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课件(共30张PPT)+教案+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课件(共30张PPT)+教案+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11 10:15:00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 讽刺作品的阅读
《儒林外史》
部编版 九年级下
新知讲解
新知导入
“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擿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慼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代最伟大的小说家,安徽全椒人。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小说《儒林外史》等。
讽刺文学,指用夸张手法和嘲讽态度创作的文学作品,有着悠久的历史。这类作品中的人物及事件,往往是作者否定、批评的对象,而否定的方式是通过揭露对象的可恶、可鄙、可笑来体现的。而对值得同情的人物身上的缺点,其讽刺往往包含善意的批评。几千年来,讽刺作家们以笔为武器,无情地揭露虚伪,鞭挞丑恶,在笑声中批判社会现实,创造了许多经典作品。




吴敬梓经历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当时的清朝处在统治的最高峰,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但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者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大兴文字狱,以考八股、开科举、提倡理学等方法统治思想、约束士人。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
书名上,“儒林”一词源出《史记》“儒林列传”,是“儒者之林”,指学术界等。 国史列传,自然是“正史”,作者专门以“外史”为书名,正是为了作区别。




新知讲解
全书共五十六回,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表现的是日常生活中普通士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小说以写实主义描绘对“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大多数人物,熙熙而来,攘攘而去。他们全无读“圣贤书”的儒生应有的学识与品德,而是为功名利禄所颠倒,丑态毕露。通过描绘这幅儒林“群丑图”,展现金钱权势对人的品格的毒害,表明作者否定功名富贵的基本立场,并通过书中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张扬个性的贤者奇人,寄托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新知讲解
第1回:“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
第2-30回: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
第31-46回:理想文士的探求
第46-55回:“市井奇人”的发现
第56回:“神宗帝下诏旌贤 刘尚书奉旨承祭”,以 “幽榜”回映“楔子”。
性格特征 相关故事
周进 醉心科举、热衷功名、秉性忠厚,迂而不恶 头撞号板、提携范进
范进 醉心科举、热衷功名、老实忠厚、怯懦麻木、迂腐无能 中举发疯、不知苏轼闹笑话
汤奉 凭借科举得意,升官发财、作威作福、贪狠蛮横 为求升官,沽名钓誉,不问因由,竟然将做牛肉生意的回民老师父活活枷死




新知讲解
性格特征 相关故事
严监生 家财万贯、吝啬成性 临死时还因为灯盏里多点了一根灯草,迟迟不肯断气
严贡生 恐吓诈骗、无恶不作、欺压百姓、六亲不认、横暴贪婪 强圈邻居的猪;“云片糕”变药,恐吓船家赖掉船钱;欺凌弟媳,企图夺产
新知讲解
性格特征 相关故事
匡超人 最初:他手脚勤快、心地善良、事亲孝顺、勤学上进;后来:寡情薄义、虚伪透顶,狡诈至极、毫无廉耻 服侍父亲;逼妻子回大柳庄乡下;隐瞒婚史,再结夫妻;潘三入狱,恕不探望
马二先生 忠诚和崇拜科举制度、迷信八股、仗义疏财、以德报怨、宅心仁厚 “劝导”匡超人做举业、把枕箱买回来替朋友蘧公孙消灾
新知讲解
性格特征 相关故事
王冕 聪明颖悟、勤奋好学、才华横溢、鄙弃科举、不慕荣利、洁身自好 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他“咨议参军”的职务,他也不接受,归隐会稽山
杜少卿 淡泊功名,反对科举,仗义疏财,平等爱人,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 不愿做官;对儒家经典的解释者朱熹提出大胆的挑战;轻视礼教,反对歧视妇女,反对纳妾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全书没有一线到底的人物和情节,而以同一主题贯穿全书。它以连缀的故事、相互衔接的人物 ,既独立又前后呼应地结成艺术整体,从而达到较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的目的。




①独特的结构——“虽允长篇,颇同短制”
新知讲解
诙谐的讽刺和严肃的写实结合起来,显示客观真实性;不同人物的讽刺程度不同,方式不同;
借喜剧性情节,揭示悲剧性内容,具有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显示出作品讽刺的深刻性;含蓄婉转,冷静自然,不动声色, 婉而多讽。
②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辛辣的讽刺
新知讲解
③善于运用鲜明对比、夸张手法、细节描写等塑造个性化的人物形象。
善于运用强烈对比塑造人物形象:如梅玖对周进的前后态度,胡屠户对范进的前后态度。也善于运用夸张手法、细节描写等揭示人物的真实面目:如严监生的死,再如胡屠户打范进的手隐隐作疼。
新知讲解
④语言特点是准确、生动、洗炼、含蓄婉曲而富于形象性。
作者常以三言两语,使人物“穷形尽相”。吴敬梓学习运用人民群众的口语相当成功,对话中有时引用谚语、歇后语,也能恰切自然。
1.体会批判精神。
讽刺作品中,作家塑造人物,叙述故事,锋芒所向并非个别的人,而是以之为典型,针砭时弊,揭露某种社会现象背后的荒谬本质,从而间接地表达对光明的向往。例如,《儒林外史》中刻画了许多受科举制度播弄而失魂落魄的人物形象,用意所在,是展现这种制度对人心灵的毒害,揭露科举制度本身的不合理。如书中的马二先生,是一个为求取功名而耗尽终生的受害者,但他始终把功名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事业”,其迂腐可见一斑。又如书中第四十八回写王家三姑娘绝食“殉夫”,众人不加阻拦反而大加赞扬,这些正是对“吃人”的封建礼教的愤怒抨击。




新知讲解
2.欣赏讽刺笔法。
讽刺作品的笔法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在看似子虚乌有的情节和夸张变形的描写中曲折地揭示现实矛盾,这是讽刺作品常见的一种手法。如写范进中举后惊喜过度而发疯这一情节时,作者运用的夸张的讽刺艺术可谓达到了极致,对当时读书人热衷科举、一旦功名到手就如醉如痴、惊喜若狂乃至发疯的社会现实加以夸张和描写,从而达到了尖锐的讽刺效果。
新知讲解
(2)抓住平常生活中的传神细节,以冷峻的白描直书其事。
如《儒林外史》第十四回对马二先生游西湖的描写:马二先生游了三天西湖,中间睡了整整一天,喝了七次茶,吃了四次饭,对西湖的山光水色、名胜风物却视而不见,无一领会。这段生动、逼真的描写,作者没有从旁插一句话,全是让主人公以自己的行动揭露了他灵魂的秘密:愚拙酸腐的迂儒。作者也正是通过马二先生自己的行动,显示出他的性格,对他那种迂腐可笑的思想举动做了深刻的讽刺和揭露。
新知讲解
(3)广泛采用对比手法,成功地塑造各种类型的人物形象。在刻画人物时,作者常常并不直接说明自己的意图,而是通过尖锐的对比,在作品的字里行间透露出深刻的含义,引导读者一道去爱其所爱,憎其所憎。《儒林外史》中,作者将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进行了对比:中举前,胡屠户骂范进“现世宝”“穷鬼”“尖嘴猴腮”,中举后一口一个“贤婿老爷”,恭维他是“天上的星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通过对比,活描出科举制度下一人飞黄腾达,世人诚惶诚恐、毕恭毕敬地逢迎的画面。
这些不同的讽刺笔法,令作品具有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同时也透露出作者对讽刺对象的感情、立场和观点,值得在阅读时细加品味。
新知讲解
3.联系现实深入理解。
讽刺作品包含着深刻的批判精神,具有强烈的爱憎情感,阅读时,要努力联系现实,深入思考。《儒林外史》写于二百多年前的清代乾隆年间,至今仍令读者觉得“和我们的世界更接近”,也许就是因为作品与现实的联系。如学习《变色龙》一课后,我们会感觉虚伪逢迎、见风使舵的巡警奥楚蔑洛夫之类的人物,在现实社会中仍然存在,作者对这类人的讽刺和批判,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新知讲解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专题一:故事会
探究指导:《儒林外史》这部小说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表现的是普通士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这就需要在讲述前进行选择,从书中挑选一个自己感兴趣,比较熟悉,而且容易引起听众兴趣的故事情节进行梳理,先列出一个简要的提纲,理清故事的起因、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讲述时不能完全照搬原文,要忠于原文,同时也要注意一些生动的细节,发挥想象,让自己的讲述更有吸引力,注意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区别,力求让讲述更加通俗易懂。
合作探究
两根灯草
话说有个乡绅叫严监生,胆小又有钱。严监生老了临死的时候,卧房里挤满了子女后代,老人家卧在床上话也说不出,就只是伸出两根手指,众人不知其意。侄子问严监生的意思是不是有两个亲人还没见面,老人摇头。侄子又问严监生是不是有两笔银子不曾交代家人,拉人摇头摇的厉害。老奶妈有问是不是他两个儿子不在眼前,老人还是摇头,两个手指指着不动。待到其妻子赵氏擦擦眼泪对老爷子说:“我知道,你是看那灯里有两根灯草怕费了灯油。”然后赵氏挑掉一根灯草。严监生看了随即点点头,手一垂,人就挂了。
合作探究
匡超人
原名匡迥,号超人,温州府乐清县人。小说对匡超人的行 为描写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表现质朴孝顺的匡超人,二是表现泯灭人性的匡超人。他本是一个淳朴的农村少年,为人 乖巧、做事勤快,其对父亲的一片孝思,亦令人感动。小说最初对匡超人的行为描写是表现他纯朴孝顺的一面。在流落他乡时,他受社会影响逐步发生了变化。在杭州,匡超人遇到了马二先生,并受马二先生的影响,把科举作为人生的唯一出路。考上秀才后,又受一群斗方名士的“培养”,以名士自居,以此作为追名逐利的手段。社会给他这样的道路,他巧妙周旋其间,一步步走向堕落。他吹牛撒谎,钻取功名,卖友求荣,忘恩负义,变成一个衣冠禽兽。
合作探究
专题二:《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探究
探究指导:本专题要求以小论文的形式进行专题研究,其主题是“《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根据题目的要求,可知这一专题并不需要进行面面俱到的分析解说,而是要抓住其中的一个主要人物,分析作者在刻画人物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讽刺手法,这些讽刺手法对表现人物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细读有关章节,对作者所运用的手法进行分类归纳。在阅读时,要注意结合阅读提示及有关材料进行分析,边读边做批注,以此作为自己立论的材料。此外,还要特别注意这些章节中的细节描写,通过细节来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合作探究
示例: 严监生临终之际,伸着两个指头就是不肯断气,大侄子、二侄子以及奶妈等人都上前猜度解劝,但都没有说中,最后还是赵氏走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直到赵氏挑掉一根灯草,他方才点点头,咽了气。这细节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极著名的一例,它对那些悭吝乡绅的揭露讽刺可谓入木三分,同时也为严监生的性格塑造添上了极传神的一笔。
合作探究
专题三:续写故事
探究指导:续写可以看作是“材料作文”,材料就是原文,因此要从原文出发来推想故事发展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展开合理的、充分的联想,构思适当的情节。要写好这一续写,首先要选好书中的一个故事,认真研读,掌握故事发展的过程及人物的性格特征。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以原文的结局为起点,写出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其次,续写的文章要在主要人物的思想行为、性格特点、语言特点和风格上与原文保持一致,不能完全脱离原著,续写的内容在思想上应该是健康向上的,有积极意义的。最后,要积极打开思路,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使续写的故事更加深刻、生动。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续写《范进中举》
话说那范进中举之后,和张乡绅结交,成了方面大耳的“老爷",后来又当上了知县。
范进成天带着家丁招摇过市,强征保护费。有一次,一个穿着褴褛的读书人说没钱交保护费,范进刚走过去,那个读书人就抓住范进的袖子说:“范进,我是你乡试那年的同案啊,还记得我吗?”范进一把甩开他,一脸鄙夷地说:“这是哪的贱民,我可不认得,给我打。“几个家丁上前摁住那人,那人挣扎着说:“当年要不是我借钱给你去乡试,你能有今天吗?你个忘恩负义的东西!”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一个家丁见范进恼怒的脸色,上前就恶狠狠地扇了他一个巴掌:”你敢诋毁我们家老爷,给我狠狠地打。“家丁们见状,对那人就是一阵拳打脚踢,见那人奄奄一息才住了手。范进看着刚才说话的家丁说:”干的不错,赏!” 说罢,带着人大摇大摆地回去了。
范进回到了家后,想了想今日在街上的情景,又叹了口气,暗自派手下的人送给那人当初给他乡试的钱。范进想着自己的前途,又有了一点精气神,盘算着下一步该做什么……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 讽刺作品的阅读《儒林外史》答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吴敬梓的文学常识;
2.结合时代背景,领会小说的思想内容;
过程与方法
3.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特征;
4.学习小说大胆夸张,细致描摹,辛辣讽刺的艺术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深刻领会八股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毒害。
【学习重点】
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特征;
2.深刻领会八股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毒害。
【学习难点】
学习小说大胆夸张,细致描摹,辛辣讽刺的艺术手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学习过程】
一.新课导入,激发兴趣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儒林外史》时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擿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慼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二.阅读指导,明确方法
1.体会批判精神。
讽刺作品中,作家塑造人物,叙述故事,锋芒所向并非个别的人,而是以之为典型,针砭时弊,揭露某种社会现象背后的荒谬本质,从而间接地表达对光明的向往。例如,《儒林外史》中刻画了许多受科举制度播弄而失魂落魄的人物形象,用意所在,是展现这种制度对人心灵的毒害,揭露科举制度本身的不合理。如书中的马二先生,是一个为求取功名而耗尽终生的受害者,但他始终把功名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事业”,其迂腐可见一斑。又如书中第四十八回写王家三姑娘绝食“殉夫”,众人不加阻拦反而大加赞扬,这些正是对“吃人”的封建礼教的愤怒抨击。
2.欣赏讽刺笔法。
讽刺作品的笔法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在看似子虚乌有的情节和夸张变形的描写中曲折地揭示现实矛盾,这是讽刺作品常见的一种手法。
如写范进中举后惊喜过度而发疯这一情节时,作者运用的夸张的讽刺艺术可谓达到了极致,对当时读书人热衷科举、一旦功名到手就如醉如痴、惊喜若狂乃至发疯的社会现实加以夸张和描写,从而达到了尖锐的讽刺效果。
(2)抓住平常生活中的传神细节,以冷峻的白描直书其事。
如《儒林外史》第十四回对马二先生游西湖的描写:马二先生游了三天西湖,中间睡了整整一天,喝了七次茶,吃了四次饭,对西湖的山光水色、名胜风物却视而不见,无一领会。这段生动、逼真的描写,作者没有从旁插一句话,全是让主人公以自己的行动揭露了他灵魂的秘密:愚拙酸腐的迂儒。作者也正是通过马二先生自己的行动,显示出他的性格,对他那种迂腐可笑的思想举动做了深刻的讽刺和揭露。
(3)广泛采用对比手法,成功地塑造各种类型的人物形象。
在刻画人物时,作者常常并不直接说明自己的意图,而是通过尖锐的对比,在作品的字里行间透露出深刻的含义,引导读者一道去爱其所爱,憎其所憎。《儒林外史》中,作者将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进行了对比:中举前,胡屠户骂范进“现世宝”“穷鬼”“尖嘴猴腮”,中举后一口一个“贤婿老爷”,恭维他是“天上的星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通过对比,活描出科举制度下一人飞黄腾达,世人诚惶诚恐、毕恭毕敬地逢迎的画面。
这些不同的讽刺笔法,令作品具有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同时也透露出作者对讽刺对象的感情、立场和观点,值得在阅读时细加品味。
3.联系现实深入理解。
讽刺作品包含着深刻的批判精神,具有强烈的爱憎情感,阅读时,要努力联系现实,深入思考。《儒林外史》写于二百多年前的清代乾隆年间,至今仍令读者觉得“和我们的世界更接近”,也许就是因为作品与现实的联系。如学习《变色龙》一课后,我们会感觉虚伪逢迎、见风使舵的巡警奥楚蔑洛夫之类的人物,在现实社会中仍然存在,作者对这类人的讽刺和批判,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三.名著导读,初步感知
1.作家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代最伟大的小说家,安徽全椒人。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小说《儒林外史》等。
2.背景链接
吴敬梓经历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当时的清朝处在统治的最高峰,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但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者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大兴文字狱,以考八股、开科举、提倡理学等方法统治思想、约束士人。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
书名上,“儒林”一词源出《史记》“儒林列传”,是“儒者之林”,指学术界等。 国史列传,自然是“正史”,作者专门以“外史”为书名,正是为了作区别。
3.文体知识简介
讽刺文学,指用夸张手法和嘲讽态度创作的文学作品,有着悠久的历史。这类作品中的人物及事件,往往是作者否定、批评的对象,而否定的方式是通过揭露对象的可恶、可鄙、可笑来体现的。而对值得同情的人物身上的缺点,其讽刺往往包含善意的批评。几千年来,讽刺作家们以笔为武器,无情地揭露虚伪,鞭挞丑恶,在笑声中批判社会现实,创造了许多经典作品。
4.主要内容介绍
全书共五十六回,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表现的是日常生活中普通士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小说以写实主义描绘对“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大多数人物,熙熙而来,攘攘而去。他们全无读“圣贤书”的儒生应有的学识与品德,而是为功名利禄所颠倒,丑态毕露。通过描绘这幅儒林“群丑图”,展现金钱权势对人的品格的毒害,表明作者否定功名富贵的基本立场,并通过书中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张扬个性的贤者奇人,寄托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第1回:“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
第2-30回: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
第31-46回:理想文士的探求
第46-55回:“市井奇人”的发现
第56回:“神宗帝下诏旌贤 刘尚书奉旨承祭”,以 “幽榜”回映“楔子”。
5.主要人物及事件
主要人物 性格特征 相关情节
周进 醉心科举、热衷功名、秉性忠厚,迂而不恶 头撞号板、提携范进
范进 醉心科举、热衷功名、老实忠厚、怯懦麻木、迂腐无能 中举发疯、不知苏轼闹笑话
汤奉 凭借科举得意,升官发财、作威作福、贪狠蛮横 为求升官,沽名钓誉,不问因由,竟然将做牛肉生意的回民老师父活活枷死
严监生 家财万贯、吝啬成性 临死时还因为灯盏里多点了一根灯草,迟迟不肯断气
严贡生 恐吓诈骗、无恶不作、欺压百姓、六亲不认、横暴贪婪 强圈邻居的猪;“云片糕”变药,恐吓船家赖掉船钱;欺凌弟媳,企图夺产
匡超人 最初:他手脚勤快、心地善良、事亲孝顺、勤学上进;后来:寡情薄义、虚伪透顶,狡诈至极、毫无廉耻 服侍父亲;逼妻子回大柳庄乡下;隐瞒婚史,再结夫妻;潘三入狱,恕不探望
马二先生 忠诚和崇拜科举制度、迷信八股、仗义疏财、以德报怨、宅心仁厚 “劝导”匡超人做举业、把枕箱买回来替朋友蘧公孙消灾
王冕 聪明颖悟、勤奋好学、才华横溢、鄙弃科举、不慕荣利、洁身自好 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他“咨议参军”的职务,他也不接受,归隐会稽山
杜少卿 淡泊功名,反对科举,仗义疏财,平等爱人,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 不愿做官;对儒家经典的解释者朱熹提出大胆的挑战;轻视礼教,反对歧视妇女,反对纳妾
6.艺术特色概括
①独特的结构——“虽允长篇,颇同短制”
全书没有一线到底的人物和情节,而以同一主题贯穿全书。它以连缀的故事、相互衔接的人物 ,既独立又前后呼应地结成艺术整体,从而达到较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的目的。
②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辛辣的讽刺
诙谐的讽刺和严肃的写实结合起来,显示客观真实性;不同人物的讽刺程度不同,方式不同;
借喜剧性情节,揭示悲剧性内容,具有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显示出作品讽刺的深刻性;含蓄婉转,冷静自然,不动声色, 婉而多讽。
③善于运用鲜明对比、夸张手法、细节描写等塑造个性化的人物形象。
善于运用强烈对比塑造人物形象:如梅玖对周进的前后态度,胡屠户对范进的前后态度。也善于运用夸张手法、细节描写等揭示人物的真实面目:如严监生的死,再如胡屠户打范进的手隐隐作疼。
④语言特点是准确、生动、洗炼、含蓄婉曲而富于形象性。
作者常以三言两语,使人物“穷形尽相”。吴敬梓学习运用人民群众的口语相当成功,对话中有时引用谚语、歇后语,也能恰切自然。
四.专题探究,加深理解
专题一:故事会
探究指导:《儒林外史》这部小说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表现的是普通士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这就需要在讲述前进行选择,从书中挑选一个自己感兴趣,比较熟悉,而且容易引起听众兴趣的故事情节进行梳理,先列出一个简要的提纲,理清故事的起因、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讲述时不能完全照搬原文,要忠于原文,同时也要注意一些生动的细节,发挥想象,让自己的讲述更有吸引力,注意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区别,力求让讲述更加通俗易懂。
示例:
两根灯草
话说有个乡绅叫严监生,胆小又有钱。严监生老了临死的时候,卧房里挤满了子女后代,老人家卧在床上话也说不出,就只是伸出两根手指,众人不知其意。侄子问严监生的意思是不是有两个亲人还没见面,老人摇头。侄子又问严监生是不是有两笔银子不曾交代家人,拉人摇头摇的厉害。老奶妈有问是不是他两个儿子不在眼前,老人还是摇头,两个手指指着不动。待到其妻子赵氏擦擦眼泪对老爷子说:“我知道,你是看那灯里有两根灯草怕费了灯油。”然后赵氏挑掉一根灯草。严监生看了随即点点头,手一垂,人就挂了。
匡超人
原名匡迥,号超人,温州府乐清县人。小说对匡超人的行为描写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表现质朴孝顺的匡超人,二是表现泯灭人性的匡超人。他本是一个淳朴的农村少年,为人乖巧、做事勤快,其对父亲的一片孝思,亦令人感动。小说最初对匡超人的行为描写是表现他纯朴孝顺的一面。在流落他乡时,他受社会影响逐步发生了变化。在杭州,匡超人遇到了马二先生,并受马二先生的影响,把科举作为人生的唯一出路。考上秀才后,又受一群斗方名士的“培养”,以名士自居,以此作为追名逐利的手段。社会给他这样的道路,他巧妙周旋其间,一步步走向堕落。他吹牛撒谎,钻取功名,卖友求荣,忘恩负义,变成一个衣冠禽兽。
专题二:《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探究
探究指导:本专题要求以小论文的形式进行专题研究,其主题是“《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根据题目的要求,可知这一专题并不需要进行面面俱到的分析解说,而是要抓住其中的一个主要人物,分析作者在刻画人物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讽刺手法,这些讽刺手法对表现人物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细读有关章节,对作者所运用的手法进行分类归纳。在阅读时,要注意结合阅读提示及有关材料进行分析,边读边做批注,以此作为自己立论的材料。此外,还要特别注意这些章节中的细节描写,通过细节来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示例:严监生临终之际,伸着两个指头就是不肯断气,大侄子、二侄子以及奶妈等人都上前猜度解劝,但都没有说中,最后还是赵氏走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直到赵氏挑掉一根灯草,他方才点点头,咽了气。这细节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极著名的一例,它对那些悭吝乡绅的揭露讽刺可谓入木三分,同时也为严监生的性格塑造添上了极传神的一笔。
专题三:续写故事
探究指导:续写可以看作是“材料作文”,材料就是原文,因此要从原文出发来推想故事发展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展开合理的、充分的联想,构思适当的情节。要写好这一续写,首先要选好书中的一个故事,认真研读,掌握故事发展的过程及人物的性格特征。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以原文的结局为起点,写出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其次,续写的文章要在主要人物的思想行为、性格特点、语言特点和风格上与原文保持一致,不能完全脱离原著,续写的内容在思想上应该是健康向上的,有积极意义的。最后,要积极打开思路,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使续写的故事更加深刻、生动。
示例:续写《范进中举》
话说那范进中举之后,和张乡绅结交,成了方面大耳的“老爷",后来又当上了知县。
范进成天带着家丁招摇过市,强征保护费。有一次,一个穿着褴褛的读书人说没钱交保护费,范进刚走过去,那个读书人就抓住范进的袖子说:“范进,我是你乡试那年的同案啊,还记得我吗?”范进一把甩开他,一脸鄙夷地说:“这是哪的贱民,我可不认得,给我打。“几个家丁上前摁住那人,那人挣扎着说:”当年要不是我借钱给你去乡试,你能有今天吗?你个忘恩负义的东西!“一个家丁见范进恼怒的脸色,上前就恶狠狠地扇了他一个巴掌:”你敢诋毁我们家老爷,给我狠狠地打。“家丁们见状,对那人就是一阵拳打脚踢,见那人奄奄一息才住了手。范进看着刚才说话的家丁说:”干的不错,赏!“说罢,带着人大摇大摆地回去了。
范进回到了家后,想了想今日在街上的情景,又叹了口气,暗自派手下的人送给那人当初给他乡试的钱。范进想着自己的前途,又有了一点精气神,盘算着下一步该做什么……
五.拓展延伸,巩固提升
(一)
这周学道(周进)虽也请了几个看文章的相公,却自己心里想道:“我在这里面吃苦久了,如今自己当权,须要把卷子都细细看过,不可听着幕客(帮助评阅考生文章的人),屈了真才。”主意定了,到广州上了任。次日,行香挂牌,先考了两场生员。第三场是南海、番禹两县童生。周学道坐在堂上,见那些童生纷纷进来,也有小的,也有老的,仪表端正的,獐头鼠目的,衣冠楚楚的,褴褛破烂的。最后点进一个童生来,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一顶破毡帽。广东虽是气候温暖,这时已是十二月上旬;那童生还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接了卷子,下去归号。周学道看在心里,封门进去。出来放头牌的时节,坐在上面,只见那穿麻布的童生上来交卷,那衣服因是朽烂了,在号里又扯破了几块。周学道看看自己身上,绯袍金带,何等辉煌?因翻一翻点名册,问那童生道:“你就是范进?”范进跪下道:“童生就是。”学道道:“你今年多少年纪了?”范进道:“童生册上写的是三十岁,童生实年五十四岁。”学道道:“你考过多少回了?”范进道:“童生二十岁应考,到今考过二十余次。”学道道:“如何总不进学?”范进道:“总因童生文字荒谬,所以各位大老爷不曾赏取。”周学道道:“这也未必尽然。你且出去,卷子待本道细细看。”范进磕头下去了。
  那时天色尚早,并无童生交卷。周学道将范进卷子用心用意看了一遍,心里不喜,道:“这样的文字,都说的是些甚么话!怪不得不进学。”丢过一边不看了。又坐了一会,还不见一个人来交卷,心里想道:“何不把范进的卷子再看一遍?倘有一线之明,也可怜他苦志。”从头至尾,又看了一遍,觉得有些意思;正要再看看,却有一个童生来交卷。那童生跪下道:“求大老爷面试。”学道和颜道:“你的文字已在这里了,又面试些甚么?”那童生道:“童生诗、词、歌、赋都会,求大老爷出题面试。”学道变了脸道:“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像你做童生的人,只该用心做文章;那些杂览,学他做甚么?况且本道奉旨到此衡文,难道是来此同你谈杂学的么?看你这样务名而不务实,那正务自然荒废,都是些粗心浮气的话,看不得了!左右的!赶了出去!”一声吩咐过了,两旁走过几个如狼似虎的公人,把那童生叉着膊子,一路跟头,叉到大门外。
  周学道虽然赶他出去,却也把卷子取来看看。那童生叫做魏好古,文字也还清通。学道道:“把他低低的进了学罢。”因取过笔来,在卷子尾上点了一点,做个记认。又取过范进卷子来看,看罢,不觉叹息道:“这样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后,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可见世上糊涂试官,不知屈煞了多少英才!”忙取笔细细圈点,卷面上加了三圈,即填了第一名;又把魏好古的卷子取过来,填了第二十名。将各卷汇齐,带了进去。发出案来,范进是第一。谒见那日,着实赞扬了一回。点到二十名,魏好古上去,又勉励了几句“用心举业,休学杂览”的话,鼓吹送了出去。
  (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 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1.在周进眼里范进是怎样一副形象?主考周学道对范进关照出于一种什么心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周进在批阅范进的卷子时心理活动是怎样的?你认为范进的文章如何?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范进从二十岁考到五十四岁,才考得一个秀才,为什么当时读书人非得走这条路呢?用哪句俗语可以概括当时读书人的这种人生追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穿着单薄、破烂,非常猥琐、悲凉。周进非常同情老童生,在考试中特别注意老童生,他一看范进就油然产生一种怜悯的心情,觉得范进和自己的遭遇非常相似,所以特别关照他。
  2.周进看了三遍,第一遍不屑一顾,第二遍可怜他,同情他,硬着头皮看。第三遍恍然大悟,认为是天地至文。要试官读了三遍才读懂的文字,恐怕未必是好的文字。批判科举八股应试的制度。
  3.科举考试对读书人来说有着巨大的诱惑力,一旦“鲤鱼跃龙门”就改变了一生,社会地位、家庭境况,一切都发生变化。虽然多年考不上,但还是希望通过进学这一最艰难的道路,来彻底改变自己的生活地位,读书人既可悲又可怜。“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二)马二先生游西湖(节选)
  马二先生上船一直来到断河头,问文瀚楼的书坊,乃是文海楼一家,到那里去住。住了几日,没有甚么文章选,腰里带了几个钱,要到西湖上走走。
  这西湖乃是天下第一个真山真水的景致。且不说那灵隐的幽深,天竺的清雅,只这出了钱塘门,过圣因寺,上了苏堤,中间是金沙港,转过去就望见雷峰塔,到了净慈寺,有十多里路,真乃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一处是金粉楼台,一处是竹篱茅舍,一处是桃柳争妍,一处是桑麻遍野。那些卖酒的青帘高扬,卖茶的红炭满炉,士女游人,络绎不绝,真不数“三十六家花酒店,七十二座营弦楼”。
  马二先生独自一个,带了几个钱,步出钱塘门,在茶亭里吃了几碗茶,到西湖沿上牌楼跟前坐下。见那一船一船乡下妇女来烧香的,都梳着挑鬓头,也有穿蓝的,也有穿青绿衣裳的,年纪小的都穿些红绸单裙子。也有模样生的好些的,都是一个大团白脸,两个大高颧骨,也有许多疤、麻、疥、癞的。一顿饭时,就来了有五六船。那些女人后面都跟着自己的汉子,掮着一把伞,手里拿着一个衣包,上了岸散往各庙里去了。马二先生看了一遍,不在意里,起来又走了里把多路。望着湖沿上接连着几个酒店,挂着透肥的羊肉,柜台上盘子里盛着滚热的蹄子、海参、糟鸭、鲜鱼,锅里煮着馄饨,蒸笼上蒸着极大的馒头。马二先生没有钱买了吃,喉咙里咽唾沫,只得走进一个面店,十六个钱吃了一碗面。肚里不饱,又走到间壁一个茶室吃了一碗茶,买了两个钱处片嚼嚼,倒觉得有些滋味。……
  往前走过了六弯,转个弯,便像些村乡地方,又有人家的棺材厝基,中间走了一二里多路,走也走不清,甚是可厌。
  马二先生欲待回家,遇着一走路的,问道:“前面可还有好顽的所在?”那人道:“转过去便是净慈、雷峰,怎么不好顽?”马二先生又往前走。走到半里路,见一座楼台盖在水中间,隔着一道板桥,马二先生从桥上走过去,门口也是个茶室,吃了一碗茶。里面的门锁着,马二先生要进去看,管门的问他要了一个钱,开了门放进去。里面是三间大楼,楼上供的是仁宗皇帝的御书,马二先生吓了一跳,慌忙整一整头巾,理一理宝蓝直裰,在靴桶内拿出一把扇子来当了药板,恭恭敬敬朝着楼上,扬尘舞蹈,拜了五拜。拜毕起来,定一定神,照旧在茶桌子上坐下。傍边有个花园,卖茶的人说是布政司房里的人在此请客,不好进去。那厨房却在外面,那热汤汤的燕窝、海参,一碗碗在跟前捧过去,马二先(选自《儒林外史》)
(1)选文中马二先生游西湖的动机是马二知道“西湖水光山色,颇可以添文思”。请你阅读后说一说马二先生游西湖,观赏到哪些景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着力描写酒店里那些味道鲜美的食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马二先生看见宋朝仁宗皇帝御书时是怎样表现的?作者写这一片断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儒林外史》以讽刺艺术取胜。但在我们的选文中,似乎没有看到夸张、漫画式的效果。你是怎么看待的?作者对马二先生持什么样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马二先生眼中所见的并不是清新宜人的西湖胜景,他看到的是游人,女子的相貌,酒店的食物。
(2)突出马二先生的可笑与辛酸,他对西湖风光“全无会心”,却对各色菜肴馋涎欲滴。
(3)马二先生面对的是前朝皇帝写的字,却犹如面圣一般跪拜,他是爬不上金銮殿的穷秀才,却俨然如朝廷大臣一般扬尘舞蹈。他如同白日做梦一般施行起君臣大礼。用意:强调科举制度已毒入他的骨髓。
(4)马二先生其实和范进一样,深受科举制度毒害。但作者并没有对马二先生进行多少夸张化的描写,除了对着宋仁宗皇帝御书参拜之外,其他都只是淡淡写来,从朴素的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批判和讽刺的倾向。马二先生作为一个读书人,对西湖美景麻木不仁,他的审美感贫乏浅薄可见一斑。作者把八股毒害灵魂的庸陋、精神世界的枯朽,准确地揭示出来并进行了辛辣的批判和讽刺。

(四)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旦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地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以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得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眼前,故此纪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1.这段文字选自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刻画的主要人物是________,和《范进中举》一样,它主要采用了________手法来达到讽刺的效果。
2.作者刻画严监生主要从________、________角度进行描写。严监生临死时念念不忘的是________,这件事充分揭示了他________的本性。使他成为文学画廊中一个不朽的形象。
3.在赵氏之前有好几个人猜测严监生为什么“伸着两个指头”的原因,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而没有一下子就让赵氏来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严监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吝啬鬼形象,你还知道哪些文学作品中也塑造了吝啬鬼的形象?列举一个概括与之相关的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严监生,夸张
  2.动作,神态,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吝啬
  3.前边的人所猜测的内容,为赵氏的话作铺垫,可以起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4. 欧也妮·葛朗台,是巴尔扎克作品中的一个吝啬鬼形象,就在他咽气时,当牧师拿着金色的十字架为他祈祷时,他竟然睁开眼睛,用手去夺那十字架,把吝啬鬼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 讽刺作品的阅读《儒林外史》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吴敬梓的文学常识;
2.结合时代背景,领会小说的思想内容;
过程与方法
3.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特征;
4.学习小说大胆夸张,细致描摹,辛辣讽刺的艺术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深刻领会八股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毒害。
【学习重点】
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特征;
2.深刻领会八股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毒害。
【学习难点】
学习小说大胆夸张,细致描摹,辛辣讽刺的艺术手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学习过程】
一.新课导入,激发兴趣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儒林外史》时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指导,明确方法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讽刺作品中,作家塑造人物,叙述故事,锋芒所向并非个别的人,而是以之为典型,针砭时弊,揭露某种社会现象背后的荒谬本质,从而间接地表达对光明的向往。例如,《儒林外史》中刻画了许多受科举制度播弄而失魂落魄的人物形象,用意所在,是展现这种制度对人心灵的毒害,揭露科举制度本身的不合理。如书中的马二先生,是一个为求取功名而耗尽终生的受害者,但他始终把功名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事业”,其迂腐可见一斑。又如书中第四十八回写王家三姑娘绝食“殉夫”,众人不加阻拦反而大加赞扬,这些正是对“吃人”的封建礼教的愤怒抨击。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讽刺作品的笔法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写范进中举后惊喜过度而发疯这一情节时,作者运用的夸张的讽刺艺术可谓达到了极致,对当时读书人热衷科举、一旦功名到手就如醉如痴、惊喜若狂乃至发疯的社会现实加以夸张和描写,从而达到了尖锐的讽刺效果。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儒林外史》第十四回对马二先生游西湖的描写:马二先生游了三天西湖,中间睡了整整一天,喝了七次茶,吃了四次饭,对西湖的山光水色、名胜风物却视而不见,无一领会。这段生动、逼真的描写,作者没有从旁插一句话,全是让主人公以自己的行动揭露了他灵魂的秘密:愚拙酸腐的迂儒。作者也正是通过马二先生自己的行动,显示出他的性格,对他那种迂腐可笑的思想举动做了深刻的讽刺和揭露。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刻画人物时,作者常常并不直接说明自己的意图,而是通过尖锐的对比,在作品的字里行间透露出深刻的含义,引导读者一道去爱其所爱,憎其所憎。《儒林外史》中,作者将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进行了对比:中举前,胡屠户骂范进“现世宝”“穷鬼”“尖嘴猴腮”,中举后一口一个“贤婿老爷”,恭维他是“天上的星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通过对比,活描出科举制度下一人飞黄腾达,世人诚惶诚恐、毕恭毕敬地逢迎的画面。
这些不同的讽刺笔法,令作品具有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同时也透露出作者对讽刺对象的感情、立场和观点,值得在阅读时细加品味。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讽刺作品包含着深刻的批判精神,具有强烈的爱憎情感,阅读时,要努力联系现实,深入思考。《儒林外史》写于二百多年前的清代乾隆年间,至今仍令读者觉得“和我们的世界更接近”,也许就是因为作品与现实的联系。如学习《变色龙》一课后,我们会感觉虚伪逢迎、见风使舵的巡警奥楚蔑洛夫之类的人物,在现实社会中仍然存在,作者对这类人的讽刺和批判,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三.名著导读,初步感知
1.作家简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背景链接
吴敬梓经历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当时的清朝处在统治的最高峰,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但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者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大兴文字狱,以考八股、开科举、提倡理学等方法统治思想、约束士人。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
书名上,“儒林”一词源出《史记》“儒林列传”,是“儒者之林”,指学术界等。 国史列传,自然是“正史”,作者专门以“外史”为书名,正是为了作区别。
3.文体知识简介
讽刺文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主要内容介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主要人物及事件
主要人物 性格特征 相关情节
周进
范进
汤奉
严监生
严贡生
匡超人
马二先生
王冕
杜少卿
6.艺术特色概括
①独特的结构——“虽允长篇,颇同短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辛辣的讽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善于运用鲜明对比、夸张手法、细节描写等塑造个性化的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语言特点是准确、生动、洗炼、含蓄婉曲而富于形象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专题探究,加深理解
专题一:故事会
探究指导:《儒林外史》这部小说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表现的是普通士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这就需要在讲述前进行选择,从书中挑选一个自己感兴趣,比较熟悉,而且容易引起听众兴趣的故事情节进行梳理,先列出一个简要的提纲,理清故事的起因、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讲述时不能完全照搬原文,要忠于原文,同时也要注意一些生动的细节,发挥想象,让自己的讲述更有吸引力,注意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区别,力求让讲述更加通俗易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二:《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探究
探究指导:本专题要求以小论文的形式进行专题研究,其主题是“《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根据题目的要求,可知这一专题并不需要进行面面俱到的分析解说,而是要抓住其中的一个主要人物,分析作者在刻画人物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讽刺手法,这些讽刺手法对表现人物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细读有关章节,对作者所运用的手法进行分类归纳。在阅读时,要注意结合阅读提示及有关材料进行分析,边读边做批注,以此作为自己立论的材料。此外,还要特别注意这些章节中的细节描写,通过细节来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示例:严监生临终之际,伸着两个指头就是不肯断气,大侄子、二侄子以及奶妈等人都上前猜度解劝,但都没有说中,最后还是赵氏走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直到赵氏挑掉一根灯草,他方才点点头,咽了气。这细节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极著名的一例,它对那些悭吝乡绅的揭露讽刺可谓入木三分,同时也为严监生的性格塑造添上了极传神的一笔。
专题三:续写故事
探究指导:续写可以看作是“材料作文”,材料就是原文,因此要从原文出发来推想故事发展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展开合理的、充分的联想,构思适当的情节。要写好这一续写,首先要选好书中的一个故事,认真研读,掌握故事发展的过程及人物的性格特征。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以原文的结局为起点,写出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其次,续写的文章要在主要人物的思想行为、性格特点、语言特点和风格上与原文保持一致,不能完全脱离原著,续写的内容在思想上应该是健康向上的,有积极意义的。最后,要积极打开思路,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使续写的故事更加深刻、生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拓展延伸,巩固提升
(一)
这周学道(周进)虽也请了几个看文章的相公,却自己心里想道:“我在这里面吃苦久了,如今自己当权,须要把卷子都细细看过,不可听着幕客(帮助评阅考生文章的人),屈了真才。”主意定了,到广州上了任。次日,行香挂牌,先考了两场生员。第三场是南海、番禹两县童生。周学道坐在堂上,见那些童生纷纷进来,也有小的,也有老的,仪表端正的,獐头鼠目的,衣冠楚楚的,褴褛破烂的。最后点进一个童生来,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一顶破毡帽。广东虽是气候温暖,这时已是十二月上旬;那童生还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接了卷子,下去归号。周学道看在心里,封门进去。出来放头牌的时节,坐在上面,只见那穿麻布的童生上来交卷,那衣服因是朽烂了,在号里又扯破了几块。周学道看看自己身上,绯袍金带,何等辉煌?因翻一翻点名册,问那童生道:“你就是范进?”范进跪下道:“童生就是。”学道道:“你今年多少年纪了?”范进道:“童生册上写的是三十岁,童生实年五十四岁。”学道道:“你考过多少回了?”范进道:“童生二十岁应考,到今考过二十余次。”学道道:“如何总不进学?”范进道:“总因童生文字荒谬,所以各位大老爷不曾赏取。”周学道道:“这也未必尽然。你且出去,卷子待本道细细看。”范进磕头下去了。
  那时天色尚早,并无童生交卷。周学道将范进卷子用心用意看了一遍,心里不喜,道:“这样的文字,都说的是些甚么话!怪不得不进学。”丢过一边不看了。又坐了一会,还不见一个人来交卷,心里想道:“何不把范进的卷子再看一遍?倘有一线之明,也可怜他苦志。”从头至尾,又看了一遍,觉得有些意思;正要再看看,却有一个童生来交卷。那童生跪下道:“求大老爷面试。”学道和颜道:“你的文字已在这里了,又面试些甚么?”那童生道:“童生诗、词、歌、赋都会,求大老爷出题面试。”学道变了脸道:“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像你做童生的人,只该用心做文章;那些杂览,学他做甚么?况且本道奉旨到此衡文,难道是来此同你谈杂学的么?看你这样务名而不务实,那正务自然荒废,都是些粗心浮气的话,看不得了!左右的!赶了出去!”一声吩咐过了,两旁走过几个如狼似虎的公人,把那童生叉着膊子,一路跟头,叉到大门外。
  周学道虽然赶他出去,却也把卷子取来看看。那童生叫做魏好古,文字也还清通。学道道:“把他低低的进了学罢。”因取过笔来,在卷子尾上点了一点,做个记认。又取过范进卷子来看,看罢,不觉叹息道:“这样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后,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可见世上糊涂试官,不知屈煞了多少英才!”忙取笔细细圈点,卷面上加了三圈,即填了第一名;又把魏好古的卷子取过来,填了第二十名。将各卷汇齐,带了进去。发出案来,范进是第一。谒见那日,着实赞扬了一回。点到二十名,魏好古上去,又勉励了几句“用心举业,休学杂览”的话,鼓吹送了出去。
  (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 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1.在周进眼里范进是怎样一副形象?主考周学道对范进关照出于一种什么心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周进在批阅范进的卷子时心理活动是怎样的?你认为范进的文章如何?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范进从二十岁考到五十四岁,才考得一个秀才,为什么当时读书人非得走这条路呢?用哪句俗语可以概括当时读书人的这种人生追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马二先生游西湖(节选)
  马二先生上船一直来到断河头,问文瀚楼的书坊,乃是文海楼一家,到那里去住。住了几日,没有甚么文章选,腰里带了几个钱,要到西湖上走走。
  这西湖乃是天下第一个真山真水的景致。且不说那灵隐的幽深,天竺的清雅,只这出了钱塘门,过圣因寺,上了苏堤,中间是金沙港,转过去就望见雷峰塔,到了净慈寺,有十多里路,真乃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一处是金粉楼台,一处是竹篱茅舍,一处是桃柳争妍,一处是桑麻遍野。那些卖酒的青帘高扬,卖茶的红炭满炉,士女游人,络绎不绝,真不数“三十六家花酒店,七十二座营弦楼”。
  马二先生独自一个,带了几个钱,步出钱塘门,在茶亭里吃了几碗茶,到西湖沿上牌楼跟前坐下。见那一船一船乡下妇女来烧香的,都梳着挑鬓头,也有穿蓝的,也有穿青绿衣裳的,年纪小的都穿些红绸单裙子。也有模样生的好些的,都是一个大团白脸,两个大高颧骨,也有许多疤、麻、疥、癞的。一顿饭时,就来了有五六船。那些女人后面都跟着自己的汉子,掮着一把伞,手里拿着一个衣包,上了岸散往各庙里去了。马二先生看了一遍,不在意里,起来又走了里把多路。望着湖沿上接连着几个酒店,挂着透肥的羊肉,柜台上盘子里盛着滚热的蹄子、海参、糟鸭、鲜鱼,锅里煮着馄饨,蒸笼上蒸着极大的馒头。马二先生没有钱买了吃,喉咙里咽唾沫,只得走进一个面店,十六个钱吃了一碗面。肚里不饱,又走到间壁一个茶室吃了一碗茶,买了两个钱处片嚼嚼,倒觉得有些滋味。……
  往前走过了六弯,转个弯,便像些村乡地方,又有人家的棺材厝基,中间走了一二里多路,走也走不清,甚是可厌。
  马二先生欲待回家,遇着一走路的,问道:“前面可还有好顽的所在?”那人道:“转过去便是净慈、雷峰,怎么不好顽?”马二先生又往前走。走到半里路,见一座楼台盖在水中间,隔着一道板桥,马二先生从桥上走过去,门口也是个茶室,吃了一碗茶。里面的门锁着,马二先生要进去看,管门的问他要了一个钱,开了门放进去。里面是三间大楼,楼上供的是仁宗皇帝的御书,马二先生吓了一跳,慌忙整一整头巾,理一理宝蓝直裰,在靴桶内拿出一把扇子来当了药板,恭恭敬敬朝着楼上,扬尘舞蹈,拜了五拜。拜毕起来,定一定神,照旧在茶桌子上坐下。傍边有个花园,卖茶的人说是布政司房里的人在此请客,不好进去。那厨房却在外面,那热汤汤的燕窝、海参,一碗碗在跟前捧过去,马二先(选自《儒林外史》)
(1)选文中马二先生游西湖的动机是马二知道“西湖水光山色,颇可以添文思”。请你阅读后说一说马二先生游西湖,观赏到哪些景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着力描写酒店里那些味道鲜美的食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马二先生看见宋朝仁宗皇帝御书时是怎样表现的?作者写这一片断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儒林外史》以讽刺艺术取胜。但在我们的选文中,似乎没有看到夸张、漫画式的效果。你是怎么看待的?作者对马二先生持什么样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旦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地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以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得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眼前,故此纪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1.这段文字选自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刻画的主要人物是________,和《范进中举》一样,它主要采用了________手法来达到讽刺的效果。
2.作者刻画严监生主要从________、________角度进行描写。严监生临死时念念不忘的是________,这件事充分揭示了他________的本性。使他成为文学画廊中一个不朽的形象。
3.在赵氏之前有好几个人猜测严监生为什么“伸着两个指头”的原因,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而没有一下子就让赵氏来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严监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吝啬鬼形象,你还知道哪些文学作品中也塑造了吝啬鬼的形象?列举一个概括与之相关的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 讽刺作品的阅读《儒林外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吴敬梓的文学常识;
2.结合时代背景,领会小说的思想内容;
过程与方法
3.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特征;
4.学习小说大胆夸张,细致描摹,辛辣讽刺的艺术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深刻领会八股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毒害。
【教学重点】
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特征;
2.深刻领会八股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毒害。
【教学难点】
学习小说大胆夸张,细致描摹,辛辣讽刺的艺术手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激发兴趣
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范进二十岁就开始参加科举考试,考了二十多次,到五十四岁,他一度考中的时候,他发疯了,压力,期待,贫穷,一但突然紧张的神经松弛下来,就疯掉了。范进中举了,家里立即什么都变了,有了银子,房子,奴仆,丫鬟,经济生活变好了;乡绅们都来恭喜,乡亲们拿米,拿鸡,拿蛋,拿酒;就连岳父都夸起女婿来,甚至跟在女婿身后,见女婿衣服褶皱,一路上低着头替女婿扯了几十回,人际关系变了;平日里受人白眼,轻蔑,欺凌,这一下子有人奉承,尊敬,抬举。“万般皆下品,未有读书高,”几十年贫穷无人问,一朝中举天下知。这反映一个社会关系,也反映社会的冷漠,读书为做官,官本位的社会现象。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儒林外史》时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擿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慼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二.阅读指导,明确方法
1.体会批判精神。讽刺作品中,作家塑造人物,叙述故事,锋芒所向并非个别的人,而是以之为典型,针砭时弊,揭露某种社会现象背后的荒谬本质,从而间接地表达对光明的向往。例如,《儒林外史》中刻画了许多受科举制度播弄而失魂落魄的人物形象,用意所在,是展现这种制度对人心灵的毒害,揭露科举制度本身的不合理。如书中的马二先生,是一个为求取功名而耗尽终生的受害者,但他始终把功名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事业”,其迂腐可见一斑。又如书中第四十八回写王家三姑娘绝食“殉夫”,众人不加阻拦反而大加赞扬,这些正是对“吃人”的封建礼教的愤怒抨击。
2.欣赏讽刺笔法。
讽刺作品的笔法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在看似子虚乌有的情节和夸张变形的描写中曲折地揭示现实矛盾,这是讽刺作品常见的一种手法。如写范进中举后惊喜过度而发疯这一情节时,作者运用的夸张的讽刺艺术可谓达到了极致,对当时读书人热衷科举、一旦功名到手就如醉如痴、惊喜若狂乃至发疯的社会现实加以夸张和描写,从而达到了尖锐的讽刺效果。
(2)抓住平常生活中的传神细节,以冷峻的白描直书其事。
如《儒林外史》第十四回对马二先生游西湖的描写:马二先生游了三天西湖,中间睡了整整一天,喝了七次茶,吃了四次饭,对西湖的山光水色、名胜风物却视而不见,无一领会。这段生动、逼真的描写,作者没有从旁插一句话,全是让主人公以自己的行动揭露了他灵魂的秘密:愚拙酸腐的迂儒。作者也正是通过马二先生自己的行动,显示出他的性格,对他那种迂腐可笑的思想举动做了深刻的讽刺和揭露。
(3)广泛采用对比手法,成功地塑造各种类型的人物形象。在刻画人物时,作者常常并不直接说明自己的意图,而是通过尖锐的对比,在作品的字里行间透露出深刻的含义,引导读者一道去爱其所爱,憎其所憎。《儒林外史》中,作者将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进行了对比:中举前,胡屠户骂范进“现世宝”“穷鬼”“尖嘴猴腮”,中举后一口一个“贤婿老爷”,恭维他是“天上的星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通过对比,活描出科举制度下一人飞黄腾达,世人诚惶诚恐、毕恭毕敬地逢迎的画面。
这些不同的讽刺笔法,令作品具有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同时也透露出作者对讽刺对象的感情、立场和观点,值得在阅读时细加品味。
3.联系现实深入理解。讽刺作品包含着深刻的批判精神,具有强烈的爱憎情感,阅读时,要努力联系现实,深入思考。《儒林外史》写于二百多年前的清代乾隆年间,至今仍令读者觉得“和我们的世界更接近”,也许就是因为作品与现实的联系。如学习《变色龙》一课后,我们会感觉虚伪逢迎、见风使舵的巡警奥楚蔑洛夫之类的人物,在现实社会中仍然存在,作者对这类人的讽刺和批判,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三.名著导读,初步感知
1.作家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代最伟大的小说家,安徽全椒人。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小说《儒林外史》等。
2.背景链接
吴敬梓经历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当时的清朝处在统治的最高峰,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但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者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大兴文字狱,以考八股、开科举、提倡理学等方法统治思想、约束士人。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
书名上,“儒林”一词源出《史记》“儒林列传”,是“儒者之林”,指学术界等。 国史列传,自然是“正史”,作者专门以“外史”为书名,正是为了作区别。
3.文体知识简介
讽刺文学,指用夸张手法和嘲讽态度创作的文学作品,有着悠久的历史。这类作品中的人物及事件,往往是作者否定、批评的对象,而否定的方式是通过揭露对象的可恶、可鄙、可笑来体现的。而对值得同情的人物身上的缺点,其讽刺往往包含善意的批评。几千年来,讽刺作家们以笔为武器,无情地揭露虚伪,鞭挞丑恶,在笑声中批判社会现实,创造了许多经典作品。
4.主要内容介绍
全书共五十六回,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表现的是日常生活中普通士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小说以写实主义描绘对“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大多数人物,熙熙而来,攘攘而去。他们全无读“圣贤书”的儒生应有的学识与品德,而是为功名利禄所颠倒,丑态毕露。通过描绘这幅儒林“群丑图”,展现金钱权势对人的品格的毒害,表明作者否定功名富贵的基本立场,并通过书中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张扬个性的贤者奇人,寄托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第1回:“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
第2-30回: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
第31-46回:理想文士的探求
第46-55回:“市井奇人”的发现
第56回:“神宗帝下诏旌贤 刘尚书奉旨承祭”,以 “幽榜”回映“楔子”。
5.主要人物及事件
主要人物 性格特征 相关情节
周进 醉心科举、热衷功名、秉性忠厚,迂而不恶 头撞号板、提携范进
范进 醉心科举、热衷功名、老实忠厚、怯懦麻木、迂腐无能 中举发疯、不知苏轼闹笑话
汤奉 凭借科举得意,升官发财、作威作福、贪狠蛮横 为求升官,沽名钓誉,不问因由,竟然将做牛肉生意的回民老师父活活枷死
严监生 家财万贯、吝啬成性 临死时还因为灯盏里多点了一根灯草,迟迟不肯断气
严贡生 恐吓诈骗、无恶不作、欺压百姓、六亲不认、横暴贪婪 强圈邻居的猪;“云片糕”变药,恐吓船家赖掉船钱;欺凌弟媳,企图夺产
匡超人 最初:他手脚勤快、心地善良、事亲孝顺、勤学上进;后来:寡情薄义、虚伪透顶,狡诈至极、毫无廉耻 服侍父亲;逼妻子回大柳庄乡下;隐瞒婚史,再结夫妻;潘三入狱,恕不探望
马二先生 忠诚和崇拜科举制度、迷信八股、仗义疏财、以德报怨、宅心仁厚 “劝导”匡超人做举业、把枕箱买回来替朋友蘧公孙消灾
王冕 聪明颖悟、勤奋好学、才华横溢、鄙弃科举、不慕荣利、洁身自好 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他“咨议参军”的职务,他也不接受,归隐会稽山
杜少卿 淡泊功名,反对科举,仗义疏财,平等爱人,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 不愿做官;对儒家经典的解释者朱熹提出大胆的挑战;轻视礼教,反对歧视妇女,反对纳妾
6.艺术特色概括
①独特的结构——“虽允长篇,颇同短制”
全书没有一线到底的人物和情节,而以同一主题贯穿全书。它以连缀的故事、相互衔接的人物 ,既独立又前后呼应地结成艺术整体,从而达到较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的目的。
②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辛辣的讽刺
诙谐的讽刺和严肃的写实结合起来,显示客观真实性;不同人物的讽刺程度不同,方式不同;
借喜剧性情节,揭示悲剧性内容,具有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显示出作品讽刺的深刻性;含蓄婉转,冷静自然,不动声色, 婉而多讽。
③善于运用鲜明对比、夸张手法、细节描写等塑造个性化的人物形象。
善于运用强烈对比塑造人物形象:如梅玖对周进的前后态度,胡屠户对范进的前后态度。也善于运用夸张手法、细节描写等揭示人物的真实面目:如严监生的死,再如胡屠户打范进的手隐隐作疼。
④语言特点是准确、生动、洗炼、含蓄婉曲而富于形象性。
作者常以三言两语,使人物“穷形尽相”。吴敬梓学习运用人民群众的口语相当成功,对话中有时引用谚语、歇后语,也能恰切自然。
四.专题探究,加深理解
专题一:故事会
探究指导:《儒林外史》这部小说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表现的是普通士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这就需要在讲述前进行选择,从书中挑选一个自己感兴趣,比较熟悉,而且容易引起听众兴趣的故事情节进行梳理,先列出一个简要的提纲,理清故事的起因、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讲述时不能完全照搬原文,要忠于原文,同时也要注意一些生动的细节,发挥想象,让自己的讲述更有吸引力,注意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区别,力求让讲述更加通俗易懂。
示例:
两根灯草
话说有个乡绅叫严监生,胆小又有钱。严监生老了临死的时候,卧房里挤满了子女后代,老人家卧在床上话也说不出,就只是伸出两根手指,众人不知其意。侄子问严监生的意思是不是有两个亲人还没见面,老人摇头。侄子又问严监生是不是有两笔银子不曾交代家人,拉人摇头摇的厉害。老奶妈有问是不是他两个儿子不在眼前,老人还是摇头,两个手指指着不动。待到其妻子赵氏擦擦眼泪对老爷子说:“我知道,你是看那灯里有两根灯草怕费了灯油。”然后赵氏挑掉一根灯草。严监生看了随即点点头,手一垂,人就挂了。
匡超人
原名匡迥,号超人,温州府乐清县人。小说对匡超人的行为描写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表现质朴孝顺的匡超人,二是表现泯灭人性的匡超人。他本是一个淳朴的农村少年,为人乖巧、做事勤快,其对父亲的一片孝思,亦令人感动。小说最初对匡超人的行为描写是表现他纯朴孝顺的一面。在流落他乡时,他受社会影响逐步发生了变化。在杭州,匡超人遇到了马二先生,并受马二先生的影响,把科举作为人生的唯一出路。考上秀才后,又受一群斗方名士的“培养”,以名士自居,以此作为追名逐利的手段。社会给他这样的道路,他巧妙周旋其间,一步步走向堕落。他吹牛撒谎,钻取功名,卖友求荣,忘恩负义,变成一个衣冠禽兽。
专题二:《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探究
探究指导:本专题要求以小论文的形式进行专题研究,其主题是“《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根据题目的要求,可知这一专题并不需要进行面面俱到的分析解说,而是要抓住其中的一个主要人物,分析作者在刻画人物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讽刺手法,这些讽刺手法对表现人物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细读有关章节,对作者所运用的手法进行分类归纳。在阅读时,要注意结合阅读提示及有关材料进行分析,边读边做批注,以此作为自己立论的材料。此外,还要特别注意这些章节中的细节描写,通过细节来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示例:严监生临终之际,伸着两个指头就是不肯断气,大侄子、二侄子以及奶妈等人都上前猜度解劝,但都没有说中,最后还是赵氏走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直到赵氏挑掉一根灯草,他方才点点头,咽了气。这细节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极著名的一例,它对那些悭吝乡绅的揭露讽刺可谓入木三分,同时也为严监生的性格塑造添上了极传神的一笔。
专题三:续写故事
探究指导:续写可以看作是“材料作文”,材料就是原文,因此要从原文出发来推想故事发展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展开合理的、充分的联想,构思适当的情节。要写好这一续写,首先要选好书中的一个故事,认真研读,掌握故事发展的过程及人物的性格特征。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以原文的结局为起点,写出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其次,续写的文章要在主要人物的思想行为、性格特点、语言特点和风格上与原文保持一致,不能完全脱离原著,续写的内容在思想上应该是健康向上的,有积极意义的。最后,要积极打开思路,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使续写的故事更加深刻、生动。
示例:续写《范进中举》
话说那范进中举之后,和张乡绅结交,成了方面大耳的“老爷",后来又当上了知县。
范进成天带着家丁招摇过市,强征保护费。有一次,一个穿着褴褛的读书人说没钱交保护费,范进刚走过去,那个读书人就抓住范进的袖子说:“范进,我是你乡试那年的同案啊,还记得我吗?”范进一把甩开他,一脸鄙夷地说:“这是哪的贱民,我可不认得,给我打。“几个家丁上前摁住那人,那人挣扎着说:”当年要不是我借钱给你去乡试,你能有今天吗?你个忘恩负义的东西!“一个家丁见范进恼怒的脸色,上前就恶狠狠地扇了他一个巴掌:”你敢诋毁我们家老爷,给我狠狠地打。“家丁们见状,对那人就是一阵拳打脚踢,见那人奄奄一息才住了手。范进看着刚才说话的家丁说:”干的不错,赏!“说罢,带着人大摇大摆地回去了。
范进回到了家后,想了想今日在街上的情景,又叹了口气,暗自派手下的人送给那人当初给他乡试的钱。范进想着自己的前途,又有了一点精气神,盘算着下一步该做什么……
五.拓展延伸,巩固提升
(一)
这周学道(周进)虽也请了几个看文章的相公,却自己心里想道:“我在这里面吃苦久了,如今自己当权,须要把卷子都细细看过,不可听着幕客(帮助评阅考生文章的人),屈了真才。”主意定了,到广州上了任。次日,行香挂牌,先考了两场生员。第三场是南海、番禹两县童生。周学道坐在堂上,见那些童生纷纷进来,也有小的,也有老的,仪表端正的,獐头鼠目的,衣冠楚楚的,褴褛破烂的。最后点进一个童生来,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一顶破毡帽。广东虽是气候温暖,这时已是十二月上旬;那童生还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接了卷子,下去归号。周学道看在心里,封门进去。出来放头牌的时节,坐在上面,只见那穿麻布的童生上来交卷,那衣服因是朽烂了,在号里又扯破了几块。周学道看看自己身上,绯袍金带,何等辉煌?因翻一翻点名册,问那童生道:“你就是范进?”范进跪下道:“童生就是。”学道道:“你今年多少年纪了?”范进道:“童生册上写的是三十岁,童生实年五十四岁。”学道道:“你考过多少回了?”范进道:“童生二十岁应考,到今考过二十余次。”学道道:“如何总不进学?”范进道:“总因童生文字荒谬,所以各位大老爷不曾赏取。”周学道道:“这也未必尽然。你且出去,卷子待本道细细看。”范进磕头下去了。
  那时天色尚早,并无童生交卷。周学道将范进卷子用心用意看了一遍,心里不喜,道:“这样的文字,都说的是些甚么话!怪不得不进学。”丢过一边不看了。又坐了一会,还不见一个人来交卷,心里想道:“何不把范进的卷子再看一遍?倘有一线之明,也可怜他苦志。”从头至尾,又看了一遍,觉得有些意思;正要再看看,却有一个童生来交卷。那童生跪下道:“求大老爷面试。”学道和颜道:“你的文字已在这里了,又面试些甚么?”那童生道:“童生诗、词、歌、赋都会,求大老爷出题面试。”学道变了脸道:“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像你做童生的人,只该用心做文章;那些杂览,学他做甚么?况且本道奉旨到此衡文,难道是来此同你谈杂学的么?看你这样务名而不务实,那正务自然荒废,都是些粗心浮气的话,看不得了!左右的!赶了出去!”一声吩咐过了,两旁走过几个如狼似虎的公人,把那童生叉着膊子,一路跟头,叉到大门外。
  周学道虽然赶他出去,却也把卷子取来看看。那童生叫做魏好古,文字也还清通。学道道:“把他低低的进了学罢。”因取过笔来,在卷子尾上点了一点,做个记认。又取过范进卷子来看,看罢,不觉叹息道:“这样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后,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可见世上糊涂试官,不知屈煞了多少英才!”忙取笔细细圈点,卷面上加了三圈,即填了第一名;又把魏好古的卷子取过来,填了第二十名。将各卷汇齐,带了进去。发出案来,范进是第一。谒见那日,着实赞扬了一回。点到二十名,魏好古上去,又勉励了几句“用心举业,休学杂览”的话,鼓吹送了出去。
  (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 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1.在周进眼里范进是怎样一副形象?主考周学道对范进关照出于一种什么心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周进在批阅范进的卷子时心理活动是怎样的?你认为范进的文章如何?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范进从二十岁考到五十四岁,才考得一个秀才,为什么当时读书人非得走这条路呢?用哪句俗语可以概括当时读书人的这种人生追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穿着单薄、破烂,非常猥琐、悲凉。周进非常同情老童生,在考试中特别注意老童生,他一看范进就油然产生一种怜悯的心情,觉得范进和自己的遭遇非常相似,所以特别关照他。
  2.周进看了三遍,第一遍不屑一顾,第二遍可怜他,同情他,硬着头皮看。第三遍恍然大悟,认为是天地至文。要试官读了三遍才读懂的文字,恐怕未必是好的文字。批判科举八股应试的制度。
  3.科举考试对读书人来说有着巨大的诱惑力,一旦“鲤鱼跃龙门”就改变了一生,社会地位、家庭境况,一切都发生变化。虽然多年考不上,但还是希望通过进学这一最艰难的道路,来彻底改变自己的生活地位,读书人既可悲又可怜。“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二)马二先生游西湖(节选)
  马二先生上船一直来到断河头,问文瀚楼的书坊,乃是文海楼一家,到那里去住。住了几日,没有甚么文章选,腰里带了几个钱,要到西湖上走走。
  这西湖乃是天下第一个真山真水的景致。且不说那灵隐的幽深,天竺的清雅,只这出了钱塘门,过圣因寺,上了苏堤,中间是金沙港,转过去就望见雷峰塔,到了净慈寺,有十多里路,真乃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一处是金粉楼台,一处是竹篱茅舍,一处是桃柳争妍,一处是桑麻遍野。那些卖酒的青帘高扬,卖茶的红炭满炉,士女游人,络绎不绝,真不数“三十六家花酒店,七十二座营弦楼”。
  马二先生独自一个,带了几个钱,步出钱塘门,在茶亭里吃了几碗茶,到西湖沿上牌楼跟前坐下。见那一船一船乡下妇女来烧香的,都梳着挑鬓头,也有穿蓝的,也有穿青绿衣裳的,年纪小的都穿些红绸单裙子。也有模样生的好些的,都是一个大团白脸,两个大高颧骨,也有许多疤、麻、疥、癞的。一顿饭时,就来了有五六船。那些女人后面都跟着自己的汉子,掮着一把伞,手里拿着一个衣包,上了岸散往各庙里去了。马二先生看了一遍,不在意里,起来又走了里把多路。望着湖沿上接连着几个酒店,挂着透肥的羊肉,柜台上盘子里盛着滚热的蹄子、海参、糟鸭、鲜鱼,锅里煮着馄饨,蒸笼上蒸着极大的馒头。马二先生没有钱买了吃,喉咙里咽唾沫,只得走进一个面店,十六个钱吃了一碗面。肚里不饱,又走到间壁一个茶室吃了一碗茶,买了两个钱处片嚼嚼,倒觉得有些滋味。……
  往前走过了六弯,转个弯,便像些村乡地方,又有人家的棺材厝基,中间走了一二里多路,走也走不清,甚是可厌。
  马二先生欲待回家,遇着一走路的,问道:“前面可还有好顽的所在?”那人道:“转过去便是净慈、雷峰,怎么不好顽?”马二先生又往前走。走到半里路,见一座楼台盖在水中间,隔着一道板桥,马二先生从桥上走过去,门口也是个茶室,吃了一碗茶。里面的门锁着,马二先生要进去看,管门的问他要了一个钱,开了门放进去。里面是三间大楼,楼上供的是仁宗皇帝的御书,马二先生吓了一跳,慌忙整一整头巾,理一理宝蓝直裰,在靴桶内拿出一把扇子来当了药板,恭恭敬敬朝着楼上,扬尘舞蹈,拜了五拜。拜毕起来,定一定神,照旧在茶桌子上坐下。傍边有个花园,卖茶的人说是布政司房里的人在此请客,不好进去。那厨房却在外面,那热汤汤的燕窝、海参,一碗碗在跟前捧过去,马二先(选自《儒林外史》)
(1)选文中马二先生游西湖的动机是马二知道“西湖水光山色,颇可以添文思”。请你阅读后说一说马二先生游西湖,观赏到哪些景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着力描写酒店里那些味道鲜美的食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马二先生看见宋朝仁宗皇帝御书时是怎样表现的?作者写这一片断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儒林外史》以讽刺艺术取胜。但在我们的选文中,似乎没有看到夸张、漫画式的效果。你是怎么看待的?作者对马二先生持什么样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马二先生眼中所见的并不是清新宜人的西湖胜景,他看到的是游人,女子的相貌,酒店的食物。
(2)突出马二先生的可笑与辛酸,他对西湖风光“全无会心”,却对各色菜肴馋涎欲滴。
(3)马二先生面对的是前朝皇帝写的字,却犹如面圣一般跪拜,他是爬不上金銮殿的穷秀才,却俨然如朝廷大臣一般扬尘舞蹈。他如同白日做梦一般施行起君臣大礼。用意:强调科举制度已毒入他的骨髓。
(4)马二先生其实和范进一样,深受科举制度毒害。但作者并没有对马二先生进行多少夸张化的描写,除了对着宋仁宗皇帝御书参拜之外,其他都只是淡淡写来,从朴素的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批判和讽刺的倾向。马二先生作为一个读书人,对西湖美景麻木不仁,他的审美感贫乏浅薄可见一斑。作者把八股毒害灵魂的庸陋、精神世界的枯朽,准确地揭示出来并进行了辛辣的批判和讽刺。

(四)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旦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地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以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得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眼前,故此纪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1.这段文字选自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刻画的主要人物是________,和《范进中举》一样,它主要采用了________手法来达到讽刺的效果。
2.作者刻画严监生主要从________、________角度进行描写。严监生临死时念念不忘的是________,这件事充分揭示了他________的本性。使他成为文学画廊中一个不朽的形象。
3.在赵氏之前有好几个人猜测严监生为什么“伸着两个指头”的原因,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而没有一下子就让赵氏来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严监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吝啬鬼形象,你还知道哪些文学作品中也塑造了吝啬鬼的形象?列举一个概括与之相关的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严监生,夸张
  2.动作,神态,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吝啬
  3.前边的人所猜测的内容,为赵氏的话作铺垫,可以起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4. 欧也妮·葛朗台,是巴尔扎克作品中的一个吝啬鬼形象,就在他咽气时,当牧师拿着金色的十字架为他祈祷时,他竟然睁开眼睛,用手去夺那十字架,把吝啬鬼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