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1.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
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教材分析】
人文主题:本单元选取了《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三顾茅庐》《刘姥姥进大观园》这4篇文章组成明清白话小说单元。通过学习,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魅力,了解它们的思想和艺术成就,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了解特定社会背景下各色各样的人物性格极其命运,增加文化积淀,培养审美情趣。
语文要素:学习本单元,了解中国古典小说的特点,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时间,理清故事的来龙去脉,看清人物活动的大背景,深入领会作者的意图,体会古今语言的区别,引发阅读此类小说的兴趣,提升对古典小说的阅读理解能力。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在两年初中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对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有一定的阅读欣赏和品析能力。大部分学生通过观看电视剧、阅读文学作品和历史学习,对明清科举制度有浅薄了解,但是清朝科举制度对人精神的毒害,对于学生而言较为陌生;除此以外文章篇幅较长,文言味浓重,都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较高。老师利用学生已有的初步认知,进一步补充关于科举制度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梳理故事情节的变化,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欣赏本文鲜明的讽刺语言艺术特色。
【教学目标】
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范进中举”写了哪些事情,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情节。
2.结合具体语境,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抓住文中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来感知和评价人物形象。
3.体会讽刺小说的特点,把握作品的主题,感悟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教学重难点】
1.结合具体语境,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抓住文中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来感知和评价人物形象。
2.体会讽刺小说的特点,把握作品的主题,感悟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教学活动】
【导入】
①家里住着一间草屋,一质披子。门外是个茅草棚。正屋是母亲住着,妻子住在披房里。
②我有一只生蛋的母鸡,你快拿去集上买了,买几升米来煮粥吃。
这是儒林外史中关于范进家境的描写和范进母亲的一句话,由此你发现范进是个怎样的人?
(预设:穷困潦倒)
对于我国古代一个无权无势、穷困潦倒的读书人范进来说,想要改变命运,就只能参加科举考试。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古代的科举之路
这是一条属于范进的漫长曲折的科举之路。从中可以看出,他20岁参加科举,54岁成为秀才,同年瞒着岳父考中举人,到了58岁才成为进士。而他人生之路的转折点,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范进中举》。
【设计意图】由《儒林外史》中的描写和课文中范进母亲的一句话作为导入,引出学生对于范进的第一印象——贫穷。如此穷困潦倒之人只能走科举之路,由此引出课题。
环节一:故事梗概
学生活动:阅读全文,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
预设:范进一直遭到街坊四邻以及自己老丈人胡屠户的讥笑嘲讽(开端)。后来终于考到了举人,(发展)竟然神经错乱,疯了起来,(高潮)最终被胡屠户一巴掌打醒,恢复正常。(结局)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在概括中提取并整合小说四要素
环节二:范进其人
故事情节是围绕主人公范进展开的,其实他在书中的第一次出场是这样——
(PPT)落后点进一个童生来,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一顶破毡帽。广东虽是天气温暖,这时已是12月上旬,那童生还穿着麻布直缀,冻得乞乞缩缩,接了卷子下去归号
由此可见,范进是一个怎样的人。(预设衰老、寒酸、贫穷、瘦弱)。除此之外,他还是个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细读文本,找出答案。
预设:
1.范进考到50岁才得秀才,但他心有不甘,不顾胡屠户的反对,到处筹钱应考,中举后又欢喜的发了疯,可见他热衷功名。
2.受到胡屠户辱骂,他听了只是唯唯连声,一句也不敢顶撞,可见他懦弱迂腐。
3.对胡屠户的称呼由岳父转为老爹,以前与家门口那些做田的扒粪的拱手作揖,平起平坐,现在与张乡绅逢迎自如,可见他圆滑世故
这时,同学们对范进是否有才华,这一点产生了疑问,议论纷纷。老师早有准备,请看来自《儒林外史》的三则材料
第一则:
周学道将范进卷子用心用意看了一遍。心里不喜道:“这样的文字,都说的是些甚么话!怪不得不进学。"丢过一边不看了。又坐了一会,还不见一个人来交卷,心里想道:“何不把范进的卷子再看一遍 倘有一线之明,也可怜他苦志。”从头至尾,又看了一遍,觉得有些意思;又取过范进卷子来看,看罢,不觉叹息道:“这样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后,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可见世上糊涂试官,不知屈熟了多少英才!”忙取笔细细圈点,卷面上加了三圈,即填了第一名。(偶然性)
第二则:
只见那穿麻布的童生上来交卷,那衣服因是朽烂了,在号里又扯破了几块。周学道看看自己身上,绯袍金带,何等辉煌。因翻一翻点名册,问那童生道:“你就是范进 ”......"你今年多少年纪了”“童生实年五十四岁。”学道道:“你考过多少回数了 ”范进道:“童生二十岁应考,到今考过二十余次。”学道道:"如何总不进学 ”范进道:“总因童生文字荒谬,所以各位大老爷不曾赏取。”
(同情而提携)
第三则:
酒席上一少年幕客揶揄道,有一位老先生点了四川学差,在景明先生处吃酒,景明先生醉后说,四川如苏轼的文章,是该考六等的了。老先生记在心里,几年后相逢时答日,学生在四川三年,到处细查,并不见苏轼来考,想是临场规避了。
说罢将袖子掩了口笑。又道:“不知这荀玫是贵老师怎么样向老先生说的 ”范学道是个老实人,也不晓得他说的是笑话,只愁着眉道:“苏轼既文章不好,查不着也罢了”......(文才不通只钻研八股)
总结:1.范进进学时考官评卷结果具有偶然性。
2.考官看到范进年老且一生都在科举而心生恻隐之心,才提携他。
3.范进为官后,大家发现范进连苏轼都不认识,文采不通,只知研究八股所以得出结论——范进实际无才
【设计意图】该环节让学生走进文本,分析人物形象,并通过补充课外材料丰富学生的知识,带领学生深入了解范进其人。这个定论也为其后讨论其悲剧埋下伏笔
环节三:范进其疯
如此可悲可笑、文采不通的范进,引来了当时众人无情的嘲讽。无怪乎鲁迅先生对这本书的评价是: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预设:第八段集中描写范进发疯场景的文字,通过一系列的动词,和“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等细节描写,一个又疯又喜、狼狈不堪的人物形象便跃然纸上。
在这出闹剧中,胡屠户算不算得上是一个好岳父呢?请谈谈你的观点,并找出依据。
【设计意图】该环节引导学生品读故事高潮部分,通过对人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的赏析来品读小说,极具表现力和喜剧性的语言
环节四:因何而戚
范进和胡屠户只是可笑吗?范进是一个笑中带泪的人物形象。因此,鲁迅先生评价本文的语言也是忧愁悲哀的。请你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谈谈你如何理解吴敬梓笔下的忧愁与悲哀。
预设:
1.还有更多在科举考试中落第的人,没有范进的好运,一辈子受尽欺辱,命运可悲。
2.《儒林外史》中,社会风气黑暗,官官相护,不利于读书人的发展。
总结: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范进在漫长的34年中,将全部身心投入到科举考试,中考了20多次,却依旧屡屡失败,一直穷困潦倒,受尽嘲讽与屈辱。然而,让读书人孤注一掷的科举考试,却充满了偶然性与不确定性。八股取士对于才华的衡量并不可取。是对士人精神的祸害与压迫。如此可悲,因此,吴敬梓便也在儒林外史中感叹道,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鲁迅对其语言评论中的妻子带领学生联系整本书阅读和社会背景,探究人物的悲剧性
环节五:知人论世
为什么作者吴敬梓能得出如此深刻的结论呢?他本人和科举考试又有什么样的关系?让我们一起来走进作者其人
吴敬梓出身于科举世家,曾祖辈兄弟五人,四人中进士。曾祖父是顺治15年殿试第三名,俗称探花;祖父是康熙15年进士,祖叔父是康熙30年殿试第二名,俗称榜眼。但到了父辈,逐渐中落。父亲是个清贫的学官。
吴敬梓从小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教育,前辈对科举的热衷追求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从小就读经习文,准备走科举取仕之路。然而父亲被贬官抑郁而死,族人欺他两代单传,纷纷侵夺祖产。这使他看清了封建家族伦常道德的虚伪,萌生了与仰仗祖业和门第过寄生生活的庸俗人物分道扬镳的念头,他以阮籍、嵇康为榜样,追慕建安文人风雅。对抗虚伪的礼教
吴敬梓也曾想走科举荣身之路可是他以弱冠之年考取秀才之后,始终不能博得一第,29岁时去滁州参加科考,因为他的狂放行为被禀报到试官那里,终以“文章大好,人大怪”落第。沉重的打击,使他对科举制度的怀疑加深了。36岁时曾被荐举参加博学鸿词科的考试,他参加了地方级的考试,但到了要赴京应试时却以病辞。几经波折,他对科举制度的弊端有了深刻的认识,不愿再走科举仕途的道路。
吴敬梓出生于科举世家,而他也曾想走科举荣身之路,但几经波折后,最后放弃了科举。这样的个人经历也令他本人对考八股、开歌曲等利弊感受尤深。无怪乎世人对儒林外史的美学评价是:“儒林外史具有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吴敬梓能够真实地展示出讽刺对象中戚谐组合、悲喜交织的二重结构,显示出滑稽的现实背后隐藏着悲剧性的内核,从而给读者以双重的审美感受。人物瞬间的可笑又蕴含着深沉的悲哀,这最惹人发笑的片刻,恰恰是内在悲剧性最强烈的地方,所以才有了这让人笑中带泪的儒林百态。”
周进撞进号板,放声大哭;范进喜极而疯,丑态百出,严监生临死前还唯恐费了灯油而不肯合眼。吴敬梓呈现给我们一幅充满了讽刺意味的儒林百态。其实,书中还有许多悲喜交加的故事,在令人发笑的窘态之中,又蕴含着深切的悲哀。那么,更多让人笑中带泪的故事,就让我们回到《儒林外史》的整本书中。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重点一是把握小说故事情节,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二是感知艺术形象,学习抓住文中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来感知和评价人物形象,难点在于品味小说语言,领会讽刺艺术的魅力;三是体会讽刺小说的特点,把握作品的主题,感悟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新课程的背景之下,为了培养学生阅读的感受力、理解力、欣赏力、评价力和创造性。我让学生充分读课文,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能提出自己的质疑与思考。主要由以下几个环节:“故事梗概”“范进其人”“范进其疯”“因何而戚”“知人论世”。本节课教学实行探究式阅读教学,为学生搭建一个真正开放的交流平台,变文本解读为文本赏读、语言探究,主题探究。让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形成整体,让三者交流、碰撞、沟通。整个课堂成了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究的舞台,也成了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多向互动的过程。
不足之处:学生关注点停留小说内容上,对小说形式的关注不够;学生对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影响的认识尚有不足,因此难以理解范进中举后的喜极而疯。
在以后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学到知识,还要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我对我的语文课堂的期望,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