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综合复习题
一、选择题
1.(2022·福建莆田·八年级期末)按照“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方针,办洋务必须以恪守传统制度为前提,其目的是
A.要掀起中国早期的近代化发展历程
B.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C.广泛传播西方民主共和的思想主张
D.维护和巩固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2.(2022·福建南平·八年级期末)洋务派认识到国家“必先求富而后能强”。下列属于洋务派将这一认识付诸实践的是
A.设安庆内军械所 B.创建福州船政局
C.成立轮船招商局 D.办福新面粉公司
3.(2022·福建泉州·八年级期末)李鸿章曾说:中国积弱,由于患贫,必须先求富,而后才能自强。这表明他主张( )
A.仿效西方政治制度 B.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C.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D.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4.(2022·福建厦门·八年级期末)19世纪60至90年代的中国,曾出现一场以“自强”、“求富”为旗号向西方学习的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这场运动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五四运动
5.(2022·福建泉州·八年级期末)1861年至1895年间,洋务派先后创办了近代工矿交通电讯企业50多个,总投资额约5000多万两白银,雇佣工人约3万名。据此推知,洋务运动( )
A.大力发展资本主义 B.促进了经济发展 C.维护了清王朝统治 D.全面推进近代化
6.(2022·福建三明·八年级期末)黄海海战结束后,光绪帝为海战中壮烈殉国的海军将领垂泪撰写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位海军将领是
A.左宝贵 B.关天培 C.邓世昌 D.丁汝昌
7.(2022·福建厦门·八年级期末)我国打捞出的致远舰舷窗残骸,可以帮助我们研究甲午中日战争中的( )
A.平壤陷落 B.黄海海战
C.旅顺大屠杀 D.威海卫战役
8.(2022·福建泉州·八年级期末)黄遵宪在甲午战争中悲愤地说:“噫吁哉!海陆军!人力合,我力分。如蠖屈,不得申;如斗鸡,不能群。”作者认为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
A.其他国家干涉
B.日本海军的强大
C.清军懦弱不敢迎战
D.军队内斗不合作
9.(2022·福建厦门·八年级期末)以下是近代两次侵华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示意图,其变化反映了
A.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不断减少
B.列强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深人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C.中国从开始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清政府从“天朝上国”沦为“洋人的朝廷”
10.(2022·福建福州·八年级期末)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主张利益均沾的帝国主义国家是( )
A.英国 B.美国 C.俄国 D.日本
11.(2022·福建南平·八年级期末)从下图展示的时代强音中,可以领悟到那个时代的特征是
时代强音 ①要救中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 ②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③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
A.内忧与外患 B.屈辱与抗争
C.变法与图强 D.冲击与回应
12.(2022·福建三明·八年级期末)梁启超坚信“变者,天下之公理”;严复认为“不变一言,决非天运。”表明两人都主张
A.维新变法 B.以夷制夷 C.推翻帝制 D.否定孔教
13.(2022·福建泉州·八年级期末)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人人封章(上书),得直达于上(皇上)。”材料反映的与戊戌变法诏令有关的内容是
A.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B.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C.发展农工商业 D.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14.(2022·福建厦门·八年级期末)“戊戌变法打破封建思想的禁区,吹响了变法的号角,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材料主要说明戊戌变法的( )
A.原因 B.特点 C.过程 D.影响
15.(2022·福建泉州·八年级期末)博爱、平等、自由、人权等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据此可知,戊戌变法( )
A.开启了近代化的历程 B.对思想文化的影响广泛而持久
C.使民主共和国深入人心 D.是一场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16.(2022·福建宁德·八年级期末)1900年6月英国人赫德在电报中称:“(河北)保定义和团更活跃,比利时和法国人都逃走了,火车也停开了,工厂铁路也被捣毁了。”9月又称“义和团正成群结队来到北京周围,甚至在城内出现。”这从侧面说明了
A.义和团运动迅猛发展 B.法国在华企业全部停工
C.慈禧太后逃离北京城 D.英国在华权益未受冲击
17.(2022·福建南平·八年级期末)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口号,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A.反帝带有盲目排外色彩 B.认清了清政府腐败的本质
C.具有反帝斗争的彻底性 D.反映工人朴素的爱国思想
18.(2022·福建厦门·八年级期末)“中国人口约为4 亿5 千万,列强要求中国赔款4 亿5 千万两白银,用意是每个中国人都要向他们交纳1 两白银的‘罚金’,借此惩罚、侮辱所有的中国人。”该材料反映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9.(2022·福建福州·八年级期末)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时人激愤地指斥清廷已成为了“洋人的朝廷”。下列条款中说明清廷已成为“洋人朝廷”的主要依据是
A.赔款白银4.5亿两 B.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C.允许列强开设工厂 D.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20.(2022·福建三明·八年级期末)《辛丑条约》签订后美国公使田贝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此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这说明了
A.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斗争 B.列强获得了领事裁判权
C.清政府与列强建立了外交关系 D.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二、综合题
21.(2022·福建三明·八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这句话出自康有为的《上清帝第六书》,代表了维新派的共识。最后两句,批评了惨淡经营30年的洋务运动;同时,又说明了近代社会演变过程中的质、量、度。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与这种“小变”不同的,是全变。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洋务运动创办的企业类型和地域分布特点,并简析外国轮船公司在华货物运送数量变化的原因。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洋务运动是量变”,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全变”的名称和含义。
(3)概括材料一、二反映事件的共同影响
22.(2022·福建漳州·八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大事年表
时间 事件
1839年 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1842年 鸦片战争
1856-1860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
1898年 戊戌变法
1900年 义和团运动高潮
——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以世纪、年代的呈现方式,简述鸦片战争发生的时间。
(2)阅读以上材料,提取两个历史事件,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根据材料中的两个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一个历史事件加以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3.(2022·福建宁德·八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左宗棠根据《详议创设船政章程》中“办厂兴学”指导思想,创办了船厂及其附设船政学堂(分前学堂、后学堂),其中后学堂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见下表。
学堂 专业 培养目标 学制 理论课 实践课
驾驶学堂 航海驾驶 近海及远洋 航行人员 5年 算术、几何、代数、三角、物理、化学、高等数学、天文、地理、航海数学、地文航海 堂课3年,舰课2年
轮管学堂 航海轮管 舰船轮机管理专业人才 5年 算术、几何、代数、三角、物理、化学、力学、机械制图、机器结构、机器和仪表操纵 堂课厂课交替进行,定期航海实践
——摘编自邢海燕《福州船政学堂——中国近代工学结合模式的发端》材料二 据不完全统计,洋务派于 1872年-1896年间,先后选派“资禀颖悟”的幼童达209人到美、英、法、德等国学习。其中,洋务派要求留欧学习轮船制造和驾驶的学生,回国后“能放手制造新式船机及全船应需之物”,“能管驾铁甲兵船回华”等。从1875年到1908年止,由归国留学生独立设计和制造的大小兵船、商船“已达四十号”,其质量连英国都“盛称美备”。
——摘编自候耀先《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教育》
(1)结合材料一,写出福州船政学堂的上级主管军工企业名称,并概括该学堂在培养目
标和课程设置上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归纳洋务运动时期留学教育的基本概况。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洋务派倡导和推行“新式教育”的历史作用。
三、论述题
24.(2022·福建·龙岩市新罗区教师进修学校八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八年级
(1)根据材料,指出维新变法运动开始的标志。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的中国近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参考答案:
1.D
【详解】洋务运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方针,以恪守传统制度为前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D项正确;“中学为体”“必须以恪守传统制度为前提”说明洋务运动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并非为了近代化,也不是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排除AB项;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排除C项。故选D项。
2.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后期洋务派以“求富”为口号,又兴办了兴办了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一批近代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是球在求富阶段创办的企业,C项正确;安庆内军械所、建福州船政局都是前期自强的阶段创办的军事工业,排除AB项;福新面粉公司成立于1912年,是洋务运动失败后,在实业救国的口号下创办的企业,排除D项。故选C项。
3.D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积弱,由于患贫,必须先求富,而后才能自强”可知洋务运动的代表李鸿章主张求富,结合所学可知为此他创办了近代民用工业,D项正确;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排除AB项;兴办军事工业是洋务运动“自强”的表现,不符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4.B
【详解】19世纪60-90年代,以李鸿章、曾国藩等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员为了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开展了一场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民用工业,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B正确;太平天国运动起止时间是1851-1864年,是一场农民反封建反侵略的运动,斗争矛头主要指向亲政府,但是最终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A排除;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兴起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但是被清政府勾结八国联军联合绞杀,C排除;五四运动爆发于1919年,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D排除。故选B。
5.B
【详解】根据“洋务派先后创办了近代工矿交通电讯企业50多个,总投资额约5000多万两白银,雇佣工人约3万名”可知洋务运动创办了近代企业,促进了雇佣经济的发展,这都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了洋务运动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并不能体现出是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维护清王朝统治,排除AC项;全面推进近代化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D项。故选B项。
6.C
【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黄海海战是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北洋水师与日本舰队进行的一次海战,这次海战中北洋水师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为国捐躯,C正确;左宝贵在甲午中日战争的平壤战役中牺牲,A排除;关天培是鸦片战争中牺牲的清军将领,B排除;丁汝昌是北洋水师提督,在甲午中日战争的威海卫战役中自杀殉国,D排除。故选C。
7.B
【详解】1894年,中日两国在黄海大东沟海面展开激战,北洋舰队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舰冲锋向前,不幸被敌炮弹击中,邓世昌与全舰官兵壮烈牺牲, B 项正确;日军围攻平壤,中国守军奋起反抗。左宝贵中炮牺牲,平壤陷落,排除A项;日军从辽东半岛登陆,直取大连、旅顺。徐邦道孤军迎敌,因寡不敌众而败,排除C项;日本陆海军进攻威海卫,北洋舰队陷入绝境。在援兵无望的情况下,丁汝昌自杀殉国,排除D项。故选B项。
8.D
【详解】依据题干“海陆军!人力合,我力分。如蠖屈,不得申;如斗鸡,不能群”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描述的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军队内斗不合作,D项不符合题意;ABC三项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故选D。
9.B
【详解】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反映的是《南京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图二反映的是《马关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主要集中在沿海和内地沿江地区,体现了西方列强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深人到长江中下游地区,B符合题意;图片反映的是西方列强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开放的通商口岸不断增多,A不符合题意;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从“天朝上国”沦为“洋人的朝廷”是在签订《辛丑条约》后,CD不符合题意。所以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10.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英、俄、日等国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租租借地,忙于战争的美国提出了“门户开放”的政策,主张利益均沾,便利了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故选B。
11.C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信息“要救中国,只有维新”“变者,天下之公理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内容体现的都是关于戊戌变法的相关信息,所以时代特征是变法与图强,C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内忧与外患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屈辱与抗争,排除B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冲击与回应,排除D项。故选C项。
12.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坚信“变者,天下之公理也”说明梁启超主张实行维新变法。严复的《天演论》为近代较早的一本直接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理论著作的书。书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对当时国内鼓吹变法图强和提倡维新运动起过积极作用。严复认为“不变一言,决非天运。”表明严复主张维新变法。因此,梁启超和严复都主张维新变法。故A符合题意;以夷制夷是魏源的观点,故B不符合题意;推翻帝制是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故C不符合题意;否定孔教和题干材料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3.A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人人封章(上书),得直达于上(皇上)”分析可知,“封章(上书)”反映的与戊戌变法诏令有关的内容是创办报刊,“直达于上(皇上)”反映的意思是允许人们可以上书给皇帝,这体现了戊戌变法中的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开放言论的措施,所以A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
14.D
【详解】根据题干“戊戌变法打破封建思想的禁区,吹响了变法的号角,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戊戌变法的影响,D项正确;戊戌变法的原因、特点、过程,题干未体现,排除ABC项,故选D项。
15.B
【详解】根据“博爱、平等、自由、人权等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可知戊戌变法促进了博爱、平等、自由、人权等观念的深入人心,说明戊戌变法对思想文化的影响广泛而持久,B项正确;洋务运动开启了近代化的历程,排除A项;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是一场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排除D项。故选B项。
16.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河北)保定义和团更活跃,比利时和法国人都逃走了,火车也停开了,工厂铁路也被捣毁了。”9月又称“义和团正成群结队来到北京周围,甚至在城内出现。”这从侧面说明了法国在华企业全部停工,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义和团运动迅猛发展,慈禧太后逃离北京城,英国在华权益未受冲击,排除ACD项。故选B项。
17.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灭洋”体现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但斗争方式显示出盲目排外的落后性,A项正确;“扶清”反映出义和团对清政府抱有幻想,对其本质认识不清,排除B项;“灭洋”口号的提出及其采取对洋人、洋教以及轮船、铁路等统统排斥的做法只能体现斗争的盲目性,体现不出彻底性,排除C项;义和团运动是农民运动,不是工人运动,排除D项。故选A项。
18.D
【详解】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中国战败,1901年签订了《辛丑条约》。《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ABC和题文无关,不符合题意,故选D。
19.B
【详解】依据题干中《辛丑条约》签订后清廷已成为了“洋人的朝廷”,结合所学知识,《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这意味着清政府已经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因此它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D正确;赔款白银4.5亿元,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和清政府的财政困难,但不是最能说明清廷已成为“洋人朝廷”的主要依据,A排除;允许列强开设工厂,出自1895年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C排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有利于外国公使进一步干涉中国的内政外交,但不是最能说明清廷已成为“洋人朝廷”的主要依据,D排除。故选B。
20.D
【详解】题目中说“外国公使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也就是说中国的官吏要对外国公使负责,清朝的官员受到洋人的管辖,说明清政府已经成为了洋人的朝廷,D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体现“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斗争”、“清政府与列强建立了外交关系”,排除AC项;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使列强获得了领事裁判权,排除B项。故选D项。
21.(1)类型: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分布特点: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和通商口岸附近;原因: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2)洋务运动是量变: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全变”的名称和含义:“全变”指维新变法,含义是改变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
(3)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解析】(1)
类型:根据图中“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得出洋务运动创办的企业类型有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分布特点:根据图中洋务企业的分布可知,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和通商口岸附近;原因:1872年后外国轮船公司在华货物运送数量呈下降趋势,原因,结合所学可知,1872年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2)
洋务运动是量变:根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但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制度,因此说“洋务运动是量变”;“全变”的名称和含义:康有为是维新派,他主张“全变”,即进行维新变法,结合所学可知,“全变”的含义是改变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
(3)
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22.(1)19世纪40年代
(2)观点:甲午中日战争促使中国民族意识觉醒
论述: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加深,民族意识觉醒,一部分先进中国人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康有为领导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制度以救亡图存,严复提出“救亡“口号以唤醒更多人的危亡意识,拯救民族危亡。
【解析】(1)
根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发生的时间是1840—1842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每100年为一个世纪,每10年为一个年代,故鸦片战争属于19世纪40年代。
(2)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拟定具体的论题,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如:选择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可以确定观点为甲午中日战争促使中国民族意识觉醒。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加深,民族意识觉醒,一部分先进中国人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康有为领导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制度以救亡图存,严复提出“救亡”口号以唤醒更多人的危亡意识,拯救民族危亡。
23.(1)福州船政局,海军人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自然科学占很大比重。
(2)主要向美、英、法、德等国学习,学习轮船制造和驾驶,归国留学生能独立设计和制造大小兵船。
(3)是近代教育的开端;引进了西方科技,推进了洋务运动,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解析】(1)
根据所学和材料一表格可知,福州船政学堂的上级主管军工企业是福州船政局,该学堂在培养目标是海军人才,课程设置上的特点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自然科学占很大比重。
(2)
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幼童达209人到美、英、法、德等国学习。其中,洋务派要求留欧学习轮船制造和驾驶的学生,回国后能放手制造新式船机及全船应需之物,能管驾铁甲兵船回华等。从1875年到1908年止,由归国留学生独立设计和制造的大小兵船、商船已达四十号”可知,这体现的基本情况是,主要向美、英、法、德等国学习,学习轮船制造和驾驶,归国留学生能独立设计和制造大小兵船。
(3)
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是近代教育的开端;引进了西方科技,推进了洋务运动,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24.(1)公车上书。
(2) 观点1:近代中国人民的救亡图存推动了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论述:鸦片战争战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被迫割地开放通商口岸,改变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洋务派向西方学习,提出“自强”、“求富”口号,兴办军事和民用工业,还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等,推动了近代工业和近代教育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促进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为了救亡图存,康有为等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变法思想,谋求政治变革,发起了戊戌变法;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推翻清朝的主张,并在八国联军侵华签订《辛丑条约》,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情况下,发动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中国的民主化进程。
结论:综上所述,近代中国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剧,在救亡图存的探索中,成为许多爱国人士不懈努力的目标,彰显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观点2:中国的近代化是伴随着民族危机的加剧不断推进的。
观点3: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时代主旋律。
【详解】(1)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标志着戊戌变法运动开始。
(2)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国的民族危机的加剧以及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由此可提取观点1:近代中国人民的救亡图存推动了近代化的历史进程;观点2:中国的近代化是伴随着民族危机的加剧不断推进的。观点3: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时代主旋律等。学生围绕观点进行论述,符合史实,言之有理即可,如:根据观点1进行论述:鸦片战争战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被迫割地开放通商口岸,改变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洋务派向西方学习,提出“自强”、“求富”口号,兴办军事和民用工业,还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等,推动了近代工业和近代教育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促进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为了救亡图存,康有为等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变法思想,谋求政治变革,发起了戊戌变法;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推翻清朝的主张,并在八国联军侵华签订《辛丑条约》,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情况下,发动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中国的民主化进程。结论:综上所述,近代中国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剧,在救亡图存的探索中,成为许多爱国人士不懈努力的目标,彰显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推动了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