小。赤道地区获得的太阳光热多,水温高;但降水多,盐度低,密度小。第(4)题,甲是纽芬兰渔场,是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交汇形成的。第(5)题,图2中①是北赤道暖流,②是墨西哥湾暖流,③是北大西洋暖流,它们对沿岸气候增温增湿。
答案:(1)② ③ ①(6分)
(2)C(2分)
(3)高 低 小(6分)
(4)A(2分)
(5)暖流 增温增湿(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