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完卷时间:75 分钟;满分:100 分】
一、 选择题(共 30 小题,60 分,每题 2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
1. “我来自元谋,你来自周口(北京周口店),牵起你毛茸茸的手,爱让我们直立行走。”这一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句子,让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蒙上了一层神秘而浪漫的薄纱。要想获得研究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第一手资料,要通过( )
A.神话传说 B.史书记载 C.学者推断 D.考古发掘
2.商朝历史被成为“信史”,主要是因为商朝( )
A.青铜工艺极为发达 B.考古资料极其丰富
C.有完整的国家机构 D.有成熟的文字系统
3.战国时期,商鞅针对当时“法力不张,法度废弛”,特别是贵族高踞于法之上的横行给社会造成的动乱,提出“壹刑”的主张,特别提出“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其意在( )
A.以人人平等来维护法律的公正性 B.修正功过相抵所带来的系列弊端
C.限制贵族特权以实现法律的公平 D.加强对百姓的控制实现富国强兵
4. 有同学这样形容战国时期前秦诸子的思想,有的一股正气,平治天下;有的爱好和平,讲求实际功利;有的刻薄严苛,法度严明;有的带着逍遥魂儿,避世寻自由。这些思想分别是指哪家学派( )
A. 道家、儒家、法家、墨家 B. 儒家、墨家、法家、道家
C. 墨家、儒家、法家、道家 D. 墨家、法家、道家、儒家
5.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
A.中央集权 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独断性和随意性 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6.古人对秦朝短命而亡原因的分析,最接近事实的是( )
A.“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B.“所以殄灭而降辱者,(亡于)六王之后也”
C.“四维(礼义廉耻)不张……故万民离叛” D.“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7.据《史记·平准书》记载,“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汉初( )
A.推行郡国并行 B.实施汉承秦制 C.实行休养生息 D.颁布“推恩令”
8.汉初,郡国可自行铸币。汉武帝在“独尊儒术”、反击匈奴、颁行“推恩令”后,禁止郡国铸币,由中央专门机构发行官铸五铢钱为唯一合法货币。西汉统一铸币权是基于( )
A.中央集权削弱的倒逼 B.中央财政实力迅速增强
C.重农抑商政策的变化 D.大一统政治形态的需要
9.汉朝时,社会上有一批人被称做“游侠”。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称赞游侠郭解“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诺必诚”。东汉班固在《汉书》中认为郭解的做法违背礼法,破坏等级制度,“其罪已不容诛矣”。两人对郭解的不同评价反映了( )
A.游侠群体发生了质的变化 B.两人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C.主流意识形态发生了变化 D.两人的思想境界高低不同
10.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国林指出:如果说秦始皇完成了孔子“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遗嘱的话,汉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则确认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治国方略。这两方面的转型意义重大,使秦汉开始的多民族国家充满发展的活力与自我调适能力。其意在说明秦汉两朝( )
A.具有历史奠基的作用 B.都以孔子思想治理国家
C.改变了历史发展进程 D.是最有发展活力的时期
11.“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因事设奇,唯才是举,铁槊赋诗处,笑人间霸业如何!”这段材料称道的人物应是( )
A.刘备 B.孙权 C.诸葛亮 D.曹操
12. 有人抨击西晋社会风气时说,“士家子弟不劳而获者多矣,几为酒囊饭袋之徒,一好清谈玄学,一好声色犬马,执其政而不理政,荼毒深远,祸害匪浅”。导致该风气形成的制度因素是( )
A. 郡国并行制的异化 B. 三公九卿制的实施
C. 八股取士制的创立D. D. 九品中正制的盛行
13.下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图中的①②③代表相关的历史事件,选项中所列举的事件,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建立隋朝 ②灭亡陈朝 ③开通运河 B.①灭亡陈朝 ②建立隋朝 ③开通运河
C.①开通运河 ②建立隋朝 ③灭亡陈朝D.①建立隋朝 ②开通运河 ③灭亡陈朝
14.如果把“大运河的开凿”“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主题的是( )
A.国家的强盛和统一 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近代前夜与盛世危机
15.唐代前期,对于重大军国大事,在御前会议和宰相会议都难以做出正确判断时,往往先由宰相主持在尚书省召开由各级官员参加的百官会议,并将议定结果上报皇帝。这一做法( )
A.防范了宰相集体专权 B.减轻了皇帝政务负担
C.提高了国家决策效率 D.体现了决策的合理性
16.据统计,晚唐科举人士中世族家庭出身者占 74%,中等家庭和寒族出身者占6%。而到了北宋初期,世族家庭出身者仅占 8%,中等家庭和寒族出身者却占 82%.这反映出科举制( )
A.使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B.导致选官标准发生质变
C.促进了重教风尚形成 D.推动了贵族政治的瓦解
17. 唐朝后期推行两税法: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资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这一政策( )
A. 税制更加繁复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B. 导致了唐代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C. 放松了国家对劳动力的人身控制 D. 巩固了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度
18.中国纸币的起源追溯到汉武帝时的“白鹿皮币”和唐代宪宗时的“飞钱”。北宋民间商人在商品流通中使用了最早的纸币——交子。“交”是交合的意思指合券取钱,即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由此可见( )
A.纸币起源于政府对经济控制的减弱 B.汉唐政府制定诚信经营章程
C.商人注重构建纸币的“防伪”功能 D.纸币在宋代是主要流通货币
19.自唐高祖到唐肃宗,唐室公主改嫁的有二十多位,其中许多公主还是三嫁、四嫁。倡导儒道的韩愈,他的女儿也曾离婚。但这种风尚,到南宋以后便消失了。据此可知,唐代( )
A.社会风气开放影响婚姻观念B.民众具有婚姻的自主选择权
C.婚姻观念深受儒家伦理影响D.商品经济发展促进思想解放
20.婆罗门曲为天竺佛教舞曲,后从西域、中亚诸国传入唐朝,经凉州(甘肃武威)都督杨敬述改制、加工,传入长安后又经唐玄宗修改、润色,更名“霓裳羽衣舞”,风靡一时。这反映了( )
A.民族交融助推文化趋同B.三教合一促进文化繁荣
C.丝绸之路成就盛唐气象D.文化交融推动艺术创新
21. 北京城正式作为王朝都城开始的标志是( )
A.春秋战国燕国 B.金朝迁都中都 C.元朝定都大都 D.辽建都上京
22. 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将宋代视为“看不见篡夺”的时代。他说:“在唐以前的中世,强有力的贵族一旦压倒皇室,就要发生篡夺,宋以后,便看不见篡夺了,天子的地位非常稳定。”宫崎市定作出上述判断的依据可能是,宋代( )
A. 杯酒释兵权,皇权达到顶峰B. 采用二府三司制,维护君主权威
C. 设监察御史,完善监察体系D. 派遣文官任知州,加强中央集权
23. 下面是北宋初年禁军人数示意表。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 )
A. 无业流民的增加 B. 军队编制的调整
C. 专制集权的结果 D. 战争频繁的结果
24. 2007 年 12 月,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中打捞出部分青瓷和白瓷。出水时瓷器釉色清亮,仿佛新出窑一般。据此形成的以下认识,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A. 青瓷和白瓷是中国著名的传统瓷器 B. 南宋时青花瓷销往海外广受好评
C. 南宋时青瓷和白瓷大量从海外进口 D. 南宋时青瓷和白瓷全部产于五大名窑
25. 宋代王岩叟在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的一套奏疏中说:“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未收获间,借贷赒(同“周”)给,无微不至。一世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这段材料说明( )
A.租佃成为主要 经营方式B.佃户彻底获得了人身自由
C.佃户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D.地主与佃户开始相互依存
26.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 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
A.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27.元行省官员通常由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这说明元代()
A.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B.削弱了地方的权力
C.发展了中央集权模式D.强化了君主的权力
28.宋明理学重视人的修养,主张将格物所得到的物理,诠解为道德性的天理,知识与道德同一、善与美合一。这在一定的历史情境中,为人的终极关怀的实现,提供了一条世俗的、美学的道路。据此可知,宋明理学( )
A. 倡导民众抒发个人内在感情B. 具有理性与人文精神的价值
C. 注重提升个人修养 D. 强调积累更多知识
29. 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举目则秋千巧笑,触处则蹴鞠疏狂”,更有诗云“蹴鞠成功难尽言,消食健体得安眠”。现存国内很多博物馆内的宋代铜镜、瓷枕上大多铸有男女相对踢球的纹饰。蹴鞠的盛行,反映了宋代( )
A. 健康运动成为社会时尚B. 文化开放促进男女平等
C. 南方城市发达经济繁荣D. 宫廷文化影响市民生活
30.古代炼丹家们距离真正的发明火药其实只有一步之遥,但这最后的门槛他们却不曾迈过去。在他们的著作中甚至谆谆告诫人们,在炼丹中要防止硝、硫、炭合炼时所造成的火灾。据此判断,制约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统治者对工艺的漠视 B.观念的传统和创新的不足
C.社会发展需求的不足 D.科技发展基础的薄弱
二、材料题(共 3 小题,共 40 分。其中 31 题 14 分、32 题 14 分、33 题 12 分)
31. (14 分)考古成果与历史遗迹都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来源
材料一 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部分文化情况简表
材料二
(宜侯夨簋)部分铭文释意:“在四月丁未这一天,周康王对宜地进行占卜之后,命令虞侯矢(ce)说:把你迁到宜地,赐给你好酒一卤、圭瓒 ....易给你土地和人口。”
(里耶秦简)部分内容释意:“秦始皇二十七年二月,洞庭郡政府下达到所辖各县的政令文书,由各县负责传达到有关官吏与部门,并予以执行……”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特点。(4 分)
(2)分别指出材料二中的历史遗迹分别反映的政治制度,并简述其作用。(10 分)
32.(14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杨远《西汉自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材料二 西汉中叶,中国商人渡海到达印度半岛,购置当地奇珍。到了唐代,海外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广州设置了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宋代是我国海外贸易大发展的时期。当时同中国发生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多达数十个,进口货物在 4000 种以上,宋王朝在海外贸易方面的收入不断增加。宋高宗绍兴初,年收入占当时全部收入的 1/20。宋代及其以后,海路已经取代陆路而成为中外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
——摘编自王嘉《两宋海外贸易发展的社会基础》
(1)依据材料一归纳表格中数据反映的历史信息,据此信息说明唐宋时期的经济现象并简述其原因。(10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海外贸易的特点。(4 分)
33.(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习近平主席在 2014 年 9 月 29 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曾说“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他进一步强调:“我国历史上演进的这个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伴随着民族交融的历程。结合所学知识,请围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题,选取 2-3 个时期中华民族交融的史实进行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D C B D A C D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D A B D A C C A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B C A C A C B A B
31(1)特点:分布广泛,多元(地)起源,各具特色。 (任意两点4分)
(2)制度:分封制、郡县制。(每点2分4分)
作用:西周的分封制稳定了周初的政治形势,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2分)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影响深远。(4分)
32 (1) 信息:西汉时,南方人口数及占全国人口比例远远低于北方;从唐到宋南方人口数急剧增长,而北方人口数及占全国人口比例迅速下降;北宋时南方人口数已经超越北方。(任意两点4分)
现象:经济重心南移。(2分 )
原因:政治因素:北方多战争,社会动荡,南方相对安定;政治中心南移、政府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等。人口迁移:北民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资源和生产技术; 自然环境: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或北方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环境恶化等。(任意两个角度4分)
(2)特点:海外贸易范围扩大;海外贸易额增加;海外贸易税收成为政府收入重要来源;海上贸易取代陆路贸易。(任意2点4分)
33 (其中:主题2分,至少从2个时期以上说明每个时期各3分共6分,条理清晰,史实准确2分,结论2分)
主题:民族交融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说明: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固,分布更为广泛。
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民族交融,他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改籍贯、说汉语、改汉姓、定门第、与汉人通婚等,这些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趋势,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及隋唐盛世奠定基础。
唐朝时期,对少数民族实现一系列开明、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如击败东、西突厥,在西域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唐蕃和亲,促进汉藏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唐玄宗册封东北大祚荣为渤海郡王等,促进民族交融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辽、夏、金、元等少数民族统治,既学习汉民族的政策和文化,又保留本民族政治和文化的特点,如辽朝实行的南北面官制,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西夏基本模仿北宋制度,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金朝基本沿袭唐宋制度,同时保持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猛安谋克”等,这些少数民族政权的汉化政策进一步促进民族交融,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体现。
(以上事例选取2-3个时期即可)
总之,中华民族、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各民族在长时期的历史中不断交流、交往、交融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我们要与时俱进地进一步推进民族交融,确保中华民族一体化得到不断巩固和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