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庐巢八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集中练习二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合肥市庐巢八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集中练习二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11 08:06: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安徽省合肥市庐巢八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集中练习2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6小题,总计48分)
1.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这反映了当时( )
A. 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B. 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C. 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D. 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
2. 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制()
A.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B.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C.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3.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 荀子、董仲舒B. 商鞍、孟子C. 韩非子、董仲舒D. 荀子、孟子
4. 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A. 征辟制B. 察举制C. 科举制D. 九品中正制
5.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唐初三省的职能是()
A. 尚书省审核,中书省决策,门下省执行B.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
C. 门下省决策,中书省审核,尚书省执行D.中书省审核,门下省决策,尚书省执行
6. 唐玄宗时,令宫女为前方将士缝绵衣。一兵士于短袍中得诗∶“沙场征战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着绵。今生已过也,结取后身缘。”玄宗得知后,将作诗宫女嫁给该兵士,这一故事主要反映的是当时()
A.社会风气比较开放B.诗歌成为表达爱情的方式
C. 官营手工业因战争衰败D. 佛教因缘观念影响深入100%
7. 《辽史·百官志一》记载∶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 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材料主要反映的是()
A. 因俗而治B. 猛安谋克C.汉化政策D.民族交融
8. 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锄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
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B.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C. 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D. 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
9. 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宝玉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A.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B.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C. 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10.起草诏敕、票拟批答、咨询顾问,这是下列哪种官员的职责( )
A.御史大夫B. 参知政事C.内阁大学士 D.枢密使
11.明朝重新疏通大运河后,有些年份南粮北运达五六百万石,超过元朝海运漕粮年度最高额。同时,运粮船夹运的南方丝织品、棉布、瓷器等广销北方各地,返航时装载的大批棉花、杂粮等销往东南沿海。据此可知,明朝大运河航运()
A. 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B.推动了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C. 引发了“海禁”政策出台D. 导致了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12.明清时期,某思想家提出“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该思想家是()
A. 顾炎武 B. 李贽 C. 王守仁 D. 王夫之
13.康熙因西洋历与中国传统历法之争,命钦天监官员与西洋历代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辩论。经验证,证明西洋历法更为准确,遂“复用西洋历法”,并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副监。这一事件表明,康熙()
A.全面接受外来文化B.改变闭关锁国政策C. 审慎地接受外来事物D. 承认西方文化超越中国
14.中国近代历史上,“外洋”一词的内涵及使用频率发生了重大变化,如表反映了这种变化的概况。这说明()
A. 列强侵略导致中国领海缩小B.政局更替影响词语含义变迁
C. 民族危局冲击中国传统认知D.清廷基本沿袭传统夷夏观念
15.某条约规定,遇有交涉词讼,由英领事与中国官员会同查明其事;其英人如何处置,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领事官照办。该条约反映出英国人在华享有的特权是()
A. 片面最惠国待遇B. 协定关税C. 通商口岸传教权D. 领事裁判权
16.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运动,给中国的“窗户”开了一条裂缝,拉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该运动是()
A.清末新政B. 洋务运动C. 预备立宪 D. 五四运动
二、非选择题(共52分,其中17题14分,18题12分,19题12分,20题14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材料二 元朝为管理这样广袤的疆土,逐渐形成了一套行省制度……在邻近首都大都的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区,不设行省,称为“腹里”……吐蕃作为一个单独的大行政区,也未设行省……(1)根据材料一,概括宰相的主要职责。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唐太宗、宋太祖分别实行了什么中央官制(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管理“腹里”和吐蕃地区的机构名称。简述元朝行省制度的性质和历史作用。(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综合材料中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12分)
提示∶本题可从中国古代盛世之下统治者的制度革新等方面阐述隋朝和清朝的革新措施及带来的影响即可。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比,在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方面,则有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
材料二 自明朝中期起,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促进了长途和大颜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摘编自朱汉国《简明中国史》等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农业发展的表现。(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呈现的新特点。(6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文学,必溯源于诗经三百首……是有政府收集而流行在贵族社会的……魏晋南朝的诗人,多半出身于门第新贵族中……唐代诗人之多、诗学之盛,可以说超前绝后。全唐诗九百卷,凡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作者二千二百余人。以平民的作家,而歌唱着平民生活下至种种情调与境界。秦汉时期的绘画大体还以壁画和刻石为主,应用在宫殿庙宇玫墓……一到唐代,仙、释、人物画逐渐转而为山水、花鸟,壁画和石刻渐转为纸幅尺素,在人们日常起居的堂屋与书房中悬挂起来——钱穆《中国古代文化史导论》
材料二 北宋以来,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根植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市民文化,在不断崛起。
——摘编自哀行需《中国文学史》
材料三 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街,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水为词,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1)根据材料一唐文学发展所呈现的特点,并结合时代背景,归纳推动唐朝文学艺术走向繁荣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宋元时期“市民文化”的表现形态。并概括指出艺术世俗化趋势的推动因素。(6分)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选择题
D 2、B 3、C 4、D 5、B 6、A 7、A 8、D
B 10、C 11、B 12、C 13、C 14、C 15、D 16、B
非选择题
17、(1)职责:辅助皇帝,统率百官,处理政务。唐太宗: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宋太祖:以参知政事等官职分割相权。(6分)
(2)管理“腹里”、吐蕃地区的机构名称:中书省、宣政院。性质:是元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历史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民族交融;有利于对元朝辽阔疆域的管辖,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地方行政体制的又一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8分)
18、(12分)
论题:中国古代盛世之下统治者的制度革新。
阐述:在中国古代,一些朝代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出现了很多盛世景象,如:“开皇之治”“康乾盛世”等。在隋朝的“开皇之治”时,隋文帝建立隋朝后,在中央为削弱相权,实行了三省六部制;地方上确定州县两级制;同时为加强对百姓的管理,实行大索貌阅;又开通漕运,同时减轻百姓的负担,形成了“开皇之治”的盛世景象。清朝时,“康乾盛世”之下,康熙帝平定三藩,雍正时,实行摊丁入亩,中央设立了军机处,到乾隆时设特科取士,始修《四库全书》,从而形成了“康乾盛世”的景象。
总之,在中国古代盛世之下,统治者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革新,加强了自身的封建统治,形成了古代的诸多的盛世景象。
“开皇之治”和“康乾盛世”都是历史上的治世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材料中的历史信息:政治上,隋朝“行三省六部制……定州县二级制”,清朝“设军机处”;经济上,隋朝“开山阳渎,以通漕运……遣使均田”,清朝“巡视黄河……行摊丁入亩”;选官制度上,隋朝分科考试,清朝“设特科取士”;思想文化上,清朝“始修《四库全书》”,综合上述信息,可拟论题:中国古代盛世之下统治者的制度革新,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阐述隋朝和清朝的革新措施及带来的影响即可。
19、(1)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高产农作物传入并推广;农副产品商品化。(6分)
(2)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长途贸易发展;出现区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工商业市镇兴起。(6分)
20、(1)特点:贵族化色彩逐渐淡化,向平民化发展;贴近社会生活化发展;成就高,数量多,内容丰富。(4分)
原因:安定统一,统治清明;封建经济的发展;文化交流频繁;科举制的推行;印刷术的发明。(4分)
(2)表现形态:风俗画、宋词、元曲、宋元话本等。(3分)
推动因素:商品经济发展;封建城市的兴起;娱乐设施完善;市民阶层的壮大。(3分)
同课章节目录