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单元综合复习题(含解析) 2021-2022学年重庆市各地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题选编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单元综合复习题(含解析) 2021-2022学年重庆市各地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题选编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10 20:44: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综合复习题
一、选择题
1.(2022·重庆綦江·七年级期末)禹传启家天下,夏朝由此开启了(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中央集权制
2.(2022·重庆市璧山区正兴初级中学校七年级期末)“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上述历史歌谣主要反映了( )
A.早期国家的建立 B.暴政导致的亡国规律
C.等级制度的形成 D.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3.(2022·重庆南岸·七年级期末)通过分封制度,“周人终于建立了一个拥有广袤领土的强大国家”,使西周王朝的统治触角伸向了遥远的地方。据此可知,分封制
A.强化了诸侯权力 B.扩大了统治范围
C.加速了西周灭亡 D.确立了君主专制
4.(2022·重庆·七年级期末)下面是西周分封的部分情况示意图。叔虞、康叔受封,因为他们的身份是
A.宗亲 B.殷商贵族后代 C.功臣 D.周王母系亲戚
5.(2022·重庆长寿·七年级期末)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中指出,周人“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材料反映的是( )
A.禅让制 B.王位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6.(2022·重庆涪陵·七年级期末)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洛阳、三门峡,陕西宝鸡、西安等地的西周墓葬遗址中都发现了随葬的车马坑。春秋战国时期的《考工记》也有轮、舆、车三种制车工匠的记载。它们可互证( )
A.商周青铜制作工艺高超 B.周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C.周王室在西周开始衰败 D.春秋战国出现诸侯争霸
7.(2022·重庆巴南·七年级期末)我国夏、商、西周时期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夏朝时开始出现最早的青铜礼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下列为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
A. B.
C. D.
8.(2022·重庆江津·七年级期末)下图是临潼出土的青铜器利簋,器内底铸铭文4行33字,记述了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据此可判断的是( )
利簋及铭文
A.利簋是西周时期最早的青铜器 B.利簋内部铭文为已知最早文字
C.铭文所记事件发生在公元前10世纪 D.利簋可作为研究当时历史的原始史料
9.(2022·重庆南岸·七年级期末)2021年,四川三星堆遗址再次因出土的青铜神树、纵目青铜面具等独具地方特色的文物而引起广泛关注。该遗址其实也发现了如青铜尊、青铜鼎、玉璋、玉琮、玉壁等与黄河流域一致的文物,而浙江良诸遗址也曾出土了与之造型相似的玉琮。以上现象说明( )
A.古蜀文化相对先进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C.审美观念趋向同一
D.南北文化渐趋一致
10.(2022·重庆开州·七年级期末)甲骨文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下列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共同呈现了当时的( )
甲骨文
对应汉字 王 臣 劓 刖
注:劓、刖,均为古代残酷的刑罚
A.政治状况 B.经济发展 C.科技进步 D.军队建设
11.(2022·重庆涪陵·七年级期末)某历史兴趣小组举办专栏介绍先秦历史发展概况,其中一个专版展示了下面三幅图,由此可知,此专版的主题是( )
A.中华文明的曙光与起源 B.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生产工具的改进与发展 D.学术思想的繁荣与争鸣
12.(2022·重庆忠县·七年级期末)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有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说明
A.鲁国与齐、晋距离较近,而与周天子距离较远
B.周天子势力与齐、晋势力差不多
C.鲁国想与齐、晋联合,共同攻打周天子
D.周王室衰微,地方诸侯势力扩大
13.(2022·重庆江北·七年级期末)“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不能从材料中得出的信息是
A.王室衰微 B.诸侯争霸 C.社会动荡 D.思想活跃
14.(2022·重庆忠县·七年级期末)以下是小明制作的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局部)。“▲”处应该是(   )
A.夏朝 B.商朝 C.战国 D.三国
15.(2022·重庆綦江·七年级期末)这一时期上演了魏齐角逐、齐秦对峙、合纵连横,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这一时期是( )
A.商汤灭夏 B.战国争雄 C.楚汉之争 D.七国之乱
16.(2022·重庆南岸·七年级期末)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了大型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被称为“天府之国”,该工程是
A.郑国渠 B.长城 C.都江堰 D.灵渠
17.(2022·重庆市璧山区正兴初级中学校七年级期末)据《史记》载“商鞅治秦,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商鞅此举( )
A.促进军事力量的强大 B.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
C.保护了世袭贵族的利益 D.加大了地方长官的权力
18.(2022·重庆开州·七年级期末)“孔子很了解自己的学生,他知道高柴愚钝,曾参性子慢,子张好偏激,子路爱冲动,就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发挥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克服不足。”对这种情况最准确的认识是( )
A.以德化民 B.因材施教 C.有教无类 D.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
19.(2022·重庆綦江·七年级期末)下面示意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武王伐纣 B.国人暴动 C.诸侯争霸 D.百家争鸣
20.(2022·重庆巴南·七年级期末)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是中华民族的不变追求。墨子思想中能体现这一主张是( )
A.“无为而治” B.“兼爱”“非攻” C.“以德治国” D.“以法治国”
二、辨析题
21.(2022·重庆开州·七年级期末)阅读下表后判断:
朝代 建立时间 建立者 最后的国君 主要区域
夏朝 约公元前2070年 禹 夏桀 今河南中西部、山西南部一带
商朝 约公元前1600年 成汤 纣王 东至大海,西到渭水上游,南抵长江流域,北达辽河一带
以下表述是从上表信息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A”;违背了上表信息所表达的意思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B”;是上表信息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C”。
(1)夏朝和商朝的统治区域基本一致。
(2)夏朝建立的时间比商朝要早。
(3)夏朝的建立者是禹,商朝最后的国君是纣王。
(4)商朝的青铜冶铸、玉器制作和酿酒等手工业发达。
(5)商朝建立于公元17世纪。
22.(2022·重庆·七年级期末)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团队认为,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距今5300年以来,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探源工程实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总体特征。探源研究表明,多元一体文化现象背后的各地方社会,在其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阶段,在各自的环境基础、经济内容、社会运作机制以及宗教和社会意识等方面,也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别,呈现出多元格局,并在长期交流互动中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兼收并蓄,最终融汇凝聚出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文明核心,开启了夏商周三代文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是一个多元一体的过程。中华文明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广泛吸收了外来文明的影响。源自西亚、中亚等地区的小麦栽培技术、黄牛和绵羊等家畜的饲养以及青铜冶炼技术逐步融入中华文明之中,并改造生发出崭新的面貌。
﹣﹣摘编自2018年5月28日中国日报网“国新办就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成果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
以下结论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填“正确”;与以上材料所表达的意思不符的,请填“查完”;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填“未涉及”。
(1)距今5000多年,中华大地开始进入文明阶段( )。
(2)中华文明只起源于黄河和长江流域。( )
(3)二里头文化是早期中华文明的源头。 ( )
(4)夏商周三代时期我国青铜文明高度发达。 ( )
(5)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创造性吸收了外来文明成果。( )
三、综合题
23.(2022·重庆江津·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青铜器的最高制作成就全部表现在礼器上(祭器也是一种礼器)。礼器所显示的正是一种神秘的权力,以及强调了人的不平等地位的“贵贱”观念。因而所有的青铜礼器,它的美丽与精致都是狞厉的、恐怖的,它暗示着战争的酷烈、权力的慑人,象征着力量、控制、压迫、威严。……权力、祭祀和青铜的神秘结合,创造出一个全新的观念:统治是永恒和合理的。青铜是“永恒”的象征,这种物质材料难以轻易销蚀的物理特性,用于象征权力与压迫的永恒性,正是再好不过的选择。
——摘自周时奋《中国历史十一讲》
材料二 甲骨文属于公元前14至公元前11世纪般商王都内王室及贵族人群的占卜刻辞与记事刻辞,其主要内容,涉及3000年前商代的自然生态、气候灾害、王权与神权关系、土地所有制、社会经济构成、外交征伐以及商王都内权贵阶层的日常生活状况等等,为研究中国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人文社会传承形态,提供了独特而真实可贵的第一手史料。……甲骨文是汉字的鼻祖,是研究汉字原初构形与汉语言语法最早形态的重要素材。甲骨文的字体构形和文辞体式,与当今的汉字及现代汉语语法结构一脉相承。
——摘编自宋镇豪《祝贺!甲骨文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
材料三 中华民族无论有多少种方言,但是汉字是唯一的,说各种方言的中国人,都认同这个符号系统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共同使用的书写符号。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仅存的、依然活跃的最古老的文字,汉字记录着我们这个民族延续不断的历史和古往今来的荣耀。汉字繁衍了书法艺术,汉字书法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字艺术,成为世界人类艺术宝库中的一枝奇葩;只有方形汉字才能派生出篆刻艺术,把玉玺(xǐ)视为国家的权力,为中华民族的统一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正由于方块的形式,又派生出了印刷艺术。所以,只要汉字不消失,中国不会分裂,永远是统一的。
——摘编自张宝明《汉字在世界的威望 汉字让中国人自豪》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青铜“礼器”在当时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说明甲骨文为什么能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汉字的价值。
24.(2022·重庆万州·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分析,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居所建造各有什么突出特点?你认为造成这种风格迥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禹疏浚九条河道,琉通济水、漯水而注入大海:据通汝水、汉水,排淮水、泗水注入长江,之后中原地区才能正常耕种而获得食物。 在这个时段里,禹在外地治水八年,多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能回 家看看。 ——摘译自《孟子·滕文公上》
(2)根据材料二指出,大禹治水时期的水患主要发生在哪条大河流域?大禹用什么方法治好了洪水,消除了水患?从大禹治水的经历中你能发现他哪些可贵品质?
材料三
都江堰在工程设计上可谓巧夺天工。……工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分水鱼嘴负责岷江水分流;飞沙堰负责排沙;宝瓶口主要控制灌区进水 量。……三个子工程统筹布局,相互作用,结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 达成自动引水、自动分水、自动泄洪、自动排沙、定点沉沙、自动控 制水量等目的,达到最佳工程效果。 ——摘编自《从现代水利科技看中国古代的都江堰》
(3)都江堰既是一个生态工程,更是一个智慧工程,其选址、设计、建造都很考究,处处闪耀着古人智慧的光芒。根据材料三分析说明,都江堰工程在选址和结构设计上有何精妙之处?(选择一个方面分析说明即可)
25.(2022·重庆·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私,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二:(商鞅变法)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慕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则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秦发兵攻商君,杀之于郑渑池。秦惠王车裂商君以询,曰:“莫如商君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商君虽死,其法犹存!
——司马迁《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
请回答:
(1)商鞅用“予五十金”徙木的目的是什么?说明什么道理?
(2)以材料中或所学的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为什么“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商君虽死,其法犹存”这句活?
(4)想一想,我们从商鞅身上可以学习那些优秀品质。
26.(2022·重庆市璧山区正兴初级中学校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后判断:
伴随着政治、经济方而激烈而深刻的变革,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各种思潮、学派的交锋与激荡,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这是中国历史一个群星灿烂的时代。所谓百家争鸣,指的是两种社会现象:一种是各个学派独立地阐述自己的学说思想,学派之间相互问难,进行辩论。另一种是游说诸侯。战国的诸子百家主张学以致用,为了救世,必须以其所学去游说诸侯,推出自己的政策主张、治国方略,不可避免与诸侯及其官员发生争鸣,因而各学派的巨子几乎都是伶牙俐齿、口若悬河的雄辩家,像韩非那样口吃,只是个特例……当时文人学士游说之风很是盛,一个很平凡的士,通过游说,一经国君赏识,便可提拔为执政大臣。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填“正确”;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达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填“错误”;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填“未涉及”。
(1)战国时期出现了各个学派的士人思想交锋、碰撞的繁荣局面。
(2)百家争鸣包括诸子百家间的争鸣和诸子与诸侯及其官员的争鸣。
(3)士人无需雄辩自己的政策主张和救国方略就能够获得提拔重用。
(4)卫国商鞅入秦游说秦孝公,得到了秦孝公的赏识重用。
(5)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反映。
27.(2022·重庆江北·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
(1)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什么和什么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精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材料二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一》
(2)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什么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国统治者纷纷变法改革,其中秦国的什么成效最大,支持这一变法的是什么?
材料三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谓之大丈夫。
(3)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如儒家的代表人物什么主张实行“仁政”,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这一时期,各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又互相影响,带来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之为“什么”。
(4)综上所述,归纳推动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的因素。
参考答案:
1.C
【详解】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到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了。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C项正确;尧舜禹时期实行禅让制,排除A项;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排除B项;秦朝时期建立中央集权制,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详解】根据材料“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桀是夏朝最后一个王,自比太阳,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建造豪华宫室,强迫人们服劳役,统治非常残暴,导致了夏朝的灭亡;商纣是商朝最后一个王,他修筑豪华宫殿,制作“炮烙之刑”,镇压人民,建“酒池肉林”腐化堕落,导致了商朝的灭亡;周厉王与民争利,引发了国人暴动,周幽王统治时期,横征暴敛,他宠信褒姒,利用分封制下诸侯的义务,烽火戏诸侯,导致西周灭亡。故上述历史歌谣主要反映了暴政导致亡国的规律。 B项正确;早期国家的建立的君主与材料中涉及的君主不符,排除A项;次啊了内容未涉及等级制度,排除C项;材料内容未涉及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3.B
【详解】根据题干“通过分封制度,……使西周王朝的统治触角伸向了遥远的地方。”可知,通过分封制度,西周王朝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统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因此,题干说明分封制扩大了统治范围,故B项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强化诸侯权力的内容,排除A项;从“使西周王朝的统治触角伸向了遥远的地方”可知,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统治,排除C项;分封制是关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且统治集团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制度是在秦统一后正式确立,排除D项。故选B项。
4.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叔虞、康叔受封,是因为他们属于宗亲,所以A项符合题意;殷商贵族后代属于先代贵族,叔虞、康叔不属于先代贵族,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叔虞、康叔不属于功臣,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叔虞、康叔不属于周王母系亲戚,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5.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C项正确;禅让制是尧舜禹时期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排除A项;王位世袭制是夏朝开始实行的,排除B项;秦统一全国后,在地方实行郡县制,排除D项。故选C项。
6.B
【详解】根据材料“西周墓葬遗址中都发现了随葬的车马坑”、“春秋战国时期的《考工记》也有轮、舆、车三种制车工匠的记载”可知都强调交通工具的发展,它们可以互证周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商周青铜制作工艺高超,排除A项;周王室在西周开始衰败与材料信息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项;春秋战国出现诸侯争霸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B项。
7.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司母戊鼎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832.84千克,四足中空,用陶范铸造,鼎体浑铸,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是商朝最具代表性的青铜器,体现商朝青铜文明的灿烂,故选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8.D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出土文物属于原始史料,是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材料中出土于临潼的青铜器利簋,器内底铸铭文4行33字,记述了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据此可判断的是利簋可作为研究当时历史的原始史料,D项正确;仅凭材料无法判定利簋是西周时期最早的青铜器,排除A项;甲骨文是我国已知最早文字,排除B项;公元前1046年是公元前11世纪,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详解】根据“该遗址其实也发现了如青铜尊、青铜鼎、玉璋、玉琮、玉壁等与黄河流域一致的文物,而浙江良诸遗址也曾出土了与之造型相似的玉琮。”可得出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一体的,B正确;没有比较是谁更先进,排除A;CD项都太绝对,排除。故选B。
10.A
【详解】由材料中信息“王、臣、劓、刖”可知,这反映了商周时期有统治阶级,还有维护统治秩序的刑罚,呈现了当时的政治状况,A项正确;BCD项与题干无关,排除。故选A项。
11.C
【详解】题干三幅图分别是从石器到骨器再到铁器,都是生产工具,材质的变化体现了工具的改进和发展,C项正确;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不属于中华文明的起源,排除A项;秦朝建立统一国家,排除B项;材料信息与学术思想的繁荣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2.D
【详解】根据材料“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有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几个大诸侯国为了拥有对其他诸侯的支配权,乘机争霸,相继出现了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五个霸主,史称“春秋五霸”。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周天子的权势日渐衰落,D项正确;AB选项都不是“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有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的主要原因,排除;周天子势力与齐、晋势力差不多与实际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3.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出现了诸侯争霸,社会急剧动荡,排除ABC三项。材料说的是政治,不是说思想,D项符合题意。故选D项。
14.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C项正确;夏朝之后是商朝,之后是西周,东汉之后是三国,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15.B
【详解】战国时期各国都有统一中国的雄心,彼此之间的战争更频繁,规模更大,并且都具有兼并的特点,著名的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故这一时期是战国争雄,B项正确;商汤灭夏建立商朝,排除A项;楚汉之争发生在秦朝灭亡后,排除C项;七国之乱发生在西汉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16.C
【详解】战国时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发挥了防洪、灌溉等功能,使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C项正确;郑国渠是战国时期水工郑国修建的水利工程,排除A项;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命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万里长城,排除B项;秦始皇在位时期为了征服南方越族,下令开通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7.B
【详解】依据“商鞅治秦,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可知反映的是商鞅变法中实行县制的措施,即在地方上设县,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B正确;商鞅变法中促进军事力量强大的是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的措施,A排除;商鞅变法打破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地位的提高,C排除;商鞅变法中设立县制的措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而非加大地方长官的权力,D排除。故选B。
18.B
【详解】根据材料“就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发挥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克服不足”等信息可知,孔子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即采取因材施教的措施,B项正确;以德化民是指以恩惠来感化百姓,让百姓服从,相对的是用武力和镇压使百姓服从的措施而言的,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以德化民的信息,排除A项;孔子有教无类强调的是受教育的人不应有类别,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有教无类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孔子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体现了其因材施教的措施,没有强调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19.D
【详解】根据图片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内容反映的是战国时期各派思想家的主张,反映了百家争鸣,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社会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不同见解,涌现出一批作出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形成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D项正确;武王伐纣建立西周,排除A项;国人暴动出现在周厉王时期,题干没有涉及,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诸侯争霸,排除C项。故选D项。
20.B
【详解】据材料“墨子思想”并结合所学可知,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反对非正义的战争,有利于建设和谐 的社会环境,B项正确;A项是老子的思想,排除A项;C项是孔子的主张,排除C项;D项是法家韩非子的主张,排除D项。故选B项。
21.(1)B
(2)A
(3)A
(4)C
(5)B
【分析】(1)
依据材料表格信息,夏朝统治主要区域是在河南和山西,而商朝统治的区域明显大于夏朝。因此,夏朝和商朝的统治区域基本一致说法错误。本题涂B。
(2)
夏朝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而商朝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因此,夏朝建立的时间比商朝要早。故本题涂A。
(3)
材料中说明夏朝的建立者是禹,纣王是商朝的最后国君。因此本题说法正确。本题涂A。
(4)
表格没有提及商朝的青铜冶铸、玉器制作和酿酒等手工业发达。因此本题涂C。
(5)
商朝建立于公元前1600年,大约是公元前17世纪。故本题说法错误。因此本题涂B。
22.(1)正确(2)错误(3)正确(4)不涉及(5)正确
【详解】(1)根据材料“距今5300年以来,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可知,“距今5000多年,中华大地开始进入文明阶段”观点正确,结论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
(2)根据材料“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可知,“中华文明只起源于黄河和长江流域”观点错误。
(3)根据材料“最终融汇凝聚出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文明核心,开启了夏商周三代文明”可知,“二里头文化是早期中华文明的源头”观点正确,结论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青铜器体现了夏商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所以夏商周三代时期我国青铜文明高度发达,观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
(5)根据材料“中华文明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广泛吸收了外来文明的影响。源自西亚、中亚等地区的小麦栽培技术、黄牛和绵羊等家畜的饲养以及青铜冶炼技术逐步融入中华文明之中,并改造生发出崭新的面貌”可知,“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创造性吸收了外来文明成果”观点正确,结论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
23.(1)礼器显示神秘的权力,强调了人的不平等地位的“贵贱”观念;青铜器象征着统治是永恒和合理的。
(2)甲骨文是研究古代中国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人文社会传承形态真实可靠的第一手史料;甲骨文是汉字的鼻祖;甲骨文的构形和体式,与今天的汉字语法结构一脉相承。
(3)汉字增进了中华民族的认同力和凝聚力;汉字记录着中华文明;汉字繁衍了众多门类的艺术。
【分析】(1)
根据材料“礼器所显示的正是一种神秘的权力,以及强调了人的不平等地位的“贵贱”观念”“统治是永恒和合理的。青铜是“永恒”的象征”,概括可知,礼器显示神秘的权力,强调了人的不平等地位的“贵贱”观念;青铜器象征着统治是永恒和合理的。
(2)
根据材料“……为研究中国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人文社会传承形态,提供了独特而真实可贵的第一手史料。……甲骨文是汉字的鼻祖,是研究汉字原初构形与汉语言语法最早形态的重要素材。甲骨文的字体构形和文辞体式,与当今的汉字及现代汉语语法结构一脉相承。”,概括可知,甲骨文是研究古代中国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人文社会传承形态真实可靠的第一手史料;甲骨文是汉字的鼻祖;甲骨文的构形和体式,与今天的汉字语法结构一脉相承。
(3)
根据材料“都认同这个符号系统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共同使用的书写符号……汉字记录着我们这个民族延续不断的历史和古往今来的荣耀。汉字繁衍了书法艺术……只有方形汉字才能派生出篆刻艺术,把玉玺(xǐ)视为国家的权力,为中华民族的统一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正由于方块的形式,又派生出了印刷艺术”,概括可知,汉字增进了中华民族的认同力和凝聚力;汉字记录着中华文明;汉字繁衍了众多门类的艺术。
24.(1)特点:河姆渡居民居所为干栏式建筑:半坡居民居所为半地穴式圆形建筑。
原因:所处地理环境不同。
(2)河流:黄河;方法:疏导;品质:天下为公;公而忘私;全心治水;勤奋为民;灵活通便;科学治水;持之以恒等。
(3)①选址精妙:工程选址于丘陵、山地与平原的结合部,可以利用地势西高东低特点,既能实现自流灌溉,达成极佳工程功效,又能更好地控制洪水,消除平原地区水患。
②结构设计精妙:工程采用三子工程结构设计,各工程各负其职,统筹协调,共同达成自动引水、自动分水、自动泄洪、自动排沙、定点沉沙、自动控制水量等极佳工程效果。
【分析】(1)
半坡原始居民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干栏式房屋。造成他们居住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因素是所处地理环境不同,自然环境的不同。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于长江流域,气候湿润。半坡原始居民生活于黄河流域,气候干燥。
(2)
根据材料“禹疏浚九条河道,琉通济水、漯水而注入大海:据通汝水、汉水,排淮水、泗水注入长江,之后中原地区才能正常耕种而获得食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禹治水时期的水患主要发生在黄河流域。大禹用疏导的方法治好了洪水,消除了水患。品质:根据“在这个时段里,禹在外地治水八年,多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能回家看看”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天下为公;公而忘私;全心治水;勤奋为民;灵活通便;科学治水;持之以恒等。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江堰选址精妙,工程选址于丘陵、山地与平原的结合部,可以利用地势西高东低特点,既能实现自流灌溉,达成极佳工程功效,又能更好地控制洪水,消除平原地区水患。根据材料“……工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分水鱼嘴负责岷江水分流;飞沙堰负责排沙;宝瓶口主要控制灌区进水量。……三个子工程统筹布局,相互作用,结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达成自动引水、自动分水、自动泄洪、自动排沙、定点沉沙、自动控制水量等目的,达到最佳工程效果”可归纳出结构设计精妙:工程采用三子工程结构设计,各工程各负其职,统筹协调,共同达成自动引水、自动分水、自动泄洪、自动排沙、定点沉沙、自动控制水量等极佳工程效果。
25.(1)目的:取信于民,
说明要保证改革成功必须严格执法,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2)商鞅变法触及了贵族的利益。(答处罚太子师傅触及贵族司法特权;奖励军功损害了贵族政治特权等亦可)
(3)变法符合当时社会发展需要,促进秦国军事、经济力量壮大。
(4)不畏强权,勇于斗争;坚持真理,锐于改革。等
【解析】(1)
根据材料二可知,“恐民之不信”说明变法之前商鞅害怕人民不相信变法是真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达到了取信于民的目的。此举说明了“法令至行,公平无私”即保证改革成功必须严格执法,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2)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说明变法引起了旧贵族的不满,从变法措施中可以看出,“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触及了贵族的利益;从材料一“法及太子,黥劓其傅”可以看出,连太子犯法都要惩罚其老师,引起旧贵族的不满。
(3)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商君虽死,其法犹存”说明虽然处死了商鞅,但变法的措施没有被废除,说明了变法的措施符合当时社会发展需要,变法的结果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盛的诸侯国。
(4)
根据材料可知,商鞅变法过程中体现了他公正无私,不畏权贵,锐意改革,敢于坚持真理,敢于斗争的优秀品质。
26.(1)正确
(2)正确
(3)错误
(4)未涉及
(5)正确
【详解】(1)依据材料“伴随着政治、经济方而激烈而深刻的变革,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各种思潮、学派的交锋与激荡,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可知战国时期出现了各个学派的士人思想交锋、碰撞的繁荣局面。故说法正确。
(2)依据材料“所谓百家争鸣,指的是两种社会现象:一种是各个学派独立地阐述自己的学说思想,学派之间相互问难,进行辩论。另一种是游说诸侯……不可避免与诸侯及其官员发生争鸣”,可知百家争鸣包括诸子百家间的争鸣和诸子与诸侯及其官员的争鸣。故说法正确。
(3)依据材料“各学派的巨子几乎都是伶牙俐齿、口若悬河的雄辩家,像韩非那样口吃,只是个特例……”可见士人多需要雄辩,才能使自己的政策主张和救国方略获得提拔重用。故说法错误。
(4)“卫国商鞅入秦游说秦孝公,得到了秦孝公的赏识重用”符合史实,但在材料中没有得到体现。故说法未涉及。
(5)依据材料“伴随着政治、经济方而激烈而深刻的变革,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各种思潮、学派的交锋与激荡,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可知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反映。故说法正确。
27.(1)铁(制)农具。牛耕
(2)地主。商鞅变法。秦孝公。
(3)孟子。百家争鸣;
(4)因素:生产工具或生产技术的进步;顺应时代的变法革新;思想文化的繁荣等。
【分析】(1)
春秋后期,出现铁农具和牛耕,促进了农业上的精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2)
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战国时期的变法中商鞅变法成效最大。秦国国君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
(3)
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这一时期,各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又互相影响,带来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之为百家争鸣。
(4)
因素:材料一、二、三分别反映的是生产力发展、社会改革、文化繁荣,因此可以从生产工具或生产技术的进步;顺应时代的变法革新;思想文化的繁荣等方面总结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