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复活》课件(共4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9 《复活》课件(共4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12 14:05: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复活
列夫·托尔斯泰
作者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____国________主义作家。他出生于贵族家庭,在喀山大学学习期间,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的影响。1847年退学回故乡,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6年退役。多年的军旅生活,为他以后写下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打下了基础。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

批判现实
代表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托尔斯泰的思想中充满着矛盾,是俄国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的反映,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贵族知识分子在寻求新生活中清醒与软弱、奋斗与彷徨、呼喊与苦闷的生动写照。他的作品反映了俄国1861-1905年间俄国的社会矛盾和变动,被____誉为“俄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列宁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
知识链接:托尔斯泰主义
一方面,它体现为对现实的无情批判;另一方面,它宣扬了赎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
创作背景
托尔斯泰晚年,俄国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农村遭到巨大的迫坏,广大劳动人民生活贫困。俄国的农奴制和农民战争,使俄国农民的生活进一步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托尔斯泰看到了社会问题的本质,对农民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他的世界观发生了激变。他抛弃了贵族地主阶层的传统观念,站在广大农民的立场上,观察俄国的社会现实,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抨击社会现实,揭露俄国社会制度的本质。
故事梗概
《复活》的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在年轻时爱上了姑妈家的女仆玛丝洛娃,使她怀孕。后来马斯洛娃被赶出家门。之后,玛丝洛娃沦落为妓女。妓女的生活使她的身心遭受严重的摧残,她再也不相信善了。于是她拼命吸烟喝酒,麻痹自己。后因无辜卷入一起谋财害命的官司,蒙冤受屈,即将去服苦役。担任陪审员的贵族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发现,马斯洛娃正是自己年轻时抛弃了的姑娘,良心深受谴责。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他决定去监狱探望马斯洛娃,祈求得到宽恕。
他为她奔走申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以赎回自己的罪过。上诉失败后,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亚。玛丝洛娃在聂赫留朵夫的真诚忏悔和关怀下,消除前怨,逐步唤醒埋藏在内心深处的美德,自动戒了烟酒。她为了不损害聂赫留朵夫的名誉和地位,拒绝与他结婚,而与另一个她心爱的犯人西蒙松结合,从而走向新生。聂赫留朵夫也放弃了贵族生活,把土地分给农民,与上流社会断绝交往,虔诚的信奉宗教。
小说通过马斯洛娃的苦难遭遇,广泛而深刻的抨击了法庭、监狱等的腐败黑暗,揭露了当时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和反动官吏的残暴昏庸,毫无人性,撕下了官办教会的伪善面纱,反映了当时俄国农村的破坏和农民的极端贫困,勾画了一幅已经走到崩溃边缘的农奴制,俄国的社会图景。
自读深思
人物 事件 层次 情节
玛丝洛娃、 聂赫留朵夫 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的经过 开端(1-21段):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 发展(22-43段):二人交谈,聂赫留朵夫请求玛丝洛娃的原谅,但被拒绝。 高潮(44-58段):玛丝洛娃经过激烈的心理活动后,决定利用这个男人弄到些好处。 结局(59-78段):聂赫留朵夫决定在精神上唤醒玛丝洛娃,使她恢复本性。 探监
相认
赎罪
1.通读全文,梳理情节
2.浏览文本,主要人物
聂赫留朵夫
始乱终弃的贵族老爷
忏悔的罪人
玛丝洛娃
被抛弃的情人
堕落的风尘女
圈画文中对人物进行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句,分析本文是如何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反映人物性格特征的,从而剖析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人物性格。
1.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刻画聂赫留朵夫的
方法指导:通过对文中与人物相关的情节、对话、描写等概括。
描写手法 原文例句 形象特点
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细节描写
研读文本
示例1:“我想见见……”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他说话的声音并不比平时高。
“我想见见您……我……”(4、5)
语言描写。聂赫留朵夫在称呼上的斟酌和语言的不流畅表现了他思想上的矛盾。
示例2:“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聂赫留朵夫想。他一想到这里,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他用手指抓住铁栅栏,说不下去,竭力控制住情感,免得哭出来。(12)
心理描写。直接写聂赫留朵夫的心理,他认为玛丝洛娃的遭遇的根源在自己,自己应该赎罪。
动作、神态描写。聂赫留朵夫的情绪很激动,说明他急于想得到玛丝洛娃的谅解,同意自己赎罪的想法。
示例3:他再也说不下去,就离开铁栅栏,竭力忍住翻腾的泪水,不让自己哭出声。(21)
动作、神态描写。聂赫留朵夫“说不下去”。内心充满了伤悲,自己给对方造成的伤害如此之大,表现了他对自己的反省。
示例4:昨晚迷惑过聂赫留朵夫的魔鬼,此刻又在他心里说话,又竭力阻止他思考该怎样行动,却让他去考虑他的行动会有什么后果,怎样才能对他有利。
“这个女人已经无药可救了。”魔鬼说,“你只会把石头吊在自己脖子上,活活淹死,再也不能做什么对别人有益的事了。……就会向这边或者那边倾斜。他决定此刻把所有的话全向她说出来。(60、61)
心理描写。一方面,一个利己的聂赫留朵夫和一个想要实现自我救赎的聂赫留朵夫之间展开了激战;另一方面聂赫留朵夫看到了玛丝洛娃已经完全变了个人,当年的纯洁美好不复存在,行为举止间流露出风尘女子的放荡,这一切让他质疑自己对她的拯救是否有意义。最终他还是坚定了自己要帮助玛丝洛娃的想法。
示例5:不过,说也奇怪,这种情况不仅没有使他疏远她,反而产生一种特殊的新的力量,使他去同她接近他……对她豪无所求,只希望她不要像现在这样,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67)
心理描写。表明了聂赫留朵夫决心从精神上拯救玛丝洛娃,其实这也是他迈出自己精神复活的第一步。
示例6:“我记起这些事是为了要改正错误,赎我的罪,卡秋莎。”聂赫留朵夫开了头,本来还想说他要同她结婚,但接触到她的目光,发觉其中有一种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他不敢开口了。(70)
语言、心理描写。表现了聂赫留朵夫的懦弱,也表现了他内心深深的自责和忏悔。
列夫·托尔斯泰善于通过人物复杂的心理状态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如通过聂赫留朵夫探监时的神态动作来表现他的羞愧和自责;此外,更多的是直接来写他的心理,如“但他立刻想到,要是他觉得羞耻,那倒是好事,因为他是可耻的”,写出了他的自我反思。
心理描写:指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进行描写。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能反映人物的性质,展开人物的内心世界。
聂赫留朵夫的人物形象
聂赫留朵夫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的罪恶的体现者,同时又是本阶级罪恶的批判者,是“忏悔贵族”的典型。
聂赫留朵夫大学时是一个纯洁、热忱、朝气勃勃,有美好追求的青年,进入军队和上流社会后,过起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作风随便,诱奸玛丝洛娃使其怀上孩子,有将其抛弃。多年后,再次遇到了玛丝洛娃,意识到自己是造成她不幸的罪魁祸首,心中的良知引发了他对玛丝洛娃的同情和忏悔。他开始决心赎罪,甚至有和她结婚的念头,表明了他悔改的诚意。从此,他的思想开始升华,灵魂开始走向复活。
概览人物
2.归纳总结
心理描写:
指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进行描写。
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能反映人物的性质,展开人物的内心世界。
1.直接描写法
这是最为常见的心理描写法,有的句子中含有“想”等关键的字眼作为明显的标志。例如: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鲁迅《阿Q正传》)
阿Q的心理描写,将阿Q的精神胜利法活化了出来,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2.内心独白法
这种刻画人物心理的方法,能够直接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思想斗争。例如:我一边跑一边想:看样子是难以逃脱了。扔了米跑吧,山上急等着用粮食,舍不得丢,而且就是扔了也不一定能逃得脱;不扔吧,叫敌人追上了也是人粮两空。怎么办呢 ………这时,洪七还紧跟着我,呼哧呼哧直喘气呢。我听着他的喘气声,蓦地想出了一个法子。可是当我这样想着的时候,我自己不由得浑身都颤抖了起来:儿子,多好的儿子……这叫我怎么跟他妈交代呢。………可是,不这样又不行,孩子要紧,革命的事业更要紧!也许我能替了孩子,可孩子替不了我呀!……(王愿坚《粮食的故事》)
这段文字,作者用抒情的笔法,写“我”与儿子洪七给山上的红军送粮,在途中遇到了敌人。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是牺牲儿子保护粮食,还是保护儿子 “我”的内心斗争非常激烈,心情极度矛盾、复杂。最后,“我”毅然牺牲了儿子,表现了“我”为了革命事业不惜一切代价的大公无私精神。
3.梦境描写法
梦境是人所想的集中表现,它同样能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深化文章的主题。
例如:这里宝玉昏昏默默,只见蒋玉菡走了进来,诉说忠顺府拿他之事;又见金钏儿进来哭说为他投井之情。宝玉半梦半醒,都不在意。忽又觉有人推他,恍恍忽忽听得有人悲戚之声。宝玉从梦中惊醒,睁眼一看,不是别人,却是林黛玉。(《宝玉挨打》)
以上文字,作者就描写了梦境。它既揭示出了宝玉关心体贴少女,思想叛逆,具有民主思想的性格特征,又反映出当时社会中,处于下层地位的人任人宰割的不合理的黑暗现实。
4.心理剖析法
这种心理描写的方法在西方的一些小说中很常见。即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读者对人物的所思所想更加明了。
莫泊桑在小说《项链》中就运用了心理剖析法。他用“她一向就想望着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表现玛蒂尔德希望摆脱寒酸、暗淡、平庸的生活,置身于上流社会,成为生活优裕、受人奉承的高贵夫人的梦想;通过“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表现她自觉颇有姿色,具有跳出平庸家庭,爬进上流社会的资本的自信心。
5.神态显示法
这种描写法是通过写人物的神情来显示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的变化。
如鲁迅在《祝福》中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从“顺着眼”“眼角上带着些泪痕”到“眼睛窈陷下去”“眼珠子间或一轮”,用“画眼睛”的笔法揭示出祥林嫂内心的悲伤、痛苦和绝望的过程。
6.动作显示法
即描写人物富有鲜明个性的动作,传神地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例如鲁迅先生在《孔乙已》中对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的动作描写,反映了孔乙己得意、炫耀的心理;施耐庵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写林冲听说陆谦追杀至沧州,不觉大怒,“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用了“买”“带”“寻”等几个连续的动词,表现出林冲报仇急切的激愤心理。
7.语言显示法
言为心声,透过人物语言可以窥见人物心理。
例如:(王熙凤)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林黛玉进贾府》)
这是王熙凤初见林黛玉在贾母面前说的话,她用“嫡亲的孙女”来夸赞黛玉,既讨好了贾母,又让在座的“三春”姐妹听了受用。
8.环境衬托法
在小说中,环境描写是不可缺少的。恰当的环境描写既对刻画人物、反映主题起到很好的作用,又能增添文章的美感。同时,还能衬托出人物的心理。
如白居易《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3.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刻画玛丝洛娃的
方法指导:通过对文中与人物相关的情节、对话、描写等概括。
描写手法 原文例句 形象特点
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细节描写
小说对玛丝洛娃用笔最多的描写是什么,请找出来。

A、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 2)
B、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 3)
C、她忽然瞟了她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 43)
D、她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 53)
E、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65)
F、她说,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76)
如何理解玛丝洛娃的“笑”。
A、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 2)
此时,玛丝洛娃还是以妓女的身份审视周围的人,看到眼前是个有钱人就露出习惯性的笑容。
B、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 3)
生动地表现了饱尝世态炎凉后的玛丝洛娃已经世俗化了,变得善于察言观色了。
C、她忽然瞟了她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 43)
“嫌恶”应该是玛丝洛娃的真情流露,正是眼前这个男人,对她始乱终弃,给自己带来了深重的痛苦和灾难。“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则是她故意而为之,装出的一副妖媚可怜相,其目的是“利用他弄到些好处”。
D、她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 53)
玛丝洛娃再次出现的“笑”,让人对其同情,同时更激发了聂赫留朵夫的罪恶感。
E、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65)
突出了玛丝洛娃的真实状态,她根本不在意对方的想法,只是要尽可能地获得一些好处。
F、她说,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76)
玛丝洛娃不仅不以自己的妓女身份为耻,甚至引以为荣。在她看来,茫茫尘世无非是好色之徒聚居的渊薮,他们从四面八方窥伺她,不择手段——去占有她,她过去的生活和现在的生活全都证实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文中写了玛丝洛娃的“笑”之外,还重点写了她的什么?
1、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 3)
2、她一动不动地站着,斜睨的目光盯住他不放。(20)
3、她那双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在浮肿的眼皮下显得特别有神。(27)
4、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又像在瞧他,又像不在瞧他。(32)
5、以及那双妩媚的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59)
眼睛
眼睛有何特点?
眼睛
斜睨
文中多次写到玛丝洛娃“斜睨”的眼睛,有何意图?
通过典型的神态描写,刻画了玛丝洛娃现在对人的冷漠与敌视,也暗示她生活的不幸。
从玛丝洛娃的“笑”和眼神表情中可以看出,遭受了被抛弃、被侮辱、被损害的经历之后,心灵的痛苦,生活的磨难,已经使她丧失了原本的善良和天真。玛丝洛娃已沦落为一个地地道道的风尘女子。
从精神上来说,原来那个纯洁的卡秋莎已经 “死亡”了。这“笑”有一种自甘堕落的沉沦。
总结
4.文中对玛丝洛娃的神态描写非常到位,请选择几处加以赏析。
神态描写 反映的内心
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
不过,她的笑容消失了,眉头痛苦地皱起来
她气愤地简单回答,转过眼睛不去看他
此时,玛丝洛娃还是以妓女的身份审视周围的人,看到眼前是个有钱人就露出习惯性的笑容
玛丝洛娃认出了眼前的人就是伤害她的聂赫留朵夫,这使她的内心非常痛苦
聂赫留朵夫提到两人的孩子,但孩子的夭折对玛丝洛娃来说是沉重的打击,此时,玛丝洛娃内心是痛苦的,是愤恨的
示例1:玛丝洛娃看到聂赫留朵夫激动的神气,认出他来了。(15)
“您好像是……但我不敢认。”玛丝洛娃眼睛不看他,叫道。她那涨红的脸突然变得阴沉了。(16)
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玛丝洛娃的表情表现了她认出对方后的心理,那段不愿意触及的记忆又出现在她的脑海中。
示例2:过了一分钟,玛丝洛娃从边门走出来。她步履轻盈地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站住,皱着眉头看了他一眼。乌黑的鬈发也像前天那样一圈圈在额上;苍白而微肿的脸有点病态,但很可爱,而且十分镇定;她那双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在浮肿的眼皮下显得特别有神。(27)
肖像描写。这是一个可爱的姑娘,眼睛“特别有神”,让人无法讨厌她,作者这样写激起了人们对她的同情。
示例3:“我想请求您……给些钱,要是您答应的话。不多……只要十个卢布就行。”她突然说。(54)
语言描写。玛丝洛娃不相信聂赫留朵夫的话,把他当作可利用的男人,妖媚地笑着向她要了十个卢布。
示例4:“何必提那些旧事。”她冷冷地说。(69)
语言、神态描写。表明聂赫留朵夫过去给她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她不想再触及那段痛苦的回忆。
示例5:“真怪!”她又说了一遍,接着摇摇头,向铁栅栏那边走去。(78)
语言、动作描写。表明了玛丝洛娃对自己的关爱极度的怀疑,不信任,觉得聂赫留朵夫所说的话是骗人的。
玛丝洛娃人物形象
玛丝洛娃原本是个善良、纯朴、天真无邪的少女,自从被聂赫留朵夫引诱和抛弃后,她沦落为妓女,有不幸被诬告为毒害他人的凶手,陷于冤狱之中。她作为俄国下层群众的典型代表,她已经丧失了生命,失去了灵魂,对决心赎罪,帮助她觉醒的聂赫留朵夫充满了怀疑与不信任,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充满的是厌恶。
概览人物
主 旨 概 括
本文写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写到了玛丝洛娃落到社会底层、沦为妓女的经过,表现了被侮辱、被侵害、走入迷途的玛丝洛娃依然对那段生活感到痛苦,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忏悔和赎罪的心理,这些都暗示了两人开始走向精神的、灵魂的“复活”,托尔斯泰通过这一事件表达了对贵族社会的揭露和批判,并寄寓了美好的人性理想。
1.结合所学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品读课文中的心理描写,思考并总结这部小说中以“复活”为题的深层意蕴(“复活”究竟复活的是什么呢 )
深 思
“复活”就是灵魂拯救的成功,是灵魂的复活,是聂赫留朵夫灵魂自我拯救的“复活”。(赎罪)
2.思考:那“玛丝洛娃”有“复活”的希望吗?
复活是玛丝洛娃灵魂在聂赫留朵夫道德光辉照耀下的被动“复活”。
作者在两个主人公身上寄托美好的人性理想:
小说的两个主人公一路走来爱恨情仇,历尽坎坷最终都实现了精神灵魂的“复活”,托尔斯泰在两个主人公身上寄托了赎罪、宽恕、拯救灵魂、“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美好人性,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的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3.小说以《复活》为题,是指谁的复活?有什么特殊含义?有人认为这里的“复活”是指聂赫留朵夫,有人认为是指玛丝洛娃,有人认为是指作者列夫·托尔斯泰。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请结合整部作品的相关情节、写作背景谈谈你的理解。
观点一:
“复活”主要是写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
聂赫留朵夫的复活历程——人生三阶段:
第一阶段:单纯善良的大学生
第二阶段:放纵堕落的花花公子
第三阶段:苏醒忏悔的复活者
典型意义:
聂赫留朵夫是一个忏悔贵族的典型。他的身上体现了19世紀后半期俄国部分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思想特征。聂赫留朵夫的复活体现了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后的精神追求。
课文节选部分充分展现了人物内心的矛盾挣扎,聂赫留朵夫的“复活”代表着“精神的人”战胜了“兽性的人”、道德的人战胜了非道德的人。失落的人性逐渐复归,道德不断自我完善。
观点二:
“复活”主要是指玛丝洛娃人性和尊严的复活。
玛丝洛娃的复活历程——人生三阶段
第一阶段:天真美好的单纯少女
第二阶段:遭受凌辱,自暴自弃的风尘女子
第三阶段:宽恕复活,重获新生 
典型意义:
玛丝洛娃身上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纯洁、善良和自尊,也体现出不合理杜会对他们的残酷迫害。爱和宽恕唤醒了她心中尚存的善良与仁爱,玛丝洛娃最终实现了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复活。她的“复活”代表着人性与尊严的回归。
观点三:
寄托了作者的理想,是托尔斯泰的精神复活。
托尔斯泰写《复活》用了十年时间,六易其稿。小说结局曾写成玛丝洛娃同聂赫留朵夫结婚,移居国外过上了幸福生活。大团圆式的结局只说明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后来托尔斯泰又把结局改成玛丝洛娃和政治犯西蒙松在一起,写出了玛丝洛娃为别人着想的精神“复活”,从而完整地诠释托尔斯泰的“复活”情感与思想。
①人性的复活。曾经聂赫留朵夫是一个沉迷声色的花花公子,每天的生活看似光鲜,实则内心充满空虚。直到他再次看到玛丝洛娃那一刻,那个因为他的欲望毁掉的女孩儿,他开始审视自己的经历,开始直面他的过去的错误。那一刻,他内心中自己善良的一面,在压迫中终于开始苏醒。
②道德的复活。聂赫留朵夫鼓起勇气,面对曾被自己深深伤害过的玛丝洛娃,他放下自己的贵族身段。向她忏悔自己曾经犯下的罪恶,祈求获得宽恕。这一刻,他曾经沦丧的道德感再次回归,这是他道德的复活。
③精神的复活。当聂赫留朵夫作为陪审员的身份在法庭上与被告的玛丝洛娃重逢时,相信他的内心是受到了极大震撼的,沉睡在心灵深处的精神的人开始觉醒。他开始认识到,正是因为自己的不负责任,才造成了玛丝洛娃一生的悲剧,开始认识到自己犯了罪。于是,聂赫留朵夫走上了自己的赎罪之路,同时也是在进行自我救赎,他的精神走向了复活。
4.小说以“复活”为题,有何含义?
探究标题
常见的设问方式有:
①小说以×X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②这篇小说为什么要用××做题目
③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④xx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⑤小说的题目是××,但主要内容是围绕……而展开的,如果以××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 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探究标题意蕴
对于探究标题意蕴题,特别要关注:
1标题在文中的具体意思(表层义)
2标题与主题内容相关的意思(深层义)
3标题对揭示主题、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象征义或比喻义)。
答“标题意蕴题”的步骤:
①点出标题所用的表达技巧
(双关、比喻、反讽、反问、引用、象征)
②分析标题的表层意
即把标题在文中所表示的最表层的意思分析出来的。
③分析标题的深层意
深层意的挖掘要联系小说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方面。
探究标题的作用或好处
①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如《我的叔叔于勒》。
②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如《故乡》《边城》等。
③概括小说主要事件,如《范进中举》《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
④设悬念,引起阅读的兴趣。如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
⑤贯串全文,起线索作用,如《项链》《药》等。(指向情节结构)
⑥具有象征意义,揭示小说主题,画龙点睛,如《子夜》《红与黑》等。(指向主题)
⑦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如《变色龙》。(指向人物形象)
最清醒的现实主义
《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思想探索和艺术探索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它鲜明地体现了列夫·托尔斯泰撕毁一切假面具的“最清醒的现实主义”。
(1)生动的细节描写。
刚与玛丝洛娃开始交谈时,聂赫留朵夫在称呼她“你”“您”间犹豫不决;在玛丝洛娃突然开口要钱时,聂赫留朵夫流露出窘态。作者通过这些细节描写,塑造了人物鲜明的性格、复杂的情感,寄寓了自己的人性理想。
(2)独特的讽刺手法。
所谓“独特”,是指列夫·托尔斯泰的讽刺是不露声色的,他采用现实主义的描写去揭露事物表面与实质的矛盾,在朴素的叙述中包含着辛辣的讽刺。如:“当着他的面别给,等他走开了再给,要不然会被他拿走的”,揭露了大小官吏的巧取豪夺。
文本特色
(3)突出的心理描写。
列夫·托尔斯泰不仅仅是描写人的心理活动的结果,他更关心过程本身,尤其是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中那种细微的、难以捉摸的改变。如玛丝洛娃在监狱里以犯人的身份见到前来探视她的贵族地主聂赫留朵夫时,列夫·托尔斯泰写道:“玛丝洛娃怎么也没想到会看见他,特别是在此时此地。因此最初一刹那,他的出现使她震惊,使她回想起她从不回想的往事。”往下,就进入对往事的回忆。起初,她心头掠过一丝美好的回忆,因为站在她面前的这个人曾经爱过她并且为她所爱;接着,她想起他的残忍,想起他带给她的痛苦和屈辱……她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又想利用他一下。这段心理描写既为后来聂赫留朵夫应允为她请律师的情节埋下伏笔,又有助于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