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综合复习题
一、选择题
1.(2022·福建泉州·七年级期末)《三国志)关于曹操将汉献帝理到许县这一历史事件有不同记载,(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为“奉天子以令诸侯”,《三国志·魏书·毛阶传》载为“奉天子以令不臣”,而《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却载为“挟天子以令诸侯”。这表明
A.历史评价无法做到公正客观 B.历史人物具有多面性
C.立场不同影响对历史的叙述 D.历史真相具有模糊性
2.(2022·福建泉州·七年级期末)据历史记载,吴国战船上下五层,可容纳士兵三千人;大海船长二十丈,载重万斛;孙权还多次派遣万人船队北航辽东,南通海南岛。据此可知吴国
A.海外贸易范围广 B.造船业很发达
C.重视农业的生产 D.海战捷报频传
3.(2022·福建福州·七年级期末)公元230年,孙权派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夷洲,夷洲是今天的
A.海南岛 B.台湾 C.日本 D.菲律宾
4.(2022·福建南平·七年级期末)下列关于赤壁之战的叙述,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A.公元208年,曹操率军挥师南下 B.曹军与孙刘联军双方在赤壁对峙
C.曹操军队终因不习水战兵败北撤 D.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5.(2022·福建龙岩·七年级期末)作为一个刚刚成立的王朝,西晋应该是很有生命力的,但它迅速走向败亡。标志着西晋走向衰落的历史事件是
A.八王之乱 B.五族内迁 C.匈奴攻晋 D.晋武王封王
6.(2022·福建福州·七年级期末)公元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公元280年可表述为
A.公元3世纪70年代 B.公元2世纪80年代
C.公元4世纪80年代 D.公元3世纪80年代
7.(2022·福建南平·七年级期末)西晋时,山西南部的羯人,大部分从事农耕生产;各族杂居的汉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这体现出当时的时代特征是
A.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 C.民族交融 D.经济繁荣
8.(2022·福建三明·七年级期末)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发生于( )
A.东汉末年 B.西汉末年 C.东晋末年 D.西晋末年
9.(2022·福建三明·七年级期末)成语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明珠,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与“投鞭断流”、“草木皆兵”有关的战役是
A.涿鹿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淝水之战
10.(2022·福建龙岩·七年级期末)东晋南朝时,福建种植水稻,种桑养蚕,培植荔枝、龙眼等。由此可见,当时闽地
A.农业经营方式多样 B.社会清明安定 C.商品经济十分活跃 D.城市迅速崛起
11.(2022·福建泉州·七年级期末)唐朝诗人杜牧《江南春》之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盖极言南朝寺庙之多。南朝四个朝代的更替顺序是( )
A.梁、宋、齐、陈 B.宋、齐、梁、陈 C.齐、宋、梁、陈 D.陈、宋、齐、梁
12.(2022·福建南平·七年级期末)“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等成语源自于
A.牧野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淝水之战
13.(2022·福建宁德·七年级期末)两晋南北朝历时300余年,先后交错建立27个政权,最短的仅有11年。可见,当时
A.诸侯兼并,走向统一 B.军阀割据,逐鹿中原
C.皇帝年幼,政治腐败 D.政权分立,更替频繁
14.(2022·福建漳州·七年级期末)“魏主欲变易旧风,诏禁士民胡服。”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措施中的
A.说汉语 B.穿汉服 C.改汉姓 D.联汉姻
15.(2022·福建泉州·七年级期末)北魏孝文帝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语和穿胡服,通用汉语、汉服。汉族传统的坐姿是席地而坐,魏晋以来引入北方游牧民族的胡床,从而开始垂足而坐。材料说明( )
A.北方民族矛盾得到充分缓解 B.少数民族深受汉文化影响
C.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D.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交融
16.(2022·福建泉州·七年级期末)“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这首诗称赞的是
A.诸葛亮 B.贾思勰 C.祖冲之 D.郦道元
17.(2022·福建龙岩·七年级期末)《齐民要术》中明确提出从事农业生产必须因时、因地、因作物品种而异,不能整齐划一。这强调了农业生产要
A.遵循自然规律 B.创造经济效益 C.改进生产工具 D.追求品种齐全
18.(2022·福建泉州·七年级期末)《沂蒙山小调》唱出了历史文化名城临沂的绮丽锦绣。临沂有灿烂的人文景观,城内的“洗砚池”“晒书台”等遗址,留下了东晋“书圣”的不朽作品。这位“书圣”是
A.顾恺之 B.陶渊明 C.王羲之 D.司马迁
19.(2022·福建宁德·七年级期末)魏晋南北朝时期,宗教画在绘画中占据主要地位;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中雕刻着数以万计的佛像。以上叙述表明当时
A.社会盛行佛教 B.民间兴起道教
C.雕塑工艺精巧 D.人们崇尚碑刻
二、辨析题
20.(2022·福建厦门·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他推行的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严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他的汉化改革不适合北魏国家的国情和族情,是北魏政治危机的开端。
——摘编自郝松枝《全盘汉化与北魏王朝的速亡》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中的“他”是谁。
(2)你是否同意以上材料的论述?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三、综合题
21.(2022·福建泉州·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期)一些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疆域不断扩大。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见下图
材料三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习惯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而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学习畜牧经验,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逐渐地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我国北方出现各民族大交融。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诸侯国”与西周哪一政治制度有关。说明春秋争霸在客观上所起到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简述图中民族迁徙的大致方向。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造成人口迁徙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北方各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22.(2022·福建龙岩·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东汉末年至西晋末年,为躲避北方战乱而南迁的人口已近百万。南迁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部分移民到达岭南一带。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给江南地区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也带动了商业的勃兴、都市的繁荣及对外贸易的发展……
——摘编自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
(1)根据材料写出魏晋时期人口大量南迁的原因。
(2)你是否同意材料中“南迁人口和先进的技术是江南地区发展得到活力的主要因素”的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23.(2022·福建泉州·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表 北魏时期平城地区、河洛地区经济数据比较表(部分)
地区 面积 农业区域 可承载人口
平城 5100平方公里 500万亩 78万人
河洛 28820平方公里 12162万亩 600余万人
——数据来源:刘继刚《北魏孝文帝迁都环境因素考论》材料二
元氏墓志中籍贯分布饼状图
迁都之后,孝文帝便立即对随迁都而来的代人实行了强制的籍贯转变政策。梳理现在已知的墓志,其中自称为“河南洛阳人”的元氏墓志数量甚为可观。
——摘编自姚瑜路《从墓志所见姓氏籍贯葬地看北魏孝文帝改革成效》
材料三
西魏、北周虽有胡风、胡俗回潮现象,但幅度较低,范围较窄,主要是对孝文帝以来汉化之路的逐步回归和对民族关系的不断调适,为消灭北齐、统一北方并为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摘编自马晓丽、崔明德《对拓跋鲜卑及北朝汉化问题的总体考察》
(1)根据材料一,概括河洛地区相对于平城地区的优越性,并根据所学知识,简述孝文帝针对这种情况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述“元氏墓志中籍贯分布”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元氏墓志中籍贯分布”的主要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
24.(2022·福建三明·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如图
材料二 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徭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拓,吐吠相望,连宇高花,叶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摘编自《简明二十四史读本》
材料三 孝文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染,是对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汉化。
——钱穆《国史大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的图片中A、B、C代表的政权和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战争名称。
(2)根据材料二,简析促进江南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孝文帝进行汉化的原因。(不得照抄原文)
(4)根据上述材料,归纳推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终走向统一的因素。
25.(2022·福建漳州·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今已有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战国时,七国文字书写各异。秦统一后,秦始皇命李斯等人总结出的小篆字体成为官方的标准文字,但篆书字画很多,书写速度慢,于是产生了一种更为简易、书写更为方便的隶书。
——摘编自纪云华等《中国文化简史》
材料二 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使书法在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西晋设置书博士,教授学生学习书法。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把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世称“书圣”。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目前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古代文字名称,概括汉字演变呈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王羲之代表作品一例,概括书法艺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发展的条件。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汉字发展历程的认识。
四、论述题
26.(2022·福建宁德·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493年,北魏孝文帝为迁都洛阳,防止守旧贵族的反对,设下了一个妙计。当时,洛阳正值秋雨季节,他率兵南征。随行的群臣长途跋涉,疲惫不堪,都不愿冒雨继续前进。而这时,孝文帝下令立刻向南进发,那些群臣一齐下跪,请求停止南进。孝文帝说:“我们这次南征,兴师动众,影响甚大,既然你们不愿意南下,那就只能将国都从平城迁到这里来,等将来有机会再灭南朝,统一全国。”相比之下,群臣更害怕南征,便同意迁都。
——摘编自白翠琴《魏晋南北朝民族史》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建立北魏政权的民族。
(2)任选以下一个观点(用序号作答),并结合材料和历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A.北魏孝文帝改革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B.杰出人物对历史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C.重大历史决策的做出需要讲求智慧。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材料“《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为‘奉天子以令诸侯’,《三国志·魏书·毛阶传》载为‘奉天子以令不臣’,而《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却载为‘挟天子以令诸侯’”可知,奉天子与挟天子反映了历史表述的不同,这是由立场不同导致的,立场不同对历史的叙述也不同,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对历史的评价,排除A项;材料不是对历史人物的评述是对历史事件的评述,排除B项;“历史真相具有模糊性”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详解】根据“吴国战船上下五层,可容纳士兵三千人;大海船长二十丈,载重万斛;孙权还多次派遣万人船队北航辽东,南通海南岛”可以看出当时吴国的造船技术发达,能够造大船,故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海外贸易和战争,排除AD;造船与农业生产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
3.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夷洲是今天的台湾,故B符合题意;三国时期海南是吴国的领土,称朱崖,故A不符合题意;我国古代称日本为“倭”或“倭国”。故C不符合题意;菲律宾在三国时期,与我国没有交往,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4.D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历史观点是指观察(分析)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所采取的“态度”、持有的“看法”,具有鲜明的主观性,由此可知,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属于历史观点,D项正确;ABC项中都是对历史史实的叙述,不是历史观点,排除。故选D项。
5.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初期大封诸侯王,晋惠帝昏庸无能,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选项A符合题意;五族内迁促进民族交融;匈奴兵攻占长安,西晋灭亡;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6.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公元纪年就是将耶稣诞生之年作为公元元年,即公元1年,之前的时间称为公元前。每100年为1个世纪,每10年为一段,第几个10年即为第几个十年代。故280年为公元3世纪80年代,D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ABC项时间不符,排除。故此题选择D。
【点睛】解答本题,需要熟知公元纪年的计算方法。
7.C
【详解】根据“西晋时,山西南部的羯人,大部分从事农耕生产;各族杂居的汉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可得出这是民族间交融 的现象,C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社会变革,排除A项;材料与政权分立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经济的繁荣,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末年,匈奴等趁汉族统治集团内乱之际起兵,西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向中原推进。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因此D选项符合题意;ABC三个时期我国均未形成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排除;故选D。
9.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投鞭断流”、“草木皆兵”的战役是淝水之战,魏晋南北朝时期前秦皇帝苻坚骄傲自大,不顾大臣的劝阻,执意要率领大军进攻东晋,力图实现南北统一,“投鞭断流”是指苻坚声称朕有近百万大军,光是把马鞭投进长江,就足以截断江流,还怕什么天险?,“草木皆兵”是指苻坚去前线视察,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觉得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变得疑神疑鬼,D项正确;涿鹿之战是远古传说中炎帝、黄帝联合打败蚩尤的重要战役,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起义中项羽大败秦军主力的战役,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曹操打败袁绍的著名战役,排除ABC项。故选D项。
10.A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水稻,种桑养蚕,培植荔枝、龙眼……”可知,有农作物、丝织业、经济作物,体现了农业经营方式多样,故A符合题意;材料是说经济领域,故B不符合题意;水稻是农作物的一种,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是说经济领域,没有涉及城市迅速崛起,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1.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南朝 时期,宋(420-479年)是其中疆域最大、最强、统治年代最长的一个政权,历4代8帝,共60年,齐(479-502年)国祚短暂,只有24年,但由于争杀频繁,竟历3代7帝,平均3年一帝,是中国历史上帝王更换极快的一朝,梁(502-557年)历3代4帝,共56年,其中武帝萧衍个人享国时间最久,几近半个世纪,陈(557-589年)首尾凡33年,历3代5帝。陈承衰梁之弊,是版图狭窄、人口孤弱、力量单薄的王朝,加之统治者又极度腐败,最终丧亡于北方强敌之手,由此可知,南朝四个朝代的更替顺序是宋、齐、梁、陈,B符合题意;ACD三项的顺序是不正确的,排除;故选B。
12.D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等成语都源自于淝水之战,而非牧野之战、巨鹿之战和官渡之战,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13.D
【详解】根据材料“两晋南北朝历时300余年,先后交错建立27个政权,最短的仅有11年”结合所学可知南北朝时的时代特征,是南北分裂,政权分立,更替频繁,D项正确;秦始皇统一六国标志诸侯兼并,走向统一,排除A项;军阀割据,逐鹿中原是东汉末年群雄纷争,排除B项;东汉时期皇帝年幼,外戚宦官专政,政治腐败,排除C项。故选D项。
14.B
【详解】根据“诏禁士民胡服”可得出是禁止民众穿着胡服,涉及的是服饰的改革,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15.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语和穿胡服,通用汉语、汉服。汉族传统的坐姿是席地而坐,魏晋以来引入北方游牧民族的胡床,从而开始垂足而坐”说明孝文帝实行汉化措施,汉族人们学习游牧民族的生活习俗,表明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交融,D项正确;北方民族矛盾得到充分缓解材料未涉及,排除A项;少数民族深受汉文化影响理解片面,排除B项;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16.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圆周小数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首诗称赞的是祖冲之;因为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第七位;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17.A
【详解】依据题干材料“从事农业生产必须因时、因地、因作物品种而异,不能整齐划一”,结合课本所学,北朝时期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一书,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A正确;BCD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故选A。
18.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东晋“书圣”是王羲之,代表作是《兰亭集序》,故C符合题意;顾恺之是画家,陶渊明是文学家,司马迁是史学家,故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19.A
【详解】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佛教开始在中国传播。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是佛教艺术的体现。说明当时佛教盛行,A项正确;佛像不是道教艺术,排除B项;材料中说明的是佛教艺术发展,不是雕塑艺术和崇尚碑刻,排除C和D项。故选A项。
20.(1)孝文帝(拓跋宏)
(2)观点一:不同意。理由: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加速了北魏封建化进程,增强了北魏的实力。而北魏政权的灭亡是孝文帝改革后统治腐败的结果,鲜卑民族的消失正是民族融合的产物。因此,我不同意材料中的观点。
观点二:同意。理由:孝文帝改革,抛弃了本民族的生活习惯,全盘汉化,导致鲜卑族失去了本民族的特色和原先的尚武风气,使得鲜卑贵族迅速腐化堕落,加深了北魏统治危机,最终导致了鲜卑民族的消失和北魏政权的灭亡。因此,我同意材料中的观点。
【分析】(1)
根据材料“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他的汉化改革不适合北魏国家的国情和族情,是北魏政治危机的开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2)
根据材料“他的汉化改革不适合北魏国家的国情和族情,是北魏政治危机的开端”可持同意或者不同意两种不同的观点,写出相应的理由即可,如:观点一:不同意。理由: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加速了北魏封建化进程,增强了北魏的实力。而北魏政权的灭亡是孝文帝改革后统治腐败的结果,鲜卑民族的消失正是民族融合的产物。因此,我不同意材料中的观点。观点二:同意。理由:孝文帝改革,抛弃了本民族的生活习惯,全盘汉化,导致鲜卑族失去了本民族的特色和原先的尚武风气,使得鲜卑贵族迅速腐化堕落,加深了北魏统治危机,最终导致了鲜卑民族的消失和北魏政权的灭亡。因此,我同意材料中的观点。
21.(1)制度:分封制作用: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2)迁徙方向:自北向南主要原因: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3)意义: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根据材料,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统治,周天子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工程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融合。
(2)
根据材料所给提示信息可知,中民族迁徙的大致方向自北向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末年以来,南方社会比较安定,大批北方人为了躲避战乱纷纷南迁。
(3)
根据材料“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习惯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而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学习畜牧经验,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逐渐地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我国北方出现各民族大交融”可知,我国北方各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22.(1)躲避北方战乱
(2)同意。
理由:魏晋时期我国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是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给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使江南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对外贸易得到发展。同时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等也是我国江南经济发展的因素。
不同意。
理由:魏晋时期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是江南地区开发的重要前提。同时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也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分析】(1)
根据材料“从东汉末年至西晋末年,为躲避北方战乱而南迁的人口已近百万。”分析可知,魏晋时期人口大量南迁的原因是躲避北方战乱。
(2)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同意,理由是魏晋时期我国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是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给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使江南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对外贸易得到发展,同时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等也是我国江南经济发展的因素;不同意,理由是魏晋时期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是江南地区开发的重要前提,同时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也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23.(1)优越性:面积大、可供农业生产的土地多、可承载人口数量多。措施:迁都洛阳。
(2)特点:元氏籍贯分布以洛阳为主。主要原因: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迁都洛阳,实行强制的籍贯转变政策,使得随迁洛阳的鲜卑人(代人)难以随意改变籍贯,并改鲜卑姓为汉姓,自己的“拓跋”改姓“元”。因此,墓志中呈现出“元姓”以洛阳为籍贯占大部分的现象。
(3)意义: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大力发展;缓解了民族隔阂,推动了北方各民族人民的交流、交往与交融;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基础。
【分析】(1)
根据材料一“北魏时期平城地区、河洛地区经济数据比较表”概括可知,河洛地区相对于平城地区的优越性表现在面积大、可供农业生产的土地多、可承载人口数量多。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针对这种情况所采取的措施是迁都洛阳。
(2)
根据材料二图示可知,“元氏墓志中籍贯分布”的特点是元氏籍贯分布以洛阳为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元氏墓志中籍贯分布”的主要原因是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迁都洛阳,实行强制的籍贯转变政策,使得随迁洛阳的鲜卑人(代人)难以随意改变籍贯,并改鲜卑姓为汉姓,自己的“拓跋”改姓“元”。因此,墓志中呈现出“元姓”以洛阳为籍贯占大部分的现象。
(3)
综合上述材料可知,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大力发展;缓解了民族隔阂,推动了北方各民族人民的交流、交往与交融;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基础。
24.(1)A魏,B蜀,C吴。赤壁之战。
(2)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长期战乱,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过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江南经济迅速发展
(3)深受汉族文化吸引;改变鲜卑落后的面貌、提升自己的统治力等
(4)民族交融、经济发展
【详解】(1)依据材料一三国鼎立形势图和所学知识,三国之中魏国占据北方黄河流域,蜀国占据西南等地,吴国占据江南等地区,因此A魏,B蜀,C吴。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曹操被迫退回北方,此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定了基础。
(2)依据材料二“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徭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和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提供了充实的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工具,南方政权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也鼓励发展生产;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方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也是促进江南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孝文帝进行汉化的原因,据“孝文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得出改变鲜卑落后的面貌、提升自己的统治力的需求,据“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染,是对汉文化衷心欣慕”得出深受汉族文化吸引。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材料二反映了江南经济得到显著的开发,南北经济差距逐渐缩小,材料三反映了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政策促进北方民族融合,由此得出推动三国两晋南北朝最终走向统一的因素是民族交融、经济发展。
25.(1)甲骨文。由繁到简。
(2)《兰亭集序》。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推动了纸的使用和推动;书法家的推动作用;国家政策的促进作用。
(3)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文字。汉字自身的成熟于完美,为其保持旺盛生命力打下了坚实基础;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保证了汉字的使用畅通无阻;周边民族和部分东亚国家借用汉字创制自己的文字,使汉字的使用和发展具有广阔空间;汉字至今还在使用,对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文化自信起到了重要作用。
【解析】(1)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古代文字。根据材料一“战国时,七国文字书写各异。秦统一后,泰始皇命李斯等人总结出的小篆字体成为官方的标准文字,但篆书字画很多,书写速度慢,于是产生了一种更为简易、书写更为方便的隶书。”可知,由繁到简。
(2)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品是《兰亭集序》。根据材料二“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使书法在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可知,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推动了纸的使用和推动;根据材料二“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把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可知,书法家的推动作用;根据材料二“西晋设置书博士,教授学生学习书法。”可知,国家政策的促进作用。
(3)
根据材料一“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今已有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于是产生了一种更为简易、书写更为方便的隶书”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文字。汉字自身的成熟于完美,为其保持旺盛生命力打下了坚实基础;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保证了汉字的使用畅通无阻;周边民族和部分东亚国家借用汉字创制自己的文字,使汉字的使用和发展具有广阔空间;汉字至今还在使用,对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文化自信起到了重要作用。
26.(1)鲜卑族
(2)例:B。杰出人物对历史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论述: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他顺应历史潮流,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坚持改革。在朝廷中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通婚。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社会发展,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北魏因为孝文帝改革都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促进了社会发展。综上所述,杰出人物对历史有巨大影响,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解析】(1)
根据所学可知建立北魏政权的民族是鲜卑族。
(2)
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493年,北魏孝文帝为迁都洛阳,防止守旧贵族的反对,设下了一个妙计……”可知孝文帝为了减轻迁都改革遭到旧贵族发对的压力,采用攻打南方的方法,从而得到顺利迁都洛阳,并实行一系列改革,推动社会发展,因此可从中得到一个论题:B杰出人物对历史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论述时可从改革措施,产生的影响,推动社会的发展,得出轮点是杰出人物对历史有巨大影响,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论述时候,注意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